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笈七簽》卷一百一十九 靈驗部三:昭成觀壁畫天師,歲月既深,彩粉昏剝,在通廊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雲笈七簽》卷一百一十九 靈驗部三

雲笈七簽

卷一百一十九 靈驗部三

◎昭成觀壁畫天師驗絹畫驗附

昭成觀壁畫天師,歲月既深,彩粉昏剝,在通廊之下,未嘗有香燈之薦。

頒政坊內居人姓李,患痁逾年,醫不能愈,日以羸瘠,待時而已。

忽夢一道流,長八九尺,來至其前,以大袖布衣,拂其面目之上,頓覺清涼。

謂之曰:自此差矣,勿復憂也。

於是醒然疾愈,稍能飲食。

洎晚策杖,行繞其家,不覺為倦,但覺所夢道流,猶在其前,遽欲入昭成觀。

家人慮其困憊,亦頗多止之,不聽,入觀,於天師真前,瞻視良久,曰:即所夢也。

拜禮數四,乃命夾鏚塑人劉處士塑天師真,改葺堂宇,旦夕供養,人所祈禱,福祥立應。

其所塑夾鏚真,於夾鏚內,畫羅隔布肉色,縫絳采為五臟腸胃。

喉嚨十二結十二環,與舌本相應。

髒內填五色香,各依五臟兩數。

當心置水銀鏡,一一一精一至,與常塑不同。

其塑中土形,移在天長觀,金彩嚴飾,亦皆靈驗。

彭城劉存希,天師靈驗,雲自幼以來,於唐興觀瞻禮天師,發心圖寫供養,因得絹本,出入護持。

雖祗命遠行,奉使南北,未嘗一日闕香火之薦。

黃巢犯闕,時在內署,蒼惶之際,隨駕不及,唯卷天師幀,捧持而行。

同伍三十餘人,皆為擄捉,或被殺傷,獨於眾中得免。

將入南山,夜深村落,行次遇避難人偶語,而聞妻在其間,因得同往洋州大巖山深處,結草寓居。

況素無骨肉,唯夫婦而已,既免支離,決志林谷,不復有名宦之望。

野麋山鹿,性已成矣。

山下居人,以其口食不多,時亦助其糧儲,饋其鹽酪。

此外拾柏子焚香,禮敬天師而已。

無何,舊一交一 宋開府入掌樞務,知其在洋山之中,強之使出,錫以硃紱,加以品位。

固辭不獲,黽勉從焉。

又駕出石門,因便奔竄,投莎城山中,自匿數月。

有軍士搜山谷,不得安居,夫婦棄繒帛之衣,夜行四十餘里。

出及平陸,遙見馬軍十餘騎,兩面一交一 至,已擒擄行人數輩。

存希夫婦驚恐而立,馬軍過其側,似若不見,由是得免。

後數年,奉使西川,攜天師幀而至。

余亦傳寫其本。

存希深山窮谷、虎狼之中,軍士紛擾、白刃之下,心常坦然,若與數人居,憂懼之際,隱隱然若侍立在天師之側。

亦有感降之事,秘而不言。

----------------------------------------

◎陵州天師井填欠數鹽課驗

《陵州天師井本傳》雲,天師經行山中,有十二玉女,來謁天師,願奉箕帚。

天師知其地下一陰一神也,謂之曰:汝等何以為獻?將觀汝心厚薄,選而納焉。

玉女各持一玉環,逕皆數寸。

天師曰:所獻一般,不可並納。

吾化此十二環,令作一環,投之入地,有得之者,即納之焉。

遂合十二環為一大環,逕余一尺,投於地中,隨即深陷,已成井矣。

玉女皆脫一衣 入井,以探玉環,竟不能得。

天師取其衣,藏石匱中,玉女至今只在井內。

今陵州鹽井,直下五百七十尺,透兩重大石,方及鹹水。

每年一度,淘洗其中,須歌唱喧聒,然後入井。

不然必見玉女,裸居井中,見者多所不利。

井既深,不可數入,或緪索斷損,皮囊墜一落 ,唯於天師前,炷香良久,玉女自與掛之,依舊不失。

頃年井屬東川,有張常侍主其鹽務,於事稍怠,鹽課不登,欠數千斤,一交一 替之後,縻留填納,未得解去。

替一人素亦崇道,因與虔告天師云:張填所欠之鹽,家資已盡,空此留滯,益恐困窮。

於三五日內,願借神力,增加所出,為其填納。

與張俱拜,祈訴懇切。

自每日所煎水數,四十五函如常,而鹽數羨溢,五六日內填之果足。

此後一如舊數,無復增減矣。

十二玉女,戌亥二人在天,唯十人在井,所煎鹽至戌亥時亦歇。

天師初以茲地荒梗,無人安居,山川亦貧,不可耕植,化鹽井以救窮民。

民聚居井傍,戶口日眾,遂置州統之。

以天師名,故曰陵州。

