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誌白話文》卷五十一 蜀書六 宗室傳第六:孫靜傳,(附孫瑜等傳)孫靜,字幼台,孫堅的三弟。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三國誌白話文》卷五十一 蜀書六 宗室傳第六

三國誌白話文

卷五十一 蜀書六 宗室傳第六

(孫靜傳、孫賁傳、孫輔傳、孫翊傳、孫匡傳、孫韶傳、孫桓傳)

孫靜傳,(附孫瑜等傳)孫靜,字幼台,孫堅的三弟。

孫堅起始興兵時,孫靜集合鄉里及宗族子弟五六百人作為基幹隊伍,大家都依附他。

孫策擊敗劉繇,平定各縣,進攻會稽,派人請孫靜,孫靜帶著家屬與孫策在錢塘會面。

當時錢塘太守王朗在固陵抵禦孫策,孫策幾次渡水作戰,都不能取勝。

孫靜對孫策說:「王朗憑險固守城池,很難馬上攻破。

往南幾十里地是查瀆,是通向會稽道路的要害之地,應當從那裡攻進城去,這就是所謂攻其不備、出其不意。

我得親自率領軍隊作為先鋒,一定能將城池攻克。」

孫策說:「好!」於是假意命令全軍說:「近日來連雨水渾,兵士喝了這些水大多腹痛,命令趕快備置瓦缸數百口澄清飲水。」

至黃昏時分,羅置很多火堆迷惑王朗,隨即分兵連夜趕赴查瀆,襲擊高遷屯。

王朗大驚,派遣原丹楊太守周昕等人率領軍隊前來迎戰。

孫策打敗周昕等,殺了他們,於是平定會稽。

孫策上表任命孫靜為奮武校尉,打算授他以重任。

但孫靜留念祖宗生活安息的故地,不樂意出外作官,請求留任家鄉鎮守。

孫策答應了他的要求。

孫權執掌大事後,孫靜被就居地升為昭義中郎將,後終老故鄉。

孫靜有五個兒子,即孫詗、孫瑜、孫皎、孫奐、孫謙。

孫詗有三個兒子,即孫綽、孫超、孫恭。

孫超為偏將軍。

孫恭生孫峻;孫綽生孫綝。

孫瑜,字仲異,以恭義校尉身份開始帶兵。

當時賓客和各位將官大多是長江以西之人,孫瑜虛心地安一撫大家,得到大家的喜一愛一、信任。

建安九年(204),孫瑜兼任丹楊太守,眾人前來歸附,兵力達一萬餘人。

他被加授為綏遠將軍。

建安十一年(206),孫瑜與周瑜一起討伐麻屯、保屯,獲得勝利。

他後來跟隨孫權在濡須抵禦曹一操一,孫權想交戰,孫瑜勸說孫權應穩重防守,孫權不聽,軍隊果然沒有獲得戰功。

升任孫瑜為奮威將軍,兼任郡守如前,從溧陽遷到牛渚駐守。

孫瑜用永安人饒助為襄安縣縣長,無錫人顏連為居巢縣縣長,讓他們招納廬江的兩郡,都得到降附之眾。

濟陰人馬普篤學好古,孫瑜厚禮相待,讓兩個郡府中將領官吏的子弟幾百人從他受業,於是設立學館,置備飲食講堂。

當時諸位將領都只專心從事軍務,而孫瑜卻喜好典籍,雖然身在軍旅,卻誦讀之一聲不絕。

建安二十年(215),孫瑜三十九歲時去世。

孫瑜有五個兒子,即孫彌、孫熙、孫火翟、孫曼、孫紘。

孫曼官至將軍,被封侯。

孫皎,字叔朗,起初被任命為護軍校尉,領兵二千多人。

其時曹一操一多次出兵攻濡須,孫皎常常趕赴抵禦,號稱一精一銳。

後升任都護征虜將軍,替代程普督夏口。

黃蓋和孫皎哥哥孫瑜去世後,孫皎合併了他們的部隊。

受賜沙羨、雲杜、南新市、竟陵為封地,自己設官置吏。

