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笈七簽》卷三十一 稟生受命部三:太微帝君、太一造形、紫元內神、二十四真一人,混氣變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雲笈七簽》卷三十一 稟生受命部三

雲笈七簽

卷三十一 稟生受命部三

◎太微帝君太一造形紫元內二十四神回元經

太微帝君、太一造形、紫元內神、二十四真一人,混氣變生,主仙上一精一,散解胞結,釋滯關元,二十四神所命乃得除脫也。

兆能修存名字者,則治鎮一身,保守元一精一。

欲解節結之法,當先祝之,乃得開關耳。

此靈並是結氣之玄宗,成體之具神,連道雲霧,帶生煙絜,能致玉輦龍騎,千萬列行,同與一體,白日登天。

此太一真一人、二十四神,存玄元帝君上清乘飆欻之道也。

常當安身靜心,正氣夷形,閉目內視,忘體念神,燒香盥練,存神守真,彷彿三八,藹暉玄英,行之十八年,太上命太微帝君、太一五神、化生混靈道君,從二十四真一人,千乘萬騎,騁風攝雲,呼吸流升,白日造天。

存神之道,勿一交一 非類,深室避事,棲一精一躡空,心存目想,微妙守沖,靜魂安形,則萬害不傷,百鬼避竄,千妖不行,消災散禍,神慶不可勝紀。

先叩齒二十四通畢,乃存思。

腦神,名覺元子,字道都,形長一寸一分,色正白。

發神,名玄文華,字道衡,形長二寸一分,色玄。

皮膚神,名通眾仲,字道連,形長一寸五分,色黃。

目神,名虛監生,字道童,形長三寸六分,衣五色。

項髓神,名靈謨蓋,字道週,形長五寸,色白素衣。

膂神,名益歷輔,字道柱,形長三寸,半白玉素衣。

鼻神,名沖龍玉,字道微,形長二寸五分,青白黃色衣。

舌神,名始梁峙,字道歧,形長七寸,正赤色。

右一身上部八景神童名字,先存之並如嬰兒之形,彷彿在身,各安其所。

訖,乃叩齒八通,咽液八過,而微祝曰:

上景八神,一合入身。

帝君玄母,五神各陳。

舉形遁化,流變適真。

千乘萬騎,俱升帝晨。

白元無英,道養太賓。

八靈翼體,玉華銜煙。

恍惚十週,經造日門。

初存思之始,先三呼神名字。

祝訖,又三呼神名字,令聲則出口,三部同爾。

平旦、日中、夜半三時,恆存二十四神,以次念之,祝呼如上法。

《高上寶神明科經說》曰:叩齒之法,左左相叩,名曰扣天鐘;右右相叩,名曰捶天磬;中央上下相對相叩,名曰鳴天鼓。

若卒遇兇惡不祥,當扣天鐘三十過。

若經山辟邪,威神大祝,當捶天磬。

若存思念道,致真招靈,當鳴天鼓。

叩齒雖一,其實有左右上下也。

故兇惡而畏天鐘之響,山神而懾夭磬之動,招神而肅天鼓之震矣。

玄音有節,希微內感,不可以一既木而求,不可以偶然而合也。

千章萬事,皆當如此。

叩齒之道演矣,鐘鼓之音別矣。

是以道數不可乖錯,法術不可雜亂。

乖錯則有暗昧之敗,雜亂則有囂毀之禍。

非冥冥之無貫也,行冥貫之無序則道之不可成,事之不可驗,良由求真之途不得也。

履跡踧之造,而多愆於世俗矣。

扣天鐘三十過謂無他祝孤行此以除不祥耳。

若有所案行,隨本法叩齒之多少,不必須扣三十過也。

喉神,名百流放,字道通,形長八寸八分,九色衣。

肺神,名素靈生,字道平,形長八寸一分,純白。

心神,名煥一陽一昌,字道明,形長九寸,色赤。

肝神,名開君童,字道青,形長六寸,色青黃。

膽神,名龍德拘,字道放,形長三寸六分,色青黃綠。

左腎神,名春元真,字道卿,形長三寸七分,數變白赤青五色無常。

右腎神,名象地無,字道生,形長三寸五分,色白或黑。

脾神,名寶元全,字道騫,形長七寸三分,色正黃。

右一身中部八景神童名字,次存之並如嬰兒之形,彷彿在身,各安其所。

訖,叩齒八通,咽液八過,而微咒曰:

