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笈七簽》卷七十九 符圖部一:《五嶽真形》者,山水之象也。盤曲回轉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雲笈七簽》卷七十九 符圖部一

雲笈七簽

卷七十九 符圖部一

◎五嶽真形圖序 ──東方朔

《五嶽真形》者,山水之象也。

盤曲回轉,陵阜形勢,高下參差,長短卷舒。

波流似於舊筆,鋒芒暢乎嶺崿。

雲林玄黃,有書字之狀。

是以天真道君下觀規矩,擬縱趣向,因如字之韻,而隨形而名山焉。

子有《東嶽真形》,令人神安命延,存身長久,入山履川,百芝自聚;子有《南嶽真形》,五瘟不加,辟除火光,謀惡我者,反還自傷;子有《中岳真形》,所向唯利,致財巨億,願願克合,不勞身力;子有《西嶽真形》,消辟五兵,入陣刀刃不傷,山川名神,尊奉伺迎;子有《北嶽真形》,入水卻災,百毒滅伏,役使蛟龍,長享福祿;子盡有《五嶽真形》,橫天縱地,彌綸四方,見我歡悅,人神攸同。

黃帝征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擒之,諸侯鹹宗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

天下有不順者,從而征之,破山通道,未嘗寧居。

東至於海,登太山及岱宗;西至崆峒,登雞頭;南至於一江一 ,登熊湘;北遂獯鬻,登符釜山,而邑於涿鹿之阿,遷徙往來,無有常處。

察四岳,並有佐命之山,而南嶽獨孤峙無輔,乃章詞三天太上道君,命霍山、潛山為儲君。

奏可,帝乃自造山,躬寫形像,連五圖之後。

又命拜青城為丈人署,廬山為使者形,皆以次相續,此道始於黃帝耳。

東嶽太山君,領群神五千九百人,主治死生,百鬼之主帥也,血食廟祀所宗者也。

世俗所奉鬼祠邪一精一之神而死者,皆歸泰山受罪考焉。

諸得佩《五嶽真形》,入經山林及太山,諸山百川神皆出境迎拜子也。

泰山君服青袍,戴蒼碧七稱之冠,佩通一陽一太平之印,乘青龍,從群官來迎子。

南嶽衡山君,領仙七萬七百人,諸入南嶽所部山,山神皆出迎。

南嶽君服硃光之袍,九丹日一精一之冠,佩夜光天真之印,乘赤龍,從群官來迎子。

中岳嵩高君,領仙官玉女三萬人,道士入其中岳所部,名靈皆來迎拜。

中岳君服黃素之袍,戴黃玉太乙之冠,佩神宗一陽一和之印,乘黃龍,從群官而來迎子。

中岳五土之主,子善敬之。

太上常用三天真一人有德望者以居之。

西嶽華山君,領仙官玉女四千一百人,道士入其所部之山川,神並來迎。

華山君服白素之袍,戴太初九流之冠,佩開天通真之印,乘白龍而來迎子。

北嶽恆山君,領仙人玉女七千人,道士入其所部之山川,神皆來迎。

北嶽君服玄流之袍,戴太真冥靈之冠,佩長津悟真之印,乘黑龍,而來迎子。

青城丈人,黃帝所命也,主地仙人,是五嶽之上司,以總群官也。

丈人領仙官萬人。

道士入山者,見丈人服硃光之袍,戴蓋天之冠,佩三庭之印,乘科車,從眾靈而來迎子。

廬山使者,黃帝所命,秩比御史,主總仙官之位,蓋五嶽之監司。

道士入其山者,使者服硃緋之袍,戴平華之冠,佩三天真形之印,而來迎子,亦乘科車。

霍山南嶽儲君,黃帝所命,衡岳之副主也,領靈官三萬人。

