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戰爭史》第八節 護法戰爭的歷史意義和失敗的主要原因: 孫中山發動和領導的護法戰爭,主要是圍繞著維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中國近代戰爭史》第八節 護法戰爭的歷史意義和失敗的主要原因

中國近代戰爭史

第八節 護法戰爭的歷史意義和失敗的主要原因

一、護法戰爭的歷史意義

孫中山發動和領導的護法戰爭,主要是圍繞著維護《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這個核心問題展開的。

在孫中山看來,《臨時約法》是實行資產階級民一主政治的基本依據,區別於封建專制制度的主要特徵,「擁護約法,即所以擁護民國」4,對約法的態度即是對中華民國的態度。

因此,自從袁世凱篡權以後,孫中山一直為維護它的尊嚴和地位進行不屈不撓的鬥爭。

在護國戰爭之後,孫中山又倡導護法,這對抵制北洋軍閥的獨一裁統治,粉碎一切復辟帝制的一陰一謀,起到了一定作用。

這一鬥爭口號,在現在看來無疑是十分軟弱無力的,但在中國人民尚未找到新的思想武器的情況下,它仍然代表當時先進人們追求的方向,代表當時擁護民一主、反對專制、謀求真共和的社會思潮,仍不失為一面革命的進步的旗幟。

這場鬥爭最後雖然失敗了,但在中國近代史上,仍有其一定的進步意義。

二、護法戰爭失敗的主要原因

(一)沒有堅強的革命政一黨一的領導,沒有

觸及民一主革命的根本任務

討袁戰爭失敗後,孫中山在日本東京改組國民一黨一,發起組織中華革命一黨一,其目的在於改變國民一黨一派系林立、渙散無力的狀態。

但因中華革命一黨一人數有限,力量微弱,其政治影響遠不如昔日的同盟會,也不如原來的國民一黨一。

在護法戰爭中,中華革命一黨一雖然發動了一些武裝起義,但都旋興旋滅,影響不大。

由於該一黨一既忽視宣傳和動員工農群眾,又無力組織和掌握軍隊,甚至連非常國會也不能左右1,其領導作用微乎其微。

至於許多未加入中華革命一黨一的老同盟會員,雖有不少人繼續堅持資產階級革命活動,但也有相當一部分人已經背離孫中山,有的加入進步一黨一或西南軍閥的行列,有的成了擁兵自重的軍閥,有的充當軍閥的幕僚或打一手,有的成為一操一縱國會的投機政客。

他們為著個人和小集一團一的私利,反對和阻礙孫中山對護法戰爭的領導。

事實表明,資產階級革命政一黨一已四分五裂,不可能重新集結成為一個新的領導核心,擔當起領導民一主革命的重任。

此外,護法口號取義狹窄,沒有觸及民一主革命的根本任務。

孫中山表示:「護法之唯一主張,在恢復舊國會,並使之完全行使職權」1。

把恢復官僚政客麇集、早已聲名狼藉的舊國會,作為護法的唯一任務,既不反對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和掠奪,也不反對封建主義對勞動人民的剝削和壓迫,這就不能不使護法這面旗幟黯然失色。

它不能代表中國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能激發工農大眾的革命熱情,當然也得不到強大而可靠的同盟軍的支持。

孫中山等少數革命一黨一人在茫茫黑夜中孤軍奮戰,其最後失敗勢所難免。

(二)沒有建立起強大的革命武裝

孫中山雖然一貫重視武裝鬥爭,但在相當一段時間內,他的思想始終停留在爭取會一黨一和利用舊軍隊的階段,不懂得用革命軍隊代替舊軍隊的重要一性一和必要一性一,因而始終沒有建立起為民一主革命而戰鬥的堅強的革命武裝。

這次護法戰爭,孫中山把希望寄托在滇、桂軍閥身上,殊不知軍閥集一團一的本質特徵,就是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支持下,實行封建割據,擴張個人權勢,什麼國家的前途,人民的利益,一概置之度外。

依靠這樣的武裝集一團一去執行民一主革命的任務,豈非南其轅而北其轍?通過這次戰爭的慘痛教訓,孫中山斥責南北軍閥乃是一丘之貉,無疑是認識上的一大進步。

歷史再次證明,在中國,任何革命的階級或政一黨一,不建立自己的武裝,要想取得革命的勝利,是不可設想的。

(三)缺乏集中統一的指揮和

協調一致的軍事行動

南方參加護法的軍隊共約十幾萬人,並不少於北洋軍的實際參戰兵力,如果能服從軍政一府的統一指揮,按照統一的作戰計劃,集中兵力於主要戰場,互相協同配合,是有可能打贏這場戰爭的。

