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戰爭史》第五節 清軍失敗的原因:清軍失敗如此之快,原因是多方面的。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中國近代戰爭史》第五節 清軍失敗的原因

中國近代戰爭史

第五節 清軍失敗的原因

沙俄一面參加八國聯軍的侵華戰爭,一面單獨發動侵吞我國東北三省的戰爭,從開始進攻到侵佔三省主要城市,各路侵略軍會師鐵嶺,前後不到三個月。

清軍失敗如此之快,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慈禧集一團一推行投降賣國政策

沙俄入侵我國東北三省之時,正是八國聯軍進攻和佔領京津地區,慈禧、光緒出京逃亡之際。

慈禧集一團一為了保全自身的統治地位,正一意乞和。

他們唯恐東北三省的抗俄行動打亂求和部署,在沙俄開始入侵東北之日,便匆忙下令壓制抗戰將領,縱容投降派鎮壓義和一團一,為「將來收束地步……豫為籌計」1。

因此,東北三省的抗戰將領橫遭貶斥,倍受掣肘,而投降派則有恃無恐,公開推行不抵抗政策。

沙俄政一府正是利用英、美、法、德、日、意、奧等國用兵關內,無暇顧及東北三省的時機,抓住慈禧集一團一急於求和的心理,加緊收買投降派,尋找走狗,協助其從三省內部遏制、阻撓和破壞一愛一國軍民的反抗行動,為其大規模入侵掃清障礙,最後終於實現了長一驅一直一入,迅速佔領東北三省的罪惡一陰一謀。

二、前線將領和戰分歧,不能統一指揮

東北三省的三個將軍直隸清廷,互不統屬,加之其中一人主戰,兩人主和,這就無法在三省之間建立統一的指揮機構,實行統一部署,統一指揮,統一行動,集中三省軍民的力量進行積極的抗戰,以致形成各行其是,此戰彼和的局面。

黑龍江將軍壽山,雖不怕朝廷的指責,不顧長順等人的梗阻,竭盡全力進行抗戰,但兵力單薄,又無後援,終於孤掌難鳴,為敵所敗。

吉林將軍長順和盛京將軍增祺,在朝廷庇護下公開進行求和活動,不但不積極備戰,反而鎮壓義和一團一,不准部下抗敵,嚴重影響了清軍的士氣,破壞了軍民的抗戰。

相反,沙俄政一府為了統一指揮對一華軍事行動,成立了以沙皇尼古拉二世為總司令、陸軍大臣庫羅巴特金為總參謀長的戰爭指揮機構,統一動員和調動軍隊,進行戰場建設,制訂作戰計劃,明確各路軍隊的作戰任務和各級指揮官的職責,協調各路軍隊的作戰行動,保證軍令暢通無阻。

由於準備充分,指揮統一,因而保證了入侵計劃的順利實現。

三、邊防空虛,門戶失控

由於清廷財政虧空,無力充實邊防,致使東北邊疆防務空虛,要隘不固。

三省之中,黑龍江省尤為薄弱。

壽山到任之後,雖多次「整頓旗務,辦理邊防」1,但邊界太長,兵員太少,該防的要點無法防,該堵的隘口沒有堵。

加上未實行招民開荒,屯墾戍邊政策,邊境人煙稀少,每平方公里只有兩人,所以民力短缺,糧餉窘絀。

至於興安嶺以南,更是「地勢平衍,無險可扼」1。

吉林省除了八十年代吳大澂督辦防務時對三姓、寧古塔、琿春的防務有所加強外,以後「自興修鐵路以來,邊禁、江禁均弛」2。

俄船可溯松花江直一逼一三姓,火車可直達寧古塔。

琿春與俄境接近,也曠無障阻。

盛京省自旅大被沙俄強佔後,安全受到嚴重威脅。

沙俄侵略者攫取了中東鐵路建築權,三省邊界的許多山口、通道,任其自一由出入,清軍關卡哨所幾同虛設,衝要之地門戶失控,因而戰事一起,俄軍得以乘虛而進,迅速佔領各個戰略要地,進而控制東北全境。

四、兵力不足,部署分散

在沙俄進攻期間,三省只有駐軍一百一十餘營(八旗兵除外),約五萬人,其中有不少是新募之兵,戰鬥力很弱。

五萬兵力中,參加抗戰者不足四萬。

以四萬兵力抗擊十六七萬俄軍的進攻,兵力對比過於懸殊。

同時,四五萬清軍又分佈於廣大的東北三省,形成極為分散的部署,因而在每一個作戰方向上,俄軍都能集中至少三倍於清軍的火炮和數倍於清軍的兵力。

這就決定了清軍失敗的必然結局。

在作戰中,俄軍又比較善於集中優勢火力殺傷清軍的有生力量,致使清軍每戰損失甚大。

五、裝備落後,指揮笨拙

東北三省的清軍不僅數量少,而且編製雜亂,裝備落後,訓練廢弛,素質很差。

東北三省清軍的武器裝備極為落後,不少部隊「均系以抬槍來福槍及各種土槍搭配散發」,有的部隊「即抬槍土槍亦無從搜給」1;「即分發各營之槍,持用多年,亦多窳敗,且有不堪修理者」2。

