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戰爭史》第二節 南北政府的戰略方針及兵力部署: 護法運動興起後,段祺瑞政一府決定對西南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中國近代戰爭史》第二節 南北政府的戰略方針及兵力部署

中國近代戰爭史

第二節 南北政府的戰略方針及兵力部署

護法運動興起後,段祺瑞政一府決定對西南各省用兵,企圖實現袁世凱未能實現的「武力統一」中國的計劃。

護國戰爭結束後,各派軍閥為了爭奪地盤,拚命擴編軍隊。

到1917年6月止,全國正規陸軍已由護國戰爭時的五十萬人增加到六十餘萬人2。

其中北洋政一府陸軍部直轄的部隊,已由護國戰爭前的十二個師、二十個混成旅增加至二十一個師、二十三個混成旅1;加上張勳的定武軍七十營、倪嗣沖的安武軍四十餘營、姜桂題的毅軍二十營2,總兵力達三十四萬餘人。

其中能調往前線作戰的部隊,約在十萬以上。

這是段祺瑞賴以發動內戰的基本力量。

以孫中山為首的護法軍政一府所統轄的軍隊及響應護法的軍隊,主要有由陸榮廷控制的駐廣東的兩師兩混成旅、駐廣西的兩師一旅,由唐繼堯指揮的分駐滇粵川的六個師,還有貴州的一師一旅和湖南的兩個師1,以及由海軍總司令程璧光率領的第一艦隊(包括巡洋艦三艘,炮艦六艘,其它輔助艦隻四艘)和陳炯明統帶的二十營海軍陸戰隊2,總兵力約十五萬人。

與北洋軍相比,南軍總兵力雖居於劣勢,但由於在本地區作戰,可將大部兵力投入戰鬥,因而在戰場兵力對比上與北軍不相上下。

段祺瑞「武力統一」的主要戰略目標是廣東,因廣東不僅是護法軍政一府所在地,也是滇、桂、粵軍的聯合基地和西南各省與海外交通的樞紐。

關於北洋政一府的戰略意圖,段祺瑞的心腹智囊徐樹錚後來透露說:「蓋欲定大局,非謀統一不可,欲謀統一,非川粵同受政一府節制不可。

以川較粵,川可稍緩,而粵宜急,粵定川或隨之而自定。

我之爭湘者,為圖粵計耳;粵不定,湘即危,湘有事,鄂亦不安,大局則時有搖動之虞」1。

簡言之,段祺瑞要想武力統一全中國,必須征服粵、川,並以征粵為先,而征粵又必先攻湘。

因此,湖南就成了北洋軍閥進攻的首要目標。

湖南北通江漢,南接兩廣,西鄰川、黔,是北軍攻取西南諸省的必經之地。

早在廣州軍政一府成立之先,段祺瑞便利用北洋政一府的「合法」地位,於8月6日下令免去湖南省長兼署督軍譚延闓的督軍職務,以皖系人物前陸軍部次長傅良佐代之,並調北洋軍第八、第二十師隨傅入湘,企圖不戰而控制湘剩與此同時,段還派部分軍隊入川,企圖控制川省;並令閩、浙、贛一抽一調軍隊攻粵,以策應湖南戰場作戰,使南軍首尾不能相顧。

譚延闓是個介於進步一黨一與國民一黨一右翼之間的「八面玲瓏」的政客,由於利害關係,和桂系頭子陸榮廷關係甚密。

譚被免職後,忙向陸榮廷求救。

陸榮廷等桂系軍閥清楚地看到,「湘省為兩粵門戶,又系滇黔咽喉,湘失則西南腹背受敵,不特進取之機全無,且(北軍)得湘實足以制西南之死命而有餘」2,故一面令桂軍向湘邊運動,做出援湘姿態,一面致電馮國璋,請馮設法收回撤換湘督的命令,維持湖南現狀,並提出劃湖南為南北軍事緩衝地帶,以保持南北和平。

