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誌白話文》卷二 魏書二 文帝紀第二:文帝紀,魏文帝名丕,字子桓,魏武帝曹一操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三國誌白話文》卷二 魏書二 文帝紀第二

三國誌白話文

卷二 魏書二 文帝紀第二

(曹丕)

文帝紀,魏文帝名丕,字子桓,魏武帝曹一操一的太子。

漢靈帝中平四年(187),出生在譙縣。

建安十六年(211),封為五官中郎將、副丞相。

建安二十二年(217),被立為魏國太子,太祖死後,他繼位丞相、魏王。

尊魏王后為王太后。

把建安二十五年改為延康元年。

延康元年(220)二月十六日,魏王封大中大夫賈詡為太尉,御使大夫華歆為相國,大理王朗為御使大夫。

置散騎常侍、侍郎各四人,詔令太監職位不得超過眾署令級別,並把這個詔令刻在金冊上,收藏在石室之中。

早在漢靈帝熹平五年(176),譙縣上空出現了黃龍,光祿大夫橋玄問太史令單..說:「這是何吉兆?」

單..回答:「以後必有稱王的人在這裡誕生,不到五十年,還會有黃龍出現,天象經常和人事相應,這就是天人感應。」

內黃殷登把這話默默記下來。

四十五年後,殷登還健在。

延康元年三月,黃龍又在譙縣再現,殷登聽到這個消息時說:「單..的話,現在果然應驗了。」

三月九日,魏王任前將軍夏侯..為大將軍。

歲貊、扶余族的單于、焉耆、于闐族的首領均派使者送來貢品。

四月十二日,饒安縣報告說出現野雞。

二十五日,大將軍夏侯惇去世。

五月三日,漢獻帝命令魏王追贈皇祖太尉曹嵩為太一王,夫人丁氏稱太一王后,封魏王的兒子曹睿為武德侯。

此時,馮翊一帶的山賊鄭甘、王照率領部下投降,都被冊封為列侯。

酒泉人黃華、張掖人張進等都挾持本郡太守叛亂。

金城太守蘇則討伐張進,張進被斬首。

黃華投降。

六月七日,魏王在東郊一操一練士兵,二十六日,開始南征。

七月六日,魏王下令說:「黃帝軒轅特設明台議政,堯帝放勳築室於道,聽取民言,都是為了廣徵民意。

文武百官,務必要盡到規諫的職責;出征將帥要陳述兵法;朝中大臣要深明治國之道,州牧郡守述說政事,縉紳考核六藝;我要兼聽眾人的意見。」

孫權派使者進獻禮物。

蜀將孟達率部投降。

武都氐王楊僕率族人來歸附,讓他居住在漢陽郡。

七月二十日,大軍停駐在譙縣,魏王在城東設宴,犒賞六軍和譙縣的父老鄉親。

八月,石邑縣報告說大群鳳凰翔集。

十月一日,魏王下令說:「眾將征戰討伐,士卒死亡還有沒有收殮的,我倍感哀痛;特此通告各郡國供給小弊材收殮,送到亡者家中,官府為他們祭祀。」

四月,魏王來到曲蠡。

漢獻帝因人心歸屬於魏,便召集文武百官,在漢高祖廟祭告。

派御使大夫張音拿著符節、捧著玉璽把皇位禪讓給魏王。

在策命書中寫道:「咨爾魏王:天命無常,只歸有德之人。

漢朝國運衰微,世道處於無序狀態,皇位傳到我身上,天下大亂,瀕於顛覆崩潰。

幸虧魏武王神明英武,拯救危難,使華夏清平,保護我祖宗廟宇平安,全國百姓都得感激武王的厚賜。

如今您繼承先王的事業,弘揚崇高的品德,完備文武大業,發揚光大您父親的宏偉業績。

皇天有靈,輔助我認清我的使命,恭敬地把皇位讓給您。

您應恭敬地接受大禮,享有萬國,以順承天命。」

於是在繁陽修築拜天的祭壇。

二十八日,魏王登上祭壇,接受了皇位的禪讓,文武官都在兩旁陪拜。

事後,魏王下壇,參加完燃火祭天地的大禮後返回。

把年號延康改為黃初,並大赦天下。

黃初元年(220)十一月一日,尊漢獻帝為山陽公,把河內郡山陽邑一萬戶作為他的封地,使用漢朝的曆法年號,可以用天子的禮儀祭天,上奏不用稱臣,朝廷在太廟舉行祭祀典禮時,可分享祭品;又封山陽公的四個兒子為列侯。

