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戰爭史》第六節 白朗起義戰爭的經驗教訓: 白朗起義戰爭,是在辛亥革命之際,由樸素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中國近代戰爭史》第六節 白朗起義戰爭的經驗教訓

中國近代戰爭史

第六節 白朗起義戰爭的經驗教訓

一、起義戰爭的特點

白朗起義戰爭,是在辛亥革命之際,由樸素的「打富濟貧」發展到反對袁世凱反動統治的一次農民革命戰爭。

起義之初,起義軍每占一座城鎮,便「令殷富輸納財物」救濟窮人,釋放被囚禁的勞苦群眾。

後受革命一黨一人的影響,白朗等逐步加深了對袁世凱反動本質的認識。

從1913年開始,公開打出討袁的旗號,到處張貼反袁的佈告,揭露袁世凱「雖托名共和,實厲行專制」1;指斥「袁賊世凱,狼子野心,以意思為法律,仍欲帝制自為」,「摧一殘吾民,蓋較滿洲尤甚」1。

白朗等還抨擊袁世凱對於沙俄入侵外蒙、英國入侵西藏所採取的妥協投降政策,並對外國傳教士等採取了懲罰措施,表現出明顯的反帝傾向。

最後,直接提出了「逐走袁世凱,設立完美之政一府」的政治主張1。

由於起義軍的行動既反映了廣大貧苦農民的要求,又順應了資產階級民一主革命的潮流,因而得到比較廣泛的支持和擁護。

白朗起義軍作戰勇敢,具有勇往直前、不怕犧牲的一精一神。

同時,在戰術運用上也比較靈活,能根據敵眾己寡的特點,善於避實擊虛,機動作戰:或從內線跳到外線,或出敵不意地襲擊守備薄弱或孤軍冒進之敵。

加上行軍快速,常使敵軍「徒事跟追,疲於奔命」,圍追堵截一再落空。

追擊起義軍最賣力的趙倜就曾哀歎:「尾追固非善策,圍剿亦難奏功,言念及此,憂心如焚」2。

起義軍在進攻城鎮時,注意依靠群眾,事先派人潛入,裡應外合,或聲東擊西,長途奔襲,使敵人猝不及防,從而以較小的代價,取得較大的戰果。

這些,是白朗起義武裝得以存在、發展和堅持三年之久的主要原因。

二、起義戰爭失敗的主要教訓

這次起義戰爭的失敗,客觀上由於敵人強大,尤其是「二次革命」失敗後,袁世凱的統治趨於鞏固,得以集中力量對付起義軍;主觀上由於存在以下主要問題:

(一)缺乏明確的反封建綱領

這次起義戰爭雖然發生在辛亥革命之際,但起義軍基本上始終墨守「打富濟貧」這種只能滿足農民暫時微小利益的行動,而沒有發動農民,用暴力奪取地主豪紳的土地,摧毀封建統治的根基。

這就影響了廣泛深入地發動群眾,影響了部隊的大規模發展,以致無法在群眾中紮下深厚的根子。

這也說明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農民階級雖然受到資產階級民一主革命的影響,但沒有無產階級及其政一黨一的正確領導,是難於完成徹底反封建任務的,是難於將起義戰爭引向最後勝利的。

(二)西進陝甘,是戰略上的失策

豫、鄂、皖地區,雖然袁世凱的反動統治勢力比較雄厚,但工農群眾的抗袁鬥爭相當普遍,群眾基礎是比較好的。

誠然,孫中山領導的討袁戰爭失敗後,北洋政一府加緊了對起義軍的「圍剿」,使起義軍增加了困難。

但是,只要堅決依靠群眾,採用靈活的戰術,還是有可能克服困難,在原地區繼續堅持鬥爭的。

由於起義軍的領導者只看到敵人兵力增加,看不到工農群眾中蘊藏的巨大反袁力量,因而作出了西進陝甘的決策,進入了群眾條件比較差的地區,使起義軍的作戰增加了更大的困難。

特別是進入地瘠民貧、民族矛盾尖銳的甘肅地區,困難就越來越大。

雖然甘軍的戰鬥力很弱,起義軍卻連遭挫損。

戰略方向上的這一錯誤,成了起義軍由勝利走向失敗的轉折點。

至於西謀巴蜀,從當時四川的政治和軍事形勢來分析,那裡的討袁戰爭已經失敗,袁世凱已加強了對該省的統治,加上該省的封建軍閥勢力相當雄厚,在這種形勢下,起義軍即使實現了入川計劃,能否站穩腳跟,也是值得懷疑的。

