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詩話總龜後集》卷三十五:《復齋漫錄》云:「農桑不擾歲常登,邊將無功吏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百家詩話總龜後集》卷三十五

百家詩話總龜後集

卷三十五

傷悼門

《復齋漫錄》云:「農桑不擾歲常登,邊將無功吏不能。

四十二年如夢覺,東風吹淚過(灑)昭陵。」

此詩題於寢宮,不著名氏,宜表而出之。

[《漁隱叢話》後集卷一九]

《許彥周詩話》云:楊舜韶名友夔,長僕十餘歲。

向同在姑蘇時,盜發孫堅墓,楊作詩云:「闔廬城邊荒古丘,昔誰葬者孫豫州。

久無行客為下馬,時有牧童來放牛。」

嗚呼,舜韶今亡矣,他詩皆工,必傳於世也。

[同上卷三六]

《雪一浪一齋日記》云:《吊辯才詩》云:「滄海盡頭人滅度,亂峰深處塔孤圓。

憶登夜閣天連雁,同看秋崖月上煙。」

劉僩云:天連雁,前人有「古戍天連雁」之句。

[同上前集卷五○]

張南軒《挽劉觀文詩》:「憶昨登廊廟,忠言達帝聰。

聽(所)思惟盡瘁,敢復計成功。

半世江湖上,千憂寤寐中。

汗青誰秉筆?請放(考)眾言公。」

一「國恥臣當死,公家三世心。

忍看誰(垂)絕筆,誰續斷弦音?一精一爽今如在,衣冠恨更深。

卻嗟蜍與志,處世漫侵尋。」

二「平日多奇節,中間似富公。

天從廬墓請,人說救荒功。

辛苦培邦本,雍容遏亂鋒。

人(文)傳遺奏切,更過子囊忠。」

三「曾是南荊地,他年竹馬迎。

旌旗嚴騎士,弧矢盛民兵。

細考規摹舊,還知節制明。

思公如峴首,同我淚縱橫。」

四[《南軒文集》卷五]

南軒《挽王詹事詞》:「大節原無玷,中心本不欺。

排一奸一力扛鼎,憂國鬢成絲。

方喜三旌召,俄興一鑒悲。

西風吹淚眼,夫豈哭吾私!」一「睿主能(龍)飛日,如公舊學臣。

忠言關國計,清節映廷紳。

歲月身多外,江湖澤在民。

當年遺直歎,千古更如新。」

二[同上]

東萊《挽王詹事》:「諸老收聲盡,佳城又到公。

蒼天不(那)可問,吾道竟成窮!旌卷莆田雨,簫橫霅浦風。

今年襟上淚,三哭萬夫雄。」

一「太史一交一 旃際(日),元戎卷(解)甲秋。

先鳴驚眾寐,孤憤厭(壓)群咻。

羽翼新鴻鵠,聲華舊鬥牛。

斷橋無恙否?落月照寒流。」

二[《呂東萊文集》卷一一]

東萊《挽汪端明》:「異時憂世士,歎息恨才難。

每見公身健,猶令我意寬。

凋零竟何極,合(回)復豈無端。

此理終難解,天風大隧寒。」

一「四海膺門峻,親承二紀中。

論一交一 由父祖,受學(教)自兒童。

山嶽千尋上(出),江湖(河)萬折東。

徽言藏肺腑,欲吐與誰同?」

二[同上]

王龜齡《悼張安國舍人》:「天上張才子,少年觀國光。

高名一枝桂,遺一愛一六州棠。

出世才成佛,修文遽作郎。

長沙屈賈誼,宣室竟淒涼。」

[《梅溪集》後集卷一八]

王龜齡《挽趙氏詩》:「全節忠臣配,崇寧宰相家。

哀能變國俗,實(貴)不御鉛華。

學佛窮三昧,然松教五車。

遺芳載《彤管》,名壽兩俱遐。」

[同上]

東萊《挽魏國錄》:「麻衣見天子,拜疏不知休。

落落山林氣,拳拳畎畝憂。

極知千載遇,政用一身酬。

繞捨閩溪水,朝宗日夜流。」

「群公祖疏傅,多士送一陽一城。

短棹非前約,長亭及此行。

深留移白日,[共]語只蒼生。

會綺(續)山一陽一賦,鄰人笛未橫。」

[《呂東菜文集》卷一一]