上調和氣,下拯黎民,閱校眾仙,制命水神,是峻險之府,而諸靈之所順也。

道士入其境,儲君服青錦之袍,戴啟明之冠,佩道君之玉策而來迎子,或乘科車,或駕龍一虎。

潛山儲君,黃帝所命,為衡岳儲貳,時參政事,今職似輔佐者也。

道士入其山者,潛山君服紫光繡衣,戴參靈之冠,佩硃宮之印,乘赤龍之車而來迎子。

諸佐命山君,並輔弼岳君,預於位政。

道士入其山,佐命服硃袍,戴仙華之冠,佩太上真形之章而來迎子,所乘無常。

東方朔言:古書《五嶽真形》首目者,乃是神農,前世太上八會群方飛天之書,法始於鳥跡之先代也。

自不得仙人譯注顯出,終不可知也。

凡道士欲佩圖,進取山象及書古文卷畢,以此題外面。

----------------------------------------

◎五嶽真形神仙圖記《神仙圖》曰:一切感到,妙應備週。

或天或人,或山或水,或飛或沉,或文或質,皆是真一精一之信,有字總號為符。

符驗證感,皆由善功。

功無妄應,其路莫因。

因悟立功,其符必現。

現而未得,兼者由功。

行未充,方應修戒,積一精一存神,常想真形,受符佩服。

妙氣入身,智慧通達。

達士通人,勤密遵崇。

消災厭惡,一精一則有征。

征則神降,所願必諧。

是以三五,傳用至今。

但後人善少,得之偏頗。

或時遇值,旨訣不明。

明之者希,希故為貴。

貴不可妄得,得不可妄行。

臣擇君而奏,君卜臣而傳。

傳奏非人,兩受災害。

下未達者,上行之宜。

奏未通者,下修之宜。

潛密則各保元吉,諸和則俱享利貞。

君臣父子,男女師朋,更相曉喻,疑則勿行。

了然無惑,正信同心,上下和睦,必通神明。

玉帛鐘鼓,禮樂外形。

三牲百味,嗜欲之事。

日損之教,止殺之科,明者驚悟,不復曲言。

今錄古跡記時,不因風移俗易,三牲可停。

觀妙之徒,勿拘文以翳理。

緣本取悟,必守源以究流,源一生二,二為父母,不可忘常,當存念。

《老君中經》曰:東王父者,清一陽一之氣也,萬神之先。

治東方,下在蓬萊山,姓無為,字君解。

人亦有之在頭頂,一精一氣為日,在左目中,名伏戲,字偃昌。

西王母者,太一陰一之氣也。

姓自然,字君思。

下治崑崙之金城,九重雲氣五色,萬丈之巔。

上直北斗華蓋紫房北辰之下。

人亦有之在右目中,姓太一陰一,名玄光,字偃玉。

人須得王父母兩目中護之,乃能行步,視瞻聰明,別知好醜,下流諸神。

如母念子,子亦念母,精明相得,萬世常存。

人之兩乳,萬神一精一氣,一陰一陽一之湊液,左乳下有日,右乳下有月,王父母一之 宅,上治目中,遊戲頭上,止於乳下,宿於絳宮,此一陰一陽一之氣。

人欲長生神仙,務和一陰一陽一之氣。

氣中有神,神驗有符。

符次於神,神為符本。

本是誰乎?太一父母也。

太一祖宗,源本之主,父為東帝,母為西君。

應感赴救,隨念而來。

來無所從而來,去無所至而去。

眾生大感,都應有方。

寓昆萊,並立宮殿大會,集乎大岳,位居五嶽之端。

符信之始,始於此方。

元氣週回,北斗分下,天地一交一 泰,父母轉居。

人能得者,混合玄黃,驅使六甲,正定五行。

常以歲暮,三元之朝,諸王之辰,拜訊父母。

練符建德,上乘玄元,制化一切,賞罰分明。

始氣蕩滌,正之以符。

常起王初,受符施行。

應當拜者,皆回向日晷。