中景八神,四變九飛。

練魂正身,明景同暉。

帝君解結,胎練四歸。

上通玄母,散靈步威。

得與八神合輦齊扉,千乘萬騎上登太微。

胃神,名同來育,字道展,形長七寸,色黃。

窮腸中神,名兆滕康,字道還,形長二寸四分,黃赤色。

大小腸中神,名蓬送留,字道廚,形長二寸一分,色赤黃。

胴中神,名受厚勃,字道虛,形長九寸一分,九色衣。

胸膈神,名廣瑛宅,字道仲,形長五寸,色白。

兩脅神,名辟假馬,字道成,形長四寸一分,赤白色。

左一陰一左一陽一神,名扶流起,字道圭,形長二寸三分,青黃白色,在男存為左一陽一,在女存為左一陰一。

右一陰一右一陽一神,名苞表明,字道生,形長二寸三分,青黃白色,在男存為右一陽一,在女存為右一陰一。

右一身下部八景神童名字,後存之並如嬰兒之形,彷彿在身,各安其所。

訖,乃叩齒八通,咽液八過,而微祝曰:

下景八神,散形化靈。

紫煙郁生,含元守一精一。

太一元父,帝君挺生。

七爽免籍,司命記生。

魂魄以安,五華育明。

千乘萬騎,與我同並。

先造太素,北揖上清。

道一內神,名逮無馬,字道極生,形長一寸二分,紫色,男存曰道一內神,女存曰真元中靈。

右一神極根之幽神,守中之上靈也。

次又存之如嬰兒之狀,安坐其所。

訖,乃叩齒二十四通,咽液二十四過,而微祝曰:

玄上內真,養形侍晨,總紐攝綱,九度八旋。

斗星內朗,宮館九陳。

帝君合昌,九道七咽。

出液內一精一,和灌眾神。

五藏生華,反老童顏。

千乘萬騎,與我升天。

上朝太陛,高揖玉晨。

右一身寶,名內,字化,生之精神也。

不知此名,則仙道不成矣。

若解結之日,不先祝此者,則結節不解也。

結節不解,必三魂失適,上元內喪,五老失明,帝君乖疏也。

男存為童子之神,女存為女子之神,俱同一名字也。

存二十四神,當以夜半去枕平臥,握固放體,氣調而微微,存思其身神,安念帝君,令彷彿居位,閉目內視之,如有不具,便當燒香平坐,閉目,握固兩膝上,一精一存眾神,祝行如法。

其平旦、日中時,存神,自平坐而行之,勿令有見之者矣。

皆內視臨閉目而存也。

月一日夜半存神訖,又存兩目中有白無如雞子大,在面目前,須臾變成兩明鏡,逕九寸,以前後照我一體上,二十四神使洞鑒分明。

良久,乃心祝曰:

大明寶鏡,分形散花。

鑒朗元神,制卻萬魔。

飛行上清,披雲巾羅,役使千靈,封山召河。

畢,五日一行之,所謂覆校內一精一,檢斂五神者也。

常能行之,災害不生,而位登高仙。

拂童之道,使徹見帝君、五神之法,常以甲子之旬庚午日日中時,取清水一升,以一銖真丹投水中,攪之左行三七過,祝曰:

玄流硃一精一,生光八明。

身神眾列,並來見形。

徹視萬里,中達九靈。

帝君映童,使我上清。

祝畢,東向以洗目二七過。

恆行之者,徹視萬神。

祝當微言,以水向月建洗目,不常東向也。

----------------------------------------

◎濟眾經

太上道君告普光真一人曰:五種煙絜,聚而成體,會其宿業,因而受識,輪轉其神,有其生也。

因識受染,流入惡緣。

處在昏衢,居於暗界,廕蔽垢濁,魔獄禁形,長劫艱辛,失於明性,由是展轉迷波苦海中,未有一人求出離者。

普光又問:煙絜之理,何處流來?暗界明性,是誰為主?神之與識,何處稟形?識神是一,為復二耶?是一不合二名,是二各明何事?為善作惡,不審是誰?若神之所為,則神妙無方。

既曰無方,則無過惡。

識為惡者,識當異神。

彼此罪罰,何容累及?何以扶我?聞神尊所說道品中善惡兩業必由於神,以是言之,識有何罪?臣之愚蒙,實所不了,伏惟哀愍,有以教之,則萬劫因綠,一切鹹荷!

