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笈七簽》卷六十九 金丹部七:子自天元之初,從衡岳游於黃龍,止於賓館,忽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雲笈七簽》卷六十九 金丹部七

雲笈七簽

卷六十九 金丹部七

◎七返靈砂論並序 ──衡岳陳少微字子明撰

子自天元之初,從衡岳游於黃龍,止於賓館,忽於巖穴之中遇至真之人,授於靈砂要訣。

告曰:吾自得許仙君之後,仙君受訣於吳天師,天師受於同郡丁真一人,今本即真一人所出也。

假如丹砂之本訣玄理深奧,固難卒尋。

好道之流,志慕神仙之者,若不究其真元,沉一淪 於塵俗。

自上古仙經,文皆秘密,隱蔽不言,不顯露於世。

予常愍然,今述為《靈砂七返篇》及《金丹志訣》二章,並為序論矣。

論曰:丹砂者,太一陽一之至一精一,金火之正體也,通於八石,應二十四氣。

丹者是金感於火,名之為丹,汞者是水去於金,而名汞。

丹者受一陽一精一而候足,汞則離本質而體不全,故丹砂是金火之一精一結成,含玄元澄正之真氣也。

此是還丹之基本,大藥之根源。

德合則萬象生焉!體離則杳冥難測。

經曰:一陽一精一赫赫,得之可以還魂返魄。

故餌一陽一精一者所以長生,服一陰一魄者死而為鬼。

丹砂是一陽一之正氣,赤帝之君,據於南方火之正位,只如丹砂之體數種,受氣不同,惟三種堪為至藥:上者光明砂,中者白馬牙砂,下者紫靈砂,余有溪砂,雜類之砂,不中入至藥服餌所用。

光明砂一兩,服之力敵白馬牙砂四兩;白馬牙砂一兩服之,力敵紫靈砂八兩;如溪砂、土砂之力,不可比量也。

或曰:一等是丹砂,俱受太一陽一之一精一氣,因何有溪土雜類之砂,力有小大者?答曰:光明砂者,受太一陽一清通澄朗正真之一精一氣,降結而紅光耀耀,名曰光明砂;白馬牙砂者,受太一陰一平和明徹柔順之一精一氣,降結而白光燦燦,如雲母色者,名曰白馬牙砂;紫靈砂者,中受山澤之靈氣,結而成砂,而色紅紫,名曰紫靈砂。

如溪土雜類之砂,俱受濁滯不真之氣,結而成砂,即混沌無一精一光也,故不中入至藥所用。

且如光明砂一斤伏煉得十四兩,伏火鼓得至寶七兩;白馬牙砂一斤伏煉得十二兩,伏火鼓得至寶六兩;紫靈砂一斤伏煉得十兩,伏火鼓得至寶六兩;溪砂、土砂、雜色之砂一斤,伏煉可得六七兩,伏火鼓得至寶一二兩。

明知溪土之砂受氣不清,滯濁參雜。

高上賢明之士先揀其砂,次調火候,在意消息,而成七返七還。

且金石之中,至靈至聖至明,無過於丹砂者也。

懷袖致之一兩,尚自辟邪魔,況乎伏煉入於五藏者哉!且如七返七還,異名同體。

而返者是丹砂化為金,還者是金歸於丹。

經曰:「返我鄉,歸我常,服之白日朝玉皇。」

或曰:七返者,是丹砂屬火,變煉成金,假名為七返者乎!論曰:火之成數是七,七度變轉,以應一陽一九極體也。

且七度變轉者,是丹砂煉治得伏火也,鼓成白銀出砂,令伏火鼓成黃花銀,即是第二返;將黃花銀化出砂,伏火鼓成青金砂,即是第三返;將青金變化出砂,伏火鼓成黃金,即是第四返;將黃金化出紅砂,伏火鼓成紅金,即是第五返;將紅金還遣化出砂,伏火鼓成赤金,即是第六返;將赤金變化為砂,伏火鼓成紫金,至紫金即是第七返。

