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誌白話文》卷三十三 蜀書三 後主傳第三:後主傳,後主名禪,字公嗣,先主劉備之子。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三國誌白話文》卷三十三 蜀書三 後主傳第三

三國誌白話文

卷三十三 蜀書三 後主傳第三

(劉禪傳)

後主傳,後主名禪,字公嗣,先主劉備之子。

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220),先主當了漢中王,立劉禪為王太子。

待先主登上皇位後,便冊封劉禪說:「章武元年(221)五月十二日,皇帝詔示:太子劉禪,我遭際漢室國運艱難,一奸一臣竊位篡權,國家無主掌管,有識之士及文武百官認為上天已有明示,要我承續漢王朝之正統。

現在冊立劉禪為皇太子,繼承王室,安定社稷。

特委派使持節丞相諸葛亮授予印綬,切望太子敬聆師傅教誨,每行一事都要體現出尊君、敬師、一愛一友這三種美德,可要自勉努力啊!」章武三年(223)夏四月,先主病逝於永安宮。

五月,後主繼承皇位在成都稱帝,時年十七歲。

尊封先皇皇后為皇太后。

大赦天下,改換年號。

這一年為魏文帝黃初四年。

後主建興元年(223)夏,牂牁郡太守朱褒佔據本郡反叛。

此前,益州郡有豪強世族雍..反叛,將郡太守張裔流放到東吳,佔據該郡拒不降順,越..夷王高定亦起兵叛亂。

這年後主冊封張氏為皇后。

後主派尚書郎鄧芝出使吳國,以加強吳、蜀的友好關係,吳王孫權與蜀國和親,互致聘禮問好,同年兩國開始友好往來。

建興二年(224)春,蜀國致力發展農業生產,停止征戰讓百姓休養生息。

建興三年(225)春三月,丞相諸葛亮率軍征討南方四郡,四郡都被平定,於是改益州郡為建寧郡,分建寧、永昌二郡合為雲南郡,又分建寧、牂牁二郡合為興古郡。

十二月諸葛亮班師回成都。

建興四年(226)春,都護李嚴從永安縣還江州,在江州興築大城。

建興五年(227)春,丞相諸葛亮出成都領兵駐紮漢中,在沔水北岸陽平、石馬一帶安營。

建興六年(228)春,諸葛亮出兵攻打祁山,未能取勝。

同年冬再領兵出散關,包圍陳倉縣,因糧草用完而撤退。

魏國將軍王雙率軍追擊諸葛亮,諸葛亮軍與之交戰,並擊敗魏軍,斬殺王雙,於是回軍漢中。

建興七年(229)春,諸葛亮派陳式攻打武都、陰平,攻克平定二郡。

同年冬,諸葛亮將官署行營遷移至南山下平原地帶,築漢、樂二城。

同年,孫權在東吳登基稱帝,與蜀國訂立盟約,兩國平分天下。

建興八年(230)秋。

魏國派遣司馬懿從西城、張郃從子午谷、曹真從斜谷出兵,準備進攻漢中。

蜀丞相諸葛亮率軍在城固、赤阪一帶嚴陣以待,因大雨斷絕道路,曹真等都被迫撤還。

同年,魏延在陽溪擊敗魏雍州刺史郭淮。

後主遷封魯王劉永為甘陵王,梁王劉理為安平王,原因皆因為魯、梁兩地地望在吳國境內。

建興九年(231)春二月,諸葛亮再次出兵圍攻祁山,開始創用木牛運送糧草。

魏將司馬懿、張郃救援祁山。

夏六月,諸葛亮因糧盡而退兵,張郃領兵追至青封,與諸葛亮軍交戰,被箭射死。

秋八月,都護李平被廢為庶民,遷住梓潼郡。

建興十年(232),諸葛亮在黃沙休整軍隊,發展生產,木牛流馬製造完畢後,士兵即開始集中訓練、講授軍事。

建興十一年(233)冬,諸葛亮指示各軍運送糧食,屯集在斜谷口,建造斜谷糧囤。

同年,南夷首領劉胄反叛,將軍馬忠將其擊敗,平定南夷。

建興十二年(234)春二月,諸葛亮從斜谷出兵,開始啟用流馬運糧草。

