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誌白話文》卷三十四 蜀書四 二主妃子傳第四:先主甘皇后傳,先主甘皇后,沛縣人。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三國誌白話文》卷三十四 蜀書四 二主妃子傳第四

三國誌白話文

卷三十四 蜀書四 二主妃子傳第四

(甘皇后傳、穆皇后傳、敬哀張皇后傳、後主張皇后傳、劉永傳、劉理傳、劉王睿傳)

先主甘皇后傳,先主甘皇后,沛縣人。

先主在豫州時,住在小沛,彼時納甘皇后為妾。

先主幾次死去正妻,甘皇后常常主持家政。

她隨先主到荊州後,即生下後主劉禪。

正逢曹一操一軍隊進攻,甘後避亂至當陽長阪才追上先主,先主面對危急情勢,只好拋下甘後與後主而前逃,幸虧趙雲捨命保護,甘後母子才免於兵難。

甘後去世後被葬在南郡。

章武二年(222),甘後被追諡為皇思夫人,其靈柩才被遷葬蜀地,但尚未運到先主就去世了。

丞相諸葛亮上奏說:「皇思夫人履德修仁,和順謹慎。

已故先皇生前居上將軍職位時,是皇思夫人等嬪妃協力,將陛下養撫成一人,而皇思夫人卻不幸早逝。

已故先皇在世時,恩深義重,思念皇思夫人靈柩獨處遠方異地,專門派人前往迎遷。

時逢先皇去世,如今皇思夫人靈柩已被運到,梓棺停駐半道,園陵即將造成,安葬指日可待。

臣下已與太常賴恭等人商議:「《禮記》有言:『施行仁一愛一首先從敬一愛一父母開始,這樣才能教化百姓行孝;崇尚恭敬首先要從長子做起,這樣才能教化百姓和睦。

』這就是不忘雙親生育自己之恩。

《春秋》的文意,闡明母以子貴。

過去漢高祖皇帝追加太上昭靈夫人尊號為昭靈皇后,孝和帝改葬他的生母梁貴人並追加尊號為恭懷皇后,孝愍帝也改葬自己生母王夫人並加尊號靈懷皇后。

現在皇思夫人也應該追加尊號,以此慰藉她在九泉的靈魂。

由此臣下與賴恭等參照謚法,宜追加皇思夫人尊號為昭烈皇后。

《詩經》有言:『生不能同室而居,死也得同一穴一而葬。

』所以昭烈皇后應該與已故先皇合葬共墓。

臣下請太尉為此祭告祖廟,告示天下,葬禮儀式等準備完畢再上書奏明。」

後主批復準可。

先主穆皇后傳,先主穆皇后,陳留縣人。

她的哥哥吳壹,少年喪父,因吳壹父親生前一直與劉焉交情深厚,故全家隨劉焉來到川蜀。

劉焉心懷不臣之心,聽相面者相穆後面相後說她將是大貴之人。

當時跟隨劉焉身邊的兒子只有劉瑁,於是他為兒子劉瑁娶了穆皇后。

劉瑁死後,穆後在劉家守寡。

先主平定益州後,孫夫人返歸東吳,群僚勸先主聘娶穆後。

先主考慮到自己與劉瑁同族而有所猶豫,法正進言勸說:「論遠近親疏,這種關係哪有晉文公與子圉之近呢?」

於是先主迎娶穆後為夫人。

建安二十四年(219),穆後被立為漢中王王后。

先主章武元年(221)夏五月,冊封穆皇后說:「朕承順天命,登位至尊,君臨天下。

現在冊立漢中王王后為皇后,特派使持節丞相諸葛亮授皇后玉璽印綬,承命宗廟,母儀天下,皇后應恭敬謹肅啊!」建興元年(223)五月,後主承嗣皇位,尊封穆皇后為皇太后,她所居宮室稱為長樂宮。