靈砂之金,而含積一陽一精一,真元之氣足矣。

而將紫金變化為砂,運火燒之一週,迥然通徹洞耀,即成紫金還丹。

得服之者,形神合,當輕舉。

且世人多誤取石硫黃,呼為太一陽一之一精一,和汞而燒七返。

且硫黃受孤一陽一偏石之氣,汞又離於元和,二物俱偏,如何得成正真之寶?切見世人伏煉眾多,終無成者,蓋緣迷迷相傳,至於後世,予甚哀之。

只如第一返伏火丹砂,服餌一兩,即去除萬病;服之二兩,即髭發玄青;服之三兩,即顏色悅紅;服之四兩,即延年益壽。

第二返砂,服之一兩,即體和神清,返老歸童。

第三返砂,服之一兩,虛夷忘情,心合至一精一。

第四返砂,服之一兩,即精神明徹,通於內外。

第五返砂,服之一兩,即身光滿室,水不能溺,火不能燒。

第六返砂,服之一兩,即造化不能移,鬼神不能知。

第七返砂,服之一兩,即超然於九天之上,逍遙乎宇宙之間。

更服九丹,即赴金闕,列位真一人,故知丹砂之力,昭然而可觀乎!自上古高仙,或昭其旨,秘其蹤,皆以隱言深密,好道之流,志慕輕舉者,莫究其根源。

自予得其奧旨,常欲週濟為功,大道垂恩,鹹願同歸玄境,遂作《靈砂》七篇,《金丹》二章,並述火候、次第、藥物品數高下,列之於後章,以授賢明。

至誠君子得而寶之,即福壽無疆。

輕洩之人,殃其九祖。

亦不可誣言而蔽道,慎莫寫志,用則賢愚,可熟鑒而授之矣!

△第一返丹砂篇

本經曰:丹砂者,是萬靈之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

而居清玄,總御萬靈,動之則離體,定之則乾成。

能變化者,故號曰青龍,若翱翔而為名,謂之硃鳥。

上品者,生辰錦石穴之中,而有數色;中品者,生於一交一 桂,亦有數類;下品者,生於衡邵。

數種品類,皆緣清濁體異,真邪不同,降氣分一精一,感通金石。

受正氣者;服之而通玄契真,為上仙矣;受偏氣者;服之亦得長生留世。

且上品光明砂者,出於辰錦山石之中,白牙石床 之上,十二枚為一座,生色如未開紅蓮華,光明耀日,亦有九枚、七枚、五枚、三枚、一枚為床 座者,十二枚、九枚者最靈,七枚、五枚生者其次。

每一座當中有一大珠,可重十餘兩,為主君;四面小者亦重八九兩,亦有六七兩已下者,為臣,週繞朝揖中心大者於座四面。

又有雜砂一二鬥,回抱其玉座硃床 於其座外,雜砂中揀得芙蓉頭成,夜安紅絹中,光明通徹者,亦入上品。

又有如馬牙成白浮扁明者,是上品。

白馬牙砂有如雲母片白光者,是中品。

白馬牙砂圓長似筍,生而紅紫色者,即上品。

紫靈砂若是白片稜角生青光者,是下品。

紫靈砂。

如一交一 桂所出,但是座生及打石中得者,形如芙蓉頭,而光明者,亦入上品。

如顆粒成三四枚,重一斤,通明者,為中品。

片段成明徹者,為下品。

如衡邵所出,總是紫砂,打破石中得紅光者,亦是下品之砂。

如溪砂有顆粒成而通明者,伏煉餌之,亦得長生留世,未得為上仙矣。

如土砂生於土穴之中,溪砂養於溪水之內,而土石相雜,故不中入上藥服食使用。

如座生者是最上品之砂,若得其座中心主君砂一枚,伏煉入於五藏,則功勳便著,名上丹台,正氣長存,超然絕累。

更服至七返九還,自然魄煉一屍一滅,神怡體清,一陰一氣都消,則合而輕舉,永為上真之飛仙也。

故知一陽一之真一精一降氣,而圓光週滿,無有偏邪。

但是伏煉之砂,作芙蓉頭成而圓光通明者,即是上品神仙服餌之藥。

經言:丹砂者,自然之還丹也。

世俗莫測其元。

只如玉座之砂,世人總知之。

如金座、天座,是太上紫龍玄華之丹,非世俗凡夫之所見知也。

其玉座則俗流志士,積功修煉,服之致仙;其金座則宿有仙骨,清虛練神,隱之巖穴,則其神仙采與食之,便當羽化升騰高清矣;其天座則天上天仙真官,而所收采服餌,非下仙之藥也。

