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史》列傳第六 景穆十二王下:少聰慧,年五歲,景穆崩,號哭不絕聲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北史》列傳第六 景穆十二王下

北史

列傳第六 景穆十二王下

任城王雲,和平五年封。

少聰慧,年五歲,景穆崩,號哭不絕聲。

太武抱之泣曰:「汝何知而有成一人意也!」獻文時,拜都督中外諸軍事、中都大官,聽訟,甚收時譽。

及獻文欲禪位於京兆王子推,王公卿士莫敢先言。

雲進曰:「父子相傳久矣,皇魏未之有革。」

太尉源賀又進以為不可,願思任城之言。

東一陽一公元丕等進曰:「皇太子雖聖德夙彰,然實沖幼。

陛下欲隆獨善,其若宗廟何?」

帝曰:「儲宮正統,群公相之,有何不可?」

於是傳位孝文。

後蠕蠕犯塞,雲為中軍大都督,從獻文討之。

過大磧,雲曰:「夷狄之馬初不見武頭盾,若令此盾在前,破之必矣。」

帝從之,命敕勒首領,執手勞遣之。

於是相率而歌,方駕而前。

大破之,獲其凶首。

後仇池氐反,又命雲討平之。

除開府、徐州刺史。

雲以太妃蓋氏薨,表求解任。

獻文不許。

雲悲號動疾,乃許之。

一性一善撫接,深得徐方之心,為百姓所追戀,送遺錢貨,一無所受。

再遷冀州刺史,甚得下情。

於是合州請戶輸絹五尺、粟五升,以報雲恩。

孝文嘉之,詔宣告天下,使知勸勵。

遷長安鎮都大將、雍州刺史。

雲廉謹自修,留心庶獄,挫抑豪強,劫盜止息,州人頌之者千餘人。

太和五年,薨於州,遺令薄葬,勿受贈襚,諸子奉遵其旨。

謚曰康,陪葬雲中之金陵。

長子澄,字道鏡,少好學,美鬢髮,善舉止,言辭清辯,響若縣鐘。

康王薨,居喪以孝聞。

襲封,加征北大將軍。

以氏羌反叛,除征南大將軍、梁州刺史。

文明太后引見誡厲之,顧謂中書令李沖曰:「此兒風神吐發,當為宗室領袖,是行當不辱命,我不妄也。」

澄至州,誘導懷附,西南款順。

加侍中,賜衣一襲,乘黃馬一匹,以旌其能。

轉開府、徐州刺史,甚著聲績。

朝京師,引見於皇信堂。

孝文詔澄曰:「昔鄭子產鑄刑書而晉叔向非之。

此二人皆賢士,得失竟誰?」

對曰:「鄭國寡弱,攝於強鄰,人情去就,非刑莫制,故鑄刑書以示威。

雖乖古式,合今權道。」

帝方革變,深善其對,笑曰:「任城當欲為魏子產也。

朕方創改朝制,當與任城共萬世之功。」

後征為中書令,改授尚書令。

齊庾蓽來朝,見澄音韻遒雅,風儀秀逸,謂主客郎張彝曰:「往魏任城以武著稱,今魏任城乃以文見美也。」

時詔延四廟之子,下逮玄孫之胄,申宗宴於皇信堂。

不以爵秩為列,悉序昭穆為次,用家人之禮。

帝曰:「行禮已畢、欲令宗室各言其志,可率賦詩。」

特命澄為七言連韻,與孝文往復賭賽,遂至極歡,際夜乃罷。

後帝外示南討,意在謀遷,齊於明堂左個。

詔太常卿王諶,親令龜卜易筮南伐之事,其兆遇《革》。

澄進曰:「《易》言革者更也,將欲革君臣之命,湯、武得之為吉。

陛下帝有天下,今日卜征,不得雲革命,未可全為吉也。」

帝厲聲曰:「此象雲大人武變,何言不吉也!」車駕還宮,便召澄,未及升階,遙謂曰:「向者之《革》,今更欲論之。

明堂之忿,懼眾人競言,沮我大計,故厲色怖文武耳。」

乃獨謂澄曰:「國家興自北土,徙居平城,雖富有四海,文軌未一。

此間用武之地,非可興文。

崤函帝宅,河洛王裡,因茲大舉,光宅中原,任城意以為何如?」

澄深贊成其事。

帝曰:「任城便是我之子房。」

加撫軍大將軍、太子少保,又兼尚書左僕射。

及車駕幸洛一陽一,定遷都之策,詔澄馳驛向北,問彼百司,論擇可否。

曰:「近論《革》,今真所謂革也。」

澄既至代都,眾聞遷詔,莫不驚駭。

澄援引今古,徐以曉之,眾乃開伏。

遂南馳還報,會車駕於滑台。

帝大悅曰:「若非任城,朕事業不得就也。」

從幸鄴宮。

除吏部尚書。

及車駕自代北巡,留澄銓簡舊臣。

初,魏自公侯以下,動有萬數,冗散無事。

澄品為三等,量其優劣,盡其能否之用,鹹無怨者。

駕還洛京,復兼右僕射。

帝至北芒,遂幸洪池,命澄侍升龍舟。

帝曰:「朕昨夜夢一老公,拜立路左,雲晉侍中嵇紹,故此奉迎,神爽卑懼,似有求焉。」

澄曰:「陛下經殷墟而吊比干,至洛一陽一而遺嵇紹,當是希恩而感夢。」

帝曰:「朕既有此夢,或如任城所言。」

於是求其兆域,遣使弔祭焉。

齊明帝既廢弒自立,其雍州刺史曹武請以襄一陽一內附。

