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笈七簽》卷一百一十七 靈驗部一:----------------------------------------◎真宗皇帝御制敘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雲笈七簽》卷一百一十七 靈驗部一

雲笈七簽

卷一百一十七 靈驗部一

○宮觀

----------------------------------------

◎真宗皇帝御制敘

夫妙道本於混成,至神彰於不測。

經誥所以宣契象,宮觀所以宅威靈,符菉所以備真科,齋詞所以達一精一懇。

驗徵應之非一,明肸苾之無差,誠覺悟於蒼黔,而彰亶於善惡也。

朕顧惟寡昧,獲纂隆平,荷祉福之鹹臻,務齋盟而匪懈。

思揚妙理,普示群生。

因覽杜光庭所集《道教靈驗記》二十卷,其事顯而要,其指實而詳。

今昔所聞,盈編而有次;殊尤之跡,開卷以斯存。

冀永流傳,俾列方版,庶資訓范,克暢淳風。

直敘厥由,題於篇首云爾。

----------------------------------------

◎廣成先生序

道之為用也,無言無為;道之為體也,有情有信。

無為則任物自化,有信則應用隨機。

自化則冥乎至真,隨機則彰乎立教。

《經》曰: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

此明太上渾其心,而等觀赤子也。

《書》曰:不獨親其親,天下皆親,不獨子其子,天下皆子。

此明聖人一體 其道,而慈育蒼生也。

惡不可肆,善不可沮,當賞罰以評之。

《經》曰:人之不善,何棄之有。

故立天子,置三公,此聖人教民舍惡從善也。

又曰:為惡於明顯者,人得而誅之;為惡於幽暗者,鬼得而誅之。

又曰:為善者善氣至;為惡者惡氣至。

此太上垂懲勸之旨也。

《書》曰: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此聖人法天道,禍一婬一福善之戒也。

由是論之,罪福報應,猶響答影隨,不差毫末。

豈獨李、釋言其事哉!抑儒術書之,固亦久矣。

宣王之夢杜伯,晉侯之夢大厲,恭世子之非罪,渾良夫之無辜,化豕之報齊侯,結草之酬魏氏,良宵之殂駟帶,鄭玄之捽,劉蘭之筆不遺,良史攸載,足可以為罪福之鑒戒、善惡之準繩者也。

