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史
列傳第五十五
崔彥穆 楊纂 段永 令狐整子熙 唐永子瑾 柳敏子昂 王士良
崔彥穆,字彥穆,清河東武城人,魏司空安一陽一侯林之九世孫也。
曾祖顗,後魏平東府諮議參軍。
祖蔚,遭從兄司徒浩之難,南奔江左。
仕宋,為給事黃門侍郎、汝南義一陽一二郡守。
延興初,復歸於魏,拜穎川郡守,因家焉。
後終於郢州刺史。
父幼,位終永昌郡守。
隋開皇初,以獻皇后外曾祖,追贈上開府儀同三司、新州刺史。
彥穆幼明悟。
神彩卓然。
魏吏部尚書隴西李神雋,有知人之鑒,見而歎曰:「王佐才也。」
永安末,除司徒府參軍事,再遷大司馬從事中郎。
孝武西遷,彥穆時不得從。
大統三年,乃與兄彥珍於成皋舉義,因攻拔滎一陽一,禽東魏郡守蘇淑。
仍與鄉郡王元洪威攻穎川,斬其刺史李景遺。
即拜滎一陽一郡守,尋賜爵千乘縣侯。
十四年,授散騎常侍、司農卿。
時軍國草創,眾務殷繁,周文乃引彥穆入幕府,兼掌文翰。
及於謹伐江陵,彥穆以本官從平之。
周明帝初,進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俄拜安州刺史,總管十二州諸軍事。
入為御正大夫。
陳氏請敦鄰好。
詔彥穆使焉。
彥穆風韻閒曠,器度方雅,善玄言,解談謔,甚為江表所稱。
轉戶部中大夫,進爵為公。
天和三年,聘齊還,除金州刺史,總管七州諸軍事,進位大將軍。
尋徵拜小司徒。
及宣帝崩,隋文帝輔政,三方起兵,以彥穆為行軍總管,與襄州總管王誼討司馬消難。
軍次荊州,總管獨孤永業有異志,遂收而戮之。
及事平,隋文帝徵王誼入朝,即以彥穆為襄州刺史,總管六州諸軍事,加授上大將軍,進爵東郡公。
頃之,永業家自理得雪,彥穆坐除名。
尋復官爵。
開皇元年卒。
子君綽嗣。
君綽一性一夷簡,博覽經史,有父風。
大象末,丞相府賓曹參軍。
君綽弟君肅,解巾道王侍讀,大象末,穎川郡守。
楊纂,廣寧人也,父安仁,魏朔州鎮將。
纂少慷慨有志略,勇力兼人。
年二十,從齊神武起兵於信都,以軍功。
稍遷武州刺史。
自以賞薄,志懷怨憤,每歎曰:「大丈夫富貴何必故鄉!若以妻子經懷,豈不沮人雄志!」大統初,乃間行入關。
周文執纂手曰:「人所貴者忠義也,所懼者危亡也,其能不憚危亡,蹈茲忠義者,今方見之於卿耳。」
即授征南將軍、大都督,封永興縣侯。
從周文解洛一陽一圍,經河橋、芒山之戰,纂每先登,軍中鹹推其敢勇,累遷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加侍中,進爵為公,賜姓莫胡盧氏。
俄授岐州刺史。
周孝閔帝踐阼,進爵宋熙郡公。
保定元年,位大將軍,改封隴東郡公,除隴州刺史。
從隋公楊忠東伐,至并州而還。
天和六年,進授柱國大將軍,轉華州刺史。
纂一性一質樸,又不識文字,前後蒞職,但推誠信而已。
吏人以其忠恕,頗亦懷之。
尋卒於州。
子睿,位至上柱國、漁一陽一郡公。
段永,字永賓,其先遼西石城人,晉幽州刺史疋磾之後也,曾祖愄,仕魏黃龍鎮將,因徙高陸之河一陽一焉。
永幼有志一操一,閭裡稱之。
魏正光末,北鎮擾亂,遂攜老幼,避地中山。
後赴洛一陽一,拜平東將軍,封沃一陽一縣伯。
青州人崔社客舉兵反,永討平之。
進爵為侯,除左光祿大夫。
時有賊魁元伯生,西自崤、潼,東至鞏、洛,屠陷城壁,所在為患。