其玉座砂受得六千年一陽一靈之清一精一,則化為金座,黃堂中有五枚層層生,四面四十五小珠,珠週繞金座,受一萬六千年,則化為天座。

天座則座碧,當中有九枚層層而生,四面七十二枚週抱,在於飄飄太虛之中,常有太一之神護持。

上元之日,真官下采,其山忽開,光明照一山如火,其天座砂,真官收之,其世人不可得而取采也。

故丹砂之元深秘,賢明之士,志慕輕舉者,切須辯其藥品高下,然可調其火候,合其一陰一陽一,伏制自然而契於高真矣。

一陰一陽一制伏及火候飛伏法:

經言:一陽一精一火也,一陰一精一水也,一陰一陽一伏制,水火相持,故知冰炭不同處,勝負終有歸。

且丹砂是一陽一精一,而須一陰一制。

一陰一制者,水也;當用石鹽、馬牙消、玄英、化石是也。

如玉座光明砂一斤,制之用石鹽六兩、黃英、化石各二兩。

座外生光明砂一斤,可用石鹽及馬牙消各四兩,黃英、化石各一兩。

白馬牙砂一斤,用石鹽、馬牙消各二兩,黃英化石各三分;紫靈砂一斤,石鹽、馬牙消各二兩,黃英、化石各三分;如溪土雜類之砂力小,每一斤可用石鹽及馬牙消各二兩制之。

其所用石鹽和黃英化石,細研為粉,入鍋,以文火養一日,即鼓成汁。

後和馬牙消,重燒令赤。

先用砂鹽鼓成汁後,方入前藥用之。

其光明砂大者,須打碎如一江一 豆大小,然後入於土釜中。

先下石鹽,次下馬牙消,和水,文武火晝夜煮三十日,不得火絕。

日滿淘澄,取砂入於鼎中,用一陰一陽一火候飛伏,其鼎可受一升。

且鼎者有五:一曰金鼎,二曰銀鼎,三曰銅鼎,四曰鐵鼎,五曰土鼎。

土鼎者,瓷器是也。

入砂於鼎中,用一陰一陽一火候飛伏之。

《飛伏法訣》曰:五日為一候,三候為一氣,用八氣、二十四候、一百二十日週而砂伏火畢。

每一候飛伏法:五日內,四日用坎卦,一日用離卦。

坎卦者水煮四日,離卦者一陽一火飛之一日。

初起一陽一火,用炭七兩,豎安,鼎下須熟炭七兩,不得增減。

每一轉後,卻增炭一兩飛之,增炭至五轉後,忽有黑氣和汞霜飛出。

則收霜,和鼓了石鹽半錢,重於缽中,以玉槌輕手研之,令汞入盡,即依前卻安鼎中,用坎離火候飛伏。

至十二轉後,每轉加炭二兩,使入鼓了石鹽半分,作粉鋪安面上,合有汞霜可二兩來飛出,其霜虛光,鼎中藥色漸欲黃紫。

收其霜及汞,和石鹽一錢,重於缽中熟研了,入鼎,依前火候飛伏。

伏至十八轉,加炭三兩,其藥色慾赤。

至二十轉後,每轉增炭四兩,只有半兩已下汞霜飛出,其霜堅硬如青金片,黃白光明,亦和石鹽於缽中研之,入鼎飛伏。

伏至二十四轉,其砂候足,伏火畢矣,而色紅赤,光明可觀。

其砂伏了,更須用鹽花包之,重以黃土泥裹緊固濟,入一陽一爐,武火白燒之。

三十日後,出砂,安淡竹筒中封之,入寒泉中深埋三十日,然後淘研,輕飛者分抽服餌;沉重者即鼓成金汁。

且上品光明砂伏火了,其色紅赤,淘澄,下可有金星砂六兩,光明燦爛。

中品馬牙砂伏火了,色紅鮮,淘澄,下有金星砂四兩。

下品紫靈砂伏火了,色稍紫赤,淘澄,下亦有金星砂三兩。

如溪土雜色之砂伏火了,色或赤,亦無光彩,下無金星砂。

上古高仙,皆煉服其真丹砂而道成也。

其上品光明砂者,即是真砂也。

賢明之者,須在意采索其真一精一,然可合還丹耳。

且伏火丹砂出寒泉了,可便熔鼓,令見真寶。

《熔鼓訣》:每一兩伏火丹砂可用鹽花半兩,置鹽花於鍋底,次入伏砂於鍋中,候鍋及砂與火同赤,然後鼓之千下,即金汁流注,名曰白銀,而面上黃花漠漠潤澤,光芒可愛,是天地之中至真之寶也。

