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戰爭史》第一節 戰前形勢:1868年1月,日本倒幕派發動政變,迫使將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中國近代戰爭史》第一節 戰前形勢

中國近代戰爭史

第一節 戰前形勢

日本原是一個如同中國一樣的閉關鎖國的封建國家,自1854年美國用武力強迫它打開門戶之後,德川幕府(1603—1867年)相繼同美、英、荷、俄、法等國簽訂不平等條約,促使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日趨尖銳,農民起義和市民暴動連綿不斷,反對幕府統治和外國侵略,要求實行資本主義改革的「尊王倒幕」、「尊王攘夷」運動迅速展開。

1868年1月,日本倒幕派發動政變,迫使將軍德川慶喜把政權交給十五歲的睦仁天皇。

同年,睦仁改元「明治」,稱明治天皇。

接著,明治政一府採取了一系列有利於發展資本主義的政策和措施,促進了日本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

日本近代史上發生的這次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改革運動,史稱「明治維新」。

明治維新取得了和中國的洋務運動截然不同的效果,使日本較快地擺脫了半殖民地化的危機,由封建社會迅速地轉變為資本主義社會,建成了當時亞洲唯一獨立自主的資產階級國家。

然而,明治維新又是一次很不徹底的資產階級改革運動,這主要表現在國家制度和社會生活中保留大量封建因素,特別是天皇制及其軍國主義。

明治政權實際上是地主與資產階級的聯合專一政,具有特殊的反動一性一和侵略一性一。

它對內殘酷壓迫勞動人民,對外瘋狂擴張掠奪,使日本很快走上了「帶軍事封建一性一的帝國主義」1道路。

早在明治政權成立之初,日本統治集一團一就確定了以侵略擴張為其最高國策,並炮製了一個把矛頭首先指向中國和朝鮮的「大一陸政策」2。

明治天皇在即位當年發表的《天皇御筆信》中,聲稱日本要「開拓萬里波濤」,使「國威佈於四方」3,就是要以武力征服世界這一狂妄野心的明顯暴露。

十九世紀七十年代起,日本統治集一團一為轉移國內人民的視線,立即開始實踐其「大一陸政策」。

1872年,日本政一府擅自宣佈琉球為其「內藩」。

1874年,又以琉球船遇風飄至台灣,被台灣居民劫殺數十人為由,悍然出兵侵襲中國領土台灣。

這次入侵,雖然因遭到台灣軍民的英勇抗擊而未能達到霸佔台灣的目的,但腐敗的清王朝卻向日本賠款五十萬兩,從而助長了它以後的侵略野心。

隨後,日本便把侵略的魔爪伸進了朝鮮。

早在明治初年,日本統治集一團一中就有人積極主張西征朝鮮,掀起「征韓論」。

七十年代中期以後,「征韓論」更是甚囂塵上。

朝鮮毗連中國的東北地區,是日本通向中國的橋樑,也是日本海入口處的鎖鑰陣地,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因此,日本侵略者把朝鮮視為「保全皇國之基幢,「進取萬國之根本」1,亟欲佔領它。

這樣做,雖然同俄國在遠東的侵略政策發生尖銳的矛盾,但當時俄國在遠東的勢力有限,西伯利亞鐵路尚未興建,沒有力量阻止日本向朝鮮擴張。

英國雖不願意日本妨害它在中國的侵略特權,但為了鉗制俄國南下,不反對日本的侵朝行徑,甚至向日本官員示意,「如果日本不把矛頭指向台灣而去侵略朝鮮,將得到英國的援助」2。

德國當時正在覬覦中國和朝鮮,也希望日本發動戰爭,以便趁火打劫。

美國則想「利用日本在遠東與英法抗爭」3,采勸對日友善」的政策。

日本正是在這種有利於它的國際形勢下,加快了侵略朝鮮和中國的步伐。

中國和朝鮮是唇齒相依的鄰邦,兩國人民有著悠久的傳統友誼。

清朝統治者同朝鮮統治者之間存在著一種特殊的歷史關係。

這種關係,成為朝鮮政一府向清朝政一府求援和清政一府給予外交以至軍事援助的根據,有利於中國和朝鮮在反對日本侵略的鬥爭中加強聯繫與合作。

但是,當時光緒帝載淳尚未成一人,由西太后慈禧垂簾聽政。

西太后是一個頑固的守舊派,她揮霍無度,置國家命運於不顧。

而掌握清朝軍事和外交大權的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李鴻章,是慈禧的一寵一臣,在日本侵朝問題上,採取所謂「息事寧人之計」1。