孝武遣京畿大都督疋婁昭討之,昭請以五千人行。
永進曰:「此賊既無城柵,唯以寇抄為資,取之在速,不在眾也。
若星馳電發,出其不虞,一精一騎五百足矣。」
帝然其計,於是命永代昭,以五百騎倍道兼進,遂破平之。
及帝西遷,永時不及從。
大統初,乃結宗人,潛謀歸款。
密與都督趙業等襲斬西中郎將慕容顯和,傳首京師。
以功別封昌平縣子,徐州刺史。
從禽竇泰,復弘農,破沙苑,並有戰功,進爵為公。
河橋之役,永力戰先登,授南汾州刺史。
累遷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賜姓爾綿氏。
廢帝元年,授恆州刺史。
於時朝貴多其部人,謁永之日,冠蓋盈路,當時榮之。
周孝閔帝踐阼,進爵廣城郡公。
歷文、瓜二州刺史,戶部中大夫。
保定四年,拜大將軍。
永歷任內外,所在頗有聲稱,輕財好士,朝野以此重焉。
天和四年,授小司寇。
尋為右二軍總管,率兵北道講武。
遇疾,卒於賀葛城。
喪遠,武帝親臨,贈使持節、柱國大將軍、同華等五州刺史,謚曰基。
子岌嗣。
位至儀同三司、兵部下大夫。
令狐整,字延保,敦煌人也,本名延。
世為西士冠冕。
曾祖嗣,祖紹安,官至郡守,鹹為良二千石。
父虯,早以名德著聞,仕歷瓜州司馬、敦煌郡守、郢州刺史,封長城縣子。
魏大統末,卒於家。
周文帝傷悼之,遣使者監護喪事,又敕鄉人為營墳壟。
贈龍驤將軍、瓜州刺史。
整幼聰敏,沈深有識量,學藝騎射並為河右所推。
刺史魏東一陽一王元榮辟整為主簿,加蕩寇將軍。
整進趨詳雅,對揚辯暢,謁見之際,州府傾目。
榮器整德望,嘗謂僚屬曰:「令狐延保,西州令望,方成重器,豈州郡之職所可縶維?但一日千里,必基武步,寡人當委以庶務,畫諾而已。」
頃之,孝武西遷,河右擾亂。
榮仗整防扞,州境獲寧。
及鄧彥竊據瓜州,拒不受代,整與開府張穆等密應使者申徽,執彥送京師。
周文嘉其忠節,表為都督。
尋而城人張保又殺刺史成慶,與涼州刺史宇文仲和構逆,規據河西。
晉昌人呂興復害郡守郭肆,以郡應保。
初,保等將圖為亂,慮整守義不從,既殺成慶,因欲及整。
然人之望,復恐其下叛之,遂不敢害。
雖外加禮敬,內甚忌整。
整亦偽若親附,而密欲圖之。
一陰一令所親說保曰「郡與仲和結為脣齒,令東軍漸一逼一涼州,彼勢孤危,恐不能敵。
若或摧衄,則禍及此土。
宜分遣銳師,星言救援。
二州合勢,則東軍可圖。
然後保境息人,計之上者。」
保然之,而未知所任。
整又令說保曰:「歷觀成敗,在於任使,所擇不善,旋致傾危。
令狐延保兼資文武,才堪統御,若使為將,蔑不濟矣。」
保納其計,且以整父兄等並在城中,弗之疑也,遂令整行。
整至玉一門郡,召集豪傑,說保罪逆,馳還襲之。
先定晉昌,斬呂興,進軍擊保。
州人素服整威名,並棄保來附。
保遂奔吐谷渾。
眾議推整為刺史。
整曰:「本以張保肆逆,殺害無辜,闔州之人,俱陷不義。
今者同心,務在除凶,若共相推薦,復恐傚尤致禍。」
於是乃波斯使主張道義行州事。
具以狀聞。
詔以申徽為刺史。
徵整赴闕,授壽昌郡守,封襄武縣男。
周文謂整曰:「卿早建殊勳,今官位未足酬賞,方當與卿共平天下,同取盎貴。」
遂立為瓜州義首。
整以國難未寧,常願舉宗效力,遂率鄉親二千餘人入朝,隨軍征討。
整善於撫馭,躬同豐約,是以士眾並忘羈旅,盡其力用。
周文嘗從容謂整曰:「卿遠祖立忠而來,可謂積善餘慶,世濟其美者也。」
整遠祖漢建威將軍邁,不為王莽屈,其子稱避地河右,故周文稱之雲。