況積善有餘福,積惡有餘殃,幽則有鬼神,明則有刑憲,斯亦勸善懲惡至矣。

大道不宰,太上好生,固無責於芻狗,而示其報應。

直以法字像設,有所主張,真文靈科,有所拱衛。

苟或侵侮,必陷罪尤。

故歷代已來,彰驗多矣。

成紀李齊之《道門集驗記》十卷,始平蘇懷楚《玄門靈驗記》十卷,俱行於世。

今訪諸耆舊,采之見聞,作《道教靈驗記》凡二十卷。

庶廣慎微之旨,以匡崇善之階,直而不文,聊記其事。

----------------------------------------

◎饒州開元觀神運殿閣過湖驗

饒州開元觀,舊在湖水之北。

去郭二里,巨殿層樓,回軒廣廈,枕湖有水閣,松徑有虛亭,松竹森疏,花木秀茂。

郡人避暑尋春,為一州勝賞之所。

其後道流既少,廊廡摧損,唯上清閣大殿,齋堂三門,皆在裡中。

民庶多葬於觀地中,壇殿之外,盡為墟墓矣。

大中二年,郡中夜聞千萬人聲,如風雷之響。

及明,見開元殿閣門堂四十餘間,移在湖水之南平地之內,其所布列,形勢遠近,殿閣相去,與舊不殊。

太守上聞,請易其名額,以旌神異。

詔旨依舊為開元觀,只改上清閣為神運閣,別命崇修。

遠近歸心,爭捨美利,遂加繕葺。

《觀殿鼎新記》雲,所移之地,途超二里,水越一湖,出自神功,事資聖感是也。

----------------------------------------

◎洋州馮行襲毀素靈宮驗

洋州素靈宮,雲漢武帝為素靈夫人降真內殿,於太白之前為築宮宇,即其地也。

年代浸遠,遺址僅存。

我唐高祖既至長安,受隋恭帝禪。

是歲,夢素衣神人云,我太白之主也,居素靈台。

以荒毀為告。

詔訪其地,特創台殿,命為素靈宮。

開元中,傅天師曾奉詔,齋醮於其上。

德宗幸梁洋,欲駕幸其地,又加營飾,由是材石之功,最為宏壯。

馮行襲自金州,遙統洋州武定軍,命其子守之,欲毀素靈屋宇,以修公署。

工人揭瓦,皆有毒蛇,居於霤中,莫知其數。

竟無所措手,以事白焉。

馮子怒,使吏焚之。

曳薪炷火,而雷電大震,風雨總至。

群吏奔駭,數輩死之,靈跡巋然,無敢犯者。

----------------------------------------

◎文銖台二僧擊救苦天尊像驗

文銖者,長安人也。

父母令於別業讀書,為莊前堆阜之上,置書堂焉。

而性本疏誕,不樂文字,但與鄰里少年,彈射飛鳥,捕格野獸,以為戲樂。

至於筌笱之具,罻羅之屬、弋網罝罩、弓矢槌刃,靡不置之。

數年之間,殺獲不可勝記。

忽有道士見之,謂曰:子之頭何遽變也?銖驚而問之,乃引於台下,令其窺井照之,自見其人形而獸頭矣。

欲求道士悔謝,更令熟視井中,頃刻之間,身形不改,而頭已百變,或鳥或獸,或蛇或魚,銖見之,異常憂懼。

道士曰:萬物營營,各貪其生,至於飛動,皆重其命。

爾反天道而殺之,當有此報耳。

每變一頭,則受一生,終爾所殺之數,一一償之,積月累日,計其壽限。

自此之後,爾身則死,乃歷生異類之中,報所殺之命,百千萬年,未有還復人身之日。

銖號泣求救,願焚弋獵之具,以謝前愆,洗心改悔,不敢更犯。

道士見其誠至,乃謂之曰:我奉太上之敕,歷救眾生之苦,名曰救苦真一人。

爾有昔緣,早合遇道,此若不救,淪陷無期。

乃以道士衣與之,令其終身修道,一陰一功救世,廣濟物命,方免前罪。

道士即踴身而起,去地數丈,立於金蓮花上,左執瓊碗,右執柳枝,金冠鳳履,身逾三丈,通身有五色之光,上連天表,照曜一川,逡巡乃隱。

文銖乃焚羅網之具,披道士天衣,於其處立殿,制所見之像,晝夜一精一勤,焚香懺罪。

居十餘年,又感真仙,授以藥訣,令遊行海內,救人疾苦,後乃得道而去。

其俗所居處,相傳號曰文銖台,而救苦天尊之像猶在。

忽有僧數人遊行,見之曰:既是文銖聖跡,何得有道士功德?固知道士無良,侵我古跡,已多年矣。

因拔得大木,唯二僧共擊天尊像,手折耳傷,口鼻亦壞,力擊其項,未能致損,用力甚困。

二僧少歇,看天尊所傷之處,並已如舊,唯二僧口耳鼻項痛楚極甚,及看其手,亦已折矣。

匍匐號叫,告於眾人,自述其事。

良久而死。

----------------------------------------

◎亳州太清宮老君挫賊驗

亳州真源縣太清宮,聖祖老君降生之宅也。

歷殷週至唐,而九井三檜,宛然常在。

武德中,枯檜再生。

天寶年再置宮宇。

其古跡,自漢宣、漢桓增修營葺,魏太武、隋文帝別授規模,邊韶、薛道衡為碑,以紀其事。

唐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明皇六聖御容,列侍於老君左右。

兩宮二觀,古檜千餘樹,屋宇七百餘間,有兵士五百人,鎮衛宮所。

鹹通中,龐勳據徐州,十道征師招討,長圍將合,龐勳恐力不支久,遂領徒三千餘人徑來,欲奪宮所,據為營壘。

是日,避難士庶千餘家鹹在宮內,見黑氣自九井中出,良久,昏噎一川,老君空中應現。

龐勳徒一黨一 迷失道路,自相蹂踐,蘄水橋斷,盡溺死水中。

逡巡開霽,賊一黨一 無孑遺矣!