天師誓曰:我所化井,以養貧民,若官奪其利,千年外井當陷矣。

今諸井皆有天師玉女之像焉。

----------------------------------------

◎李環夢遇天師告授陵州刺史驗

李環,鹹通中為王府長史,以勳貴之族,不慣食貧,居閒力闕,鬱鬱不得志。

中夜而寐,夢入深山窮谷,棧閣縈折,流水潺湲,如此者不知其幾千百里。

又見闤闠雜遝,城曨爽塏,飛宇橫樓,摩霄概日,不知其幾千萬家。

縱神遊目,熙熙自得。

又出郊甸,涉岡源,荒榛茂草,小松巨木,間以果林,廁以筠筱,山嶺危峭,或迂或平。

山回途盡,抵一小郡,茅棟縱橫,隘路欹側,傍有公署。

署內白氣屬天,其大如屋,中有悲歌號呼之一聲 。

見一青童,引環即路,躡危磴,步石梯,入門甚峻,門內古樹芳草,若古觀宇焉。

環素崇玄教,頗為慰悅,俄而升殿,見像設尊儀,笑而謂之曰:爾來耶,吾待爾久矣。

入天門、漱玄泉,古人所修也;注丹田、存白元,上士所修也。

混而合之,子其行之。

一陰一功及人,一陰一德濟物。

千百之家,待子而字之。

勉哉,勉哉!明年之春。

環再拜稽首,受其言而覺。

是冬頻訴於宰執,復希入用,乃授陵州刺史之任。

是時經歷山川郡邑,神思?恍,皆如常所經行。

素未入蜀,莫可知其由也。

至郡,乃謁天師,升階及門,至於殿所。

觀其真像侍衛、屋宇布列,醒然而悟,乃葉其所夢矣。

乃以俸金修天師之堂,加以丹雘,立為銘碑誌。

其白氣屬天,乃鹽井之所也;悲歌之一聲 ,乃轉車之人也。

而內修之訣,環未得之矣環即西平王孫也。

----------------------------------------

◎謝貞一精一意圬墁遇天師授符驗

謝貞者,臨邛工人也,善圬墁而用意一精一確。

鵠鳴化天師修道、老君感降之所,頂上有上清古宮,相傳雲天師時所制,歲月甚多,而結構如舊,但氏破壁壞而已。

貞賃工為修泥之,貞一精一研盡意,墁飾週密。

有道流引二從者,觀其功用,神彩異常,身逾九尺。

自門而入,謂貞曰:山中難值修葺,頗愧用心。

以手畫地作一符,使貞再三審記之,曰:此後有疾者,雖千里之外,行符必效,勿多取錢,但可資家,給終身衣食。

而貞具記符,行之極效,大獲金帛,家業殷豐。

鵠鳴諸山無天師真像,陵州井中所塑,又非世代子孫所傳之真。

貞忽於青城山,遇峽中賈客修齋,有天師小幀暴養,乃是授符應現之真爾。

----------------------------------------

◎道士劉方瀛依天師劍法治疾驗

天台道士劉方瀛,師事老君,一精一修介潔,早佩畢道法菉,常以丹篆救人。

與同志弋一陽一縣令劉翽,按天師劍法,以五月五日,就弋一陽一葛溪煉鋼造劍,敕符禁水,疾者登時即愈。

嘗於黃巖縣修齋敕壇,以救疫毒。

有見鬼巫者,潛往視之,見鬼神數千,奔北潰散,如大陣崩敗,一縣之疫,數日而愈。

鹹通末,方瀛無疾而終,戒其門人,使與劍俱葬,莫敢違之。

乾符中和間,台州帥劉文下裨將李生,領徒發其墓,欲以取劍。

見其一屍一柔軟,容色不變,如醉臥而已,顧視其劍,哮吼有聲,群一黨一 驚懼,卒不敢取,李生命瘞之而去。

不獨劍之有靈,劉方瀛亦一陰一景煉形,得道之流也。

----------------------------------------

◎西王母塑像救疾驗三將軍附

玉局化西王母塑像多年,頃因觀宇燒焚,廊屋頹壞,而儀像不損,人稱其靈。

居人范彥通忽患風癩,瘡痍既甚,眉須漸落,因入觀於王母前發願,但所疾較損,即竭力修裝。

是夕,夢一玉女,手執花盤,以衣袖拂其身,曰:王母令我救汝,疾即愈矣。

數日之間,所疾漸退,瘡腫皆息,眉須復生。

遂造紗窗,裝金彩,通簷兩楹,嚴潔修奉,每月自送香燈,近年方稍不見。

觀中三將軍,亦古之所塑。

觀因南詔焚燒,屋宇摧盡,而三將軍塑像不壞,起觀之日,再於其上立堂宇。

居人閻士林,臥疾月餘,迨將不救。

夢三將軍,以戟揮其身上,穿一物去,狀如黑犬,自此疾愈。

乃捨衣物制紗窗,重加彩繢矣。

----------------------------------------