累遷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加侍中。
周文又謂整曰:「卿勳同婁、項,義等骨肉,立身敦雅,可以范人。」
遂賜姓宇文氏,並賜名整焉。
宗人二百餘戶,並列屬籍。
周孝閔帝踐阼,拜司憲中大夫,處法平允,為當時所稱。
進爵彭城縣公。
初,梁興州刺史席固以州來附,周文以固為豐州刺史。
固蒞職既久,猶忌梁法,凡所施為,多虧政典。
朝議密欲代之,而難其選。
令整權鎮豐州,委以代固之略。
整廣佈威恩,傾身撫接,數月之間,化洽州府。
於是除整豐州刺史,以固為湖州。
豐州舊不居民中,賦役參集,勞逸不均。
整請移居武當,詔可其奏。
獎勵撫導,遷者如歸,旬月之間,城府周備。
固之遷也,其部曲多願留為整左右,整諭以朝制,弗之許焉,莫不流涕而去。
及整秩滿代至,人吏戀之,老幼送整,遠近畢集,數日停留,方得出界。
其得人心如此。
拜御正中大夫,出為中華郡守,轉同州司會,遷始州刺史。
整雅識情偽,尤明政術,恭謹廉慎,常懼盈一滿,故歷居內外,所在見稱。
進位大將軍。
晉公護之初執政也,欲委整以腹心。
整辭不敢當,頗忤其意,護以此疏之。
及護誅,附會者鹹伏法,而整獨保全。
時人稱其先覺。
卒。
贈本官,加四州諸軍事、鄜州刺史,謚曰襄。
子熙嗣。
熙字長熙。
一性一嚴重,有雅量,雖在私室,終日儼然。
不妄通賓客,凡所交結,必一時名士。
博覽群書,尤明三禮,善騎射,頗知音律。
起家以通經為吏部上士,轉夏官府都上士,俱有能名。
以母憂去職,殆不勝喪。
其父戒之曰:「大孝在於安親,義不絕嗣。
吾今見存,汝又只立,何得過爾毀頓,貽吾憂也?」
熙自是稍加饘粥。
服闋,除少駕部。
復丁案憂,非杖不起。
人有聞其哭聲,莫不為之下泣。
河一陰一之役,詔令墨衰從事,授職方下大夫,襲彭城縣公。
及武帝平齊,以留守功,進位儀同。
歷司勳、吏部二曹中大夫,甚有當時譽。
隋文帝受禪之際,熙以本官行納言事。
尋除司徒左長史,加上儀同,進爵河南郡公。
時吐谷渾寇邊,以行軍長史從元帥元諧討之,以功進上開府。
後拜滄州刺史,在職數年,風教大洽,稱為良二千石。
開皇四年,上幸洛一陽一。
熙來朝,吏人恐其遷,悲泣於道。
及還,百姓出境迎謁,歡叫盈路。
在州獲白烏、白獐、嘉麥,甘露降於庭前柳樹。
八年,徙為河北道行台度支尚書。
吏人追思,相與立碑頌德。
及行台廢,累遷鴻臚卿。
後以本官兼吏部尚書,往判五曹尚書事,民為明干。
上甚任之,用上祠太山,還次汴州,惡其殷盛,多有一奸一俠,以熙為汴州刺史。
下車,禁游食,抑工商,人有向術開門者杜之,船客停於郭外,星居者勒為聚落,僑人逐令歸本,其有滯獄,並決遣之,令行禁止。
上聞而嘉之,顧侍臣曰:「鄴都,天下難臨處,敕相州刺史豆處通,令習熙法。」
其年來朝,考績為天下之最。
賜帛三百疋,頒告天下。
以嶺南夷數起亂,徵拜桂州總管、十七州諸軍事,許以便宜從事,刺史已下官,得承製補授,給帳內五百人。
賜帛五百疋,發傳送其家累,改封武康郡公。
熙至部,大弘恩信。
其溪洞渠帥更相謂曰:「前總管皆以兵威相脅,今者乃以手教相諭,我輩其可違乎!」於是相率歸附。
先是州縣生梗,長吏多不得之官,寄政於總管府。
熙悉遣之,為建城邑,開設學校,人夷感化焉。
時有寧猛力者,與陳後主同日生,自言貌有貴相,在陳世已據南海。
平陳後,文帝因而撫之,即拜安州刺史。
然驕倨恃險,未常參謁。
