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詩話總龜後集》卷四十:陳東,靖康間嘗飲於京師酒樓。有倡打坐而歌者,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百家詩話總龜後集》卷四十

百家詩話總龜後集

卷四十

神仙門

陳東,靖康間嘗飲於京師酒樓。

有倡打坐而歌者,東不願(顧)。

乃去倚欄獨立,歌《望一江一 南》詞,音調清越,東不覺傾聽。

視其衣服皆故弊,時以手揭衣爬搔,肌膚綽約如雪。

乃復呼使前再歌之。

其詞曰:「闌干曲,紅颺繡簾旌。

花嫩不禁纖手捻,被風吹去意還驚。

眉黛蹙山青。」

「鏗鐵板,閒引步虛聲。

塵世無人知此曲,卻騎黃鶴上瑤京。

風冷月華清。」

東問何人制,曰:「上清蔡真一人詞也。」

歌罷,得數錢,下樓,亟遣僕追之,已失矣。

出《夷堅志》[《漁隱叢話》前集卷五八]

「心事數一莖一白髮,生涯一片青山。

空林有雪相待,野路無人自還。」

李主好書神仙隱遁之詞,豈非遭罹多故,欲脫世網而不得者耶?東坡[同上]

葛稚川《神仙傳》載王方平,麻姑降蔡經家。

方平謂曰:「不見姑已百年矣。」

擘麟脯行酒,而蔡經竊視麻姑手如鳥爪,心念曰:「背癢時正可爬背。」

方任(在)念,而方平已知,責經曰:「麻姑神人,汝何忽謂其手可爬背!」於是鞭經背。

皇祐中,一江一 西有一事正類此,或《題麻姑壇記》以嘲之曰:「五百年來別恨多,東征重得見青蛾。

擘麟方擬窮歡喜,不禁閒人背癢何!」《隱居詩話》[同上]

劉跛子者,青州人也,拄一拐,每歲必一至洛中看花,館范家園。

春盡即還京師。

為人談噱有味,范家子弟多狎戲之。

有大范者,見之即與二十四金,曰:「跛子吃半角。」

小范者,即與十(一)金吃碗羹。

於是以詩謝伯仲曰:「大范見時二十四,小范見時吃碗羹。

人生四海皆兄弟,酒肉林中過一生。」

張丞相召自荊湖,時跛子與客飲市橋。

客聞車騎[過]甚盛,起觀之。

跛子挽其衣使且飲,作詩曰:「遷客湖湘召赴京,輪蹄迎送一何榮!爭如與子市橋飲,且免人間一寵一 辱驚?」

陳瑩中甚一愛一之,作長短句贈之曰:「槁木形骸,浮雲身世,一年兩到京華。

人(又)還乘興,閒看洛一陽一花。

聞道鞓紅最好,春歸後,終委泥沙。

忘言處,花開花謝,不似我生涯。

年華。

留不住,饑餐困寢,觸處為家。

這一輪明月,本自無瑕。

隨分冬裘夏葛,都不會赤水黃芽。

誰知我,春風一拐,談笑有丹砂!」余政和春見於興國[寺],以詩戲之曰:「相逢一拐大梁間,妙語時時見一班。

我欲從公蓬島去,爛銀坑裡看青山。」

予姻家許中復之內,乃趙概參政之孫,云:「我十許時見劉跛子來覓酒飲,笑語而去。」

計其壽百四五十許。

嘗書(館)於京師新門張婆店三十年,日坐相國寺東書邸中,人無識之者。

《冷齋夜話》[同上]

范致虛居方城,有高士館於家,自言昔乃白髮社翁,遇師授以神藥,今年逾下壽,顏渥如丹,有孺子色。

既久[告]歸,留一絕,末句云:「莫訝杖藜歸去早,舊山閒卻一溪雲。」

《西清詩話》[同上]

賣墨者潘谷,余不識其人,然聞其所為,非市井人也。

墨既一精一妙,而價不二。

士或不持錢求墨,不計多少與之。

此豈徒然者哉!余嘗與詩云:「一朝入海尋李白,空看人間畫墨仙。」

一日,忽取欠墨錢券焚之,飲酒三日,發狂一浪一走,遂赴井死。

人下視之,蓋趺坐井中,手尚持數珠也。

見張元明說如此。

東坡[同上]

近有人游羅浮,留〈一〉宿巖谷間。

中夜見一人,身無衣而紺毛覆體,意必仙也,乃再拜問道,其人了不顧,但長嘯數聲,響震林木。

歌詩云:「雲來萬嶺動,雲去天一色。

長嘯兩三聲,空山秋月白。」

《西清詩話》[同上]

張亶,熙寧中夢行〈人〉入空中,聞天風海濤,聲振林木。

徐見海中樓闕金碧,瓊琚琅佩者數百人,揖亶出紙請賦詩,細視筆硯皆碧玉色。

且戒之曰:「此間文章要似隱起鸞鳳,當與織女機杼分巧,過是乃人間語耳。」

亶成一絕句云:「天風吹散赤城霞,染出連雲萬樹花。

誤入醉鄉迷去路,旁人應笑忘還家。」

有仙人曰:「子詩佳絕,未免近凡。」

酌酒一杯,極甘寒。

忽覺身墮萬仞山而寤。

同上[同上]