車駕將自赴之,引澄及鹹一陽一王禧、彭城王勰、司徒馮誕、司空穆亮、鎮南李沖等議之。

禧等或雲宜行,或言宜止。

帝曰:「眾人意見不等,宜有客主,共相起發。

任城與鎮南為應留之議,朕當為宜行之論。

諸公坐聽,長者從之。」

於是帝往複數交,駕遂南征,不從澄及李沖等言。

後從征至縣瓠,以疾篤還京。

車駕還洛,引見王公侍臣於清徽堂。

帝曰:「此堂成來,未與王公行宴樂之禮。

今與諸賢,欲無高而不升,無小而不入。」

因之流化渠。

帝曰:「此曲水者,取乾道曲成,萬物無滯。」

次之洗煩池。

帝曰:「此池亦有嘉魚。」

澄曰:「所謂『魚在在藻,有頒其首。

』」帝曰:「且取『王在靈沼,於牣魚躍。

』」次之觀德殿。

帝曰:「射以觀德,故遂命之。」

次之凝閒堂。

帝曰:「此堂取夫子閒居之義。

不可縱奢以忘儉,自安以忘危,故此堂後作茅茨堂。」

謂李沖曰:「此東曰步元廡,西曰游凱廡。

此坐雖無唐堯之君,卿等當無愧於元、凱。」

沖對曰:「臣既遭唐堯之君,敢辭元、凱之譽?」

帝曰:「光景垂落,朕同宗有載考之義,卿等將出,何得默爾德音。」

即命黃門侍郎崔光、郭祚、通直郎刑巒、崔休等賦詩言志。

燭至,公卿辭退,李沖再拜上於萬歲壽。

帝曰:「卿等以燭至致辭,復獻於萬壽,朕報卿以《南山》之詩。」

乃曰:「燭至辭退,庶姓之禮;在夜載考,宗族之義。

卿等且還,朕與諸王宗室欲成此夜飲。」

後坐公事免官。

尋兼吏部尚書。

恆州刺史穆泰在州謀反,授澄節,銅武、竹使符,御仗左右,仍行恆州事。

行達雁門,遣書侍御史李煥先赴。

至即禽泰,窮其一黨一與,罪人皆得。

鉅鹿公陸睿、安樂侯元隆等百餘人並獄禁。

具狀表聞。

帝覽表,乃大悅曰:「我任城可謂社稷臣,正復皋陶斷獄,豈能過之?」

顧鹹一陽一王等曰:「汝等脫當其處,不能辦此也。」

車駕尋幸平城。

勞澄,引見逆徒,無一人稱枉。

時人莫不歎之。

帝謂左右曰:「必也無訟,今日見之。」

以澄正尚書。

車駕南伐,留澄居守,復兼右僕射。

澄表請以國秩一歲租帛,助供軍資,詔受其半。

帝復幸鄴。

見公卿曰:「朕昨入城,見車上婦人冠帽而著小襦襖者,尚書何為不察?」

澄曰:「著者猶少。」

帝曰:「任城欲令全著乎?一言可以喪邦,其斯之謂。

可命史官書之。」

又曰:「王者不降佐於蒼昊,拔才而用之。

朕失於舉人,任一群婦女輩,當更銓簡耳。

任城在省,為舉天下綱維,為當署事而已?」

澄曰:「臣實署事而已。」

帝曰:「如此,便一令史足矣,何待任城?」

尋除尚書左僕射,從駕南伐。

孝文崩,受顧命。

宣武初,有降人嚴叔懋告尚書令王肅遣孔思達潛通齊國,為叛逆。

澄信之,乃表肅將叛,輒下禁止。

鹹一陽一、北海二王奏澄擅禁宰輔,免官還第。

尋除開府、揚州刺史。

下車封孫叔敖之墓,毀蔣子文之廟;上表請修復皇宗之學,開四門之教。

詔從之。

先是,朝議有南伐之計,以蕭寶夤為東揚州刺史,據東城;陳伯之為江州刺史,戍一陽一石。

以澄總督二鎮,授之節度。

澄於是遣統軍傅豎眼、王神念等進次大峴、東關、九山、淮陵,皆分部諸將,倍道據之。

澄總勒大眾,絡繹相接,所在克捷,詔書褒美。

既而遇雨,淮水暴長,澄引歸壽春。

還既狼狽,失兵四千餘人。

澄頻表解州,帝不許。

有司奏奪其開府,又降三階。

轉鎮北大將軍、定州刺史。

初,百姓每有橫調,恆煩苦之。

前後牧守未能蠲除,澄多所省減。

又明黜陟賞罰之法,表減公園之地以給無業貧人,布絹不任衣者禁不聽造,百姓欣賴焉。

母孟太妃薨,居喪過毀,當世稱之。

服闋,除太子太保。

時高肇當朝,猜忌賢戚。

澄為肇間構,常恐不全,乃終日昏飲,以示荒敗。

所作詭越,時謂為狂。

宣武夜崩,時事倉卒,高肇擁兵於外。

明帝沖幼,朝野不安。

澄雖疏斥,而朝望所屬。

領軍於忠、侍中崔光等奏澄為尚書令,於是眾心欣服。

尋遷司空,加侍中,俄詔領尚書令。

登表上《皇誥宗制》並《訓詁》各一卷,欲太后覽之,思勸誡之益。

又奏利國濟人所宜振舉者十條:一曰律度量衡,公私不同,所宜一之;二曰宜興學校,以明黜陟之法;三曰宜興滅繼絕,各舉所知;四曰五調之外,一不煩人,任人之力,不過三日;五曰臨人之官,皆須黜陟,以旌賞罰;六曰逃亡代輸,去來年久者,若非伎作,任聽即住;七曰邊兵逃走,或實陷沒,皆須一精一檢,三長及近親,若實隱之,征其代輸,不隱勿論;八曰工商世業之戶,復征租調,無以堪濟,今請免之,使專其業;九曰三長禁一奸一,不得隔越相領,戶不滿者,隨近併合;十曰羽林武賁,邊方有事,暫可赴戰,常戍宜遣番兵代之。