熙手書諭之,申以交友之分。
其母有疾,熙復遺以藥。
猛力感之,詣府請謁,不敢為非。
熙以州縣多有同名,於是奏改安州為欽州,黃州為峰州,利州為智州,德州為歡州,東寧州為融州。
上皆從之。
在職數年,上表以年老疾患,請解所任。
優詔不許,賜以醫藥。
熙奉詔令交州梁帥李佛子入朝,佛子欲為亂,請至仲冬上道。
熙意在羈縻,遂從之。
有人詣闕,訟熙受佛子賂而捨之。
上聞。
佛子反問至,上大怒,以為信然,遣使鎖熙詣闕。
熙一性一素剛,鬱鬱不得志,行至永州,憂憤病卒。
上怒不解,沒其家財。
及行軍總管劉方禽佛子送京師,言熙實無贓。
上悟,乃召其四子聽仕。
少子德棻最知名。
整弟休,幼聰敏,有文武材用。
與整同起兵逐張保,授帥都督。
後為中外府樂曹參軍。
時諸功臣多為本州刺史。
晉公護謂整曰:「以公勳望,應得本州,但朝廷藉公委任,無容遠出。
然公一門之內,須有衣錦之榮。」
乃以休為敦煌郡守。
在郡十餘年,甚有政績。
卒於合州刺史。
唐永,北海平壽人也。
本居晉昌之憤安縣,晉亂,徙於丹楊。
祖揣,始遠魏,官至北海太守,因家焉。
父倫,青州刺史。
永身長八尺,少耿介,有將帥才,讀《班超傳》,慨然有萬里之志。
正光中,為北地太守,當郡別將。
俄而賊將宿勤明達、車金雀等寇郡境,永擊破之,境內稍安。
永善馭下,士人競為之用。
熙陣常著帛裙襦,把角如意以指麾處分,辭色自若。
在北地四年,與賊數十戰,未常敗北。
時人語曰:「莫陸梁,恐爾逢唐將。」
永所營處,至今猶稱唐公壘也。
行台蕭寶夤表永為南幽州刺史,夷人送故者,莫不垂淚,當路遮留,隨數日,始得出境。
大統元年,拜東雍州刺史,尋加衛將軍,封平壽伯。
卒,贈司空公。
永一性一清廉,家無蓄積,妻子不免饑寒,世以此稱之。
子陵,少習武藝,頗閒吏職,位大都督、應州刺史、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
陵子悟,美風儀,博涉經史,文詠可觀。
周大象中,頗被宣帝任遇,位至內史下大夫、漢一陽一公。
隋文帝得政,廢於家而卒。
陵弟瑾。
瑾字附璘。
一性一溫恭,有器量,博涉經史,雅好屬文。
身長八尺二寸,容貌甚偉。
年十七,周文聞其名,乃貽永書曰:「聞公有二子,曰陵、曰瑾,陵從橫多武略,瑾雍容富文雅,可並遣入朝,孤欲委以文武之任。」
因召拜尚書員外郎、相府記室參軍事。
軍書羽檄,瑾多掌之。
從破沙苑,戰河橋,並有功,封姑藏縣子。
累遷尚書右丞、吏部郎中。
於時魏室播遷,庶務草創,朝章國典,瑾並參之。
遷戶部尚書,進位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賜姓宇文氏。
時燕公於謹,勳高望重,朝野所屬。
白周文,言瑾學行兼修,願與之同姓,結為兄弟,庶子孫承其餘論,有益義方。
周文歎異者久之,更賜瑾姓萬紐于氏。
謹乃深相結納,敦長幼之序;瑾亦庭羅子孫,行弟侄之敬。
其為朝望所宗如此。
進爵臨淄縣伯。
轉吏部尚書,銓綜衡流,雅有人倫之鑒。
以父憂去職,尋起令視事。
時六尚書皆一時之秀,周文自謂得人,號為六俊,然瑾尤見器重。
於謹南伐江陵,以瑾為元帥府長史,軍中謀略,多出瑾焉。
江陵既平,衣冠仕伍,並沒為僕隸。
瑾察其才行有片善者,輒議免之,賴瑾獲濟者甚眾。
時論多焉。
及軍還,諸將多因虜掠,大獲財物。
瑾一無所取,唯得書兩車,載之以歸。
或白周文曰:「唐瑾大有輜重,悉是梁朝珍玩。」