1876年日本脅迫朝鮮簽訂不平等的《江華條約》時,李鴻章不但不向日本提出抗議,反而密勸朝鮮政一府與西歐各國通商,企圖以此牽制日本和俄國。

他在給朝鮮原任太師李裕元的信中說:「為今之計,似宜用以毒攻毒、以敵制敵之策,乘機次第亦與泰西各國立約,藉以牽制日本。

……至俄國所據之庫頁島、綏芬河、圖們江一帶,皆與貴國接壤,形勢相一逼一。

若貴國先與英德法美交通,不但牽制日本,並可杜俄人之窺伺,而俄亦必隨即講和通好矣。」

2李鴻章的這種所謂「以敵制敵」的政策,不但沒有牽制日本的步步進一逼一,反而使美、英、德等西方列強趁機侵入朝鮮。

1882年7月23日,漢城發生「壬午兵變」,日本乘機脅迫朝鮮簽訂《仁川條約》,取得了在漢城駐軍的特權。

1884年,日本趁中國忙於中法戰爭之機,在朝鮮製造「甲申政變」,又脅迫朝鮮簽訂《漢城條約》,並於第二年迫使清政一府與之簽訂中日《天津會議專條》。

這個條約肯定了日本有向朝鮮派兵的特權,為中日甲午戰爭時日本出兵朝鮮提一供了借口。

八十年代中期以後,日本統治集一團一中一部分人鑒於清朝政一府在中法戰爭中的怯懦表現,主張「速取朝鮮,與中國一戰」;一部分人則認為日本實力尚弱,有待加強,同時,深恐戰爭一起,俄國趁機南進,奪占朝鮮,坐收漁利,因而主張繼續積蓄力量,「速節冗費,多建鐵路,趕添海軍」,三五年後,「看中國情形再行辦理」。

