《雲笈七簽》卷八十八 仙籍旨訣部:鍾陵郡之西山,有洪崖壇焉。壇側有棲真子楊君,知余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雲笈七簽》卷八十八 仙籍旨訣部

雲笈七簽

卷八十八 仙籍旨訣部

◎道生旨 ──谷神子裴鉶述

鍾陵郡之西山,有洪崖壇焉。

壇側有棲真子楊君,知余有道,詣予請述道生之宗旨。

余曰:子不聽《西升經》云:人徒知天地萬物,而不知生之所由。

又曰:吾與天地分一氣而治,自守根本,非效眾人。

是知修道之士,若不知生之所由,道之根本,則茫茫然罔測道之來矣!欲求長生,先修所生之本。

子能曉耶?楊生曰:未悟。

予告曰:欲曉則速具誓戒。

楊君再拜具詞曰:某才器瑣微,行能幽晦。

將葷血為滋味,以艷容為歡娛。

罪根既深,神彩益濁。

豈三魂之寧謐?被五賊之戰爭。

以恍惚而暢懷,極其喜樂,俄悼亡而感物,過甚悲傷。

振蕩命門,壞墮元氣。

虛羸漸逼,豈異一屍一居?枯槁欲來,何難骨立?鹽梅銷鑠,寒暑煎熬。

既非金石之身,須示風霜之鬢。

大患擬作,微軀豈安?實為聾瞽之徒,豈覺幽玄之理?步步就死,兀兀不知。

人間或有道高河上,術入壺中。

霓服羽衣,一遊而縮其地脈,珠幢玉節,一舉而登其天門。

變瓦礫於金丹,改容儀於玉液。

造化由己,修行在心。

魚縱涸而重波,骨雖枯而再肉。

伏以小子螻蟻之命,纖芥之軀,昏濁無知,敗亡有日。

忽神鑿其竅,天啟其心,善達玄關,志求道要。

慕真仙而汲汲,如飢渴中腸;陋浮世之悠悠,若煙埃滿眼。

欲冀希夷之質,長含橐龠之間。

擺去塵機,冥搜真樸。

推無形於恍惚,見有物而萌芽。

至此時則萬象空搖,寸誠不撓,敢匍匐懇請,誓戒深詞。

存歸太上之清壇,靖想虛皇之寶座。

仙童握節,侍女焚香。

既得事之證明,豈將心而猶豫?疑誤冰泮,端倪釭流。

荷重德而便頂丘山,感深恩而已銘肝膈。

若非人妄洩,得士不傳,則觸景罪殃,動足受禍。

指陳白日,契約丹誠,無任驚魂泣血之至。

予即告之曰:子既誠懇如是,予當語子生生所由。

人之根本者,男一精一女血既凝,有道自然而生,為水一點,今膀胱之水,是其餘也。

水中有氣,鬱鬱然未有所著。

欻然感天地純一陽一真一精一之華,入於氣而相依憑,氣遂養之,是謂之神。

神之甚微,雖得水氣養之澆溉,懼氣強而見迫。

若水之澆溉,物之甲拆,又不可以浸之,浸之則其甲即死矣。

仍於水中,純一陽一真一精一之華生為二腎也。

二者,以應一陰一陽一之數,遂隔水擎捧其神與氣,乃得氣與腎神之靈,是謂氣為母,神為子。

道干既育,萬物成體。

子母既長,不可同處。

須放其子之造化,成其窟宅,然母亦安矣。

神又須物引而離其母,乃借水之兩點氣,如腎之數。

神以一陽一光守而凝之,然又慮水之盛,兼五行不足,無以成物,而假土來克其水。

慮土克其水盡,又假木來克其土。

慮木克其土盡,又假金來克其木,慮金克其木荊又假火來克其金。

火若克其金盡,即內以水救之。

是謂轉相生,轉相制成物,是謂人之眼。

眼者,與天地合體,五行足矣。

所以眼當中黑,水也;次黃,土也;次青,木也;次白,金也;次赤,火也;其事明也。

五色既成,一陽一神乃寄光於其上,是謂神光焉。

眼之位屬肝者,緣光明如日,日出東方,肝在東方而屬木,故肝藏得而管之。

《黃庭經》云:肝神龍煙字含明。

注云:日出東方,故曰含明。