◎歸州黃魔神峽水救船驗

歸州黃魔神。

因相國李吉甫,自忠州除替,五月下峽,至峽水之中,波濤極甚,忽有神人湧於水上,為其扶船,三面六手,丑眸硃發,袒而虓譀,風濤遽息。

李公祝而謝曰:是何靈神,拯危救難?神曰:我是黃魔神也。

既而歸州駐船旬月,選地立宇,於紫極宮作黃魔堂,言是黃天魔王橫天簷力之神也,刻石紀焉。

相國蕭遘,自拾遺左遷峽內,征還京師,峽水泛漲,舟船將沒,亦見其神捧船以救之。

覆命修飾,加其粉繢,嚴其室宇,刻石為志,亦列於次焉。

----------------------------------------

◎青城丈人同葛瑰化靈官示現驗

青城丈人真君。

太和六年壬子,節度使贊皇李公德裕,差軍將蔡舉二人,就山修齋,便令訪尋草藥。

蔡舉於六時巖下,忽有勁風自谷中出,因見二神人行虛空中。

一人在前,長丈餘,著大袖衣,平冠;一人居後,著青衣大袖,捧一帙書。

舉驚悸問曰:何鬼神也?前一人答曰:我是竹枝老。

又指其後人曰:此是瑰之璪。

我有密語兩紙,可一一記之,錄與尚書。

今年西蜀合有水災,以修齋之故,我回後山一峰,堰水向東,梓州當秋大水,即其應也。

於是授以密語,述李公吉凶未兆之事,蔡舉一一記之。

歸常道觀,錄於紙上,果得兩紙,依神人之言,封題送李公。

書寫既畢,並亦遺忘矣。

是年八月,東川水深數丈,西蜀無害。

李公歷問官寮及道流,解隱語不得。

李公曰:竹枝,老丈人也,此當是丈人真君耳。

瑰之璪者,本命屬葛瑰化,亦恐是化中靈官。

特此示見,以彰靈應也。

----------------------------------------

◎羅真一人降雨助金驗

羅真一人,即神仙羅公遠也。

於濛一陽一羅一江一 壩,接九隴、什邡之界,在漓沅化後今相傳號羅仙範仙宅,修道於青城之南,今號羅家山。

明皇朝,出入帝宮,輔導聖德,自有內傳。

至今隱見於堋口、什邡、楊村、濛一陽一、新繁、新都、畿服之內,人多見之。

不常厥狀,或為老嫗,或為丐食之人。

每風雨愆期,田農曠廢,則必見焉。

疑其仙品之中,主司風雨水旱之事也。

楊村居人眾以旱?又,將禱於洛口後城李冰祠廟。

熱甚,憩於路隔樹一陰一之下,忽有老嫗,歇而問曰:眾人欲何往也?悉以祈雨事答之。

嫗曰:要雨需求羅真一人,其餘鬼神,不可致也。

言訖不見,眾知嫗即羅真一人也,於是見處焚香以告焉。

俄而風起雲布,微雨已至,眾乃還家。

是夕,數十里內,甘雨告足。

乃於其所置天宮,塑像焉。

諸鄉未得雨處,傳聞此說,以音樂香花,就新宮祈請,迎就本村,別設壇場,創宮室,雨亦立應。

如是什邡、綿竹七八縣界,真一人之宮,處處皆有,請禱祈福,無不征效。

忽為乞士,於堋口一江一 畔,謂人曰:此將大水,漂損居人,信我者遷居以避之,不旬日矣。

有疑其異者,即移卜高處,以避水災,其不信者,安然而處。

五六日,暴水大至,漂壞廬舍,損溺戶民,十有三四焉。

居人以為信,立殿塑像以祠之。

金銀行人楊初,在重圍之內,配納贍軍錢七百餘千,貨鬻家資,未支其半。

初事母以孝,每為供軍司追促,必托以他出,恐母為憂。

嘗於山觀,得真一人像幀一幅,香燈嚴奉,已數年矣。

至是,真一人托為常人,詣其肆中,問以所納官錢,以何準備。

具以困窘言之。

此人令市生鐵,備炭火。

明日,復來燃炭,壘鐵投之,一夕而去。

臨行謂之曰:我羅公遠也,在青城山中。

以爾孝不違親,心不忘道,以此金相助,支官錢之外,可以肥家。

復引初往山中,時令歸覲。

初亦得丹藥,以奉其親。

發白還青,老能返壯矣。

----------------------------------------

◎嘉州開元觀飛天神王像捍賊驗

嘉州開元觀,後週所創,本名弘明觀。

隋大業中,方制大殿,於殿西頭,塑飛天神王像。

坐高二丈餘,坐二鬼之上。

初修觀,道士呂元璪,數夕夢神人在山頂,其形接天,或白日彷彿如見。

郡人有好道者,時亦見之,或通夢寐,遂商議塑此形像。

本有十身,初制其一。

而隋末多事,中原沸騰,不果遍。

就像之靈應,郡人所知矣。

