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戰爭史》第一節 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 《馬關條約》簽訂後,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更加成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中國近代戰爭史》第一節 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

中國近代戰爭史

第一節 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

一、帝國主義在華爭奪勢力範圍

《馬關條約》簽訂後,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更加成為帝國主義列強虎視鷹瞵、爭相吞噬的一塊肥肉。

實際上,當1895年初中國在中日甲午戰爭中戰敗時,帝國主義者就發出了「乾淨利落地解決中國問題,由歐洲有關的幾個主要國家加以瓜分」1的狂叫。

隨後,「歐洲各國政一府一個接一個拚命掠奪(所謂『租借』)中國領土」,在行動上「開始瓜分中國了」。

德國政一府早就注意到,中國山東的膠州灣「作為港口而論,它在各方面都有重要的優越一性一」2,亟欲佔領,以便建築海軍基地。

1897年11月,德國借口兩名傳教士在山東巨野縣被殺,派軍艦侵佔了膠州灣。

次年3月,又強迫清政一府與之訂立《膠澳租界條約》,不僅在「租借」的名義下強佔了膠州灣,並把山東省變成了它的勢力範圍。

俄國於1897年12月15日強佔了旅順口和大連灣。

隨後,俄國一方面從海參崴(今蘇聯符拉迪沃斯托克)派兵來華,以四五十艘艦船在中國海口游弋;另一方面又賄賂李鴻章、張蔭廷,誘迫清政一府於1898年3月和5月分別與之簽訂《旅大租地條約》及其《續約》。

俄國強租旅大後的第二年,竟擅改租借地為「關東時,不僅霸佔我遼東半島,而且把東北全境劃為它的勢力範圍。

法國於1898年4月迫使清政一府答應租讓廣州灣,不久便劃兩廣和雲南三省為其勢力範圍。

英國以俄、法的擴張會妨礙其在華利益為借口,趁機於1898年6月9日強租九龍半島及香港附近的島嶼,接著又強租威海衛為軍港,並宣佈廣東和雲南的一部分地區及長江流域為其勢力範圍。

日本也於1898年4月脅迫清政一府承認福建為其勢力範圍。

美國當時正忙於向中南美洲擴張,無暇東顧,但它並沒有放棄侵略中國的野心。

1899年秋,它提出了一個各國在華利益「機會均等」的「門戶開放」政策,以保持中國市場對美國商品自一由開放,保護其在華利益。

帝國主義在華奪取勢力範圍,強租軍港,構築炮台,建立軍事基地,控制了北自旅大南至廣州灣的許多沿海戰略要地,並可將軍艦駛抵渤海灣內各重要港口,從而使中國門戶洞一開,京畿腹心要地也處於侵略者的軍事威脅之下。

二、帝國主義的經濟和宗教侵略

甲午戰爭後,帝國主義加劇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

首先,它們趁清政一府無力籌付對日戰爭賠款之機,三次強迫清政一府以高折扣、重利息向外國銀行借了約三億一千萬兩白銀的外債1,加上其它各項債款,共約五億兩白銀。

當時,清政一府每年的收入約八千萬兩白銀,支出約九千餘萬兩,根本無法從國家的財政收入中逐次償還外債和利息,只得以關稅、釐金、鹽課作抵押,同時用增加苛捐雜稅和發行內債等辦法,把財政赤字轉嫁給農民、手工業者及中小廠商、中小地主。

其次,各國還從攫取的鐵路修築權中獲取斑額利潤。

據不完全統計,自1895年至1898年,被它們攫取的鐵路修築權竟達一萬零二百公里之多。

同時,各國還通過在華開礦設廠及大量輸出商品等渠道,對中國進行經濟掠奪。

此外,帝國主義在華設立的銀行,也從為其對一華商品輸出服務,變為控制中國財政金融的經濟侵略中心。

帝國主義的經濟侵略,進一步控制了中國的經濟命脈,壟斷了中國市場,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經濟的半殖民地化,使中國民族工商業受到壓抑和摧一殘,廣大農民、中小商人、運輸業和手工業工人一大批破產和失業。

