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戰爭史》第二節 清朝在東北三省的設防和戰備:至1900年6月止,東北三省輩有防、練軍一百一十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中國近代戰爭史》第二節 清朝在東北三省的設防和戰備

中國近代戰爭史

第二節 清朝在東北三省的設防和戰備

正當沙俄劍拔一弩一張,準備向我東北地區發動大規模武裝入侵之際,關內戰事十分吃緊,因此,東北三省只能依靠原有駐軍和防禦設施,抗擊入侵之敵。

至1900年6月止,東北三省輩有防、練軍一百一十七營三哨。

其中盛京省五十二個營,吉林省二十九營三哨,黑龍江省三十六個營。

按編制計算,總數可達五萬八千餘人,但實際不足五萬人。

以後各省又進行擴兵,人數稍有增加。

此外,東北地區尚有四萬四千餘名戰鬥力很低的八旗兵。

這些清軍裝備的武器,除一部分由國外進口、內地撥給和吉林機器局仿製的一毛一瑟、曼利夏步槍及克虜伯、格魯森火炮外,還有不少抬槍、抬炮及其它舊式火炮。

除清軍外,東北三省還有義和一團一及人民群眾協助清軍抗敵。

但義和一團一運動的規模不如關內,力量沒有關內強,組織更為分散,所以難以承擔較大的作戰任務。

東北三省的將軍及其他軍政要員,在如何對待沙俄入侵這一重大原則問題上,存在著根本的分歧,嚴重地影響了戰爭準備。

黑龍江將軍壽山,在沙俄重兵壓境,形勢危急之際,多次上奏朝廷,歷陳沙俄「乘我畿輔危急,日為增兵之謀」的種種事實,認為戰爭不可避免,提出了「不得不戰」、「不可不戰」、「不可失機」等抗戰主張。

1他還分析了抗戰的有利形勢,認為:甲午戰爭以後,人們「負痛方深」;義和一團一的興起,足見民心對沙俄之忿恨;在軍事上,可扼守陸路要地,以靜待動,截擊深入我境、前後不能相顧的俄軍。

為了集中力量守衛邊防,他建議朝廷「先清內患」,對沙俄「護路隊」採取必要的防範措施。

盛京副都統、育字軍總統晉昌,積極支持壽山的主張。

他建議三省聯為一氣,併力抗戰。

伯都訥副都統嵩昆,也贊同壽山等人的抗戰主張。

但是,吉林將軍長順和盛京將軍增祺,卻極力反對壽山和晉昌等人的正確意見,認為「當此各國合謀,何可再樹一敵」2,主張對沙俄的進一逼一實行不抵抗主義。

由於上述分歧,三省無法進行統一部署。

主戰的黑龍江將軍壽山,只能調派本省的力量,加強戰略要地的防禦。

1900年7月8日,沙俄阿穆爾總督格羅傑科夫以「護路」為名,要求將數千俄軍經璦琿、齊齊哈爾運往哈爾濱。

壽山嚴詞拒絕了沙俄侵略者的無理要求,並積極進行臨戰準備。

他奏請清廷分別委任璦琿副都統鳳翔、呼倫貝爾副都統依興阿、通肯(今海倫)副都統慶祺為北、西、東三路翼長,分別指揮三路戰守;委任安徽候補知縣程德全為行營營務處,負責來往聯絡。