吳壹官至車騎將軍,封縣侯。

延熙八年(245),穆皇后去世,合葬於先主惠陵。

後主敬哀張皇后傳,後主敬哀皇后,車騎將軍張飛的長女。

章武元年(221)被立為太子妃。

建興元年(223),被冊立為皇后。

建興十五年(237)去世,葬於南陵。

後主張皇后傳後主張皇后,前敬哀皇后的妹妹。

建興十五年(237),被納入宮中封為貴人。

延熙元年(238)春正月,冊封如次:「朕承嗣皇位,君臨天下,執掌國家社稷。

現冊立貴人為皇后,特派行丞相事左將軍向朗持節授予玉璽印綬。

努力治理後宮,敬肅宗廟祭祀,皇后要恭奉其事啊!」鹹熙元年(264),皇后隨後主遷往洛陽。

劉永傳,劉永,字公壽,先主之子,後主的異母庶出兄弟。

先主章武元年(221)六月,派司徒許靖封劉永為魯王,冊文說:「皇子劉永,受此白茅所包的青土。

朕承嗣帝王世系,繼統漢室大業,遵循古代禮制,替你建置藩國,讓你受封東土,國土覆蓋龜山、蒙山,世代成為中央朝廷藩屏。

嗚呼,恭敬地接受朕的詔令吧!想想你所受封的魯地,經一次歷史變革就歸入聖人仁治之道,其風俗教化至今淳風猶存。

人們注重修養,世代相傳美德。

你可要盡心地遵禮守法,安一撫臣民,恭正地按照禮儀履行祭祀職責。

切切以此為訓為戒啊!」

建興八年(230),劉永被改封為甘陵王。

當初,劉永憎惡宦官黃皓,黃皓取得後主的信任把持朝政後,在後主耳邊讒言離間劉永,後主漸漸疏遠劉永,以致劉永竟十多年不能朝見後主。

魏元帝鹹熙元年(264),劉永東遷洛陽,被任命為奉車都尉,封爵鄉侯。

劉理傳,劉理,字奉孝,也是後主的庶出兄弟,但與劉永不同母。

章武元年(221)六月,派司徒許靖封劉理為梁王,策封說:「皇子劉理,朕承嗣漢家帝王世系,順應天命,遵循典章法度,替你在東土建立藩國,作為中央王朝的輔翼。

想想你那梁國,就在漢朝國都附近,百姓親近教化,容易引導他們遵守禮法。

你去後要盡心盡力,安一撫黎民百姓,使你的國家永昌永存,你去謹慎地執掌你的王位吧!」建興八年(230),後主改封劉理為安平王。

延熙七年(244),劉理去世,被追諡為悼王。

其子哀王劉胤承嗣王位,延熙十九年(256)去世。

劉胤之子殤王劉承承嗣王位,延熙二十年(257)去世。

景耀四年(261),後主詔書說:「安平王是先帝親手分封的王位。

連續三代王位傳承人都不幸早逝,其藩國王位承嗣人斷絕,朕十分悲痛傷心。

現特命武邑侯劉輯繼承梁國王位。」

劉輯,劉理之子。

鹹熙元年(264),劉輯東遷洛陽,授官為奉車都尉,封爵鄉侯。

後主太子劉王睿傳後主太子劉王睿,字文衡。

其母王貴人,本是敬哀張皇后的侍女。

延熙元年(238)正月被冊封:「過去帝王,承嗣王位,選立太子為王朝副君,此乃自古至今之常規。

現在立劉王睿為皇太子,以承繼光大祖宗的神威,特命使行丞相事左將軍向朗持節授予印綬。

你要努力完善自己的美好品一性一,嚴守道義,探研典章禮制,尊師敬傅,吸收眾人之長,以助自己德行,可要切實勉勵自己加強修養啊!」當時劉王睿十五歲。

景耀六年(263)冬,蜀漢亡國。

鹹熙元年(264)正月,鍾會在成都叛亂,劉王睿被亂軍殺害。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三國誌白話文