孫皎輕財物好施捨,善於結朋交友,與諸葛瑾關係最為友好。

他委任廬江人劉靖負責下屬得失的處理,江夏人李允負責一般人事的安排,廣陵人吳碩、河南人張梁負責軍旅大事的佈置,對他們傾心相待,他們都竭心盡力。

孫皎曾派兵伺機抓獲魏國邊境守將官吏及美一女,讓他們把這些人送到自己這兒來,然後讓這些人更換衣服並送他們回去,同時下令說:「今日所要誅討的是曹氏,他的百姓有什麼罪?自今以後,不許攻擊魏國的老弱百姓。」

由是江淮一帶歸附他的人很多。

他曾因為小事與甘寧爭吵負氣,有人勸說甘寧,甘寧說:「作為人臣大家是一樣的,征虜將軍雖是公子,但憑什麼專行侮辱人呢?我服侍明主,只應盡力效勞,以報答君主厚遇,確實不能世俗般地屈從無理之人!」孫權聽說此事後,寫信責備孫皎說:「自從我與北方為敵,中間已有十年了,起初與北方相對立時你還年小,現在已將近三十的人。

孔子有言『三十而立』,不只是指學習五經的事。

讓你統率一精一兵,擔當大任,統領諸將於千里之外,是想你如楚國任用昭奚恤一樣,揚威於北部邊境,不是白白地讓你放縱個人意志。

最近聽說你與甘興霸飲酒,因酒醉發作,侵犯了他,他請求歸屬呂蒙管轄。

此人雖說粗一魯豪放,有不盡人意的地方,然而他總還算是個大丈夫。

我親近他,並非偏一愛一他。

我親近一愛一護他,你卻疏遠憎惡他,你所做的常與我的作法相背離,這樣可以長久嗎?居家待人以敬,行一事講求簡明,就可以統治百姓;以仁一愛一待人,能寬容大度,就可得眾人擁護。

對此二事都不理解,怎麼能夠率統大軍在遠地抵禦敵人、解救危難呢?你日益長大,特地授予重任,上有遠方瞻望期待,下有親兵朝夕相從,怎麼可以任一性一地大發脾氣呢?人誰無過,貴在能改,應追記從前過失,深切地進行自我責備。

現特意麻煩諸葛子瑜著重強調我的心意。

寫這封信時,我心裡頗為難過,淚隨筆落。」

孫皎收信後,上疏表示謝罪,於是與甘寧結下深厚交情。

後來呂蒙將要襲擊南郡,孫權打算命令孫皎與呂蒙為左、右部大都督,呂蒙上疏孫權說:「如果至尊您認為征虜將軍能行,就應該用他;認為我呂蒙能行,就應該用我呂蒙。

過去周瑜、程普為左、右部都督,共同進攻江陵。

雖說大事取決於周瑜,而程普自恃自己是沙場老將,而且都是都督,於是兩人不相和睦,險些誤了國家大事,這正是眼前必須引以為戒的啊!」孫權由是醒悟,向呂蒙道歉說:「讓你任大都督,命孫皎為後續。」

擒關羽,定荊州,孫皎出了大力。

建安二十四年(219)孫皎去世。

孫權追記他的功勞,封他的兒子孫胤為丹楊侯。

孫胤去世,無子。

孫胤的弟弟孫日希繼承了爵位,統領軍隊,後因有罪自一殺,封地被取消。

孫胤另外幾個弟弟孫咨、孫彌、孫儀都作了將軍,被封侯。

孫咨為羽林督,孫儀為無難督。

孫咨被滕胤所殺,孫儀被孫峻所害。

孫奐,字季明。

他的哥哥孫皎去世後,他就接代孫皎統領部隊,以揚武中郎將身份兼任江夏太守。

任職一年,遵循孫皎生前的行跡,禮待劉靖、李允、吳碩、張梁以及江夏人閭舉等,對他們的優長之處都一併利用。

孫奐不善於言談而善於處事,軍隊與百姓都稱揚他。

黃武五年(226),孫權進攻石陽,孫奐以當地主人身份,派自己的部將鮮於丹率領五千人先截斷淮河水道,自己統率吳碩、張梁等五千人馬為大軍的前鋒,迫高城投降,得到投降三將領。

