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戰爭史》第四節 清廷對法宣戰及雙方戰略方針:鑒於法國侵略者已把戰火引向中國本土,清廷認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中國近代戰爭史》第四節 清廷對法宣戰及雙方戰略方針

中國近代戰爭史

第四節 清廷對法宣戰及雙方戰略方針

法國遠東艦隊偷襲馬江,清政一府感到有損「天朝」體面和尊嚴,在主戰輿論的壓力下,被迫於8月26日發佈宣戰詔旨,命令前線海陸各軍準備對法作戰。

鑒於法國侵略者已把戰火引向中國本土,清廷認為:「惟當一意備戰,應以進兵越南,規復北圻,俾彼族不敢悉眾內犯,為制敵要策。」

1根據「牽敵以戰越為上策」2這一總的指導思想,在戰略上確定了沿海防禦、陸路反攻的方針。

為此,下令「沿海各口,如有法國兵輪駛入,著即督率防軍,合力攻擊,毋任蔓延。

其陸路各軍,有應行進兵之處,亦即迅速前進」。

同時,公開表示支持黑旗軍首領劉永福,「著以提督記名簡放,並賞戴花翎,統率所部,出奇制勝,將法人侵佔越南各城,迅圖恢復」。

清廷宣戰後,法國為了能夠繼續利用香港等「中立」口岸作為基地,並取得英、美等國的煤和食品等物資供一應,因而沒有正式宣戰。

同時,法國再次從政治上對清政一府進行誘降活動,由總稅務司英人赫德4為拉線人,大搞幕後外交,以此作為它在軍事上暗中積極部署的煙幕。

早在馬江海戰之前,孤拔和巴德諾就極力主張法艦北上襲取旅順和威海衛,威脅清朝京畿重地。

馬江偷襲得逞之後,他們認為「雖然中國此次完全失敗」,但「福州距離北京太遠,不足使帝國朝廷獲得教訓」,因而「復又堅決主張將戰爭移至北方」。

5茹費理政一府曾一度贊成孤拔等人的侵略計劃,並令其立即在北方各海口行動,但不久又改變了決心。

其所以如此,一則擔心北上擴大戰爭,可能招致其它列強的干涉,而當時法國正對由於埃及問題同英國的矛盾尖銳化所造成的歐洲局勢頗為不安;一則擔心北上與北洋艦隊交鋒,影響李鴻章的地位,而他正是法國政一府「應該盡量寬待」的未來談判的極好對手。

於是,奪取台灣北部,又成了法國侵略軍的戰略目標。

茹費理希圖通過「繼續執行報復」的軍事行動,迫使清政一府屈服,允許賠款,或將基壟淡水兩埠口的行政、經營、海關、礦山等權讓給他們,以「提一供同等價值的賠償」1。

北圻方面,法國政一府以諒山為中國軍隊入越的主要通道,戰略地位十分重要,且思雪北黎慘敗之恥,因而決計於雨季過後佔領諒山,並相機進犯廣西邊境,以配合孤拔艦隊的海上進攻。