靈太后下其奏,百僚議之,事有同否。

時四中郎將兵數寡弱,不足以襟帶京師。

澄奏宜以東中帶滎一陽一郡,南中帶魯一陽一郡,西中帶恆農郡,北中帶河內郡,選二品、三品親賢兼稱者居之。

省非急之作,配以強兵。

如此則深根固本,強幹弱枝之義也。

靈太后將從之,從議者不同,乃止。

尋以疾患,表求解任,不許。

澄以北邊鎮將選舉彌輕,恐賊虜窺邊,山陵危迫,奏求重鎮將之選,修警備之嚴,詔不從。

後賊虜入寇,至於舊都,鎮將多非其人;所在叛亂,犯一逼一山陵,如澄所慮。

澄奏:「都城府寺猶未周悉,今軍旅初寧,無宜發眾,請取諸職人及司州郡縣犯十杖以上、百鞭以下收贖之物,絹一匹輸磚二百,以漸修造。」

詔從之。

太傅、清河王懌表駁其事,遂寢不行。

澄又奏:「司州牧、高一陽一王臣雍拷殺奉朝請韓元昭、前門下錄事姚敬賢,雖因公事,理實未盡。

何者?若昭等狀彰,死罪以定,應刑於都市,與眾棄之。

如其疑似不分,情理未究,不宜以三清九流之官,杖下便死,輕絕人命,傷理敗法。

往年在州,於大市鞭殺五人,及檢賊狀,全無寸尺。

今復酷害,一至於此。

朝野云云,鹹懷驚愕。

若生殺在下,虐專於臣,人君之權,安所復用?請以見事付廷尉推究,驗其為劫之狀,察其拷殺之理。」

詔從之。

澄當官無所迴避。

又奏墾田授受之制八條,甚有綱貫。

西哉

厭噠、波斯諸國,各因公使,並遺澄駿馬一匹。

澄請付太僕,以充國閒。

詔曰:「王廉貞之德,有過楚相,可敕付廄,以成君子大哉之美。」

御史中尉、東平王匡奏請取景明元年以來內外考簿、吏部除書、中兵勳案並諸殿最,欲以案校竊階盜官之人。

靈太后許之。

澄表以為「御史之體,風聞是司。

至於昌勳妄階,皆有處別。

若一處有風謠,即應攝其一簿,研檢虛實。

若差殊不同,偽情自露,然後繩以典刑,人誰不服?豈有移一省之事,窮革世之尤,如此求過,誰堪其罪?斯實聖朝所宜重慎也。」

靈太后納之,乃止。

後遷司徒公,侍中、尚書令如故。

神龜元年,詔加女侍中貂蟬,同外侍中之飾。

澄上表諫曰:「高祖、世宗皆有女侍中官,未見綴金蟬於象珥,極鼲貂於鬢髮。

江南偽晉穆何後有女尚書而加貂榼,此乃衰亂之世,妖妄之服。

且婦人而服男子之服,至一陰一而一陽一,故自穆、哀以降,國統二絕。

因是劉裕所以篡逆。

禮容舉措,風化之本,請依常儀,追還前詔。」

帝從之。

時太后銳於興繕,在京師則起永寧、太上公等佛寺,工費不少,外州各造五級佛圖。

又數為一切齋會,施物動至萬計。

百姓疲於土木之功,金銀之價為之踴上。

削奪百官祿力,費損庫藏。

兼曲賚左右,日有數千。

澄上表極言得失。

雖卒不從,常優答禮之。

政無大小,皆引參預。

澄亦盡心匡輔,事有不便於人者,必於諫諍,慇勤不已,內外鹹敬憚之。

二年,薨,贈假黃鉞、使持節、都督中外諸軍事、太傅、領太尉公,加以殊禮,備九錫,依晉大司馬齊王攸故事,謚曰文宣王。

澄之葬也,凶飾甚盛。

靈太后親送郊外,停輿悲哭,哀慟左右。

百官會赴千餘人,莫不欷歔,當時以為哀榮之極。

第四子彝襲。

彝字子倫,繼室馮氏所生,頗有父風。

拜通直散騎常侍。

及元叉專權而彝恥於托附,故不得顯職。

莊帝初,河一陰一遇害。

贈儀同三司、青州刺史,謚曰文。

彝庶長兄順,字子和。

年九歲,師事樂安陳豐,初書王羲之《小學篇》數千言,晝夜誦之,旬有五日,一皆通徹。

豐奇之。

白澄曰:「豐十五從師,迄於白首,耳目所經,未見此比,江夏黃童不得無雙也。」

澄笑曰:「藍田生玉,何容不爾。」

十六通《杜氏春秋》,下帷讀書,篤志一愛一古。

一性一謇愕,淡於榮利,好飲酒,解鼓琴。

每長吟永歎,托詠虛室。

宣武時,上《魏道頌》,文多不載。

起家為給事中。

時高肇權重,天下人士望塵拜伏。

順曾懷刺詣肇門,門者以其年少,答云:「在坐大有貴客」。

不肯為通。

順叱之曰:「任城王兒可是賤也?」

及見,直往登一床一,捧手抗禮,王公先達莫不怪懾;而順辭吐傲然,若無所睹。

肇謂眾賓曰:「此兒豪氣尚爾,況其父乎!」及去,肇加敬送之。

澄聞之大怒,杖之數十。

後拜太常少卿,以父憂去職,哭泣歐血,身自負土。

時年二十五,便有白髮,免喪一抽一去,不復更生,世人以為孝思所致。

尋除給事黃門侍郎。

時領軍元叉威勢尤盛,凡有遷授,莫不造門謝謁。

順拜表而已,曾不詣叉。

叉謂順曰:「卿何得聊不見我?」

順正色曰:「天子富於春秋,委政宗輔,叔父宜以至公為心,舉士報國。

如何賣恩,責人私謝,豈所望也!」至於朝論得失,順常鯁言正議,曾不阿旨。

由此見憚,出除恆州刺史。