此外,還向清廷請求調撥糧餉,商請盛京、吉林兩省勻撥槍械彈藥等物,準備抗擊沙俄的進攻。

畏敵怯戰的吉林將軍長順則根本不作臨戰準備。

練軍六營約三千人仍然分佈在各城鎮;新募五營散駐於鐵路沿線;主力靖邊防軍十八營三哨,分佈在三姓、寧古塔、琿春等七個城鎮。

同時,長順還在6月底7月初以「奉旨招練」為名,對伊通、寬城子、伯都訥、哈爾濱一帶的義和一團一進行嚴密控制,並遣散鐵路沿線的大量民工。

此外,對哈爾濱等地的沙俄「護路隊」不採取任何防範措施,任其在哈爾濱至雙城子的鐵路以及松花江沿線自一由往來。

由於晉昌的積極主戰及義和一團一鬥爭的影響,盛京省作了一定的防禦準備:西部由仁字軍、奉軍共八營兩哨駐守錦州、山海關一帶;北部由仁字軍、奉軍共六營駐守開原、鐵嶺一帶;東部有四營清軍駐守鳳凰嶺、岫巖一帶;南部由晉昌自率育字軍十餘營駐守熊岳、海城一帶。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中國近代戰爭史
第一節 鴉片戰爭前的世界與中國第二節 英國以武力推銷鴉片,發動侵華戰爭第三節 英國侵華部署與清政府的海防戰備第四節 英軍首次北犯與清軍定海抗戰第五節 廣東軍民的抗英作戰第六節 英軍再次北犯與清軍浙東反攻第七節 英軍侵入長江下游,沿江軍民英勇抗戰第八節 中國戰敗的原因第一節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的國內形勢第二節 金田起義與太平軍轉戰廣西第三節 北攻湘鄂與東取金陵第四節 定都金陵後的軍政決策第五節 北伐第六節 西征第七節 一破江北江南大營第一節 英法等國企圖擴大在華殖民特權第二節 清廷實行對內鎮壓對外妥協政策第三節 英國製造借口,挑起戰爭第四節 廣東軍民抗擊英法聯軍的進犯第五節 英法聯軍第一次北犯第六節 英法聯軍第二次北犯第七節 英法聯軍第三次北犯第八節 清軍戰敗的原因及其影響第一節 天京內訌後的戰爭形勢第二節 石達開率軍遠征與最後失敗第三節 二破江北大營與三河鎮大捷第四節 二破江南大營與東征蘇常滬第五節 安慶會戰第六節 李秀成部回師江浙與再攻上海第七節 太平天國革命戰爭的最後失敗第八節 太平天國革命戰爭失敗的教訓第一節 捻軍的興起第二節 轉戰皖豫邊,與太平軍南北呼應第三節 接受太平天國領導,與太平軍並肩戰鬥第四節 與太平軍餘部合編,繼續堅持反清戰爭第五節 捻軍起義戰爭的經驗教訓第一節 上海小刀會起義戰爭第二節 大成國起義戰爭第一節 貴州各族人民起義戰爭第二節 雲南回民起義戰爭第三節 李永和、藍朝鼎起義戰爭第四節 陝甘回民起義戰爭第五節 起義戰爭的經驗教訓第一節 英俄爭奪中亞和武裝入侵新疆第二節 清政府的戰略方針和戰爭準備第三節 北疆的收復第四節 南疆的收復第五節 伊犁的索還第六節 戰爭勝利的原因第一節 戰爭爆發前後的政治軍事形勢第二節 山西、北寧之戰第三節 戰爭的擴大第四節 清廷對法宣戰及雙方戰略方針第五節 東南沿海防禦作戰第六節 北圻陸路反攻作戰第七節 戰爭的結局與經驗教訓第一節 戰前形勢第二節 日本侵華的軍事準備與中國的軍事概況第三節 戰爭的爆發和雙方戰略方針第四節 平壤之戰第五節 黃海海戰第六節 遼東半島之戰第七節 山東半島之戰第八節 遼東清軍的潰敗第九節 東北和山東人民的英勇抗戰第十節 《馬關條約》的簽訂第十一節 台灣軍民的艱苦抗日第十二節 中國戰敗的原因第一節 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第二節 義和團運動的興起和發展第三節 八國聯軍的組成與清朝軍事概況第四節 大沽、天津之戰第五節 北京之戰第六節 《辛丑條約》的簽訂第七節 抗擊八國聯軍侵略的重大歷史意義和戰爭失敗的原因第一節 沙俄入侵東北的準備及部署第二節 清朝在東北三省的設防和戰備第三節 戰爭經過第四節 東北人民繼續進行武裝抗俄鬥爭第五節 清軍失敗的原因第一節 英俄兩國對我國西藏的爭奪第二節 英國的戰爭準備與西藏的戰備設防第三節 曲眉仙角、古魯之戰第四節 江孜之戰第五節 拉薩失陷與《拉薩條約》的簽訂第六節 戰爭失敗的原因第一節 辛亥革命前的國內形勢第二節 武昌首義成功,全國掀起革命高一潮第三節 漢口、漢陽保衛戰第四節 蘇浙聯軍攻取南京和成立中央臨時政府第五節 辛亥革命戰爭的經驗與教訓第一節 袁世凱篡權後的倒行逆施第二節 袁世凱鎮壓革命黨的作戰總方針和革命黨人的討袁決策第三節 江西討袁作戰第四節 江蘇討袁作戰第五節 各省討袁相繼失敗第六節 討袁戰爭的教訓第一節 起義武裝的創立和初期活動第二節 襲擊豫鄂兩省敵軍,配合「二次革命」戰爭第三節 轉戰京漢路兩側第四節 西進陝甘,由勝轉敗第五節 回師豫西,最後失敗第六節 白朗起義戰爭的經驗教訓第一節 袁世凱復辟帝制第二節 護國戰爭的醞釀和雙方作戰準備第三節 四川戰役第四節 湘西之戰第五節 滇桂邊之戰第六節 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與護國戰爭之結局第七節 護國戰爭勝利的原因及其在軍事上的得失第一節 護國戰爭後的國內形勢和護法運動的發生第二節 南北政府的戰略方針及兵力部署第三節 北軍第一次攻湘之戰第四節 北軍第二次攻湘之戰第五節 滇黔靖國軍攻川之戰第六節 粵、閩、贛地區的作戰第七節 護法軍政府改組與孫中山離粵第八節 護法戰爭的歷史意義和失敗的主要原因第一節 沙俄策動外蒙「獨立」第二節 沙俄策動呼倫貝爾「獨立」和烏泰叛亂第三節 政府軍抗擊外蒙叛軍向內蒙的進犯第四節 《恰克圖協約》的簽訂和擊退巴布扎布匪軍對內蒙的竄擾第五節 反對沙俄侵蒙戰爭的經驗教訓第一節 英國唆使西藏親英分子發動叛亂第二節 川滇兩省出兵平亂第三節 川軍攻佔鄉城,穩定川邊局勢第四節 英國分割西藏陰謀的破產第五節 戰爭的經驗教訓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