魏文帝追贈皇祖為太一王,父武王為武皇帝,尊王太后為皇太后。

賞賜每個男子一等爵位,為父後者及孝悌力田每人賞給二等爵位。

把漢朝的眾位諸侯王封為崇德侯,列侯封為關中侯。

把穎陰的繁陽亭改為繁昌縣,增封爵位各有不同。

把相國改稱司徒,御史大夫改稱司空,奉常改稱太常,郎中令改稱光祿勳,大理改稱廷尉,大農改稱大司農。

郡國縣邑,也有許多改動。

還把原魏國的玉璽授給匈奴南單于呼廚泉,另賞賜他青蓋車、乘輿、寶劍、玉..。

十二月,開始營修洛陽宮。

八月,駕臨洛陽。

這年,長水校尉戴陵規勸不應該常常打獵,文帝大怒;戴陵被判減死罪一等。

黃初二年(221)正月,在郊外祭祀天地和祖先。

三日,圍獵到了原陵,派使者備牛、羊、豬三牲之禮祭祀漢世祖光武帝劉秀。

四月,在東郊舉行祭日神之禮。

又詔令各郡國:凡是人口滿十萬,每年推舉孝廉一人;其中有優秀卓越之人,不受人口限制。

十日,離析三公戶邑,三公的兒子及弟弟各擇一人封為列侯。

十一日,免除穎川郡一年的田租。

把許縣改稱許昌縣。

把魏郡分成兩部分,東部稱陽平郡,西部稱廣平郡。

魏文帝頒布詔令:「從前孔子有聖人的才能、帝王的本領,卻身處衰微的周朝末年,沒有接受天命的運數,只得在魯衛兩國、洙泗二水一帶,以仁德教導人們;雖每日奔波忙碌,但委屈自己以保存古代聖王的思想,抑損自己以拯救眾生。

當時天子和諸侯王最終沒有重用他,他只得隱居,考證了黃帝、唐、虞、夏、殷五個朝代的禮制,撰寫遠古帝王的紀事,根據魯史而寫成《春秋》,參照太師的音樂而訂正雅》、《頌》,千百年來,人們把他的著作視為經典,他可以稱得上萬世師表啊!如今天下大亂,禮儀荒弛,昔日的廟宇,都因長久不修而毀壞,對孔氏家族的封爵也廢止了,他的故鄉闕里再也聽不到講禮頌詩的聲音,四時看不到祭拜的情形,這難道是那些要崇尚禮德、獎勵功業、功德不朽的百代帝王要祭祀的人的樣子嗎?特封議郎孔羨為宗聖侯,享食邑百戶,侍奉孔子的祀廟。」

詔令魯郡把舊時的廟宇重新修建,置一百戶官兵守衛,又在外圍建造許多房屋,讓志學之士匯聚於此。

三月,文帝加封遼東太守公孫恭為車騎將軍。

恢復使用五銖錢。

四月,車騎將軍曹仁升任大將軍。

五月,鄭甘再次叛亂,文帝派曹仁征討並把他斬首。

六月一日,文帝夫人甄氏去世。

二十九日,出現了日蝕,官吏奏請免去太尉之職,文帝下詔說:「天有不祥之兆,是對元首的譴責,現在卻歸罪大臣,難道是大禹、商湯歸罪於自己的道理嗎?特令文武百官小心虔誠地各盡其職,以後凡屬自然災害,不要再彈劾三公。」