馮國璋把電報轉給段祺瑞,段嚴辭拒絕,說:「今日文人不能將兵,已成各國通例,為軍事計,為湘省計,為組菴3計,皆以專辦民事為宜」;並聲稱「明令早頒,勢難反汗」4。

譚延闓並不就此甘休,他電請西南各省迅速派兵援湘,以與段祺瑞兵戎相見。

唐繼堯、陸榮廷對譚的主張表示贊同。

8月16日,陸致電西南各省說:「湘督易人,北方疑忌西南之心業已揭露。

唇亡齒寒,急應力籌對待。」

1次日,滇督唐繼堯復電陸榮廷,表示:「湘危則全局破壞,亟宜協力援助」2。

唐、陸雖表示援湘,但又各保實力,不願在作戰中打頭陣。

桂軍陸裕光第一師進抵湘桂交界之黃沙河後,便頓兵不前,觀望形勢。

滇、桂不及時發兵增援,湘軍主要將領對抵抗北軍也表示冷淡,譚延闓出於無奈,於9月9日向傅良佐移交督軍印信,微服潛往上海。

至此,北軍勢力得以首先伸一入湖南。

廣州護法軍政一府成立後,孫中山即接連召開軍事會議,討論出師北伐的戰略方針問題。

10月9日,提出了基本戰略設想,即:1.派員與陸榮廷及兩廣督軍等磋商抵禦龍濟光1的計劃;2.以滇軍第三師援湘;3.以滇軍第四師及海軍即日誓師攻閩;4.飭陳炯明、朱執信兩軍長加緊招募訓練部隊,為滇軍、海軍後援;5.電陸榮廷、唐繼堯火速出大軍,會師武漢。

不久,護法軍政一府確定了基本作戰方針:「以長江沿岸為主作戰地,先克武昌,次定南京,擊攘敵軍長江一帶之勢力,再圖直搗北京。」

2據此,擬動員南軍約十個師,組成中央、左翼和右翼軍,分三路北伐。

同時,擬定了分期作戰的計劃。

第一期作戰計劃是:中央軍由兩廣進擊長沙,肅清入湘北軍,待左翼軍(滇黔軍)進據四川並東入湖北時,與之合攻武昌;左翼軍首先攻佔四川,爾後派一支隊扼守川北,牽制晉陝之敵軍,主力乘勢東下,與中央軍合攻武昌;右翼軍與海軍協同,合攻閩、浙,再取淞、滬,待中央軍、左翼軍攻克武昌後,與之會攻南京,並肅清長江上、下游之敵軍;海軍在隨右翼軍佔領淞滬後,即以吳淞為根據地,封鎖長江門戶,並消滅江內之敵艦,配合陸軍進攻南京。