《五嶽真形》、《神仙圖記》,並出太玄真一人。

漢初,有司馬季主師事太玄仙女太玄仙女,號西靈子都,居委羽石室大有宮中,有諸妙法,《五嶽》備焉。

咨受《五嶽》,以奏孝文帝。

帝不能勤行,又教賈誼。

誼未練一習一 ,粗諳本源。

文帝受厘,坐於宣室。

未央殿前正室也,祠還至福祚曰厘。

因問鬼神事,誼具道之。

帝曰:「吾久不見賈生,自以為過之,今不及也。」

雖有此言,猶斥遠誼。

誼既失志,法遂不行。

後孝武好道,少君薦之,王母感降圖文,宣明不能專修,俄復散逸。

季主同學,道士季守及西門君惠,圖讖兼一精一,知劉季當為天子,光武中興,詣上此科,帝務未遑,信用疏略。

建武七年此年日蝕,積兩為災,一陰一陽一變怪,四方多壘,寇逆縱橫。

及至八年,上自西征。

穎川盜賊、河東叛逆,京師驗動,求福神明。

方士道術,頗被信用。

乃征道士郭憲,代張堪為光祿勳,從駕南郊,委以祭事,遍醮五嶽,行戒立功,後不能從,茲法又絕。

至桓帝時,仲甫賣算遼刀城市上,以供酒脯,為百姓祈福。

外人齋禮,即皆設之,遠近歌恩,昏朝所忌。

李公嘉遁,左生微行。

葛孝先為孫權修之,多諸效驗。

李方回為晉武修之,亦有休征。

世塵難蕩,善始少終。

元帝過一江一 ,鮑太玄頻奏,王丞相雅重之。

鮑為廣州長史,南海太守,化行丹天,傳授葛洪。

洪傳滕叔,叔傳樂玄真,條流稍廣,約在至誠,修行唯密也。

----------------------------------------

◎王母授漢武帝真形圖

西王母既降漢宮,武帝見王母巾器中有一卷書,盛以紫錦之囊。

帝問:此書是仙靈方也。

不審其目可得瞻盼否?王母出以示之,曰:此《五嶽真形圖》也。

昨青城諸仙就吾請求,今當過以付之,乃三天太上所出。

文秘禁重,豈汝穢質所宜佩乎?今且與汝《靈光生經》,可以通神勸志也。

帝叩頭,請求不已,王母曰:上皇清虛元年,三天太上道君下觀六一合 ,瞻海河之長短,察丘山之高卑,名立天柱,安於地理。

植五嶽而擬諸鎮輔,貴昆陵以捨靈仙,尊蓬丘以館真一人,安水神乎極一陰一之源,棲大帝乎扶桑之墟。

於是方丈之阜,為理命之室,滄浪海島,養九老之堂,祖瀛玄炎,長元流生,鳳麟聚窟,各為洲名。

並在滄流大海玄津之中。

水則碧黑俱流,波則震盪群一精一。

諸仙玉女,聚乎滄溟,其名難測,其實分明。

乃因山源之規矩,睹河岳之盤曲,陵回阜轉,山高隴長,週旋逶迤,形似書字。

是故因象制名,定實之號,畫形秘於玄台,而出為靈真之信。

諸仙佩之,皆如傳章,道士執之,經行山川,百神群靈,尊奉親迎。

汝雖不正,然數詣山澤,扣求之志,不忘於道,欣子有心,今以相與。

當深奉慎,如事君父,洩失凡人,必致禍考也。

夫人語帝曰:阿母今以瓊笈妙韞,發紫台之文,賜汝八會之書,《五嶽真形》,可謂至珍且貴,上帝之玄觀矣。

子自非受命合神,弗見此文矣。

今雖得其真形,睹其妙理,而無《五帝六甲左右靈飛之符》、《太一陰一六丁通真遂靈玉女之錄》、《太一陽一六戊招神天光策一精一之書》、《左一混洞東蒙之文》、《右庚素昭攝殺之律》、《壬癸六遁隱地八術》、《丙丁入火九赤斑符》、《六辛入金致黃水月華之法》、《六已石一精一金光藏影化形子午卯酉八稟十決六靈威儀》、《丑辰未戍地直曲素訣辭長生紫書三五順行》、《寅已申亥紫度炎光內現中方》。

