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書白話文
薛道衡傳
薛道衡,字玄卿,河東汾一陰一人。
祖父薛聰,西魏齊州刺史。
父親薛孝通,常山太守。
道衡六歲就成了孤兒。
他專一精一好學。
十三歲時,讀《左傳》,見子產相鄭國之功,寫下了《國僑贊》,文辭、情致都很不錯,看見的人都感到很驚奇。
此後才名更加顯著。
北齊的齊州牧、彭城王高攸,任他為兵曹從事。
尚書左僕射、弘農人楊遵彥是一代偉人,見了薛道衡,十分歎賞。
授為奉朝請。
吏部尚書、隴西人辛術與他交談後感歎說:「鄭玄的學業不會中斷失傳了啊!」河東人裴獻看見他後說:「自從周鼎遷離河北,我還以為關西再沒有孔子那樣的人了,不料今日遇到薛君!」北齊武成帝作丞相時,召他為記室。
武帝即位後,幾次陞遷他,後至太尉府主簿。
一年多後,他兼任散騎常侍,負責接待北周、陳國的使者。
武平(570~575)初,朝廷讓他和諸儒生修定《五禮》,任尚書左外兵郎。
陳國使者傅宰來齊,朝廷讓薛道衡兼任主客郎中,接待陳國使者。
傅宰贈詩五十韻,道衡和之,南人北人都認為詩很美。
魏收說:「傅宰這麼作,只是人們所說的把蚯蚓投給魚吃罷了。」
薛道衡待詔於文林館,與范一陽一人盧思道、安平人李德林齊名,與他們很友好。
他又以本官身份在中書省值班,不久拜授中書侍郎,仍任太子侍讀。
後主時,他漸漸被親近重用,當時對他頗有些附會皇室的譏諷。
後來,他與侍中解律孝卿參與朝政,道衡備陳防備北周國的計策,孝卿不採用。
到北齊滅亡後,北周武帝任他為御史二命士。
他後來回到了鄉里,從州主簿當起,後入京任司錄上士。
隋高祖為北周丞相時,薛道衡隨元帥梁睿攻打王謙,任陵州刺史。
大定元年(581),授為儀同,任邛州刺史。
高祖受北周禪讓,薛道衡因事受牽連,被除名。
河間王楊弘北征突厥,召他掌管軍書,回京後授他內史舍人。
這年,他兼任散騎常侍和出使陳國的大使。
薛道衡上奏高祖說:「江南只是個小角角,擅稱帝號很久了,實因晉永嘉之亂以後,華夏分崩離析。
劉、石、符、姚、慕容、赫連之輩,妄自稱帝,不久都滅亡了。
魏國從北往南,路程太遠,來不及經略遠處。
北周、北齊兩相對立,務在兼併對方。
所以江南未被誅伐,到現在有些年頭了。
陛下聖德天挺,應恢復皇室的榮光,與夏商週三代聖君相比,平定天下,怎能容忍區區一個小陳國久在法網之外?我如今出使陳國,請讓我讓陳國自稱藩邦。」
高祖說:「我姑且跟他們講點涵養,把他們置之於度外,你不要用言辭去折辱他們。
望明白我的意思。」
江南陳國很一愛一作詩,陳國國主尤其一愛一這種彫蟲小技,薛道衡每有所作,陳國人無不吟誦。
到開皇八年(588)討伐陳國時,授薛道衡為行台尚書吏部郎,兼管文秘。
隋軍臨江,高赹夜坐軍帳之下,對他說:「今日之戰,能消滅陳國嗎?請你說說看。」
薛道衡回答說:「凡是評論大事的成敗,先要用大理來評判。
《尚書·禹貢篇》上所記載的九州,本是為王的人的封域。
東漢之末,群雄並起,孫權兄弟於是佔有吳國、楚國的地盤。
晉武帝受天命即位,不久就吞併了東吳國。
永嘉之亂,晉室南遷,從此天下又遭分割。
從那以來,戰爭不息。
壞運完了,好運就來了,這是不變的天道。
郭璞說過:『江南偏於一隅,稱王三百年後,還是會與中原統一。
』現在,三百年之數已快滿了。
按定數而論,這是必克江南的第一個原因。
有德之君興旺,無德之君滅亡,自古以來的興亡,都是按這來的。
我大隋皇上廉恭節儉,一操一勞政事,陳叔寶卻大興宮殿,沉溺酒色。
陳國上下離心,人神共憤,這是必克江南的第二個原因。
治國之本,在於信任大臣。