根據北軍先圖湘、再圖粵的作戰企圖,粵、桂護法軍如能與程潛所統湘軍密切協同,從正面反擊北軍,並在攻佔岳一陽一後,在湖北黎、石所部配合下,迅速攻鄂,滇黔軍方面,以部分兵力牽制劉存厚所統之川軍,以大部兵力出湘西側擊攻湘之北軍,或經湘西出鄂西,與黎、石所部一起東攻武漢,對北軍實行戰略夾擊,那麼整個戰場的形勢就將為之改觀。

無奈,桂軍的作戰目的僅在控制湘省,滇軍的作戰目的意在攫取四川,根本不服從軍政一府的領導和指揮,只顧各自的政治需要,在不同的戰場獨立決定戰守進退。

結果,湖北的黎、石部因得不到援助而失敗,從而使北軍毫無後顧之憂地向湘南節節進一逼一,如果不是吳佩孚中途頓兵,粵省也將難保。

滇黔軍雖然攻佔了四川,卻對於戰爭全局毫無裨益。

由於參戰南軍主張不同,各懷私圖,因而不僅缺乏戰略協同,而且也缺乏戰役協同。

當北軍攻佔岳一陽一時,桂軍竟棄長沙而走;後湘、粵軍組織反擊,雖然取得了擊敗北軍左路軍的重大勝利,但因退駐衡一陽一的桂軍按兵不動,致使湘粵軍在反攻奏捷後,又被北軍中路抄襲後路,不得不退守桂邊,喪失了扭轉戰局的大好時機。

以上說明,即使是正義的戰爭,如果沒有明確一致的戰略目標,沒有集中統一的指揮和協調一致的作戰行動,要奪取戰爭的勝利也是困難的。

在護法戰爭中,南方軍政一府固然未能達到預期的目的,但北洋政一府也未能實現其「武力統一」的圖謀。

究其原因,除了戰爭的非正義一性一、發動內戰不得人心外,還由於北洋政一府內部直皖軍閥之間的矛盾日益激化,對護法政一府的態度各異。

戰爭之初,段祺瑞驅使直系軍隊打頭陣,本想一箭雙鵰,既實現其「武力統一」南方的計劃,又藉機削弱直系的力量。

直系軍閥也不甘為段祺瑞火中取栗,為了保存實力,參戰部隊消極怠戰,以至自動停戰,致使段祺瑞的作戰計劃一再受挫,武力統一的目標未能實現。

此外,北洋政一府所遣各軍,是由各省鎊地一抽一派的,數量雖多,武器也較優良,但大多軍事素質低下,作戰指揮拙劣,士氣低落,軍紀敗壞,一遇南軍的認真抵抗或進攻,就屢屢敗北。

在攻湘作戰中,先受阻於賀家山,繼敗於岳一陽一,再挫於攸縣,損失都相當慘重;至於四川,北洋政一府雖多方扶植劉存厚,也未能挽回敗局;粵閩方向,雖調兵遣將,也未能阻止陳炯明部的深入。

這一切表明,北洋軍的戰鬥力也極為有限。

為期一年零三個月的護法戰爭,以其失敗的結局最後宣告了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的徹底破產,宣佈了民族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一主主義革命的徹底失敗。

