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戰爭史》第六節 討袁戰爭的教訓:這次戰爭波及江西、江蘇、湖南、廣東、四川、福建等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中國近代戰爭史》第六節 討袁戰爭的教訓

中國近代戰爭史

第六節 討袁戰爭的教訓

討袁戰爭,是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一黨一人繼續高舉民一主共和的旗幟,反對袁世凱獨一裁專制的正義戰爭,是辛亥革命戰爭的繼續。

這次戰爭波及江西、江蘇、湖南、廣東、四川、福建等省,加上各地群眾的自發鬥爭,對袁世凱的獨一裁統治構成了一定的威脅。

但是,這次戰爭僅僅進行了兩個多月,即以失敗而告終。

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政治代表袁世凱得以實現了反革命的「武力統一」計劃,開始了北洋軍閥集一團一在全國的反動統治。

這次戰爭的失敗,標誌著辛亥革命的最後失敗。

討袁戰爭之所以失敗得如此迅速,一方面,由於以袁世凱為頭子的北洋軍閥集一團一已經控制著中央和相當一部分地方政權,擁有一支數量眾多、裝備良好、經過訓練的反動武裝,並且得到帝國主義和以老立憲派為骨幹的舊官僚政客的支持。

另一方面,軟弱的資產階級,自袁世凱篡奪辛亥革命果實後,便迅速趨向妥協,除少數激進分子外,大多數資產階級分子因害怕戰爭影響其實業的發展,竟多方反對討袁;廣大農民群眾,雖不斷進行自發的反抗鬥爭,但未能從辛亥革命中獲得政治上和經濟上的利益,因而沒有出現反袁鬥爭的高一潮。

這就影響了討袁統一戰線的形成。

僅有少數資產階級革命一黨一人和部分軍隊的孤立作戰,是難以敵過強大的反革命勢力的。

這次戰爭的失敗,還由於資產階級革命一黨一人主觀指導上的失誤。

自孫中山被迫辭去臨時大總統以後,資產階級革命一黨一的領一導一人,便產生了妥協傾向。

孫中山等主張以在野身份致力於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宋教仁等主張實行「政一黨一政治」、「議會政治」以分袁之權。

這表明了他們對袁世凱代表的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勢力的反動本質認識不足,對中國民一主主義革命的艱巨一性一和武裝鬥爭的重要一性一認識不足,加上戰爭爆發後,在作戰指揮上又犯了錯誤,這就加速了戰爭的失敗。

革命一黨一人主觀指導上的失誤,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忽視經營南方幾省和建立鞏固的

革命基地

袁世凱篡權之初,辛亥革命還沒有完全失敗。

當時,資產階級革命一黨一人還控制著南方七八個省,倘若他們對革命形勢有正確的估計,認識到與袁世凱鬥爭的艱巨一性一和複雜一性一,實行符合中國當時情況的革命方略,加強對南方諸省的控制和經營,建立起進可攻退能守的戰略基地,特別是喚一起和組織民眾,改革政權結構,使這些省的領導權確實掌握在忠實可靠的革命一黨一人手中,那就不致在反袁鬥爭中處於軟弱無力的地位。

二、忽視軍隊的整頓和建設,部隊

的素質很差

辛亥革命戰爭期間,資產階級革命一黨一人掌握著幾十萬軍隊。

這些部隊雖然系統紊亂,裝備較差,但其中許多中下級軍官和部分士兵具有旺盛的民一主革命熱情,如能加強領導,認真整頓,不難從中造就出一支忠於資產階級民一主革命事業的有戰鬥力的軍隊。

然而,由於資產階級革命派對掌握槍桿子在中國革命中的特殊意義認識不足,對軍隊需要進行革命的改造缺乏認識,以致在兵權問題上犯了錯誤。

首先,對袁世凱瓦解革命軍的一陰一謀喪失警惕,不折不扣地執行了袁的裁兵減餉「指令」,使南方革命軍由數量上的優勢變為劣勢,軍心亦為之動遙其次,對於保留下來的部隊,既未加強民一主革命思想的教育,也未抓緊進行整頓和訓練,特別是不懂得甄別和選拔忠於革命事業的軍官,掌握軍隊的領導權。

部隊中不少師、旅、一團一長不是堅定的民一主主義革命者,而是看風使舵的投機分子;一般士兵仍然抱著當兵吃糧、絕對服從長官等陳腐觀念,雖然打著革命軍的旗號,但依然保留著舊軍隊的本質特徵。

