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戰爭史》第五節 辛亥革命戰爭的經驗與教訓:這次革命戰爭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結束了延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中國近代戰爭史》第五節 辛亥革命戰爭的經驗與教訓

中國近代戰爭史

第五節 辛亥革命戰爭的經驗與教訓

辛亥革命戰爭是在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的歷史條件下發生的,它與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所進行的各次革命戰爭相比較,是一次具有更完全意義的資產階級民一主革命戰爭,是中國舊民一主主義革命的一個新的發展。

這次革命戰爭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結束了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在中國大地上升起了第一面民一主共和國的旗幟,因而是一個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事件。

它不僅大大提高了中國人民的民一主主義覺悟,使人民群眾在思想上獲得了一次大解放,為爾後的革命發展開闢了前進的道路,而且對亞洲和世界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但是,這次戰爭卻以向封建勢力妥協而告終,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偉大任務。

因此,既有成功的經驗,又有深刻的教訓。

一、辛亥革命戰爭取得推翻清王朝

勝利的經驗

辛亥革命戰爭所以能取得推翻清王朝的勝利,首先,由於中國國內形勢的發展,人民革命鬥爭風起雲湧,革命形勢已臻成熟。

其次,由於孫中山為領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和其它反清一團一體,進行了一系列推翻清王朝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武裝起義鬥爭,為辛亥革命做好了輿論準備和組織準備。

再次,由於資產階級革命一黨一人汲取了屢次起義失敗的教訓,採取了在清朝的新軍中發展革命組織,力求掌握有戰鬥力的武裝的方針,為起義準備了骨幹力量。

而這些武裝力量大部分佈在長江流域和南方幾省,佔據著重要的戰略要地。

特別是地處「九省通衢」的武漢的革命一黨一人,在深入紮實的武裝起義準備的基礎上,善於審時度勢,抓住了起義的有利時機(保路運動風起雲湧,清廷一抽一兵入川,湖北統治力量削弱等),及時制定了起義計劃,在中國腹地首先發難,使武昌首義一舉成功,並直接推動了其它各省的起義(在全國十四個省的起義中,主要依靠新軍或有新軍參加的共有十個省),迅速打亂了清王朝反動統治的陣腳。

武昌起義前夕,在領導機關突遭破壞的情況下,革命一黨一人在新軍中的基層組織,發揚了革命的主動一精一神,堅持按原計劃發難,並採取了正確的戰鬥行動,以積極靈活的堅決進攻,迅速摧毀了湖北的反動地方政權,奪取了首義的勝利。

在武昌首義勝利後,其它各省紛紛響應,及時宣佈獨立,對辛亥革命的勝利也起了巨大作用。

其中蘇浙滬的革命一黨一人採取了集中兵力攻取南京的戰略方針,及時把幾方面的起義軍一團一結起來,統一指揮,勇敢作戰,並運用了符合當時情況的攻城戰術,攻克了南京城,對擴大武昌首義的勝利和迫使清帝遜位,起了重要作用。

所有這些,都是辛亥革命起義戰爭不同於資產階級革命派領導的以前各次起義的地方。

二、辛亥革命戰爭的教訓

辛亥革命戰爭之所以只把一個皇帝趕跑,而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固然有封建勢力根深蒂固、帝國主義對中國革命的阻撓等客觀原因,但主要還是由於中國資產階級先天的軟弱一性一和妥協一性一。

它同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不敢也不想將革命進行到底。

資產階級革命政一黨一同盟會,成分複雜,組織鬆散,意見紛歧,在迅速到來和迅猛發展的革命高一潮面前,難於形成統一的堅強的領導核心,起不了有力的領導作用。

同盟會對暫時被迫承認共和制度的投機革命的立憲派和舊官僚的反動本質,認識不清,鬥爭不力,致使立憲派和舊官僚採用「和平篡權」或「政變篡權」的方式,先後竊奪了許多起義省的領導權。