東萊《挽蕭祭酒》:「摩揣誠斯薄,雕鐫質亦(自)消。

平生但真樸,直上絕枝條。

氛霧終澄霽,丘山亦動搖。

[朝]一陽一舊時鳳,聲入舞(舜)簫韶。」

[同上]

王龜齡《悼亡》:「燕寢焚香老病身,細君相對坐如賓。

而今一榻維摩室,唯與無言法喜親。」

一「偕老相期未及期,回頭人事已成非。

逢春尚擬風光轉,過眼忽驚花片飛。」

二[《梅溪集》後集卷一七]

《文昌雜錄》云:梁均帝晉天福中始葬,故妃張氏獨存。

考功員外殷鵬為志,文曰:「七月有期,不見望陵之妾;九疑無色,空餘泣竹之妃。」

後唐武皇師還渭北,不獲入覲,幕客李襲告(吉)作《違離表》云:「一穴一禽有翼,聽舜樂以猶來;天路無梯,望堯雲而不到。」

五代之季,工翰墨者無以過此也。

[《漁隱叢話》後集卷一八]

《許彥周詩話》云:外祖父邵安簡公,布衣時上《平元吳(昊)策》,又嘗勸仁廟早立太子。

晚年自樞府出知越州,又移知鄆州。

其薨也,岐公作《輓詞雲》:「披褐曾陳定(破)羌策,汗青猶著立修(儲)書。

春風澤國吟箋落,夜雨溪堂燕豆疏。」

前輩詩不獨語言一精一煉,且是著題。

[同上卷二一]

《冷齋夜話》云:余問山谷:「今之詩人誰為冠?」

日:「無出陳無己。」

「其佳句可得聞乎?」

曰:「吾見其作《一溫一 公輓詞》一聯,便知其才不可敵。

曰:政雖隨日化,身已要人扶。」

[同上前集卷五一]

《王直方詩話》云:邢居實字惇夫,年少豪邁,所與游皆一時名士。

方年十四五時,嘗作《明妃引》,末云:「安得壯士霍嫖姚,縛取呼韓作編戶?」

諸公多稱之。

既卒,余收拾其殘草,編成一集,號曰《呻一吟》。

惇夫自少便多憔悴感慨之意,其作《秋懷》詩云:「高歌感人心,心悲將奈何?」

其作《棗一陽一道中》詩云:「有意問山神,此生復來否?」

已而果卒於漢東。

惇夫之卒也,山谷以詩哭之云:「詩到隨州更老成,一江一 山為助筆縱橫。

眼看白璧埋黃壤,何況人間父子情!」蓋謂惇夫與其子(父)歆何(向)也。

蔡天啟亦有詩云:「人物於今歎眇然,孤墳宿草已生煙。

日暮行人道旁捨,應逢年少共談玄。」

其餘作者甚眾,皆載於《呻一吟集》後。

[同上卷五二]

寓情門

《古今詩話》云:牧之為御史,分司洛一陽一。

時李司徒罷鎮閒居,聲一妓一為當時第一。

一日開筵,朝士臻赴,以杜嘗持憲,不敢邀飲。

杜諷坐客達意,願預斯會。

李馳書,杜聞命遽來(遂赴)。

會中女一妓一百餘,皆絕色殊藝。

杜獨坐南行瞪目注視,滿引三卮,問李曰:「聞有紫雲者孰是?」

李指示之,杜凝睇良久,曰:「名不虛得,宜以見惠。」

李俯首而笑,諸一妓一亦皆回首破顏。

杜又自引三爵,朗吟而起曰:「華堂今日綺筵開,誰喚分司御史來。

忽發狂言驚滿座,兩行紅粉一時回。」

意氣閒逸,旁若無人。

苕溪漁隱曰:「東坡聞李公擇飲〈余〉傅國傅(博)家,大醉,有詩云:『不肯醒醒騎馬回,玉山知為玉人頹。

紫雲有語君知否?莫喚分司御史來。

』即此事也。

又《侍兒小名錄》云:『兵部李尚[書]樂一妓一崔紫雲,詞華清峭,眉目端麗。

李公為尹東洛,宴客將酣,杜公輕騎而來,連飲三觥,謂主人曰:「嘗聞有能篇詠紫雲者,今日方知名不虛得,倘垂一意(惠),無以加焉。」

諸一妓一回頭掩笑,杜作前□(詩),詩罷,上馬而去。

李公尋以紫委(雲)送贈之。

紫雲臨行獻詩曰:「從來學制斐然詩,不料霜台御史知。

愁(忽)見便教隨命去,戀恩腸斷出門時。」

』《侍兒小名錄》不載此事出於何書,疑好事者附會為之也。」

[《漁隱叢話》後集卷一五]

