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戰爭史》第七節 護法軍政府改組與孫中山離粵:在桂系軍閥和非常國會中的政學系1的干擾破壞下,護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中國近代戰爭史》第七節 護法軍政府改組與孫中山離粵

中國近代戰爭史

第七節 護法軍政府改組與孫中山離粵

在粵省四周軍事鬥爭激烈進行的同時,廣東護法軍政一府內部的鬥爭也愈演愈烈。

在桂系軍閥和非常國會中的政學系1的干擾破壞下,護法軍政一府的處境日趨困難,終於到了難以為繼的地步。

經濟上,桂系軍閥對軍政一府實行財政封鎖。

廣東本為富裕省份,每年收入約在一千五百萬元以上,居當時全國之首。

孫中山曾期望:「若能就其中籌款數十萬為國會經費,則國會之基礎定矣」1。

但是,桂系軍閥控制著全省的財政收入,根本不讓軍政一府插手,並分文不給。

軍政一府所負擔的國會議員的薪水、陳炯明所統粵軍的軍餉和各項行政開支,僅靠從海外華僑中募捐,以致「極為竭蹶」1。

粵督莫榮新看到軍政一府經濟拮据的窘狀,幸災樂禍地說:「孫某之政一府,空頭之政一府也,彼無兵無餉,吾輩但取不理之態度,彼至不能支持之時,自然解散而去」1。

充分暴露了他的險惡用心。

軍事上,桂系軍閥對服從軍政一府領導的軍隊進行分化打擊和排擠。

在這次護法戰爭中,軍政一府本身的軍事力量屈指可數。

當時,北京政一府密探馬鳳池曾向段祺瑞報告說:「查孫文在粵另立政一府,所恃陸軍勢力,只有張開儒、方聲濤兩師及林虎一旅。

林逆遠駐雷州,形勢隔禁;實僅張、方之兩師,可資召號;他則魏邦平之警察兵,可湊數耳」2。

實際上,真正聽從軍政一府號令的軍隊遠少於該密探的報告。

當時,林虎已死心踏地地為陸榮廷效命,方聲濤也唯唐繼堯之令是從,真正屬於軍政一府管轄的只有程璧光的部分海軍,張開儒所屬部分滇軍和陳炯明之粵軍。

就是這一點軍隊,還不斷受到桂系軍閥的拉攏、分化與打擊。

程璧光在1917年10月接受陸榮廷每月饋贈十萬元軍餉後,就投靠了桂系軍閥,進而對孫中山的革命活動加以掣肘。

軍政一府陸軍總長張開儒堅決擁護孫中山,遵從孫中山的領導,卻遭到莫榮新與政學系骨幹李根源的誣陷。

後來莫竟背著孫中山擅將張開儒囚禁,把駐粵滇軍的領導權交給了李根源。

軍政一府剛剛組建的二十營粵軍,也不斷受到莫榮新的打擊和排擠,被調往攻閩戰常這樣,擁護軍政一府的部隊,不是被桂系軍閥拉走,就是被擠走或竊奪了領導權,使孫中山成了無兵可統、無將相隨的空頭元帥。

政治上,桂系軍閥一陰一謀改組軍政一府,擠走孫中山。

桂系軍閥千方百計干擾破壞軍政一府行動的目的,是要趕走孫中山。

當他們發現孫中山意志堅決,拒不離粵時,遂採取拉攏國會議員中的政學系成員,一陰一謀改組軍政一府的辦法,剝奪孫中山的領導權。

1918年1月,桂系軍閥勾結滇、粵、湘等省軍閥,拉攏非常國會中的政學系議員及革命一黨一中持不同政見者,發起成立「西南各省護法聯合會」,作為西南護法各省的統一組織,一陰一謀奪取護法戰爭的領導權,架空廣州護法軍政一府。