太上道君告普光曰:五無相結,乃有煙絜。

觸業生形,因形能化,性理和合,是以為物。

從識生變,神乃為用。

識之與神,不一不異。

何以故?法同源故。

體則是識,五性相和;用則為神,照於境智。

神若無識,何所用智?識若無神,不能為理。

譬猶荇菜而為和羹,五味相和,何曾列異?無菜則味不獨擅,無神則識不為用。

是以用神為智,味菜為羹。

以此論之,何曾有暗?眾生執著,是故無明。

悟則是明,明無定處;迷則為暗,暗豈殊方?深愛為獄,形乃被拘;無愛無受,亦無所有。

譬如野外無人之鄉,十二時神何曾有地?牆垣既至,屋宇斯成,四方之神以效靈變。

故其屋宇諸神盡在。

眾生暗獄,亦復如是。

神之來也,不知所從?神之去也,不知所往?惡業若成,獄則為業;罪咎君盡,亦不知無。

且智有大小,神有尊卑,見神則曰無方,一切人應皆聖。

何以故?同不同故。

普光真一人,汝今當知明暗神識盡於此也。

----------------------------------------

◎說真父母

天尊言曰:氣氣相續,種種生緣,善惡禍福,各有命根,非天、非地、亦又非人,正由心也,心由神也。

形非我有,所以得生者,從虛無自然中來,因緣寄胎,受化而生。

我受胎父母,亦非我始主父母也。

真父母不在,此父母貴重尊高無上。

今所生父母,我寄備因緣,稟受養育之恩,故以禮報而稱為父母焉。

故我受形亦非我形也,寄之為屋宅,因之為營構,以捨我也。

附之以為形,示之以有無,故得道者無復有形也。

及無身神也,一身神並一,則為真身,歸於始生父母而成道也。

----------------------------------------

◎九真帝君九一陰一混合縱景萬化隱天訣

《帝君九一陰一經》曰:欲變化分形,隱淪八方,匿軀藏影,入室造冥,來致萬物,招制邪魅者,當常齋修帝君九一陰一之一精一思也。

北斗第一星中名太上宮,宮中有帝君變隱逃元。

內妃名太一法恆,字幸正扶,著黃錦帔丹青飛裙,頹雲髻。

第二星中名中元宮,宮中有帝君保胎化形。

內嬪名太一三甕,字羅硃嬰,著赤錦帔綠羽飛裙,頹雲髻。

第三星中名真元宮,宮中有帝君六遁七隱。

上元丹母名太一虛夷,字仲雙兆,著青錦帔繡羽華飛裙,頹雲髻。

第四星中名紐幽宮,宮中有帝君匿景藏光。

中元內妃名太一七烈,字橫單槃,著紫錦帔黃華羽裙,頹雲髻。

第五星中名綱神宮,宮中有帝君變體易景。

斗中大女名太一郁書,字疇丘蘭。

著硃錦帔紫青飛裙,頹雲髻。

第六星中名紀明宮,宮中有帝君隱跡散眾,斗中中女名太一氣一精一,字抱定陵。

著硃錦帔青繡飛裙,頹雲髻。

第七星中名關會宮,宮中有帝君分景萬形。

斗中少女名太一郁墨,字天凡,著硃錦帔青華明羽裙,頹雲髻。

第八星中名帝席宮,宮中有帝君化日月水火。

斗中高皇左夫人名太一石啟珠,字落茂華,著紫錦帔繡羽飛丹裙,頹雲髻。

第九星中名上尊宮,宮中有帝君化金石山河,斗中高皇右夫人名太一條,字雲育玄,著綠錦帔翠羽華裙,頹雲髻。

右九帝君、九星斗中宮,隱妃九一陰一名字,若祝說之時,但說位號名字耳,勿道著衣帔及頭髻下也。

子能知帝君九一陰一者,升晨上天,位為上清真一人,兆在世終身不受哭泣災殃,太一陰一之神衛從,萬靈之一精一拜謁,分形散變,混合天地。

此太一陰一九妃者,乃帝君之一陰一宮神也。

兆行道解結,奉符上籍,安魂制魄,化生體神,道氣延一精一,以求長生。

而不知帝妃之名字,行九一陰一以混合者,亦萬不得仙也。

兩眉間卻入一寸為明堂,明堂正方一寸,帝君、太一陰一九妃常居其中,恆以月之偶日齋,用生氣時燒香,入別室,坐臥任意,瞑目,良久,存帝君安坐在太極紫房中;又存太一五神在六一合 中;又存北斗九星在心中;又存太一陰一九妃在明堂中;又存太微童子干景一精一對立帝君前,童子左手把五符,右手把五籍;又存兆之形立童子後;又存太一陰一九妃從明堂中上入太極紫房中,以次橫列立兆後;又存太一五神從六一合 中上入太極紫房中,以次橫列立太一陰一九妃後。

都畢,於是帝君眾神倏欻一合大變,共為一人。

一人如嬰兒始生之狀,名曰無常童子,字變化。

左手把九星,頭戴日,口銜月。

童子以日月九星之光,映熏兆一身,內外洞徹,自覺兆一身通赤如火之炎,無復表裡,表裡皆炯炯然也。

此為帝君、太一九一陰一混合變化萬形也。

良久,畢,叩齒二十四通,咽液九過,乃微祝曰:

