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戰爭史》第九節 東北和山東人民的英勇抗戰: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廣大人民群眾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中國近代戰爭史》第九節 東北和山東人民的英勇抗戰

中國近代戰爭史

第九節 東北和山東人民的英勇抗戰

由於清政一府的消極抗戰,清軍在各個戰場上先後戰敗,潰不成軍。

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廣大人民群眾除積極支援前線作戰外,還自動拿起武器,殺上戰場,進行了一系列英勇頑強、可歌可泣的抗日武裝鬥爭。

當日本第二軍由花園口登陸進犯遼東半島時,遼東人民立即開展各種形式的殺敵活動。

抗日英雄高武,曾組織碧流河一帶八百餘戶農民,以鋤頭、鐵鍬等為武器,襲擊敵人軍營,殺死不少日寇,最後和部分農民在戰鬥中光榮犧牲。

金州青年壯士陳寶財,串聯四十五人,組成「紅槍幫」,進行抗日。

當日軍第十五聯隊侵襲亮甲店、陳家店,轉向劉家店北面高地時,紅槍幫埋伏於鳳凰山下落鳳溝內,乘敵不備,把日軍打得狼狽不堪。

金州城淪陷的次日,日軍到處一奸一婬一燒殺。

城內西街曲姓院內,男人皆已隨徐邦道部轉戰他處,僅剩下姑嫂五人及五個兒童。

日軍闖入其家,五名婦女用菜刀殺敵,然後連同五個小孩一起投井。

後人寫詩悼念:「曲氏井,清且深,波光湛湛寒潭心;一家十人死一井,千秋身殞名不沉。」

1金州城南三道溝有個叫閻士開的塾師,日寇以金錢利誘其充當嚮導,他嚴詞拒絕,並痛斥敵人的滔天罪行。

日寇以死威脅,他慷慨寫道:「寧做中華的斷頭一屍一,不做倭寇的屈膝人!槍斃刀殺,任憑你們」2。

日本侵略者無奈,竟將他開膛殘殺。

日軍在旅順進行慘絕人寰的大屠一殺,旅順人民奮起還擊,英烈悲壯之事,更是不勝枚舉。

南山岡鐵匠苑某,年歲雖高,但身強力大,日寇闖進其家,他以大鐵錘一連砸死數人,力戰而死。

南山陳家屯的陳永發,隱身暗處,待日寇探頭而入,他手起斧落,殺掉幾名日兵,後與敵人同歸於荊一少年裝扮成乞丐,潛入日軍兵營投放毒一藥,被捕後,義正詞嚴地說:「予為國殺敵,早拚一死,所恨者,藥屑猶余,未殺盡汝等耳。」