廣明中,黃巢將領徒伴欲焚其宮,亦有黑霧遍川,迷失行路。

又有草賊遍地,自欲凌毀太清宮,迷路,乃往亳州城下,因圍逼州城,攻打彌急。

刺史潘稠望宮焚香,以希神力救護。

頃之,黑霧自宮中而來,週繞城外,腥風毒氣,聞者頓僕,密雪一交一 至,寒凍異常,死者十有五六。

初攻城之時,有神鴉無數,銜接賊箭,投於城中,賊輩已加驚異。

既而城內朗晏,城外風雪,賊人懼此神力,解圍而去,尋亦散滅。

潘稠奏雲,自大寇犯闕之後,群凶誅殄已來,大小寇逆,前後一十八度,欲犯太清宮。

或迷失道途,或龍神示見,終挫凶計,宮城晏然。

所庇護居人,不知其數。

請移真源縣,就宮安置。

敕旨恐移縣就宮,必多穢瀆,縣依舊所宜,准萬年例升為赤縣。

仍降青詞,修齋告盟。

----------------------------------------

◎週真一人居上經堂基驗

週真一人,名太玄,陶隱居弟子也。

年二十一而得道,先於隱居證位。

其所居,即今紫一陽一觀,處茅嶺之前,平陸爽塏,實為福地。

堂側一片地稍高,如舊屋基,而無磚甓蹤跡。

太玄於其上植花木,時見有人,高冠褒衣,或三或二。

亦有介金之士,明月靜夜,立於其中。

家有小兒,名小豆,才五六歲,遊戲其上,逡巡有人送置庭中,如是者數四,而無傷損。

一旦問陶君,說此祥異。

陶曰:晉朝許君舊宅乃上經堂,基正當其地,速作靜室,為焚香之所,不可褻瀆也。

太玄因問:上經所安之地,何神明如此耶?陶曰:三洞寶經所在之地,萬靈侍衛,百神朝揖,豈可不尊之耶?太玄曰:真經已去,其地久虛,而猶真靈衛之耶?陶曰:上經所安之地,地祇守之七百年;法宇之地千年;正一所安之地,善神護之三百年。