凡關此十二事者,當何以召山靈、朝地神、攝萬一精一、驅百鬼、來虎豹、役蛟龍乎?子所謂適知其一,未見其他。

帝下席叩頭,曰:徹,下土濁民,不誠清真,今日聞道,是生命遇會。

聖母今當賜與真形,修以度世。

夫人方今告徹,應須六甲六丁六戊致靈之術。

既蒙啟發,弘益無量,唯願告誨,濟臣飢渴。

使已枯之本,蒙靈一陽一之潤。

焦火之草,幸甘雨之溉。

不敢多陳,帝啟陳不已。

王母又告夫人曰:適《真形》寶文,靈官所貴。

此子守求不已,誓以必得,故虧科禁,將以與之。

然五帝六甲通真招神,此術眇邈,必須一精一潔至誠,逮非流濁所宜施行。

吾今既賜徹以《真形》,夫人當愛之矣。

吾當億與夫人共登玄隴羽野及曜真之山視童子,王子就吾所請《太上隱書》。

吾以三九秘言,不可傳洩於中仙。

夫人時亦有言見守,助子童之至矣。

吾既難違來意,不獨執惜。

至於今日之事,有以相似。

後來硃陵食靈瓜味甚好,憶此久而已七千歲矣。

夫人既已告徹篇目十二事,畢,當匠而成之,何緣令主人稽首謝某乙流血邪?

夫人曰:環不苟惜,向不持來耳。

此是太虛群文,真一人赤童所出。

傳之既自有男女之別耳,又且宣得道者。

恐徹下才,未應用此耳!

王母色不平,乃曰:天禁漏洩,犯違明科,傳必其人,授必知真者,夫人何向下才而說靈飛之篇目乎?妄說則洩,說而不傳,是為衒天道,此禁乃重於傳耶!別敕三官司,直推夫人之輕洩也。

吾《五嶽真形文》,乃太上天皇所出。

其文寶妙,而為天仙之信,豈復下授於劉徹也!直以徹孜孜之心,數請川岳,勤修齋戒,以求仙之應,志在度世,不遭明師,故吾等有下眄之耳。

至於教仙之術,不復限惜而傳。

夫人但有致靈之方,能獨執之乎?吾今所以授徹《真形文》者,非謂其必能得道,欲使其精神有驗,求仙之不惑,可以誘進向化之徒。

又欲令悠悠者,知天地間有此靈真之事,足以卻不信之狂夫耳!吾意在此也。

子性氣一婬一暴,眼時不紅,何能得成真仙,浮空參差乎?勤而行之,適可庶於不死乎!明科云:非長生難也,聞道難;非聞道難也,行之難;非行之難也,終之難。

良匠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也。

必何足隱之耶?

夫人曰:謹受命矣!但環蒙倒景君,無常先生,二君傳靈文,約以四千年一傳,女授女,男授男,太上科禁,以表於昭生之符矣。

環以來並賢大女郎,抱簡凡六十八女子,固不可授男也。

頃見浮便山青真小童受《六甲靈飛》於太微中元君,凡十二事,與環所授者同。

青真是環入火弟子,所受《六甲》,未聞別受於人,彼,男官也。

今正敕取之,將以授徹也。

先所以告其篇目者,亦是愍其有心,將欲堅其專氣,令且廣求,他日與之,亦欲與男,授男承科而行,使勤而方獲,令知天真之珍貴耳!非徒苟執,衒洩天道矣。

願不罪焉!阿母《真形》之貴,愍於勤志,亦以授之,可謂大不宜矣!

王母笑曰:亦可恕乎!夫人即命侍女紀離容但到浮便山,敕青真小童出。

若《左右六甲靈飛》致神之方十二事,當以授劉徹也。

須臾,侍女還,捧八色玉笈鳳文之韞,以出《六甲之文》,曰:弟子柯昌言,向奉使絳河,攝南真七源君,檢校群龍猛獸事畢,過門授教,承阿母相邀,詣劉徹家。

不意天靈至尊,下降於濁臭。

不審起居,此來何如?侍女紀離容至,云:尊欲得金書秘字,《六甲靈飛左右策一精一》之文十二事,欲授劉徹,封一通付信。

且徹雖有心,實非仙才,詎宜以此傳洩於行一屍一乎?昌近在帝處,見有上言之者甚眾,云:山鬼哭於聚林,孤魂號於絕域,興師而族有功,妄兵勞而縱白骨,一婬一酷自恣,罪已彰於太上,怨已見於天氣,囂言玄聞,必不得度世也。

值尊見敕,不敢有違耳。

王母笑曰:言此子者誠多然,帝亦不必推也。

夫好道慕仙者,精神志念,齋戒思愆,輒除過一百。

克己反善,奉敬真神,存真守一,行此一月,輒除過一千。

徹念道累年,齊亦勤矣。

累禱名山,願求度脫,校計功過,殆已相掩。

但自今已去。

勤修志誠,奉上元夫人之言,不宜復奢一婬一暴虐,使萬兆勞殘,急魂窮鬼破掘之訴,流血之一屍一忘功賞之辭耳!夫人乃下席起立,手執八色玉笈鳳文之韞,仰天向帝而咒曰:

