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笈七簽》卷四十九 秘要訣法部五:《太上智慧消魔真經》云:一無形象,無慾無為,求之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雲笈七簽》卷四十九 秘要訣法部五

雲笈七簽

卷四十九 秘要訣法部五

◎守一一在人心,鎮定三處

《太上智慧消魔真經》云:一無形象,無慾無為,求之難得,守之易失。

失由識暗,不能進明;貪慾滯心,致招衰老。

得喜失嗔,致招疾病;迷著不改,致招死歿。

衰患及老,三一所延,治救保全,惟先守一,非一不救,非一不成。

守一恬惔,夷心寂寞,損欲折嗔,返迷入正,廓然無為,與一為一,此乃上上之人,先身積德所致也。

中中已上,先善未積,積而未極,皆由漸升。

當存三元,諦識神氣狀貌,出入有無,生鎮三宮,三一屍一必落,一屍一毒既去,煉暗成明,智慧神通,長生不死,真聖神仙,隨因受果。

《太平經》云:何以為初思守一也?一者,數之始也;一者道之生也、元氣所起也、天之綱經紀也。

又《五符經》云:知一者,無一之不知也;不知一者,無一能知也。

一者,至貴無偶之號也。

《上清三天君列紀經》云:柏成欻生,請問雲房之道、三真之訣?二玉皇曰:三真者,兆一身之帝君、百神之內始真也。

若使輔弼審正,三皇內寧,太一保胎,五老扶一精一。

一居丹田,司命護生;一居絳宮,紫氣灌形;一居洞房,三氣合明。

於是變化離合,與真洞靈。

明堂雲宮,紫戶玉一門 、黃闕金室、丹城硃窗,皆帝一之內宅,三真之寶室也。

於是雲房一景,混合神人,上通崑崙,下臨清淵,雲蓋嵯峨,竹林蔥茜,七靈迥轉,五色纏一綿 ,層樓萬重,三氣成煙,玉闕虛靜,七門幽深,金扉玉櫃,符籍五篇。

公子內伏,外牽白元,渾一成形,呼一陽一招一陰一,上帝司命,各保所生。

微哉難言,非仙不傳。

----------------------------------------

◎三一訣

《升玄經》曰:仙人竇子明問雲,向聞法師咨請真一、太一,未聞三一之訣,當復雲何?既為一而復言三,為一有三耶?為三有一耶?昔雖奉行,未能曉了,願為究盡,使後來末學得知真要。