在政治、軍事、經濟侵略的同時,帝國主義還利用宗教作為侵略中國的重要手段。

自十九世紀中葉開始,各國傳教士即以不平等條約為護符,竄遍我國的通都大邑和僻野鄉村。

到1900年,西方的天主教、耶穌教、東正教等,已經在中國建立了約四十個教區,六十多個教會,有外籍傳教士三千餘人,中國教徒八十餘萬。

在帝國主義各國的脅迫下,清政一府給予傳教士以各種政治特權。

他們所到之處,拆廟毀寺,霸田搶房,敲詐勒索,包攬詞訟,私設牢獄,無故毆斃貧民。

他們還收買地主惡霸、地痞流一氓入教,縱使這些人為非作歹,肆無忌憚地欺凌百姓。

還有不少傳教士,實際上是披著宗教外衣的間諜,無孔不入地刺探中國的各種情報,有的還直接參與策劃侵華活動。

據八國聯軍統帥瓦德西1供認,他對中國內地消息的探知,主要是由於天主教牧師的幫助2。

更為嚴重的是,當時許多教堂都擁有武裝,有的教堂內甚至藏有數門大炮和幾百支槍。

對於這些無惡不作的傳教士,中國人民無不切齒痛恨,不斷掀起反洋教的鬥爭,並逐步彙集成大規模的反帝一愛一國運動。

帝國主義的種種侵略,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而自戊戌變法3失敗後,中國的朝政大權再次被泥古守舊的慈禧集一團一所控制,中國人民進一步認識到,不可能指望這樣的政一府抵禦帝國主義的瓜分和侵略,只有自己起來進行殊死的鬥爭,以保衛祖國領土主權的完整和民族的生存。