疾瘵之家,祈禱必驗。

其下二鬼青黑者,往往見於人家。

太和中,相國杜元穎鎮成都,闉場不修,關戍失守,為南詔侵軼。

木源川路境上,夷人導誘,蠻蜑分三道而來,掩我不備,將取嘉州。

去州四十餘里,寇乃大驚,奔潰而去。

州境稍安,方設備御。

有擒得夷人覘侯者,大寇及境,何驚而去?雲三路蠻寇,本欲逕取嘉州,謂州中無備。

去州四十里,忽旗幟遍山,兵士羅立,不知其數。

有三五人一大將軍,金甲持斧,長三二丈,聲如雷霆,立二鬼之上,麾諸山兵士,齊為拒捍,自量力不可敵,驚奔而去。

是日蠻中主軍酋帥,死者三人。

蠻國之法,行軍有死傷及糞穢,旋即瘞藏,不令露見,由是不知酋帥瘞埋之所。

時眾聞之,皆言飛天神王兵示現,以全州境。

自是祈福禱願,迨無虛日。

又嘗有人,下峽之時,曾詣飛天,求乞保護。

至瞿唐,水方泛溢,波濤甚惡,同?宗三船,一已損失,二皆危懼。

忽見神人立於岸上,如飛天之形,使二大鬼入水扶船,鬼亦長丈餘,船乃安定,風濤亦止。

驚迫之際,莫知所自,徐而思之,乃飛天所坐二鬼,救其船耳,一赤一青,形與所塑無異。

成都乾元觀在蠶市,創製多年,頃因用軍,焚燬都荊三門之下,舊有東華、南極、西靈、北真四天神王,依華清宮朝元閣樣,塑於外門之下,並金甲天衣。

門既隳壞,而神王無損,風雨飄漬,亦無所傷。

邑人相傳,頗為靈應。

時蜀王既克川蜀,移軍收彭州,圍州久矣,因暫還成都。

方當暑月,參從將吏所在,取便而行。

大將杜克修,先至神王之所,見眾人聚觀塑像,問其故,雲塑神皆動。

克修以器盛水,致神手中,果搖動而水溢出。

頃之蜀主至,復祝而試焉,曰:若即克彭州,更觀搖動之應。

良久而振動數四。

不逾月而克州城,殲殄大敵。

乃施金幣,命本邑創製堂宇,以崇飾之。

----------------------------------------

◎楚王趙匡凝北帝祥應

楚王趙匡凝,鎮襄州也。

州郭舊有北帝堂,歲久蕪毀,在營壘中。

一旦,楚王寢室之上,有物如曳戟皮革之一聲 ,瓦皆震動。

潛起視之,見黑氣一道,自北帝舊基之所,至板屋上。

楚王異之,密加慶祝,將欲興創堂宇,以答祥應。

詰明視事之際,先嘗選將校五十人,俾往營田,日給以衣裝農器,指揮教命,一無應者,楚王疑有異圖,拘而訊之,得其構孽之狀,鹹剿戮焉。

王乃謂人曰:北帝靈驗,信有征矣。

中夜有雲氣之異,詰朝乃奸慝彰明,若非玄功告示,幾有不測之禍。

遂締飾堂廡,崇嚴像貌,俾謁之士,主其香燈。

闔境瞻禱,累獲符應矣。

----------------------------------------

◎李昌遐誦《消災經》驗

李昌遐者,後漢兗州刺史之後也。

生而奉道,常誦《太上靈寶升玄消災護命經》。

而稟性柔弱,每為眾流之所侵虐。

忽因晝寢,夢坐煙霞之境,四顧而望,熊羆虎豹,圍繞週匝,莫知所措。

不覺傷歎:何警戒之甚邪!謂積善之無驗。

於時空中有一道士,呼其名而語之曰:吾即救苦真一人也,汝勿驚駭,吾奉太上符命,與諸神將密衛於汝。

且汝常念者,經雲流通,讀誦則有飛天神王、破邪金剛、護法靈童、救苦真一人、金一精一猛獸,各百億萬眾,俱侍衛是經。

昌遐既覺,豁然大悟,因知自前侵虐我者,未有無禍患殃咎,蓋誦經之所驗也。

----------------------------------------

◎崔晝誦《度人經》驗

崔晝者,漢汶一陽一侯仲牟之後。

嘗謁白雲先生,學修身之術。

先生曰:汝富貴之子,何思淡泊?崔子避席而對曰:以財賑人,財有數而人無厭矣;以爵賞人,爵既崇而人或驕矣。

如何示我以道,將以普濟生靈。

先生曰:吾道之內,有《度人經》在,汝可誦之。

崔晝乃作禮承受,至誠誦之。

厥後有使者,馳一緘遺崔公曰:子之先君,令吾持此謝汝。

言訖,使者忽然不見。

於是啟緘熟視,果備認得,先君親札云:感汝念誦《度人經》功德之力,累世之祖,盡得生天。

自後崔晝一家,至今念誦。

----------------------------------------

◎姚元崇女一精一志焚修老君授經驗