如將服餌,分抽取一兩,作三百六十丸,丸用棗肉和之為丸,每日服一兩丸。

欲服此丹砂,先須潔齋七日,然以晨朝東向,虔心叩請告:

三清紫微真君、太一真一人、先師仙官、水火之靈,願服此靈砂丹於五內,永保形神,合於至真。

咒畢,禮拜七拜,然後服之。

凡服丹砂後,不得吃臭穢陳積之物,及諸生血家屬之肉,生死之穢,尤不可觀。

故經云:一陽一精一好潔,一陰一屍一好穢。

常須虛和其志,澡雪其形,以助一陽一靈之真氣也。

自然神怡體清,而神仙可俟也。

△第二返寶砂篇

《本經》曰:煉真合於秘妙,煉妙合於至靈,煉靈合於至神,至神者合於至道,道合則升騰玉清,而為高仙矣。

且煉砂而得寶者,是至真之藥;化寶而生砂者,即成立感之靈丹也。

《化寶成丹訣》曰:將其丹砂中白銀四兩打作鍋子,安一通油瓷瓶子中,其瓶中可受一升,其寶鍋子可瓶子底大校先將此銀鍋子著北庭砂一兩、石鹽一兩、麒麟竭一分,三物和研,以苦酒調如膏,塗於鍋子四面,令干,以黃土為泥包裹之,可厚一寸二分,便於糠火中燒三七日,然後白炭武火燒三日,去泥,取寶鍋子安瓶子中,入真汞,須是本色丹砂中抽得者,同類感其氣,而轉轉生砂。

故上仙真經秘而不洩者,為此子母一之 法,恐凡愚之心見知也。

然入真汞於瓶子中後,即著水五合,常須添瓶子中至五合,莫令增少,文火養一七日後,令干,固濟其口,便以武火迫之三日,而紅黃沙湧出於寶鍋子之上,將其砂又依前添汞,常令有汞八兩在瓶子中,不得增減,亦依前用文武火候養迫,令生砂出,即收之。

每四兩寶計收砂一斤,其寶即枯乾焦脆,而一精一盡化為砂,瓶子中每隻余二兩青黑灰耳。

將其砂依前篇入藥,煮三十日後,淘取入鼎中,還以一陰一陽一火候飛伏,五日為一候,一百日足,其砂伏火矣。

火候加炭兩多少,一依前篇。

飛伏五日,為其砂伏了,不用著鹽,包裹燒之,便可。

熔鼓訣,亦依前篇,鹽為使,引令金汁流注。

此寶砂一斤,修煉而得十五兩,伏火鼓得黃花銀十三兩,色黃光浮,容體潤澤,而內外黃,名曰黃花銀也。

如將此砂服餌,入寒泉,出火毒。

寒泉法:入土深埋三十日,出後淘研,用棗肉為丸,每兩亦作三百六十丸,每日清晨東向,虔心服一丸,服此寶砂丹後,自然慮靜神清,濁氣不入,而志不擾,則漸證於神仙之階也。

△第三返英砂篇

《本經》曰:楊元積一習一 ,而英氣自會於真一精一,真一精一感化,而神丹可得耳。

故曰煉真致華,真華通應,而化為金英之玄砂也。

化寶砂中白金而生英砂訣曰:將其寶砂中黃花銀四兩打作鍋子,還依前篇作用,可瓶子底大小為之。

用蒲州石膽一兩,石鹽一兩,?岡砂一兩,共三物,和苦酒研調如膏,塗其鍋子四面,令藥盡為候。

候干,以黃泥為球包裹,於糠火中燒二七日後,用白炭武火燒之一七日,去泥,出鍋子,依前安入通油瓶子中,入真汞四兩,清水五合,文火養之二七日後,更添汞四兩,又文火養一七日,候干,緊固濟,武火迫之一日,其砂湧出於寶鍋之上,而紅黃映徹,光耀不可言。

而乃收砂添汞,計取砂可得一斤,則數足。

便將其砂入於鼎中,依前篇用火候飛伏,亦五日為一轉,內二日用坎卦,即水煮之,三日用離卦,即一陽一火飛之三日,初起一陽一火,可用炭七兩,每一轉後即增炭二兩,至七轉後,有汞霜飛出,可二兩來,其色黃赫,紫光爍爍,飛在鼎蓋之下。

