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戰爭史
第五節 北京之戰
一、清軍在津京間的防禦部署
天津失陷後,清廷一面令從天津撤離的部隊在北倉、楊村等地設防,一面調派其它部隊增強北京及其附近地區的防禦。
其時,馬玉昆部十五營、聶士成餘部四營、呂本元部五營、何永盛部五營、安衛軍二營共約一萬五千人退至北倉,宋慶部十三營退至楊村。
蘆台有武衛前軍馮義和部十七營、胡殿甲部五營;北塘守軍如前。
此外,部分勤王之師也陸續到達:楊柳青有記名總兵蔣尚鈞部豫軍五營,北京附近有湖北提督張春發部武衛先鋒左翼十營,江西按察使陳澤霖部武衛先鋒右翼十營,總兵夏辛酉部嵩武軍六營,總兵萬本華部晉威軍四營,陝西布政使升允部陝軍八營,甘肅布政使岑春煊部甘軍六營,北京城內有駐軍六七萬人。
總計京津間兵力不下十萬。
此外,還有義和一團一七萬餘人,其中北京城內約有五萬,另二萬餘人分散在津京間的交通沿線。
為阻止聯軍沿北運河北上,退至北倉一帶的清軍萬餘人在馬玉昆的統率下,於北倉以南橫跨運河構築了兩道防禦陣地。
第一道由劉家擺渡(今劉家碼頭)、韓家樹(今韓家墅)、火藥局(今楊家咀附近)、劉家房、唐家灣、穆莊(今天穆村)等據點組成,構築了火炮陣地,埋設了地雷,由武衛左軍、武衛前軍及淮軍、練軍等九千人防守。
第二道以北倉南的王莊為中心,構築向左右各延伸三公里的壘牆,並在各要隘埋設地雷。
在北倉東南和西北構築了火炮陣地,分別配置十門和十四門火炮。
北倉東南地勢空曠,於馬家莊築壩開溝,引水淹灌。
第二道陣地由武衛左軍四五千人防守。
此外,北倉附近尚有一二千人作為預備隊。
宋慶以楊村車站為中心,跨北運河構築了正面約五公里長的壘牆,由五千人駐守;並沉大船二三十隻於運河中,以堵塞水道。
7月18日,清廷派翼長長麟、文瑞分統北京義和一團一兩千餘人前往通州及其以南地區,挖壕築壘,令其「扼要助剿,勿任敵兵北犯」1。
二、聯軍北犯
八國聯軍佔領天津後,立即派兵佔據各要隘、炮台,修整工事,防禦清軍及義和一團一的反攻,並成立「都統衙門」2,以維護其侵略秩序。
同時,繼續調兵遣將,準備進犯北京。
7月底8月初,聯軍在天津的兵力已增至三萬四千人,北上作戰的準備工作基本就緒。
8月3日,侵略軍召開指揮官會議,協調了彼此間的意見,擬定了進攻北京的計劃,準備集中兵力,攻佔北運河兩岸各戰略要點,最後奪取北京城。
8月4日夜,聯軍除以部分兵力留守天津、大沽等地外,集中一萬八千餘人及八十一門火炮,從天津出發,沿北運河兩岸向北倉進犯。
運河右岸為日、英、美軍,共一萬三千二百二十人,攜帶火炮五十三門;左岸為俄、德、法、意、奧軍,共四千八百五十四人,攜帶火炮二十八門。
8月5日2時許,聯軍接近並進攻清軍第一道防禦陣地的劉家擺渡、韓家樹、火藥局等據點。
清軍稍事還擊,即潰散撤退。
5時左右,第一道防禦陣地即被敵攻佔。
之後,日軍從西側,英軍從中部,美軍為後援,進攻清軍的第二道防禦陣地。
日軍由西側「繞道十餘里,出馬軍後」,馬玉昆部「盡失其險」。
1在聯軍前後夾擊下,清軍腹背受敵,且戰且退。
當清軍同聯軍接戰時,附近義和一團一數千人趕來助戰,雖然給聯軍以不小的打擊,但也未能阻止敵人的進攻。
當日上午9時,北倉防線及北倉據點全被敵人攻佔。
北運河左岸的聯軍因徒涉水淹地,行動遲緩,戰鬥結束後才趕到北倉。
此戰,聯軍共死九十五人,傷五百四十人。
