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誌白話文》卷五十九 蜀書十四 吳主五子傳第十四:孫登傳,孫登,字子高,孫權的長子。魏黃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三國誌白話文》卷五十九 蜀書十四 吳主五子傳第十四

三國誌白話文

卷五十九 蜀書十四 吳主五子傳第十四

(孫登傳、孫慮傳、孫和傳、孫霸傳、孫奮傳)

孫登傳,孫登,字子高,孫權的長子。

魏黃初二年(221),封孫權為吳王,同時任命孫登為東中郎將,封為萬戶侯,孫登推辭沒有接受。

當年,孫登被立為吳王太子,為他挑選安排師傅,一精一選一些才德優異之士,作為他的賓友。

於是諸葛恪、張休、顧譚、陳表等被選入東宮,陪孫登研讀詩書,跟從外出騎馬射箭。

孫權想讓孫登攻讀《漢書》,熟悉瞭解近代事情,考慮到張昭研究《漢書》有師承根底,著重煩請他指導,於是令張休跟張昭學習,回來再轉授孫登。

孫登接待下屬幕僚,只簡便地行使平民間的禮節,與諸葛恪、張休、顧譚等有時同坐一輛車,有時同睡一張一床一。

太傅張溫對孫權說:「中庶子這個官職與太子最為親密,太子隨時提問他要能隨時解答,應當選用優秀德行者。」

於是孫權任用陳表等為中庶子。

後來又因為中庶子的禮節過於拘束,又令他們頭戴裹巾侍坐。

黃龍元年(229),孫權登基稱帝,立孫登為皇太子,以諸葛恪為其左輔,張休為其右弼,顧譚為其輔正,陳表為其翼正都尉,這即是所謂四友。

而謝景、范慎、刁玄、羊瞶等皆為賓客,於是東宮號稱人才濟濟。

孫權遷都建業,徵召上大將軍陸遜輔佐孫登鎮守武昌,兼理宮府遺留事宜。

孫登有時出外狩獵,本當抄小路近道,但他常遠繞良田,不踐踏莊稼,到休息時候,又選擇空閒之處。

他就是如此不想煩擾百姓。

他曾騎馬外出,有一顆彈丸從身邊飛過,他身邊侍衛便去尋找射彈丸之人。

正有一人手握彈弓身帶彈丸,大家都認為就是這個人射的彈丸,但其人否認不服,侍從們便想揍他,孫登不允許,派人尋找飛過他身邊的那粒彈丸,同此人身上攜帶的一比較,兩者並不一樣,於是放走了那人。

又有一次丟失了盛水金馬盂,查出偷竊者,原來是自己手下人幹的,孫登不忍心重罰他,只叫他來責備了一通,遣他永遠回家,並令身邊的人不要張揚。

後來他弟弟孫慮去世,孫權為此降旨減損飲食,孫登晝夜兼程,趕到賴鄉,親自通報,孫權當即召見他。

孫登見孫權悲痛哭泣,便勸說:「孫慮一病不起,此乃命定。

如今北方未統一,四海都在仰首盼望,上天授命陛下,陛下卻按照社會下流百姓的思路,減少朝臣的飲食,超出了禮制的要求,我私地憂慮不安。」

孫權聽從了他的勸告,為此增加飲食。

孫登住了十多天,孫權打算他西還武昌,孫登深切地為自己求情,認為長時間的離別使自己不能侍奉父母,於作兒子的道義有缺憾,又陳述陸遜忠誠勤勉,武昌那裡無什麼顧慮,孫權於是留他住下。