神者,純一陽一也,勢長飛動,如天之日月而轉動也。

其眼漸上升,須照燭其外,為神之樞機。

而神則合居其內,而主其中。

神專盻其眼,漸漸不覺已離其母。

若眼者,只要引神而離其母,後居外與神相應,不可附其眼,則依前不成造化矣。

其氣母雖離其子,終須養其子成長安穩,若中途而廢,則彼此不能安矣。

即須假木來生火,是為心焉,使心而盛其神。

心之內空方寸,乃受神而居,其神曰靈也。

故謂心為靈台。

神是一陽一也,心為火焉,故神得而居其內。

蓋水流濕,火就燥之義。

道書曰:心為神之都是也。

所以心靈於諸髒者,緣神之故,非心獨能靈焉!若無神之在內,則與諸髒何異?但緣心屬一陽一之故,勢多飛動,因茲便乃不得停爾!目但確然而定其神,則心亦不動矣。

蓋須修道一習一 熟,不然者,大難不搖動其心耳。

其次肝、肺、脾、六腑、五體、九竅、毛髮之類,皆神得而造化焉!扒取眼之規則耳,即眼為五臟之苗也。

如此三九二百七十日,則應一陽一之數極,人之體備具矣。

然神自離其母后,更不復到本來凝結之處。

蓋人漸被五味沉之而不清泠,神雖同用,氣雖同行,終不解卻相養、卻相成,但相反爾!今以子母相離本者,蓋緣未有窟宅,諸體尚闕,所以事須相離而各造化。

及其彼此安穩,更不相吊省,豈有子母得為順序哉!今言心為氣馬,但意到則氣到。

今人或偶使氣到諸處,則不解到根本從來相合處耳。

修道之士,不可不留意焉。

脾去腎近者,若眼中黑,與赤遠矣,足可明之。

其神雖都於心,亦寄位於一精一中,養其體,潤其性,保其骨髓,使其堅強,人之壽考,神亦得久安於人一體 中矣!凡人臨危險而毛髮寒豎者,是神恐傷其窟宅爾。

若人之暴橫而死者,元氣猶強而未弱,還元返本不得,或為匿鬼而憑陵於人。

蓋元神不病,器用不銷耗使其然也。

則《春秋》云:匹夫匹婦,強死魂魄,憑依於人是焉。

於強死中,其神或漸耗未盡,卻被氣盛將去為人,則分明記得前生事也。

則鮑靚記井,羊祜識環之類,大約記得前生事者也。

童子暴橫而死,一精一氣未散使其然爾。

所言一精一者,積津氣而成,若動搖而出,則神不安,為滑而決洩,減耗神之用也。

一精一之既竭,神亦耗盡,微微然漸與初來相類。

然心氣既壯,水氣又盛,人一體 堅強,五味薄鑠,則氣與神不相當。

既而無戀,求住不得,欻然而去歸空,卻成舊時真一精一之英華,附之於天,所言洩性不滅是也。

則《禮記》云:骨肉化為土,魂氣歸於天。

元神如主,千神如臣,元神既去,千神無主,國之空耳。

所以謂心為帝王。

水氣既無一陽一氣管攝,亦便散也。

二物既去,則人一體 傾去,謂死即無所知也。

舉世人皆為好道修道,不知道是何物而修耶?凡人好酒,必知是曲米所作,凡人好色,必知是西施洛甫,凡人好財,必知是金玉寶貨耳。

且押韻從東字起首,至於「法」字數萬,皆著切腳,人盡能辨認之,唯至「道」一字,則懵然不會。

或雲虛無自然,修心行善,竟不能知其旨也。

既不知之,則向何門而修哉?殊不知:道,水也,在人身曰氣也。

所以雲道生一,蓋水藏也。

一一陰一一一陽一謂之道,蓋水火也。

一一陽一既去,一一陰一亦散,是不成道也,人須死矣。

夫天地生於道,蓋浮世界耳。

是謂道去則人死,水干則魚終。

所以一陰一氣為母者,是內一陰一之根本,非外一陰一邪之氣也。

所說一陽一神者,是純一陽一之一精一英,是元神也,非五臟諸體之神也。

元神能生其三魂七魄及諸體之神爾!

