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詩話總龜後集》卷四十三:坡《贈辨才》云:「我比陶令愧,公為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百家詩話總龜後集》卷四十三

百家詩話總龜後集

卷四十三

釋氏門

坡《贈辨才》云:「我比陶令愧,公為遠公優。」

時辨才退居,未嘗出入,坡往見之,遂出至風篁嶺。

又云:「如(聊)使北(此)山人,求(永)記二老游。」

用老杜《寄贊上人》「與子成二老,來往亦風一流 」,皆一儒一釋也。

又《寄參寥問少游失解》云:「底事秋來不得解,〈之〉定中試與問諸天。」

蓋劉禹錫《和宣上人賀王侍郎放榜後詩》云:「借問至公誰可印(印可),支郎天眼定中觀。」

不惟兼具儒釋,又正屬科場事,其不泛如此。

《溪詩話》[卷八]

夢得送僧君素云:「去來皆是道,別此(此別)不消魂。」

坡云:「古今正自同,歲月何必書?」

此等語皆通徹無礙。

釋氏所謂具眼也。

同上[卷七]

端師子始見弄師子者,發明心要,則以彩帛像其皮,時時著之,因以為號。

秦少游聞其高道(道高),請申(升)座。

端以手自指曰:「天上無雙月,人間只一僧。

一堂風冷笑(淡),千古意分明。」

少游首肯之。

能誦《法華經》,必得錢五百乃開秩(帙),日誦數句,即持錢地坐,去其缺薄者,易之而去。

好歌《漁父詞》,月夕必歌之達旦。

有狂僧回頭和尚,以左道鼓動流俗,士大夫亦安其妄。

方對丹一陽一呂公肉食,端徑至,指曰:「正當與麼時,如何是佛?」

回頭不能遽對,端捶其頭,推倒乃行。

又有妖人號不托,掘秀州城外地,有佛像,建塔其上,傾城敬信。

端見堪(揕)住曰:「如何是佛?」

不托擬議,端趯之而去。

章相子厚請升座,使余(俞)秀老撰疏敘其事曰:「推倒回頭,趯翻不托。

七軸之《蓮經》未誦,一聲之《漁父》先聞。」

端聽僧官宣至此,以手揶揄曰:「止。」

乃引聲吟曰:「本是瀟湘一釣客,自東自西自南北。」

大眾雜然稱善。

端顧大笑曰:「我觀法王法,法王法如是。」

下座。

《僧寶傳》[《漁隱叢話》後集卷三七]

「釣魚船上謝三郎。

雙鬢已蒼蒼。

莎衣未必清貴,不肯換金章。

汀草畔,浦花旁。

靜鳴榔,自來[往]。

好個漁父家風,一片瀟湘。」

金華俞秀老作此篇,道人多傳之。

非道意岑寂,其語不能如是。

苕溪漁隱曰:《傳燈錄》云:玄沙,福州閩縣人,姓謝氏。

幼好垂釣,泛小艇於南台一江一 ,狎諸漁者。

年甫三十,忽慕出塵,乃棄釣艇,投芙蓉山訓禪師落髮。

[秀老]用此事也。

山谷[同上]

《冷齋夜話》謂道潛作詩,追法淵明,其詩有一逼一真處,曰:「數聲柔櫓蒼茫外,何處一江一 村人夜歸?」

又曰:「隔林彷彿聞機杼,知有人家住翠微。」

余細味之,句格固佳,但[不]異(類)淵明語,豈得謂之一逼一真處?若東坡《和陶詩》「前山正可數,後騎且勿驅」,此方是一逼一真處。

德(惠)洪不善評詩,此(其言)豈足憑哉!《苕溪漁隱》[同上]

師住天台[山]梅子真舊隱。

一僧入山迷路,問曰:「和尚在此山多少時也?」

師曰:「只見四山青又黃。」

又問:「出山路什麼處去?」

師曰:「流水可隨(四字作「隨流」)去。」

僧歸說似鹽官,鹽官令僧去請[師]出山。

師有偈云:「摧一殘枯木倚寒林,幾度逢春不變心。

樵客遇之猶不顧,郢人那得苦追尋?」

大寂聞師住山,乃令一僧到問曰:「和尚見馬師得個什麼,便住此山?」

師云:「馬師向我道即心是佛,我便向這裡住。」

僧云:「馬師近日佛法又別。」

師云:「作麼生別?」

僧云:「近日又道非心非佛。」

師云:「這老漢惑亂人,未有了日。

任汝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

其僧回,舉似馬祖,祖云:「大眾,梅子熟也。」

苕溪漁隱曰:韓子蒼《送僧住梅山詩》云:「寺聞(門)岑寂知何許?想到(對)千巖萬壑開。

待得梅山梅子熟,不辭先寄一枝來。」

用前事也。

《傳燈錄》[同上]

「梵志翻著襪,人皆道是錯。

乍可刺爾眼,不可隱我腳。」

一切眾生顛倒,皆類如此。

乃知梵志是大修行人也。

昔茅容季偉,田家子爾,殺雞飯其母,而以草具飯郭林宗。

林宗起拜之,因勸使就學,遂為四海名士。

此翻著襪法也。

今人以珍饌奉客,以草具奉其親;涉世合義則與己,不合義則稱親:萬世同流,皆季偉之罪人也。

山谷《王梵志》[同上前集卷五八]

