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戰爭史》第四節 《恰克圖協約》的簽訂和擊退巴布扎布匪軍對內蒙的竄擾: 在沙俄政一府的壓力和日、法、英、德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中國近代戰爭史》第四節 《恰克圖協約》的簽訂和擊退巴布扎布匪軍對內蒙的竄擾

中國近代戰爭史

第四節 《恰克圖協約》的簽訂和擊退巴布扎布匪軍對內蒙的竄擾

一、《恰克圖協約》的簽訂

在沙俄政一府的壓力和日、法、英、德等國的「調停」下,中俄兩國從1912年11月起開始就蒙古問題舉行談判。

由於沙俄政一府態度蠻橫,提出種種無理要求,談判曾一度中斷。

1913年9月,在北京重開談判,於11月5日簽訂了《中俄聲明文件》。

在《聲明》中,袁世凱賣國政一府承認外蒙古「自治」,聲明不干涉外蒙「內政」,不在外蒙駐軍、移民和派置文武官員。

在中俄互換的照會中,還規定以後「凡關於外蒙古的政治、土地交涉事宜,中國允許和俄國政一府協商,外蒙古亦得參與其事」,實際上承認了沙俄對外蒙古的控制。

俄國則承認了中國對外蒙古有名無實的宗主權。

根據《中俄聲明》,於1914年9月8日在恰克圖舉行了中俄蒙談判。

在會議上,俄國代表名為「調停」,實則對中國北京政一府代表進行刁難要挾。

經過九個多月的談判,於1915年6月簽訂了《中俄蒙協約》(亦稱《恰克圖協約》)。

該協約實際上是《中俄聲明文件》的進一步具體化,規定了中國在外蒙古行使宗主權的一些表面一性一條款,中國、俄國承認外蒙古「自治」,哲布尊丹巴取消「大皇帝」稱號及「共戴」年號,由中華民國大總統冊封,採用民國年歷。

北京政一府則承認沙俄在外蒙古取得的各種特權,事實上承認了沙俄對外蒙古的殖民統治。

沙俄在策動外蒙古「獨立」的同時,還派軍隊開入外蒙古西北部的唐努烏梁海地區,強行霸佔了我國十七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1915年恰克圖會議時,北京政一府代表提出了唐努烏梁海問題,沙俄代表竟拒絕討論。

沙俄侵佔我國唐努烏梁海地區,歷屆中國政一府均未予承認,亦從未聲明放棄對這一地區的主權。

二、擊退巴布扎布匪軍對內蒙的竄擾

在《中俄蒙協約》簽訂後,沙俄侵吞內蒙古的野心仍然不死,不斷指使外蒙叛軍進行武裝一騷一擾。

沙俄政一府利用中國北京政一府與它互換照會時所發表的對於叛逃外蒙參與庫倫「獨立」的內蒙人員,允許他們返回內蒙原籍,不予治罪的聲明,於1915年冬派遣巴布扎布2率領叛匪數千人,以返旗名義竄入內蒙,大肆一騷一擾搶掠。