大軍撤返,孫權下詔讓孫奐的部隊在前面停下,車駕經過孫奐的軍隊時,見孫奐軍容齊整,孫權感歎地說:「當初我擔心他遲鈍,現在看他帶兵,諸將領中很少有人趕得上他的,我沒有擔憂的了。」

任命孫奐為揚威將軍,封爵沙羨侯。

吳碩、張梁都被任為裨將軍,賜爵關內侯。

孫奐也喜歡讀書人,又命令親兵子弟都讀書學習,後來這些人在朝中做官的有幾十人。

嘉禾四年(235),孫奐四十歲時去世。

他的兒子孫承繼承爵位,以昭武中郎將身份接替孫奐領兵,兼職郡守。

赤烏六年(243),孫承去世,沒有兒子,孫權封孫承的庶弟孫壹承續孫奐,襲業為將。

孫峻誅殺諸葛恪,孫壹與全熙、施績進擊諸葛恪弟弟、公安督諸葛融,諸葛融自一殺。

孫壹從鎮南將軍升為鎮軍將軍、假節,都督夏口。

及至孫綝誅殺滕胤、呂據,這兩人都是孫壹的妹夫,孫壹的弟弟孫封又知道滕胤、呂據的謀劃,於是孫封自一殺。

孫綝派朱異暗中偷襲孫壹。

朱異進軍到武昌,孫壹知道他來攻擊自己,於是率領親兵一千多人帶著滕胤的妻子過江投奔魏國。

魏國用孫壹作車騎將軍、儀同三司,封爵吳侯,把過去的魏主曹芳的貴人邢氏送給他為妻。

邢氏容貌漂亮,但內心妒嫉,手下人不堪忍受驅使,於是一起將孫壹及邢氏殺死。

孫壹入魏僅三年就死去。

孫賁傳(附孫鄰等傳)孫賁,字伯陽。

他的父親孫羌,字聖台,是孫堅的孿生哥哥。

孫賁很早就失去父母,弟弟孫輔還是個嬰兒,孫賁自己撫養弟弟,兄弟倆有很深的友一愛一情義。

孫賁做過郡裡督郵、縣長。

孫堅在長沙舉義兵起事,孫賁辭去官職跟隨孫堅征戰。

孫堅去世,孫賁代領孫堅的軍隊,扶送孫堅的靈柩。

後來袁術遷徙壽春,孫賁又去依附他。

袁術的堂兄袁紹用會稽人周昂為九江太守,袁紹與袁術不睦,袁術派遣孫賁在陰陵打敗周昂。

袁術上表任命孫賁兼任豫州刺史,轉為丹楊都尉,代理征虜將軍,討伐平定山越。

後為揚州刺史劉繇所一逼一迫驅逐,就帶領將士兵卒回到歷陽駐守。

不久,袁術再派孫賁與吳景共同攻擊樊能、張英等,未能取勝。

及至孫策東渡,援助孫賁、吳景打敗張英、樊能等,於是進擊劉繇。

劉繇逃往豫章。

孫策派孫賁、吳景回到壽春報告袁術,正值袁術自稱帝號,任置百官,任命孫賁為九江太守。

孫賁不就任,拋棄妻兒返回江南。

當時孫策已平定吳郡、會稽兩地,孫賁與孫策征伐廬江太守劉勳、江夏太守黃祖,軍隊凱旋,聽說劉繇已病死,於是路過平定豫章,孫策上表任孫賁兼任豫章太守,後被封爵為都亭侯。