由於「聯合會」不受軍政一府領導,並議定由岑春煊擔任議和總代表,公然主張南北妥協,放棄武裝鬥爭,因而遭到孫中山和國會中部分議員的堅決反對。

政學系議員和舊國民一黨一中的不堅定分子如吳景濂、褚輔成之流,見以「聯合會」取代軍政一府的一陰一謀難以得逞,又秉承桂系軍閥的旨意,提出了改組軍政一府的主張,將大元帥制改為總裁合議制,藉以排斥孫中山對護法戰爭的領導權。

孫中山堅決反對改組軍政一府,指出軍政一府的大元帥制是符合民國約法中「元首政治」這一規定的,改變此制,「與約法相違背」。

陳炯明、孫洪伊等也相繼通電反對改組軍政一府。

但是,在政學系的活動下,非常國會於1918年5月4日通過了《修正軍政一府組織法》,決定將大元帥制改為總裁合議制。

孫中山當即向非常國會辭去大元帥職,並發表通電揭露西南軍閥破壞護法運動的種種罪行,指出:「顧吾國之大患,莫大於武人之爭雄。

南與北如一丘之貉」1。

5月20日,非常國會選舉唐紹儀、唐繼堯、孫中山、伍廷芳、林葆懌、陸榮廷和岑春煊七人為總裁,廢除大元帥制。

21日,推舉岑春煊為主席總裁。

同日,孫中山憤而離開廣州,前往上海,表示與西南軍閥決裂。

自此以後,護法軍政一府完全為軍閥官僚所控制,成了與北洋政一府妥協的議和機構。

在南方護法軍政一府內部矛盾激化的同時,北洋政一府內部直、皖兩大派系之間的矛盾也在發展。

1918年8月,吳佩孚等公開通電主張「和平」,反對段祺瑞的「武力統一」政策。

護法軍政一府也復電贊成和平。

此後,各地區的戰爭基本上均已停止。

1918年9月,馮國璋總統任期屆滿2,安福系3一操一縱國會,選舉徐世昌為大總統。

徐上台後,為了順應國內外要求和平的空氣,免去了段祺瑞國務總理職務。

11月16日,對北軍前線部隊發佈停戰令,並倡議召開南北和平會議。

1919年2月,南北政一府代表開始在上海議和。

雙方代表表面上是討論恢復約法和舊國會,實際上卻在如何劃分地盤等問題上進行新的角逐。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中國近代戰爭史
第一節 鴉片戰爭前的世界與中國第二節 英國以武力推銷鴉片,發動侵華戰爭第三節 英國侵華部署與清政府的海防戰備第四節 英軍首次北犯與清軍定海抗戰第五節 廣東軍民的抗英作戰第六節 英軍再次北犯與清軍浙東反攻第七節 英軍侵入長江下游,沿江軍民英勇抗戰第八節 中國戰敗的原因第一節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的國內形勢第二節 金田起義與太平軍轉戰廣西第三節 北攻湘鄂與東取金陵第四節 定都金陵後的軍政決策第五節 北伐第六節 西征第七節 一破江北江南大營第一節 英法等國企圖擴大在華殖民特權第二節 清廷實行對內鎮壓對外妥協政策第三節 英國製造借口,挑起戰爭第四節 廣東軍民抗擊英法聯軍的進犯第五節 英法聯軍第一次北犯第六節 英法聯軍第二次北犯第七節 英法聯軍第三次北犯第八節 清軍戰敗的原因及其影響第一節 天京內訌後的戰爭形勢第二節 石達開率軍遠征與最後失敗第三節 二破江北大營與三河鎮大捷第四節 二破江南大營與東征蘇常滬第五節 安慶會戰第六節 李秀成部回師江浙與再攻上海第七節 太平天國革命戰爭的最後失敗第八節 太平天國革命戰爭失敗的教訓第一節 捻軍的興起第二節 轉戰皖豫邊,與太平軍南北呼應第三節 接受太平天國領導,與太平軍並肩戰鬥第四節 與太平軍餘部合編,繼續堅持反清戰爭第五節 