開元宰相姚元崇,昔出官為馮翊太守。

有一女,名長壽,年七歲,不茹葷,不飲酒。

父母常令於玄元像前,焚香點燈。

忽晝寢,夢見老君,有二侍童、二神將夾侍,左右侍童語長壽曰:爾之焚修,一精一志可隨,口授汝《九天生神經》一章云云。

----------------------------------------

◎王道珂誦《天蓬咒》驗

王道珂,成督雙流縣南笆居祝當僖宗幸蜀之時,常以卜筮符術為業,行坐常誦《天蓬咒》。

每入雙流市,貨符卜得錢,須吃酒至醉方歸。

其郭門外,有白馬將軍廟,曉夕有人祈賽。

長垂簾,簾內往往有光,及聞吹口之一聲 ,以此妖異,人皆競信。

所下酒食,忽忽不見,愚民畏懼,無有輒敢正視者。

道珂因吃酒回歸,入廟朗誦神咒,則廟堂之上悄悄然。

傍人視之,無不驚駭。

道珂異日,晨雞初叫,忽隨村人擔蒜趁市,夜行至廟前,忽然倒地。

蒼惶之間,見野狐數頭,眼如火炬,御拽入廟堂階之下,聞堂上有人呵責曰:你何得恃酒入我廟內,唸咒驚動我眷屬?道珂心中默持《天蓬神咒》,逡巡卻蘇。

蓋緣其時與擎蒜同行,神兵遠其穢臭,而不衛其身,遂被妖狐擒伏。

洎擎蒜人拋去,道珂心中想念神咒,即妖狐便致害不得。

既蘇息之後,遂歸家沐浴清潔,卻來廟內,大詬而責曰:我是太上弟子,不獨只解持《天蓬咒》,常誦《道經》。

《經》雲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

爾若是神明,只合助道行化,何以惡聞神咒?我知非白馬明神。

狐狸一精一怪,傍附神祠,幻惑生靈。

今日我決定於此止泊,持咒為民除害。

遂志心朗念神咒,至夜不歇。

廟堂之上,寂然無聲,亦無光透簾幕,唯聞自撲呻吟之一聲 。

至明,呼喚鄰近居人視之,唯見老野狐五頭,皆頭破,血流滿地,已斃。

自後寂無妖異,竟絕祭祀,廟宇荒廢。

是知凡持此咒,勿得食蒜,至甚觸穢。

天蓬將軍是北帝上將,制一服 一切鬼神,豈止誅滅狐狸小小妖怪矣。

----------------------------------------

◎王清遠誦《神咒經》驗

王清遠,世居北邙山下。

唐鹹通年,時多疫疾。

清遠身雖在俗,常服氣行藥,誦《神咒經》,自稱是緱山真一人遠孫。

是時天子蒙塵入蜀,兵火不息,疫癘大行,連州匝縣,饑荒病患眾矣。

清遠佩受《神咒經菉》,每行符藥,救人多不受錢,只要少香油,供養經菉。

鄉人迎請醫療,日夕喧闐。

清遠有表弟一人為僧,名法超,亦持《大悲輪行秘字》,?自清遠之醫道大亨。

忽一日,冒夜來投宿止,潛以瓶盛狗血,傾於清遠道堂內。

至二更已來,忽聞空中有兵甲之一聲 ,頃聞法超於床 上,如有人挽拽叫皛,唯言乞命。

清遠命燈照之,但見以頭自頓地,頭面血流,至平明不息。

須臾之間,但見兩腳直下,如人拖拽奔竄,入緱水一江一 內,浮一屍一水上。

闔市目擊,無不驚歎。

是知神咒真經,實有神將吏兵守護,豈容嫉妒。

庸僧將穢惡之物犯冒,所謂為不善於幽暗之中,神得而誅之。

清遠襲氣持經,一陰一功濟物,壽一百七歲。

辭世之夕,闔境皆聞異香仙藥,斯亦證道之漸階矣。

----------------------------------------

◎忠州平都山仙都觀榷太平經》驗

忠州平都山仙都觀一陰一真一人鎮山《太平經》,武德中,刺史獨孤晟,取經欲進。

舟行半日,有二龍,一青一白,橫一江一 鼓波,船不得進。

舟人驚懼,復溯流還郡。

晟即命所由墊一江一 路,陸行進經。

時山川之中,久無摯獸,至是蛇虎當道,經使恐懼,將經卻回。

晟即脩黃菉道場,拜表上告,然後取經以進,在內道場暴養,綿歷歲年。

開元中,供奉道士司馬秀,准詔祭醮名山,開函取經,但空函而已。

訶詰道眾,疑是觀司隱藏,法侶驚懼,無詞披雪。

遂焚香告真,述武德中經已將去,今詔旨搜訪,無經上進,仰憂譴責。

時景氣晴朗,野絕塵埃,忽一陰一雲覆殿,迅雷震擊。

俄而簷宇溢霽,經在案上,異香盈空,祥煙紛靄,復得昔日所取之經以進。

會昌中,賜紫道士郭重光、晏玄壽,復繼詔醮山,取經石函之中,經復如舊。