天九浩洞,太上耀靈,神照玄微,清虛朗明。

清虛者妙,守氣者生,至念道臻,寂感真神。

役神形辱,安一精一年榮。

授徹《靈飛》,及此《六斗,《左右招神》,《天光榮一精一》。

可以步虛,可以隱形,長生久視,還白留青。

我傳有四萬之壽,徹傳在四十之齡,違犯洩漏,禍必族傾,反是天真,必沉幽冥,示其福禍,敢告劉徹。

師主是青真小童,太上中黃道君之司直,元始十天王入室弟子也,姓囗名陵一陽一,字庇華,形有嬰孩之貌,仙宮以青真小童為號。

其為器也,玉朗洞照,聖同萬變,玄鏡幽覽,才為真浚游於浮便,推此始運,館於玄圃,治仙職分。

子在師君,爾從所願。

不存所授,命必傾淪。

言畢,夫人一一手指所願用節文,以示帝焉。

凡十二事都畢,又告帝曰:夫五帝者,五方之真一精一,六甲者,六位之通靈。

佩而尊之,可致長生。

此書上帝封於玄景之台,子其寶秘焉。

王母曰:此三天太上之所撰,藏於紫陵之台,隱以靈壇之房,封以華琳之函,韞以蘭簡之帛,約之以紫羅之索,印之以太帝之璽,受之者,四十年傳一人,如無其人,八十年可頓受二人。

得道者四百年一傳,得仙者四千年一傳,得真者四萬年一傳,得升太上者四十萬年一傳。

傳非其人,謂之洩天道;得人不傳,是為蔽天寶;非限妄傳,是謂輕天老;受而不敬,是謂慢天藻。

洩蔽輕慢四者,取死之刀斧,延禍之車乘也。

洩者,身死於道路,受土形而骸裂;蔽者,盲聾於來世,命雕枉而卒歿;輕則禍終於父母,詣玄都而受罰;慢則曝終而墮惡,生棄疾於後世。

皆道之科禁,故以相戒,不可不慎也。

王母因授以《王岳真形圖》,帝拜受之。

----------------------------------------

◎五嶽真形圖法並序

弟子葛洪曰:夫至道無形,機妙難論,神仙之事,誠非小丑所宜緣尋。

然世人不睹其門,皆謂之無。

既見真驗,復肯以語人。

是以清濁乖體,香臭絕倫。

若道士得秘聖之書,皆當吐於一人口者,則靈真之文,將墜於獨見,何緣得存流於百代乎?洪謂傳授當必得其人,豈可都蔽邪?自一江一 東都無有此書,若鄭君復秘而不出,則斯文永翳也。

昔曾以此白鄭君曰:道書人皆有之,始《三皇天文大字》,及靈書至妙,修勤求慕時,忽聞見《五嶽真形》在目錄之首,吳越之人,無有得傳,將斯文之不出,文貴而不授乎?不審先生有此書與不儻,令魚目之珠,映於九一陽一之光;洿丘丸石,暫眄南和之肆。