順謂叉曰:「北鎮紛紜,方為國梗,請假都督,為國屏捍。」

叉心疑難,不欲授以兵官,謂順曰:「此朝廷之事,非我所裁。」

順曰:「叔父既殺生由己,自言天歷應在我躬,何得復有朝廷?」

叉彌忿憚之。

轉齊州刺史。

順自負有才,不得居內,每懷郁怏,形於言色。

遂縱酒自娛,不親政事。

叉解領軍,征為給事黃門侍郎。

親友郊迎,賀其得入。

順曰:「不患不入,正恐入而復出耳。」

俄兼殿中尚書,轉侍中。

初,中山王熙起兵討元叉,不果而誅。

及靈太后反政,方得改葬。

順侍坐西遊園,因奏太后曰:「臣昨往看中山家葬,非唯宗親哀其冤酷,行路士庶見一家十喪,皆為青族旐,莫不酸泣。」

叉妻時在太后側,順指之曰:「陛下奈何以一妹之故,不伏元叉之罪,使天下懷冤?」

太后默然不語。

就德興於營州反,使尚書盧同往討之,大敗而還。

屬侍中穆紹與順侍坐,因論同之罪。

同先有近宅借紹,紹頗欲為言。

順勃然曰:「盧同終將無罪!」太后曰:「何得如侍中之言?」

順曰:「同有好宅與要勢侍中,豈慮罪也?」

紹慚,不敢復言。

靈太后頗事妝飾,數出遊幸,順面諍之曰:「禮,婦人喪夫,自稱未亡人,首去珠珥,衣不被采。

陛下母臨天下,年垂不惑,過修容飾,何以示後世?」

靈太后慚而還入,召順責之曰:「千里相征,豈欲眾中見辱也!」順曰:「陛下盛服炫容,不畏天下所笑,何恥臣之一言乎!」

初,城一陽一王徽慕順才名,偏相賞納。

而廣一陽一王深通徽妻于氏,大為嫌隙。

及深自定州被征,入為吏部尚書,兼中領軍,順為詔書,辭頗優美。

徽疑順為深左右,由是與徐紇間順於靈太后。

出順為護軍將軍、太常卿。

順奉辭於西遊園,徽、紇侍側。

順指謂靈太后曰:「此人魏之宰嚭,魏國不滅,終不死亡。」

紇協肩而出。

順因抗聲叱之曰:「一介刀筆小人,正堪為几案之吏,寧應忝茲執戟,虧我彝倫!」遂振衣而起。

靈太后默而不言。

時追論順父顧托之功,增任城王彝邑二千戶,又析彝邑五百以封順為東阿縣公。

順疾徽等間之,遂為《蒼蠅賦》。

屬疾在家,杜絕慶吊。

後除吏部尚書,兼右僕射,與城一陽一王徽同日拜職。

舍人鄭儼於止車門外先謁徽,後拜順。

順怒曰:「卿是佞人,當拜佞王。

我是直人,不受曲拜。」

儼深懷謝。

順曰:「卿是高門子弟,而為北宮幸臣,僕射李思沖尚與王洛誠同傳,以此度之,卿亦應繼其卷下。」

見者為之震動,而順安然自得。

及上省,登階向榻,見榻甚故,問都令史徐仵起。

仵起曰:「此榻曾經先王坐。」

順即哽塞,涕泗交流,久而不能言,遂令換之。

時三公曹令史硃暉素事錄尚書、高一陽一王雍,雍欲以為廷尉評,頻煩托順,順不為用。

雍遂下命用之,順投之於地。

雍聞之,大怒,昧爽坐都,召尚書及丞郎畢集,欲待順至,於眾挫之。

順日高方至。

雍攘袂撫幾而言曰:「身天子之子,天子之弟,天子之叔,天子之相,四海之內,親尊莫二。

元順何人,以身成命投棄於地!」順鬚鬢俱張,仰面看屋,憤氣奔湧,長歔而不言。

久之,搖一白羽扇,徐而謂雍曰:「高祖遷宅中土,創定九流,官方清濁,軌儀萬古。

而硃暉小人,身為省吏,何合為廷尉清官?殿下既先皇同氣,誠宜遵旨,自有恆規,而復逾之也?」

雍曰:「身為丞相、錄尚書,如何不得用一人為官?」

順曰:「庖人雖不理庖,一屍一祝不越樽俎而代之。

未聞有別旨令殿下參選事。」

順又厲聲曰:「殿下必如是,順當依事奏聞。」

雍遂笑而言曰:「豈可以硃暉小人,便相忿恨。」

遂起,呼順入室,與之極飲。

順之亢毅不撓,皆此類也。

後兼左僕射。

汆硃榮之奉莊帝,召百官悉至河一陰一。

素聞順數諫諍,惜其亮直,謂硃瑞曰:「可語元僕射,但在省,不須來。」

順不達其旨,聞害衣冠,遂便出走,為陵戶鮮於康奴所害。

家徒四壁,無物僉,止有書數千卷而已。

門下通事令史王才達裂裳覆之。

莊帝還宮,遣黃門侍郎山偉巡喻京邑。

偉臨順喪,悲慟無已。

既還,莊帝怪其聲散,偉以狀對。

莊帝敕侍中元祉曰:「宗室喪亡非一,不可周贍。

元僕射清苦之節,死乃益彰,特贈絹百匹,余不得為例。」

贈尚書令、司徒公,謚曰文烈。

初,帝在籓,順夢一段黑雲從西北直來,觸東南上日月俱破,復翳諸星,天地盡暗。

俄而雲消霧散,便有日出自西南隅,甚明淨,雲長樂王日。

尋見莊帝從閶闔門入,登太極殿,唱萬歲者三,百官鹹加朝服謁帝,唯順集書省步廊西槐樹下,脫衣冠臥。

既寤,告元暉業曰:「吾昨夜夢,於我殊自不佳。」

說夢,因解之曰:「黑雲,氣之惡者,是北方之色,終當必有北敵,以亂京師,害二宮,殘毀百僚。

何者?日,君象也。