《黃庭經》云:腎神玄冥字育嬰。

注曰:腎一精一為子,故曰育嬰。

二腎之中,男為一精一門,女為子宮。

一精一門既開,腎氣亦洩,不獨內一陽一而散,內一陰一亦竭。

所以腎為一陰一之都,心為一陽一之都。

凡生化先從一陰一而入一陽一,是萬物從濕而生也。

蓋一精一亦從腎中而出,其子亦從腎中而成,是不離腎臟耳。

大約心之元神,俱借其體而共治之,三魂亦助成爾。

但專為害者,乃七魄三一屍一,句外一陰一邪之氣而賊身,往往神氣多不敵,則人死矣。

人死,則三一屍一七魄暢焉!夫元神,君也,一屍一魄之類,亦臣耳。

若狡蠹之臣,亂其國而迫其君也。

若修養其氣,壯其神,則七魄三一屍一終不能勝,壽自長生耳。

夫不疾暴死者,蓋脈偶然蹶澀,不到一髒,其髒既弱,遂為五行遞相剋,至於火盡一陽一脈絕,則神去人自死矣。

蓋脈蹶澀不行而阻之,亦中有傷敗使其然也。

昔扁鵲治虢太子病雲,所謂一屍一蹶也。

以一陽一脈下墜,一陰一脈上爭,會閉氣而不達,上有絕一陽一之脈,下有破一陰一之經,絕一陽一之氣,色氣管於脈,故形濁如死狀。

夫一陽一入支蘭髒,蹶者生;一陰一入支蘭髒,蹶者死。

此數事者,皆五臟之中,時時暴作者也。

良工取之,拙者疑殆。

信有之矣!

於戲!目營萬象,心虛異端,神被牽驅,身無管攝,則室家無主,國邑傾頹,固其宜矣!主人不修捨宇而外經營,則捨宇日有危壞矣!夫人若知神之所主,子母運行,則修身了達之門可見矣!若無所主,但任呼吸喉中,主通理臟腑,消化谷氣而已。

終不能還一陰一返一陽一,填補血腦。

又眾人之呼吸,與真一人之呼吸殊矣6南華真經》云:眾人之息以喉,真一人之息以踵。

注云:從根本中來。

又云:其息深深。

此其義也,豈容易哉!若但信其自呼吸,未有得道哉!夫一呼一吸不得神宰,則不全其呼吸耳。

真一人曰:「若神能御氣,則鼻不失息。」

斯言至矣!又能咽其津,以意送之至氣海中,則直灌其靈根矣!