至今鎮觀者,猶是此經,不知何年歸還耳。

----------------------------------------

◎天台玉霄宮葉尊師符治狂邪驗

天台山玉霄宮葉尊師,修養之暇,亦以符術救人。

婺州居人葉氏,其富億計,忽中狂瞽之疾,積年不瘳。

數月沉頓,後乃叫號悲笑,裸露奔走,力敵數人。

初以絹索縻縶之,俄而絕絆出通衢,犯公署,不可枝梧。

官以富室之子,不能加罪,頻有所犯,亦約束其家,嚴為守衛,加持禳制。

飯僧祈福,祠神鬼,召巫覡,靡所不作,莫能致效。

其家素不信道,偶有人謂之,令詣天台,請玉霄宮葉尊師符,可祛此疾,不然莫知其可也。

乃備繒帛器皿,入山請符。

尊師謂使者曰:此符到家,疾當愈矣。

無以器帛為用,盡遍之使者。

未至三日,疾者方作,斷緪投石,舉家閉戶以拒之,折關枝欞,力不可御,如此狂猛,非人所遏。

忽忽遽斂容,自歸真室,盥洗巾櫛,束帶?郭足,執板罄折,於門內道左,其色怡然。

一家忻喜,爭問其故。

笑而不答,但言天使即來。

飲食都忘,夕不暇寢,孜孜焉企踵翹足,延頸望風,汗流浹背,不敢為倦。

如此二日三夕,使者持符而至,入門迎拜,歡呼踴躍,前導得符,服之瞑然,食頃疾已瘳矣。

由是躬詣山門,厚施金帛,助修宮宇,一家脩道,置靖室道堂,旦夕焚脩焉。

初,玉霄賜二符,一已吞之,一帖房門之上。

葉之女使竊酒飲之,嘔於符下。

葉見一神人,介金執劍,長可三四寸,從符中出去,焚香拜謝,而不見其歸。

數日,親戚家女使近患風魔疾,尚未甚困,來葉房之前,立且未定,忽叫一聲。

葉見符中將軍,如前之形,揮劍加女使頭上。

問其故,雲適有神人,以劍於頭上斬下一物,墜於衣領中。

令二三女僕捧持,驗有蛇頭如指,斷在衣領中,血猶滴焉。

風魔之疾,自此亦愈。

----------------------------------------

◎賈瓊受《童子菉》驗

成都賈瓊,年三歲。

其母因看蠶市,三月三日,過龍興觀,門眾齊受菉,遂詣觀,受《童子菉》一階。

十餘年後,因女兄有疾,母為請處士吳太玄,為入冥看檢致疾之由,仍看弟兄年命凶吉。

經宿太玄還,言疾在一江一 瀆,求之即差,籍中不見有賈瓊之名。

父母愈憂,復請太玄看之。

時太玄每與人入冥檢事,必鎖於一屋中,安寢而往,不復人驚呼,候其自醒,喚人開門,乃開之,歷歷說冥中之事,有如目擊,言必信驗。

或兩宿,然後回爾。

既再往檢瓊名字,雲年三歲時,三月三日,於龍興觀受《正一菉》,已名系天府,不屬地司,籍中不見名字,於天曹黃簿之內,檢得其名。

----------------------------------------

◎尹言念《一陰一符經》驗

尹言者,修德坊居。

與明道大師尹嗣玄為宗姓之弟,常崇道慕善,孜孜不倦。

因詣嗣玄,受《一陰一符經》,至誠奉諷念。

為其常少記性,願得心神聰爽,受之數年,念逾萬遍,稍覺心力開悟。

因本命日齋潔焚香,念三十遍,忽了憶前生之事。

姓張名處厚,在延壽坊居。

家有巨業,兒女皆存,記其小字,年幾一一明瞭。

與其家說之,乃往尋訪,述張生死年月,形色情性,無所差異。

張之兒女,聞之嗚咽感認,言其今之狀貌,與昔不殊。

但性較舒緩爾。

自是兩家契為骨肉,黃寇犯闕之前,其二家皆在。

----------------------------------------

◎趙業受《正一菉》驗

趙業,定州人。

開成中,為晉安縣令。

因疾暴卒,手足柔軟,心上微暖,三日乃蘇。

雲初為冥官所追,牽拽甚急,問其所以,但雲為欠債抵諱事,自思身心無此罪犯,必恐誤追。

行三五十里,過一山嶺,上有宮闕崇麗,人物甚多,有一青衣童子,前來問云:汝非道士趙太玄乎?某答云:晉安縣令趙業耳。

童子笑曰:豈得便忘卻耶?又一童子續來,雲太一令喚趙太玄追事。

人一時散去,即與童子到宮闕中,不見太一,但見一道流云:汝六歲時,為有疾,受《正一八階法菉》,名為太玄,豈得流於俗官,並忘此事耶?太一有命,便令放還,卻須佩菉修真,行功及物,居官理務,勿貪瀆貨財,輕人性命。