一些掌了權的革命一黨一人,也很快喪失革命意志,甚至蛻變成新的官僚政客。

在這種情況下,以孫中山為首的南京臨時政一府發佈的政令軍令,無法貫徹執行,甚至公開遭到違抗,致使南京臨時政一府從誕生之日起,就面臨重重困難。

孫中山積極主張用武力統一中國的北伐,就是因為受到多方掣肘,不得不半途而廢。

資產階級的軟弱一性一,還表現在害怕帝國主義的干涉,懼怕群眾的革命鬥爭。

對農民的自發鬥爭,不僅不積極支持,反而多方限制,甚至鎮壓。

資產階級革命一黨一人由於嚴重脫離農民群眾,得不到民一主革命主力軍的支持,因而陷入了孤立無援的困境。

在內外反動勢力的一逼一迫下,只得妥協退讓,將用鮮血換來的革命政權拱手讓給封建勢力的代表和帝國主義的走狗袁世凱,使辛亥革命的成果付諸東流。

在軍事方面,資產階級革命一黨一缺乏統一的戰略部署和積極進攻的一精一神,這既是資產階級本質的弱點的表現,也是辛亥革命以妥協告終的重要原因。

如武昌起義前,缺乏全國起義的周密計劃和部署,武昌首義成功及各省紛紛宣佈獨立後,又未能實行統一指揮,協同作戰,致使武漢的革命軍不能及時得到其它各地切實有力的支援。

在武漢的革命軍方面,由於領導權沒有完全掌握在真正的革命者手中,並缺乏革命的軍事指揮經驗,因而在面臨優勢清軍進攻的嚴峻形勢下,未能實行如恩格斯在總結歷史上起義經驗時所指出的那種方針:「起義一旦開始,就必須以最大的決心行動起來並採取進攻」1,以致陷於被動境地。

例如,起義軍在攻佔由殘敵據守的劉家廟之後,未能及時集中兵力攻殲初到灄口一帶的北洋軍先頭部隊。

又如,當北洋軍分批南下,向漢口一逼一近時,除湖南外,其它各省均未及時出兵配合。

湖北省的革命一黨一人,也未及時將本省鎊處起義武裝統一起來,尤其不懂得將積極反清的農民群眾組織和武裝起來,實行城市起義與農村起義相結合,正規戰與游擊戰相結合,不停頓地襲擊南下清軍之側背,致使武漢起義軍陷於孤軍奮戰,以寡敵眾。