所以,法國當時的戰略方針是:東攻台北,西取諒山,踞地為質,勒索賠款。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中國近代戰爭史
第一節 鴉片戰爭前的世界與中國第二節 英國以武力推銷鴉片,發動侵華戰爭第三節 英國侵華部署與清政府的海防戰備第四節 英軍首次北犯與清軍定海抗戰第五節 廣東軍民的抗英作戰第六節 英軍再次北犯與清軍浙東反攻第七節 英軍侵入長江下游,沿江軍民英勇抗戰第八節 中國戰敗的原因第一節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的國內形勢第二節 金田起義與太平軍轉戰廣西第三節 北攻湘鄂與東取金陵第四節 定都金陵後的軍政決策第五節 北伐第六節 西征第七節 一破江北江南大營第一節 英法等國企圖擴大在華殖民特權第二節 清廷實行對內鎮壓對外妥協政策第三節 英國製造借口,挑起戰爭第四節 廣東軍民抗擊英法聯軍的進犯第五節 英法聯軍第一次北犯第六節 英法聯軍第二次北犯第七節 英法聯軍第三次北犯第八節 清軍戰敗的原因及其影響第一節 天京內訌後的戰爭形勢第二節 石達開率軍遠征與最後失敗第三節 二破江北大營與三河鎮大捷第四節 二破江南大營與東征蘇常滬第五節 安慶會戰第六節 李秀成部回師江浙與再攻上海第七節 太平天國革命戰爭的最後失敗第八節 太平天國革命戰爭失敗的教訓第一節 捻軍的興起第二節 轉戰皖豫邊,與太平軍南北呼應第三節 接受太平天國領導,與太平軍並肩戰鬥第四節 與太平軍餘部合編,繼續堅持反清戰爭第五節 捻軍起義戰爭的經驗教訓第一節 上海小刀會起義戰爭第二節 大成國起義戰爭第一節 貴州各族人民起義戰爭第二節 雲南回民起義戰爭第三節 李永和、藍朝鼎起義戰爭第四節 陝甘回民起義戰爭第五節 起義戰爭的經驗教訓第一節 英俄爭奪中亞和武裝入侵新疆第二節 清政府的戰略方針和戰爭準備第三節 北疆的收復第四節 南疆的收復第五節 伊犁的索還第六節 戰爭勝利的原因第一節 戰爭爆發前後的政治軍事形勢第二節 山西、北寧之戰第三節 戰爭的擴大第四節 清廷對法宣戰及雙方戰略方針第五節 東南沿海防禦作戰第六節 北圻陸路反攻作戰第七節 戰爭的結局與經驗教訓第一節 戰前形勢第二節 日本侵華的軍事準備與中國的軍事概況第三節 戰爭的爆發和雙方戰略方針第四節 平壤之戰第五節 黃海海戰第六節 遼東半島之戰第七節 山東半島之戰第八節 遼東清軍的潰敗第九節 東北和山東人民的英勇抗戰第十節 《馬關條約》的簽訂第十一節 台灣軍民的艱苦抗日第十二節 中國戰敗的原因第一節 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第二節 義和團運動的興起和發展第三節 八國聯軍的組成與清朝軍事概況第四節 大沽、天津之戰第五節 北京之戰第六節 《辛丑條約》的簽訂第七節 抗擊八國聯軍侵略的重大歷史意義和戰爭失敗的原因第一節 沙俄入侵東北的準備及部署第二節 清朝在東北三省的設防和戰備第三節 戰爭經過第四節 東北人民繼續進行武裝抗俄鬥爭第五節 清軍失敗的原因第一節 英俄兩國對我國西藏的爭奪第二節 英國的戰爭準備與西藏的戰備設防第三節 曲眉仙角、古魯之戰第四節 江孜之戰第五節 拉薩失陷與《拉薩條約》的簽訂第六節 戰爭失敗的原因第一節 辛亥革命前的國內形勢第二節 武昌首義成功,全國掀起革命高一潮第三節 漢口、漢陽保衛戰第四節 蘇浙聯軍攻取南京和成立中央臨時政府第五節 辛亥革命戰爭的經驗與教訓第一節 袁世凱篡權後的倒行逆施第二節 袁世凱鎮壓革命黨的作戰總方針和革命黨人的討袁決策第三節 江西討袁作戰第四節 江蘇討袁作戰第五節 各省討袁相繼失敗第六節 討袁戰爭的教訓第一節 起義武裝的創立和初期活動第二節 襲擊豫鄂兩省敵軍,配合「二次革命」戰爭第三節 轉戰京漢路兩側第四節 西進陝甘,由勝轉敗第五節 回師豫西,最後失敗第六節 白朗起義戰爭的經驗教訓第一節 袁世凱復辟帝制第二節 護國戰爭的醞釀和雙方作戰準備第三節 四川戰役第四節 湘西之戰第五節 滇桂邊之戰第六節 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與護國戰爭之結局第七節 護國戰爭勝利的原因及其在軍事上的得失第一節 護國戰爭後的國內形勢和護法運動的發生第二節 南北政府的戰略方針及兵力部署第三節 北軍第一次攻湘之戰第四節 北軍第二次攻湘之戰第五節 滇黔靖國軍攻川之戰第六節 粵、閩、贛地區的作戰第七節 護法軍政府改組與孫中山離粵第八節 護法戰爭的歷史意義和失敗的主要原因第一節 沙俄策動外蒙「獨立」第二節 沙俄策動呼倫貝爾「獨立」和烏泰叛亂第三節 政府軍抗擊外蒙叛軍向內蒙的進犯第四節 《恰克圖協約》的簽訂和擊退巴布扎布匪軍對內蒙的竄擾第五節 反對沙俄侵蒙戰爭的經驗教訓第一節 英國唆使西藏親英分子發動叛亂第二節 川滇兩省出兵平亂第三節 川軍攻佔鄉城,穩定川邊局勢第四節 英國分割西藏陰謀的破產第五節 戰爭的經驗教訓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