嘉禾三年(234),孫權出征新城,讓孫登留守京城,總管朝事。

當時年成歉收,盜賊甚多,孫登於是明定有關法令,用來防範,深得制止一奸一邪的關鍵。

當初,孫登的生母地位低賤,徐夫人對他從小就有母養之恩。

後來徐夫人因為妒嫉被黜廢置吳郡,而步夫人最為得一寵一。

步氏有所賞賜,孫登不敢推辭,只是拜受而已。

徐氏派人前來賜給孫登的衣服,孫登必定沐浴後才穿上。

孫登將被冊立為太子,他推辭說:「根本得到確立,道義才能產生,要立太子,應先立皇后。」

孫權說:「你的母親在哪?」

孫登回答說:「在吳郡。」

孫權沉默無語。

孫登被立為太子共二十一年,三十三歲去世。

臨終前,他上疏說:「兒臣毫無功德,身纏重病,自知生命微弱,恐怕很快殞命。

兒臣並非惋惜自己,只是想到將要離開父母,身葬黃土,永遠不能再進奉探望宮禁,不能朝見陛下皇后,生前無益於國,死後還留給陛下深深的悲慼,故此悲淒鬱結心頭哽塞咽口。

兒臣聽說生死有命,壽夭在天,周晉、顏回有上智之才,尚且夭折,何況兒臣愚陋,年壽已超過他們,活著為國家繼嗣,死後還享有尊榮,對於我來說已是夠多的了,還有什麼可悲可怨的呢?如今天下大事未定,各地賊寇未被討清,天下人民翹首以待,將命運托寄於陛下,處境危險者希望安定,處境動亂者盼望治理。

希望陛下徹底忘記兒臣,割捨平民社會的恩一愛一情感,修煉黃老之術,用心保養一精一神,增加美食佳饌,廣開神明思想,以利奠基萬古無窮功業,於是則天下百姓有幸得到依賴,兒臣死而無恨。

皇子孫和仁慈孝順聰慧明智,道德品行清明豐盛,應及早安排立為太子,以維繫百姓懸望。

諸葛恪才能練達學識淵博,可器重任用他來輔佐時政。

張休、顧譚、謝景,都通達機敏明智果斷,入朝可任為心腹之臣,出外可用作勇一猛之將。

范慎、華融勇武壯節,有國士風采。

羊瞶論辯敏捷,有獨自應對之材。

刁玄寬宏大量,志在實棧道義真諦。

裴欽博聞強記,翰藻文采值得取用。

蔣修、虞翻,志向節一操一分外明朗。

凡此各位大臣,或適宜用作朝臣,或可以擔任將帥,都通曉時事,明悉法令,堅守信用道義,有不可改變的志向。

這都是陛下日月般光輝照耀,給兒臣選置如此屬官,使他們與兒臣一起共事,故此兒臣能詳備地瞭解他們的情懷,敢於將他們的情況呈報陛下。

兒臣深深地思慮著當今境外多有憂慮,軍旅不休,應當激勵六軍,以此謀求進取。

軍隊靠人民為眾,人民以財貨為寶,兒臣私下聽說各郡縣頗有荒殘,百姓物用奇缺,一奸一亂萌生,因此法令頻繁增訂,刑罰深重苛刻。

兒臣聽說治理政事要聽從民意,頒訂律令要因時變更,陛下實在該與將相大臣認真詳細選擇合乎時宜的治國方略,博采眾議,寬刑輕賦,適當地取消一些勞役,以順應百姓的願望。

陸遜忠誠勤勉於時政,獻身憂國,忠正為公,具有不謀私利的節一操一。

諸葛瑾、步騭、朱然、全琮、朱據、呂岱、吾粲、闞澤、嚴畯、張承、孫怡忠心為國,通曉明達治國的根本。

可讓他們陳述當前應做的事宜,刪除苛刻煩瑣的政務和政策,一愛一兵養馬,撫一慰百姓。

五年以後,十年之內,則遠方人民前來歸附,近處臣民盡力為國,兵不血刃,而天下可得。

兒臣聽說『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故此子囊臨終,留下遺言對時政提出告誡,君子認為他這是盡忠,何況兒臣孫登,豈能閉口而已?希望陛下留意聽取採納兒臣之言,這樣兒臣即使某天死去,也如同出生之年。」