吁!今之人不會神與體彼此是非邪?人能算盡萬物,而不能算其神與體,何感而相成?但記三歲之後事,而三歲已前昧無所知也。

若到算歸其盡處,即自見神與體元氣配合之根由,則了然無二物。

知神與真氣同體假名,則一存一想,歸其真矣!此所謂深根固蒂。

夫復氣者,復於本生之處,如《週易·復卦》褲云:一一陽一生五一陰一之下。

若還丹之義,非伏與服也,其義明矣!天為受氣之始,氣是有形之根。

氣不得形,無因而立;形不得氣,無因而成。

二物相資,乃能混合。

聖人知外用之無益,所以還元返本,握固胎息,洞明於內,調理於中,取合元和之大樸,不死之福庭。

夫神和則可以照徹於五臟,氣和則可以使用於四胑。

道經云:三月內視,注一心,守一神,則神光化生,纏一綿 五臟。

凡人勞神役役,無一息駐於形中,而希長生,不亦遠乎!若能胎息道成,一精一氣有主,則使男子莖中無壅一精一,婦人臍下不結嬰。

萬化之用,莫先乎氣。

至人之用,莫妙乎神。

虛無之中,有物謂之神;窈冥之中,有一精一謂之氣。

吁!其神與氣,來既恍惚,去無聯兆。

其來也則難,其去也甚易,是以聖人悲痛而惜之。

於戲!世人何容易而驅其氣也。

不知形者,不可與言氣;不知氣者,不可與言神。

知神者,則資道矣。

《易》曰:一精一氣為物,遊魂為變。

變易不節,人不長生。

所以王母有金璫玉珮之道,軒轅行內視返本之術,不可不信之。

吁!萬物有終,而天地長久。

人民有死,真一人長生,乃俱一陰一陽一交一 感之氣矣。

人能守其一陰一陽一,一陰一陽一亦能守人矣。

天地不死,而人自死,化腐於其間哉!夫崩牆毀堞,土能填之;老木衰果,以枝接之;破車漏船,木能補之;折鼎穿釜,鐵能固之;人遇衰老,返神活之;皆上仙成敗之言,不可不知也。

夫一陽一丹可以上升,一陰一丹可以輕舉。

一陽一丹即大還之丹,一陰一丹即是內修返本之理。

黃帝問道於廣成子,廣成子曰:無勞爾形,無搖爾一精一,少思寡慾,可得長生。

夫道之最要,以一精一為根,以氣為蒂。

經云:耽養靈柯不復枯。

夫含真之道,御養之術,訣之在口,不傳之於箋翰也。

伹能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泯滅萬慮,久久一習一 熟,用晦而明,必得道矣。

----------------------------------------

◎養生辨疑訣 ──棲真子施肩吾述

一氣無方,與時消息。

萬物生死,共氣盛衰,處自然之間,而皆不知所以然而然。

其所稟一習一 ,在覆載之下,有形者先須知其本,知其本則末無不通;修道者先須正其源,正其源則流無不應。

若棄其本而外求,背其源以邪究,雖?盡百家,學窮諸子,徒廣虛論之功,終無攝養之效。

得者觀之,實為自悟耳!今歷觀世間,好道之流,不可勝數。

雖知恬淡以自守,全不知恬淡之中有妙用矣。

雖知虛無以為理,全不知虛無之中而無不為矣。

若不知虛無恬淡妙用之理,徒委志於寂默之間,妄作於形神之外,是謂無益之用,非攝生之鴻漸也。

且神由形住,形以神留,神苟外遷,形亦難保。

抑又服餌草木金石以固其形,而不知草木金石之性,不究四時順逆之儀,久而服之,反傷和氣,遠不出中年之內,疾害俱生。

使夫輕薄之流,皆謂系風捕影,不可得也。

翻以學者為不肖,以真隱為詭道,不亦傷哉!或人以此事而譏余曰:「吾聞學道可致長生,吾自童年至於暮齒,見學道之人,已千數矣。

服氣絕粒者,驅役考召者,清淨無慾者,修仙煉行者,如斯之流,未有聞其不死者也。

身歿幽壤之下,徒以一屍一解為名。

推此而論之,蓋得者猶靈骨耳!非可學而得之。」

余聞斯論,不覺心愍然於內,神恍惚於外,沉吟之間,乃太息而應之曰:觀子向來所說,實亦鄙之甚矣!迷之尤矣!今世人學凡間之事,猶有成與不成,豈況妙本玄深,昏昏默默,一胡一 可造次而得之?且大道無親,感之即應,苟雲靈骨,無乃疏乎!然夫服氣絕粒者,道家之所尚,人苟得之,皆有不食輕舉之效。

便自言腸胃無滓,立致雲霓,形體獲輕,坐希鸞鶴。

采餌者復以毛女為憑,呼吸者又引靈龜作證,曾不知真氣暗減,胎一精一內枯,猶執滯理於松筠,守迷端於翰墨,良可嗟矣!寧不怪乎?至於驅役考召之流,蓋是道中之法事,研討至一精一,窮其真誥,誠為身外之虛名,妄矣!且元和之氣,非時長而有之,未有此形,天地之間,已有之矣。