八月,孫權派使節送來奏章,並送回於禁等人。

十九日,文帝派太常邢貞為特使,拿著符節去江東,封孫權為大將軍、吳王,賞賜九錫。

十月,任命楊彪為光祿大夫。

因為穀物價貴,停止使用五銖錢。

十二日,改任大將軍曹仁為大司馬。

十二月,往東方巡視。

這一年修築陵雲台。

黃初三年(222)正月初一,出現了日蝕。

五日,文帝駕臨許昌宮。

發佈詔令:「現在考評官吏、推薦孝廉,同古時推舉才士一樣;十戶的小邑,一定會有忠信的賢人,如果限制年齡來取士,那麼呂尚、周晉就不會在前代顯達。

特令各郡國選士,應不分老幼;只要儒生通曉經術,吏人明達文法,都可以考試選用。

官府追究那些虛假的作法。」

二月,鄯善、龜茲、于闐各族首領都派使臣來進獻貢品,文帝下詔說:「從前西戎各國臣服,氐族、羌族來朝稱臣,《詩》、《書》都稱頌此事。

現在西域各族都來叩開邊塞大門依附我們,特此派使者去慰勞安一撫。」

從此以後便與西域通好,設置戊己校尉。

三月初一,立齊公曹睿為平原王,文帝之弟鄢陵公曹彰等十一人皆封為王。

並規定,封立的庶子稱鄉公,嗣立的庶子稱亭侯,公的庶子稱亭伯。

十日,封皇子曹霖為河東王。

三十日,文帝巡駕襄邑。

四月十四日,甄城侯曹植被立為甄城王。

二十九日,文帝巡行回到許昌宮。

五月,把荊、揚以及長江以南的八郡合併為荊州,孫權任荊州牧。

荊州江北各郡歸郢州。

這年閏月,孫權在夷陵打敗了劉備。

當初,文帝聽說劉備大軍東下,與孫權交戰,圍柵欄連接營寨七百多里,對群臣說:「劉備不懂兵法,難道有用七百里連營抵抗敵軍的嗎?『苞原隰險阻而為軍者為敵所擒』,這是兵家大忌。

孫權的捷報馬上就要到了。」

七天後,孫權打敗劉備的奏書果然到了。

七月,冀州發生大的蝗蟲災害,民不聊生,文帝派尚書杜畿拿著符節到各地開倉放糧,賑濟饑民。

八月,蜀國大將黃權率部投降。

九月三日,文帝下詔說:「婦人參政,是動亂的本源。

從今以後,群臣有事不得對太后奏說,外戚不能在朝中擔任重將權臣,也不能無功而被封王封侯;把這條法令傳給後世,如果有人違背了,天下共誅之。」

九日,立郭氏為皇后。

賞賜全國男子爵人二級;鰥夫、寡一婦、殘、年邁和貧苦難以生存的人,國家賜給糧食。

這年十月三日,選定首陽山東側為壽陵,發佈關於喪葬的規定:「按禮制,國君登基以後,就應該制做內棺,以示活著的時候不忘記死亡。

遠古堯葬在谷林,周圍都是茂密的樹木,禹葬在會稽,農夫安心地耕種,因為葬在山林中,與山林融為一體。

我不採用聚土造墳、植樹為記的做法,因為它不是上古之制。

壽陵與山成為一體,沒有必要造墳植樹,也不要建立寢殿,修築園邑,修設神道。

葬,就是藏,就是想讓別人看不見。

我所以在這不長莊稼的地方建造陵墓,是為了使後代人找不到我葬的地方。

不要放防腐的灰炭,也不要把金、銀、銅、鐵等作為陪葬品,全部用陶器,這樣才合乎古代殉葬用塗彩的泥車、茅草紮成的人馬的規定。

只須棺木漆刷三遍,口中不必含有珠玉,也不用穿著珍珠做的服裝,放在玉製的匣子中,因為這些都是不明智之人做的事。

季孫用美玉喪殮,孔子加以勸阻。

宋公被厚葬,有識之士都說華元、樂莒沒有做到臣子的職責,漢文帝墓保存完好,是因為霸陵中沒有什麼貴重東西讓人貪圖;光武帝墳被發掘,是因為原陵造墓種樹的緣故。

所以霸陵能完整保全,功在張釋之;原陵被盜毀,罪歸於明帝。

大凡忠臣孝子,都該想想孔仲尼、左丘明、釋之的話,以華元、樂莒、明帝為前車之鑒,心中常常存著一個使君主親人安定、魂靈萬載不受危害的想法,這就是賢聖之人的忠和孝了。

漢代的陵墓沒有不被人挖掘的,禍害的根源就在於厚葬和造陵種樹。

皇后及貴人以下的嬪妃,凡是不和國王埋在一起的,死後都葬在澗西,先前已經說明在何處了。

如果誰違背了這條詔令,擅自變更,我在地下就會被戮一屍一,戮而重戮,死而復死。

為臣者輕視已死去的君王、父親,那才是不忠不孝,假設死者有靈,將不會保佑你。

特令將這條詔令收藏在宗廟之中,另抄錄副本存在尚書、秘書、三府之中。」

這個月,孫權又反叛。

恢復郢州為荊州。

文帝從許昌出發率兵南征,分兵幾路並進,孫權依長江拒守。

十一月十一日,駕臨宛地。

三十日,發生日蝕。

這一年,開通靈芝池。

黃初四年(223)正月,文帝發佈詔令說:「自從禍亂以來,兵革未息,天下之人,自相殘殺。

如今四方剛剛安定,有敢私下裡復仇的人都要滅其九族。」

在宛城修築南巡台。

三月八日,從宛城回到洛陽宮。

十五日,月亮衝殺心宿中央大星。

十九日,大司馬曹仁去世。

這個月發生了大瘟疫。

五月,成群鵜鶘鳥聚集在靈芝池,文帝下詔說:「這就是詩人所說的污澤呀!《詩經·曹風》中說『刺恭公遠君子而近小人』,如今難道有雄才賢士被埋沒嗎?不然這些鳥為何都來了?特令天下廣泛舉薦德才兼備之人,以防止曹人所諷刺之事出現。」