虔州布衣賴仙芝言,運州有黃損僕射者,五代時人,僕射蓋事南漢,未老退歸,一日忽遁去,莫知其存亡。

子孫畫像事之,凡三十二年復歸,坐阼階上,呼家人;其子適不在,孫出見之,索筆書壁上云:「一別人間歲月多,歸來人事已消磨。

惟有門前鑒池水,春風不改舊時波。」

投筆竟去,不復(可)留。

子歸問其狀貌,孫云:「甚似影堂老人也。」

無異(運人)相傳如此,後頗進仕(二字作「有仕進」)者。」

東坡[同上]

太學體遠齋饒州一士(同)人遇游道士,道士本裡人,化去已多年。

一日,來客位相訪,約士(同)人請假,歸齋,假簿中有詩一絕,乃道士所書也。

詩云:「相別來來一百秋,幻泡重作故人游。

紫泥白雪尋常事,何苦人間詩不休。」

《今是堂手錄》[同上]

鍾弱翁帥平涼,一方士通謁,從牧童牽黃犢立於庭下。

弱翁異之,指牧童曰:「道人頗能賦此乎?」

笑曰:「不煩我語,是兒能之。」

牧童乃一操一筆大書云:「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

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臥月明。」

既去,郡人見方士擔兩大甕,長歌出郭,跡之不見。

兩甕乃二口,豈洞賓耶?《西清詩話》[同上]

回先生過湖州東林沈氏飲醉,以石榴[皮]書其家東老庵之壁云:「西鄰已富憂不足,東老雖貧樂有餘。

白酒釀來緣好客,黃金散盡為收書。」

東老,沈氏之老自謂也。

餘次其韻云:「世俗何知貧是病,神仙可學道之餘。

但知白酒留佳客,不問黃公覓素書。」

「符離道士晨興際,華岳先生一屍一解余。

忽見《黃庭》丹篆句,猶傳青紙小朱書。」

「淒涼雨露三年後,彷彿塵埃數字余。

至用榴皮緣底事?中書君豈不中書?」

山谷云:「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

黃塵車馬道,獨清閒。

自然爐鼎,虎繞與龍盤。

九轉丹砂就,琴心三疊,蕊珠看舞胎仙。

便寶釘寶帶貂蟬,富貴欲薰天。

黃糧炊未熟,夢驚殘。

是非海底(裡),直道作人難。

袖手一江一 南去,白蘋紅蓼,再游湓浦廬山。

往(住)三[十]年。」

有人書此曲於州東茶園酒肆之柱間。

或一愛一其文指趣而不能歌也。

中間樂工或按而歌之,輒以俚語竄語(入),睟然有市井氣,不類神仙中人語也。

十年前有醉道士歌此曲廣陵市上,童兒和之,乃合其故時語。

此道士去後,乃以物色跡[逐]之,知其為呂洞賓也。

苕溪漁隱曰:近時吳一江一 長橋垂虹亭屋山壁上草書一詞,人亦以為呂仙作,其果然耶?詞曰:「飛梁欹水,虹影清光曉。

桔裡漁鄉半煙草。

看來今往古,物是人非,天地裡,惟有一江一 山不老。

雨衣風帽,四海誰知道。

一劍橫空幾番到。

按玉龍,嘶未斷,月冷波寒歸去也,琳宇洞天無鎖。

指雲屏煙嶂是吾廬,但滿地蒼苔,年年不掃。」

東坡[同上]

知制誥李大臨,西川人。

有門人,背傴不能仰視。

因〈以〉藥市罷,見一道士云:「秀才有錢,丐一二百為酒資。」

書生云:「家貧無錢,所居有薄釀,同一醉可乎?」

道士欣然便往,酒半,道士問何故背傴,書生言不幸遇此疾,無如之何。

道士因出藥三十粒云:「來日五更,面東以新汲水下,覺微燥不足怪。」

書生如所教,既服藥,燥甚,不可勝,展轉於榻上,亦甚悔之。

然每一伸縮,漸覺舒快,比明,身已直矣。

蜀人重藥市,蓋常有神仙之遇焉。

《文昌雜錄》[同上後集卷三八]

余治平末,溯峽還蜀,泊舟仙都山下。

有道士以一陰一真君《長生金丹訣》石本相示,予問之曰:「子知金丹訣耶?」

道士曰:「不知也。

然士大夫過此,必以問之,庶有知之者。」

予佳其意,試問以燒煉事,對曰:「養生有內外,一精一氣,內也,非金石所能堅凝;四支百骸,外也,非一精一氣所能變化。

欲事內,必調養一精一氣極而後內丹成,則不能死也。

然隱居人間,久[之]或托一屍一解而去,求變化輕舉,不可得也。

蓋四大本外物和合而成,非一精一[氣]所能易也,惟外[丹]成,然後可以點瓦礫、化皮骨,飛行無礙矣。

然內丹未成,內無以一交一 之,則服外丹者多死。

譬積枯草弊絮而置火其下,無不焚者。」

予甚善其說,告之曰:「昔人有服金丹,不幸赴井而死,既而五臟皆化為黃金者,又有服玉屑死於盛夏而一屍一不敗壞者,皆無內丹以主之也。

子之說信然哉!」後十餘年,官(館)於南京張公安道家,有一道人,陝人也。

為公養金丹,其法用紫金丹砂,費數百千,期年乃成。

公喜告予曰:「吾藥成,可服矣。」

予謂公何以知其藥成。

公曰:「《抱朴子》言藥既成,以手握之如泥出指間者,藥[功]真成也。

今吾藥如是,以是知其成無疑也(矣)。」

予為公道仙都所聞,謂公曰:「公自知內丹成,則此藥可服;若猶未也,姑俟之若何?」

公笑曰:「我姑俟之。」

《龍川略志》[同上]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百家詩話總龜後集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