秋八月,諸葛亮在渭濱病逝。

征西大將軍魏延與丞相長史楊儀因爭奪權力不和,領兵互相攻打,魏延兵敗逃走;楊儀斬殺魏延,統率各路兵馬撤回成都。

後主大赦天下,任命左將軍吳壹為車騎將軍,假節鎮守漢中。

任命丞相留府長史蔣琬為尚書令,總理國家政事。

建興十三年(235)春正月,中軍師楊儀被貶為庶民並遷住漢嘉郡。

夏四月,升任蔣琬為大將軍。

建興十四年(236)夏四月,後主前往湔縣登臨觀阪,觀看汶水水流,十天後返歸成都。

指示武都氐王苻健率領氐民四百多戶徙遷至廣都。

建興十五年(237)夏六月,皇后張氏逝世。

延熙元年(238)春正月,後主立前皇后之妹張氏為皇后。

大赦天下,更改年號。

立皇子劉璿為皇太子,皇子劉瑤為安定王。

冬十一月,大將軍蔣琬率軍出成都進駐漢中。

延熙二年(239)春三月,升任蔣琬為大司馬。

延熙三年(240)春,命越雋太守張嶷平定越..郡叛亂。

延熙四年(241)冬十月,尚書令費..前往漢中,與蔣琬商討軍政大計,年終返歸成都。

延熙五年(242)春正月,監軍姜維率領一部兵馬,自漢中南返駐守涪縣。

延熙六年(243)冬十月,大司馬蔣琬從漢中返回,留住阿縣。

十一月,後主大赦天下。

任命尚書令費..為大將軍。

延熙七年(244)閏月,魏國大將軍曹爽、夏侯玄等領兵一逼一近漢中,蜀鎮北大將軍王平在興勢圍拒敵,大將軍費..督率各軍奔赴救援,魏軍退走。

夏四月,安平王劉理去世。

秋九月,費..返歸成都。

延熙八年(245)秋八月,皇太后逝世。

十二月,大將軍費..前往漢中,加強軍事防務。

延熙九年(246)夏六月,費..返還成都。

秋天,後主大赦天下。

冬十一月,大司馬蔣琬去世。

延熙十年(247),涼州少數民族首領白虎文、治無戴等率部眾歸降,衛將軍姜維前往迎接安一撫,安置他們聚居在繁縣。

同年,汶山平康一帶少數民族反叛,姜維前往討伐,平息叛亂。

延熙十一年(248)夏五月,大將軍費..出兵駐紮漢中。

秋天,涪陵附屬國的夷民反叛,車騎將軍鄧芝前往征討,將其全都擊敗平定。

延熙十二年(249)春正月,魏國處死大將軍曹爽等,右將軍夏侯霸歸降蜀國。

夏四月,後主大赦天下。

秋天,衛將軍姜維出兵攻打雍州,未能取勝而撤回。

蜀將軍句安、李韶投降魏國。

延熙十三年(250),姜維再次出兵攻打西平,未能取勝而撤回。

延熙十四年(251),大將軍費..回到成都。

冬天,費禕又北上駐守漢壽縣。

後主大赦天下。

延熙十五年(252),吳王孫權逝世。

後主立其子劉琮為西河王。

延熙十六年(253)春正月,大將軍費..在漢壽縣被魏國投降過來的郭修殺害。

夏四月,衛將軍姜維再次率軍圍攻南安,未能獲勝而撤回。

延熙十七年(254)春正月,姜維回到成都。

後主大赦天下。

夏六月,姜維又率軍出隴西。

冬天,迫令狄道、河關、臨洮三縣百姓遷居綿竹、繁縣一帶。

延熙十八年(255)春,姜維回到成都。

夏天,姜維再次率領各軍出兵狄道,與魏國雍州刺史王經大戰於洮西,大敗王經。

王經退守狄道縣城,姜維後撤駐軍鍾題。

延熙十九年(256)春,後主升任姜維為大將軍,統率全國軍隊。

姜維與鎮西將軍胡濟約定會兵上圭縣,胡濟失約。

秋八月,姜維在上圭被魏國大將軍鄧艾所打敗。

姜維撤軍退回成都。

同年,後主立其子劉瓚為新平王,大赦天下。

延熙二十年(257),探知魏國大將軍諸葛誕佔據壽春叛魏,姜維再率軍出駱谷,抵達芒水。

同年後主大赦天下。

景耀元年(258),姜維回到成都。

史官報告天上出現瑞星,於是後主大赦天下,更改年號。