這樣的軍隊,與裝備、訓練和控制力強的敵軍作戰,自然難於取勝。

作戰中雖有些部隊表現比較勇敢,但畢竟為數較少,難以影響全局。

資產階級革命一黨一人在推翻清王朝的過程中,注意策動新軍反正,這無疑是正確的。

但放鬆了軍隊的改造工作,這是一大失策。

討袁戰爭的實踐證明,中國的革命政一黨一,如果單純依賴舊軍隊而不建立新型的革命武裝,要想打敗由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和帝國主義支持的反動武裝,進而奪取和保衛政權,是不可設想的。

三、倉促舉義,各自為戰

「宋案」發生後,由於孫中山、黃興等主要領一導一人之間在「武力討袁」還是「法律倒袁」問題上爭論不休,久拖不決,因而直接影響了應變準備。

從3月20日宋教仁被刺至7月12日江西宣佈獨立,歷時三個多月。

在此期間,袁世凱磨刀霍霍,積極進行南下作戰的準備。

而革命一黨一多數領一導一人卻麻木不仁,既不進行戰爭動員,又不著手擴充軍隊,籌措作戰物資,白白喪失了寶貴的戰備時間。

結果,在北洋軍重兵壓境的情況下,只好被迫倉促應戰。

此外,在已經確定「武力討袁」之後,未能制訂切實可行的作戰計劃,進行周密的作戰部署,而是簡單從事。

結果,幾省同時起兵的預定方案完全落空,形成各自為戰,無法協同配合。

江西的李烈鈞雖曾與廣東、湖南、福建、安徽商定,一省有事,四省支援。

但當江西討袁戰爭爆發後,福建、安徽一兵未發,廣東援兵半途折回,湖南援兵遲遲不進。

江西革命軍只好孤軍作戰,以寡敵眾,為北洋軍所敗。

江蘇雖與安徽、上海境連地接,但也各自為戰,互不協同策應,結果被敵各個擊破。

資產階級革命一黨一人把戰爭這種極端複雜而又特殊的社會活動,竟視同兒戲,如此草率從事,焉有不敗之理!