洞天神光,回曜紫清。

玄一陰一九晨,隱淪絕冥。

斗中夫人,三女散形。

神妃內化,萬物立成。

電光雷激,雲霧流零。

九變十化,生丹起青。

太一九女,合化混停。

無常縱遁,淪虛館冥。

錦帔華袂,紫羽飛裙。

左佩隱符,右帶虎文。

銜火戴鬥,手把絕幡。

傍麾八風,四掣景雲。

逍遙天綱,化蕩七元。

蔽伏山河,巔回五辰。

日月塞暉,列宿失真。

分形作百,化軀入千。

在火為火,入林為林。

居水為水,入山為山。

所求忽至,所召已前,倏欻適心,盼目立臻。

千種萬物,隨心所言。

帝君在形,太上玉晨。

無英同景,四文白元。

永生天地,保養我身。

口有所道,隨意化遷。

玉童奉待,玉華執巾。

神妃獻香,四真同軒。

事事物物,皆如我言。

畢。

分類:道教書籍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雲笈七簽
卷一 道德部卷二 混元混洞開闢劫運部卷三 道教本始部卷四 道教經法傳授部卷五 經教相承部卷六 三洞經教部卷七 三洞經教部本文卷八 三洞經教部經釋卷九 三洞經教部經釋卷十 三洞經教部經卷十一 三洞經教部經二卷十二 三洞經教部經三卷十三 三洞經教部經四卷十四 三洞經教部經五卷十五 三洞經教部經六卷十六 三洞經教部經七卷十七 三洞經教部經八卷十八 三洞經教部經九卷十九 三洞經教部經十卷二十 三洞經教部經十一卷二十一 天地部一卷二十二 天地部二卷二十三 日月星辰部一卷二十四 日月星辰部二卷二十五 日月星辰部三卷二十六 十洲三島部卷二十七 洞天福地部卷二十八 二十八治部卷二十九 稟生受命部一卷三十 稟生受命部二卷三十一 稟生受命部三卷三十二 雜修攝部一卷三十三 雜修攝部二卷三十四 雜修攝部三卷三十五 雜修攝部四卷三十六 雜修攝部五卷三十七 齋戒部卷三十八 說戒部一卷三十九 說戒部二卷四十 說戒部三卷四十一 雜法部卷四十二 存思部一卷四十三 存思部二卷四十四 存思部三卷四十五 秘要訣法部一卷四十六 秘要訣法部二卷四十七 秘要訣法部三卷四十八 秘要訣法部四卷四十九 秘要訣法部五卷五十 秘要訣法部六卷五十一 秘要訣法部七卷五十二 雜要圖訣法部卷五十三 雜秘要訣法部卷五十四 魂神部一卷五十五 魂神部二卷五十六 諸家氣法部一卷五十七 諸家氣法部二卷五十八 諸家氣法部三卷五十九 諸家氣法部四卷六十 諸家氣法部五卷六十一 諸家氣法部六卷六十二 諸家氣法部七卷六十三 金丹部一卷六十四 金丹部二卷六十五 金丹部三卷六十六 金丹部四卷六十七 金丹部五卷六十八 金丹部六卷六十九 金丹部七卷七十 金丹部八卷七十一 金丹部九卷七十二 金丹部十卷七十三 金丹部十一卷七十四 方藥部一卷七十五 方藥部二卷七十六 方藥部三卷七十七 方藥部四卷七十八 方藥部五卷七十九 符圖部一卷八十 符圖部二卷八十一 庚申部一卷八十二 庚申部二卷八十三 庚申部三卷八十四 屍解部一卷八十五 屍解部二卷八十七 諸真要略部卷八十八 仙籍旨訣部卷八十九 諸真語論部卷九十 七部語要部卷九十一 七部名數要記部卷九十二 仙籍語論要記部一卷九十三 仙籍語論要記部二卷九十四 仙籍語論要記部三卷九十五 仙籍語論要記部四卷九十六 讚頌部讚頌歌卷九十七 讚頌部歌詩卷九十八 讚頌部詩讚辭卷九十九 讚頌部贊詩詞卷一百 紀傳部紀一卷一百一 紀傳部紀二卷一百二 紀傳部紀三卷一百三 紀傳部傳一卷一百四 紀傳部傳二卷一百五 紀傳部傳三卷一百六 紀傳部傳四卷一百七 紀傳部傳五卷一百八 紀傳部傳六卷一百九 紀傳部傳七卷一百一十 紀傳部傳八卷一百一十一 紀傳部傳九卷一百一十二 紀傳部傳十卷一百一十三 紀傳部傳十一卷一百一十四 經傳部傳十三卷一百一十五 紀傳部傳十四卷一百一十六 紀傳部傳十五卷一百一十七 靈驗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靈驗部二卷一百一十九 靈驗部三卷一百二十 靈驗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靈驗部五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