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戰爭史
第五節 清軍失敗的原因
沙俄一面參加八國聯軍的侵華戰爭,一面單獨發動侵吞我國東北三省的戰爭,從開始進攻到侵佔三省主要城市,各路侵略軍會師鐵嶺,前後不到三個月。
清軍失敗如此之快,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慈禧集一團一推行投降賣國政策
沙俄入侵我國東北三省之時,正是八國聯軍進攻和佔領京津地區,慈禧、光緒出京逃亡之際。
慈禧集一團一為了保全自身的統治地位,正一意乞和。
他們唯恐東北三省的抗俄行動打亂求和部署,在沙俄開始入侵東北之日,便匆忙下令壓制抗戰將領,縱容投降派鎮壓義和一團一,為「將來收束地步……豫為籌計」1。
因此,東北三省的抗戰將領橫遭貶斥,倍受掣肘,而投降派則有恃無恐,公開推行不抵抗政策。
沙俄政一府正是利用英、美、法、德、日、意、奧等國用兵關內,無暇顧及東北三省的時機,抓住慈禧集一團一急於求和的心理,加緊收買投降派,尋找走狗,協助其從三省內部遏制、阻撓和破壞一愛一國軍民的反抗行動,為其大規模入侵掃清障礙,最後終於實現了長一驅一直一入,迅速佔領東北三省的罪惡一陰一謀。
二、前線將領和戰分歧,不能統一指揮
東北三省的三個將軍直隸清廷,互不統屬,加之其中一人主戰,兩人主和,這就無法在三省之間建立統一的指揮機構,實行統一部署,統一指揮,統一行動,集中三省軍民的力量進行積極的抗戰,以致形成各行其是,此戰彼和的局面。
黑龍江將軍壽山,雖不怕朝廷的指責,不顧長順等人的梗阻,竭盡全力進行抗戰,但兵力單薄,又無後援,終於孤掌難鳴,為敵所敗。
吉林將軍長順和盛京將軍增祺,在朝廷庇護下公開進行求和活動,不但不積極備戰,反而鎮壓義和一團一,不准部下抗敵,嚴重影響了清軍的士氣,破壞了軍民的抗戰。
相反,沙俄政一府為了統一指揮對一華軍事行動,成立了以沙皇尼古拉二世為總司令、陸軍大臣庫羅巴特金為總參謀長的戰爭指揮機構,統一動員和調動軍隊,進行戰場建設,制訂作戰計劃,明確各路軍隊的作戰任務和各級指揮官的職責,協調各路軍隊的作戰行動,保證軍令暢通無阻。
由於準備充分,指揮統一,因而保證了入侵計劃的順利實現。
三、邊防空虛,門戶失控
由於清廷財政虧空,無力充實邊防,致使東北邊疆防務空虛,要隘不固。
三省之中,黑龍江省尤為薄弱。
壽山到任之後,雖多次「整頓旗務,辦理邊防」1,但邊界太長,兵員太少,該防的要點無法防,該堵的隘口沒有堵。
加上未實行招民開荒,屯墾戍邊政策,邊境人煙稀少,每平方公里只有兩人,所以民力短缺,糧餉窘絀。
至於興安嶺以南,更是「地勢平衍,無險可扼」1。
吉林省除了八十年代吳大澂督辦防務時對三姓、寧古塔、琿春的防務有所加強外,以後「自興修鐵路以來,邊禁、江禁均弛」2。
俄船可溯松花江直一逼一三姓,火車可直達寧古塔。
琿春與俄境接近,也曠無障阻。
盛京省自旅大被沙俄強佔後,安全受到嚴重威脅。
沙俄侵略者攫取了中東鐵路建築權,三省邊界的許多山口、通道,任其自一由出入,清軍關卡哨所幾同虛設,衝要之地門戶失控,因而戰事一起,俄軍得以乘虛而進,迅速佔領各個戰略要地,進而控制東北全境。
四、兵力不足,部署分散
在沙俄進攻期間,三省只有駐軍一百一十餘營(八旗兵除外),約五萬人,其中有不少是新募之兵,戰鬥力很弱。
