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戰爭史
第二節 川滇兩省出兵平亂
一、北京政一府的平亂決策及川滇
兩軍的作戰部署
正當西藏親英分子驅趕駐藏川軍之際,川邊地區的藏族上層分子,由於趙爾豐實行的「改土歸流」政策危及他們的統治,加之受西藏親英分子的指使1,於1912年5月也發動了叛亂,並得到西藏叛亂武裝的直接支持。
兩月之內,川邊地區的不少州縣先後落入當地和西藏的叛亂武裝之手。
巴塘、昌都被圍,乍丫(今西藏察雅東)、江卡(今西藏芒康東)、鄉城、稻城、理塘相繼失陷,河口(今四川雅江)岌岌可危,川藏交通因之斷絕。
滇、川兩督屢請北京政一府出兵西征。
全國各族人民一致譴責英國勾結西藏親英分子分裂中國的罪行,猛烈抨擊北京政一府的對外妥協政策。
在輿論的壓力下,北京政一府於1912年6月14日正式電令四川都督尹昌衡率川軍入藏平亂,令雲南都督蔡鍔派滇軍入藏增援;同時,通告英國駐華公使,聲明「此次川軍入藏全為平亂,至希英國嚴守局外中立」1。
尹昌衡接電後,迅速作了西征的準備。
其作戰計劃共分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採取南北兩路「首尾夾攻」的方針,首先控制川邊重鎮理塘和進藏咽喉要地昌都,而後分別南下,奪取稻城、鄉城、乍丫、江卡等地,以鞏固川邊地區。
第二階段:從打箭爐(今四川康定)以西的十餘營邊軍中,選拔「有志之一精一兵」數百名為前鋒,其餘各軍繼後,乘勝直趨拉薩。
同時派得力喇嘛前往拉薩勸說達賴脫離英國的羈絆,維護祖國的統一。
蔡鍔接令後,命滇軍參謀廳總長殷承為西征軍司令,率隊進發。
蔡鍔考慮到川滇兩軍如先會師巴塘,再行進藏,不僅糧秣難繼,而且可能擴大由辛亥革命以來所引起的川滇兩軍之間的矛盾,因此主張滇軍經維西及西藏東南地區直趨拉藏。
這樣,既可縮短路程,又可形成軍事上的有利態勢,使「滇犄其南,川搗其東,首尾策應,形勢都歸掌握」2。
北京政一府不同意蔡鍔的主張,而令滇軍取道中甸北上,先支援巴塘,以固滇邊門戶。
二、擊退藏軍向川邊的首次進攻
1912年初秋,川滇兩軍按既定計劃分路開進。
7月上旬,尹昌衡率川軍從成都出發。
原計劃出兵八個一團一,因「器械不備,師皆未練,餉亦無儲」1,遂先以朱森林一團一為先鋒,尹自率三個營為本隊,總兵力約三千人(一說五千人),兼程西進。
其部署是:朱森林率所部兩個營及先遣隊陳步三一個營為南路,由打箭爐直趨理塘;副官劉瑞麟率蒯書禮營為北路,經甘孜進援昌都;本隊三個營駐雅安,相機應援。
朱森林以南路藏軍勢大,設防堅固,力請集中兵力於南路,尹昌衡未允。
朱部至打箭爐後,以軍孤勢單,遲疑不敢前進。
尹
昌衡遂親赴打箭爐進行動員,指出:今川邊部隊盡被圍困,損失甚重,急需支援,只要川軍進展神速,出藏軍之不意,兵力雖少,必能起到救援作用。
經過動員後,川軍遂分兩路並進。
8月,被尹昌衡破格提升為北路督隊官的劉瑞麟,率蒯書禮營由打箭爐出發,日行百餘里,往攻道塢(今四川道孚)。
沿途揚言尹都督率師十萬親征,即將到達。
藏軍聞訊,不戰而潰,道塢、瞻對(今四川新龍)之圍遂解。
劉瑞麟便令邊軍牛運隆部守道塢,劉筱廷部守瞻對;令杜培基、劉贊廷率部從間道馳援巴塘;自率所部及顧復慶、時傳文、朱憲文等營往援昌都。
當時,駐守巴塘的顧占文部四五百人,已被圍三月有餘,
糧彈將盡,水源斷絕,處境十分危急。
援軍到後,內外夾擊,迅速解圍。
劉瑞麟率部突然一逼一近昌都時,藏軍不戰而逃,防守昌都的彭日昇立即率全部三百人出城追擊,繳獲輜重無算,並俘藏軍首領呼圖克圖1。
與此同時,朱森林率南路各營亦順利完成了既定任務。
其先鋒部隊兩個營,先在河口擊敗藏軍,又於8月12、14兩日收復了麻蓋宗、剪子灣、西俄洛三要隘,繼而向理塘進一逼一。
圍攻理塘之藏軍聞風潰逃。
至是,川軍西進未及三月,即以破竹之
勢收復了理塘、巴塘、昌都諸要地。
於是,尹昌衡令顧占文部守巴塘,劉瑞麟部守昌都,分援乍丫、江卡、鹽井等地;令營長鄒衍貴肅清河口一帶殘存藏軍。
在川軍進軍川邊之際,滇省西征軍司令殷承率新軍一混成協、防軍十九營,從滇西北取道鹽井支援巴塘。
8月15日,前衛司令李學詩率部進至溜筒江附近。
該地藏軍依險據守。