波瀾壯闊的義和一團一反帝一愛一國運動,就是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發生的。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中國近代戰爭史
第一節 鴉片戰爭前的世界與中國第二節 英國以武力推銷鴉片,發動侵華戰爭第三節 英國侵華部署與清政府的海防戰備第四節 英軍首次北犯與清軍定海抗戰第五節 廣東軍民的抗英作戰第六節 英軍再次北犯與清軍浙東反攻第七節 英軍侵入長江下游,沿江軍民英勇抗戰第八節 中國戰敗的原因第一節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的國內形勢第二節 金田起義與太平軍轉戰廣西第三節 北攻湘鄂與東取金陵第四節 定都金陵後的軍政決策第五節 北伐第六節 西征第七節 一破江北江南大營第一節 英法等國企圖擴大在華殖民特權第二節 清廷實行對內鎮壓對外妥協政策第三節 英國製造借口,挑起戰爭第四節 廣東軍民抗擊英法聯軍的進犯第五節 英法聯軍第一次北犯第六節 英法聯軍第二次北犯第七節 英法聯軍第三次北犯第八節 清軍戰敗的原因及其影響第一節 天京內訌後的戰爭形勢第二節 石達開率軍遠征與最後失敗第三節 二破江北大營與三河鎮大捷第四節 二破江南大營與東征蘇常滬第五節 安慶會戰第六節 李秀成部回師江浙與再攻上海第七節 太平天國革命戰爭的最後失敗第八節 太平天國革命戰爭失敗的教訓第一節 捻軍的興起第二節 轉戰皖豫邊,與太平軍南北呼應第三節 接受太平天國領導,與太平軍並肩戰鬥第四節 與太平軍餘部合編,繼續堅持反清戰爭第五節 捻軍起義戰爭的經驗教訓第一節 上海小刀會起義戰爭第二節 大成國起義戰爭第一節 貴州各族人民起義戰爭第二節 雲南回民起義戰爭第三節 李永和、藍朝鼎起義戰爭第四節 陝甘回民起義戰爭第五節 起義戰爭的經驗教訓第一節 英俄爭奪中亞和武裝入侵新疆第二節 清政府的戰略方針和戰爭準備第三節 北疆的收復第四節 南疆的收復第五節 伊犁的索還第六節 戰爭勝利的原因第一節 戰爭爆發前後的政治軍事形勢第二節 山西、北寧之戰第三節 戰爭的擴大第四節 清廷對法宣戰及雙方戰略方針第五節 東南沿海防禦作戰第六節 北圻陸路反攻作戰第七節 戰爭的結局與經驗教訓第一節 戰前形勢第二節 日本侵華的軍事準備與中國的軍事概況第三節 戰爭的爆發和雙方戰略方針第四節 平壤之戰第五節 黃海海戰第六節 遼東半島之戰第七節 山東半島之戰第八節 遼東清軍的潰敗第九節 東北和山東人民的英勇抗戰第十節 《馬關條約》的簽訂第十一節 台灣軍民的艱苦抗日第十二節 中國戰敗的原因第一節 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第二節 義和團運動的興起和發展第三節 八國聯軍的組成與清朝軍事概況第四節 大沽、天津之戰第五節 北京之戰第六節 《辛丑條約》的簽訂第七節 抗擊八國聯軍侵略的重大歷史意義和戰爭失敗的原因第一節 沙俄入侵東北的準備及部署第二節 清朝在東北三省的設防和戰備第三節 戰爭經過第四節 東北人民繼續進行武裝抗俄鬥爭第五節 清軍失敗的原因第一節 英俄兩國對我國西藏的爭奪第二節 英國的戰爭準備與西藏的戰備設防第三節 曲眉仙角、古魯之戰第四節 江孜之戰第五節 拉薩失陷與《拉薩條約》的簽訂第六節 戰爭失敗的原因第一節 辛亥革命前的國內形勢第二節 武昌首義成功,全國掀起革命高一潮第三節 漢口、漢陽保衛戰第四節 蘇浙聯軍攻取南京和成立中央臨時政府第五節 辛亥革命戰爭的經驗與教訓第一節 袁世凱篡權後的倒行逆施第二節 袁世凱鎮壓革命黨的作戰總方針和革命黨人的討袁決策第三節 江西討袁作戰第四節 江蘇討袁作戰第五節 各省討袁相繼失敗第六節 討袁戰爭的教訓第一節 起義武裝的創立和初期活動第二節 襲擊豫鄂兩省敵軍,配合「二次革命」戰爭第三節 轉戰京漢路兩側第四節 西進陝甘,由勝轉敗第五節 回師豫西,最後失敗第六節 白朗起義戰爭的經驗教訓第一節 袁世凱復辟帝制第二節 護國戰爭的醞釀和雙方作戰準備第三節 四川戰役第四節 湘西之戰第五節 滇桂邊之戰第六節 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與護國戰爭之結局第七節 護國戰爭勝利的原因及其在軍事上的得失第一節 護國戰爭後的國內形勢和護法運動的發生第二節 南北政府的戰略方針及兵力部署第三節 北軍第一次攻湘之戰第四節 北軍第二次攻湘之戰第五節 滇黔靖國軍攻川之戰第六節 粵、閩、贛地區的作戰第七節 護法軍政府改組與孫中山離粵第八節 護法戰爭的歷史意義和失敗的主要原因第一節 沙俄策動外蒙「獨立」第二節 沙俄策動呼倫貝爾「獨立」和烏泰叛亂第三節 政府軍抗擊外蒙叛軍向內蒙的進犯第四節 《恰克圖協約》的簽訂和擊退巴布扎布匪軍對內蒙的竄擾第五節 反對沙俄侵蒙戰爭的經驗教訓第一節 英國唆使西藏親英分子發動叛亂第二節 川滇兩省出兵平亂第三節 川軍攻佔鄉城,穩定川邊局勢第四節 英國分割西藏陰謀的破產第五節 戰爭的經驗教訓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