3說罷,毅然以頭撞柱,英勇犧牲。

日第一軍攻佔九連城、安東向遼東深入時,同樣遭到當地人民的武裝抵抗。

遼一陽一、風凰城、岫巖、海城等廣大地區,農民、礦工、獵戶、漁民和部分一愛一國士紳,紛紛組織起來,幾乎「無民不一團一」1,燃起了保衛家園的抗日烽火。

岫巖州東南的桂花嶺地方,有個復來社,「居民皆習淘煤,俗呼為『煤黑』,連村數十,自練鄉一團一,賊來犯之,鄉一團一極力堵御,以抬槍斃賊無算」2。

不但處於第一線的遼東人民自動組織起來抵禦日寇,沈一陽一以北以及吉林一帶人民群眾,也義憤填膺,奔赴前線。

吉林夾皮溝的武裝群眾三千餘人在其首領韓登舉(外號「韓邊外」)領導下,奔赴海城打擊日軍。

由於「韓邊外之名為敵所畏」,依克唐阿和長順都曾借用其勇,「皆得其力」。

3遼一陽一知州徐慶璋是堅決抗戰的一愛一國將領,他練民一團一數營,招集韓登舉等武裝群眾,名為「敵愾軍」。

日軍佔據海城後,曾聲言「必取奉天度歲」4,由於敵愾軍勇敢善戰,「頗著聲望」,使日寇「據海城而不敢遽攻遼一陽一」5,更無法前往奉天「度歲」。

在保衛家園的戰鬥中,吉洞峪一帶的民一團一表現非常突出。

他們在一團一長徐珍率領下,用抬槍、鳥銃在吉洞峪南面的韓家嶺、宋家嶺等處據險扼守,曾阻止大股日軍的進攻。

「各鄉勇晝張旗幟,夜燃火把,出沒往來,虛實兼用」,用巧妙靈活的戰法痛擊敵人。

61895年1月17日,日軍一股由潛家大嶺進犯韓家嶺時,民一團一奮勇抵禦,鏖戰三小時,斃敵數十名。

日軍紛紛逃走,一團一民乘勢追擊,奪回潛家大嶺。

19日,日軍再次進犯韓家嶺,企圖報復,一團一民們怒火滿腔,針鋒相對,殲滅日寇數十人,並陣斬其督隊官,繳獲不少器械衣物。

28日,日軍五百餘人進犯梨寶溝嶺口,民一團一迎戰,斃傷不少敵人。

日兵爭相逃命,一團一民追擊十餘里,日暮方收隊回營。

對於民一團一的上述英雄事跡,連盛京將軍裕祿也不得不稱讚「甚為奮勇可嘉」,專電「奏請獎勵」。

東北人民在收復寬甸、長甸的戰鬥中,也是打得很出色的。

早在鳳凰城、安東失守之後,這裡的群眾便陸續成立了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十個民一團一,每一團一一二千人不等。