8月6日晨,聯軍乘勝分路進攻楊村的清軍陣地。
俄、法軍攻清軍右翼,美軍攻左翼,英軍從正面進攻,日軍為後應。
宋慶軍一觸即潰,與馬玉昆殘部一起,向通州方向敗退。
直隸總督裕祿逃至南蔡村後,自一殺而死。
8月8日,南蔡村失守。
在清軍丟失北倉、楊村前,清政一府命李秉衡統率「勤王師」前往河西務禦敵。
李秉衡曾任山東巡撫,奉命進京前為巡閱長江水師大臣。
7月25日陛見慈禧時,他自動請求赴前線殺敵。
次日,清政一府即任命他為幫辦武衛軍事務大臣,「所有張春發、陳澤霖、萬本華、夏辛酉四軍均歸該大臣節制」2。
8月6日,李秉衡率四軍離京,7日抵馬頭,8日抵河西務。
李秉衡令張春發部十營、萬本華部四營駐守河西務;陳澤霖部十營駐守河西務西側;自率夏辛酉部六營駐守河西務西北八里之羊房。
9日晨,清軍防禦陣地尚未構築完畢,兩路聯軍即已包抄河西務。
戰鬥打響後,張春發部稍戰即退南苑,陳澤霖部也大部潰逃。
萬本華部雖同聯軍接戰多時,但因兵力不足,無法擊退聯軍的進攻。
李秉衡督率夏辛酉部迎敵,升允也率馬隊兩旗助戰,經激戰後均退馬頭。
馬玉昆率敗退的清軍路過河西務,竟遇敵不戰,一直潰逃到南苑。
該部同宋慶敗軍一起,沿途焚掠洗劫,人民深受其害。
李秉衡目睹數萬清軍不戰而逃,頗為憤慨,但又無法阻止。
8月10日,李秉衡由馬頭退至張家灣,次日即吞金自一殺。
聯軍隨即奪占張家灣,並派兵襲擊通州。
該城守軍有險不守,棄城逃京。
8月12日晨,聯軍不戰而據通州,盡獲庫中軍械、糧餉。
除留德、法軍一部駐守外,聯軍直撲北京。
從8月5日至12日八天之內,不足兩萬人的侵略軍竟然連續攻佔了數萬清軍防守的北倉、楊村、河西務、通州等戰略要地,直接威脅北京。
這種情況的出現,主要是清軍已被失敗情緒所支配,戰術上又採取了分兵守點的單純防禦,同時,各要點未構築起足以阻敵前進的堅固陣地,結果在敵人併力猛攻下全線崩潰。
李秉衡雖請纓上陣,無奈軍心已散,所統各軍又皆臨時應命之師,不能同心協力禦敵,以致無法挽回敗局。
三、北京的陷落
通州失守後,清軍七八萬人齊集北京:宋慶、馬玉昆部萬餘人駐南苑;董福祥部二十五營駐廣渠門、朝一陽一門、東直門;榮祿部三十營駐西華門、棋盤街;八旗、綠營兩萬餘人駐內城九門、外城七門;虎神營、神機營等三十九營駐守各門城樓;八旗前鋒和護軍守紫禁城。
義和一團一五萬餘人分別守衛東西河沿、東西珠市口、菜市口、花兒市等六大區。
全部城防由榮祿負責,與徐桐、崇綺、奕訢、載漪等共商重大事宜,實際上沒有形成統一的指揮。
8月13日夜,聯軍一萬五千餘人攜火炮百餘門,分三路冒雨進一逼一北京:日軍七千二百人,攜火炮五十四門,從通州出發,經八里橋、定福莊、紅廟、關東店,先頭部隊於14日7時半抵達朝一陽一門外東嶽廟附近;俄軍三千四百八十人,攜火炮二十二門,沿通惠河北岸經八里莊、八王墳、郎家園,於14日黎明前抵近東便門;英軍兩千二百五十人,攜火炮十三門,沿通惠河南岸經蘇家溝、關廂附近,於14日上午11時抵近廣渠門;美軍一千八百二十人,攜火炮六門,隨英軍後開進;法軍四百人,攜火炮十八門,循俄軍路線開進。
另有三千聯軍從天津出發,以為後援。
俄軍先頭部隊於8月13日午夜到達東便門,因途中未遇任何抵抗,認為可以輕取城門,遂提前攻城;詎料清軍和義和一團一「守護極嚴,急切未能得手」1,只得向日軍求援。
日軍派步兵一個大隊前往助攻。
日軍於14日上午8時在朝一陽一門、東直門外一千五百米處開炮轟城,遭清軍炮火還擊。
