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戰爭史》第一節 起義武裝的創立和初期活動:這一地區的農民,受封建統治階級的壓迫和剝削十分嚴重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中國近代戰爭史》第一節 起義武裝的創立和初期活動

中國近代戰爭史

第一節 起義武裝的創立和初期活動

河南寶豐、魯山一帶,是白朗領導的農民起義的發源地。

這一地區的農民,受封建統治階級的壓迫和剝削十分嚴重。

清末民初,約有70—80%的土地被地主所霸佔,地租高達收穫量的60%以上。

農民除受地租剝削外,還受高利貸的盤剝,比較普遍的是借銀一月,索利三分,借糧一季,交息五成。

反動政一府徵收田賦本較苛重,承包人又從中侵吞,中飽私囊,外加名目繁多的苛捐雜稅和為地主、官府服各種無償勞役,壓得農民喘不過氣來。

1911年,寶豐、魯山地區遭大冰雹襲擊,農業歉收,但封建剝削卻有增無減,致使廣大農民無法生活下去,階級矛盾異常尖銳,出現了「千百成群,揭竿起事」的革命形勢。

由貧苦農民、采煤工人、「蹚匠」2和部分被裁士兵組成的許多小鄙農民武裝,紛紛開展反抗地主豪紳的鬥爭。

在封建統治階級巧取豪奪,土豪劣紳橫行鄉里,不少中小地主遭到破產的情況下,剝削階級家庭出身的白朗也被迫走上了起義的道路。

白朗字明心,1873年生於河南省寶豐縣大劉村,家有土地二百畝。

1908年被人誣告入獄,經變賣土地營救,才被釋放。

之後,經歷了當兵、販鹽、煉鐵等活動,比較廣泛地接觸了貧苦群眾。

1911年10月,白朗公開扯起義旗,組織了一支起義武裝。

最初只有二三十人,多為衣衫破爛的貧苦農民。

所用武器除一支快槍外,其餘儘是「笨炮」(即土銃一類武器)和大刀,因此有人稱他們為「笨炮隊」或「襖片隊」。

白朗起義武裝成立後,即於11月聯合以張群為首的義軍共約一百人,進攻靠近葉縣的魯山張官營地主武裝。

因遭葉縣軍隊和地主武裝夾擊,損失八十餘人。

張群陣亡,白朗負傷。

雖然初戰受挫,但白朗並不灰心,繼續堅持鬥爭。

1912年4月,白朗率起義軍二三十人,在寶豐東北交馬嶺設伏,襲擊寶豐卸任知事張禮堂的保鏢,繳獲快槍十餘支。

不久,又和郜永成(又名秦椒紅)的起義軍聯合作戰,多次擊敗葉縣知事溫少良率領的反動武裝,使其龜縮城內,不敢出戰。

這時,寶、魯一帶各股起義武裝活動頻繁,聲勢日益壯大。

當地反動政一府無力鎮壓,便使出了招撫伎倆。

一些起義軍首領中計受騙,慘遭殺害。

白朗識破了反動派的欺騙勾當,拒絕「受撫」。

他率部北上禹州(今禹縣),一舉攻克神垢鎮。

後又南下舞一陽一縣,以母豬峽為基地,往來游擊,活動範圍逐漸擴大到鄂豫邊境。

起義軍的口號是「打富濟貧」。

每到一地,將地主富商的糧食、銀錢、衣物、首飾分給窮人,加之起義軍的紀律也比較嚴明,因而深受群眾的擁護。

當時流傳著不少讚揚白朗及起義軍的民謠。

由於白朗的威望日高,許多小鄙起義武裝紛紛投奔。

特別是袁世凱篡權後,變本加厲盤剝民眾,使民生更加凋敝,河南人民「十(之)八九不能自活」3。

於是,參加起義的群眾日益增加,一年之內,部隊迅速發展到二三千人。

白朗起義軍經過初期戰鬥活動,建立了一支比較能打游擊戰的武裝,並有一小塊游擊基地,給了地主豪紳、反動地方官吏以應有的打擊。

但是,軍隊的組織形式比較原始,沒有正規的編制和番號,只有人數不等的「桿」(分馬隊和步隊),由各桿頭統率,以桿頭的姓名為旗號,無統一的職稱。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中國近代戰爭史