建安十三年(208),漢朝廷使者劉隱奉詔任命孫賁為征虜將軍,兼任郡守照舊。

孫賁在任十一年去世。

他的兒子孫鄰繼承爵位。

孫鄰九歲時,代理豫章太守,晉封都鄉侯。

在郡守任上將近二十年,討伐平定叛賊,治理政事成績斐然。

召還武昌後,被任命為繞帳督。

當時太常潘睿掌管荊州事務,重安縣縣長陳留人舒燮有罪坐牢,潘睿曾與舒燮失和,想用法治他於死地。

議論的人多為舒燮說情,潘睿還是不放過。

孫鄰對潘睿說:「舒伯膺兄弟爭死,天下人都認為他們有義氣,作為美談,仲膺過去又有侍奉我國的心願。

如今您殺害他們的子弟,如果天下一統,君王北巡,中原士人一定問到舒仲膺後嗣的情況,回答說是潘承明殺死了舒燮,您對此事該怎麼辦?」

潘睿立即消釋殺舒燮的念頭,舒燮因此而得救。

孫鄰升任夏口、沔中督,威遠將軍,在住地任職。

赤烏十二年(249),孫鄰去世。

他的兒子孫苗繼承爵位。

孫苗弟弟孫旅及叔父孫安、孫熙、孫績,都依次取得職位。

孫輔傳,孫輔,字國儀,孫賁的弟弟,以揚武校尉身份輔助孫策平定三郡。

孫策征討丹楊七縣,派孫輔西往駐守歷陽以抵禦袁術,並招誘留下的百姓,糾合失散的兵卒。

又跟隨孫策討伐陵陽,活捉祖郎等。

孫策西往襲擊廬江太守劉勳,孫輔隨從前往,身先士卒,立有戰功。

孫策任命孫輔為廬陵太守,平定安一撫所屬縣城,分別置備官員。

後孫輔升為平南將軍,假節兼任交州刺史。

他派遣使者與曹一操一暗中來往,事情洩露後,孫權將他軟禁起來。

數年後去世。

孫輔的兒子孫興、孫昭、孫偉、孫昕,都依次取得官職。

孫翊傳,(附孫松傳)孫翊,字叔弼,孫權的弟弟,他驍勇凶悍、果斷剛烈,有他哥哥孫策的風範。

太守朱治舉孫翊為孝廉,受到司空徵召。

建安八年(203),孫翊以偏將軍身份兼任丹楊太守,當時他二十歲。

後來突然被身邊的邊鴻所殺,邊鴻也當即被處死。

孫翊兒子孫松為射聲校尉、都鄉侯。

黃龍三年(231),孫鬆去世。

蜀國丞相諸葛亮致哥哥諸葛瑾的信說:「您既受到東吳的厚待,恩一寵一延及子弟。

又,子喬是很優秀的人才,我為他的不幸悲痛難過。

見到他送給我的器件物品,感慨流淚。」

諸葛亮是如此地悼念孫松,此事由諸葛亮養子諸葛喬咨述,故得以記載下來。

孫匡傳,孫匡,字季佐,孫翊的弟弟。

他被薦舉為孝廉、茂才,還沒有被試用,即去世,年二十餘歲。

孫匡兒子孫泰,是曹一操一家的外甥,任職長水校尉。

嘉禾三年(234),他隨從孫權圍攻新城,中飛箭而死。

孫泰兒子孫秀為前將軍、夏口督。

孫秀是皇族至親,掌握兵權在外,孫皓心中很不自在。

建衡二年(270),孫皓派何定帶領五千人到夏口狩獵。

其先,民間有言孫秀將會被謀害,而何定遠途來狩獵,孫秀於是驚懼,當夜帶著妻小及親兵數百人投奔晉國。

晉朝廷以孫秀為驃騎將軍、儀同三司,封爵會稽公。

孫韶傳,孫韶,字公禮。

他的伯父孫河,字伯海,本姓俞,也是吳郡人。

孫策很喜歡他,賜他姓孫,將他列名孫氏家族之中。

後為將軍,駐守京城地方。

起初,孫權殺吳郡太守盛憲,盛憲的故交孝廉媯覽、戴員逃入山中隱藏起來。