宦官黃皓開始把持朝政。

吳國大將軍孫林廢吳主孫亮,改立琅笽王孫休為君。

景耀二年(259)夏六月,後主立其子劉諶為北地王,劉恂為新興王,劉虔為上一黨一王。

景耀三年(260)秋九月,追加已故將軍關羽、張飛、馬超、龐統、黃忠的謚號。

景耀四年(261)春三月,追加已故將軍趙雲謚號。

冬十月,後主大赦天下。

景耀五年(262)春正月,西河王劉琮去世。

同年,姜維又率軍出侯和,被鄧艾擊敗,退兵駐守沓中。

景耀六年(263)夏,魏國大舉進兵,魏主命令征西將軍鄧艾、鎮西將軍鍾會、雍州刺史諸葛緒分兵數路攻打蜀國。

後主於是調派左右車騎將軍張翼、廖化、輔國大將軍董厥等前去抗擊。

後主大赦天下,改年號為炎興。

冬天,鄧艾擊敗駐守綿竹的蜀衛將軍諸葛瞻。

後主接受光祿大夫譙周的建議,向鄧艾投降,上降書說:「因遭江、漢二水所阻,相遇水遠山高,憑據狹小蜀地,負隅反抗,逆天運犯天威,隨著歲月推移而漸與京都隔絕於萬里之域。

每每憶及黃初年間,魏文皇帝派遣虎牙將軍鮮於輔來蜀,宣示言辭溫誠之詔,申明三善之恩,廣開歸順之門,大義炳然,而鄙人德行低劣、不明大體,貪受先人所創的微薄寶業,掙扎抗拒多年,不服國家教化。

天威既經震怒,人鬼順歸有時,恐懼天朝雄師,神威所到之處,怎敢不革面洗心,順從天命!現即諭令各軍將領拋戈解甲,官府國庫一絲不毀,百姓列隊郊野,所有糧食留於田地,以待天朝賜惠,保全百姓生命。

俯首思慮大魏廣佈仁德普施聖教,有伊尹、周公那樣的賢相良臣輔佐,恩澤廣被天下。

謹派屬員侍中張紹、光祿大夫譙周、駙馬都尉鄧良奉交印綬,恭請指命,獻忠輸誠,存亡生殺,全憑將軍裁決。

在下即將載棺材前來請罪,余不贅述。」

同日,北地王劉諶痛傷亡國之恥,先殺死妻子兒女,再自一殺身亡。

張紹、鄧良與鄧艾在雒縣相見。

鄧艾接到蜀國的降書,十分高興,當即回信答覆,讓張紹、鄧良先回成都。

鄧艾抵達成都城北,後主繩索自縛、載著棺材前至魏軍軍營前門。

鄧艾替他解下繩縛,燒掉棺材,禮請入營相見。

鄧艾秉承魏主旨意,封後主為驃騎將軍。

蜀國各守城將領接到後主敕命後,先後歸降。

鄧艾允許後主仍居住在原來的宮中,自己還親自前往拜訪。

鄧艾因擅權任意行一事,故於第二年春正月被拘捕。

鍾會自涪城進抵成都即謀反叛魏。

鍾會死後,蜀中軍隊到處燒殺搶掠,城中一屍一首狼籍,幾天後才恢復安定。

後主舉家東遷到洛陽,魏主冊封他道:「景元五年(264)三月十七日,皇帝臨朝,令太常賜封劉禪為安樂縣公。

嗚呼,劉禪請上前聽朕旨令:治理國家,以安寧為大;統治天下,以和平為先,是故庇護撫育眾生,乃做君主之準則,順應天命,是為《周易》『坤元』之意。

上下通暢不隔,然後萬物協調和洽,各種物類得到治理。

從前漢王室喪失綱紀,天下震盪混亂。

我太祖皇帝順承天命,挽救天下,上應天時,下順民意,以此擁有華夏大地。

當時你的父親乘群雄虎爭、國家動盪之機,借助路遙道險,佔有了川蜀之地,致使西部邊陲脫離中央,與中原隔絕。

自此而降,戰火不息,黎民百姓不能保全一性一命,如此已近五十年。

朕一直牢記我祖上遺願,志在安定天下,統一域內,故此整治六軍,用武力收復梁、益二州。

你氣度恢弘品德高尚,能夠深明大義,不恥屈身降附,而以一愛一護百姓保全國家為尚,順應潮流,適時知變,信約守義,衷心歸順,為自己爭得千秋萬世的聲譽,不失明智!朕嘉賜你永享優厚俸祿,以參照古人的規矩,著你享有封地、建立藩國,遵奉前代典制,賞賜你用黑色公牛祭祀祖廟,以白茅包土,永遠成為大魏的藩屬,須多敬重啊!你要恭順地服從朕的命令,發揚自己的仁德之心,以修成自己的功名事業。」