經法雖去,年限未滿,所以然耳。

太玄遂作靜室,每旦夕香燈,而不敢於此室朝拜存修,恐法位高卑,有真凡之隔爾。

----------------------------------------

◎魏夫人壇十僧來毀九遭虎噬驗

魏夫人壇,在南嶽中峰之前,巨石之上。

是一片大石,方可丈餘,其形方穩,下圓上平,浮寄他石之上。

嘗試一人推之,似能轉動,人多即屹然而定,相傳以為靈異。

往往神仙幽人,遊憩其上,奇雰靈氣,彌覆其頂。

忽有衲僧十餘人,秉炬挾杖,夜至壇所,欲害緱仙姑。

入其居處,仙姑在床 上,而僧不見,乃出詣壇所,推壞夫人壇。

轟然有聲,若已顛墜,回燭照之,元不能動,知其靈異,奔迸遁去。

及明,有至遠村者,大都不過走十餘里。

十人同志,九人為虎噬殺。

一人推壇之時,不同其惡,遂免虎害。

乃以其事白於村鄉之人,遠近驚異焉。

----------------------------------------

◎嚴皪掘洪州鐵柱驗

洪州鐵柱,神仙許真君所鑄也。

晉朝豫章,有巨蛟長蛇水獸,肆害於人。

許君與其師吳君,得正一斬邪、三五飛步之術,制御萬一精一。

自潭州井中,奮劍逐蛟,出於此井。

君出謂吳君曰:此井之下,蛟螭所冗,若不鎮之,每三百年一度,為民之害,後來復何人制之?役鬼神運鐵數百萬斤,鑄於井中,溢於井外數尺,屹若柱焉。

於井之下,布巨索八條,以鎖地脈。

自是鍾陵之境,無妖惑之事,無墊溺之災。

誓之曰:後人壞我柱者,城池淹沒,一江一 波泛溢。

人皆知之,固不敢犯。

或有漁人敲柱上鐵,用墜其網,所損頗甚,近亦官中禁之。

嚴節制一江一 西,信誹毀之詞,使人掘鐵柱,將欲碎之。

迅霆大擊,一江一 波遽溢,掘未二三尺,城池震動,內外驚懼,撰方信之,焚香告謝而止。

柱側道院為其所毀,近亦再修矣。

----------------------------------------

◎王峰吳行魯毀掘成都龍興觀驗

成都龍興觀,即後週至真觀也。

基址廣袤,四面通街,大殿講堂、玉華宮碑碣皆在。

有王峰者,事穎川王,於小蠻坊創置私第。

以基地卑濕,乃使力役者斸觀門土牆,及廣掘觀地,取土數千車築基址,土木未畢,已數口凋亡。

一旦自衙歸宅,於其門外,見二黃衣人,曰為觀中取土事,要有對勘。

應答之間,下馬而卒。

其觀內有鐘樓,曰靈響台,有門樓宏壯,制度一精一巧。

節度使吳行魯,奏移門樓於天王寺,拆其鐘樓,遺蹤勝賞,並為毀蕩矣。

頃年駕在蜀,明道大師尹嗣玄,雲行魯之吏,因疾入冥,數日復一活,言見行魯為鬼吏所驅,般運龍興材木,鐵鎖擊械,晝夜不休,木才積垛,又卻飛去,如是摙運,不知何年當得息爾。