法師曰:三一者,正一而已,三處授名,故名三一。

所以一名三一者,一此而三彼也,雖三常一,故名三一。

三一者,向道初門,未入真境,得見一分,未能捨三,全一是未離三,雖未離三,少能見一,故名三一。

分言三不離一,故名三一。

子明曰:此一者,何所有也?答曰:無所有而有。

問曰:無所有而有,何名為有?答曰:以無為有。

又問:無何而有?答曰:得無為有。

又問:得而無為者何所義?答曰:形聲虛偽故。

又問:何為虛偽?答曰:不住筆。

又問:雲何不住?答曰:速變異故。

又問:雖速變異,非無所有,既雲變異,果是有物可變,安得雲無邪?答曰:向曰變異者,亦不言都無,如虛空故,但言一切皆有偽非真。

生者必死,有者必無,成者必壞,盛者必衰,少者必老,向有今無,寒暑推變,恍惚無常也。

----------------------------------------

◎玄門大論三一訣並敘

夫三一者,蓋乃智照無方,神功不測,恍兮為像,金容玉質之姿,窈兮有一精一,混一會三之致。

因為觀境,則開眾妙之門,果用成德,乃極重玄之道。

《道經》云: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洞神經三環訣》云:一精一、神、氣也。

《釋名》云:三一者,一精一、神、氣,混三為一也。

一精一者,虛妙智照之功;神者,無方絕累之用;氣者,方所形相之法也。

亦曰希、微、夷。

希,疏也;微,細也;夷,平也。

夷即是一精一,希即是神,微即是氣。

一精一言夷者,以知萬境,均為一照也;神言希者,以神於無方,雖遍得之,甚疏也;氣言微者,以氣於妙本,義有非粗也。

一精一對眼者,眼故見明,義同也;耳對神者,耳空故聞無,義同也;鼻對氣,觸於體,義相扶也。

孟法師云:言三言一,不四不二者,以言言一即成三也。

今謂明義,各自有宜,少多非為定准,如六通四達,豈止三耶!若教之所興,無乖此說。

然三義雖異,不可定分,亦一體雖同,不容定混。

混亦不混,故義別成三,分不定分,故體混為一。

混三為一,三則不三;分一為三,一則不一。

不三而三,不一而一,斯則三是不三之三,一是不一之一。

不三之三,非直非三,亦非非三;不一之一,非止非一,亦非非一,此合重玄之致也。

出體之義,略有四家:

一者大孟法師解云:三一之法,以妙有為體,有而未形,故謂為妙,在理以動,故言為一。

引經言:「道生一。」

又云:布氣生長,裁成靡素,兼三為用,即一為本。

今不同此,果法若起,故非未形之妙。

經云:生,豈是常在之本!

二者宋法師解云:有總有別,總體三一,即一精一、神、氣也;別體者,一精一有三智,謂道、實、權;神有三宮,謂上、中、下;氣有三別,謂玄、元、始。

今謂此判三一之殊,非定三一之體。

三者徐素法師云:是妙極之理,大智慧源,圓神不測,布氣生長,裁成靡素,兼三為義,即一為體。

此解雖勝,語猶混通,未的示體,如極理之與大智,此即是境智之名;慧源之與裁成,即是本跡之目。

故未盡為定也。

四者玄靖法師解云:夫妙一之本,絕乎言相,非質非空,且應且寂。

今觀此釋,則以圓智為體,以圓智非本非跡,能本能跡,不質不空,而質而空故也。

今依此解,更詳斯意者,既非本非跡,非一非三,而一而三,非一之一。

三一既圓,亦非本之本,非跡之跡。

跡圓者,明跡不離本,故雖跡而本;本不離跡,故雖本而跡。

雖本而跡,故非跡不跡;雖跡而本,故非本不本。

本跡皆圓,故同以三一為體也。

三一圓者,非直一精一圓,神氣亦圓。

何者?一精一之絕累即是神;一精一之妙體,即是氣;神之智,即是一精一;氣之智,即是一精一;氣之絕累,即是神也。

斯則體用圓一,義共圓三。

圓三之三,三不乖一;圓一之一,一不離三。

一不離三,故雖一而三;三不乖一,故雖三而一。

雖三而一,故非一不一,亦雖一而三,故非三不三。

三一既圓,故同以一精一智為體,三義並圓,而取一精一者,名殊勝也。

義有九條,用有五跡。

義九條者,三一各三,合成九義:一精一有三,正、實、權也;神有三,空、洞、無也;氣有三,始、元、玄也。

一精一三者,具如境智科解;神三者,無是豁然之名;洞是通同之目;空是虛容之理也。

氣三者,《正一經》云:太無變化,三氣明焉。

黃氣為玄,白氣為元;青氣為始也。

論其相生者,正智生實智,實智生權智,無生於洞,洞生於空,空生於始,始生於元,元生於玄也。

然自一之三,從三至九,千應萬變,同歸本一,不殊而殊,殊而不殊也。

用五跡者,《洞神經》云:大道無極,極乎自然,變化無極,其中要妙,三五八九。

三者,一精一、神、氣也。

五者,一精一有二君,一精一、氣也;神有二君,神、氣也;一精一有二君,赤氣名曰太一陽一,化為元一陽一子丹,變為道君,是二君也;神有二君,赤氣變黃,名曰中和,變為老子,又為黃神,是二君也;氣有一君,黃氣變白,名曰太一陽一,變為太和,是一君也。