當北京政一府令其解散匪眾,停止一騷一擾時,巴布扎布竟進行武力抗拒。

北京政一府遂令多倫、林西一帶駐軍進行圍剿。

在政一府軍的沉重打擊下,巴布扎佈於同年11月中旬率匪眾逃到外蒙境內的游格吉廟。

多倫鎮守使蕭良臣率部跟蹤追擊,於11月16日進佔堪布廟(距游格吉廟百餘公里),偵知巴布扎布準備進行反擊。

當時,蕭良臣所率兵力僅及巴布扎布匪軍的三分之一,若向後路調兵,相距千里,緩不濟急,若採取守勢,又將被動挨打。

蕭良臣考慮到與其「坐以待困,莫若先發制人」,遂一面發電請示上級,一面行文馳送巴布扎布,「以緩其攻我之心」。

1同時,激勵將士積極進行襲擊巴匪的準備。

蕭良臣在得到上級允許後,於11月20日夜,冒風踏雪,率部由山間小道兼程前進。

蕭部晝匿沙窩澗谷,日落繼進,越過匪卡堡壘,於22日黎明出敵不意地直搗匪巢游格吉廟。

巴匪於睡夢之中突遭襲擊,驚惶失措。

蕭部「奮勇直前,勢如潮湧」,當場斃匪千餘名。

上午11時,巴匪向東北逃竄。

蕭良臣下令分頭追擊,又生擒七百餘名,奪獲大炮一門、機槍一挺、步馬槍千餘支,其它物資無算。

沙俄惟恐巴匪殘部被全部消滅,便指使外蒙「自治」政一府「總理」賽音諾顏汗及「外長」輔國公車林多爾濟,到北京政一府駐庫倫的都護使公署進行交涉,要求政一府軍退出外蒙古。

這種無理要求,當即遭到都護使的駁斥。

事後,外蒙「自治」政一府派出蒙兵一千名赴游格吉廟,另一千名赴烏得、巴爾虎東北各處,名為防堵巴匪,實為防堵政一府軍。

11月28日,沙俄駐庫倫總領事米勒爾又親自出馬,與中國駐庫倫都護使進行交涉,胡說中國政一府軍進入外蒙違反了《中俄蒙協約》,狂妄聲稱「外蒙為中國領土,不過是條約上之名詞,內外蒙本有界限,自不應隨意侵越」2。

米勒爾還以沙俄政一府的名義,無理要求中國政一府軍退出外蒙古。

庫倫都護使當即給予批駁,並揭露沙俄支持巴匪的種種事實。

沙俄領事無言對答,狼狽而返。

後來,北京政一府在沙俄壓力下,下令政一府軍停止追剿。

巴布扎布率殘匪逃到外蒙與呼倫貝爾交界的喀爾喀河一帶,受到沙俄侵略者的直接庇護。

以後,巴布扎布又投靠日本,充當俄、日帝國主義的雙重侵略工具。

1916年10月,在其竄犯林西時,被政一府軍擊斃,受到了應得的懲罰。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統治,外蒙傀儡集一團一失去了靠山。