月,後像也。

眾星,百官象也。

以此言之,京邑其當禍乎?昔劉曜破晉室以為髑髏台,前途之事,得無此乎?雖然,彭城王勰有文德於天下,今夢其兒為天子,積德必報,此必然矣!但恨其得之不久。

所以然者,出自西南,以時易年,不過三載。

但恨我不見之。

何者?我夢臥槐樹下,槐字木傍鬼,身與鬼並,復解冠冕,此寧不死乎!然亡後乃得三公贈耳。」

皆如其夢。

順撰《帝錄》二十卷,詩賦表頌數十篇,並多亡失。

長子朗,時年十七,枕戈潛伏積年,乃手刃康奴,以首祭順墓,然後詣闕請罪。

朝廷嘉而不問。

朗位司徒屬。

天平中,為奴所害,贈尚書右僕射。

順弟紀,字子綱,隨孝武入關中,位尚書左僕射、華山郡王。

澄弟嵩,字道岳,孝文時,位步兵校尉。

大司馬、安定王休薨,未及卒哭,嵩便游田。

帝聞而大怒,詔曰:「嵩,大司馬薨殂甫爾,便以鷹鷂自娛,有如父之痛,無猶子之情,捐心棄禮,何其太速!便可免官。」

後兼武衛將軍。

孝文南伐,齊將陳顯達率眾拒戰,嵩身備三仗,免胄直前,勇冠三軍。

將士從之,顯達奔潰。

帝大悅曰:「任城康王大有福德,文武頓出其門。」

以功賜爵高平縣侯。

初,孝文之發洛也,馮皇后以罪幽於宮內。

既平顯達,回次谷唐原,帝疾甚,將賜後死,曰:「使人不易可得。」

顧謂任城王澄曰:「任城必不負我,嵩亦當不負任城,可使嵩也。」

於是引嵩入內,親詔遣之。

宣武即位,為揚州刺史,威名大振。

後並妻穆氏為蒼頭李太伯等所害。

謚曰剛侯。

第二子世俊,頗有干用,而無行業。

襲爵。

孝莊時,遷吏部尚書。

爾硃兆寇京師,詔世俊以本官為都督,守河橋。

及兆至河,世俊初無拒守意,便隔岸遙拜。

遂將船五艘迎兆軍,兆因得入。

京都破殘,皆世俊之罪,時論疾之。

尤為爾硃世隆所暱。

孝武初,改封武一陽一縣子。

世俊居選曹,不能厲心,多所受納,為中尉彈糾,坐免官。

孝靜時,位尚書令。

世俊輕薄,好去就。

興和中,薨。

贈太尉,謚曰躁戾。

南安王楨,皇興二年封。

孝文時,累遷長安鎮都大將、雍州刺史。

楨一性一忠謹。

其母疾篤,憂毀異常,遂有白雉游其庭前。

帝聞其致感,賜帛千匹以褒美之。

征赴講武,引見於皇信堂,戒之曰:「公孝行著於私庭,令問彰於邦國,既國之懿親,終無貧賤之慮。

所宜慎者略有三事:一者恃親驕矜,違禮僭度;二者傲慢貪奢,不恤政事;三者飲酒游逸,不擇交友。

三者不去,患禍將生。」

而楨不能遵奉,後乃聚斂肆情。

孝文以楨孝養聞名內外,特加原恕,削除封爵,以庶人歸第,禁錮終身。

以議定遷都,復封南安王,為鎮北大將軍、相州刺史。

帝餞楨於華林都亭,詔並賦詩。

不能者,並可聽射,當使武士彎弓,文人下筆。

帝送楨下階,流涕而別。

太和二十年五月,至鄴。

上日,暴雨大風,凍死者數十人。

楨又以旱,祈雨於群神。

鄴城有石季龍廟,人奉祀之。

楨告神像云:「三日不雨,當加鞭罰。」

請雨不驗,遂鞭像一百。

是月,疽發背薨,謚曰惠。

及恆州刺史穆泰謀反,楨知而不告。

雖薨,猶追奪爵封,國除。

子英,一性一識聰敏,善騎射,解音律,微曉醫術。

孝文時,為梁州刺史。

帝南伐,為漢中別道都將。

後大駕臨鍾離,英以大駕親動,勢傾東南,漢中有可乘之會,表求追討,帝許之。

以功遷安南大將軍,賜爵廣武伯。

宣武即位,拜吏部尚書,以前後軍功,進爵常山侯。

尋詔英率眾南討,大破梁曹景宗軍。

梁司州刺史蔡道恭憂死,三關戍棄城而走。

初,孝文平漢一陽一,英有戰功,許復其封。

及為陳顯達所敗,遂寢。

是役也,宣武大悅,乃復之,改封中山王。

既而梁入寇肥梁,詔英率眾十萬討之,所在皆以便宜從事。

英表陳事機,乃擊破一陰一陵,斬梁將二十五人,及虜首五千餘級。

又頻破梁軍於梁城,斬其支將四十二人,殺獲及溺死者將五萬。

梁中軍大將軍臨川王蕭宏、尚書左僕射柳惔等大將五人沿淮東走。

凡收米四十萬石。

英追奔至馬頭,梁馬頭戍主委城遁走,遂圍鍾離。

詔以師行已久,命英為振旅之意。

英表:「期至二月將末,三月之初,理在必克。

但自此月一日已來,霖雨連並,可謂天違人願。

然王者行師,舉動不易,不可以少致暌淹,便生異議。

願聞朝廷,特開遠略,少復賜寬,假以日月,無使為山之功,中途而廢。」

及四月,水盛破橋,英及諸將狼狽奔退,士眾沒者十有五六。

英至揚州,遣使送節及衣冠、貂蟬、章綬,詔以付典。

有司奏英經算失圖,案劾處死。

詔恕死為百姓。

後京兆王愉反,復英王封,除使持節、假征東將軍、都督冀州諸軍事。

英未發而冀州已平。