欲求子孫為立觀門,贖其罪,子孫貧窘,固不及爾。

----------------------------------------

◎劉將軍取東明觀土修宅驗

劉將軍者,隸職右神策軍。

居近東明觀,大修第宅,於觀內取土,築基脫墼,計數千車。

功用既畢,劉忽得疾沉綿,旬日稍較,忽如風狂,於其階庭之中,攫土穴地,指爪流血,而終不已。

骨肉扶救之,似稍歇定,又須匍匐冗土,似有驅迫之者。

時聞為物捶擊痛楚之一聲 ,但流淚嗚咽而已。

問之竟無所答,日又沉困垂命,巫醫殫術,略無徵應。

偶召瞽者筮,雲求道法救之。

劉素不信道,未嘗有道士過其家。

妻子既切,因詣金仙觀,請符理之。

置符於床 前,又焚數道,和水飲之,劉乃言曰:我以無知,犯暴道法,取東明觀土,修築私捨,地司已奏天曹,罰令運土填陪,不知車數,計我獨力般運,三二百年,恐未可足。

稍或遲怠,冥官考責,鞭撻極嚴,卒無解免之日。

言訖,嗚咽號叫,若有所訴,一家聞之,俱為嗟痛。

其妻子就東明大殿上,焚香祈乞,續買淨土五千車,填送所穿坑處,設齋告謝,求賜寬赦,疾乃稍定。

一旦又自言曰:天符有敕,穿掘觀土,修築私家,雖已陪填,尚未塞責,有十二年祿命,並宜削奪,所連累子孫,即可原赦。

是夕遂死。

余按道科,凡故意凌毀大道,及福地靈壇,殃流三世。

今劉生以陪填首謝,罪止一身,得不為戒爾。

----------------------------------------

◎南康王夢二神人告以將富貴驗

南康王、太尉、中書令韋公皋,為成都尹相國張公之愛婿,而量深器大,舉止簡傲,不狎於俗。

張家奕世相家,德望清貴,張族皆輕侮於韋,以此見薄,亦未之悟也。

忽夢二神人謂之曰:天下諸化,領世人名籍,吾子名系葛瑰,祿食全蜀,富貴將及,何自滯耶?勉哉行矣!異日當富貴,無以葛瑰為忘也。

由是韋有干祿之志,謀於其室,室家復勉勵之,以妝奩數十萬金,資其行計。

既達秦川,屬歲饑久雨,因知友所聘,署隴州軍事判官。

俄而駕出奉天,郡守奔難行在,皋率土客甲士,饋輓軍儲,以申扈衛。

以功就拜防禦使,復請赴覲行朝,德宗望而器之。

既平寇難,大駕還京,以功檢校右僕射、鳳翔節度使。

懇讓乞改西川,乃授西川節度,與張公交代焉。

擁師赴任,張假道歸闕,以避其鋒。

既而累年蜀境大穰,金帛豐積。

南詔內附,乞為臣妾,威名益重,而貢賦不虧,朝廷倚注,戎蠻懾伙。

由是請許南詔置一習一 讀院,入質子學生,一習一 《詩》、《書》、《禮》、《樂》。

公文翰之美,冠於一時。

南詔得其手筆,刻石以榮其國,而葛瑰之事,久已忘矣。

又夢二神人曰:「富貴而忘所因,其何甚耶?公夢覺,流汗驚駭。

久之,乃躬詣雲林,炷香禱福。

遂命工度木,揆日修崇,作南宮飛閣四十間,巨殿修廊,重門邃宇,范金刻石,知無不為。

支九隴租賦,於山下列屯輸貯,糗糧山積,匠石雲趨。

自製碑刊於洞門之側,上構層樓。

焚僮七十人以供灑掃,良田五百畝以贍齋儲。

在鎮二十餘年,封以王爵矣。

即本命丁卯,屬葛瑰化也。

----------------------------------------

◎果州開元觀工匠同夢得材木驗

果州開元觀接郡城,頗為爽塏,以形勝之美,選立觀額。

雖州使旋具結奏,而制置之,內猶闕大殿。

州司差工匠及道流,將溯嘉陵一江一 ,於利州上游採買材木。

臨行,道流工匠同夢有人云:硃鳳潭中有木,可以足用。

如此者三。

因聚議曰:夢兆如斯,必有大商貨木,公一江一 而至,可躊躇三五日以伺之,或免遠適,頗以為便。

一匠曰:吾於硃鳳山下一江一 中尋之,莫有商筏已到來否。

即往山下尋求,潭水澄澈,忽見潭底有木。

因使善沉者鉤求,得梓木千段。

構成三尊殿,鐘樓經閣、三門廊宇,鹹得週足。