六月十七日,任城王曹彰在京都逝世,太尉賈詡逝世。

太白星白天出現。

這個月大雨連綿,伊水、洛水洪水氾濫,淹死平民、毀壞房屋。

八月十一日,任命廷尉鍾繇為太尉。

十五日,去滎陽打獵,然後東巡。

評判征討孫權的功勞,眾將以下均晉爵增戶,獎賞不等。

九月十九日,駕臨許昌宮。

黃初五年(224)正月,詔命天下揭發和控告只限謀反的大逆不道之罪;有敢誣陷別人的人,就用他誣陷別人的罪行來懲治他。

三月,文帝從許昌回到洛陽宮,四月,設立太學,制定五經課試法,設置《春秋谷梁》博士。

五月,有司因為群臣在初一、十五兩天朝見,奏報疑難之事,文帝聽取眾人意見,制定方針大策,與眾臣評品利弊得失。

七月,文帝出發東巡,駕臨許昌宮。

八月,設立水軍,文帝親自駕駛龍舟,沿蔡、穎二州,渡淮河,到達壽春。

揚州郡不論官民,被判五年以下徒刑的罪犯,全部免罪,釋放回家。

九月,到達廣陵,大赦青、徐二州,調換二州的將領和郡守。

十月六日,太白星在白天出現。

回到許昌宮。

十一月十一日,因為冀州發生饑荒,文帝派使者開倉放糧,賑濟百姓。

二十九日,出現了日蝕。

十二月,文帝發佈詔令說:「先王制定祭祀的禮規,是為了表明對祖先的孝順,重大的到郊社去祭祀,其次到宗廟中去祭祀,日月星辰、名山大川,祀典中不包括它們。

末世衰微,迷信巫史,以至於宮殿內,門窗間,到處置酒祭祀,迷惑眾人已經到了不能容忍的地步。

自今以後,有人敢舉行不該舉行的祭祀,以及巫祝的活動,一律當作歪門邪道論處,把此令著錄到法典上。」

這一年挖通了天淵池。

黃初六年(225)二月,文帝派遣使者從許昌以東巡視各地,一直到沛郡,尋訪百姓疾苦,對貧苦的人給予賑濟和借貸。

三月,文帝到達召陵,修通討虜渠。

二十八日,回到許昌宮。

并州刺史梁習征討鮮卑人軻比能,大獲全勝。

閏月二十四日,文帝親領戰艦東征。

五月二日到達譙縣。

十六日,火星進入太微星分野。

六月,利成郡兵丁蔡方等人聚眾造**,殺死太守徐質。

文帝派遣屯騎校尉任福、步兵校尉段昭與青州刺史前去征討,平定了反叛;其中被脅迫和逃亡的人,全都被赦罪。

七月,封皇子曹鑒為東武陽王。

八月,文帝率領水軍從譙地出發,沿著渦水進入淮河,改從陸路到徐州。

九月,築起東巡台。

十月,駕臨廣陵故城,臨江檢閱軍隊,士兵十多萬人,旌旗數百里。

這年天氣寒冷,水路封凍了,舟船不能入江,文帝便回返。

十一月,東武陽王曹鑒逝世。

十二月,從譙縣回還路過梁地,派使者用太牢之禮祭祀已故的漢朝太尉橋玄。

黃初七年(226)正月,文帝準備駕臨許昌,許昌城南門無故崩塌,文帝很不高興,沒有去許昌。

十日,回到洛陽宮。

三月,修築九華台。

五月十六日,文帝病重,宣召中軍大將軍曹真、鎮軍大將軍陳群、征東大將軍曹休、撫軍大將軍司馬宣王,他們都接受遺詔輔助繼位的皇上。

把後宮中淑媛、昭儀以下的嬪妃遣送回家。

十七日,文帝在嘉福殿駕崩,年四十歲。

六月九日,在首陽陵安葬。

從發喪到下葬,都按他生前的文告辦理。

當初,文帝一愛一好文學,以著述為業,自己創作作品近百篇。

又命令眾儒生收集經傳,按類排列,共一千多篇,稱為《皇覽》。