收其霜於缽中,用蒲州石膽一錢,重和苦酒及砂,以玉槌輕手熟研之,相入後,卻入鼎中飛伏,伏經十八候,九十日足,其英砂伏火畢,分毫無少,便可熔鑄,亦依前篇。

用鹽花引鼓之,即寶汁流下,而清英光潤,名曰青金。

青金者,是一陽一精一漸著,從兌見震,然坤歸離,此是一陽一精一變轉巡歷之終始也。

如將此英砂服食,每兩先用余甘子半兩,生甘草二兩煎取汁,於白銀器中煮二七日後,澄取砂,入安淡竹筒中,入土深埋,三十日後出,以棗肉和為丸,每兩亦分為三百六十丸,每日清晨東向,叩告。

三清上聖仙官,然後服,服此英丹後,自然嗜欲無嬰,葷血不入,端居淨室,而神和體輕,與真一人為儔矣。

△第四返妙砂篇

本經曰:乾體一陽一曜,離一精一漸明,艮雪輕鮮,一陰一魄消化,乃是青金一精一液,感汞而生砂,英氣相因,集而為妙,名曰妙化砂。

《妙化砂訣》曰:將青金四兩還打為鍋子,用赤鹽半兩、石硫黃半兩、大硼砂半兩、北庭砂一兩、蒲州石膽一兩,凡五物,和苦酒研為泥,塗其青金鍋子四面,以炭火灸,漸漸逼令藥泥盡吧為候,一依前篇,用黃泥為球包裹之,以糠火中燒二七日後,即白炭武火燒之一七日畢。

去泥,出鍋子,依前篇安瓶子中,入真汞四兩,清水五合,不得增減,養之二七日後,更添汞四兩,又火養經七日後,令干,固濟之,以武火迫之一日,而妙砂湧出,可有四兩,即收之。

更添汞四兩,亦依前文火養之,令生砂,出即收取,計收砂一斤,即數足矣。

其砂入鼎中,依前篇用火候飛伏,亦五日為一轉,內二日用坎卦,是水煮,三日用離卦,則一陽一火飛之。

飛伏火候,一依英砂篇中用火加增炭數多少,經十六候八十日,而妙砂伏火畢,則金星光璨,映徹,紅耀不可言,為至英至妙之丹砂也。

如將熔鑄,亦須用鹽花為使,引令金汁流出,便成黃金。

其金凝黃皎潔,一精一彩光耀,既至坤形,離一精一漸見,故經曰:從一陰一而返歸一陽一,自濁而返歸清,此則是一陽一氣變煉,合於真妙,而自然位至神仙也。

若將服餌,每一兩先須余甘子半兩、生甘草一兩、紫石英一兩煎取汁,於寶器中煮二七日後,亦入淡竹青筒中,入寒泉埋之,三旬後出,以棗肉和為丸,每兩分為三百六十丸,每日晨朝向東服一丸,自服此妙砂後,漸漸一精一思通徹,濁滯之氣消革,則形神虛白,洞合於至真,自然超其玉京,而會金闕也。

若志士得其含元煉真之訣,如神仙之事豈還哉?

△第五返靈砂篇

本經曰:一陽一德播功而垂光,運動其元一精一,元一精一流化為英砂,轉而入妙,妙氣變煉,而生萬靈。

故知玄妙玄聖,轉轉而增光,感激真一精一,自然靈化。

且靈砂者,是前妙砂中黃金轉感汞而生,砂則紅光煥赫,燦爛金星,而絳色清靈,乃號為靈砂者也。

《化靈砂訣》曰:取砂中黃金八兩打作圓鼎,可受四合,又將二兩金為鼎蓋,其鼎內先著石硫黃一兩,赤鹽一兩,北庭大硼各半兩,共四物,和苦酒研如泥,塗於鼎內及蓋內外,調勻,藥盡候干。