捻軍起義戰爭的經驗教訓第一節 上海小刀會起義戰爭第二節 大成國起義戰爭第一節 貴州各族人民起義戰爭第二節 雲南回民起義戰爭第三節 李永和、藍朝鼎起義戰爭第四節 陝甘回民起義戰爭第五節 起義戰爭的經驗教訓第一節 英俄爭奪中亞和武裝入侵新疆第二節 清政府的戰略方針和戰爭準備第三節 北疆的收復第四節 南疆的收復第五節 伊犁的索還第六節 戰爭勝利的原因第一節 戰爭爆發前後的政治軍事形勢第二節 山西、北寧之戰第三節 戰爭的擴大第四節 清廷對法宣戰及雙方戰略方針第五節 東南沿海防禦作戰第六節 北圻陸路反攻作戰第七節 戰爭的結局與經驗教訓第一節 戰前形勢第二節 日本侵華的軍事準備與中國的軍事概況第三節 戰爭的爆發和雙方戰略方針第四節 平壤之戰第五節 黃海海戰第六節 遼東半島之戰第七節 山東半島之戰第八節 遼東清軍的潰敗第九節 東北和山東人民的英勇抗戰第十節 《馬關條約》的簽訂第十一節 台灣軍民的艱苦抗日第十二節 中國戰敗的原因第一節 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第二節 義和團運動的興起和發展第三節 八國聯軍的組成與清朝軍事概況第四節 大沽、天津之戰第五節 北京之戰第六節 《辛丑條約》的簽訂第七節 抗擊八國聯軍侵略的重大歷史意義和戰爭失敗的原因第一節 沙俄入侵東北的準備及部署第二節 清朝在東北三省的設防和戰備第三節 戰爭經過第四節 東北人民繼續進行武裝抗俄鬥爭第五節 清軍失敗的原因第一節 英俄兩國對我國西藏的爭奪第二節 英國的戰爭準備與西藏的戰備設防第三節 曲眉仙角、古魯之戰第四節 江孜之戰第五節 拉薩失陷與《拉薩條約》的簽訂第六節 戰爭失敗的原因第一節 辛亥革命前的國內形勢第二節 武昌首義成功,全國掀起革命高一潮第三節 漢口、漢陽保衛戰第四節 蘇浙聯軍攻取南京和成立中央臨時政府第五節 辛亥革命戰爭的經驗與教訓第一節 袁世凱篡權後的倒行逆施第二節 袁世凱鎮壓革命黨的作戰總方針和革命黨人的討袁決策第三節 江西討袁作戰第四節 江蘇討袁作戰第五節 各省討袁相繼失敗第六節 討袁戰爭的教訓第一節 起義武裝的創立和初期活動第二節 襲擊豫鄂兩省敵軍,配合「二次革命」戰爭第三節 轉戰京漢路兩側第四節 西進陝甘,由勝轉敗第五節 回師豫西,最後失敗第六節 白朗起義戰爭的經驗教訓第一節 袁世凱復辟帝制第二節 護國戰爭的醞釀和雙方作戰準備第三節 四川戰役第四節 湘西之戰第五節 滇桂邊之戰第六節 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與護國戰爭之結局第七節 護國戰爭勝利的原因及其在軍事上的得失第一節 護國戰爭後的國內形勢和護法運動的發生第二節 南北政府的戰略方針及兵力部署第三節 北軍第一次攻湘之戰第四節 北軍第二次攻湘之戰第五節 滇黔靖國軍攻川之戰第六節 粵、閩、贛地區的作戰第七節 護法軍政府改組與孫中山離粵第八節 護法戰爭的歷史意義和失敗的主要原因第一節 沙俄策動外蒙「獨立」第二節 沙俄策動呼倫貝爾「獨立」和烏泰叛亂第三節 政府軍抗擊外蒙叛軍向內蒙的進犯第四節 《恰克圖協約》的簽訂和擊退巴布扎布匪軍對內蒙的竄擾第五節 反對沙俄侵蒙戰爭的經驗教訓第一節 英國唆使西藏親英分子發動叛亂第二節 川滇兩省出兵平亂第三節 川軍攻佔鄉城,穩定川邊局勢第四節 英國分割西藏陰謀的破產第五節 戰爭的經驗教訓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