奏疏在他氣絕之後才被呈報上去,孫權更為悲痛感動,一說話就落淚,這年為赤烏四年(241)。

謝景當時為豫章太守,他無法克制悲哀心情,竟棄職前來奔喪,又上表自我彈劾。

孫權說:「您隨太子治政,與其他官員不同。」

便派宮中使者前往慰勞他,允許他恢復原來職務,打發他返回豫章郡。

追諡孫登為「宣太子」。

孫登的兒子孫璠、孫希,都已早死,次子孫英被封為吳侯。

紅潮網

五鳳元年(254),孫英因大將軍孫峻專橫濫用職權,圖謀誅殺孫峻,事情敗露後自一殺,他的封地被取消。

謝景,字叔發,南陽郡宛縣人。

在郡守任上有政績,官吏百姓都稱頌他,認為前有顧劭,其後就是謝景。

幾年後,他死在任上。

孫慮傳,孫慮,字子智,孫登的弟弟。

他從小機敏聰慧多才多藝,孫權器重喜一愛一他。

黃武七年(228),他被封爵建昌侯。

過了兩年,丞相顧雍等上奏說孫慮天一性一聰慧明體達用,才識日日增新,比照近代漢朝之例,應晉爵稱王,孫權不同意。

過了較長一段時間,尚書僕射□存上疏說:「帝王興業,無不褒揚推崇骨肉至親,以此增添諸后妃的光彩,所以魯國、衛國在周朝所受恩一寵一超過所有諸侯,漢高祖以五子為王,封地列於漢朝本土,就是以此作為中央朝廷的屏障,鎮守護衛整個國家。

建昌侯孫慮秉一性一聰敏,有文武全才,根據古代典章制度,應當正其名號。

陛下謙讓,不肯按照舊制辦事,群臣大小,都取用於各自的封邑。

如今一奸一寇猖獗橫行,戰鼓未息,文臣武將,只有親屬及賢士。

我私下與丞相顧雍等商議,都認為孫慮應當為鎮軍大將軍,授任擔負一方面的職責,以光耀國家事業。」

孫權於是同意這些請求,授予孫慮假節,單獨開置府署,治所設在半州。

孫慮以尊貴的皇子身份,加之年紀又輕,遠近的人都擔心他不能留心轄區政事。

及至他任職掌政,遵奉法度,恭侍師友,超過了眾人對他的期望。

嘉禾元年(232),孫慮二十歲時去世。

沒有兒子,封邑消除。

孫和傳,孫和,字子孝,孫慮的弟弟。

他小時候因為母親王夫人受孫權的一寵一愛一而被孫權所喜一愛一,十四歲時,就安排他為宮廷侍衛,讓中書令闞澤教他學習經傳典籍六藝。

他一愛一好學習,禮賢下士,頗為人們所讚譽。

赤烏五年(242),被冊立為太子,當時十九歲。

闞澤任太傅,薛綜為少傅,而蔡穎、張純、封甫、嚴維等都是他的陪侍隨從。

當時司法官員多用條例律書來問罪,孫和認為一奸一猾狂妄之徒,將利用訟事摻雜個人私情,從而產生為禍作歹的念頭,此風不可助長,上表表示應當杜絕。

又都督劉寶狀告中庶子丁晏,丁晏也狀告劉寶,孫和對丁晏說:「文武官員稱職主事,能有幾人?因有矛盾就相互翻臉攻擊,都企圖坑害對方,這怎麼會有福運呢?」

於是他對雙方進行勸釋調解,使他們相互交往厚待。

他常說當世的才學之士應探研講習學問,一操一演熟習武功,以勝任當世事務,而只知交遊下棋以妨礙事業,不是進取的態度。

後來群臣出席他的宴會,言談中說到下棋,孫和認為此玩藝只能妨礙事務一浪一費時光而毫無用處,耗勞一精一神費盡思慮而一無所獲,不是可用來增進德行致力功業,積累功績的行為。

而且有志之士一愛一惜光陰珍惜一精一力,君子的最大願望是功德崇高如山行為光明耀世,以不能列入此種等級為恥。

天地之長久,而人處天地之間,有如白駒過隙,年齡很快衰老,青春一去不返。

舉凡人生所憂者,就在於人的欲一望所不能杜絕的那些東西,如果真能杜絕無益的慾念來遵循道義的路徑,拋棄不必要的事情以培植功業的根基,對於人的名聲品行,難道不是良好之事嗎?當然,人的欲一望不能沒有戲嬉娛樂,而戲嬉娛樂的一愛一好,也在於飲宴書琴騎射等方面,何必非得下棋不可,然後才感到快樂呢?於是命令陪坐者中的八個人,各自寫出評判下棋行為的論文以矯正時弊,於是中庶子韋日翟回家後寫了一篇論文奏上,孫和將文章出示給賓客傳閱。