周文初不信之,然欲明其虛實,密遣使檢閱之,唯見墳籍而已。
乃歎曰:「孤知此人來二十許年,明其不以利干義。
向若不令檢視,恐常人有投杼之疑。
孤所以益明之耳。
凡受人委任當如此也。」
論平江陵功,進爵為公。
六官建,授禮部中大夫。
出為蔡州刺史,歷拓州、硤州,所在皆有德化,人吏稱之。
轉荊州總管府長史。
入為吏部中大夫,歷御正、納言、內史中大夫。
曾未十旬,遂遷四職,搢紳鹹以為榮。
久之,除司宗中大夫,兼內史。
尋卒於位。
贈小宗伯,謚曰方。
瑾一性一方重,有風格,退朝休假,恆著衣冠以對妻子,遇迅雷風烈,雖閒夜晏寢,必起,冠帶端笏危坐。
又好施與,家無餘財,所得祿賜,常散之宗族,其尤貧乏者,又割膏腴田宅以振之。
所留遺子孫者,並墝埆之地。
朝野以此稱之。
撰《新儀》十篇,所著賦、頌、碑、誄二十餘萬言。
孫大智嗣。
瑾次子令則,一性一好篇章,兼解音律,文多輕艷,為時人所傳。
天和初,以齊馭下大夫使於陳。
大象中,官至樂部下大夫。
仕隋,位太子左庶子。
皇太子勇廢,被誅。
柳敏,字白澤,河東解縣人,晉太常純之七世孫也。
父懿,魏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汾州刺史。
敏九歲而孤,事母以孝聞。
一性一好學,涉獵經史,一陰一陽一卜筮之術,一靡一不習焉。
年未弱冠,起家員外散騎侍郎。
累遷河東郡丞。
朝議以敏之本邑,故有此授。
敏雖統御鄉里,而處物平允,甚得時譽。
及周文克復河東,見而器異之,乃謂之曰:「今日不喜得河東,喜得卿也。」
即拜丞相府參軍事。
俄轉戶曹參軍,兼記室。
每有四方賓客,恆令接之,爰及吉凶禮儀,亦令監綜。
又與蘇綽等修撰新制,為朝廷政典。
遷禮部郎中,封武城縣子,加帥都督,領本鄉兵。
俄進大都督。
遭母憂,居喪,旬日之間,鬢髮半白。
尋起為吏部郎中,毀瘠過禮,杖而後起。
周文見而歎異之,特加稟賜。
及尉遲迥伐蜀,以敏為行軍司馬,軍中籌略,並以委之。
益州平,進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加侍中,遷尚書,賜姓宇文氏。
六官建,拜禮部中大夫。
周孝閔帝踐阼,進爵為公。
又除河東郡守,尋復徵拜禮部。
出為郢州刺史,甚得物情。
及將還朝,夷夏士人,感其惠政,並繼酒餚及物產候之於路。
敏乃從他道而還。
復拜禮部,後改禮部為司宗,仍以敏為之。
敏一操一履方正,一性一又恭勤,每日將朝,必夙興待旦。
又久處台閣,明練故事,近儀或乖先典者,皆案據舊章,刊正取中。
遷小宗伯,監修國史。
轉小司馬,又監修律令。
進位大將軍,出為鄜州刺史,以疾不之部。
武帝平齊,進爵武德郡公。
敏自建德以後,寢疾積年,武帝及宣帝並親幸其第問疾焉。
開皇元年,進位上大將軍、太子太保。
其年卒。
贈五州諸軍事、晉州刺史。
臨終戒其子等,喪事所須,務從簡約。
其子等並涕泣奉行。
少子昂。
昂字千里。
幼聰穎有器識,干局過人。
周武帝時,為內史中大夫、開府儀同三司,賜爵文城郡公,當途用事,百僚皆出其下。
昂竭誠獻替,知無不為,謙虛自處,未嘗驕物,時論以此重之。
武帝崩,受遺輔政,稍被宣帝疏,然不離本職。
隋文帝為丞相,深自結納。
文帝以為大宗伯。
拜日,遂得偏風,不能視事。
文帝受禪,疾愈,加上開府,拜潞州刺史。
昂見天下無事,上表請勸學行禮。
上覽而善之,優詔答昂,自是天下州縣皆置博士習禮焉。