言訖不見,所疾已蘇。

遂于思依山參受法菉,累置壇場,廣崇功德,復以法名太玄矣。

----------------------------------------

◎僧法成竊改道經驗

僧法成,姓陳,不知何許人。

立性拘執,束於本教,而矯飾多端。

因游廬山,至簡寂觀,不遇道流,而堂殿經廚,素不關鑰,遂取道經看之。

將三十四卷,往靈溪觀棲止,誑云:某在僧中,本意好道,欲於此駐泊,轉讀道經,兼欲長髮入道。

人皆善其所言。

又取臂中經百餘卷,日夕披覽。

每三五日一度,下山化糧。

人聞其所說,施與甚多,糧鹽所須,計月不闕。

乃改換道經題目,立佛經名字。

改天尊為佛,言真一人為菩薩羅漢,對答詞理,亦多換易。

塗抹剪破,計一百六十餘卷。

忽山下有人請齋,兼欲求丐紙筆,借觀一奴一一人同去。

行三二里,見軍吏隊仗,呵道甚嚴,謂是刺史遊山,法成與一奴一下道,於林中迴避。

良久,見旗幟駐隊,有大官立馬於道中,促喚地界,令捉僧法成來。

法成與一奴一聞之,未暇奔竄,力士數人,就林中擒去,一奴一隨看之。

官人責曰:大道經教,聖人之言,關汝何事,輒敢改易!決痛杖一百,令其依舊修寫,填納觀中,填了報來,別有處分。

即於道中決杖百下,僕於地上,瘡血遍身。

隊仗尋亦不見。

一奴一走報觀中,差人看驗,微有喘息而已。

扶舁入山,數日方較。

遂出所改換經本,呈眾道流。

法成本有衣缽,寄在一江一 州寺中,取來貨賣,更求乞紙筆,經年修寫。

經足送還本觀,燒香懇謝,欲願入道,道流以其無賴,無人許之。

是夜叫呼數聲,如被毆擊,耳鼻血流而死矣。

----------------------------------------

◎僧行端輒改《五廚經》驗

僧行端,性頗狂譎。

因看道門《五廚經》,只有五首咒偈,遂改添題目,雲《佛說三停廚經》,以五咒為五如來所說,經末復加轉讀功效之詞,增加文句,不啻一紙。

《五廚經》屬太清部,明皇朝,諫議大夫、肅明觀主尹愔注云:蓋五神之秘言,五臟之真氣,持之百遍,則五氣自和,可以不食。

其經第一咒云:一氣和太和,得一道皆泰,和乃無不和,玄理同玄際。

開元中,天師趙仙甫為疏,皆以一習一 氣和神為指。

行端旁附此說,即雲讀誦百二十遍,可以咒水,飲之令人不食。

名為《三停廚經》。

詞理鄙淺,與尹、趙註疏,殊不相近。

改經既了,已寫五六本,傳於他人。

於窗下寫經之際,忽有神人,長八九尺,仗劍而來,謂之曰:太上真經,歷代所寶,何得輕肆庸愚,輒為改易!奮劍斬之,以手拒劍,傷落數指。

同一居 僧二人,共見其事,驚為哀乞。

神人曰:如此無良也,解惜命促!令追收寫換,然後奏聽敕旨。

行端與同一居 僧,散尋所行之本,只得一半,余本已被僧將出關,別寫元本經十本,燒香懺謝,所改添本,香上焚之。

神人復見曰:訾毀聖文,追收不獲,不宜免死。

逡巡頓僕而卒。

其所改經,至今往往傳行諸處,覽觀其義,自可曉焉。

----------------------------------------

◎崔公輔取寶經不還驗

崔公輔,明經及第,歷官至雅州刺史。

至官一年,忽覺精神恍忽,多悲恚狷急,往往忽忘,舉家異之。

一旦無疾而終,心上猶暖,三日再蘇,亦即平復。

謂其寮佐曰:昨為冥使繼帖見追,隨行三五十里,甚為困憊,至城闕,入門數重,追者引到曹署之門,立於屏外,逡巡有官人,著緋執版,至屏迎之先拜,公輔驚曰:某為帖所追,乃罪人也,官人見迎致拜,深所不安。