其時蔡穎喜歡下棋,在他官署中任職者不少人都跟著他學,故此孫和用這個方法規勸他。

在這以後王夫人與全公主有了矛盾。

孫權曾大病臥一床一,孫和到太廟祭祀,孫和的妃子的叔父張休的住所離太廟很近,就邀孫和到他家逛逛。

全公主派人跟隨監視,藉機向孫權進讒說太子不在太廟裡,而專往妃子家去謀劃事情,又說王夫人看到皇上病重,臉上露出高興的神色。

孫權因此發怒,王夫人猶豫而死,而孫和所受一寵一信日益減損,害怕自己被廢除。

魯王孫霸圖謀太子之位的欲一望更為強烈,陸遜、吾粲、顧譚等多次向孫權陳述區分和明定嫡庶的道義,指出按理太子之位不能被剝奪,全寄、楊竺是魯王孫霸的一黨一羽,他們天天在孫權面前讒毀。

吾粲終於被關進監獄處死,顧譚被流放交州。

孫權憂鬱了好幾年,後來終於將孫和軟禁。

於是驃騎將軍朱據、尚書僕射屈晃率領眾多將吏頭上抹泥,將自己捆一綁起來,接連幾天到宮門外為孫和求情。

孫權登上白爵觀觀望,非常反感這種行徑。

斥責朱據、屈晃等是無理取鬧。

孫權打算廢除孫和冊立孫亮為太子,無難督陳正、五營督陳象上奏,引述晉獻公殺申生、立奚齊,以致晉國大亂的史實進行勸諫,而朱據、屈晃又固執地勸諫不止。

孫權大怒,將陳正、陳象滿門抄斬,將朱據、屈晃拖進大殿,杖打一百,最後將孫和流放到故鄣,群臣中因勸諫而被誅殺流放的多達幾十人。

人們都為他們感到冤屈。

太元二年(252)正月,孫權封孫和為南陽王,派遣他居住在長沙。

當年四月,孫權去世,諸葛恪執掌朝政。

諸葛恪就是孫和之妃張氏的舅舅。

張妃派黃門陳遷前往建業上疏中宮,並向諸葛恪致以問候。

陳遷離開建業時,諸葛恪對他說:「替一我轉告張妃,到時我一定讓她超過別人。」

這番話語頗有洩露。

又諸葛恪有遷都的想法,派人修整武昌的宮殿,民間有人傳言他想迎立孫和。

及至諸葛恪被誅殺,孫峻因此事而剝奪孫和的印璽綬帶,將他流放到新都,又派使者賜他自盡。

孫和與張氏告別,張氏說:「無論吉凶我都跟著你,終不能一人活在世上。」

她也自一殺而亡,舉國上下都為之悲傷。

孫休即位後,封孫和的兒子孫皓為烏程侯,自新都遷到封邑烏程。

孫休去世,孫皓繼承皇位,當年就追諡父親孫和為「文皇帝」,改葬明陵,設置守護陵園的人二百戶,設立奉侍守墓的令、丞。

第二年正月,又分析吳郡、丹楊的九個縣為吳興郡,治所在烏程,設置太守,四季按時祭祀明陵。

有關官員上奏說,應在京都為孫和立廟。

寶鼎二年(267)七月,孫皓令守將作大臣薛王羽營建寢堂,號為「清廟」。

十二月,派遣暫署丞相孟仁、太常姚信等人配備官員及中軍步、騎兵二千人,用靈車法駕東往明陵迎接孫和的神靈。

孫皓召見孟仁,親自拜送於庭下。

靈車將到京城,又派丞相陸凱敬奉三牲在近郊祭祀迎請,孫皓在京城外露宿。

第二天,仰望拜迎靈車於東門之外。

第三天,在清廟拜謁神靈、薦牲祭祀,涕泣嗚咽,悲哀傷感。

至第七天已祭祀三次,倡伎演唱奏樂,日夜不停。

有關官員上奏說:「祭祀不可太多,過分了就是不莊重,應以禮來制止思念。」

祭祀至此才停。

孫霸傳,孫霸,字子威,孫和的弟弟。

孫和為太子時,孫霸為魯王,他所受的一寵一愛一厚待,與孫和沒有兩樣。

不久,孫和、孫霸不和的消息傳到孫權的耳裡,孫權禁止他們與外界往來,借此讓他們專心向學。

督軍使者羊瞶上疏說:「為臣聽說古代佔有天下之人,都是先明確區別嫡庶,封建子弟的爵地,以此讓他們尊崇祖先,成為國家屏障。

現在二宮所接受的名號,天下都稱道合宜,這是我大吳國興隆的根基。

近來聽說二宮一起被禁絕與賓客來往,遠近之人都覺得驚詫,大小辟員均感失望。

我私地打聽下邊的議論,聽取眾人的意見,都認為二宮智慧通達、英才俊茂,自從他們被確定名分和稱號,至今已有三年,他們的德行昭著國內,英名傳揚外邦,連西、北兩處地方,也早已敬服他們的名望。

