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戰爭史》第二節 義和團運動的興起和發展: 義和一團一最早興起於山東和直隸(今河北)交界地區。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中國近代戰爭史》第二節 義和團運動的興起和發展

中國近代戰爭史

第二節 義和團運動的興起和發展

一、義和一團一運動的興起

義和一團一最早興起於山東和直隸(今河北)交界地區。

它是在義和拳等民間反清秘密結社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反帝一愛一國群眾組織。

其成員主要是農民、手工業者和其他勞動群眾,還有不少無業遊民。

義和一團一的名稱最早見於1898年6月山東巡撫張汝梅的奏折。

次年秋起,清政一府在公文中也開始使用這一名稱。

此後,「義和一團一」一詞逐漸取代了「義和拳」,或與「義和拳」並用。

山東的教會勢力極為猖獗,人民群眾的反洋教鬥爭也就異常激烈。

甲午戰爭後,帝國主義軍事統治力量相對薄弱的魯西北地區,群眾經過長期醞釀,奮起抗教,終於成為義和一團一反帝一愛一國運動的主要發源地。

至1899年,閻書勤、趙三多等領導的冠縣一帶的義和拳,以及朱紅燈、本明和尚(亦稱心誠和尚)領導的茌平、禹城、平原一帶的義和拳,已相當活躍,聲勢甚大。

他們在反洋教鬥爭中相互聲援,有力地打擊教會侵略勢力,使帝國主義和清政一府為之震驚。

長期以來,直隸人民也不斷反抗教會的欺壓,參加鬥爭的群眾相當廣泛。

趙三多、閻書勤等在山東冠縣豎旗起義後,直魯交界地區和直隸南部很快出現了義和一團一的活動,不時攻打教堂。

義和一團一興起以後,提出了許多反帝口號,如「扶保中華,逐去外洋」、「扶清滅洋,替天行道」1和「興清滅教」、「洋人可滅」2等等。

在鬥爭過程中,義和一團一也張貼過反清的揭帖,如「滅了耶穌教,殺了東洋鬼,再跟大清鬧」3等。

義和一團一以宗教和軍事合一為其組織形式。

基層單位是壇(或稱廠、爐、嘗一團一),各壇人數不等,多至百人以上,少則五十人或二十五人。

幾個或十幾個壇組成總壇(總一團一)。

各總壇之間互相獨立,不相統屬。

作戰時分編為哨、班,一哨有五十至一百人,負責人稱哨長(或隊長、百長),哨下分班,每班十人,設班長(或稱十長)。

就其總體來說,義和一團一是一個沒有統一領導和指揮機構的鬆散組織,主要靠揭帖聚會,有事時「傳單一出,千人立聚」4,事畢即散。

青年婦女也有類似組織,名為紅燈照,藍燈照等。

她們一般擔任勤務工作,有時也參加戰鬥。

義和一團一的總壇首領稱老師或老祖師,各壇首領稱大師兄、二師兄。

大師兄平時掌管壇內各種事務,戰時負責領隊和指揮作戰。

山東地區的義和一團一有總辦、統領、打探、巡營、前敵、催陣及分編哨隊各名目5。

有的義和一團一還有大元帥、副元帥、大先鋒、軍師、總管糧台等稱謂6。

其中總辦、統領一般由有威望的教師擔任;前敵、催陣由勇敢能戰者充當(作戰時他們騎馬當先,往來督戰)。

義和一團一主要使用大刀、長矛等冷兵器,並有少量鳥槍、抬槍、抬炮等火器。

義和一團一有較濃厚的封建迷信思想,如宣揚神道相助,刀槍不入等。

但義和一團一制定的某些一團一規戒律,如「不准公報私仇,以富壓貧,依強凌弱,以是為非」1、「毋貪財,毋好色」2等,則體現了義和一團一反對邪惡、反抗壓迫、保護善良等勞動人民的品德,因而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

義和一團一運動直接打擊了帝國主義侵略勢力,清政一府懾於帝國主義一婬一威,曾先後多次下令「速為剪除,……實力搜剿」1,「切實彈壓,毋令滋事」2,「從嚴懲辦,以靖地方」1。