若遂仰瞻天真,則洪心堅愈深。

鄭君曰:此書吾似有之,傳授禁重,不可妄洩,傳非其人,罪咎必至。

凡道士輩雖心希清正,而行多不備。

不備則有慮禍詣,急令致禍之書而為刀鋸乎?是以先流得之者,又不敢輕以授人,便自都絕,正如此耳。

卿極有心,必能通玄暢昧,是故相告,且勿宣之。

吾先此書受於青牛先生,自吾受《圖》以來,未傳一人。

依仙科,當傳一人,乃得絕身棄跡耳。

世上波波,不可復停,行當以此文與卿。

後復是一年許,七月閒夜見呼,告曰:吾方當去,可具素寫《圖》。

洪乃齋戒祭受,公施用節度,皆出於鄭君也。

鄭君說:青牛先生,仙人封君達,本隴西人也。

初服黃連五十餘年,入鳥鼠山中,服煉水銀百餘年,還鄉里,年如三十者。

常乘青牛,故號青牛道士。

行聞有疾殆死者,識與不識,便以腰間竹管中藥與服之,或為下針,應手皆愈。

世多得其驗效,都不以姓字語人,人通識乘青牛為名耳。

人間復二百餘年,入玄丘山中,不知所在。

青牛先生言:人家有《五嶽真形》,一岳各遣五神來衛護圖書。

所居山川近者,山澤神又常遣侍官防身,凶逆欲見傷害,皆反受其殃,辟除五兵五瘟,可帶履鋒刃。

又司人之奸穢,言人之不正。

不正者禍身,奸穢者禍門,是以宜深忌慎。

人有帶此文及執持以履山林者,其山地源靈主皆出境拜迎。

尊貴圖信,鬼神猶執卑降之禮,何況幾凡人而可慢墮哉!

鄭君言:在家一歲輒一祭《圖》,令人居家富昌,宦身升隆,行來詣合,凶禍遠逆,求欲得願,長生延年。

若山林獨處,可虧祭也。

所以然者,山林幽寂,棲心無邪,又非酒灸所出,唯當恭而已矣。

家居混雜,有婦女、雞犬、塵穢生於部界,墮慢出自言語,或污濁神氣,產乳堂宇。

是故齋祭靈圖,為謝災屬。

以月建齋三日,又須夜半之時,出庭中,或密室中,西向,勿令人見。

祭用白米粿脯二十五斤,清酒一斛,以十杯酒者一案上,無案,新布巾上亦可。

燔兩爐香,大例祭,余酒以別■盛座左,隨杯奠粿花脯,余脯著盤盛座右。

取可食菜覆祭上,令花脯在菜下,有果尤良,安施既畢,主人立而不拜,因以硃書章紙著案上,《圖》著案後。

席上若別有所道,當令聲載出口,祭食,須訖也。

祭畢,即於祭所室中燒章文,煙盡,取灰,以雜水湯中,令舉家各取少多,噴澡面目手足,令人目明無患,辟兵,卻鬼,去一屍一,安神。

若家富財豐,而歇盡珍寶,欲置腆於神明,益善也。

亦如祠山川,務厚耳。

古人祭多用大牢或少牢,飯粿之物,殆崇厚者也。

其傳授,祭用粿花脯五斤,酒二鬥。

凡祭胙唯得與同志人,若大祭饌多,得分一家飲食之耳。

食胙者,除災辟禍,禳諸惡氣。

《祭五嶽文》,以好紙硃書之。

----------------------------------------

◎請五嶽儲佐等君鄭君所出

年月歲在某日,子男生州郡縣鄉里某甲,年若干歲,謹依道明科告齋,請五嶽君、霍、潛儲君、青城丈人、廬山使者、諸佐命八山神君:

東嶽泰山君,羅浮括蒼佐命。

南嶽衡山君,黃帝所命霍山、潛山儲君。

中岳嵩高山君,少室武當佐命。

西嶽華山君,地肺女幾佐命。

北嶽恆山君,河逢抱犢佐命。

太岳眾官君,千山百川諸墟陵真仙,地主源澤丘阜大神、有泰清三天玄錄飛一精一稱下土者,皆登游降於某郡縣鄉里村中齋盛處,某昔以某年月日受先師真像如千年,按《九都千明之科》,九氣丈人昭生之符,五嶽君共遣二十五神,千山百源,皆遣侍官,營衛圖書,防捍某身。