大家都說陛下應當順應遠近人們歸順德政的厚望,盡量讓二宮延請四方賓客,使別國聽到他們聲名後,都想作為他們的臣僕。

如今既未注意這方面的努力,而是頒布詔令,減少他們的侍從護衛,壓抑他們去絕交賓客,使四方之人的敬意不能與二宮相通。

雖說陛下確是在崇尚古代道義,想讓二宮專心向學,不再考慮觀聽細小事體,期望他們溫習歷史廣知事物,然而這並非臣下翹首企盼的最大心願。

有人說二宮不遵循典章制度,這正是為臣所以坐臥不安的原因。

即使實際情況如人們所猜疑的那樣,也應及時補救察明,認真細緻地加以斟酌,不使遠近的人們都聽到如此傳言。

為臣擔心人們猜疑日益積累會發展成譭謗,天長日久會流散四方,而西、北兩地,離我國不遠,流言通過傳告,很容易傳到魏、蜀兩國境內。

傳到西、北兩地之日,輿論必然很快產生,將認為我們二宮有背叛的罪過,到時不知陛下將作何解釋?如果無法向別國釋疑,則也無法使國人釋疑。

國人心存疑惑,異國藉機誹謗,這就絕不能發展巍巍王業、鎮守神聖國土了。

願陛下及早發佈仁厚詔令,使太子與魯王像過去一樣去以禮敬交賓朋,這樣則天清地寧,天下有幸極了。」

其時,全寄、吳安、孫奇、楊竺等暗地共同依附孫霸,企圖危害太子。

他們誣陷誹謗,致使太子敗落,孫霸也被賜死。

楊竺遭到一屍一體漂流長江的懲罰,他的哥哥楊穆因多次諫誡過楊竺,所以得以免受殺頭,但還是被流放到南方的州里去。

孫霸被賜死後,又處死了全寄、吳安、孫奇等人,他們都是因為結一黨一孫霸陷害孫和所招來的惡果。

孫霸的兩個兒子,孫基、孫壹。

五鳳年間,孫基被封為吳侯,孫壹被封為宛陵侯。

孫基在宮內侍奉孫亮,太平二年(257),因偷盜御馬,被收捕入獄。

孫亮問侍中刁玄說:「盜乘御馬定什麼罪?」

刁玄回答說:「應定死罪。

然而魯王死的早,希望陛下能哀憐而饒恕他。」

孫亮說:「法律,天下人所共同遵守的事,怎能因為是親人就有所偏袒呢?應當考慮一個可以免他的罪行的辦法,怎能以追念死去的親人情感為理由呢?」

刁玄說:「以前赦免罪犯有大小之分,或則普天下之下的大赦,也有千里、百里範圍的赦免,聽任君主的意向而定。」

孫亮說:「能解人意的不正是您嗎?」

於是下令赦免宮廷內的犯罪者,孫基因此得以免死。

孫皓即位後,追究孫和與孫霸的舊怨,削除孫基、孫壹的爵位封地,同他們的祖母謝姬一起被流放到會稽郡烏傷縣。

孫奮傳,孫奮,字子揚,孫霸的弟弟,他的母親叫仲姬。

太元二年(252),孫奮被冊立為齊王,居住在武昌。