又市磚甃壇,內有黃赤色者,疑其火力未足,棄而不用,信宿皆化為金,起觀之費,過於豐資。

殿宇既成,將塑尊像,又於白鶴山觀,掘地得鐵數萬斤。

鑄三尊鐵像,僅高二丈,今謂之聖像。

遠近祈禱,立有徵驗。

起觀道流何氏家,世代豐足,今為胄族焉。

至今負販之徒、錐刀求利者,每以三日五日,必詣聖像前,焚香祈祐。

或闕而不一精一信者,即貿易無利,貨鬻不售焉。

----------------------------------------

◎北都潛丘台崔相國應夢修觀驗

北都潛丘台,有古觀焉。

像設一精一嚴,樓台宏麗,地形顯敞,迥出於都城之中。

制創多年,久無崇葺,風號雨漬,日以傾摧。

相國崔公彥昭,常夢野步尋幽,至古台之下,翅首仰望,其上有紫氣氤氳,樣光四照,無登躡之路。

良久,復聆天樂笳簫之音,尋訪之意彌切,但四隅陡絕,咫尺萬里。

忽前有金橋如梯,層級寬博,遂攀梯而上。

中路三四級,板闕欄摧,躋登不得,即見巨手金色,引指而接之,公握指未定,已登台上矣。

徘徊四顧,唯古殿欲摧,荒壇蕪沒,歎嗟數四。

復到天尊之前,認金橋乃座前之橋耳,金手乃天尊之手耳。

不復聞天樂之一聲 ,亦絕紫氣之像,因言曰:豈天尊有所付囑耶?何變化如此也?天尊忽言曰:子即居此地,無忘摧殘也。

俄而驚覺。

旬日,授北都留守到鎮。

幹月恍恍然,似有所失,似有所疑,因命駕縱游,用攄其志。

聞潛丘台不遠,造而觀焉,唯古殿摧殘,深草堙翳。

乃瞻拜天尊,見儀像侍衛,宛若曾所游睹。

徐視座前,金橋在焉,欄折板斷矣。

復睨金臂及指,皆醒然頓寤,即前之所夢也。

施俸金,募工役,革故之弊,鼎新其宇,惟殿屋且久,隨其古制,增修而已。

其餘垣牆廊宇、壇庭門房、圖繢丹雘、赭堊金翠,靡不畢備焉。

締構之功、香花之獻,郁為一時之盛也。

----------------------------------------

◎相國劉瞻夢天尊言再居相位驗

相國劉公瞻,南遷一交一 趾,道過一江一 陵。

既登扁舟,將欲解纜,回首道左,見像設甚嚴,而朽殿傾圮。

問其名,即真符玉芝觀也。

入門升階,拜手潛祝。

是夕,舟中夢青童前導,登大山之上,松徑連延,崖巘奇秀,芳芝幽草,好鳥靈花,燦然在目。

行一里許,見元始天尊,坐寶花座上,瞻仰粹容,乃玉芝殿中天尊也。

拜祝曰:某得罪聖朝,竄逐且遠,非敢怨望,但祈生還爾。

天尊曰:爾之青簡,列於方諸矣,何憂於世難乎!再居相位,而後得道。

自此齋一旬,戒三日,則蠻陬瘴海魑魅之鄉,無所憚矣。

辰未已午,與子為期也。

自是劉公南征,至湖嶺間,所在籓方,勞問相繼。

旋得金帛,寓信於荊帥,特創天尊殿,齋?廊宇,選一精一介焚修之士以居之。

於是再徵,入掌鈞軸,洎厭俗棄世,果符夢中之言,歲辰亦無爽矣。

----------------------------------------

◎李蔚相國應夢天尊修觀驗

李相國蔚,擁旄汴州,兼太清宮使。

每翹心玄關,思真念道。

一夕,夢野步郊外,叢箔間見奇光五色,中有天尊像,頂光半缺,手握玉芝,狀如白蓮花,而圓莖修細,芝有八秀。

歷歷詳記,注於心目。

翌日,因送賓出郊,顧見有道像暴露,問其所,即玉芝觀也。

相國異之,回鑣而禮謁。

莎莠盈庭,蕭蒿蔽路,披榛而後進。

所睹尊像,與夢同焉。

雖不握玉芝,而名與夢葉,遂廣加崇飾焉。

巨殿森沉,飛夢甍烜赫,齋宮講肆,月牖霜壇,前闞通街,雄臨郛郭,為籓方之壯觀焉。

噫!開元皇帝,尊祖奉先,耽玄味道,一精一誠上徹,禎貺下通,得真符於靈峰,產玉芝於內殿。

因敕大鎮重地置觀,以真符玉芝為名。

封太白山為靈應公,改華一陽一為真符縣。

上瑞已彰於昔日,嘉徵復顯於茲辰。

所以相國名臣,皆符吉夢,夷門渚宮之完葺,自非大道應靈,其孰能與於此乎!