以五當法,體義不分,二分三一之變,有此五君。

以三就五為八,三內有一成九也。

斯亦一途應用,示此五身,然化跡多端,塵沙莫辯。

孟法師云:用則分三,本則常一。

今解論其正意,體一義三,本跡而言四句變九。

四句者,一者本一跡三;二者本三跡一;三者本跡俱三;四者本跡俱一。

本一跡三者,妙本圓一,分應開三;跡一本三者,應氣為一,本體俱三。

第三、第四兩句者,望前兩句不知本跡不殊,故同三同一,其義具顯前章也。

九變者,三一之化,號一精一、神、氣。

一精一、神、氣中,又各相生,三三相續,遂為九變。

故從一之九,從九反一。

《上元真書》云:一曰源一;二曰元一;三曰太一;四曰玄一;五曰真一;六曰雌一;七曰雄一;八曰三一;九曰正一。

源者,至道之根,眾妙之本;元者,眾善之長,萬法之先也;太者,極大之名,包含為德;玄者,不滯為用,妙絕高虛也;真者,去假除惑,即色皆空也;雌者,安靜柔和,觀空照實也;雄者,剛動能化,方便善權也;三者,一精一、神、氣也;正者,治邪滅惡,去暗就明也。

此明至道垂跡,有此九條,攝會歸本,同為一致。

故《三天正法》云:從九返一,乃入道真。

《辯教》曰,第一出眾經不同。

孟法師云:涉學所宗,三一為本。

故七部九結,皆有圖術,今列如左:

第一、洞真三一上元泥九宮,天帝、帝卿;中元絳宮,丹皇君、輔皇卿,下元丹田宮,黃庭元王、保鎮弼卿。

出《三元真一經》;

第二、洞玄三一治三丹田,元先、子丹、元一陽一子也。

出《太上真一經》;

第三、洞神三一南極老人,中極道元,北極玄妙。

出《洞神太上三一經》;

第四、皇人三一始青、元白、玄黃。

出《皇人秘旨》;

第五、太清三一赤子、真一人、嬰兒。

出《太清上中經·上卷》;

第六、太平三一意神、志神、念神。

出第一卷自佔盛衰法;

第七、太玄三一夷、希、微。

出《太存圖》及《道德經》;

第八、正一三一蕣、?、枌。

即治三元;

第九、自然三一虛赤光、元黃光、空白光。

合有九經,所明三一,並治三宮,其條守體儀,具如彼經所辯。

然洞神所出三一之變,亦云一精一、神、氣、虛、無、空等,具如彼經第十三卷所明也。

今三一者,神、氣、一精一;希、微、夷;虛、無、空。

所以知此為三一者,以其明義圓極故也。

昔正一、三一等,是以其明義淺跡故也。

《升玄經》太上告道陵云:汝昔所行,名為真一道者,是則一陰一陽一之妙道,服御之至術耳,非吾所問真一,此昔教也。

下文云:汝以堪受吾至真平等要訣無上妙經,乃至第四辯不一之一,此之教也。

其外六經所辯三一,既不彰言辯空,而但為氣觀之境,可屬於昔。

故涓子修上清,僅得地仙而已。

若言三氣三色,並是界外之事。

三洞三一,本意皆為入空,此則攝屬於今也。

能倫聖教,本不有無,何曾今昔!筆可九經所辯,皆不有無,並非今昔,但逐物情,不了滯教,為昔物情,若悟曉教成今也。

更二義往分今昔,一就大小乘分,二就因果義分。

大小乘分凡有三義:一約定有分;二約偏並分;三約待絕分。

定有者,昔小乘以三一為定境,義極於有;今大乘,以三一為智慧,義在於空。

何者?昔小乘,入定則捨於有,故在空之時無復三一也;今大乘,為觀群色是空,故雖於空,不失三一也。

故《洞神經》釋守三一云:知守虛無空者為大乘也,守神煉形為中乘;守氣含和為小乘也。

二偏並者,昔小乘學偏,今大乘能並。

小乘捨色入空,故不能並;大乘即色辯空,故能並也。

三待絕者,昔因三一以入於無,得無之時,謂為真一,此之無一,猶對於有之無,是為挾二,故為待也;今之三一,即體非有,亦復非無,非有非無,故無所挾,既無所挾,故為絕也。