某身生長濁世,動多違離。

才非通真,識淺術保未得遠避風塵,游適林岫。

抱持靈圖,汙染穢氣,文禁深重,懼以牴觸。

謹告虔齋祠,誠照至心。

當令某長生久視,所向無前。

凶害藏匿,金石為開。

一精一光神氣,常在身中。

願欲如意,昌盛隆豐。

謀議者反死,譭謗者反傷。

令此二十五神、千靈侍官,長守某身,擁護靈文。

日月代序,當復以聞。

某居在郡縣鄉里中,因九光使者,威明大夫謹請祭文。

如此細書,如道家章狀。

其所書山神郡縣鄉村,上敘年月姓字,當如常法。

自從後應所道,斟酌出入隨意耳。

此是歲祭儀。

若祭酒祭者,兼建道家之治位。

鄭君云:神饗下是太上道君致神符,仙人秘魯女生所出,以付封先生者。

昔黃帝遊觀六一合 ,後造神靈,見東、中、西、北四岳並有佐命之山,唯衡山峙立無輔。

乃與昌宇、力牧、方明等章詞,三天太上使霍山、潛山為南嶽儲君,拜青城山為丈人,署廬山為使者,令總衡岳,以鼎鎮舉德真而為主。

儲君者,衡山之副君也。

吳越人或謂霍山為岳,其實非正也。

----------------------------------------

◎授圖祭文

某以胎生肉人,白骨子孫。

耽酒囂惡,流濁世務。

運遇有幸,得奉大化。

滌蕩穢俗,許以更始。

修心慎違,希企靈真。

夙夜馳競,不敢寧捨。

昔以某年月日歲在某處,受先師甲乙《真形》,按《九都干明之科》,許得傳授。

謹按道法,當付良密。

今有同志道士,某郡縣鄉里男生某甲,年如干歲,小心勤翼,必能宣啟靈化,敷正神氣。

即以今年月誓書,授其真圖,委繒告盟,禁以不洩。

天親同心,常相愛護,不得棄元崇末,要榮希利。

其五八大約,禍福所期,量己審人,任之處焉。

謹齋祭以符,唯即一列上。

----------------------------------------

◎受圖祭文

某胎生肉人,枯骨子孫。

生長濁世,染亂罪考。

宿行積咎,禍高丘陵。

天啟其衷,得聞聖化。

心開改跡,好生樂道。

仰慕靈感,思求真應。

庶蒙清蕩,以延性命。

常捨穢率善,願為種民。

鑽求遐年,當須天啟。

登山履川,亦賴靈助。

注心道門,不敢攜罰並仰貢方,物自輔信。

誠以今即日,受《五嶽真形》,藏戢一已,與之終始。

五八有期,永無中洩。

傳授相親,愛護同氣。

蠲齊榮辱,天科所祐。

不敢慢惰,抵犯禁綱。

遵受法訣,付之於心。

謹清齋告祭,以為其始,唯即一列上,三天章奏太上。

除某三一屍一,登書生錄。

刻題玉札,緘之絳府。

五方靈岳,各遣五神。

千百山川,時差侍官。

營守圖,永防護。

某身使長生永存,壽延億千。

----------------------------------------

◎晉鮑靚施用法

靚按《黃帝九龠玉匱內真玄文》,此書是三天太上撰次所出。

曾聞之於先達也,言西王母紫蘭宮室,通畫此象,在諸宮墉玉女仙人服衣,皆以此形畫之。

昔遣中黃太一,以此圖下授名山隱逸有仙錄者,結約五八之年而傳也。

自無運命之遇,莫見其篇目矣。

如魯女生山中,受之皆此也。

仙人玄道士佩此類文,入山林川澤,所經諸靈神,皆出郊境奉迎焉。

然五嶽各有所部,東方之山則屬東嶽,其西嶽、南嶽、北嶽亦同。

唯平地、一江一 河、淮水及中央之山陵,皆統之中岳之部也。

諸入山采八石、石像、石腦、流丹珠、飛節、黃子,石髓、桂英、芝草諸神藥,自無《五嶽》佩之,此仙物終不可得也。

欲佩之法,以青為繒,或用白為繒,或盛以紫囊,或帶之頭上,或帶之心前,或肘後。

山無大小,皆有靈神。

神來見形,自稱某山某甲來迎拜也。

是太上真一人以為竹使策文,五嶽衛此圖書,如今世人二監司之章節狀,所以丘山之神而來拜謁也。

受付之法,限之四十年一傳,歃血委誓而約。

人有此文在家者,五嶽君各遣五神來奉衛圖文,所居山川源澤諸靈各遣侍人營護子耳。

