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詩話總龜後集》卷二十二:臨川:「慷慨秋風起,悲歌不為鱸。」眉山: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百家詩話總龜後集》卷二十二

百家詩話總龜後集

卷二十二

用事門

臨川:「慷慨秋風起,悲歌不為鱸。」

眉山:「不須更說知幾早,直為鱸魚也自賢。」

反覆曲折,同歸一意。

亦如「把酒祝公公莫拒,《緇衣》心為好賢傾」;「我欲折繻留此老,《緇衣》誰作好賢詩」。

共用一事,而造語居然不同。

《溪》[卷六]

臨川「道德文章吾事落」,《南華》「夫子盍行耶,無落吾事。」

乃柳詩有「惆悵樵漁事,今還又落然。」

恐亦用此。

同上[卷六]

杜「心跡喜雙清」,「茶瓜留客遲」,似非用事。

觀靈運《齋中詩》云:「矧乃歸山川,心跡雙寂寞。」

竟陵王子良禮才好士,一愛一(夏)月客至為設瓜飲甘果。

二詩蓋用此。

至若《棕拂子》云:「咂膚倦撲滅,賴爾甘伏膺。」

雖等閒題目,無[一]字無出處。

同上[卷六]

《坡集》有全篇用事者,如賀人生子曰(自)「郁蔥佳氣夜充閭,喜見徐卿第二雛」,[至]「我亦從來識英物,試教啼看定何如」,戲子野買妾自「錦裡先生自笑狂,身長九尺鬢眉蒼」,[至]「平生謬作安昌客,略遣彭宣到後堂」,句句用事,曷嘗不流便哉!同上[卷一○]

嘗觀臨川《詠棗》止數韻。

「余甘入鄰家,尚得讒(饞)婦逐。」

「贄享古已然,《豳詩》自宜錄。」

用「女贄棗脩」,「八月剝棗」;「雖(誰)雲食之昏」,用范曄「棗膏昏蒙[蒙]」;「願比赤心投,皇明倘加(予)燭」,用蕭琛「陛下投臣以赤心,臣敢不報以戰慄」。

以是知凡作者須飽材料。

傳稱任昉用事過多,屬辭不得流便。

余謂昉詩所以不能傾沈約者,乃才有限,非用事(事多)之過。

同上[卷一○]

李商隱詩好積故實,如《喜雪》云:「班扇慵裁素,曹衣詎比麻,鵝歸逸少宅,鶴滿令威家。」

又「洛水妃虛妒,姑山女謾誇。

聯辭雖許謝,和曲本慚《巴》。」

一篇中用事者十七八。

同上[卷一○]

夢得詩(詩字作「《送周使君》」):「只恐鳴騶催上道,不容待得晚菘嘗。」

乃周彥倫答文惠太子問山中菜食云:「春初早韭,秋末晚菘。」

此以兩字用事者。

《送熊判官》云:「臨軒弄郡章,得人方付此。」

乃用漢高弄印倪寬(睨堯)事,此一字用事者。

《黃常明》[同上卷三]

韋應物詩(詩字作「《贈李侍御》雲」):「心同野鶴與塵遠,詩似冰壺徹底清。」

又《雜言送人》云:「冰壺見底未為清,少年如玉有詩名。」

此可為用事之法,蓋不拘故常也。

同上[同上]

[介]甫《宜春花(苑)》詩云:「無復增修事,君王惜費金。」

乃暗用漢文惜百金之產而罷(輟)露台事。

同上[卷五]

沈慶之謂上曰:「為國譬如治家,耕當問一奴一,織當問婢,陛下欲治(伐)國而與白面書生謀之,事何由濟?」

夢得《送李策》云:「春風深(深春風)日靜,爭長幽鳥鳴。

僕夫前致辭,門有白面生。」

同上[同上卷六]

坡「藍尾忽驚新火後,遨頭要及浣花前。」

注及(引)樂天「三杯藍尾酒,一碟膠牙餳」。

觀《長慶集》此詩題云:「七年元日對酒。」

非鑽火時事也。

宋文景(景文)《守歲》云:「且盡燈前藍尾杯。」

《溪》[卷九]

師曠(史趙)釋絳縣老人年數云「亥有二首六身」,蓋離拆亥字點畫而上下之,如算籌縱橫然。

則下其二首為二萬,六身各一縱一橫,為六千六百六十,正合其甲子之日數。

傳以明曠之博物(五字作「趙之明歷」)。

劉賓客《送人赴絳州》云:「午橋群吏散,亥字老人迎。」

義山《贈絳台老驛吏》云:「過客不勞詢甲子,惟書亥字與時人。」

可謂善使事矣。

亦如近詩《送人洪州》云:「干鬥氣沉人(龍)已化,置芻人去榻猶懸。」

《送人鄂州》云:「黃鶴晨霞傍樓起,頭陀青(秋)草繞碑荒。」

《送人襄一陽一》云:「四葉表閭唐尹氏,一門逃世漢龐公。」

雖鄰封密跡(邇),不可移也。

《溪》[卷九]