戰爭開始以後,關內的武器彈藥無法運去,只有靠吉林機器製造局補給;而其生產能力有限,且又掌握在投降派手中。

清廷雖曾諭令長順酌量給其它兩省調撥軍械,長順卻要求從盛京及南方各省調撥槍炮支援吉林。

因此,戰爭過程中,清軍「糧餉槍械子彈均不敷用」3。

而俄軍裝備一精一良,又控制了交通運輸網和建立了戰場物資供一應基地,所以可以及時得到充裕的彈藥補給,在作戰時能以優勢的火力壓倒清軍。

東北清軍高級將領中,長順、增祺不但在政治上是主和派,在軍事上也是胸無韜略、長期未經戰陣的庸碌之輩。

主戰的壽山雖參加過甲午戰爭,但在作戰指揮上表現得機械呆板。

戰前,他把有限的兵力大部分散於邊境前沿,不注意充分利用地形加強縱深設防,因此,一旦前沿城鎮失守,就無法在縱深進行有效的防禦。

另外,不注意利用民眾力量,配合清軍於側後襲擊俄軍,破壞俄軍的水陸運輸、物資補給,遲滯俄軍的進攻,消耗俄軍的有生力量。

在這方面,還不如忠義軍靈活多變。

與清軍的情況相反,參戰的俄軍將領大多經過軍事院校的專門培養和戰爭的鍛煉,懂得近代戰爭的戰略戰術,其中有不少熟悉我國情況,是專事侵略我國東北地區的冒險家。

在進攻作戰中,他們善於指揮步、騎、炮兵協同作戰,尤其善於發揮軍隊數量銳減,黑龍江省最後幾乎到了已無再戰之兵的地步。

騎兵的快速突襲和炮兵的火力優勢。

他們以哥薩克騎兵和騎炮兵組成快速支隊,突襲清軍陣地,使清軍倉卒應戰,措手不及。

後續部隊到達後,即以優勢炮火猛轟清軍陣地,並派兵包抄清軍側後,前後夾擊,攻佔陣地。

在清軍敗撤後,又以哥薩克騎兵進行追擊,達到擴大戰果,進一步殺傷清軍有生力量的目的。

當然,在整個作戰過程中,俄軍也暴露了戰線長、兵力分散、翼側暴露等弱點。

但是,由於清軍將領不善於以己之長,擊敵之短,俄軍的這些弱點才未充分暴露,沒有受到應有的打擊和懲罰。

沙俄動員了十七萬左右的兵力進攻我國東北三省,比八國聯軍的總兵力還多兩三萬人。

其所以要進行如此巨大的賭注,是為了在得到八國共同分贓的份額之外,獨吞東北三剩由於中國人民的抗俄鬥爭和其它帝國主義國家的牽制,沙俄不得不暫時放棄獨吞之舉,但它根據《辛丑條約》勒索的賠款,卻佔清政一府向各國賠款總數的29%,居各國所得賠款的首位。