江南的公卿,只是充數罷了。
他們選拔小人施文慶委以重任;尚書令江總,只知作詩喝酒,本非經邦濟世之才;蕭摩訶、任蠻奴是他們的大將,都只有一個勇夫的效用罷了。
這是必克江南的第三個原因。
我大隋有道而又勢力強大,他陳國無道而又勢力弱小,我看他們的人馬,不超過十萬。
他們的防線,西到巫峽,東到滄海。
分兵而守吧,那麼勢力分開而力量弱小;聚兵而守吧,又會顧此而失彼。
這是必克江南的第四個原因。
我隋克陳,是席捲之勢,請您不要疑慮。」
高赹很高興,說:「你分析成敗,事理都很分明,我如今豁然明白了。
本因你有文才而指望你,沒料到你的謀略也如此了不起!」回京後授他吏部侍郎。
後來因為他在吏部提拔官員,有人說他與蘇威結一黨一,任人唯親,他被除名,流放到嶺南。
晉王楊廣當時在揚州,偷偷地派人勸薛道衡從揚州走,說他將上奏朝廷,把道衡留在揚州。
道衡不想在晉王府,用了漢王楊諒之計,於是從江陵到嶺南去。
不久有詔書徵調他還京,在內史省值班。
晉王楊廣因此記恨他,但一愛一他的才能,還能對他講點禮貌。
幾年後,朝廷授他內史侍郎,加授上儀同三司。
薛道衡每到構思文章時,必定會一個人坐在空書齋裡,靠著牆壁而臥下,聽到門外有人聲,他便發怒,他就是這樣沉思作文。
高祖常常說:「薛道衡寫的文書,我很滿意。」
但告誡他別迂腐。
後來,高祖誇獎他很稱職,對楊素、牛弘說:「道衡老了,為國奔走,很辛苦,應該讓他家的大門口有人持戟站崗。」
於是提拔他當上開府,賜他上百段布帛。
道衡以無功為由而推辭,高祖說:「你在朝廷長期辛勞,國家的大事,都是你寫的文書,難道這不是你的功勞?」
道衡久在重要崗位,才氣名聲更加大了,太子諸王都爭著與他交往,高赹、楊素又都推重他,名聲更大,一時無人與他相比。
仁壽中(601~604),楊素執掌朝政,道衡既與楊素交好,皇上不想讓道衡久管機密之事,因此讓他出京任檢校襄州總管。
道衡在高祖身邊很久了,一旦離別,不勝悲傷依戀,話別時哽咽起來。
高祖也很悲傷,說:「你已年老,侍奉我的確很辛苦。
我想讓你休息調養一下,同時料理一下民風民俗。
今天你離去,我就像斷了一臂一樣。」
於是送給道衡三百段縑帛、九環金帶,和一套時裝,十匹馬,安慰並鼓勵他上路。
道衡在任州官時,為政清簡,官吏、百姓都感激他的恩惠。
煬帝繼位後,道衡轉任番州刺史。
一年多後,他上表請求退休。
煬帝對內史侍郎虞世基說:「道衡將要回到京師了,讓他當秘書監吧。」
道衡回京後,呈上他寫的《高祖文皇帝頌》。
煬帝看了不高興,回頭對蘇威說:「道衡讚美先朝,這是《詩經·魚藻》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意思。」
於是授道衡為司隸大夫,想給他加罪。
道衡未醒悟。
司隸刺史房彥謙與道衡一向交好,知道道衡必定會遭亂,勸他不與賓客來往,謙卑一點,但道衡不聽。
適逢議論新的法令,久議不決。
道衡對大臣們說:「假使高赹不死,法令肯定早就推行了。」
有人告他,煬帝發怒說:「你想念高赹嗎?」
把他交給司法部門勘問處置。
道衡自認為不是大過,還催促司法部門早點定案。
到了司法部門上奏煬帝的那一天,他還指望煬帝會赦免他,讓家人準備了酒菜,以備招待來家的賓客。
到奏明煬帝時,煬帝下令讓他自一殺。
道衡全沒料到,不能馬上自一殺。
司法部門重又上奏。
煬帝下令把他縊殺了,妻子兒女全部流放到且末。
當時他七十歲。
天下人都認為他死得冤枉。
他有文集七十卷,流傳在世上。
分類: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