凡作詩有用事出處,有造語出處。

如「五陵衣馬自輕肥」,雖出《論語》,總合其語乃潘岳「裘馬悉輕肥」。

「柳絮才高不道鹽」,雖謝女事,乃借張融以《海賦》示人,人評其賦「但不道鹽耳」。

「紅袖泣前魚」,《本戰國策》[事],〈其語〉乃陸韓卿《中山王孺子妾歌》「安陵泣前魚」。

坡作《太白畫像》詩云:「大兒汾一陽一中令君,小兒天台坐忘身(真)。」

其事乃用白一交一 汾一陽一於伍行(行伍)中,竟脫白於禍;天台司馬紫(子)微謂白有仙風道骨,可與神遊八極之表。

所造之語乃《禰衡傳》云:「大兒孔文舉,小兒楊德祖。」

同上[同上]

坡游武昌,見農夫皆騎秧馬,較之傴僂而作者勞佚相絕。

嘗作《秧馬歌》敘述甚詳。

唐子西至羅浮始識此器,作詩云:「擬向明時受一廛,著鞭常恐老農先。

行藏已問吾家舉,從此馳名四十年。」

亦巧於用事。

《黃常明》[同上卷一○]

坡和[刁景純暨]柳子玉〈暨景純〉岡字韻詩,至七篇云:「屢把鉛刀齒步光,更遭華袞照龐涼。」

乃用子建《七啟》云:「步光之劍,華藻繁縟。」

《左傳》「龐涼冬殺」。

雖第一韻眾人所更易,而七篇未嘗改,又貫穿一精一絕如此。

《黃常明》[同上卷九]

東坡在儋耳時,余三從兄延(諱)諱(延)之,自一江一 一陰一擔簦萬里,絕海往見,留一月。

坡嘗誨以作文之法曰:「儋州雖數百家之聚,州人之所須,取之市而足。

然不可徒得也,必有一物以攝之然後為己用,所謂一物者,錢是也。

作文亦然。

天下之事散在經子史中,不可徒使,必得一物以攝之,然後為己用。

所為(謂)物者,意是也。

不得錢不可以取物,不得意不可以用事,此作文之要也。」

吾兄拜其言而書諸紳。

嘗以親制龜冠為獻,坡受之,而贈以詩云:「南海神龜三千歲,兆葉朋從生慶(一愛一)喜。

智能周物不週身,未免人鑽七十二。

誰能用爾作小冠,岣嶁耳孫創其制。

今君此去寧復來,欲慰相思時整視。」

今集中無此詩,余嘗見其親筆。

後坡歸宜興,道由無錫洛社,嘗至孫仲益家。

時仲益年在髫齔。

坡曰:「孺子一習一 何藝?」

孫曰:「學對屬。」

坡曰:「試對看。」

徐曰:「衡門稚子璠璵器。」

孫應聲云:「翰苑仙人錦繡腸。」

坡撫其背曰:「真璠璵器也,異日不凡。」

二事皆吾鄉人士所知,輒記於此。

《韻語一陽一秋》[卷三]

「謁帝似馮唐」,「垂白馮唐雖晚達」,「馮唐毛髮白」,「長卿多病久」,「我多長卿句(病)」「病渴污官位」,杜以其為郎故用之。

若他人老與病[者],恐不可概使。

同上[《溪詩話》卷四]

用[自]己詩為故事,須作詩多者乃有之。

太白云:「《滄一浪一》吾有曲,相子棹歌聲。」

樂天:「須知菊酒登高會,從此多無二十場。」

《明年》云:「去秋共數登高會,又被今年減一場。」

《過概(栗)裡》云:「昔嘗詠遺風,著為十六篇。」

蓋居渭上醞熟獨飲,曾效淵明體為十六篇。

《又贈微之》云:「昔我十年前,曾與君相識。

曾將秋竹竿,比君孤且直。」

蓋舊詩云「有[節]秋[竹]竿」也。

坡赴黃州過春風嶺有兩絕句。

後詩云:「去年今日關山路,細雨梅花正斷魂。」

[至海外又云:「春風嶺下淮南村,昔年梅花曾斷魂。」

]又云:「柯丘海棠吾有詩,獨笑山林誰敢侮!」又《有(畫)竹》云:「吾詩固云爾,可使食無肉。」

同上[同上]