後主受賜萬戶封地、萬匹絹帛、一百多名奴婢,以及相當的其他物品。

後主的後代擔任都尉的有三人、封侯者有五十餘人。

原蜀國的尚書令樊建、侍中張紹、光祿大夫譙周、秘書令谷正、殿中督張通都被封為列侯。

晉武帝泰始七年(271),蜀後主在洛陽去世。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三國誌白話文
《三國誌》簡介卷一 魏書一 武帝紀第一卷二 魏書二 文帝紀第二卷三 魏書三 明帝紀第三卷四 魏書四 三少帝紀第四卷五 魏書五 后妃傳第五卷六 魏書六 董二袁劉傳第六卷七 魏書七 呂布張邈臧洪傳第七卷八 魏書八 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卷九 魏書九 諸夏侯曹傳第九卷十 魏書十 荀彧荀攸賈詡傳第十卷十一 魏書十一 袁張涼國田王邴管傳第十一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卷十三 魏書十三 鍾繇華歆王朗傳第十三卷十四 魏書十四 程郭董劉蔣劉傳第十四卷十五 魏書十五 劉司馬梁張溫賈傳第十五卷十六 魏書十六 任蘇杜鄭倉傳第十六卷十七 魏書十七 張樂於張徐傳第十七卷十八 魏書十八 二李臧文呂許典二龐閻傳第十八卷十九 魏書十九 任城陳蕭王傳第十九卷二十 魏書二十 武文世王公傳第二十卷二十一 魏書二十一 王衛二劉傅傳第二十一卷二十二 魏書二十二 桓二陳徐衛盧傳第二十二卷二十三 魏書二十三 和常楊杜趙裴傳第二十三卷二十四 魏書二十四 韓崔高孫王傳第二十四卷二十五 魏書二十五 辛毗楊阜高堂隆傳第二十五卷二十六 魏書二十六 滿田牽郭傳第二十六卷二十七 魏書二十七 徐胡二王傳第二十七卷二十八 魏書二十八 王毌丘諸葛鄧鍾傳第二十八卷二十九 魏書二十九 方技傳第二十九卷三十 魏書三十 烏丸鮮卑東夷傳第三十卷三十一 蜀書一 劉二牧傳第一卷三十二 蜀書二 先主傳第二卷三十三 蜀書三 後主傳第三卷三十四 蜀書四 二主妃子傳第四卷三十五 蜀書五 諸葛亮傳第五卷三十六 蜀書六 關張馬黃趙傳第六卷三十七 蜀書七 龐統法正傳第七卷三十八 蜀書八 許麋孫簡伊秦傳第八卷三十九 蜀書九 董劉馬陳董呂傳第九卷四十 蜀書十 劉彭廖李劉魏楊傳第十卷四十一 蜀書十一 霍王向張楊費傳第十一卷四十二 蜀書十二 杜周杜許孟來尹李譙郤傳第十二卷四十三 蜀書十三 黃李呂馬王張傳第十三卷四十四 蜀書十四 蔣琬費禕姜維傳第十四卷四十五 蜀書十五 鄧張宗楊傳第十五卷四十六 蜀書一 孫破虜討逆傳第一卷四十七 蜀書二 吳主傳第二卷四十八 蜀書三 三嗣主傳第三卷四十九 蜀書四 劉繇太史慈士燮傳第四卷五十 蜀書五 妃嬪傳第五卷五十一 蜀書六 宗室傳第六卷五十二 蜀書七 張顧諸葛步傳第七卷五十三 蜀書八 張嚴程闞薛傳第八卷五十四 蜀書九 周瑜魯肅呂蒙傳第九卷五十五 蜀書十 程黃韓蔣周陳董甘凌徐潘丁傳第十卷五十六 蜀書十一 朱治朱然呂范朱桓傳第十一卷五十七 蜀書十二 虞陸張駱陸吾朱傳第十二卷五十八 蜀書十三 陸遜傳第十三卷五十九 蜀書十四 吳主五子傳第十四卷六十 蜀書十五 賀全呂周鍾離傳第十五卷六十一 蜀書十六 潘濬陸凱傳第十六卷六十二 蜀書十七 是儀胡綜傳第十七卷六十三 蜀書十八 吳范劉惇趙達傳第十八卷六十四 蜀書十九 諸葛滕二孫濮陽傳第十九卷六十五 蜀書二十 王樓賀韋華傳第二十上注表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