但是,清軍的武力鎮壓,動搖不了義和一團一反帝鬥爭的決心,因而此伏彼起,「剿」不勝「剿」。

於是有些官吏認為,如果一味「袒教抑民」,勢必「激之生變,鋌而走險」2,主張「化私會為公舉,改拳勇為民一團一」,「聽其自衛身家,守望相助」3,以求民教相安。

清政一府這種改「剿」為「撫」、被迫承認義和一團一為合法一團一體的政策,使義和一團一得到了公開活動的有利條件,以致聲勢日大,更加有力地打擊了傳教士和教民的凶焰。

1899年10月上旬,山東平原縣槓子李莊,因教民欺壓群眾,義和一團一便衝擊當地的教堂。

知縣蔣楷派兵前往鎮壓。

朱紅燈率一團一民二三百人(一說近千人)與清軍進行戰鬥,將其擊敗。

10月中旬,朱紅燈指揮義和一團一擊退數百名清軍騎兵的進攻,後又進至距平原縣城僅十八里的森羅殿。

不久,朱紅燈率眾衝出重圍,轉至茌平。

同年11月,朱紅燈及本明和尚被清軍游擊馬金敘部逮捕,後在濟南遇害。

此後,魯西北地區的義和一團一在高唐縣人王立言等領導下繼續進行鬥爭。

在帝國主義的壓力下,清廷決心把山東義和一團一鎮壓下去。

1899年12月6日,派工部右侍郎袁世凱署理山東巡撫,統兵前往鎮壓。

12月25日,袁世凱統率裝備一精一良的七千名武衛右軍到達濟南。

他見山東「民情強悍」,義和一團一民「所在多有」,便「分佈隊伍逐處彈壓」。

4至1900年夏初,「各處拳廠,均已撤閉」,有的「潛匿僻壤,私相演授」。

5王立言等首領相繼犧牲,倖存的一團一民在閻書勤等領導下,或轉為秘密活動,或進入直隸繼續堅持鬥爭。

二、義和一團一在直隸和京津地區的發展

當義和一團一在山東蓬勃一發展時,與山東交界的直隸大名府、河間府等地區的義和一團一也積極開展鬥爭,其活動迅速遍及直隸東南各州、縣。

直隸總督裕祿雖一再調兵鎮壓,但義和一團一衝破重重障礙,從1900年春季起,向冀中地區迅速擴展。

至4、5月間,保定、清苑、定興、涿州(今涿縣)、新城等地,已成為義和一團一活動的中心地區。

1900年5月12日,淶水縣高洛村的義和一團一圍攻正在添槍增炮、擴大反動武裝的教堂,鄰近的定興、涿州、新城、易縣各地義和一團一也紛紛前來相助,將教堂焚燬。

定興縣的倉巨村也發生類似事件。

法國天主教駐北京的大主教樊國梁向清政一府施加壓力。

清廷命裕祿派兵鎮壓。

裕祿派練軍左翼馬隊統領楊福同率騎兵前往淶水縣高洛村,逮捕和殘殺數十名一團一民,迫使義和一團一向定興縣撤退。

接著,楊福同又率部前往定興縣。

5月21日,義和一團一二三千人在石亭村設伏。

22日,清軍剛到石亭村外,義和一團一突然發起圍攻,持械猛撲,用長矛將楊福同刺死。

5月27日,義和一團一攻佔涿州城,並乘勝繼續北上。

為了阻止清政一府調兵,義和一團一先後破壞了高碑店、琉璃河等處的鐵路電線,燒燬了高碑店、涿州、琉璃河、長辛店、蘆溝橋等車站,連慈禧、光緒乘坐的「龍車」也被焚燬。

清廷急命裕祿飭令直隸提督聶士成「將蘆保、津蘆兩路電線鐵道專派隊伍妥為保護,毋任再有疏虞」1。

聶士成命駐保定的武衛前軍統領邢長春和楊慕時迅速帶兵沿蘆保鐵路北上,分別駐紮於保定至蘆溝橋的大小十七個車站(大站駐一哨,小站駐半哨),企圖阻止淶水、涿州等地的義和一團一北上。