3明治天皇採納了後一種意見。

九十年代初,日本爆發了第一次經濟危機,國內各種矛盾十分尖銳。

這時,在日本軍國主義分子眼中,為了擺脫危機,除發動侵略戰爭外,似乎再沒有其它可供選擇的餘地。

於是,1892年組閣的伊籐博文,便抓緊進行侵華戰爭的臨戰準備了。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中國近代戰爭史
第一節 鴉片戰爭前的世界與中國第二節 英國以武力推銷鴉片,發動侵華戰爭第三節 英國侵華部署與清政府的海防戰備第四節 英軍首次北犯與清軍定海抗戰第五節 廣東軍民的抗英作戰第六節 英軍再次北犯與清軍浙東反攻第七節 英軍侵入長江下游,沿江軍民英勇抗戰第八節 中國戰敗的原因第一節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的國內形勢第二節 金田起義與太平軍轉戰廣西第三節 北攻湘鄂與東取金陵第四節 定都金陵後的軍政決策第五節 北伐第六節 西征第七節 一破江北江南大營第一節 英法等國企圖擴大在華殖民特權第二節 清廷實行對內鎮壓對外妥協政策第三節 英國製造借口,挑起戰爭第四節 廣東軍民抗擊英法聯軍的進犯第五節 英法聯軍第一次北犯第六節 英法聯軍第二次北犯第七節 英法聯軍第三次北犯第八節 清軍戰敗的原因及其影響第一節 天京內訌後的戰爭形勢第二節 石達開率軍遠征與最後失敗第三節 二破江北大營與三河鎮大捷第四節 二破江南大營與東征蘇常滬第五節 安慶會戰第六節 李秀成部回師江浙與再攻上海第七節 太平天國革命戰爭的最後失敗第八節 太平天國革命戰爭失敗的教訓第一節 捻軍的興起第二節 轉戰皖豫邊,與太平軍南北呼應第三節 接受太平天國領導,與太平軍並肩戰鬥第四節 與太平軍餘部合編,繼續堅持反清戰爭第五節 捻軍起義戰爭的經驗教訓第一節 上海小刀會起義戰爭第二節 大成國起義戰爭第一節 貴州各族人民起義戰爭第二節 雲南回民起義戰爭第三節 李永和、藍朝鼎起義戰爭第四節 陝甘回民起義戰爭第五節 起義戰爭的經驗教訓第一節 英俄爭奪中亞和武裝入侵新疆第二節 清政府的戰略方針和戰爭準備第三節 北疆的收復第四節 南疆的收復第五節 伊犁的索還第六節 戰爭勝利的原因第一節 戰爭爆發前後的政治軍事形勢第二節 山西、北寧之戰第三節 戰爭的擴大第四節 清廷對法宣戰及雙方戰略方針第五節 東南沿海防禦作戰第六節 北圻陸路反攻作戰第七節 戰爭的結局與經驗教訓第一節 戰前形勢第二節 日本侵華的軍事準備與中國的軍事概況第三節 戰爭的爆發和雙方戰略方針第四節 平壤之戰第五節 黃海海戰第六節 遼東半島之戰第七節 山東半島之戰第八節 遼東清軍的潰敗第九節 東北和山東人民的英勇抗戰第十節 《馬關條約》的簽訂第十一節 台灣軍民的艱苦抗日第十二節 中國戰敗的原因第一節 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第二節 義和團運動的興起和發展第三節 八國聯軍的組成與清朝軍事概況第四節 大沽、天津之戰第五節 北京之戰第六節 《辛丑條約》的簽訂第七節 抗擊八國聯軍侵略的重大歷史意義和戰爭失敗的原因第一節 沙俄入侵東北的準備及部署第二節 清朝在東北三省的設防和戰備第三節 戰爭經過第四節 東北人民繼續進行武裝抗俄鬥爭第五節 清軍失敗的原因第一節 英俄兩國對我國西藏的爭奪第二節 英國的戰爭準備與西藏的戰備設防第三節 曲眉仙角、古魯之戰第四節 江孜之戰第五節 拉薩失陷與《拉薩條約》的簽訂第六節 戰爭失敗的原因第一節 辛亥革命前的國內形勢第二節 武昌首義成功,全國掀起革命高一潮第三節 漢口、漢陽保衛戰第四節 蘇浙聯軍攻取南京和成立中央臨時政府第五節 辛亥革命戰爭的經驗與教訓第一節 袁世凱篡權後的倒行逆施第二節 袁世凱鎮壓革命黨的作戰總方針和革命黨人的討袁決策第三節 江西討袁作戰第四節 江蘇討袁作戰第五節 各省討袁相繼失敗第六節 討袁戰爭的教訓第一節 起義武裝的創立和初期活動第二節 襲擊豫鄂兩省敵軍,配合「二次革命」戰爭第三節 轉戰京漢路兩側第四節 西進陝甘,由勝轉敗第五節 回師豫西,最後失敗第六節 白朗起義戰爭的經驗教訓第一節 袁世凱復辟帝制第二節 護國戰爭的醞釀和雙方作戰準備第三節 四川戰役第四節 湘西之戰第五節 滇桂邊之戰第六節 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與護國戰爭之結局第七節 護國戰爭勝利的原因及其在軍事上的得失第一節 護國戰爭後的國內形勢和護法運動的發生第二節 南北政府的戰略方針及兵力部署第三節 北軍第一次攻湘之戰第四節 北軍第二次攻湘之戰第五節 滇黔靖國軍攻川之戰第六節 粵、閩、贛地區的作戰第七節 護法軍政府改組與孫中山離粵第八節 護法戰爭的歷史意義和失敗的主要原因第一節 沙俄策動外蒙「獨立」第二節 沙俄策動呼倫貝爾「獨立」和烏泰叛亂第三節 政府軍抗擊外蒙叛軍向內蒙的進犯第四節 《恰克圖協約》的簽訂和擊退巴布扎布匪軍對內蒙的竄擾第五節 反對沙俄侵蒙戰爭的經驗教訓第一節 英國唆使西藏親英分子發動叛亂第二節 川滇兩省出兵平亂第三節 川軍攻佔鄉城,穩定川邊局勢第四節 英國分割西藏陰謀的破產第五節 戰爭的經驗教訓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