時郢州中從事督榮祖潛引梁軍,以義一陽一應之,三關之戍並據城降梁。

郢州刺史婁悅嬰城自守。

縣瓠人白早生等殺豫州刺史司馬悅,據城南叛。

梁將齊苟兒率眾守縣瓠。

悅子尚華一陽一公主,並為所劫。

詔英使持節、都督南征諸軍事、假征南將軍,出自汝南。

帝以刑巒頻破早生,詔英南赴義一陽一。

英以眾少,累表請軍,帝不許。

而英輒與邢巒分兵共攻縣瓠,IN之,乃引軍而南。

既次義一陽一,將取三關。

英策之曰:「三關相須如左右手,若IN一關,而二關不待攻而定。

攻難不如易,東關易攻,宜須先取,即黃石公所謂戰如風發,攻如河決也。」

英恐其併力於東,乃使長史李華率五統向西關,分其兵勢,身督諸軍向東關。

果如英策。

凡禽其大將六人、支將二十人、卒七千、米四十萬石,軍資稱是。

還朝,除尚書僕射。

薨,贈司徒公,謚獻武王。

英子熙,字真興,好學俊爽,有文才,聲著於世。

然輕躁浮動,英深慮非保家之主,常欲廢之,立第四子略。

略固請乃止。

累遷光祿勳。

時領軍於忠執政。

熙,忠之婿也,故歲中驟遷。

後授相州刺史。

熙以七月上,其日大風寒雨,凍死者二十餘人,驢馬數十匹。

熙聞其祖父前事,心惡之。

又有蛆生其庭。

初,熙兄弟並為清河王懌所暱,及劉騰、元叉隔絕二宮,矯詔殺懌,熙乃起兵討之。

熙起兵甫十日,為其長史柳元章、別駕游荊、魏郡太守李孝怡執熙置之高樓,並其子弟。

叉遣尚書左丞盧同斬之於鄴街,傳首京師。

始熙妃于氏知熙必敗,不從其謀,自初哭泣不絕,至於熙死。

熙既籓王,加有文學,風氣甚高。

始鎮鄴,知友才學之士袁翻、李琰之、李神俊、王誦兄弟、裴敬憲等鹹餞於河梁,賦詩告別。

及將死,復與知故書,恨志意不遂。

時人矜之。

又,熙於任城王澄薨前,夢有人告之曰:「任城當死,死後二百日外,君亦不免。

若其不信,試看任城家。」

熙夢中顧瞻任城第捨,四面牆崩,無遺堵焉。

熙惡之,覺而以告所親。

及熙之死也,果如所夢。

熙兄弟三人,每從英征伐,在軍貪暴,或因迎降逐北,至有斬殺無辜,多增首級,以為功狀。

又於忠誣郭祚、裴植也,忠意未決害之,由熙勸獎,遂至極法,世以為冤。

及熙之禍,識者以為有報應焉。

靈太后反政,贈太尉公,謚曰文莊王。

熙弟略,字雋興,位給事黃門侍郎。

熙敗,略潛行,自托舊識河內司馬始賓。

始賓便為荻筏,夜與略俱渡盟津,詣上一黨一屯留縣栗法光家。

法光素敦信義,忻而納之。

略舊識刁雙,時為西河太守,略復歸之。

停止經年,雙乃令從子昌送略潛遁江左。

梁武甚禮敬之,封中山王,宣城太守。

俄而徐州刺史元法僧據城南叛,梁乃以略為大都督,令詣彭城接誘初附。

尋征略與法僧同還。

略雖在江南,自以家禍,晨夜哭泣,身若居喪。

又惡法僧為人,與法僧言,未嘗一笑。

梁復除略衡州刺史,未行。

會其豫章王綜以城歸國,綜長史江革、司馬祖恆、將士五千人,悉見禽虜。

明帝敕有司悉遣革等還南,因以征略,梁乃備禮遣之。

明帝詔光祿大夫刁雙境首勞問,除略侍中、義一陽一王。

還達石人驛亭,詔宗室親一黨一、內外百官先相識者,迎之近郊。

其司馬始賓除給事中,領直侯,栗法光本縣令,刁昌東平太守,刁雙西兗州刺史。

略所經一食一宿處,無不沾賞。

尋改封東平王,後為尚書令。

靈太后甚一寵一任之,其見委信,殆與元徽相埒。

於時天下多事,軍國萬端。

略守常自保,無他裨益,唯具臣而已。

爾硃滎,略之姑夫,略素所輕忽。

略又一黨一於鄭儼、徐紇,榮兼銜之。

榮入洛也,見害於河一陰一。

加贈太保、司空公,謚曰文貞。

英弟怡,位鄯善鎮將。

在鎮貪暴,為有司所糾,逃免,卒。

莊帝初,以爾硃榮婦兄,贈太尉、扶風王。

子肅,封魯郡王。

肅弟曄,字華興,小字盆子。

一性一輕躁,有膂力。

莊帝初,封長廣王。

爾硃榮死,世隆等推曄為主,年號建明。

尋為世隆廢。

節閔立,封為東海王。

孝武初,被殺。

城一陽一王長壽,皇興二年封,位沃野鎮都大將,甚有威名。

薨,謚康王。

子鸞襲。

鸞字宣明,身長八尺,腰帶十圍。

以武藝稱,頻為北都大將。

孝文初,除使持節、征南大將軍。

與安南將軍盧一陽一烏、李佐攻赭一陽一不克,敗退,降為定襄縣王。

後以留守功,還復本封。

宣武時,為定州刺史。

鸞一愛一樂佛道,繕起佛寺,勸率百姓,大為土木之勞,公私費擾,頗為人患。

宣武聞之,詔奪祿一周。

薨,謚懷王。

子徽,字顯順,粗涉文史,頗有吏才。

宣武時,襲封,為河內太守。

在郡清整,有時譽。

明帝時,為并州刺史。

先是,州界夏霜,安業者少,徽輒開倉振之,文武鹹共諫止。