孫權去世,太傅諸葛恪不想諸王處在長江沿岸的兵馬爭戰之地,就將孫奮轉遷到豫章郡。

孫奮十分氣憤,不服從命令,又多次越軌法度行一事。

諸葛恪上箋書勸諫他說:「帝王之尊貴,與上天相等位,因此帝王即以天下為家,以父兄為臣,四海之內,都是臣僕。

仇人有善行,不能不一舉用,親人有惡行,不能不處治,以此承受天命諧理萬物,先為國家著想,後替自己打算,此為聖人制定法度,百世不變的道理。

從前漢朝初興,多將子弟封為藩王,及至他們勢力過於強大,動輒作出不軌行為,上則危亡社稷,下則骨肉相殘,後世以此為戒,認為是最大的忌諱。

自光武帝中興以來,對諸王作了規定,只得在宮內自我娛樂,不得管理百姓,干預政事,與他們相交之人,都有嚴格的限制,於是他們各人都得以保全自安,各保福運。

這便是前代得失成敗的驗證。

近代袁紹、劉表各佔有封土,土地並不狹小,人眾也不貧乏,只因嫡庶未分,於是斷絕了自己家族祖廟的祭祀。

這是天下智者愚人共同歎息痛心之事。

大行皇帝觀察古代借鑒當今,防範抑制事情於萌芽狀態之時,從千秋功業上考慮。

故此他臥一床一不起之時,將諸王分遣到各自的封邑,詔令策命十分懇切,法例律令十分嚴峻,他所戒令的內容,無所不至,確實是想上保宗廟之安,下佑諸王之全,使帝王百代相嗣,沒有危害國家的後患。

大王您應當上想周泰伯順從父親意願之事,中念河間獻王劉德、東海王劉強恭敬朝命的節一操一,下當節制驕狂橫行荒謬錯亂的行為,以此作為警戒。

而我聽說大王不久前來到武昌以來,多次違背詔令,不遵法度,擅自調集眾將兵修護宮室。

另外您的身邊經常跟隨著犯有罪行的人,本當上表呈報,公開交付有關衙門處理,而您卻擅自私下殺掉,把事情弄得不明不白。

大司馬呂岱親受先帝的詔令,輔佐導引大王,而大王卻不接受採納他的建議,使他心懷憂懼。

華奇是先帝的親近大臣,忠良正直,他所陳述的道理,您應當採納應用,然而您卻聽後惱怒華奇,有要將他收捕的言語。

另外中書楊融,親受皇上詔令,您本應當對他恭謹肅敬,卻說『我就是不聽從禁令,你把我怎樣』?聽到這話時,群臣無不感到驚訝,無人不感到寒心。

俗話說:『明鏡可以照出形貌,古事可以鑒戒今人。

』大王應深以魯王為戒,改變自己的行為,謹慎小心,盡力敬奉朝廷,這樣則沒有什麼要求不能得到。

如果放棄遺忘先帝的法令教誨,心懷輕慢之意,為臣寧負大王,不敢有負先帝遺詔,寧願受大王的怨恨,豈敢忘記尊主的威嚴,而使詔令在藩臣中不能施行呢?這是古今正義,大王所明白知曉的事理。