二就因果義分,亦有三義:一約近遠別,二約方便究竟別,三約常無常別。

一約近遠者,昔以三為氣,觀果則近極三有,今以一為神,觀果則遠極道場,故極果圓智成,今三一義如前也。

二約方便究竟者,昔開方便,果極三界,今開究竟,故果極常一,故《升玄經》雲,是為究竟。

究竟者,功業成,罪行畢,則常一也。

三約常無常者,昔三有之果,為災所成,故是無常;今一常之果,嶷然不動,故為常也。

----------------------------------------

◎金闕帝君五斗三元真一經口訣

涓子受之東海青童君。

至春分日夜半時,起坐東向,冥目,存身中三宮、三一、三卿及我合七人,我在中央也,俱乘紫氣之煙,共登北斗一陽一明星。

一陽一明星者,北斗之東神也。

於是存入星中一共 坐,吞紫氣三十過,行之久久,自見一陽一明星東元太上宮,宮中有青玄小童,授子真光也先當存北斗星,紫氣大如弦,從上直流我前,然後乃存三一也。

週君口訣云:存七真一人並北斗七星,而共登一陽一明雁行,我居中央也。

巾七星者,以魁覆頭,杓柄前指也,我存吞紫氣三十過而咽之也;又思三一、三卿並同吞之也。

吞畢,更存七真一人緣向從紫氣空中來下,還兆三宮中。

良久心祝曰:

三尊上真,太玄高神。

一陽一明主春,萬童開門;丹元主夏,硃紫含煙;一陰一精一主秋,天威六陳;北極主冬,萬邪塞奸。

五土乘王,戊己天關,所指皆滅,所向莫干。

煉我七魄,和我三魂,生我五藏,使我得真,登飛上清,浮景七元,長生順往,嘯吟千神。

畢,亦可眠存之,四節共此一咒爾。

夏至之日夜半時,起坐南向,冥目,存我身中三宮、三一、三卿及我合七人,我在中央也,俱乘紫氣之煙,共登北斗丹元星。

丹元星者,北斗之南神也。

於是存入星中一共 坐,吞紫氣三十過,行之久久,自見丹元星南極太上宮,宮中有硃一陽一靈妃,授子絳書、寶衣也。

秋分日夜半時,起坐西向,冥目,存我身中三宮、三一、三卿及我合七人,我在中央也,俱乘紫氣之煙,共登北斗一陰一精一星。

一陰一精一星者,北斗之西神也。

於是存入星中一共 坐,吞紫氣三十過,行之久久,自見一陰一精一星西元太上宮,宮中有白素少女,授子玉章虎書也。

冬至之日夜半時,起坐北向,冥目,存我身中三宮、三一、三卿及我合七人,我在中央也,俱乘紫氣之煙,共登北斗北極星。

北極星者,北斗之北神也。

於是存入星中一共 坐,吞紫氣三十過,行之久久,自見北極元星北元太上宮,宮中有玄一精一真一人,授子金書秘字,三五順行。

六月一日或十五日,令與秋分、夏至日相避也,夜半時,坐西南向,冥目,存身中三宮、三一、三卿及我合七人,我居中央也,俱乘絳、紫、青、黃、四氣之煙,共登北斗天關星。

天關星者,北斗之中神也。

於是存入星中一共 坐,並臨目,各吞四色氣各十過,先吞絳氣,以次行之。

久久自見天關星中元太上宮,宮中有太上威真,人授子滅魔符、鑱邪鉞、黃衣兵菉。

八節日各守八日耳,以節日夜半為始,餘唯存在三宮中安坐而已。

極一精一想,使有至彷彿耳。

----------------------------------------

◎守五斗真一經口訣

道士志學,山林隱靜,久遁岫室,遠跡人間,為之者益一精一,而神速至也。

或多不知推算度分數,作歷日也。

如不知歷日之道,則二十四氣、八節之日,不可得知;又復不能年年出入世間,尋問求寫,亦是學人之疑也。

今謹按北帝自然之經云:法用正月三日,當立春;二月十五日,當春分;四月一日,當立夏;五月十六日,當夏至;七月七日,當立秋;八月二十二日,當秋分;十月五日,當立冬;十一月十一日,當冬至節。