在這種形勢下,外蒙古「自治」政一府的王公大臣,於1919年11月聯合上書民國政一府,「情願取消自治」,宣佈與沙俄所訂的條約、協定「概無效力」。

1920年1月,呼倫貝爾副都統勝福亦要求撤銷「特別區域」,廢除與沙俄政一府訂立的「協定」與各種「合同」。

沙俄妄圖侵佔我國蒙古地區的一陰一謀終以失敗而告終。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中國近代戰爭史
第一節 鴉片戰爭前的世界與中國第二節 英國以武力推銷鴉片,發動侵華戰爭第三節 英國侵華部署與清政府的海防戰備第四節 英軍首次北犯與清軍定海抗戰第五節 廣東軍民的抗英作戰第六節 英軍再次北犯與清軍浙東反攻第七節 英軍侵入長江下游,沿江軍民英勇抗戰第八節 中國戰敗的原因第一節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的國內形勢第二節 金田起義與太平軍轉戰廣西第三節 北攻湘鄂與東取金陵第四節 定都金陵後的軍政決策第五節 北伐第六節 西征第七節 一破江北江南大營第一節 英法等國企圖擴大在華殖民特權第二節 清廷實行對內鎮壓對外妥協政策第三節 英國製造借口,挑起戰爭第四節 廣東軍民抗擊英法聯軍的進犯第五節 英法聯軍第一次北犯第六節 英法聯軍第二次北犯第七節 英法聯軍第三次北犯第八節 清軍戰敗的原因及其影響第一節 天京內訌後的戰爭形勢第二節 石達開率軍遠征與最後失敗第三節 二破江北大營與三河鎮大捷第四節 二破江南大營與東征蘇常滬第五節 安慶會戰第六節 李秀成部回師江浙與再攻上海第七節 太平天國革命戰爭的最後失敗第八節 太平天國革命戰爭失敗的教訓第一節 捻軍的興起第二節 轉戰皖豫邊,與太平軍南北呼應第三節 接受太平天國領導,與太平軍並肩戰鬥第四節 與太平軍餘部合編,繼續堅持反清戰爭第五節 捻軍起義戰爭的經驗教訓第一節 上海小刀會起義戰爭第二節 大成國起義戰爭第一節 貴州各族人民起義戰爭第二節 雲南回民起義戰爭第三節 李永和、藍朝鼎起義戰爭第四節 陝甘回民起義戰爭第五節 起義戰爭的經驗教訓第一節 英俄爭奪中亞和武裝入侵新疆第二節 清政府的戰略方針和戰爭準備第三節 北疆的收復第四節 南疆的收復第五節 伊犁的索還第六節 戰爭勝利的原因第一節 戰爭爆發前後的政治軍事形勢第二節 山西、北寧之戰第三節 戰爭的擴大第四節 清廷對法宣戰及雙方戰略方針第五節 東南沿海防禦作戰第六節 北圻陸路反攻作戰第七節 戰爭的結局與經驗教訓第一節 戰前形勢第二節 日本侵華的軍事準備與中國的軍事概況第三節 戰爭的爆發和雙方戰略方針第四節 平壤之戰第五節 黃海海戰第六節 遼東半島之戰第七節 山東半島之戰第八節 遼東清軍的潰敗第九節 東北和山東人民的英勇抗戰第十節 《馬關條約》的簽訂第十一節 台灣軍民的艱苦抗日第十二節 中國戰敗的原因第一節 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第二節 義和團運動的興起和發展第三節 八國聯軍的組成與清朝軍事概況第四節 大沽、天津之戰第五節 北京之戰第六節 《辛丑條約》的簽訂第七節 抗擊八國聯軍侵略的重大歷史意義和戰爭失敗的原因第一節 沙俄入侵東北的準備及部署第二節 清朝在東北三省的設防和戰備第三節 戰爭經過第四節 東北人民繼續進行武裝抗俄鬥爭第五節 清軍失敗的原因第一節 英俄兩國對我國西藏的爭奪第二節 英國的戰爭準備與西藏的戰備設防第三節 曲眉仙角、古魯之戰第四節 江孜之戰第五節 拉薩失陷與《拉薩條約》的簽訂第六節 戰爭失敗的原因第一節 辛亥革命前的國內形勢第二節 武昌首義成功,全國掀起革命高一潮第三節 漢口、漢陽保衛戰第四節 蘇浙聯軍攻取南京和成立中央臨時政府第五節 辛亥革命戰爭的經驗與教訓第一節 袁世凱篡權後的倒行逆施第二節 袁世凱鎮壓革命黨的作戰總方針和革命黨人的討袁決策第三節 江西討袁作戰第四節 江蘇討袁作戰第五節 各省討袁相繼失敗第六節 討袁戰爭的教訓第一節 起義武裝的創立和初期活動第二節 襲擊豫鄂兩省敵軍,配合「二次革命」戰爭第三節 轉戰京漢路兩側第四節 西進陝甘,由勝轉敗第五節 回師豫西,最後失敗第六節 白朗起義戰爭的經驗教訓第一節 袁世凱復辟帝制第二節 護國戰爭的醞釀和雙方作戰準備第三節 四川戰役第四節 湘西之戰第五節 滇桂邊之戰第六節 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與護國戰爭之結局第七節 護國戰爭勝利的原因及其在軍事上的得失第一節 護國戰爭後的國內形勢和護法運動的發生第二節 南北政府的戰略方針及兵力部署第三節 北軍第一次攻湘之戰第四節 北軍第二次攻湘之戰第五節 滇黔靖國軍攻川之戰第六節 粵、閩、贛地區的作戰第七節 護法軍政府改組與孫中山離粵第八節 護法戰爭的歷史意義和失敗的主要原因第一節 沙俄策動外蒙「獨立」第二節 沙俄策動呼倫貝爾「獨立」和烏泰叛亂第三節 政府軍抗擊外蒙叛軍向內蒙的進犯第四節 《恰克圖協約》的簽訂和擊退巴布扎布匪軍對內蒙的竄擾第五節 反對沙俄侵蒙戰爭的經驗教訓第一節 英國唆使西藏親英分子發動叛亂第二節 川滇兩省出兵平亂第三節 川軍攻佔鄉城,穩定川邊局勢第四節 英國分割西藏陰謀的破產第五節 戰爭的經驗教訓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