第一節 鴉片戰爭前的世界與中國第二節 英國以武力推銷鴉片,發動侵華戰爭第三節 英國侵華部署與清政府的海防戰備第四節 英軍首次北犯與清軍定海抗戰第五節 廣東軍民的抗英作戰第六節 英軍再次北犯與清軍浙東反攻第七節 英軍侵入長江下游,沿江軍民英勇抗戰第八節 中國戰敗的原因第一節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的國內形勢第二節 金田起義與太平軍轉戰廣西第三節 北攻湘鄂與東取金陵第四節 定都金陵後的軍政決策第五節 北伐第六節 西征第七節 一破江北江南大營第一節 英法等國企圖擴大在華殖民特權第二節 清廷實行對內鎮壓對外妥協政策第三節 英國製造借口,挑起戰爭第四節 廣東軍民抗擊英法聯軍的進犯第五節 英法聯軍第一次北犯第六節 英法聯軍第二次北犯第七節 英法聯軍第三次北犯第八節 清軍戰敗的原因及其影響第一節 天京內訌後的戰爭形勢第二節 石達開率軍遠征與最後失敗第三節 二破江北大營與三河鎮大捷第四節 二破江南大營與東征蘇常滬第五節 安慶會戰第六節 李秀成部回師江浙與再攻上海第七節 太平天國革命戰爭的最後失敗第八節 太平天國革命戰爭失敗的教訓第一節 捻軍的興起第二節 轉戰皖豫邊,與太平軍南北呼應第三節 接受太平天國領導,與太平軍並肩戰鬥第四節 與太平軍餘部合編,繼續堅持反清戰爭第五節 捻軍起義戰爭的經驗教訓第一節 上海小刀會起義戰爭第二節 大成國起義戰爭第一節 貴州各族人民起義戰爭第二節 雲南回民起義戰爭第三節 李永和、藍朝鼎起義戰爭第四節 陝甘回民起義戰爭第五節 起義戰爭的經驗教訓第一節 英俄爭奪中亞和武裝入侵新疆第二節 清政府的戰略方針和戰爭準備第三節 北疆的收復第四節 南疆的收復第五節 伊犁的索還第六節 戰爭勝利的原因第一節 戰爭爆發前後的政治軍事形勢第二節 山西、北寧之戰第三節 戰爭的擴大第四節 清廷對法宣戰及雙方戰略方針第五節 東南沿海防禦作戰第六節 北圻陸路反攻作戰第七節 戰爭的結局與經驗教訓第一節 戰前形勢第二節 日本侵華的軍事準備與中國的軍事概況第三節 戰爭的爆發和雙方戰略方針第四節 平壤之戰第五節 黃海海戰第六節 遼東半島之戰第七節 山東半島之戰第八節 遼東清軍的潰敗第九節 東北和山東人民的英勇抗戰第十節 《馬關條約》的簽訂第十一節 台灣軍民的艱苦抗日第十二節 中國戰敗的原因第一節 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第二節 義和團運動的興起和發展第三節 八國聯軍的組成與清朝軍事概況第四節 大沽、天津之戰第五節 北京之戰第六節 《辛丑條約》的簽訂第七節 抗擊八國聯軍侵略的重大歷史意義和戰爭失敗的原因第一節 沙俄入侵東北的準備及部署第二節 清朝在東北三省的設防和戰備第三節 戰爭經過第四節 東北人民繼續進行武裝抗俄鬥爭第五節 清軍失敗的原因第一節 英俄兩國對我國西藏的爭奪第二節 英國的戰爭準備與西藏的戰備設防第三節 曲眉仙角、古魯之戰第四節 江孜之戰第五節 拉薩失陷與《拉薩條約》的簽訂第六節 戰爭失敗的原因第一節 辛亥革命前的國內形勢第二節 武昌首義成功,全國掀起革命高一潮第三節 漢口、漢陽保衛戰第四節 蘇浙聯軍攻取南京和成立中央臨時政府第五節 辛亥革命戰爭的經驗與教訓第一節 袁世凱篡權後的倒行逆施第二節 袁世凱鎮壓革命黨的作戰總方針和革命黨人的討袁決策第三節 江西討袁作戰第四節 江蘇討袁作戰第五節 各省討袁相繼失敗第六節 討袁戰爭的教訓第一節 起義武裝的創立和初期活動第二節 襲擊豫鄂兩省敵軍,配合「二次革命」戰爭第三節 轉戰京漢路兩側第四節 西進陝甘,由勝轉敗第五節 回師豫西,最後失敗第六節 白朗起義戰爭的經驗教訓第一節 袁世凱復辟帝制第二節 護國戰爭的醞釀和雙方作戰準備第三節 四川戰役第四節 湘西之戰第五節 滇桂邊之戰第六節 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與護國戰爭之結局第七節 護國戰爭勝利的原因及其在軍事上的得失第一節 護國戰爭後的國內形勢和護法運動的發生第二節 南北政府的戰略方針及兵力部署第三節 北軍第一次攻湘之戰第四節 北軍第二次攻湘之戰第五節 滇黔靖國軍攻川之戰第六節 粵、閩、贛地區的作戰第七節 護法軍政府改組與孫中山離粵第八節 護法戰爭的歷史意義和失敗的主要原因第一節 沙俄策動外蒙「獨立」第二節 沙俄策動呼倫貝爾「獨立」和烏泰叛亂第三節 政府軍抗擊外蒙叛軍向內蒙的進犯第四節 《恰克圖協約》的簽訂和擊退巴布扎布匪軍對內蒙的竄擾第五節 反對沙俄侵蒙戰爭的經驗教訓第一節 英國唆使西藏親英分子發動叛亂第二節 川滇兩省出兵平亂第三節 川軍攻佔鄉城,穩定川邊局勢第四節 英國分割西藏陰謀的破產第五節 戰爭的經驗教訓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