五萬兵力中,參加抗戰者不足四萬。
以四萬兵力抗擊十六七萬俄軍的進攻,兵力對比過於懸殊。
同時,四五萬清軍又分佈於廣大的東北三省,形成極為分散的部署,因而在每一個作戰方向上,俄軍都能集中至少三倍於清軍的火炮和數倍於清軍的兵力。
這就決定了清軍失敗的必然結局。
在作戰中,俄軍又比較善於集中優勢火力殺傷清軍的有生力量,致使清軍每戰損失甚大。
五、裝備落後,指揮笨拙
東北三省的清軍不僅數量少,而且編製雜亂,裝備落後,訓練廢弛,素質很差。
東北三省清軍的武器裝備極為落後,不少部隊「均系以抬槍來福槍及各種土槍搭配散發」,有的部隊「即抬槍土槍亦無從搜給」1;「即分發各營之槍,持用多年,亦多窳敗,且有不堪修理者」2。
戰爭開始以後,關內的武器彈藥無法運去,只有靠吉林機器製造局補給;而其生產能力有限,且又掌握在投降派手中。
清廷雖曾諭令長順酌量給其它兩省調撥軍械,長順卻要求從盛京及南方各省調撥槍炮支援吉林。
因此,戰爭過程中,清軍「糧餉槍械子彈均不敷用」3。
而俄軍裝備一精一良,又控制了交通運輸網和建立了戰場物資供一應基地,所以可以及時得到充裕的彈藥補給,在作戰時能以優勢的火力壓倒清軍。
東北清軍高級將領中,長順、增祺不但在政治上是主和派,在軍事上也是胸無韜略、長期未經戰陣的庸碌之輩。
主戰的壽山雖參加過甲午戰爭,但在作戰指揮上表現得機械呆板。
戰前,他把有限的兵力大部分散於邊境前沿,不注意充分利用地形加強縱深設防,因此,一旦前沿城鎮失守,就無法在縱深進行有效的防禦。
另外,不注意利用民眾力量,配合清軍於側後襲擊俄軍,破壞俄軍的水陸運輸、物資補給,遲滯俄軍的進攻,消耗俄軍的有生力量。
在這方面,還不如忠義軍靈活多變。
與清軍的情況相反,參戰的俄軍將領大多經過軍事院校的專門培養和戰爭的鍛煉,懂得近代戰爭的戰略戰術,其中有不少熟悉我國情況,是專事侵略我國東北地區的冒險家。
在進攻作戰中,他們善於指揮步、騎、炮兵協同作戰,尤其善於發揮軍隊數量銳減,黑龍江省最後幾乎到了已無再戰之兵的地步。
騎兵的快速突襲和炮兵的火力優勢。
他們以哥薩克騎兵和騎炮兵組成快速支隊,突襲清軍陣地,使清軍倉卒應戰,措手不及。
後續部隊到達後,即以優勢炮火猛轟清軍陣地,並派兵包抄清軍側後,前後夾擊,攻佔陣地。
在清軍敗撤後,又以哥薩克騎兵進行追擊,達到擴大戰果,進一步殺傷清軍有生力量的目的。
當然,在整個作戰過程中,俄軍也暴露了戰線長、兵力分散、翼側暴露等弱點。
但是,由於清軍將領不善於以己之長,擊敵之短,俄軍的這些弱點才未充分暴露,沒有受到應有的打擊和懲罰。
沙俄動員了十七萬左右的兵力進攻我國東北三省,比八國聯軍的總兵力還多兩三萬人。
其所以要進行如此巨大的賭注,是為了在得到八國共同分贓的份額之外,獨吞東北三剩由於中國人民的抗俄鬥爭和其它帝國主義國家的牽制,沙俄不得不暫時放棄獨吞之舉,但它根據《辛丑條約》勒索的賠款,卻佔清政一府向各國賠款總數的29%,居各國所得賠款的首位。
因此,連沙俄外交大臣拉姆斯道夫也承認,1900年的對一華戰爭為「歷史上少有的最夠本的戰爭」1。
然而沙俄的慾壑難填,它吞併我國東北三省之心不死,不久又增兵東北,進一步地同日本爭霸中國東北,終於釀成了1904—1905年的日俄戰爭,再次把戰爭的慘禍強加於中國人民身上。
分類: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