經曰:先天地而生。

即元氣矣。

此身有者,父母一交一 合,施其元氣。

元氣者,真一精一矣。

何以明之?一精一留於身則身生,一精一施於人則生人,移此一精一氣,結彼元氣,彼既成於形,此則受損耳。

《內景經》云:長生至慎房中急。

此在乎妙用之道,元氣結之為一精一矣。

身中之一精一,元氣之本。

能使氣一溯一精一,移之上元、下元之中,又采新氣,旬日還為一精一矣。

如彼釜熟其物,則出之,更添新者,回還無窮,天地不足為久壽矣!上元充滿,百節自實,老者反丁,丁者反嬰。

斯得上元下元,我能經絡運度,寬猛是則。

審修我宮,神仙必得,不修我宮,死之必克。

人在氣如魚在水,沉浮東西,莫不由己。

修煉經時,百節盡暢,炅若一陽一春,久乃自知。

若有不通及疾病之處,注意中元,發火以焚之,乃自通,通則愈矣。

心為絳宮,絳宮者赤色,猶火也。

存心炎火,亙乎一身,非特為氣道流通,抑亦銷其邪也。

凡欲行氣之前,但焚之一度。

經曰:廣成子積火焚五毒。

五毒,五味矣。

五穀五味不焚之,必能壅遏氣道。

焚之或久,令人煩熱。

存之饞通,即須行氣。

行氣之法,但泯思慮,任神廬微微,元氣自然遍體。

夫氣者,百節毛孔,皆自有之,能以意行之,是賢臣化百姓矣。

何以明氣之在身?但以一丈之竹通其節,以扃一頭,口向中吹之,氣忽然達於筒中,自有元氣相撐而出。

人身中亦猶此筒,思慮既絕,元氣遍身。

遍身之後,兀然而定。

其取定之術,具載《下元篇》中,審而行之,萬不失一矣。

----------------------------------------

◎下元歌

契真之道飄遙易,動不動中如有寄。

那知有無可超忽,去住玄機此其義。

此篇調下元之訣。

契真之要,甚不難,人自強難。

飄遙,猶閒暇矣。

能閒暇其身,澄心絕想,三元俱通,仙則近矣。

動不動者,玄珠矣。

謂存下元之中,作一珠可彈丸許大,焰焰然如動又不動。

動中寄者,注意於下丹田之中,有氣海,使氣細細於海,繞珠四合,氣入足,動中寄有其珍珠矣。

中元注下元之珠,元氣乃定,定則外氣不入,內氣不出,兀然與天地同和,命無涯矣。

天地自傾,我長自然矣。

黃帝於赤水求玄珠,赤水則赤血矣。

如玄珠在於氣中,求此珠,珠得必生。

故使罔象,則無思無慮,冥然之後,乃自得此珠矣。

欲知超忽飛昇之道,切在去機。

機去身存,機住身死。

無機胸中純白,自處得失之要。

此其義矣。

後序

沖和子云:余少學道,長乃尤益。

天下名山,靡不尋覽。

躋危躡險,敢憚乎勞!意有殊觀,不遠千里。

乙未歲,步青城之燕谷,幽邃百里,松蘿上蔽於天。

偶遂樵人,步入石窟。

窟內有真一人。

雲姓李氏,不知何許人也。

垂發過腰,姿容冰雪。

余再拜之,怡怡如矣!良久,問從何而來?余因述誠素,願處機履之傍,天幸見錄。

俄經四十三載,忽授《三元之術》。

如訣修之,俾晝作夜。

一紀之後,往往自飛。

玄之又玄,難於數載。

受之者可三十一年傳,傳非其人,災罰可見。

行此道者,五辛陳臭並宜損之,損之在漸,不宜頓矣。

一年之後,氣道充實,自不食矣,其大要在乎泯機,機絕則氣不召而至,不謀而成。

躬自行之,一一神效。

今為註解,庶無後迷。

高尚之徒,幸秘斯訣矣。