因此,連沙俄外交大臣拉姆斯道夫也承認,1900年的對一華戰爭為「歷史上少有的最夠本的戰爭」1。

然而沙俄的慾壑難填,它吞併我國東北三省之心不死,不久又增兵東北,進一步地同日本爭霸中國東北,終於釀成了1904—1905年的日俄戰爭,再次把戰爭的慘禍強加於中國人民身上。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中國近代戰爭史
第一節 鴉片戰爭前的世界與中國第二節 英國以武力推銷鴉片,發動侵華戰爭第三節 英國侵華部署與清政府的海防戰備第四節 英軍首次北犯與清軍定海抗戰第五節 廣東軍民的抗英作戰第六節 英軍再次北犯與清軍浙東反攻第七節 英軍侵入長江下游,沿江軍民英勇抗戰第八節 中國戰敗的原因第一節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的國內形勢第二節 金田起義與太平軍轉戰廣西第三節 北攻湘鄂與東取金陵第四節 定都金陵後的軍政決策第五節 北伐第六節 西征第七節 一破江北江南大營第一節 英法等國企圖擴大在華殖民特權第二節 清廷實行對內鎮壓對外妥協政策第三節 英國製造借口,挑起戰爭第四節 廣東軍民抗擊英法聯軍的進犯第五節 英法聯軍第一次北犯第六節 英法聯軍第二次北犯第七節 英法聯軍第三次北犯第八節 清軍戰敗的原因及其影響第一節 天京內訌後的戰爭形勢第二節 石達開率軍遠征與最後失敗第三節 二破江北大營與三河鎮大捷第四節 二破江南大營與東征蘇常滬第五節 安慶會戰第六節 李秀成部回師江浙與再攻上海第七節 太平天國革命戰爭的最後失敗第八節 太平天國革命戰爭失敗的教訓第一節 捻軍的興起第二節 轉戰皖豫邊,與太平軍南北呼應第三節 接受太平天國領導,與太平軍並肩戰鬥第四節 與太平軍餘部合編,繼續堅持反清戰爭第五節 捻軍起義戰爭的經驗教訓第一節 上海小刀會起義戰爭第二節 大成國起義戰爭第一節 貴州各族人民起義戰爭第二節 雲南回民起義戰爭第三節 李永和、藍朝鼎起義戰爭第四節 陝甘回民起義戰爭第五節 起義戰爭的經驗教訓第一節 英俄爭奪中亞和武裝入侵新疆第二節 清政府的戰略方針和戰爭準備第三節 北疆的收復第四節 南疆的收復第五節 伊犁的索還第六節 戰爭勝利的原因第一節 戰爭爆發前後的政治軍事形勢第二節 山西、北寧之戰第三節 戰爭的擴大第四節 清廷對法宣戰及雙方戰略方針第五節 東南沿海防禦作戰第六節 北圻陸路反攻作戰第七節 戰爭的結局與經驗教訓第一節 戰前形勢第二節 日本侵華的軍事準備與中國的軍事概況第三節 戰爭的爆發和雙方戰略方針第四節 平壤之戰第五節 黃海海戰第六節 遼東半島之戰第七節 山東半島之戰第八節 遼東清軍的潰敗第九節 東北和山東人民的英勇抗戰第十節 《馬關條約》的簽訂第十一節 台灣軍民的艱苦抗日第十二節 中國戰敗的原因第一節 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第二節 義和團運動的興起和發展第三節 八國聯軍的組成與清朝軍事概況第四節 大沽、天津之戰第五節 北京之戰第六節 《辛丑條約》的簽訂第七節 抗擊八國聯軍侵略的重大歷史意義和戰爭失敗的原因第一節 沙俄入侵東北的準備及部署第二節 清朝在東北三省的設防和戰備第三節 戰爭經過第四節 東北人民繼續進行武裝抗俄鬥爭第五節 清軍失敗的原因第一節 英俄兩國對我國西藏的爭奪第二節 英國的戰爭準備與西藏的戰備設防第三節 曲眉仙角、古魯之戰第四節 江孜之戰第五節 拉薩失陷與《拉薩條約》的簽訂第六節 戰爭失敗的原因第一節 辛亥革命前的國內形勢第二節 武昌首義成功,全國掀起革命高一潮第三節 漢口、漢陽保衛戰第四節 蘇浙聯軍攻取南京和成立中央臨時政府第五節 辛亥革命戰爭的經驗與教訓第一節 袁世凱篡權後的倒行逆施第二節 袁世凱鎮壓革命黨的作戰總方針和革命黨人的討袁決策第三節 江西討袁作戰第四節 江蘇討袁作戰第五節 各省討袁相繼失敗第六節 討袁戰爭的教訓第一節 起義武裝的創立和初期活動第二節 襲擊豫鄂兩省敵軍,配合「二次革命」戰爭第三節 轉戰京漢路兩側第四節 西進陝甘,由勝轉敗第五節 回師豫西,最後失敗第六節 白朗起義戰爭的經驗教訓第一節 袁世凱復辟帝制第二節 護國戰爭的醞釀和雙方作戰準備第三節 四川戰役第四節 湘西之戰第五節 滇桂邊之戰第六節 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與護國戰爭之結局第七節 護國戰爭勝利的原因及其在軍事上的得失第一節 護國戰爭後的國內形勢和護法運動的發生第二節 南北政府的戰略方針及兵力部署第三節 北軍第一次攻湘之戰第四節 北軍第二次攻湘之戰第五節 滇黔靖國軍攻川之戰第六節 粵、閩、贛地區的作戰第七節 護法軍政府改組與孫中山離粵第八節 護法戰爭的歷史意義和失敗的主要原因第一節 沙俄策動外蒙「獨立」第二節 沙俄策動呼倫貝爾「獨立」和烏泰叛亂第三節 政府軍抗擊外蒙叛軍向內蒙的進犯第四節 《恰克圖協約》的簽訂和擊退巴布扎布匪軍對內蒙的竄擾第五節 反對沙俄侵蒙戰爭的經驗教訓第一節 英國唆使西藏親英分子發動叛亂第二節 川滇兩省出兵平亂第三節 川軍攻佔鄉城,穩定川邊局勢第四節 英國分割西藏陰謀的破產第五節 戰爭的經驗教訓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