四、未能實行正確的靈活的作戰指揮

江西、江蘇兩個主要戰場的討袁作戰,雖然分別成立了作戰指揮機構,但均未能根據敵我雙方的具體情況,制定正確的作戰方針,實行靈活的指揮。

結果,不是冒險進攻,便是消極防禦。

江西戰場始則以薄弱的兵力倉捽髮難,陷入孤軍作戰;繼而數戰失利,即將走兵潰。

江蘇戰場,初則分兵冒進,出師不利;繼則困守南京,終至覆滅。

革命一黨一人在軍事戰略戰術上缺乏認真的學習和研究,臨戰不能實施正確靈活的指揮,不能不是討袁戰爭迅速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中國近代戰爭史
第一節 鴉片戰爭前的世界與中國第二節 英國以武力推銷鴉片,發動侵華戰爭第三節 英國侵華部署與清政府的海防戰備第四節 英軍首次北犯與清軍定海抗戰第五節 廣東軍民的抗英作戰第六節 英軍再次北犯與清軍浙東反攻第七節 英軍侵入長江下游,沿江軍民英勇抗戰第八節 中國戰敗的原因第一節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的國內形勢第二節 金田起義與太平軍轉戰廣西第三節 北攻湘鄂與東取金陵第四節 定都金陵後的軍政決策第五節 北伐第六節 西征第七節 一破江北江南大營第一節 英法等國企圖擴大在華殖民特權第二節 清廷實行對內鎮壓對外妥協政策第三節 英國製造借口,挑起戰爭第四節 廣東軍民抗擊英法聯軍的進犯第五節 英法聯軍第一次北犯第六節 英法聯軍第二次北犯第七節 英法聯軍第三次北犯第八節 清軍戰敗的原因及其影響第一節 天京內訌後的戰爭形勢第二節 石達開率軍遠征與最後失敗第三節 二破江北大營與三河鎮大捷第四節 二破江南大營與東征蘇常滬第五節 安慶會戰第六節 李秀成部回師江浙與再攻上海第七節 太平天國革命戰爭的最後失敗第八節 太平天國革命戰爭失敗的教訓第一節 捻軍的興起第二節 轉戰皖豫邊,與太平軍南北呼應第三節 接受太平天國領導,與太平軍並肩戰鬥第四節 與太平軍餘部合編,繼續堅持反清戰爭第五節 捻軍起義戰爭的經驗教訓第一節 上海小刀會起義戰爭第二節 大成國起義戰爭第一節 貴州各族人民起義戰爭第二節 雲南回民起義戰爭第三節 李永和、藍朝鼎起義戰爭第四節 陝甘回民起義戰爭第五節 起義戰爭的經驗教訓第一節 英俄爭奪中亞和武裝入侵新疆第二節 清政府的戰略方針和戰爭準備第三節 北疆的收復第四節 南疆的收復第五節 伊犁的索還第六節 戰爭勝利的原因第一節 戰爭爆發前後的政治軍事形勢第二節 山西、北寧之戰第三節 戰爭的擴大第四節 清廷對法宣戰及雙方戰略方針第五節 東南沿海防禦作戰第六節 北圻陸路反攻作戰第七節 戰爭的結局與經驗教訓第一節 戰前形勢第二節 日本侵華的軍事準備與中國的軍事概況第三節 戰爭的爆發和雙方戰略方針第四節 平壤之戰第五節 黃海海戰第六節 遼東半島之戰第七節 山東半島之戰第八節 遼東清軍的潰敗第九節 東北和山東人民的英勇抗戰第十節 《馬關條約》的簽訂第十一節 台灣軍民的艱苦抗日第十二節 中國戰敗的原因第一節 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第二節 義和團運動的興起和發展第三節 八國聯軍的組成與清朝軍事概況第四節 大沽、天津之戰第五節 北京之戰第六節 《辛丑條約》的簽訂第七節 抗擊八國聯軍侵略的重大歷史意義和戰爭失敗的原因第一節 沙俄入侵東北的準備及部署第二節 清朝在東北三省的設防和戰備第三節 戰爭經過第四節 東北人民繼續進行武裝抗俄鬥爭第五節 清軍失敗的原因第一節 英俄兩國對我國西藏的爭奪第二節 英國的戰爭準備與西藏的戰備設防第三節 曲眉仙角、古魯之戰第四節 江孜之戰第五節 拉薩失陷與《拉薩條約》的簽訂第六節 戰爭失敗的原因第一節 辛亥革命前的國內形勢第二節 武昌首義成功,全國掀起革命高一潮第三節 漢口、漢陽保衛戰第四節 蘇浙聯軍攻取南京和成立中央臨時政府第五節 辛亥革命戰爭的經驗與教訓第一節 袁世凱篡權後的倒行逆施第二節 袁世凱鎮壓革命黨的作戰總方針和革命黨人的討袁決策第三節 江西討袁作戰第四節 江蘇討袁作戰第五節 各省討袁相繼失敗第六節 討袁戰爭的教訓第一節 起義武裝的創立和初期活動第二節 襲擊豫鄂兩省敵軍,配合「二次革命」戰爭第三節 轉戰京漢路兩側第四節 西進陝甘,由勝轉敗第五節 回師豫西,最後失敗第六節 白朗起義戰爭的經驗教訓第一節 袁世凱復辟帝制第二節 護國戰爭的醞釀和雙方作戰準備第三節 四川戰役第四節 湘西之戰第五節 滇桂邊之戰第六節 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與護國戰爭之結局第七節 護國戰爭勝利的原因及其在軍事上的得失第一節 護國戰爭後的國內形勢和護法運動的發生第二節 南北政府的戰略方針及兵力部署第三節 北軍第一次攻湘之戰第四節 北軍第二次攻湘之戰第五節 滇黔靖國軍攻川之戰第六節 粵、閩、贛地區的作戰第七節 護法軍政府改組與孫中山離粵第八節 護法戰爭的歷史意義和失敗的主要原因第一節 沙俄策動外蒙「獨立」第二節 沙俄策動呼倫貝爾「獨立」和烏泰叛亂第三節 政府軍抗擊外蒙叛軍向內蒙的進犯第四節 《恰克圖協約》的簽訂和擊退巴布扎布匪軍對內蒙的竄擾第五節 反對沙俄侵蒙戰爭的經驗教訓第一節 英國唆使西藏親英分子發動叛亂第二節 川滇兩省出兵平亂第三節 川軍攻佔鄉城,穩定川邊局勢第四節 英國分割西藏陰謀的破產第五節 戰爭的經驗教訓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