由於義和一團一逼一近北京,慈禧緊急調兵加強佈防。

除調武衛前軍加強京南兵力外,又調端郡王載漪的虎神營、慶親王奕訢的神機營加強京城各門的防禦(除永定門加派五營兵力外,其餘各門均加二營)。

慈禧還命軍機大臣榮祿親率武衛中軍至馬家堡、豐台一帶佈防。

榮祿以三個營駐防馬家堡,五個營駐防豐台。

但是,清政一府的增兵防堵,阻止不了義和一團一進入清王朝的心臟北京。

1900年初春,北京城內就有了義和一團一的活動。

開始僅在僻靜之處,後來公開在大街小巷傳授拳藝,並在交通要道和教堂周圍張貼揭帖。

6月上旬,京郊各縣義和一團一分批湧進北京。

同情義和一團一的守城士兵,不僅不予阻攔,反而給他們喝道讓路。

北京居民也積極參加義和閉,數日之內,全城設壇千餘處。

至6月下旬,北京城內的義和一團一「不下十數萬,自兵民以至王公府第,處處皆是,同聲與洋教為仇,勢不兩立」1。

北京城內義和一團一的迅猛發展,使清朝統治者極為不安,唯恐禍起肘腋,危及他們的統治地位,不得不採勸因而用之,徐圖挽救」2的控制利用政策,派莊親王載勳等總統義和一團一事務。