昂在州,甚有惠政,卒官。
子調,歷秘書郎、侍御史。
左僕射楊素嘗於朝堂見調,因獨言日:「柳條通體弱,獨搖不須風」調斂版正色曰:「調信無取,公不當以為侍御;信有可取,不應發此言。
公當具瞻之地,樞機何可輕發!」素甚奇之。
煬帝嗣位,累遷尚書左司郎中。
時王綱不振,朝士多贓貨,唯調清素守常,為時所美,然干用非其所長。
王士良,字君明,其先太原晉一陽一人也。
後因晉亂,避地涼州。
魏太武平沮渠氏,曾祖景仁歸魏,為敦煌鎮將。
祖公禮,平城鎮司馬,因家於代。
父延,蘭陵郡守。
士良少修謹,不妄交遊。
孝莊末,爾硃仲遠啟為府參軍事。
歷大行台郎中、諫議大夫,封石門縣男。
後與紇豆陵步籓交戰,軍敗,為籓所禽,遂居河右。
偽行台紇豆陵伊利欽其才,擢授右丞,妻以孫女。
士良既為姻好,便得盡言,遂曉以禍福,伊利等即歸附。
朝廷嘉之。
太昌初,進爵晉一陽一縣子,尋進爵琅邪縣侯,授太中大夫、右將軍。
出為殷州車騎府司馬。
東魏徙鄴之後,置京畿府,專典兵馬。
時齊文襄為大都督,以士良為司馬,領外兵參軍。
尋遷長史,加安西將軍,徙封符壘縣侯。
武定初,除行台右中兵郎中,又轉大將軍府屬、從事中郎,仍攝外兵事。
王思政鎮穎川,齊文襄率眾攻之。
授士良大行台左丞,加鎮西將軍,進爵為公,令輔其弟演於并州居守。
齊文宣即位,入為給事黃門侍郎,領中書舍人,仍總知并州兵馬事,加征西將軍,別封新豐縣子。
俄除驃騎將軍、尚書吏部郎中。
文宣自晉一陽一赴鄴宮,復以士良為尚書左丞,統留後事。
仍遷御史中丞。
轉七兵尚書。
未幾,入為侍中,轉殿中尚書。
頃之,復為侍中、吏部尚書。
士良少孤,事繼母梁氏以孝聞。
及卒,居喪合禮。
文宣尋起令視事,士良屢表陳誠,再三不許,方應命。
文宣見其毀瘠,乃許之。
因此臥疾歷年,文宣每自臨視。
疾愈,除滄州刺史。
乾明初,徵還鄴,授儀同三司。
孝昭即位,遣三道使搜揚人物。
士良與尚書令趙郡王高睿、太常卿崔昂分行郡國,但有一介之善者,無不以聞。
齊武成初,除太子少傅、少師,復除侍中,轉太常卿,尋加開府儀同三司。
出為豫州道行台、豫州刺史。
保定四年,晉公護東伐,權景宣以山南兵圍豫州,士良舉城降。
授大將軍、小司徒,賜爵廣昌郡公。
尋除荊州總管,行荊州刺史,復入為小司徒。
俄除鄜州史,轉荊州刺史。
士良去鄉既久,忽臨本州,耆老故人,猶有存者,遠近鹹以為榮。
加授上大將軍,以老病乞骸鼻,優詔許之。
開皇元年卒,時年八十二。
子德衡,大象末,儀同大將軍。
論曰:昔一陽一貨外叛,庶其竊邑,而《春秋》譏之;韓信背項,陳平歸漢,而史遷美之。
蓋以運屬既安,君道已著,則徇利忘德者罪也;時逢擾攘,臣禮未備,則轉禍為福者可也。
崔彥穆、楊纂、段永等昔在山東,沈渝下位,並以羈旅之士,邅回於燕雀之伍,終佩龜組,可謂見機者乎?令狐整干用確然,雅望重於河右,處州里則勳著方隅,升朝廷則績宣出內,而畏避權一寵一,克保終吉,不然,何以自致顯名而取斑位也?熙歷職流譽,風政克舉,雖古之循吏,亦何以加茲,而毫釐為爽,丘山成過,唯命也夫!唐永良能之名,所在著美,清白之譽,顯於累職,所謂干能之士也。
瑾、敏並挺巳梓之林,蘊瑚璉之器,博觀載籍,多識舊章,固乃國之名臣,時之領袖,周無君子,斯焉取斯。
王士良之仕於齊,職居卿牧,而失忠與義,臨難苟免,其背叛之徒歟!
分類: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