他人憎嫉,謀議口舌、凶逆賊害、及官系子者,五嶽所衛二十五神,及山川侍官,即白所居之部岳君,岳君即使鬼物反害彼人自中也。

奉之者,不可不淨身清神,若行邪亂慢,不尊所受,忽賤靈信,輕侮宗末者,禍至滅家,不可不慎。

入山無其《真形》,則眾一精一壞人;採藥不得《真形》,則群靈蔽之;為道士不得《真形》,則魂氣不定,三一屍一亂干;術士不得此文,皆不成。

但就有此文以佩身,乃是彌綸眾神,橫行天地。

在家則神人奉衛,入山則群靈奉迎,採藥服芝草則真仙營護,結疫沙害則妖災自滅爾。

乃虛往實來,真驗禍福,將有道者,其秘而尊焉!漢元封元年西王母授孝武皇帝。

分類:道教書籍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雲笈七簽
卷一 道德部卷二 混元混洞開闢劫運部卷三 道教本始部卷四 道教經法傳授部卷五 經教相承部卷六 三洞經教部卷七 三洞經教部本文卷八 三洞經教部經釋卷九 三洞經教部經釋卷十 三洞經教部經卷十一 三洞經教部經二卷十二 三洞經教部經三卷十三 三洞經教部經四卷十四 三洞經教部經五卷十五 三洞經教部經六卷十六 三洞經教部經七卷十七 三洞經教部經八卷十八 三洞經教部經九卷十九 三洞經教部經十卷二十 三洞經教部經十一卷二十一 天地部一卷二十二 天地部二卷二十三 日月星辰部一卷二十四 日月星辰部二卷二十五 日月星辰部三卷二十六 十洲三島部卷二十七 洞天福地部卷二十八 二十八治部卷二十九 稟生受命部一卷三十 稟生受命部二卷三十一 稟生受命部三卷三十二 雜修攝部一卷三十三 雜修攝部二卷三十四 雜修攝部三卷三十五 雜修攝部四卷三十六 雜修攝部五卷三十七 齋戒部卷三十八 說戒部一卷三十九 說戒部二卷四十 說戒部三卷四十一 雜法部卷四十二 存思部一卷四十三 存思部二卷四十四 存思部三卷四十五 秘要訣法部一卷四十六 秘要訣法部二卷四十七 秘要訣法部三卷四十八 秘要訣法部四卷四十九 秘要訣法部五卷五十 秘要訣法部六卷五十一 秘要訣法部七卷五十二 雜要圖訣法部卷五十三 雜秘要訣法部卷五十四 魂神部一卷五十五 魂神部二卷五十六 諸家氣法部一卷五十七 諸家氣法部二卷五十八 諸家氣法部三卷五十九 諸家氣法部四卷六十 諸家氣法部五卷六十一 諸家氣法部六卷六十二 諸家氣法部七卷六十三 金丹部一卷六十四 金丹部二卷六十五 金丹部三卷六十六 金丹部四卷六十七 金丹部五卷六十八 金丹部六卷六十九 金丹部七卷七十 金丹部八卷七十一 金丹部九卷七十二 金丹部十卷七十三 金丹部十一卷七十四 方藥部一卷七十五 方藥部二卷七十六 方藥部三卷七十七 方藥部四卷七十八 方藥部五卷七十九 符圖部一卷八十 符圖部二卷八十一 庚申部一卷八十二 庚申部二卷八十三 庚申部三卷八十四 屍解部一卷八十五 屍解部二卷八十七 諸真要略部卷八十八 仙籍旨訣部卷八十九 諸真語論部卷九十 七部語要部卷九十一 七部名數要記部卷九十二 仙籍語論要記部一卷九十三 仙籍語論要記部二卷九十四 仙籍語論要記部三卷九十五 仙籍語論要記部四卷九十六 讚頌部讚頌歌卷九十七 讚頌部歌詩卷九十八 讚頌部詩讚辭卷九十九 讚頌部贊詩詞卷一百 紀傳部紀一卷一百一 紀傳部紀二卷一百二 紀傳部紀三卷一百三 紀傳部傳一卷一百四 紀傳部傳二卷一百五 紀傳部傳三卷一百六 紀傳部傳四卷一百七 紀傳部傳五卷一百八 紀傳部傳六卷一百九 紀傳部傳七卷一百一十 紀傳部傳八卷一百一十一 紀傳部傳九卷一百一十二 紀傳部傳十卷一百一十三 紀傳部傳十一卷一百一十四 經傳部傳十三卷一百一十五 紀傳部傳十四卷一百一十六 紀傳部傳十五卷一百一十七 靈驗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靈驗部二卷一百一十九 靈驗部三卷一百二十 靈驗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靈驗部五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