即以黃土為泥包裹之,可厚一寸,文火四面養之三七日,以不通手為候。

三七日後,漸以武火迫燒一七日,晝夜不令絕火。

七日滿,寒之去泥,重以甘土泥其鼎外可二分,即懸安爐中。

其鼎下週回令通安火,便入真汞四兩於金鼎中,著水二合,以蓋合之,火養經七日,其鼎下常有熟炭火五兩,不得增減。

其鼎中續續添水,長鬚二合,不得令干,在意消息,莫遣失候。

七日後,更添汞四兩,又依前文火養之,七日後令干,緊固濟其口,即武火迫之一日,便生紅光靈砂,可收得五兩紅砂。

即須臾入真汞五兩於鼎中,鼎中常令有炭八兩,不得多少,亦文火養之,七日後令干,即固濟之,便武火迫之一日而生砂,砂出則收之。

更添真汞於鼎中,又文火武火養迫,令生砂,砂出收之。

此一鼎中,計收砂得三十兩便止,則數足矣。

其金出砂後,一精一竭而枯脆,無光澤之色,秤只可重四兩以來耳。

其一精一華與汞相感結,盡化為靈砂也。

故經言:真汞者,皆是本色,丹砂中抽得汞添用之。

若伏練光明,為藥頭者,即光明砂中汞,轉轉添用,如用白馬牙砂為藥頭,取白馬牙砂中汞添用變轉。

如將紫砂為藥頭者,即收紫砂中汞添合,如溪土砂中所出汞者,名為雜類,氣色終不相感。

且光明砂一斤,抽汞可得十四兩,而光白流利,此上品光明砂,只含石氣二兩;白馬牙砂一斤,抽汞得十二兩,而含石氣四兩;紫靈砂一斤,抽汞得十兩,而含石氣六兩;上色通明一斤,抽出汞只可得七兩,而含石氣九兩。

石氣者,火石之空氣也,如汞出後,可有石胎一兩青白灰耳,亦於前寶砂篇中略述,真汞之訣而未週細,鄭重言之,所是抽汞用事,具列於《金丹前章》之上品也。

其黃金鼎中抽收得靈砂三十兩,數足訖,不用一陰一煮,便依前篇用一陰一陽一火候飛伏。

還五日為一候。

內一日用坎卦,是水煮一日;四日用離卦,即一陽一火飛之四日。

初起一陽一火,用炭九兩,每轉後增炭二兩,至五轉後每轉增炭三兩,便有五彩金輝霜三兩飛出。

收其霜,和砂於缽中,著蒲州石膽半分,黃?岡一分,和苦酒熟研之半日,依前安鼎中,用坎離二卦火候飛伏之。

經十四候,七十日足,其霜砂伏火畢。

砂既伏火,金彩光輝,色如石榴花,一精一彩璨璨,光曜日月,一切毒龍蛇神鬼見之潛伏,目不敢舉,可得言至靈哉!其砂靈而難鼓鑄,若欲熔之,先於潔淨之處,取淨土為鍋爐,絕諸穢雜,用鹽花和靈砂等入鍋,鼓之二千鞴,始得消熔,即金汁流注,凝而鮮煥,名曰紅金。

紅金者,是一陰一魄之氣,變煉而盡,正一陽一之一精一,挺立而垂光,此是一陽一靈之真金也。

如將服食,一依前篇,用余甘子,生甘草,紫石英煎取汁,於寶器中煮二七日,火候藥數多少亦依前篇。

煮了,入安竹筒中,固濟其口,入土深埋三十日,出之,以棗肉和為丸,每兩丸作三百六十丸,丸如麻子大。

每日清晨潔心東向,啟告。

三清上帝君真仙官眾,然後叩拜而服之,即得心神明達,徹視表裡,身生紅光,而調合於至真也。

△第六返神砂篇

經曰:妙極則靈通,靈通則致神,神合則道全,道全則玄真降,便升玉清而為高仙矣。

且神砂者,是九靈構一精一,寶風凝集,玄華標結而化為神砂,則煥燦玄黃,光輝照灼而名為神妙者也。

《化神砂訣》曰:取前靈砂中紅金九兩,鑄為寶鼎,可受五合,又將三兩作寶蓋蓋之,其鼎內亦先著石硫黃一兩,大硼砂一兩,赤鹽一兩,北庭砂一兩,共四物,和苦酒熟研如泥,塗其鼎內及蓋週回,令勻盡為候,候干,以蓋合之,著黃土泥包裹,可厚二分。

為則一依前,文火養之二七日後,即武火迫燒之七日,令與火同色赤後。

令去黃泥,重以甘土為泥,泥其鼎外,可厚三分,即置其鼎於爐中,入真汞六兩入鼎中,用水三合,徐徐添之,不得令干,文火養七日後,更入汞三兩,文火養之三日,候冷,又固濟封閉,令緊密,即武火迫,經二宿,即盡化為紅光神砂,收砂。