徽曰:「昔汲長孺郡守耳,尚輒開倉,救人災弊。

況我皇家親近,受委大籓,豈可拘法而不救人困也?」

先給後奏。

明帝嘉之,加安北將軍。

汾州山胡舊多劫掠,自徽為郡,群胡自相戒,勿得侵擾鄰州。

汾、肆之人多來詣徽投訴,願得口判。

除秦州刺史,還都,吏人泣涕攀車,不能自已。

徽車馬羸弊,皆京來舊物,見者莫不歎其清儉。

改授度支尚書,兼吏部尚書,尋為正。

徽以選舉法期在得人,限以停年,有乖舊體。

但行之日久,難以頓革,以德同者盡年,勞等者進德,於時稱為中平。

除侍中,余官如故。

徽表乞守一官。

天下士子莫不歎息,鹹曰:「城一陽一離選,貧者復何所希!」怨嗟之一聲,俄然上徹。

還令兼吏部尚書。

累遷尚書令。

時靈太后專制,朝綱頹褫,徽既居一寵一任,無所匡弼。

與鄭儼之徒,更相阿一黨一。

外似柔謹,內多猜忌,睚眥之忿,必思報復,識者疾之。

又不能防閒其妻于氏,遂與廣一陽一王深一奸一通。

及深受任軍府,每有表啟,論徽罪過,雖涉誣毀,頗亦實焉。

莊帝踐阼,拜司州牧。

尋除司徒,仍領牧。

元顥之入洛,徽從莊帝北巡。

及車駕還宮,以與謀之功,除侍中、大司馬、太尉公,加羽葆鼓吹,增邑通前二萬戶。

徽表辭官封,前後屢上。

徽為莊帝親待,內懼爾硃榮等,故有此辭。

莊帝識其意,聽其辭封,不許讓官。

徽後妻,莊帝舅女。

侍中李彧,帝之姊婿。

徽一性一佞媚,善自取容,挾內外之意,宗室親一寵一,莫與比焉。

遂與彧等勸帝圖榮。

莊帝亦先有意。

榮死,世隆等屯據不解。

除徽太保,仍大司馬、宗師、錄尚書事,總統內外。

徽本意謂榮死後枝葉散亡。

及爾硃宗族聚結謀難,徽算略無出,憂怖而已。

一性一多嫉妒,不欲人居其前。

每入參謀議,獨與帝決。

朝臣有上軍國籌策者,並勸帝不納。

乃云:「小賊何慮不除?」

又惜財用,於時有所賞錫,鹹出薄少,或多而中減,與而復追。

莊帝雅自約狹,尤亦徽所贊成。

太府少卿李苗,徽司徒時司馬也,徽待之頗厚。

苗每致忠言,徽多不採納。

苗謂人曰:「城一陽一本自蜂目,而豺聲復將露也。」

及爾硃兆之入,禁衛奔散,莊帝步出雲龍門,徽乘馬奔度,帝頻呼之,徽不顧而去。

遂走山南,至故吏寇彌宅。

彌外雖容納,內不自安,乃怖徽云:「官捕將至。」

令其避他所,使人於路邀害,送一屍一於爾硃兆。

孝武初,贈使持節、侍中、太師、錄尚書事、司州牧,謚曰文獻。

子延襲爵。

齊受禪,例降。

章武王太洛,皇興二年薨,追贈征北大將軍、章武郡王,謚曰敬。

無子。

孝文初,以南安惠王第二子彬為後。

彬字豹兒,勇健有將用。

為夏州刺史,以貪婪削封。

後除汾州刺史。

胡六百餘人保險謀反。

彬請兵二萬,帝大怒曰:「必須大眾者,則先斬刺史,然後發兵!」彬奉詔大懼,身先將士,討胡平之。

卒,贈散騎常侍。

子融,字永興,儀貌壯麗,一性一通率有豪氣。

宣武初,復先爵,累遷河南尹。

融一性一尤貪慾,恣情聚斂,為中尉糾彈,削除官爵。

汾、夏山胡叛逆,連結正平、平一陽一。

詔復融前封,征東將軍、持節、都督以討之。

融寡於經略,為胡所敗。

後賊帥鮮於修禮寇暴瀛、定二州,長孫承業等討之失利。

除融車騎將軍,為前驅左軍都督,與廣一陽一王深等共討修禮。

師度交津,葛榮殺修禮而自立,轉營至白牛邏,輕騎擊融,於陣見殺。

贈司空公。

尋以融死王事,進贈司徒公,加前後部鼓吹,謚莊武。

子景哲襲。

景哲弟朗,即廢帝也。

樂陵王胡兒,和平四年薨,追封樂陵王,謚曰康。

無子。

獻文詔胡兒兄汝一陰一王天賜之第二子永全後之。

襲封後,改名思譽。

孝文時,為鎮北大將軍。

穆泰一陰一謀不軌,思譽知而不告,削封為庶人。

太和末,復王封。

薨,謚密王。

子景略襲,位豳州刺史。

薨,謚惠王。

安定王休,皇興二年封。

少聰敏。

為外都大官,斷獄有稱。

車駕南伐,領大司馬。

孝文親行諸軍,遇休以三盜人徇六軍,將斬之,有詔赦之。

休執曰:「不斬何以息盜?」

詔曰:「王者之體,亦時有非常之澤,雖違軍法,可特原之。」

休乃奉詔。

帝謂司徒馮誕曰:「大司馬嚴而執法,諸軍不可不慎。」

於是六軍肅然。

定都洛邑,休從駕幸鄴,命休率從駕文武迎家於平城,帝親餞休於漳水之北。

十八年,休寢疾,帝幸其第,流涕問疾,中使醫藥相望於路。

及薨至殯,車駕三臨。

帝至其門,改服錫衰,素弁加絰。

皇太子百官皆從行吊禮。

謚曰靖王。

詔贈假黃鉞,加羽葆鼓吹,悉准三老尉元之儀。

帝親送出郭,慟哭而返。

諸王恩禮莫比。

宣武世,配饗廟庭。