(三)長期流動作戰,沒有建立山區根據地

從起義軍初期和中期活動的地區來看,是具備建立根據地的客觀有利條件的。

伏牛山、桐柏山、大別山,山高嶺險,易守難攻;當地農民的自發反抗鬥爭始終沒有間斷,而且對白朗起義軍深表擁戴,「窮苦之家,甘為窩主;乞丐遊民,願作彼探」。

3但由於起義軍認識不到建立根據地的重要一性一和迫切一性一,以致雖有良好條件而不知利用,沒有採取有效的方式,廣泛深入地發動和組織群眾,打垮當地的地主武裝,摧毀地方反動政權,建立農民自己的政權,使之成為保存和發展自己、消滅和驅逐敵人的根據地。

由於沒有可靠的後方作依托,三年來總是不停頓地流動作戰,得不到可靠的補給和休整的機會,重蹈了中國歷史上農民戰爭中流寇主義的覆轍。

(四)偏重於攻城取物,未能大量殲滅

敵人有生力量

被強大敵人圍追堵截的起義軍,在戰略上處於被動不利的地位。

要擺脫被動、爭取主動,唯一有效的辦法,就是在戰鬥中不斷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轉變敵我力量對比。

白朗起義軍雖然作戰勇敢,機動靈活,但沒有把殲滅敵人有生力量放在頭等重要的位置。

據不完全統計,三年來,起義軍在五個省先後攻破縣城四十座和無數市鎮、關隘,但是,殲敵正規軍百人以上的不過十多次,殲敵一至三個營的不過六七次,其餘多是人數不多的民一團一、商一團一等地方武裝。

起義軍所以不斷攻城,主要目的是為了解決糧餉和械彈。

正是由於沒有大量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所以在戰略上始終處於遭敵圍追的被動地位。