第一期作戰計劃預計在1917年11月下旬全部完成。

爾後,各路南軍在長江以北過冬,補充給養,休養兵力。

第二年春季開始實行第二期作戰計劃:中央軍由津浦路北進;左翼軍由京漢路北進,其川北支隊出秦晉,襲擊北軍側背,策應正面行動;右翼軍則由海路北上。

三路軍分道並進,會攻北京。

上述作戰計劃,雖然反映了孫中山的革命氣魄和軍事膽略,但以有限的兵力,分散於廣闊的戰線上,企圖一舉破敵,囊括全國,顯然是不切實際的。

後來由於軍政一府「有府無兵」,西南各省軍閥「有兵無府」,根本不聽孫中山的調度指揮,這一作戰計劃也就未能實行。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中國近代戰爭史
第一節 鴉片戰爭前的世界與中國第二節 英國以武力推銷鴉片,發動侵華戰爭第三節 英國侵華部署與清政府的海防戰備第四節 英軍首次北犯與清軍定海抗戰第五節 廣東軍民的抗英作戰第六節 英軍再次北犯與清軍浙東反攻第七節 英軍侵入長江下游,沿江軍民英勇抗戰第八節 中國戰敗的原因第一節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的國內形勢第二節 金田起義與太平軍轉戰廣西第三節 北攻湘鄂與東取金陵第四節 定都金陵後的軍政決策第五節 北伐第六節 西征第七節 一破江北江南大營第一節 英法等國企圖擴大在華殖民特權第二節 清廷實行對內鎮壓對外妥協政策第三節 英國製造借口,挑起戰爭第四節 廣東軍民抗擊英法聯軍的進犯第五節 英法聯軍第一次北犯第六節 英法聯軍第二次北犯第七節 英法聯軍第三次北犯第八節 清軍戰敗的原因及其影響第一節 天京內訌後的戰爭形勢第二節 石達開率軍遠征與最後失敗第三節 二破江北大營與三河鎮大捷第四節 二破江南大營與東征蘇常滬第五節 安慶會戰第六節 李秀成部回師江浙與再攻上海第七節 太平天國革命戰爭的最後失敗第八節 太平天國革命戰爭失敗的教訓第一節 捻軍的興起第二節 轉戰皖豫邊,與太平軍南北呼應第三節 接受太平天國領導,與太平軍並肩戰鬥第四節 與太平軍餘部合編,繼續堅持反清戰爭第五節 捻軍起義戰爭的經驗教訓第一節 上海小刀會起義戰爭第二節 大成國起義戰爭第一節 貴州各族人民起義戰爭第二節 雲南回民起義戰爭第三節 李永和、藍朝鼎起義戰爭第四節 陝甘回民起義戰爭第五節 起義戰爭的經驗教訓第一節 英俄爭奪中亞和武裝入侵新疆第二節 清政府的戰略方針和戰爭準備第三節 北疆的收復第四節 南疆的收復第五節 伊犁的索還第六節 戰爭勝利的原因第一節 戰爭爆發前後的政治軍事形勢第二節 山西、北寧之戰第三節 戰爭的擴大第四節 清廷對法宣戰及雙方戰略方針第五節 東南沿海防禦作戰第六節 北圻陸路反攻作戰第七節 戰爭的結局與經驗教訓第一節 戰前形勢第二節 日本侵華的軍事準備與中國的軍事概況第三節 戰爭的爆發和雙方戰略方針第四節 平壤之戰第五節 黃海海戰第六節 遼東半島之戰第七節 山東半島之戰第八節 遼東清軍的潰敗第九節 東北和山東人民的英勇抗戰第十節 《馬關條約》的簽訂第十一節 台灣軍民的艱苦抗日第十二節 中國戰敗的原因第一節 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第二節 義和團運動的興起和發展第三節 八國聯軍的組成與清朝軍事概況第四節 大沽、天津之戰第五節 北京之戰第六節 《辛丑條約》的簽訂第七節 抗擊八國聯軍侵略的重大歷史意義和戰爭失敗的原因第一節 沙俄入侵東北的準備及部署第二節 清朝在東北三省的設防和戰備第三節 戰爭經過第四節 東北人民繼續進行武裝抗俄鬥爭第五節 清軍失敗的原因第一節 英俄兩國對我國西藏的爭奪第二節 英國的戰爭準備與西藏的戰備設防第三節 曲眉仙角、古魯之戰第四節 江孜之戰第五節 拉薩失陷與《拉薩條約》的簽訂第六節 戰爭失敗的原因第一節 辛亥革命前的國內形勢第二節 武昌首義成功,全國掀起革命高一潮第三節 漢口、漢陽保衛戰第四節 蘇浙聯軍攻取南京和成立中央臨時政府第五節 辛亥革命戰爭的經驗與教訓第一節 袁世凱篡權後的倒行逆施第二節 袁世凱鎮壓革命黨的作戰總方針和革命黨人的討袁決策第三節 江西討袁作戰第四節 江蘇討袁作戰第五節 各省討袁相繼失敗第六節 討袁戰爭的教訓第一節 起義武裝的創立和初期活動第二節 襲擊豫鄂兩省敵軍,配合「二次革命」戰爭第三節 轉戰京漢路兩側第四節 西進陝甘,由勝轉敗第五節 回師豫西,最後失敗第六節 白朗起義戰爭的經驗教訓第一節 袁世凱復辟帝制第二節 護國戰爭的醞釀和雙方作戰準備第三節 四川戰役第四節 湘西之戰第五節 滇桂邊之戰第六節 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與護國戰爭之結局第七節 護國戰爭勝利的原因及其在軍事上的得失第一節 護國戰爭後的國內形勢和護法運動的發生第二節 南北政府的戰略方針及兵力部署第三節 北軍第一次攻湘之戰第四節 北軍第二次攻湘之戰第五節 滇黔靖國軍攻川之戰第六節 粵、閩、贛地區的作戰第七節 護法軍政府改組與孫中山離粵第八節 護法戰爭的歷史意義和失敗的主要原因第一節 沙俄策動外蒙「獨立」第二節 沙俄策動呼倫貝爾「獨立」和烏泰叛亂第三節 政府軍抗擊外蒙叛軍向內蒙的進犯第四節 《恰克圖協約》的簽訂和擊退巴布扎布匪軍對內蒙的竄擾第五節 反對沙俄侵蒙戰爭的經驗教訓第一節 英國唆使西藏親英分子發動叛亂第二節 川滇兩省出兵平亂第三節 川軍攻佔鄉城,穩定川邊局勢第四節 英國分割西藏陰謀的破產第五節 戰爭的經驗教訓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