次子燮襲,拜太中大夫,除華州刺史。

燮表曰:「謹惟州居李潤堡,雖是少梁舊地,晉芮錫壤,然胡夷內附,遂為戎落。

竊以馮翊古城,實惟西籓奧府;面華、渭,包原澤;井淺地平,樵牧饒廣。

采材華一陰一,陸運七十,伐木龍門,順流而下。

陪削舊雉,功省力易。

丁不十錢之費,人無八旬之勤。

損輕益重,乞垂昭鑒。」

遂詔曰:「一勞永逸,便可聽移。」

薨於州,贈朔州刺史。

子超,字化生,襲。

時以胡國珍封安定公,改封北平王,後復本封。

爾硃榮入洛,避難見害。

超弟琰,字伏寶,大統中,封宋安王。

薨,謚曰懿。

子景山。

景山字寶岳,少有器局,干略過人。

周景帝時,以軍功累遷開府儀同三司。

從武帝平齊,以功拜大將軍、平原郡公、亳州總管。

法令明肅,賊盜屏跡,部內大清。

征為候正。

宣帝嗣位,從上柱國韋孝寬經略淮南。

鄖州總管宇文亮反,以輕兵襲孝寬。

寬為亮所薄,景山擊破之。

以功拜亳州總管。

隋文帝為丞相,尉遲迥作亂。

榮州刺史宇文胄與迥通謀,一陰一以書諷景山。

景山執使,封書詣相府,進位上大將軍。

以軍功,遷安州總管,進柱國。

隋文帝受禪,拜上柱國。

明年,大舉伐陳,以景山為行軍元帥,出漢口。

將濟江,會陳宣帝殂,有詔班師。

景山大著威名,甚為敵人所憚。

後數載,坐事免。

卒於家,贈梁州總管,謚曰襄。

子成壽嗣。

成壽便弓馬,為秦王庫直。

大業中,為西平郡通守。

燮弟願平,清狂無行。

宣武初,為給事中,悖惡日甚,殺人劫盜,公私鹹患。

帝以戚近,不忍致之法;免官,禁之別館。

館名悉思堂,冀其克念。

帝崩,乃得出。

靈太后臨朝,以其不悛,還於別館,依前禁錮。

久之,離禁還家,付宗師嚴加誨獎。

後拜通直散騎常侍、前將軍。

坐一裸一其妻王氏於其男一女前,又強一奸一妻妹於妻母一之側,御史中尉侯剛案以不道,處絞刑。

會赦免,黜為員外常侍。

卒。

論曰:一陽一平諸子,頤乃忠壯。

京兆之胤,妻實有聲。

匡之謇直,有足稱矣!當獻文將禪,可謂國之大節。

康王毅然廷諍,德音孔昭,一言興邦,斯之謂歟!文宣貞固俊遠,郁為宗傑,身用累朝。

寧濟夷險,社稷是任,其梁棟之望乎!順蹇諤俶儻,有汲黯之風,不用於時,橫招非命,惜矣!嵩有行陣之氣,俊乃裂冠之徒。

南安原始要終,善不掩惡。

英將帥之用,著聲於時。

熙、略兄弟,早播人譽,或才疏志大,或器狹任廣。

鹹不能就其功名,俱至非命,惜也!康王不永,鸞起家聲。

徽飾智矯情,外諂內忌,永安之禍,誰任其責?宛其死也,固其宜哉!章武、樂陵,蓋不足數。

靖王聽斷威重,見稱於太和,美矣!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北史
魏本紀第一魏本紀第二魏本紀第三魏本紀第四魏本紀第五齊本紀上第六齊本紀中第七齊本紀下第八周本紀上第九周本紀下第十本紀上第十一本紀下第十二列傳第一 后妃上列傳第二 后妃下列傳第三 魏諸宗室列傳第四 道武七王 明元六王 太武五王列傳第五 景穆十二王上列傳第六 景穆十二王下列傳第七 文成五王 獻文六王 孝文六王列傳第八列傳第九列傳第十列傳第十一列傳第十二列傳第十三列傳第十四列傳第十五列傳第十六列傳第十七列傳第十八列傳第十九列傳第二十列傳第二十一列傳第二十二列傳第二十三列傳第二十四列傳第二十五列傳第二十六列傳第二十七列傳第二十八列傳第二十九列傳第三十列傳三十一列傳第三十二列傳第三十三列傳第三十四列傳第三十五列傳第三十六列傳第三十七列傳第三十八列傳第三十九 齊宗室諸王上列傳第四十 齊宗室諸王下列傳第四十一列傳第四十二列傳第四十三列傳第四十四列傳第四十五 周宗室列傳第四十六 周室諸王列傳第四十七列傳第四十八列傳第五十列傳第四十九列傳第五十一列傳第五十二列傳第五十三列傳第五十四列傳第五十五列傳第五十六列傳第五十七列傳第五十八列傳第五十九 隋宗室諸王列傳第六十列傳第六十一列傳第六十二列傳第六十三列傳第六十四列傳第六十五列傳第六十六列傳第六十七列傳第六十八 外戚列傳第六十九 儒林上列傳第七十 儒林下列傳第七十一 文苑列傳第七十二 孝行列傳第七十三 節義列傳第七十四 循吏列傳第七十五 酷吏列傳第七十六 隱逸列傳第七十七 藝術上列傳第七十八 藝術下列傳第七十九 列女列傳第八十 恩幸列傳第八十一 僭偽附庸列傳第八十二列傳第八十三列傳第八十四列傳第八十五 西域列傳第八十六 蠕蠕 匈奴宇文莫槐 徒何段就六眷 高車列傳第八十七 突厥 鐵勒序傳第八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