福運的降臨有一定的根源,災禍的降臨也不是一日而成,在其逐漸發展時不憂不慮,將來的後果是無法去後悔的。

假如魯王早早地接納忠直之言,心懷驚懼之慮,那麼他就能享受無窮的福運,哪來滅亡之禍呢?良藥苦口,只有患病者以它為甘甜;忠言逆耳,只有通達事理者才樂意接受。

今天我諸葛恪等人苦苦思慮想為大王解除尚處萌芽狀態的危險,擴大您福運吉祥的基礎,故此不自覺地把話說到了頂,希望您能三思。」

孫奮收到箋書後十分恐懼,於是移居南昌,但他遊玩狩獵更為頻繁,官員部屬都無法忍受他的命令差遣。

及至諸葛恪被誅,孫奮到下游住在蕪湖,企圖到建業觀察事態變化。

傅相謝慈等人勸諫孫奮,孫奮卻殺了謝慈等人。

孫奮因此被判罪黜為平民,流放到章安縣。

太平三年(258),被封為章安侯。

建衡二年(270),孫皓左夫人王氏去世。

孫皓悲傷思念過度,朝朝對著靈柩哭泣,一連數月不出門,於是民間有人傳言孫皓死了,並謠傳孫奮與上虞侯孫奉必有一人會被立為皇帝。

孫奮的母親仲姬的墳墓在豫章,豫章太守張俊猜測此事或許為真,於是前往掃祭墳塋。

孫皓聽說此事後,將張俊車裂並夷滅三族,將孫奮和他的五個兒子全部誅死,取消了他的封邑。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三國誌白話文
《三國誌》簡介卷一 魏書一 武帝紀第一卷二 魏書二 文帝紀第二卷三 魏書三 明帝紀第三卷四 魏書四 三少帝紀第四卷五 魏書五 后妃傳第五卷六 魏書六 董二袁劉傳第六卷七 魏書七 呂布張邈臧洪傳第七卷八 魏書八 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卷九 魏書九 諸夏侯曹傳第九卷十 魏書十 荀彧荀攸賈詡傳第十卷十一 魏書十一 袁張涼國田王邴管傳第十一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卷十三 魏書十三 鍾繇華歆王朗傳第十三卷十四 魏書十四 程郭董劉蔣劉傳第十四卷十五 魏書十五 劉司馬梁張溫賈傳第十五卷十六 魏書十六 任蘇杜鄭倉傳第十六卷十七 魏書十七 張樂於張徐傳第十七卷十八 魏書十八 二李臧文呂許典二龐閻傳第十八卷十九 魏書十九 任城陳蕭王傳第十九卷二十 魏書二十 武文世王公傳第二十卷二十一 魏書二十一 王衛二劉傅傳第二十一卷二十二 魏書二十二 桓二陳徐衛盧傳第二十二卷二十三 魏書二十三 和常楊杜趙裴傳第二十三卷二十四 魏書二十四 韓崔高孫王傳第二十四卷二十五 魏書二十五 辛毗楊阜高堂隆傳第二十五卷二十六 魏書二十六 滿田牽郭傳第二十六卷二十七 魏書二十七 徐胡二王傳第二十七卷二十八 魏書二十八 王毌丘諸葛鄧鍾傳第二十八卷二十九 魏書二十九 方技傳第二十九卷三十 魏書三十 烏丸鮮卑東夷傳第三十卷三十一 蜀書一 劉二牧傳第一卷三十二 蜀書二 先主傳第二卷三十三 蜀書三 後主傳第三卷三十四 蜀書四 二主妃子傳第四卷三十五 蜀書五 諸葛亮傳第五卷三十六 蜀書六 關張馬黃趙傳第六卷三十七 蜀書七 龐統法正傳第七卷三十八 蜀書八 許麋孫簡伊秦傳第八卷三十九 蜀書九 董劉馬陳董呂傳第九卷四十 蜀書十 劉彭廖李劉魏楊傳第十卷四十一 蜀書十一 霍王向張楊費傳第十一卷四十二 蜀書十二 杜周杜許孟來尹李譙郤傳第十二卷四十三 蜀書十三 黃李呂馬王張傳第十三卷四十四 蜀書十四 蔣琬費禕姜維傳第十四卷四十五 蜀書十五 鄧張宗楊傳第十五卷四十六 蜀書一 孫破虜討逆傳第一卷四十七 蜀書二 吳主傳第二卷四十八 蜀書三 三嗣主傳第三卷四十九 蜀書四 劉繇太史慈士燮傳第四卷五十 蜀書五 妃嬪傳第五卷五十一 蜀書六 宗室傳第六卷五十二 蜀書七 張顧諸葛步傳第七卷五十三 蜀書八 張嚴程闞薛傳第八卷五十四 蜀書九 周瑜魯肅呂蒙傳第九卷五十五 蜀書十 程黃韓蔣周陳董甘凌徐潘丁傳第十卷五十六 蜀書十一 朱治朱然呂范朱桓傳第十一卷五十七 蜀書十二 虞陸張駱陸吾朱傳第十二卷五十八 蜀書十三 陸遜傳第十三卷五十九 蜀書十四 吳主五子傳第十四卷六十 蜀書十五 賀全呂周鍾離傳第十五卷六十一 蜀書十六 潘濬陸凱傳第十六卷六十二 蜀書十七 是儀胡綜傳第十七卷六十三 蜀書十八 吳范劉惇趙達傳第十八卷六十四 蜀書十九 諸葛滕二孫濮陽傳第十九卷六十五 蜀書二十 王樓賀韋華傳第二十上注表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