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戰爭史》第五節 滇桂邊之戰:唐繼堯將準備開往湘西的第三軍一部也調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中國近代戰爭史》第五節 滇桂邊之戰

中國近代戰爭史

第五節 滇桂邊之戰

1916年2月21日,護國軍第二軍總司令李烈鈞率所部方聲濤梯一團一千餘人1,由昆明出滇南,趨廣西,東征粵浙。

唐繼堯將準備開往湘西的第三軍一部也調往桂粵方向,以增加第二軍兵力,保證攻粵計劃的完成。

袁世凱之由海路運兵南下,取道越南進攻雲南護國軍後路的計劃受阻後,即任廣東第一師師長龍覲光(廣東將軍龍濟光之兄)為雲南查辦使,令其率軍經廣西進攻雲南。

1916年1月中旬,龍覲光以廣東陸軍第二旅第三一團一團一長李文富為先鋒,以虎門要塞司令黃恩錫為前敵司令,率粵軍四千人(沿途又招募四千,約計八千)經梧州到達南寧。

龍覲光與廣西將軍陸榮廷系兒女姻親,他勸陸效忠袁世凱,率兵攻打雲南。

陸佯為應允,並派其子陸裕光帶領桂軍五個營協助龍軍。

龍覲光喜出望外,遂令李文富為第一路司令,率一千五百人由百色進攻雲南剝隘;以黃恩錫為第二路司令,率一千五百人經西林(今定安)繞攻雲南廣南;張耀山、呂春綰各率二千人(編成第三、第四隊),為主攻部隊之後援;以朱朝瑛率兵千人,北趨西隆(今隆林),阻斷黔省援兵進路。