孫翊為丹楊太守,對他們都以禮相待,使之前來歸附。

媯覽被任為大都督督兵,戴員為郡丞。

及至孫翊遇害,孫河飛馬疾赴宛陵,怒責媯覽、戴員,說他們未能盡心職守,致使一奸一邪事變發生。

二人私下商議說:「孫河與孫翊將軍疏遠,還這樣指責我們。

若是討虜將軍孫權前來,我們就無法活下去了。」

於是殺死孫河,派人北往迎請揚州刺史劉馥,讓他出兵鎮守歷陽,他們率丹楊之眾來響應。

而孫翊的部下徐元、孫高、傅嬰等又殺死媯覽、戴員。

孫韶十七歲時,收集孫河的餘眾,修繕治理京城縣,建置樓船,修理軍械,以此防備敵人。

孫權聽說丹楊作亂,從椒丘還軍,路過平定丹楊,率領軍隊返回吳郡。

夜裡到達京城縣紮營,試探進攻想驚嚇孫韶,京城的守兵都登上城牆,傳遞軍令防守警戒,喧聲動地,頻頻箭射城外之人。

孫權派人告知真情,這才停止。

次日孫權見到孫韶,很為器重,當即任命他為承烈校尉,統領孫河的軍隊,以曲阿、丹徒兩縣作為孫韶的食邑,並自行設置官吏,一切照孫河原來那樣。

後又升任為廣陵太守、偏將軍。

孫權為吳王,孫韶被升為揚威將軍,封爵建德侯。

孫權登基稱帝,任命孫韶為鎮北將軍。

孫韶任邊將幾十年,善於養待士卒,兵士們都盡命效力。

他常常致力於邊界警備,派人深入敵後偵察敵情,預先探知敵軍動靜而相應作好準備,故此很少打敗仗。

青、徐、汝、沛等地百姓來歸附者甚多,淮南屯守在長江邊窺伺的敵軍都遠遷他處,徐、泗、江、淮一帶,沒有駐兵住人的地方各有幾百里地。

自從孫權西征,遷都武昌,孫韶沒有進見已十幾年。

孫權回到建業,孫韶才得以朝見。

孫權問及青、徐地方各處軍營要害之處,遠近人馬佈置多少,魏軍將領姓甚名誰,孫韶全都清楚,有問必答。

孫韶身長八尺,儀容相貌俊雅。

孫權歡欣地說:「我好長時間未見公禮,想不到他那麼有長進。」

於是加任孫韶兼任幽州牧,假節。

赤烏四年(241),孫韶去世。

他的兒子孫越繼承爵位,官至右將軍。

孫越的哥哥孫楷為武衛大將軍、臨成侯,代替孫越為京下督。

孫楷的弟弟孫異官至領軍將軍,孫奕官至宗正卿,孫恢官至武陵太守。

天璽元年(276),朝廷徵召孫楷為宮下鎮驃騎將軍。

當初永安賊人施但等劫持孫皓弟弟孫謙,襲擊建業。

有人報告說孫楷首鼠二端不立即發兵征討,孫皓多次派人譴責孫楷。

孫楷常懷恐懼之心,而現在突然受到徵召,於是帶妻小親兵數百人投奔歸附晉國,晉國任用孫楷為車騎將軍,並封他為丹楊侯。

孫桓傳,孫桓,字叔武,孫河的兒子。

他年紀二十五歲時,被任為安東中郎將,與陸遜一道抗擊劉備。

劉備軍勢甚為壯一盛,滿山遍野,佈滿山谷,孫桓揮刀拚死力戰,與陸遜合力同心,劉備終於敗走。

孫桓截斷上夔門的險要道路,劉備翻山越險,才得以自身逃脫。

他慚愧又忿恨地歎息道:「我當年初到京城,孫桓還是一個小孩,然而今天竟把我一逼一到如此地步!」孫桓以功被升為建武將軍,封爵丹徒侯。

至下游都督牛渚,修築橫江塢,就在此時去世。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三國誌白話文