董福祥在得知上述三門受到攻擊後,即調廣渠門守軍往援。
上午11時左右,英軍抵廣渠門,乘虛攻城,14時進入城內。
英軍得知水門處河道枯涸,便涉淤泥進入內城,15時左右首抵使館區,並分兵一部佔領天壇。
美軍隨英軍之後,於17時許進入使館區。
進攻東便門的俄軍在部分美軍配合下,一部於14日午後從城門洞隙處匍匐而入,一部攀上城牆,打退守軍,進入城內。
進攻東直門的日軍,不斷以炮火猛烈轟城(發彈萬餘發),摧毀城牆上的清軍一火炮;然後派兩個工兵隊攜帶炸藥包,於21時許對第一、第二門連續爆破,21時40分佔領東直門。
接著,日軍北占安定門,南攻朝一陽一門,於22時許破門進入城內。
法軍也於14日午夜入城。
聯軍入城後,被圍近兩個月的使館區及西什庫教堂之圍隨之解除。
8月14日,在京城即將被聯軍攻破時,慈禧欲召集六部九卿議事,但無一人應一召,只得同入值大臣載瀾商量出走事宜,並令載瀾護衛。
載瀾借口無兵而推辭,並建議張白旗投降。
8月15日晨,當聯軍進攻東華門時,慈禧挾持光緒帝出逃,分別著青衣素服,同載瀾、載漪、奕訢、剛毅等王公大臣以及內監李蓮英等人,在兩千餘名八旗兵的護衛下,倉皇出西華門和德勝門,經頤和園、居庸關等處,往太原方向出走。
聯軍進城後,清軍大部潰散,僅義和一團一和部分一愛一國官兵築起街壘,繼續同侵略軍戰鬥。
8月15、16日,聯軍攻佔了各城門和紫禁城,17日佔領全城。
此役,聯軍死傷四百五十餘人,內有校以上軍官二十五人。
清軍傷亡四千餘人,義和一團一民犧牲甚眾。
聯軍攻陷北京後,縱兵搶劫三日,皇宮、官邰住宅、商店無一倖免。
「自元明以來之積蓄,上自典章文物,下至國寶奇珍,掃地遂頸1。
尚留在城內的義和一團一及不少無辜百姓,慘遭屠一殺。
侵略者無惡不作,一奸一婬一擄掠之事,不可勝計。
隨後,聯軍成立「北京管理委員會」,將京城劃為十一區,分別由各國侵略軍佔領。
同時,聯軍繼續增兵,加強京津間戰略要地的守衛,並對北京周圍五十公里以內的重要村鎮巡迴掃蕩,沙河、八大寺、玉泉山、蘆溝橋、良鄉、龐各莊、禮賢鎮等地先後被佔。
為了便於控制,聯軍在佔領區內迅速恢復了鐵路交通和通信聯絡。
9月25日,聯軍總司令瓦德西到達大沽,10月17日進京,設總司令部於紫禁城的儀鑾殿。
此時,聯軍在華兵力已逾十萬,駐京部隊超過三萬人。
防守北京城的清軍四倍於敵,但在數日之內,清王朝的統治中心竟落敵手。
之所以如此,除了清廷政治腐敗,軍隊士氣不振這一根本原因外,從防禦部署看,主要存在以下問題:首先,沒有在聯軍進攻方向的正面和兩側集結必要兵力,阻擊和側擊敵人,而是將七八萬兵力密集於城區,使聯軍得以長驅直進,迅速兵臨城下。
其次,清軍雖然裝備了不少近代槍炮,但其守城戰術仍然是過去的一套舊法,以八千名士兵分別守衛各城門的城樓和城垛,將近九百門新舊火炮配置於城上,冀以居高臨下的炮擊,阻止聯軍的進攻。
結果,城上火炮被敵炮擊毀,城牆遭敵工兵連續爆破,無險可守。
城內各區守軍,也因沒有在主要通道口構築巷戰工事,以致東三門被聯軍突破後,全城很快淪陷。
此外,北京的失守,還在於缺乏有權威、會指揮的最高統帥,以致各部分區防守,互不統屬,互不策應。
結果,東城各門被聯軍分別攻破,其它各門、各區的守軍也很快不戰而散。
分類: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