山林道士,當用此法。

若曉外歷日之八節,自宜按之。

歷八節,蓋璇璣之正度,萬真靈仙神明朝宴之日也;北帝自然發月數之中日;二景氣相隨之日,亦大吉時也,宜以修道建思,並而論之,吾從唯一。

外國以月一日為建,二日為除,以次數之。

今窮山無歷日,此乃可用。

匈一奴一國以正月一日為甲寅,朔六甲週而復始。

正月小,二月大,三月小,四月大,五月小,六月大,七月小,八月大,九月小,十月大,十一月小,十二月大。

若窮景深林,外跡名絕者,亦當按此可也。

每至建日,或月一日平旦,存三一從己三宮中出,坐己前,乃心起再拜,若如見之,彷彿在目,心咒曰:

天尊三帝,守我命門,出遊虛中,六氣互分,養我五神,正我三魂,五藏自生,長生飛仙。

畢,又存從虛中還三宮。

良久,咽液三十過,十過為良。

夜當見三一及三卿也,或夢見白鳥、白鵠、白虎、金玉之物,皆三一之化景示象也。

如此守之勿殆,則相見之象也,對面之漸也。

每至除日夜半時,密起北向,仰視北斗七星之內象,見三一從輔星中下來,入己三宮中。

畢,還寢,一精一思存之,彷彿似見,乃微咒曰:

太上天輔,三帝所游,三卿扶持,與真合俱。

下入我身,安寂坐無,吐一精一灌形,魂魄和濡,使我飛仙,雲車行福畢,咽液二十七過,月取一除日爾。

每至開日夜半時,起坐東向,去巾亦可散發,更梳櫛結之結令通,良久,畢,祝曰:

上元三真,真中嬰兒,散發開煙,上通天台,泥丸堅凝,與天同時,使我飛仙,一交一 行洞台。

畢,咽液十九過,畢,乃巾而寢,一精一思存三一、三卿,各安其宮,帝與卿相對而坐;存三一呼氣宮中三十過,己存時亦自呼氣三十過也。

呼者,開口吐氣之謂也。

其時亦當覺一體熱,則和神凝魂之驗也。

存三一,皆當臨兩目,內視神宮也。

存一之道,使太上三素氣見三宮中。

三素者,紫、青、絳三沓色氣也。

紫在上也,則存守三一在其中,目想見北極紫房、玉宮,使天官序列,思我將在帝前對坐,所乞所求,乃心拜焉。

太上,是上清之帝,極貴者也;北極紫房,帝之房耳。

亦存己三一,與帝諭;飛真生生之道。

凡臨盛饌,皆正心存一,目想一先飲食,然後兆乃食之也。

常如此,則邪氣遠退,真氣來前。

飲食畢,心祝曰:

百谷入胃,與神合氣,填補血液,一屍一邪亡墜,長生天地,飛登金闕,役使六丁,靈童奉衛。

守一之法,以甲午、甲辰、甲寅日夜半,掃除靜寢之庭,方圓一丈,布席燒香,北向再拜,亦可心拜而已。

因仰視北斗七星,使紫氣從斗中出入兆身中三宮之內,北向接手兩膝上,心存三一、三卿、與兆俱乘紫氣上登太極。

太極,北極星也。

存令忘身失體,恍焉如升天之狀。

如此,則仙道近矣。

仙人謂之大靜也。

一陰一雨可於寢床 上為之,亦可預作壇於盛處,使方圓一丈,籬四面,使高數尺,至日常當修之,此大靜之道也。

守一之法,道當伺月初出時,向月再拜,畢,心祝曰:

太一陰一玄一精一,明月夫人,初生流光,照我三宮,神仙上飛,高游八方,所向所願,皆與福會。

守一之道,常存七星覆頭上,柄指前。

如此,百邪之不幹,凶氣之滅亡,要訣也。

守一人忌食五辛、豬犬肉、履產婦家、甲子日。

思存又忌大醉及諸殗臭,皆避而慎之,遣之勿疑矣。

又勿抱嬰兒,大不可耳;不與人共衣履、同床 席、而存一也,思真靜神,念道招靈,皆欲別處,非徒此事而已。

後聖金闕帝君,昔受《三元真一經》、《太極帝君真符》、《五斗真一經》、《太一帝君寶章》,凡此四訣,以傳仙人涓子,涓子釣河川獲鯉魚,剖得青玉函,發視獲二符、二經法是也。