加上武漢起義軍採取了單純防禦的方針,作戰部署一再失誤,終於被迫退出漢口、漢一陽一,處於十分被動不利的局面。

武漢起義軍在軍事上的失利,終於成為導致辛亥革命戰爭最後失敗的原因之一。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中國近代戰爭史
第一節 鴉片戰爭前的世界與中國第二節 英國以武力推銷鴉片,發動侵華戰爭第三節 英國侵華部署與清政府的海防戰備第四節 英軍首次北犯與清軍定海抗戰第五節 廣東軍民的抗英作戰第六節 英軍再次北犯與清軍浙東反攻第七節 英軍侵入長江下游,沿江軍民英勇抗戰第八節 中國戰敗的原因第一節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的國內形勢第二節 金田起義與太平軍轉戰廣西第三節 北攻湘鄂與東取金陵第四節 定都金陵後的軍政決策第五節 北伐第六節 西征第七節 一破江北江南大營第一節 英法等國企圖擴大在華殖民特權第二節 清廷實行對內鎮壓對外妥協政策第三節 英國製造借口,挑起戰爭第四節 廣東軍民抗擊英法聯軍的進犯第五節 英法聯軍第一次北犯第六節 英法聯軍第二次北犯第七節 英法聯軍第三次北犯第八節 清軍戰敗的原因及其影響第一節 天京內訌後的戰爭形勢第二節 石達開率軍遠征與最後失敗第三節 二破江北大營與三河鎮大捷第四節 二破江南大營與東征蘇常滬第五節 安慶會戰第六節 李秀成部回師江浙與再攻上海第七節 太平天國革命戰爭的最後失敗第八節 太平天國革命戰爭失敗的教訓第一節 捻軍的興起第二節 轉戰皖豫邊,與太平軍南北呼應第三節 接受太平天國領導,與太平軍並肩戰鬥第四節 與太平軍餘部合編,繼續堅持反清戰爭第五節 捻軍起義戰爭的經驗教訓第一節 上海小刀會起義戰爭第二節 大成國起義戰爭第一節 貴州各族人民起義戰爭第二節 雲南回民起義戰爭第三節 李永和、藍朝鼎起義戰爭第四節 陝甘回民起義戰爭第五節 起義戰爭的經驗教訓第一節 英俄爭奪中亞和武裝入侵新疆第二節 清政府的戰略方針和戰爭準備第三節 北疆的收復第四節 南疆的收復第五節 伊犁的索還第六節 戰爭勝利的原因第一節 戰爭爆發前後的政治軍事形勢第二節 山西、北寧之戰第三節 戰爭的擴大第四節 清廷對法宣戰及雙方戰略方針第五節 東南沿海防禦作戰第六節 北圻陸路反攻作戰第七節 戰爭的結局與經驗教訓第一節 戰前形勢第二節 日本侵華的軍事準備與中國的軍事概況第三節 戰爭的爆發和雙方戰略方針第四節 平壤之戰第五節 黃海海戰第六節 遼東半島之戰第七節 山東半島之戰第八節 遼東清軍的潰敗第九節 東北和山東人民的英勇抗戰第十節 《馬關條約》的簽訂第十一節 台灣軍民的艱苦抗日第十二節 中國戰敗的原因第一節 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第二節 義和團運動的興起和發展第三節 八國聯軍的組成與清朝軍事概況第四節 大沽、天津之戰第五節 北京之戰第六節 《辛丑條約》的簽訂第七節 抗擊八國聯軍侵略的重大歷史意義和戰爭失敗的原因第一節 沙俄入侵東北的準備及部署第二節 清朝在東北三省的設防和戰備第三節 戰爭經過第四節 東北人民繼續進行武裝抗俄鬥爭第五節 清軍失敗的原因第一節 英俄兩國對我國西藏的爭奪第二節 英國的戰爭準備與西藏的戰備設防第三節 曲眉仙角、古魯之戰第四節 江孜之戰第五節 拉薩失陷與《拉薩條約》的簽訂第六節 戰爭失敗的原因第一節 辛亥革命前的國內形勢第二節 武昌首義成功,全國掀起革命高一潮第三節 漢口、漢陽保衛戰第四節 蘇浙聯軍攻取南京和成立中央臨時政府第五節 辛亥革命戰爭的經驗與教訓第一節 袁世凱篡權後的倒行逆施第二節 袁世凱鎮壓革命黨的作戰總方針和革命黨人的討袁決策第三節 江西討袁作戰第四節 江蘇討袁作戰第五節 各省討袁相繼失敗第六節 討袁戰爭的教訓第一節 起義武裝的創立和初期活動第二節 襲擊豫鄂兩省敵軍,配合「二次革命」戰爭第三節 轉戰京漢路兩側第四節 西進陝甘,由勝轉敗第五節 回師豫西,最後失敗第六節 白朗起義戰爭的經驗教訓第一節 袁世凱復辟帝制第二節 護國戰爭的醞釀和雙方作戰準備第三節 四川戰役第四節 湘西之戰第五節 滇桂邊之戰第六節 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與護國戰爭之結局第七節 護國戰爭勝利的原因及其在軍事上的得失第一節 護國戰爭後的國內形勢和護法運動的發生第二節 南北政府的戰略方針及兵力部署第三節 北軍第一次攻湘之戰第四節 北軍第二次攻湘之戰第五節 滇黔靖國軍攻川之戰第六節 粵、閩、贛地區的作戰第七節 護法軍政府改組與孫中山離粵第八節 護法戰爭的歷史意義和失敗的主要原因第一節 沙俄策動外蒙「獨立」第二節 沙俄策動呼倫貝爾「獨立」和烏泰叛亂第三節 政府軍抗擊外蒙叛軍向內蒙的進犯第四節 《恰克圖協約》的簽訂和擊退巴布扎布匪軍對內蒙的竄擾第五節 反對沙俄侵蒙戰爭的經驗教訓第一節 英國唆使西藏親英分子發動叛亂第二節 川滇兩省出兵平亂第三節 川軍攻佔鄉城,穩定川邊局勢第四節 英國分割西藏陰謀的破產第五節 戰爭的經驗教訓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