《三國誌》簡介卷一 魏書一 武帝紀第一卷二 魏書二 文帝紀第二卷三 魏書三 明帝紀第三卷四 魏書四 三少帝紀第四卷五 魏書五 后妃傳第五卷六 魏書六 董二袁劉傳第六卷七 魏書七 呂布張邈臧洪傳第七卷八 魏書八 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卷九 魏書九 諸夏侯曹傳第九卷十 魏書十 荀彧荀攸賈詡傳第十卷十一 魏書十一 袁張涼國田王邴管傳第十一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卷十三 魏書十三 鍾繇華歆王朗傳第十三卷十四 魏書十四 程郭董劉蔣劉傳第十四卷十五 魏書十五 劉司馬梁張溫賈傳第十五卷十六 魏書十六 任蘇杜鄭倉傳第十六卷十七 魏書十七 張樂於張徐傳第十七卷十八 魏書十八 二李臧文呂許典二龐閻傳第十八卷十九 魏書十九 任城陳蕭王傳第十九卷二十 魏書二十 武文世王公傳第二十卷二十一 魏書二十一 王衛二劉傅傳第二十一卷二十二 魏書二十二 桓二陳徐衛盧傳第二十二卷二十三 魏書二十三 和常楊杜趙裴傳第二十三卷二十四 魏書二十四 韓崔高孫王傳第二十四卷二十五 魏書二十五 辛毗楊阜高堂隆傳第二十五卷二十六 魏書二十六 滿田牽郭傳第二十六卷二十七 魏書二十七 徐胡二王傳第二十七卷二十八 魏書二十八 王毌丘諸葛鄧鍾傳第二十八卷二十九 魏書二十九 方技傳第二十九卷三十 魏書三十 烏丸鮮卑東夷傳第三十卷三十一 蜀書一 劉二牧傳第一卷三十二 蜀書二 先主傳第二卷三十三 蜀書三 後主傳第三卷三十四 蜀書四 二主妃子傳第四卷三十五 蜀書五 諸葛亮傳第五卷三十六 蜀書六 關張馬黃趙傳第六卷三十七 蜀書七 龐統法正傳第七卷三十八 蜀書八 許麋孫簡伊秦傳第八卷三十九 蜀書九 董劉馬陳董呂傳第九卷四十 蜀書十 劉彭廖李劉魏楊傳第十卷四十一 蜀書十一 霍王向張楊費傳第十一卷四十二 蜀書十二 杜周杜許孟來尹李譙郤傳第十二卷四十三 蜀書十三 黃李呂馬王張傳第十三卷四十四 蜀書十四 蔣琬費禕姜維傳第十四卷四十五 蜀書十五 鄧張宗楊傳第十五卷四十六 蜀書一 孫破虜討逆傳第一卷四十七 蜀書二 吳主傳第二卷四十八 蜀書三 三嗣主傳第三卷四十九 蜀書四 劉繇太史慈士燮傳第四卷五十 蜀書五 妃嬪傳第五卷五十一 蜀書六 宗室傳第六卷五十二 蜀書七 張顧諸葛步傳第七卷五十三 蜀書八 張嚴程闞薛傳第八卷五十四 蜀書九 周瑜魯肅呂蒙傳第九卷五十五 蜀書十 程黃韓蔣周陳董甘凌徐潘丁傳第十卷五十六 蜀書十一 朱治朱然呂范朱桓傳第十一卷五十七 蜀書十二 虞陸張駱陸吾朱傳第十二卷五十八 蜀書十三 陸遜傳第十三卷五十九 蜀書十四 吳主五子傳第十四卷六十 蜀書十五 賀全呂周鍾離傳第十五卷六十一 蜀書十六 潘濬陸凱傳第十六卷六十二 蜀書十七 是儀胡綜傳第十七卷六十三 蜀書十八 吳范劉惇趙達傳第十八卷六十四 蜀書十九 諸葛滕二孫濮陽傳第十九卷六十五 蜀書二十 王樓賀韋華傳第二十上注表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