----------------------------------------

◎鄭相國還願修寧州真寧觀驗

寧州真寧縣通聖觀,即開元皇帝夢二十七真,得刻石真像之所置也。

歲祀浸深,旋已摧毀,邊徼素寡,道流繕修之事,因已曠絕矣。

相國司空鄭公畋,登龍之年,偶嘗游禮,賦詩三十韻,以紀其故實,亦冥祝曰:異日官達,必冀增修。

洎入掌絲綸,尊居鈞軸,樞機少暇,前願都忘。

一夕,夢遊洞府之中,群仙賞玩,奏鈞天廣樂,以恣嬉游。

俄而幢節羽衛自天而下,使者一人降曰:太上有命,徵還上清。

於是群仙或控鳴鶴,或駕飛龍,騰躍而去。

相國亦欲振袂騫飛,一仙人回首笑曰:還畢真寧之願,然後可此來爾。

既覺,省憶真寧修觀之事,乃輟鼎食之資,為締構之費。

邠帥李尚書侃,命都校以董其事,十旬而靈觀鼎新矣。

相國嘗話斯夢,以為洞天者,羅川之洞也,群仙者,二十七真也。

驚其忽忘,懋此巨功,信大道之明徵矣。

----------------------------------------

◎段相國報願修忠州仙都觀驗

忠州豐都縣平都山仙都觀,前漢真一人王方平、後漢真一人一陰一長生得道升天之所。

蕪沒既久,基址僅存。

晉代高先生首為崇構。

太元中姚泓再加繕飾,其後梁隋共葺,國朝繼修。

華閣翔虛,丹簷照日。

黔、荊、蜀、梓元戎重臣,或弭棹登臨,必命修葺。

相國鄒平、段文昌旅寓之年,邅回峽內,時因登眺,炷香稽首,祝於二真曰:苟使官達,粗脫棲遲,必有嚴飾之報。

自是不十歲,擁旄一江一 陵。

視事之初,已注念及此。

俄夢二真仙,若平生密友,引公登一江一 渚之山,及頂,乃一陰一君洞門矣,二真亦不復見。

翌日,施一月俸錢修觀宇,一月俸為常住本錢。

常俾繕完,以答靈貺。

----------------------------------------

◎樓觀赤光示人以避難驗

樓觀者,週康王大夫尹喜宅也。

在京兆盩厔縣神就鄉聞仙裡,居終南之一陰一。

觀內有週穆王、秦始皇、漢武帝所置殿宇,及秦始皇墨跡。

尹喜、靈井、老君、支革樹升天台,晉宋謁板,秦漢銘記,歷代存焉。

大唐將受命,義師起於河東,觀內有赤光屬天者六七夜。

廣明庚子,寇犯長安,觀中有光,如義寧之歲。

近車駕幸鳳翔,盩厔將陷,觀中復有光景之異。

由是避難士庶,多投觀中,靈跡巋然,人莫敢犯。

高祖時,賜號為宗聖觀焉。

分類:道教書籍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雲笈七簽
卷一 道德部卷二 混元混洞開闢劫運部卷三 道教本始部卷四 道教經法傳授部卷五 經教相承部卷六 三洞經教部卷七 三洞經教部本文卷八 三洞經教部經釋卷九 三洞經教部經釋卷十 三洞經教部經卷十一 三洞經教部經二卷十二 三洞經教部經三卷十三 三洞經教部經四卷十四 三洞經教部經五卷十五 三洞經教部經六卷十六 三洞經教部經七卷十七 三洞經教部經八卷十八 三洞經教部經九卷十九 三洞經教部經十卷二十 三洞經教部經十一卷二十一 天地部一卷二十二 天地部二卷二十三 日月星辰部一卷二十四 日月星辰部二卷二十五 日月星辰部三卷二十六 十洲三島部卷二十七 洞天福地部卷二十八 二十八治部卷二十九 稟生受命部一卷三十 稟生受命部二卷三十一 稟生受命部三卷三十二 雜修攝部一卷三十三 雜修攝部二卷三十四 雜修攝部三卷三十五 雜修攝部四卷三十六 雜修攝部五卷三十七 齋戒部卷三十八 說戒部一卷三十九 說戒部二卷四十 說戒部三卷四十一 雜法部卷四十二 存思部一卷四十三 存思部二卷四十四 存思部三卷四十五 秘要訣法部一卷四十六 秘要訣法部二卷四十七 秘要訣法部三卷四十八 秘要訣法部四卷四十九 秘要訣法部五卷五十 秘要訣法部六卷五十一 秘要訣法部七卷五十二 雜要圖訣法部卷五十三 雜秘要訣法部卷五十四 魂神部一卷五十五 魂神部二卷五十六 諸家氣法部一卷五十七 諸家氣法部二卷五十八 諸家氣法部三卷五十九 諸家氣法部四卷六十 諸家氣法部五卷六十一 諸家氣法部六卷六十二 諸家氣法部七卷六十三 金丹部一卷六十四 金丹部二卷六十五 金丹部三卷六十六 金丹部四卷六十七 金丹部五卷六十八 金丹部六卷六十九 金丹部七卷七十 金丹部八卷七十一 金丹部九卷七十二 金丹部十卷七十三 金丹部十一卷七十四 方藥部一卷七十五 方藥部二卷七十六 方藥部三卷七十七 方藥部四卷七十八 方藥部五卷七十九 符圖部一卷八十 符圖部二卷八十一 庚申部一卷八十二 庚申部二卷八十三 庚申部三卷八十四 屍解部一卷八十五 屍解部二卷八十七 諸真要略部卷八十八 仙籍旨訣部卷八十九 諸真語論部卷九十 七部語要部卷九十一 七部名數要記部卷九十二 仙籍語論要記部一卷九十三 仙籍語論要記部二卷九十四 仙籍語論要記部三卷九十五 仙籍語論要記部四卷九十六 讚頌部讚頌歌卷九十七 讚頌部歌詩卷九十八 讚頌部詩讚辭卷九十九 讚頌部贊詩詞卷一百 紀傳部紀一卷一百一 紀傳部紀二卷一百二 紀傳部紀三卷一百三 紀傳部傳一卷一百四 紀傳部傳二卷一百五 紀傳部傳三卷一百六 紀傳部傳四卷一百七 紀傳部傳五卷一百八 紀傳部傳六卷一百九 紀傳部傳七卷一百一十 紀傳部傳八卷一百一十一 紀傳部傳九卷一百一十二 紀傳部傳十卷一百一十三 紀傳部傳十一卷一百一十四 經傳部傳十三卷一百一十五 紀傳部傳十四卷一百一十六 紀傳部傳十五卷一百一十七 靈驗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靈驗部二卷一百一十九 靈驗部三卷一百二十 靈驗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靈驗部五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