東坡《續麗人行》[詩注雲]「李仲謀家有周昉畫背面欠伸內人,極一精一,戲作此詩云:深宮無人春晝長,沉香亭北百花香。

美人睡起薄梳洗,燕舞鶯啼空斷腸。

畫工欲畫無窮意,背立春風初破睡。

若教回首更嫣然,一陽一城下蔡俱風一靡一。」

子蒼用此意《題伯時所畫宮女》云:「睡起昭一陽一暗淡妝,不知緣底背斜一陽一?若教轉[眄]一回首,三十六宮無粉妝(光)。」

終不及坡之偉麗也。

[同上卷三四]

《藝苑雌黃》云:朝雲者,東坡侍妾也,嘗令就秦少游乞詞,少游作《南歌子》贈之云:「靄靄迷春態,溶溶媚曉光。

不應容易下巫一陽一。

只恐翰林前世是襄王。

暫為清歌駐,還因暮雨忙。

瞥然歸去斷人腸。

空使蘭台公子賦《高唐》。」

[同上卷二九]

《王直方詩話》云:無己嘗作《小放歌行》兩篇,其一云:「春風永巷閉娉婷,長使青一樓 誤得名。

不惜捲簾通一顧,怕君著眼未分明。」

其二云:「當年不嫁惜娉婷,傅白施朱作後生。

說與旁人須早計,隨宜梳洗莫傾城。」

山谷云:「無己他日詩語極高古。

至於此篇,則顧影徘徊,炫耀太甚。」

[同上前集卷五一]

游宴門

《蔡寬夫詩話》云:文忠與趙康靖公概同在政一府,相得歡甚。

康靖先告老歸睢一陽一,文忠相繼謝事歸汝一陰一。

康靖一日單〈騎〉車特往過之,時年已(幾)八十矣。

留劇飲逾月,日於汝一陰一縱游而後返。

前輩掛冠後能從容自適未有若此者。

文忠□(嘗)賦詩云:「古來一交一 道愧難終,此會今時豈易逢。

出處三朝俱白首,凋零萬木見青松。

公能不遠來千里,我病猶堪釂一鐘。

已勝山一陰一空興盡,且留歸駕為從容。」

因榜其游從之地為會老堂。

明年文忠欲往睢一陽一報之,未果[行]而薨。

兩公名節固師表天下,而風一流 襟度又如此,誠可以激薄俗也。

[同上後集卷二三]

人間佳節惟寒食,天下名園重洛一陽一。

金谷暖橫宮殿碧,銅駝晴合綺羅光。

橋邊楊柳細垂地,花外鞦韆半出牆。

白馬蹄輕草如剪,爛游於此十年狂(強)。

康節《春遊吟》[《擊壤集》卷二]

《東皋雜錄》云:孔常甫言唐一人詩有:「城頭椎(催)鼓傳花枝,席上摶拳握松子。」

乃知酒席藏鬮為戲,其來也(已)久。

[《漁隱叢話》後集卷一六]

《復齋漫錄》云:仲至使遼回,謁恭敏李公,席中賦詩云:「穹廬三月已淹留,白草黃雲見即愁。

滿袖塵埃何處洗,李家池上海棠洲。」

[同上卷三三]

《許彥周詩話》云:退之詩「酩酊馬上知為誰」,此七字用意哀悲(悲哀),過於痛哭。

又詩云:「銀燭未消窗送曙,金釵半醉坐添春。」

殊不類其為人,乃知能賦梅花不獨宋廣平[耳]。

[同上卷一○]

阮戶部《游紫微觀詩》:「春來猶未到金庭,桃杏離披柳已青。

直待斜一陽一方興盡,一筇獨立紫微亭。」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百家詩話總龜後集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