唐諺云:「槐花黃,舉子忙。」

東坡有「強隨舉子踏槐花」,「槐花還似昔年忙」,谷云「槐催舉子踏花黃」是也。

[同上]

世傳五月十三日為竹迷日,凡種[竹]多以五月。

杜云:「東林竹野(影)薄,臘月更須栽。」

則唐一人植竹用季冬月也。

又云:「平生憩息地,必種數竿竹。」

嘗欲辟小軒以必種名(目)之。

前輩戲語以郊外呵喝、月下燭龍皆謂之殺風景。

介甫《戲示穎叔》云:「但怪傳呼殺風景,豈知禪客夜相投。」

蓋用此也。

同上[同上]

老杜「途窮反遭俗眼白」,本用阮籍事,意[謂]我輩本宜以白眼視俗人,至小人得志,疾視君子,是反遭其白眼(眼白),故倒用之,亦如「水清反多魚」,乃倒用「水至清則無魚」也。

夢得「酌我莫憂狂,老來無逸氣」,乃倒用黃(蓋)次翁「無多酌我」。

「寄謝嵇中散,予無甚不堪。」

倒用《絕一交一 論》。

坡云:「後生可畏吾衰矣,刀筆從來錯料堯。」

周昌以趙堯刀筆吏,後果無能為,所料信不錯,而云「錯料堯」,亦以涉譏謗倒用爾。

又有「窮鬼卻相(須)呼」,「乃知飯後鐘,闍黎蓋具眼」,「他年《五君詠》,山王一時數」,皆倒用也。

《溪》[卷四]

坡云:「通家不隔同年面,得路方知異日心。」

乃唐一人責同年不赴期集,辭云:「紫陌尋春,尚隔同年之面;青雲得路,不(可)知異日之心。」

任昉《別謝雲(言)揚》詩云:「詎念耋嗟人,方深老夫托。」

《報劉孝綽》云:「詎慰耋嗟人,徒深老夫托。」

略改一兩字,豈以會意處欲常用之耶?臨川有「莫林搖落獻南山」。

又云:「大(木)落岡巒因自獻。」

如云:「名譽子真矜谷口,事功新息困壺頭。」

又:「未一愛一京師傳谷口,但知鄉里勝壺頭。」

昔人行一事措意默與己合,則喜用之。

馬少游欲乘下澤,御款段,不去鄉里;雖自謀獨善,亦可為貪躁之戒。

伏波「在一浪一洎(泊),下潦上霧,仰視飛鳶跕跕墮水中,臥念少游平生時語,以為何可復得」。

故坡云:「何須更待飛鳶墮,方念平生馬少游!」又:「大夫行役家[人]怨,應念鄉居(歸鄉)馬少游。」

「雪堂唯(亦)有思歸曲,為念平生馬少游。」

以其可喜,不直押韻也。

《溪》[卷四]

律詩有一對通用一事者:「更尋嘉樹傳,莫忘《角弓》詩。」

乃《左傳》韓宣子聘魯,嘗賦《角弓》及譽嘉樹,魯人請封殖此樹以無忘《角弓》。

介甫:「久諳郭璞言多驗,老比顏含意更疏。」

乃景純欲為顏含筮,含曰:「年在天,位在人。

修己而天不與,命也;守道不回,一性一也。

人自有一性一命,無勞蓍龜。」

同上[卷四]

古人作詩有用經傳全句,《選》詩:「小人計其功,君子道其常。」

樂天:「疾惡如巷伯,好賢如《緇衣》。」

乃兩句渾用之。

杜(韓)云:「無妄之憂勿藥喜」;[杜]「誰謂荼苦甘如薺」,「富貴於我如浮雲。」

近人亦多用史語,坡云:「人言盧杞似一奸一邪,我見鄭公但嫵媚。」

嘗觀《南史》載王宜興云「為劫不須伴」,甚似一側韻五言,但無題目耳。

同上[卷四]

昔人用五馬事,多因游遨動出處方用之。

如老杜賦《王閬州餞蕭遂州》云:「二天開一寵一 餞,五馬爛生光。」

其賓主出(去)住分矣。

又《送李梓州》「五馬何時到」,《贈嚴武》「五馬舊曾諳小徑」,《送賈閣老出汝州》「人生五馬貴」。

太白云:「五馬莫留連。」

岑參云:「門外不須催五馬。」

戎昱「五馬幾時朝魏闕」,子厚「五馬助征騑」,樂天「五馬無由入酒家」,東坡「鼓吹未容迎五馬」,介甫「尚得史(使)君驅五馬」。

近人於太守安居閉(閒)閣例稱五馬,此理恐未安也。

《丹一陽一集》[《溪詩話》卷二]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百家詩話總龜後集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