又添汞八兩,依前文火養七日後,便武火迫二日,亦化為砂,收之。

又添汞七兩,亦以文火養之,武火迫之,令生砂,砂出即收。

又添汞五兩,亦文火養之,武火迫之,令出砂,收之。

又添汞三兩,亦依前法文武火候養迫之。

計前後收得神砂,可三十二兩,足即止。

將其砂入石硫黃四兩,蒲州石膽二兩,和於缽中,熟研半日,便入安寶金鼎中,一陽一火飛伏。

其一陽一火者,純離卦火候伏之,還五日一候。

初起火用炭九兩,每一轉後加炭二兩,每轉轉出砂於缽中熟研之,即入鼎飛伏,至六轉後,每轉加炭三兩,如有絳金霜飛出,其霜紅赫照耀,光彩射目,收其霜於缽中,和砂用蒲州石膽一分,和苦酒熟研之半日,卻入安鼎中,用火候飛伏,伏經十二轉,六十日足,其神砂伏火畢矣。

其色赫奕含輝,紫光洞徹,不可言爾。

若得熔鑄訣,一依前《靈砂篇》法度,和鹽花鼓之,即寶計流注,凝成赤金,一精一光如火,故號曰離,己之金者,神也。

其丹砂便可以服餌,每兩亦分為三百六十丸,以棗肉和之為丸,服餌訣一依前篇。

且服此靈寶神丹後,自然神靈骨輕,身有光明,足蹈真境,而為上仙也。

△第七返玄真絳霞砂篇

本經曰:靈寶稟運,則感應而神棲歸真,積一精一自然,玄霜絳雪,騰躍流通,流通則為高真之靈仙也。

且玄真絳霞砂者,是神砂中赤金寶鼎養汞而生砂,其砂則紫霞紅英,五彩輝灼,乃號為玄真絳霞之砂。

《化寶生砂訣》曰:取前篇神砂中寶金一斤,鑄作圓鼎,可受七合,又將寶金五兩為鼎蓋。

其鼎內先須用石硫黃四兩、赤鹽二兩、北庭砂二兩、大硼砂一兩,共四物,以苦酒和研如泥,塗其鼎內,以藥盡為候,候干則蓋合之,黃土為泥包裹,可厚一寸,依前《神砂篇》,文火養之二七日後,即武火燒七日,寒之,去其黃泥,重以甘土為泥,泥其鼎外週回,可厚二分半,即安爐中。

入真汞十二兩,於鼎中,著水三合,不得遣干,徐徐添水,則以蓋合其鼎,文火養之七日,其鼎上常令通手為候。

七日養,候干,緊固濟其口,即漸漸武火迫之三日,開鼎看之,其汞即盡化為絳霞玄砂也,其砂不得收之,便更添汞九兩,,亦依前,文武火候養迫之,日數滿開看,又盡化為砂。

又添汞六兩,於鼎中固濟,文武火候迫促之,日數足,又開看,亦化為砂矣。

更添汞五兩,還以七日文火養之後,即武火迫之一日而成,其砂紅紫,五彩霞光晃耀在其鼎中可三十二兩,分毫無失,又出其砂於缽中,用石硫黃七兩,以玉槌細研之一日,卻入於此神砂赤金寶鼎中,固濟其口,令緊。

用純一陽一火候伏之,七日為一轉,即開之,出砂,和苦酒一合熟研,而卻入鼎飛伏,七日為一候。

初起火用炭十三兩,每轉加炭一兩,至三轉每轉加炭二兩,便有五色輕鮮絳霞霜二兩飛出,於鼎蓋之上,連連如麥顆,即收之。

和砂於缽中,用蒲州石膽半兩,苦酒二合熟研,卻入於鼎中飛伏,經七轉,轉轉須開看,即入石膽、苦酒和研,方可入鼎中伏之,伏經七轉四十九日足,其砂伏火畢矣。

便以武火燒之一日,可用炭二十斤,分為四座迫燒之,然後開之。

一日開鼎看,其玄真絳霞之砂,文彩輝赫雜錯,霞光洞曜於日月,可言至靈哉!極一陽一玄元之砂丹也。

如熔鑄玄真訣,用鹽花和,鼓引令寶汁流注,而凝紫光耀,名曰絳霞之紫金也。

若將服餌,即以棗肉和為丸,每兩亦作三百六十丸,每日清晨東向服一丸。

服此丹砂後,倏忽則合形而輕舉,駕飛龍游於十天八極之外,豈不優遊哉!此玄真丹砂一丸,點汞及鉛錫銅鐵一斤,立化成紫磨黃金,光澤不可言耳。

余自神道設教,啟於玄慈,蒲州愍在俗之賢明,而述為七篇二章,此篇本從《大洞寶經》中《仙君九品幽章隱文煉真妙訣》所出,禁文甚重,非賢莫傳,豈頑愚悖戾行一屍一穢質之徒見聞耳,深可忌之哉!恐洩上古仙聖之真妙也。