經李部奮力攻擊,藏軍退守隔江之墨裡村,並斫斷江上溜索,以阻滇軍前進。
李學詩派人另架溜索,命防軍、土軍各四個排溜渡過江,迂迴墨裡村。
藏軍又將村外木橋砍斷,據險死守。
16日,滇軍發起猛攻,於下午3時將該村攻佔。
8月19日,殷承率部抵麗江,隨即作了如下部署:以鄭開文為左縱隊長,率步兵四大隊,騎兵一分隊,炮兵、機槍兵各一小隊1及李學詩的西防國民軍,取維西大道直趨鹽井;以姜梅齡為右縱隊長,率步兵三中隊,騎兵一分隊,炮兵、機槍兵各一小隊及楊汝盛的西防國民軍,取中甸大道直趨鄉城;司令部及其餘各隊暫駐麗江,相機進止。
滇軍經充分準備後,於8月26日夜突襲侵佔鹽井之藏軍。
經激烈戰鬥,將藏軍擊潰,並俘其指揮官魯宗甲約,遂克鹽井。
當滇軍向川邊進軍時,懷有軍閥割據思想的尹昌衡竟發電阻止,聲稱「川軍圍攻理塘,不日可下,滇軍無須由維(西)援巴(塘),請由原議,直抵拉薩」2。
滇軍收復鹽井後,尹再次電阻,並令顧占文部向鹽井一帶開進。
蔡鍔則連電北京政一府,以速克巴塘、理塘,「早日規復西藏」為由,要求繼續向川邊進軍。
川、滇兩軍互相攻訐,矛盾加深。
後尹昌衡以「若滇軍兼進,釀成(英國)交涉,則咎不在川」1為辭,要挾中央。
北京政一府恐「兩軍一逼一處,別生枝節」,遂於9月致電蔡鍔,令滇軍酌留陸軍一大隊及防軍一、二營,專顧滇省門戶,余悉撤回。
滇軍的平亂作戰至此遂告結束。
當川軍第一階段的作戰計劃基本完成後,尹昌衡認為:「控邊制藏,非同時並舉,無以全領土、維國權」2。
根據這一方針,他對下一階段的軍事行動作了如下部署:命鄒衍貴營駐打箭爐、河口,保護川軍的後方供一應線;命朱森林一團一為南路,駐巴塘、理塘,相機進攻稻城、鄉城;命一團一長向樹榮率所部兩個營及陳步三營為北路,進攻甘孜、登科(今四川鄧柯);從朱、向兩一團一中各一抽一一營駐昌都,作為機動部隊;以打箭爐為大本營,隨時策應南北兩路。
不久,南北兩路部隊連戰皆捷,惟鄉城久攻不下。
之後,尹昌衡任命黃煦昌為司令,由他指揮集中於昌都一帶的川邊部隊,命張茂林為前鋒,率部進據江達,待命入藏。
三、英國脅迫北京政一府停止向西藏進軍
西征軍在川邊作戰中取得重大勝利,引起了英帝國主義和西藏親英分子的極度恐慌。
為了制止川軍入藏平亂,英國於1912年8月17日令駐華公使朱爾典出面干涉,以「不承認中華民國,並以實力助藏『獨立』」1相威脅。
袁世凱的北京政一府正急欲獲得各帝國主義國家的「承認」,遂屈從於英國的威脅,於9月下旬一再電令川軍停止入藏,以江達為界,「先行肅清川邊,萬勿越境深入,致啟外釁」1,從而喪失了進軍西藏的良機。
四、擊退藏軍向川邊的第二次進攻
1912年底至1913年初,藏軍經波密竄至川邊,再次向川軍發動進攻。
乍丫、江卡、鹽井等地首當其衝。
川軍陳桂亭營敗退巴塘,舒雲山營被圍於南墩(鹽井東北約四十公里)。
巴塘守軍糧食已絕,正欲撤退。
尹昌衡急令嵇廉率部馳援,才守住巴塘。
不久,黃煦昌率部至乍丫,與顧占文部夾擊東犯之藏軍。
激戰十餘次,將其擊退,乍丫、江卡、南墩之圍遂解。
藏軍戰敗後,在嘉裕橋(今西藏洛隆東北之嘉玉橋)以西密佈碉卡,駐紮重兵,進行防禦,並派人四出煽動藏民,準備伺機再行進攻。
尹昌衡根據北京政一府提出的「步步穩進,以期慎固封城」2的方針:令劉瑞麟部守昌都,西遏藏軍,南控江卡;顧占文部守巴塘,南防鹽井,東控鄉城、稻城;朱森林部守理塘,西援顧軍,南防稻壩;劉筱廷部駐甘孜,鎮守北路。
以上各部,有事互相救援,無事堅守不動。
另由嵇廉率兵六百於鄉城一帶游一動,以牽制該地藏軍。
1913年初春,藏軍連續向嘉裕橋、江卡發動進攻,均被川軍擊敗,遂退守煙袋塘(乍丫西),並繼續增兵。
劉瑞麟見藏軍勢眾,遂調昌都彭日昇、時傳文兩營由西北方向,傅青雲、牛運隆兩營由乍丫方向,對煙袋塘藏軍實行夾攻。
2月28日,傅、牛兩營首先發動進攻,將憑借碉房、哨卡頑抗的藏軍擊退。
3月3日,彭、時兩營進至距煙袋塘十餘里處,發現藏軍據守山頂,碉卡密佈,難以從正面進攻,遂派數十人繞至山後,實行偷襲。
藏軍猝不及防,驚惶逃竄。
彭、時率部追擊,與傅、牛兩營會師,將煙袋塘之藏軍擊潰。
上萬藏軍紛紛西撤。
至此,藏軍的第二次進攻又被粉碎。
分類: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