6月15日,北京義和一團一開始圍攻西什庫教堂。

17日,當慈禧聽信載漪等人偽造的列強要勒令她歸政光緒的假照會後,她便利用義和一團一對帝國主義的義憤,煽動義和一團一及武衛後軍於20日開始圍攻東交民巷使館區。

但是,慈禧集一團一不久即玩一弄明攻暗保的手腕,一面虛張聲勢,一面暗中向使館運送粟米瓜果,為日後議和預留後路。

與此同時,天津義和一團一運動也在蓬勃興起。

早在1900年2月,天津南門外就有人設壇練拳。

6月初,靜海義和一團一首領曹福田、新城義和一團一首領張德成和女首領林黑兒等,率領一團一眾先後進入天津。

旬日之間,神壇林立,鑄刀之一聲日夜相繼,參加者約五萬之眾。

他們燒燬教堂,懲辦貪一官污吏,打開監獄釋放被捕的義和一團一員,奪取海關道軍械庫,用新式武器裝備自己。

裕祿懾於義和一團一的聲勢,也不敢再以武力鎮壓,便轉而採取籠絡手段。

他對義和一團一首領以禮相待,請張德成當軍師,給曹福田「大令一支,使掌生殺之權,並可調用各兵隊」1。

裕祿此舉,既可避免義和一團一對自己的威脅,又可利用其對付洋人,同時又不悖逆慈禧的意圖。

而義和一團一也就在6、7月間,以合法身份英勇地參加了圍攻天津租界內的侵略軍以及抗擊八國聯軍進攻天津城的戰鬥。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中國近代戰爭史
第一節 鴉片戰爭前的世界與中國第二節 英國以武力推銷鴉片,發動侵華戰爭第三節 英國侵華部署與清政府的海防戰備第四節 英軍首次北犯與清軍定海抗戰第五節 廣東軍民的抗英作戰第六節 英軍再次北犯與清軍浙東反攻第七節 英軍侵入長江下游,沿江軍民英勇抗戰第八節 中國戰敗的原因第一節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的國內形勢第二節 金田起義與太平軍轉戰廣西第三節 北攻湘鄂與東取金陵第四節 定都金陵後的軍政決策第五節 北伐第六節 西征第七節 一破江北江南大營第一節 英法等國企圖擴大在華殖民特權第二節 清廷實行對內鎮壓對外妥協政策第三節 英國製造借口,挑起戰爭第四節 廣東軍民抗擊英法聯軍的進犯第五節 英法聯軍第一次北犯第六節 英法聯軍第二次北犯第七節 英法聯軍第三次北犯第八節 清軍戰敗的原因及其影響第一節 天京內訌後的戰爭形勢第二節 石達開率軍遠征與最後失敗第三節 二破江北大營與三河鎮大捷第四節 二破江南大營與東征蘇常滬第五節 安慶會戰第六節 李秀成部回師江浙與再攻上海第七節 太平天國革命戰爭的最後失敗第八節 太平天國革命戰爭失敗的教訓第一節 捻軍的興起第二節 轉戰皖豫邊,與太平軍南北呼應第三節 接受太平天國領導,與太平軍並肩戰鬥第四節 與太平軍餘部合編,繼續堅持反清戰爭第五節 捻軍起義戰爭的經驗教訓第一節 上海小刀會起義戰爭第二節 大成國起義戰爭第一節 貴州各族人民起義戰爭第二節 雲南回民起義戰爭第三節 李永和、藍朝鼎起義戰爭第四節 陝甘回民起義戰爭第五節 起義戰爭的經驗教訓第一節 英俄爭奪中亞和武裝入侵新疆第二節 清政府的戰略方針和戰爭準備第三節 北疆的收復第四節 南疆的收復第五節 伊犁的索還第六節 戰爭勝利的原因第一節 戰爭爆發前後的政治軍事形勢第二節 山西、北寧之戰第三節 戰爭的擴大第四節 清廷對法宣戰及雙方戰略方針第五節 東南沿海防禦作戰第六節 北圻陸路反攻作戰第七節 戰爭的結局與經驗教訓第一節 戰前形勢第二節 日本侵華的軍事準備與中國的軍事概況第三節 戰爭的爆發和雙方戰略方針第四節 平壤之戰第五節 黃海海戰第六節 遼東半島之戰第七節 山東半島之戰第八節 遼東清軍的潰敗第九節 東北和山東人民的英勇抗戰第十節 《馬關條約》的簽訂第十一節 台灣軍民的艱苦抗日第十二節 中國戰敗的原因第一節 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第二節 義和團運動的興起和發展第三節 八國聯軍的組成與清朝軍事概況第四節 大沽、天津之戰第五節 北京之戰第六節 《辛丑條約》的簽訂第七節 抗擊八國聯軍侵略的重大歷史意義和戰爭失敗的原因第一節 沙俄入侵東北的準備及部署第二節 清朝在東北三省的設防和戰備第三節 戰爭經過第四節 東北人民繼續進行武裝抗俄鬥爭第五節 清軍失敗的原因第一節 英俄兩國對我國西藏的爭奪第二節 英國的戰爭準備與西藏的戰備設防第三節 曲眉仙角、古魯之戰第四節 江孜之戰第五節 拉薩失陷與《拉薩條約》的簽訂第六節 戰爭失敗的原因第一節 辛亥革命前的國內形勢第二節 武昌首義成功,全國掀起革命高一潮第三節 漢口、漢陽保衛戰第四節 蘇浙聯軍攻取南京和成立中央臨時政府第五節 辛亥革命戰爭的經驗與教訓第一節 袁世凱篡權後的倒行逆施第二節 袁世凱鎮壓革命黨的作戰總方針和革命黨人的討袁決策第三節 江西討袁作戰第四節 江蘇討袁作戰第五節 各省討袁相繼失敗第六節 討袁戰爭的教訓第一節 起義武裝的創立和初期活動第二節 襲擊豫鄂兩省敵軍,配合「二次革命」戰爭第三節 轉戰京漢路兩側第四節 西進陝甘,由勝轉敗第五節 回師豫西,最後失敗第六節 白朗起義戰爭的經驗教訓第一節 袁世凱復辟帝制第二節 護國戰爭的醞釀和雙方作戰準備第三節 四川戰役第四節 湘西之戰第五節 滇桂邊之戰第六節 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與護國戰爭之結局第七節 護國戰爭勝利的原因及其在軍事上的得失第一節 護國戰爭後的國內形勢和護法運動的發生第二節 南北政府的戰略方針及兵力部署第三節 北軍第一次攻湘之戰第四節 北軍第二次攻湘之戰第五節 滇黔靖國軍攻川之戰第六節 粵、閩、贛地區的作戰第七節 護法軍政府改組與孫中山離粵第八節 護法戰爭的歷史意義和失敗的主要原因第一節 沙俄策動外蒙「獨立」第二節 沙俄策動呼倫貝爾「獨立」和烏泰叛亂第三節 政府軍抗擊外蒙叛軍向內蒙的進犯第四節 《恰克圖協約》的簽訂和擊退巴布扎布匪軍對內蒙的竄擾第五節 反對沙俄侵蒙戰爭的經驗教訓第一節 英國唆使西藏親英分子發動叛亂第二節 川滇兩省出兵平亂第三節 川軍攻佔鄉城,穩定川邊局勢第四節 英國分割西藏陰謀的破產第五節 戰爭的經驗教訓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