此後,中國陷入了連綿不斷的軍閥混戰的慘禍之中。

面對嚴酷的現實,無數先進的中國人為國家和民族積極尋找新的解放道路,這就是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一主主義革命的道路。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中國近代戰爭史
第一節 鴉片戰爭前的世界與中國第二節 英國以武力推銷鴉片,發動侵華戰爭第三節 英國侵華部署與清政府的海防戰備第四節 英軍首次北犯與清軍定海抗戰第五節 廣東軍民的抗英作戰第六節 英軍再次北犯與清軍浙東反攻第七節 英軍侵入長江下游,沿江軍民英勇抗戰第八節 中國戰敗的原因第一節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的國內形勢第二節 金田起義與太平軍轉戰廣西第三節 北攻湘鄂與東取金陵第四節 定都金陵後的軍政決策第五節 北伐第六節 西征第七節 一破江北江南大營第一節 英法等國企圖擴大在華殖民特權第二節 清廷實行對內鎮壓對外妥協政策第三節 英國製造借口,挑起戰爭第四節 廣東軍民抗擊英法聯軍的進犯第五節 英法聯軍第一次北犯第六節 英法聯軍第二次北犯第七節 英法聯軍第三次北犯第八節 清軍戰敗的原因及其影響第一節 天京內訌後的戰爭形勢第二節 石達開率軍遠征與最後失敗第三節 二破江北大營與三河鎮大捷第四節 二破江南大營與東征蘇常滬第五節 安慶會戰第六節 李秀成部回師江浙與再攻上海第七節 太平天國革命戰爭的最後失敗第八節 太平天國革命戰爭失敗的教訓第一節 捻軍的興起第二節 轉戰皖豫邊,與太平軍南北呼應第三節 接受太平天國領導,與太平軍並肩戰鬥第四節 與太平軍餘部合編,繼續堅持反清戰爭第五節 捻軍起義戰爭的經驗教訓第一節 上海小刀會起義戰爭第二節 大成國起義戰爭第一節 貴州各族人民起義戰爭第二節 雲南回民起義戰爭第三節 李永和、藍朝鼎起義戰爭第四節 陝甘回民起義戰爭第五節 起義戰爭的經驗教訓第一節 英俄爭奪中亞和武裝入侵新疆第二節 清政府的戰略方針和戰爭準備第三節 北疆的收復第四節 南疆的收復第五節 伊犁的索還第六節 戰爭勝利的原因第一節 戰爭爆發前後的政治軍事形勢第二節 山西、北寧之戰第三節 戰爭的擴大第四節 清廷對法宣戰及雙方戰略方針第五節 東南沿海防禦作戰第六節 北圻陸路反攻作戰第七節 戰爭的結局與經驗教訓第一節 戰前形勢第二節 日本侵華的軍事準備與中國的軍事概況第三節 戰爭的爆發和雙方戰略方針第四節 平壤之戰第五節 黃海海戰第六節 遼東半島之戰第七節 山東半島之戰第八節 遼東清軍的潰敗第九節 東北和山東人民的英勇抗戰第十節 《馬關條約》的簽訂第十一節 台灣軍民的艱苦抗日第十二節 中國戰敗的原因第一節 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第二節 義和團運動的興起和發展第三節 八國聯軍的組成與清朝軍事概況第四節 大沽、天津之戰第五節 北京之戰第六節 《辛丑條約》的簽訂第七節 抗擊八國聯軍侵略的重大歷史意義和戰爭失敗的原因第一節 沙俄入侵東北的準備及部署第二節 清朝在東北三省的設防和戰備第三節 戰爭經過第四節 東北人民繼續進行武裝抗俄鬥爭第五節 清軍失敗的原因第一節 英俄兩國對我國西藏的爭奪第二節 英國的戰爭準備與西藏的戰備設防第三節 曲眉仙角、古魯之戰第四節 江孜之戰第五節 拉薩失陷與《拉薩條約》的簽訂第六節 戰爭失敗的原因第一節 辛亥革命前的國內形勢第二節 武昌首義成功,全國掀起革命高一潮第三節 漢口、漢陽保衛戰第四節 蘇浙聯軍攻取南京和成立中央臨時政府第五節 辛亥革命戰爭的經驗與教訓第一節 袁世凱篡權後的倒行逆施第二節 袁世凱鎮壓革命黨的作戰總方針和革命黨人的討袁決策第三節 江西討袁作戰第四節 江蘇討袁作戰第五節 各省討袁相繼失敗第六節 討袁戰爭的教訓第一節 起義武裝的創立和初期活動第二節 襲擊豫鄂兩省敵軍,配合「二次革命」戰爭第三節 轉戰京漢路兩側第四節 西進陝甘,由勝轉敗第五節 回師豫西,最後失敗第六節 白朗起義戰爭的經驗教訓第一節 袁世凱復辟帝制第二節 護國戰爭的醞釀和雙方作戰準備第三節 四川戰役第四節 湘西之戰第五節 滇桂邊之戰第六節 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與護國戰爭之結局第七節 護國戰爭勝利的原因及其在軍事上的得失第一節 護國戰爭後的國內形勢和護法運動的發生第二節 南北政府的戰略方針及兵力部署第三節 北軍第一次攻湘之戰第四節 北軍第二次攻湘之戰第五節 滇黔靖國軍攻川之戰第六節 粵、閩、贛地區的作戰第七節 護法軍政府改組與孫中山離粵第八節 護法戰爭的歷史意義和失敗的主要原因第一節 沙俄策動外蒙「獨立」第二節 沙俄策動呼倫貝爾「獨立」和烏泰叛亂第三節 政府軍抗擊外蒙叛軍向內蒙的進犯第四節 《恰克圖協約》的簽訂和擊退巴布扎布匪軍對內蒙的竄擾第五節 反對沙俄侵蒙戰爭的經驗教訓第一節 英國唆使西藏親英分子發動叛亂第二節 川滇兩省出兵平亂第三節 川軍攻佔鄉城,穩定川邊局勢第四節 英國分割西藏陰謀的破產第五節 戰爭的經驗教訓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