此太上內隱法,地真之上道,亦得朝宴上清,游盼太極,飛遨崆峒,寢息崑崙矣。

分類:道教書籍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雲笈七簽
卷一 道德部卷二 混元混洞開闢劫運部卷三 道教本始部卷四 道教經法傳授部卷五 經教相承部卷六 三洞經教部卷七 三洞經教部本文卷八 三洞經教部經釋卷九 三洞經教部經釋卷十 三洞經教部經卷十一 三洞經教部經二卷十二 三洞經教部經三卷十三 三洞經教部經四卷十四 三洞經教部經五卷十五 三洞經教部經六卷十六 三洞經教部經七卷十七 三洞經教部經八卷十八 三洞經教部經九卷十九 三洞經教部經十卷二十 三洞經教部經十一卷二十一 天地部一卷二十二 天地部二卷二十三 日月星辰部一卷二十四 日月星辰部二卷二十五 日月星辰部三卷二十六 十洲三島部卷二十七 洞天福地部卷二十八 二十八治部卷二十九 稟生受命部一卷三十 稟生受命部二卷三十一 稟生受命部三卷三十二 雜修攝部一卷三十三 雜修攝部二卷三十四 雜修攝部三卷三十五 雜修攝部四卷三十六 雜修攝部五卷三十七 齋戒部卷三十八 說戒部一卷三十九 說戒部二卷四十 說戒部三卷四十一 雜法部卷四十二 存思部一卷四十三 存思部二卷四十四 存思部三卷四十五 秘要訣法部一卷四十六 秘要訣法部二卷四十七 秘要訣法部三卷四十八 秘要訣法部四卷四十九 秘要訣法部五卷五十 秘要訣法部六卷五十一 秘要訣法部七卷五十二 雜要圖訣法部卷五十三 雜秘要訣法部卷五十四 魂神部一卷五十五 魂神部二卷五十六 諸家氣法部一卷五十七 諸家氣法部二卷五十八 諸家氣法部三卷五十九 諸家氣法部四卷六十 諸家氣法部五卷六十一 諸家氣法部六卷六十二 諸家氣法部七卷六十三 金丹部一卷六十四 金丹部二卷六十五 金丹部三卷六十六 金丹部四卷六十七 金丹部五卷六十八 金丹部六卷六十九 金丹部七卷七十 金丹部八卷七十一 金丹部九卷七十二 金丹部十卷七十三 金丹部十一卷七十四 方藥部一卷七十五 方藥部二卷七十六 方藥部三卷七十七 方藥部四卷七十八 方藥部五卷七十九 符圖部一卷八十 符圖部二卷八十一 庚申部一卷八十二 庚申部二卷八十三 庚申部三卷八十四 屍解部一卷八十五 屍解部二卷八十七 諸真要略部卷八十八 仙籍旨訣部卷八十九 諸真語論部卷九十 七部語要部卷九十一 七部名數要記部卷九十二 仙籍語論要記部一卷九十三 仙籍語論要記部二卷九十四 仙籍語論要記部三卷九十五 仙籍語論要記部四卷九十六 讚頌部讚頌歌卷九十七 讚頌部歌詩卷九十八 讚頌部詩讚辭卷九十九 讚頌部贊詩詞卷一百 紀傳部紀一卷一百一 紀傳部紀二卷一百二 紀傳部紀三卷一百三 紀傳部傳一卷一百四 紀傳部傳二卷一百五 紀傳部傳三卷一百六 紀傳部傳四卷一百七 紀傳部傳五卷一百八 紀傳部傳六卷一百九 紀傳部傳七卷一百一十 紀傳部傳八卷一百一十一 紀傳部傳九卷一百一十二 紀傳部傳十卷一百一十三 紀傳部傳十一卷一百一十四 經傳部傳十三卷一百一十五 紀傳部傳十四卷一百一十六 紀傳部傳十五卷一百一十七 靈驗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靈驗部二卷一百一十九 靈驗部三卷一百二十 靈驗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靈驗部五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