官人曰:使君固應忘之矣,某是華一陰一縣押司錄事巨簡,使君初官,曾獲伏事庭廡。

近奉天符,得酆都掾地司所奏,使君任酆都縣令之日,於仙都觀中,榷真一人一陰一君寶經》四卷,至今不還。

天符令追生魂勘責,使君一魂,日夕在此對會,恐使君不知,故欲面見,具此諮述,以報往日之恩耳。

使君頗覺近日忿怒悲愁,精神遺忘否?此是生魂被執系故也。

於是引至?中,良久言曰:此有茶飯,不可與使君食,食之不得復歸人間矣。

但修一狀,請置黃菉道場,懺悔所犯,兼請送經卻歸本山,即生魂釋放矣。

因本司檢使君年祿遠近,逡巡有吏執案云:崔公輔自此猶有三任刺史,二十三年壽。

言訖,公輔留手狀,官人差吏送還。

乃於成都及雅州紫極宮、忠州仙都山三處,修黃菉道場,繼送經還本觀。

公輔平復如常。

其後歷官、年壽皆如所說。

此事是開成年中任雅州刺史也。

----------------------------------------

◎劉載之誦《天蓬咒》驗

彭城劉載之,儒家子。

修辭學外,常事北極,香火不懈。

多寓京師,少而神氣怯懦,每驚魘,往往不悟。

嘗遇蘇門道士劉大觀,授以《天蓬神咒》,令持誦千遍,載之勤而行焉。

絕葷腥,專香火,逆旅之中,亦拳拳修尚,自是無復魘悸矣。

寇陷長安,在宣楊裡,為寇所虜。

力役勞苦之事,素非其所能,稍或遲舒,必承之以劍,性命憂迫,在乎頃刻,而密誦神咒,以求其祐。

是夕,有一人如軍士之飾,謂之曰:勞役之事,吾為子免之,此有徑路,可以脫禍,可相隨而行也。

載之疑為寇所試,辭焉。

此人引其手,若騰躍於空中,良久覆地。

是夕月光如晝,但見山川參差,泉聲流激,已在巨石之上。

驚異之際,有村童前引,入洞府中。

宮闕深嚴,層城煥麗,金樓玉堂,奇禽珍木,週還數十里。

有謁者,平冠褒袖,雲太帝君令於賓宇憩息,俄賜酒饌仙果。

二仙官與之宴飲。

載之問:太帝君所主何國?某未曾朝拜,忽奉恩敕,深所憂懼。

仙官曰:太帝是北斗之中紫微上宮玄卿太帝君也,上理斗極,下統酆都。

一陰一境帝君,乃太帝之所部;天蓬上將,即太帝之元帥也。

吾子冥心北元,尊奉神咒,而值此危難,將陷鋒鏑。

太帝閱籍,當在驅除之伍,仰軫聖慮,已奏章太上,述勤瘁之心,延壽三紀,使還於故里爾。

頃之,得朝謁太帝,叩蜺謝恩於闕下,命二童送之,食頃已達泗州。

其友人謝良,奏事行朝,具話其事。

載之今猶在一江一 表。

是則太帝之昭鑒、天蓬之威神,不遺毫分之善也。

----------------------------------------

◎姚生持《黃庭經》驗

姚生者,華原人也。

幼而好道,持《黃庭經》。

光啟中,僖宗再幸陳倉,遠近驚擾。

姚為賊所迫,夜走墮枯井中,傷足,求出未得,乃旁有窨穴,匿於其中,晝夜唸經,因不飢渴,足疾亦愈。

時襄土既平,大駕歸闕,鄉里人戶稍復。

有遊軍夜宿井側,見井中有光,拯而出之,具述經靈驗。

遂為道士,居華原西界觀中焉。

分類:道教書籍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雲笈七簽
卷一 道德部卷二 混元混洞開闢劫運部卷三 道教本始部卷四 道教經法傳授部卷五 經教相承部卷六 三洞經教部卷七 三洞經教部本文卷八 三洞經教部經釋卷九 三洞經教部經釋卷十 三洞經教部經卷十一 三洞經教部經二卷十二 三洞經教部經三卷十三 三洞經教部經四卷十四 三洞經教部經五卷十五 三洞經教部經六卷十六 三洞經教部經七卷十七 三洞經教部經八卷十八 三洞經教部經九卷十九 三洞經教部經十卷二十 三洞經教部經十一卷二十一 天地部一卷二十二 天地部二卷二十三 日月星辰部一卷二十四 日月星辰部二卷二十五 日月星辰部三卷二十六 十洲三島部卷二十七 洞天福地部卷二十八 二十八治部卷二十九 稟生受命部一卷三十 稟生受命部二卷三十一 稟生受命部三卷三十二 雜修攝部一卷三十三 雜修攝部二卷三十四 雜修攝部三卷三十五 雜修攝部四卷三十六 雜修攝部五卷三十七 齋戒部卷三十八 說戒部一卷三十九 說戒部二卷四十 說戒部三卷四十一 雜法部卷四十二 存思部一卷四十三 存思部二卷四十四 存思部三卷四十五 秘要訣法部一卷四十六 秘要訣法部二卷四十七 秘要訣法部三卷四十八 秘要訣法部四卷四十九 秘要訣法部五卷五十 秘要訣法部六卷五十一 秘要訣法部七卷五十二 雜要圖訣法部卷五十三 雜秘要訣法部卷五十四 魂神部一卷五十五 魂神部二卷五十六 諸家氣法部一卷五十七 諸家氣法部二卷五十八 諸家氣法部三卷五十九 諸家氣法部四卷六十 諸家氣法部五卷六十一 諸家氣法部六卷六十二 諸家氣法部七卷六十三 金丹部一卷六十四 金丹部二卷六十五 金丹部三卷六十六 金丹部四卷六十七 金丹部五卷六十八 金丹部六卷六十九 金丹部七卷七十 金丹部八卷七十一 金丹部九卷七十二 金丹部十卷七十三 金丹部十一卷七十四 方藥部一卷七十五 方藥部二卷七十六 方藥部三卷七十七 方藥部四卷七十八 方藥部五卷七十九 符圖部一卷八十 符圖部二卷八十一 庚申部一卷八十二 庚申部二卷八十三 庚申部三卷八十四 屍解部一卷八十五 屍解部二卷八十七 諸真要略部卷八十八 仙籍旨訣部卷八十九 諸真語論部卷九十 七部語要部卷九十一 七部名數要記部卷九十二 仙籍語論要記部一卷九十三 仙籍語論要記部二卷九十四 仙籍語論要記部三卷九十五 仙籍語論要記部四卷九十六 讚頌部讚頌歌卷九十七 讚頌部歌詩卷九十八 讚頌部詩讚辭卷九十九 讚頌部贊詩詞卷一百 紀傳部紀一卷一百一 紀傳部紀二卷一百二 紀傳部紀三卷一百三 紀傳部傳一卷一百四 紀傳部傳二卷一百五 紀傳部傳三卷一百六 紀傳部傳四卷一百七 紀傳部傳五卷一百八 紀傳部傳六卷一百九 紀傳部傳七卷一百一十 紀傳部傳八卷一百一十一 紀傳部傳九卷一百一十二 紀傳部傳十卷一百一十三 紀傳部傳十一卷一百一十四 經傳部傳十三卷一百一十五 紀傳部傳十四卷一百一十六 紀傳部傳十五卷一百一十七 靈驗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靈驗部二卷一百一十九 靈驗部三卷一百二十 靈驗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靈驗部五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