《三國誌》簡介卷一 魏書一 武帝紀第一卷二 魏書二 文帝紀第二卷三 魏書三 明帝紀第三卷四 魏書四 三少帝紀第四卷五 魏書五 后妃傳第五卷六 魏書六 董二袁劉傳第六卷七 魏書七 呂布張邈臧洪傳第七卷八 魏書八 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卷九 魏書九 諸夏侯曹傳第九卷十 魏書十 荀彧荀攸賈詡傳第十卷十一 魏書十一 袁張涼國田王邴管傳第十一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卷十三 魏書十三 鍾繇華歆王朗傳第十三卷十四 魏書十四 程郭董劉蔣劉傳第十四卷十五 魏書十五 劉司馬梁張溫賈傳第十五卷十六 魏書十六 任蘇杜鄭倉傳第十六卷十七 魏書十七 張樂於張徐傳第十七卷十八 魏書十八 二李臧文呂許典二龐閻傳第十八卷十九 魏書十九 任城陳蕭王傳第十九卷二十 魏書二十 武文世王公傳第二十卷二十一 魏書二十一 王衛二劉傅傳第二十一卷二十二 魏書二十二 桓二陳徐衛盧傳第二十二卷二十三 魏書二十三 和常楊杜趙裴傳第二十三卷二十四 魏書二十四 韓崔高孫王傳第二十四卷二十五 魏書二十五 辛毗楊阜高堂隆傳第二十五卷二十六 魏書二十六 滿田牽郭傳第二十六卷二十七 魏書二十七 徐胡二王傳第二十七卷二十八 魏書二十八 王毌丘諸葛鄧鍾傳第二十八卷二十九 魏書二十九 方技傳第二十九卷三十 魏書三十 烏丸鮮卑東夷傳第三十卷三十一 蜀書一 劉二牧傳第一卷三十二 蜀書二 先主傳第二卷三十三 蜀書三 後主傳第三卷三十四 蜀書四 二主妃子傳第四卷三十五 蜀書五 諸葛亮傳第五卷三十六 蜀書六 關張馬黃趙傳第六卷三十七 蜀書七 龐統法正傳第七卷三十八 蜀書八 許麋孫簡伊秦傳第八卷三十九 蜀書九 董劉馬陳董呂傳第九卷四十 蜀書十 劉彭廖李劉魏楊傳第十卷四十一 蜀書十一 霍王向張楊費傳第十一卷四十二 蜀書十二 杜周杜許孟來尹李譙郤傳第十二卷四十三 蜀書十三 黃李呂馬王張傳第十三卷四十四 蜀書十四 蔣琬費禕姜維傳第十四卷四十五 蜀書十五 鄧張宗楊傳第十五卷四十六 蜀書一 孫破虜討逆傳第一卷四十七 蜀書二 吳主傳第二卷四十八 蜀書三 三嗣主傳第三卷四十九 蜀書四 劉繇太史慈士燮傳第四卷五十 蜀書五 妃嬪傳第五卷五十一 蜀書六 宗室傳第六卷五十二 蜀書七 張顧諸葛步傳第七卷五十三 蜀書八 張嚴程闞薛傳第八卷五十四 蜀書九 周瑜魯肅呂蒙傳第九卷五十五 蜀書十 程黃韓蔣周陳董甘凌徐潘丁傳第十卷五十六 蜀書十一 朱治朱然呂范朱桓傳第十一卷五十七 蜀書十二 虞陸張駱陸吾朱傳第十二卷五十八 蜀書十三 陸遜傳第十三卷五十九 蜀書十四 吳主五子傳第十四卷六十 蜀書十五 賀全呂周鍾離傳第十五卷六十一 蜀書十六 潘濬陸凱傳第十六卷六十二 蜀書十七 是儀胡綜傳第十七卷六十三 蜀書十八 吳范劉惇趙達傳第十八卷六十四 蜀書十九 諸葛滕二孫濮陽傳第十九卷六十五 蜀書二十 王樓賀韋華傳第二十上注表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