明州妙音僧法淵,為人一陽一狂,日飲酒市肆,歌笑自如。

丐錢於人,得一錢即欣然以為飲(足),得之多,復與道路廢疾窮者。

能言人禍福無不驗,人疑其一精一於術數,故號淵三命。

發言無常,及問之,掉頭不答(顧),惟雲去,去。

有喪之家,必往哭之,葬則送之,無貧富皆往,莫測其意。

人以其狂,又號顛僧。

大覺禪師初住育王,開堂,僧倔然出問話,人莫不竊笑。

大覺問:「顛僧是顛了僧,僧了顛?」

答曰:「大覺是大了覺,覺了大?」

大覺默然,眾皆驚愕。

一日忽於市相別,攜酒一壺,至郡守宅前據地而飲,觀者千餘人。

酒盡,懷中出頌一首欲化去,眾皆引聲大呼云:「不可於此。」

遂歸妙音,趺坐而化。

頌曰:「咄,咄,平生顛蹶。

欲問臨行,爐中大雪。」

真相至今存焉。

《三山老人語錄》[同上後集卷三七]

蓬州道士賈善翔字鴻舉,能劇談,善琴嗜酒,士大夫喜與之遊。

東坡嘗過之,獻(戲)書問曰:「身如芭蕉,心如蓮花,百節疏通,萬竅玲瓏。

來時一,去時八萬四千。」

末云:「鴻舉下語。」

賈答曰:「老道士這裡沒許多般數。」

張天覺跋其後云:「去時八萬四千,不知落在那邊。

若不斬頭覓活,誰知措大參禪。」

《東皋雜錄》[同上]

太白《夜懷》有句云:「宴坐寂不動,大千入毫髮。」

潘佑《獨坐》有句云:「凝神入混茫,萬萬(象)成虛空。」

予一愛一二才子吐辭一精一敏之力等,入道深密之狀同。

合而書之,聊資己用。

《法藏碎金》[同上]

近時僧洪覺范頗能詩,其《題李愬畫像》云:「淮一陰一北面師廣武,其氣豈止吞項羽!公得李祐不肯誅,便知元濟在掌股。」

此詩當與黔安並驅也。

頃年僕在長沙,相從彌年,其他詩亦甚佳,如云:「含風廣殿聞棋響,度日長廊轉柳一陰一。」

頗似文章巨公所作,殊不類衲子。

又善作小詞,情思婉約似秦少游,至如仲殊、參寥,雖名世,皆不能及。

《許彥周詩話》[同上]

「城外土饅頭,餡草在城裡。

一人吃一個,莫嫌沒滋味。」

己且為土饅頭,尚誰食之!今改「預先著酒澆,使教有滋味」。

仙谷《王梵志》[同上前集卷五六]

余在(住)臨川景德寺,與謝無逸輩升閣,得禪月所畫十八應真像甚奇,而失第五軸。

予口占嘲之曰:「十八聲聞解唾(埵)根,少叢林漢亂山門。

不知何處羅齋去,不見雲堂第五尊。」

明日,有女子來拜,敘曰:「兒,南營兵妻也,寡而食素。

夜夢一僧來言曰:『我本景德僧,因行失隊,煩相引歸寺可乎?』既覺而鄰家邀飯,入其門,見壁間有畫異僧,形象(狀)了然夢中所見也。」

時朱世英守臨川,異之,使迎還閣藏之。

《冷齋夜話》[同上]

元豐間嘗久旱,裕陵禁中齋禱甚力。

一夕夢有僧乘馬馳空中,口吐雲霧,既覺,而雨大作。

翌日,中貴人道夢中所見,物色於相國寺山(三)門五百羅漢中,至第十三尊略彷彿,即迎入內觀之,正所夢也。

王丞相禹玉作《喜雨詩》云:「良弼為霖辜所(宿)望,神僧吐霧應一精一求。」

元參厚之云:「仙驥籋雲穿仗下,佛花吹雨布(匝)天流。」

蓋記此事。

相國寺羅漢,本一江一 南李氏時物,在廬山東林寺。

曹翰下一江一 州,盡取其城中金帛寶貨,連百餘舟,私盜以歸。

無以為名,乃取羅漢每舟載十許尊獻之。

詔因賜相國寺,當時謂之「押綱羅漢」。

《石林詩話》[同上]

魯直使予對句云「呵鏡雲遮月」,對曰:「啼妝露看(著)花。」

魯直罪予於詩深刻見骨,不務含蓄。

予竟不曉此論。

《冷齋夜話》[同上]

《僧寶傳》,覺范所撰也。

但欲馳騁其文,往往多失事實。

至於作贊,又雜以詩句,此豈史法示褒貶之意也哉?其詩云:「行盡湘西十里松,到門卻立數諸峰。

崇公事跡無尋處,庭下春泥見虎蹤。」

又云:「廬山殿閣如生成,食堂處處禪床 折。

我自三門如冷灰,盡日長廊卷風葉。」

又為奇語云:「如月照眾水,波波頓見而月不分,如春行萬國,處處同時而春無跡。」

但其才一性一競爽見於言語文字間,若於禪門本分事則無之也。

《苕溪漁隱》[同上後集卷三七]

前輩好稱僧悟清[詩]「鳥歸花影動,魚沒一浪一痕圓」,以為句意皆新。

然余讀後梁沈君攸《臨水詩》云「花落圓紋出,風急細流翻。」

乃知「魚[沒]一浪一痕圓」之句出於此也。

《復齋漫錄》[同上]

泉州僧慶老有詩云:「一交一 情老去淡如水,病骨秋來瘦作(似)松。」

真方外語也。

《詩說》[同上]

汪彥章《龍溪集》有《霜余溪上四絕》,癩可《東溪集》亦有《霜余溪上五絕》,內四絕即《龍溪集》中詩,但一絕不是,所謂「故人一江一 北一江一 南岸」者,余皆同之,不知竟誰作邪?四絕中,其一云:「水似秋蛇巧作蟠,山如濃翠擁高鬟。

清風明月原無主,乞我煙蘿茅數間。」

味(殊)清駃可一愛一。

《苕溪漁隱》同上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百家詩話總龜後集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