分類:道教書籍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雲笈七簽
卷一 道德部卷二 混元混洞開闢劫運部卷三 道教本始部卷四 道教經法傳授部卷五 經教相承部卷六 三洞經教部卷七 三洞經教部本文卷八 三洞經教部經釋卷九 三洞經教部經釋卷十 三洞經教部經卷十一 三洞經教部經二卷十二 三洞經教部經三卷十三 三洞經教部經四卷十四 三洞經教部經五卷十五 三洞經教部經六卷十六 三洞經教部經七卷十七 三洞經教部經八卷十八 三洞經教部經九卷十九 三洞經教部經十卷二十 三洞經教部經十一卷二十一 天地部一卷二十二 天地部二卷二十三 日月星辰部一卷二十四 日月星辰部二卷二十五 日月星辰部三卷二十六 十洲三島部卷二十七 洞天福地部卷二十八 二十八治部卷二十九 稟生受命部一卷三十 稟生受命部二卷三十一 稟生受命部三卷三十二 雜修攝部一卷三十三 雜修攝部二卷三十四 雜修攝部三卷三十五 雜修攝部四卷三十六 雜修攝部五卷三十七 齋戒部卷三十八 說戒部一卷三十九 說戒部二卷四十 說戒部三卷四十一 雜法部卷四十二 存思部一卷四十三 存思部二卷四十四 存思部三卷四十五 秘要訣法部一卷四十六 秘要訣法部二卷四十七 秘要訣法部三卷四十八 秘要訣法部四卷四十九 秘要訣法部五卷五十 秘要訣法部六卷五十一 秘要訣法部七卷五十二 雜要圖訣法部卷五十三 雜秘要訣法部卷五十四 魂神部一卷五十五 魂神部二卷五十六 諸家氣法部一卷五十七 諸家氣法部二卷五十八 諸家氣法部三卷五十九 諸家氣法部四卷六十 諸家氣法部五卷六十一 諸家氣法部六卷六十二 諸家氣法部七卷六十三 金丹部一卷六十四 金丹部二卷六十五 金丹部三卷六十六 金丹部四卷六十七 金丹部五卷六十八 金丹部六卷六十九 金丹部七卷七十 金丹部八卷七十一 金丹部九卷七十二 金丹部十卷七十三 金丹部十一卷七十四 方藥部一卷七十五 方藥部二卷七十六 方藥部三卷七十七 方藥部四卷七十八 方藥部五卷七十九 符圖部一卷八十 符圖部二卷八十一 庚申部一卷八十二 庚申部二卷八十三 庚申部三卷八十四 屍解部一卷八十五 屍解部二卷八十七 諸真要略部卷八十八 仙籍旨訣部卷八十九 諸真語論部卷九十 七部語要部卷九十一 七部名數要記部卷九十二 仙籍語論要記部一卷九十三 仙籍語論要記部二卷九十四 仙籍語論要記部三卷九十五 仙籍語論要記部四卷九十六 讚頌部讚頌歌卷九十七 讚頌部歌詩卷九十八 讚頌部詩讚辭卷九十九 讚頌部贊詩詞卷一百 紀傳部紀一卷一百一 紀傳部紀二卷一百二 紀傳部紀三卷一百三 紀傳部傳一卷一百四 紀傳部傳二卷一百五 紀傳部傳三卷一百六 紀傳部傳四卷一百七 紀傳部傳五卷一百八 紀傳部傳六卷一百九 紀傳部傳七卷一百一十 紀傳部傳八卷一百一十一 紀傳部傳九卷一百一十二 紀傳部傳十卷一百一十三 紀傳部傳十一卷一百一十四 經傳部傳十三卷一百一十五 紀傳部傳十四卷一百一十六 紀傳部傳十五卷一百一十七 靈驗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靈驗部二卷一百一十九 靈驗部三卷一百二十 靈驗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靈驗部五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