評曰:文帝天資聰穎,文采不凡,下筆成章,博聞強記,才藝雙全;如果再具備博大的氣度,修養公平的德行,追求遠大的抱負,心存弘偉的道義,那麼與古代的賢君相比,也差不多了。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三國誌白話文
《三國誌》簡介卷一 魏書一 武帝紀第一卷二 魏書二 文帝紀第二卷三 魏書三 明帝紀第三卷四 魏書四 三少帝紀第四卷五 魏書五 后妃傳第五卷六 魏書六 董二袁劉傳第六卷七 魏書七 呂布張邈臧洪傳第七卷八 魏書八 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卷九 魏書九 諸夏侯曹傳第九卷十 魏書十 荀彧荀攸賈詡傳第十卷十一 魏書十一 袁張涼國田王邴管傳第十一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卷十三 魏書十三 鍾繇華歆王朗傳第十三卷十四 魏書十四 程郭董劉蔣劉傳第十四卷十五 魏書十五 劉司馬梁張溫賈傳第十五卷十六 魏書十六 任蘇杜鄭倉傳第十六卷十七 魏書十七 張樂於張徐傳第十七卷十八 魏書十八 二李臧文呂許典二龐閻傳第十八卷十九 魏書十九 任城陳蕭王傳第十九卷二十 魏書二十 武文世王公傳第二十卷二十一 魏書二十一 王衛二劉傅傳第二十一卷二十二 魏書二十二 桓二陳徐衛盧傳第二十二卷二十三 魏書二十三 和常楊杜趙裴傳第二十三卷二十四 魏書二十四 韓崔高孫王傳第二十四卷二十五 魏書二十五 辛毗楊阜高堂隆傳第二十五卷二十六 魏書二十六 滿田牽郭傳第二十六卷二十七 魏書二十七 徐胡二王傳第二十七卷二十八 魏書二十八 王毌丘諸葛鄧鍾傳第二十八卷二十九 魏書二十九 方技傳第二十九卷三十 魏書三十 烏丸鮮卑東夷傳第三十卷三十一 蜀書一 劉二牧傳第一卷三十二 蜀書二 先主傳第二卷三十三 蜀書三 後主傳第三卷三十四 蜀書四 二主妃子傳第四卷三十五 蜀書五 諸葛亮傳第五卷三十六 蜀書六 關張馬黃趙傳第六卷三十七 蜀書七 龐統法正傳第七卷三十八 蜀書八 許麋孫簡伊秦傳第八卷三十九 蜀書九 董劉馬陳董呂傳第九卷四十 蜀書十 劉彭廖李劉魏楊傳第十卷四十一 蜀書十一 霍王向張楊費傳第十一卷四十二 蜀書十二 杜周杜許孟來尹李譙郤傳第十二卷四十三 蜀書十三 黃李呂馬王張傳第十三卷四十四 蜀書十四 蔣琬費禕姜維傳第十四卷四十五 蜀書十五 鄧張宗楊傳第十五卷四十六 蜀書一 孫破虜討逆傳第一卷四十七 蜀書二 吳主傳第二卷四十八 蜀書三 三嗣主傳第三卷四十九 蜀書四 劉繇太史慈士燮傳第四卷五十 蜀書五 妃嬪傳第五卷五十一 蜀書六 宗室傳第六卷五十二 蜀書七 張顧諸葛步傳第七卷五十三 蜀書八 張嚴程闞薛傳第八卷五十四 蜀書九 周瑜魯肅呂蒙傳第九卷五十五 蜀書十 程黃韓蔣周陳董甘凌徐潘丁傳第十卷五十六 蜀書十一 朱治朱然呂范朱桓傳第十一卷五十七 蜀書十二 虞陸張駱陸吾朱傳第十二卷五十八 蜀書十三 陸遜傳第十三卷五十九 蜀書十四 吳主五子傳第十四卷六十 蜀書十五 賀全呂周鍾離傳第十五卷六十一 蜀書十六 潘濬陸凱傳第十六卷六十二 蜀書十七 是儀胡綜傳第十七卷六十三 蜀書十八 吳范劉惇趙達傳第十八卷六十四 蜀書十九 諸葛滕二孫濮陽傳第十九卷六十五 蜀書二十 王樓賀韋華傳第二十上注表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