起義軍經常行走在崇山峻嶺之間,便於利用山險殺「回馬槍」,伏擊尾追之敵。

可惜,他們不善於運用此種戰法,結果,不但喪失了殲敵良機,反被敵軍窮追不捨,陷入被動地位。

(五)缺乏鞏固提高部隊的有力措施

白朗比較強調群眾紀律,要求部隊不侵犯勞動人民的利益。

但軍隊內部的組織始終比較鬆散,缺乏嚴格的組織紀律,加上長期流動作戰,缺乏必要的訓練,未能使之向正規軍轉化。

在思想建設方面,雖由資產階級革命一黨一人進行了一些民一主主義革命的宣傳,但根本無力改變農民小生產者短淺的政治眼光,克服宗派觀念、家鄉觀念、自一由散漫等弱點,以致最後出現了自動解體,被敵各個消滅的慘痛結局。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中國近代戰爭史
第一節 鴉片戰爭前的世界與中國第二節 英國以武力推銷鴉片,發動侵華戰爭第三節 英國侵華部署與清政府的海防戰備第四節 英軍首次北犯與清軍定海抗戰第五節 廣東軍民的抗英作戰第六節 英軍再次北犯與清軍浙東反攻第七節 英軍侵入長江下游,沿江軍民英勇抗戰第八節 中國戰敗的原因第一節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的國內形勢第二節 金田起義與太平軍轉戰廣西第三節 北攻湘鄂與東取金陵第四節 定都金陵後的軍政決策第五節 北伐第六節 西征第七節 一破江北江南大營第一節 英法等國企圖擴大在華殖民特權第二節 清廷實行對內鎮壓對外妥協政策第三節 英國製造借口,挑起戰爭第四節 廣東軍民抗擊英法聯軍的進犯第五節 英法聯軍第一次北犯第六節 英法聯軍第二次北犯第七節 英法聯軍第三次北犯第八節 清軍戰敗的原因及其影響第一節 天京內訌後的戰爭形勢第二節 石達開率軍遠征與最後失敗第三節 二破江北大營與三河鎮大捷第四節 二破江南大營與東征蘇常滬第五節 安慶會戰第六節 李秀成部回師江浙與再攻上海第七節 太平天國革命戰爭的最後失敗第八節 太平天國革命戰爭失敗的教訓第一節 捻軍的興起第二節 轉戰皖豫邊,與太平軍南北呼應第三節 接受太平天國領導,與太平軍並肩戰鬥第四節 與太平軍餘部合編,繼續堅持反清戰爭第五節 捻軍起義戰爭的經驗教訓第一節 上海小刀會起義戰爭第二節 大成國起義戰爭第一節 貴州各族人民起義戰爭第二節 雲南回民起義戰爭第三節 李永和、藍朝鼎起義戰爭第四節 陝甘回民起義戰爭第五節 起義戰爭的經驗教訓第一節 英俄爭奪中亞和武裝入侵新疆第二節 清政府的戰略方針和戰爭準備第三節 北疆的收復第四節 南疆的收復第五節 伊犁的索還第六節 戰爭勝利的原因第一節 戰爭爆發前後的政治軍事形勢第二節 山西、北寧之戰第三節 戰爭的擴大第四節 清廷對法宣戰及雙方戰略方針第五節 東南沿海防禦作戰第六節 北圻陸路反攻作戰第七節 戰爭的結局與經驗教訓第一節 戰前形勢第二節 日本侵華的軍事準備與中國的軍事概況第三節 戰爭的爆發和雙方戰略方針第四節 平壤之戰第五節 黃海海戰第六節 遼東半島之戰第七節 山東半島之戰第八節 遼東清軍的潰敗第九節 東北和山東人民的英勇抗戰第十節 《馬關條約》的簽訂第十一節 台灣軍民的艱苦抗日第十二節 中國戰敗的原因第一節 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第二節 義和團運動的興起和發展第三節 八國聯軍的組成與清朝軍事概況第四節 大沽、天津之戰第五節 北京之戰第六節 《辛丑條約》的簽訂第七節 抗擊八國聯軍侵略的重大歷史意義和戰爭失敗的原因第一節 沙俄入侵東北的準備及部署第二節 清朝在東北三省的設防和戰備第三節 戰爭經過第四節 東北人民繼續進行武裝抗俄鬥爭第五節 清軍失敗的原因第一節 英俄兩國對我國西藏的爭奪第二節 英國的戰爭準備與西藏的戰備設防第三節 曲眉仙角、古魯之戰第四節 江孜之戰第五節 拉薩失陷與《拉薩條約》的簽訂第六節 戰爭失敗的原因第一節 辛亥革命前的國內形勢第二節 武昌首義成功,全國掀起革命高一潮第三節 漢口、漢陽保衛戰第四節 蘇浙聯軍攻取南京和成立中央臨時政府第五節 辛亥革命戰爭的經驗與教訓第一節 袁世凱篡權後的倒行逆施第二節 袁世凱鎮壓革命黨的作戰總方針和革命黨人的討袁決策第三節 江西討袁作戰第四節 江蘇討袁作戰第五節 各省討袁相繼失敗第六節 討袁戰爭的教訓第一節 起義武裝的創立和初期活動第二節 襲擊豫鄂兩省敵軍,配合「二次革命」戰爭第三節 轉戰京漢路兩側第四節 西進陝甘,由勝轉敗第五節 回師豫西,最後失敗第六節 白朗起義戰爭的經驗教訓第一節 袁世凱復辟帝制第二節 護國戰爭的醞釀和雙方作戰準備第三節 四川戰役第四節 湘西之戰第五節 滇桂邊之戰第六節 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與護國戰爭之結局第七節 護國戰爭勝利的原因及其在軍事上的得失第一節 護國戰爭後的國內形勢和護法運動的發生第二節 南北政府的戰略方針及兵力部署第三節 北軍第一次攻湘之戰第四節 北軍第二次攻湘之戰第五節 滇黔靖國軍攻川之戰第六節 粵、閩、贛地區的作戰第七節 護法軍政府改組與孫中山離粵第八節 護法戰爭的歷史意義和失敗的主要原因第一節 沙俄策動外蒙「獨立」第二節 沙俄策動呼倫貝爾「獨立」和烏泰叛亂第三節 政府軍抗擊外蒙叛軍向內蒙的進犯第四節 《恰克圖協約》的簽訂和擊退巴布扎布匪軍對內蒙的竄擾第五節 反對沙俄侵蒙戰爭的經驗教訓第一節 英國唆使西藏親英分子發動叛亂第二節 川滇兩省出兵平亂第三節 川軍攻佔鄉城,穩定川邊局勢第四節 英國分割西藏陰謀的破產第五節 戰爭的經驗教訓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