分類:道教書籍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雲笈七簽
卷一 道德部卷二 混元混洞開闢劫運部卷三 道教本始部卷四 道教經法傳授部卷五 經教相承部卷六 三洞經教部卷七 三洞經教部本文卷八 三洞經教部經釋卷九 三洞經教部經釋卷十 三洞經教部經卷十一 三洞經教部經二卷十二 三洞經教部經三卷十三 三洞經教部經四卷十四 三洞經教部經五卷十五 三洞經教部經六卷十六 三洞經教部經七卷十七 三洞經教部經八卷十八 三洞經教部經九卷十九 三洞經教部經十卷二十 三洞經教部經十一卷二十一 天地部一卷二十二 天地部二卷二十三 日月星辰部一卷二十四 日月星辰部二卷二十五 日月星辰部三卷二十六 十洲三島部卷二十七 洞天福地部卷二十八 二十八治部卷二十九 稟生受命部一卷三十 稟生受命部二卷三十一 稟生受命部三卷三十二 雜修攝部一卷三十三 雜修攝部二卷三十四 雜修攝部三卷三十五 雜修攝部四卷三十六 雜修攝部五卷三十七 齋戒部卷三十八 說戒部一卷三十九 說戒部二卷四十 說戒部三卷四十一 雜法部卷四十二 存思部一卷四十三 存思部二卷四十四 存思部三卷四十五 秘要訣法部一卷四十六 秘要訣法部二卷四十七 秘要訣法部三卷四十八 秘要訣法部四卷四十九 秘要訣法部五卷五十 秘要訣法部六卷五十一 秘要訣法部七卷五十二 雜要圖訣法部卷五十三 雜秘要訣法部卷五十四 魂神部一卷五十五 魂神部二卷五十六 諸家氣法部一卷五十七 諸家氣法部二卷五十八 諸家氣法部三卷五十九 諸家氣法部四卷六十 諸家氣法部五卷六十一 諸家氣法部六卷六十二 諸家氣法部七卷六十三 金丹部一卷六十四 金丹部二卷六十五 金丹部三卷六十六 金丹部四卷六十七 金丹部五卷六十八 金丹部六卷六十九 金丹部七卷七十 金丹部八卷七十一 金丹部九卷七十二 金丹部十卷七十三 金丹部十一卷七十四 方藥部一卷七十五 方藥部二卷七十六 方藥部三卷七十七 方藥部四卷七十八 方藥部五卷七十九 符圖部一卷八十 符圖部二卷八十一 庚申部一卷八十二 庚申部二卷八十三 庚申部三卷八十四 屍解部一卷八十五 屍解部二卷八十七 諸真要略部卷八十八 仙籍旨訣部卷八十九 諸真語論部卷九十 七部語要部卷九十一 七部名數要記部卷九十二 仙籍語論要記部一卷九十三 仙籍語論要記部二卷九十四 仙籍語論要記部三卷九十五 仙籍語論要記部四卷九十六 讚頌部讚頌歌卷九十七 讚頌部歌詩卷九十八 讚頌部詩讚辭卷九十九 讚頌部贊詩詞卷一百 紀傳部紀一卷一百一 紀傳部紀二卷一百二 紀傳部紀三卷一百三 紀傳部傳一卷一百四 紀傳部傳二卷一百五 紀傳部傳三卷一百六 紀傳部傳四卷一百七 紀傳部傳五卷一百八 紀傳部傳六卷一百九 紀傳部傳七卷一百一十 紀傳部傳八卷一百一十一 紀傳部傳九卷一百一十二 紀傳部傳十卷一百一十三 紀傳部傳十一卷一百一十四 經傳部傳十三卷一百一十五 紀傳部傳十四卷一百一十六 紀傳部傳十五卷一百一十七 靈驗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靈驗部二卷一百一十九 靈驗部三卷一百二十 靈驗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靈驗部五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