他們利用清軍反攻海城之機,配合清軍張錫鑾部,主動出擊,於1895年2月25日一舉收復了寬甸。

僅歡喜嶺一仗,就斃敵七八十人,並生擒敵之督隊官一名。

3月1日,民一團一又配合清軍乘勝收復了長甸。

不久,「寬甸境內肅清,倭人阻河為守,靉水以東無倭人蹤跡」2。

山東半島人民同樣給了日本侵略者以應有的懲罰。

在威海,長峰村人民自動組織起來,以木棍、農具為武器,多次和進村搶劫的敵人進行搏鬥。

衛家灘村的人民也組織起來奪取敵人武器,打得日寇不敢久駐一地。

在人民群眾的有力支援下,清軍終於在1895年2月底至3月初接連收復了寧海(今牟平)、文登、榮成等地,使強佔威海之敵甚感孤立。

東北和山東等地人民的英勇抗戰,表現了中國人民一愛一國主義的光榮傳統和不畏強一暴的英雄氣概。

日本侵略者雖然戰勝了清朝統治者,卻始終沒有使中國人民屈服。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中國近代戰爭史
第一節 鴉片戰爭前的世界與中國第二節 英國以武力推銷鴉片,發動侵華戰爭第三節 英國侵華部署與清政府的海防戰備第四節 英軍首次北犯與清軍定海抗戰第五節 廣東軍民的抗英作戰第六節 英軍再次北犯與清軍浙東反攻第七節 英軍侵入長江下游,沿江軍民英勇抗戰第八節 中國戰敗的原因第一節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的國內形勢第二節 金田起義與太平軍轉戰廣西第三節 北攻湘鄂與東取金陵第四節 定都金陵後的軍政決策第五節 北伐第六節 西征第七節 一破江北江南大營第一節 英法等國企圖擴大在華殖民特權第二節 清廷實行對內鎮壓對外妥協政策第三節 英國製造借口,挑起戰爭第四節 廣東軍民抗擊英法聯軍的進犯第五節 英法聯軍第一次北犯第六節 英法聯軍第二次北犯第七節 英法聯軍第三次北犯第八節 清軍戰敗的原因及其影響第一節 天京內訌後的戰爭形勢第二節 石達開率軍遠征與最後失敗第三節 二破江北大營與三河鎮大捷第四節 二破江南大營與東征蘇常滬第五節 安慶會戰第六節 李秀成部回師江浙與再攻上海第七節 太平天國革命戰爭的最後失敗第八節 太平天國革命戰爭失敗的教訓第一節 捻軍的興起第二節 轉戰皖豫邊,與太平軍南北呼應第三節 接受太平天國領導,與太平軍並肩戰鬥第四節 與太平軍餘部合編,繼續堅持反清戰爭第五節 捻軍起義戰爭的經驗教訓第一節 上海小刀會起義戰爭第二節 大成國起義戰爭第一節 貴州各族人民起義戰爭第二節 雲南回民起義戰爭第三節 李永和、藍朝鼎起義戰爭第四節 陝甘回民起義戰爭第五節 起義戰爭的經驗教訓第一節 英俄爭奪中亞和武裝入侵新疆第二節 清政府的戰略方針和戰爭準備第三節 北疆的收復第四節 南疆的收復第五節 伊犁的索還第六節 戰爭勝利的原因第一節 戰爭爆發前後的政治軍事形勢第二節 山西、北寧之戰第三節 戰爭的擴大第四節 清廷對法宣戰及雙方戰略方針第五節 東南沿海防禦作戰第六節 北圻陸路反攻作戰第七節 戰爭的結局與經驗教訓第一節 戰前形勢第二節 日本侵華的軍事準備與中國的軍事概況第三節 戰爭的爆發和雙方戰略方針第四節 平壤之戰第五節 黃海海戰第六節 遼東半島之戰第七節 山東半島之戰第八節 遼東清軍的潰敗第九節 東北和山東人民的英勇抗戰第十節 《馬關條約》的簽訂第十一節 台灣軍民的艱苦抗日第十二節 中國戰敗的原因第一節 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第二節 義和團運動的興起和發展第三節 八國聯軍的組成與清朝軍事概況第四節 大沽、天津之戰第五節 北京之戰第六節 《辛丑條約》的簽訂第七節 抗擊八國聯軍侵略的重大歷史意義和戰爭失敗的原因第一節 沙俄入侵東北的準備及部署第二節 清朝在東北三省的設防和戰備第三節 戰爭經過第四節 東北人民繼續進行武裝抗俄鬥爭第五節 清軍失敗的原因第一節 英俄兩國對我國西藏的爭奪第二節 英國的戰爭準備與西藏的戰備設防第三節 曲眉仙角、古魯之戰第四節 江孜之戰第五節 拉薩失陷與《拉薩條約》的簽訂第六節 戰爭失敗的原因第一節 辛亥革命前的國內形勢第二節 武昌首義成功,全國掀起革命高一潮第三節 漢口、漢陽保衛戰第四節 蘇浙聯軍攻取南京和成立中央臨時政府第五節 辛亥革命戰爭的經驗與教訓第一節 袁世凱篡權後的倒行逆施第二節 袁世凱鎮壓革命黨的作戰總方針和革命黨人的討袁決策第三節 江西討袁作戰第四節 江蘇討袁作戰第五節 各省討袁相繼失敗第六節 討袁戰爭的教訓第一節 起義武裝的創立和初期活動第二節 襲擊豫鄂兩省敵軍,配合「二次革命」戰爭第三節 轉戰京漢路兩側第四節 西進陝甘,由勝轉敗第五節 回師豫西,最後失敗第六節 白朗起義戰爭的經驗教訓第一節 袁世凱復辟帝制第二節 護國戰爭的醞釀和雙方作戰準備第三節 四川戰役第四節 湘西之戰第五節 滇桂邊之戰第六節 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與護國戰爭之結局第七節 護國戰爭勝利的原因及其在軍事上的得失第一節 護國戰爭後的國內形勢和護法運動的發生第二節 南北政府的戰略方針及兵力部署第三節 北軍第一次攻湘之戰第四節 北軍第二次攻湘之戰第五節 滇黔靖國軍攻川之戰第六節 粵、閩、贛地區的作戰第七節 護法軍政府改組與孫中山離粵第八節 護法戰爭的歷史意義和失敗的主要原因第一節 沙俄策動外蒙「獨立」第二節 沙俄策動呼倫貝爾「獨立」和烏泰叛亂第三節 政府軍抗擊外蒙叛軍向內蒙的進犯第四節 《恰克圖協約》的簽訂和擊退巴布扎布匪軍對內蒙的竄擾第五節 反對沙俄侵蒙戰爭的經驗教訓第一節 英國唆使西藏親英分子發動叛亂第二節 川滇兩省出兵平亂第三節 川軍攻佔鄉城,穩定川邊局勢第四節 英國分割西藏陰謀的破產第五節 戰爭的經驗教訓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