龍濟光則派其子龍體乾潛回雲南蒙自老家,組織武裝暴亂,以策應龍軍的正面進攻。

正在開進途中的護國軍第二軍總司令李烈鈞聞報,即命張開儒、方聲濤兩梯一團一迅速在雲南之富州(今富寧)、廣南一線展開,準備阻擊來犯之敵。

另請待出湘西的黃毓成挺一進軍(一個梯一團一)和準備增援貴州並已進至沾益的趙鍾奇梯一團一(欠一支隊),經貴州興義折向廣西西隆,從翼側進攻龍軍。

1916年2月底,龍軍分兵兩路進窺雲南。

黃恩錫率四個營為右翼,由西林經龍潭鄉向廣南縣城潛進;李文富率該一團一主力為左翼,進攻剝隘、皈朝。

剝隘地形險要,為滇桂邊界較繁盛的商埠。

駐守該處的滇軍張開儒梯一團一兩個連於3月2日遭到李文富部突然攻擊,勢孤力單,於下午3時撤離,退守皈朝。

不日,張開儒親率梯一團一主力(步兵三營、炮兵一連)馳赴皈朝,構築陣地,據險扼守。

11日,李文富部猛攻皈朝,護國軍堅守虹山陣地,英勇抗敵,鏖戰七晝夜,彼此呈僵持狀態。

與此同時,護國軍方聲濤第二梯一團一也與敵在龍潭激戰。

龍潭是由西林進攻廣南的咽喉要地,先被龍軍第二路司令黃恩錫派兵控制,其主力則由龍潭繼續向廣南攻擊前進。

李烈鈞命方聲濤梯一團一迅速由廣南前出,迎擊該敵。

該部在龍潭以南之石洞與敵遭遇,激戰數日,始將敵擊退。

廣西將軍陸榮廷,政治上傾向進步一黨一,與袁世凱素有矛盾。

當袁進行復辟帝制活動時,陸表面上敷衍應付,暗中則與反袁勢力互通聲息。

雲南獨立後,他在其老上司岑春煊和梁啟

超等人的鼓勵下,於3月15日宣佈廣西獨立。

廣西政治形勢的急劇變化,使護國軍第二軍的士氣大振。

3月16日,方聲濤部舉行反攻,收復龍潭。

時趙鍾奇部也由貴州興義進入廣西西隆,進而抄襲黃恩錫部後路。

黃部腹背受敵,失敗而逃。

與此同時,黃毓成之挺一進軍也出興義,經潞城向百色挺一進,於黃南田一帶與襲擾黔邊的龍軍朱朝瑛部遭遇。

經一一夜激戰,擊潰朱部,遂直趨百色,與桂軍會師。

時坐鎮百色的龍覲光及其所率部隊,已被馬濟、陸裕光等率領的桂軍包圍,繳械投降,接受改編。

在皈朝與滇軍作戰的龍軍第一路司令李文富,戰敗退至者桑,旋見右路兵敗,後路遭襲,龍覲光被擒,感到大勢已去,遂率所部投降。

3月上旬竄擾雲南蒙自、個舊、臨安(今建水)一帶的龍體乾叛亂武裝,也遭到滇軍劉祖武梯一團一和唐繼堯組織的援軍迎頭痛擊,迅速土崩瓦解,逃離滇境。

至此,袁世凱的進攻雲南護國軍後路之計劃完全破產。

滇桂邊作戰結束後,李烈鈞遂督師東進廣東2,黃毓成、趙鍾奇部則奉命援川。

滇桂邊之戰,雖然規模較小,持續時間不長,但由於李烈鈞部及時趕到富州、廣南一線,阻止了龍軍的入侵,從而打破了袁世凱迂迴襲滇的計劃,保障了護國軍大後方的安全;同時,對陸榮廷之宣佈獨立,也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中國近代戰爭史
第一節 鴉片戰爭前的世界與中國第二節 英國以武力推銷鴉片,發動侵華戰爭第三節 英國侵華部署與清政府的海防戰備第四節 英軍首次北犯與清軍定海抗戰第五節 廣東軍民的抗英作戰第六節 英軍再次北犯與清軍浙東反攻第七節 英軍侵入長江下游,沿江軍民英勇抗戰第八節 中國戰敗的原因第一節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的國內形勢第二節 金田起義與太平軍轉戰廣西第三節 北攻湘鄂與東取金陵第四節 定都金陵後的軍政決策第五節 北伐第六節 西征第七節 一破江北江南大營第一節 英法等國企圖擴大在華殖民特權第二節 清廷實行對內鎮壓對外妥協政策第三節 英國製造借口,挑起戰爭第四節 廣東軍民抗擊英法聯軍的進犯第五節 英法聯軍第一次北犯第六節 英法聯軍第二次北犯第七節 英法聯軍第三次北犯第八節 清軍戰敗的原因及其影響第一節 天京內訌後的戰爭形勢第二節 石達開率軍遠征與最後失敗第三節 二破江北大營與三河鎮大捷第四節 二破江南大營與東征蘇常滬第五節 安慶會戰第六節 李秀成部回師江浙與再攻上海第七節 太平天國革命戰爭的最後失敗第八節 太平天國革命戰爭失敗的教訓第一節 捻軍的興起第二節 轉戰皖豫邊,與太平軍南北呼應第三節 接受太平天國領導,與太平軍並肩戰鬥第四節 與太平軍餘部合編,繼續堅持反清戰爭第五節 捻軍起義戰爭的經驗教訓第一節 上海小刀會起義戰爭第二節 大成國起義戰爭第一節 貴州各族人民起義戰爭第二節 雲南回民起義戰爭第三節 李永和、藍朝鼎起義戰爭第四節 陝甘回民起義戰爭第五節 起義戰爭的經驗教訓第一節 英俄爭奪中亞和武裝入侵新疆第二節 清政府的戰略方針和戰爭準備第三節 北疆的收復第四節 南疆的收復第五節 伊犁的索還第六節 戰爭勝利的原因第一節 戰爭爆發前後的政治軍事形勢第二節 山西、北寧之戰第三節 戰爭的擴大第四節 清廷對法宣戰及雙方戰略方針第五節 東南沿海防禦作戰第六節 北圻陸路反攻作戰第七節 戰爭的結局與經驗教訓第一節 戰前形勢第二節 日本侵華的軍事準備與中國的軍事概況第三節 戰爭的爆發和雙方戰略方針第四節 平壤之戰第五節 黃海海戰第六節 遼東半島之戰第七節 山東半島之戰第八節 遼東清軍的潰敗第九節 東北和山東人民的英勇抗戰第十節 《馬關條約》的簽訂第十一節 台灣軍民的艱苦抗日第十二節 中國戰敗的原因第一節 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第二節 義和團運動的興起和發展第三節 八國聯軍的組成與清朝軍事概況第四節 大沽、天津之戰第五節 北京之戰第六節 《辛丑條約》的簽訂第七節 抗擊八國聯軍侵略的重大歷史意義和戰爭失敗的原因第一節 沙俄入侵東北的準備及部署第二節 清朝在東北三省的設防和戰備第三節 戰爭經過第四節 東北人民繼續進行武裝抗俄鬥爭第五節 清軍失敗的原因第一節 英俄兩國對我國西藏的爭奪第二節 英國的戰爭準備與西藏的戰備設防第三節 曲眉仙角、古魯之戰第四節 江孜之戰第五節 拉薩失陷與《拉薩條約》的簽訂第六節 戰爭失敗的原因第一節 辛亥革命前的國內形勢第二節 武昌首義成功,全國掀起革命高一潮第三節 漢口、漢陽保衛戰第四節 蘇浙聯軍攻取南京和成立中央臨時政府第五節 辛亥革命戰爭的經驗與教訓第一節 袁世凱篡權後的倒行逆施第二節 袁世凱鎮壓革命黨的作戰總方針和革命黨人的討袁決策第三節 江西討袁作戰第四節 江蘇討袁作戰第五節 各省討袁相繼失敗第六節 討袁戰爭的教訓第一節 起義武裝的創立和初期活動第二節 襲擊豫鄂兩省敵軍,配合「二次革命」戰爭第三節 轉戰京漢路兩側第四節 西進陝甘,由勝轉敗第五節 回師豫西,最後失敗第六節 白朗起義戰爭的經驗教訓第一節 袁世凱復辟帝制第二節 護國戰爭的醞釀和雙方作戰準備第三節 四川戰役第四節 湘西之戰第五節 滇桂邊之戰第六節 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與護國戰爭之結局第七節 護國戰爭勝利的原因及其在軍事上的得失第一節 護國戰爭後的國內形勢和護法運動的發生第二節 南北政府的戰略方針及兵力部署第三節 北軍第一次攻湘之戰第四節 北軍第二次攻湘之戰第五節 滇黔靖國軍攻川之戰第六節 粵、閩、贛地區的作戰第七節 護法軍政府改組與孫中山離粵第八節 護法戰爭的歷史意義和失敗的主要原因第一節 沙俄策動外蒙「獨立」第二節 沙俄策動呼倫貝爾「獨立」和烏泰叛亂第三節 政府軍抗擊外蒙叛軍向內蒙的進犯第四節 《恰克圖協約》的簽訂和擊退巴布扎布匪軍對內蒙的竄擾第五節 反對沙俄侵蒙戰爭的經驗教訓第一節 英國唆使西藏親英分子發動叛亂第二節 川滇兩省出兵平亂第三節 川軍攻佔鄉城,穩定川邊局勢第四節 英國分割西藏陰謀的破產第五節 戰爭的經驗教訓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