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誌白話文》卷二十二 魏書二十二 桓二陳徐衛盧傳第二十二:桓階傳,桓階,字伯緒,長沙郡臨湘縣人。曾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三國誌白話文》卷二十二 魏書二十二 桓二陳徐衛盧傳第二十二

三國誌白話文

卷二十二 魏書二十二 桓二陳徐衛盧傳第二十二

(桓階傳、陳群傳、陳群傳、陳矯傳、徐宣傳、衛臻傳、盧毓傳)

桓階傳,桓階,字伯緒,長沙郡臨湘縣人。

曾當過郡守的功曹史。

太守孫堅推薦他為孝廉,後被朝廷任命為尚書郎。

桓階因父親去世返鄉奔喪,正趕上孫堅在攻打劉表時戰死。

桓階便冒著生命危險前去拜見劉表,請求為孫堅送喪。

劉表被他的義氣所感動,就把孫堅的一屍一首、靈柩讓他帶走了。

後來,曹一操一與表紹在官渡相持不下,劉表帶領荊州的人馬全力接應袁紹。

桓階見到這種情況,就勸說太守張羨道:「不論幹什麼事情,採取什麼行動,只要不是以禮義為根本,就沒有不失敗的。

因為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以前齊桓公就率領諸侯尊崇周天子,晉文公就追殺太叔又收留周襄王,並幫助周襄王復了位。

如今袁紹違背了這個道理,而劉表又緊隨其後,他們走的都是自取滅亡的路啊。

您一定要深明大義,明辨是非,保全福運,遠離災禍,決不能和他們同流合污!」張羨問:「但是咱們現在又該怎麼辦才好呢?」

桓階說:「眼下曹一操一的力量雖然很弱,但是他仗義起兵,挽救朝廷的危亡,奉王命討伐罪臣,天下人誰敢不服?如今您若能把四郡的力量聯合起來,保住三江,等待曹一操一的大軍,到時候裡應外合,難道這不是一條出路嗎?」

張羨說:「好!」於是把長沙和周圍三郡的人馬都動員起來對抗劉表,又派出使者前去謁見曹一操一,曹一操一十分高興。

這時袁、曹之間的戰事正接連不斷,曹軍一直未能南下,而劉表卻加緊攻擊張羨。

張羨病死,長沙城被攻破,桓階只得自己躲藏起來。

過了很久,劉表又徵召他做從事祭酒,還打算把妻子的妹妹蔡氏嫁給他。

桓階推說自己已有了老婆,拒不接受,接著又稱病辭官告退了。

曹一操一平定荊州之後,聽說桓階曾經為張羨出謀劃策,認定他是個奇才,就徵聘他做丞相掾主簿,在丞相府典領文書,參與機要。

後又調任趙郡太守。

魏國建立之初,桓階任虎賁中郎將侍中。

當時尚未確定太子,而臨菑侯侯曹植很受曹一操一的一寵一愛一。

桓階就在曹一操一面前多次誇耀曹丕德一操一優良,年紀又比曹植大,適宜立為太子。

不論在大庭廣眾之下,還是在單獨召見的時候,桓階都是這樣勸說曹一操一,從始至終態度十分懇切。

這時,大臣一毛一玠、徐奕因為剛直忠正,不納私一黨一,被西曹掾丁儀視為眼中釘,丁儀就多次在曹一操一面前說他倆的壞話,全仗著桓階在一旁勸解、周全。

桓階在曹一操一面前誇獎順時應世之臣,助成事情成功,匡救忠良,大都如此。

桓階以後又升任尚書,協助曹一操一處理軍政要事,還主管著選拔人才的事務。

當時曹仁被關羽圍困,曹一操一派徐晃前去援救,攻了半天也沒有能把曹仁解救出來。

曹一操一打算親自領兵南征,以救援曹仁,就把自己的想法跟大臣們講了,問這樣辦行不行。

大臣們都回答說:「你要是不趕緊去,這場戰事必敗無疑。」

惟獨桓階說:「大王您認為曹仁等能不能完全由自己判斷形勢、處理戰事?」

曹一操一回答:「能。」

桓階又問:「大王是不是怕他和徐晃不盡心盡力?」

曹一操一回答:「不是。」

桓階再問:「那您為什麼還要親自前往呢?」

曹一操一說:「我只是擔心敵軍人馬眾多,恐怕晃等勢力不如敵人。」

桓階說:「眼下曹仁等身處重圍之中而能拚死守城毫無二心的原因,正是因為他們所處的境地和您距離遙遠。

人常說,居萬死之地,必有死爭之心。

如今他們內有死爭之心,外有強將援救,大王如果統率大軍按兵不動,從容向敵兵顯示我軍的實力,哪兒還用得著擔心失敗而親自前往呢?」

曹一操一覺得他說得有道理,就統率大軍駐守在摩陂。

沒過多久,敵軍就被打退了。

文帝曹丕即位後,桓階又被升為尚書令,成為直接對曹丕負責總攬一切政令的官員,事實上即成為宰相,封高鄉亭侯,加侍中。

他病了以後,曹丕親自去看望,對他說:「我剛剛把我自己未成年的兒子和國家的命運寄托給你,你可要保重和努力啊!」後又晉封桓階為安樂鄉侯,食邑六百戶,還把他的三個兒子都賜封為關內侯。

因為桓..是桓階的嗣子,所以沒有封侯,但是當桓..病筆之後,曹丕也追贈他為關內侯。

後桓階病勢嚴重,曹丕又派使者傳詔拜他為太常。

桓階死後,曹丕傷心得直流眼淚,謚封他為貞侯。

桓階的兒子桓嘉繼承了他的爵位,桓階的弟弟桓纂被任命為散騎侍郎,也被賜封為關內侯。

桓嘉還娶了陞遷亭公主為妻。

齊王曹芳時,桓嘉以樂安太守之職領兵和東吳大戰於東關,兵敗而亡。

被謚封為壯侯。

他的兒子桓翊繼承了他的爵位。

陳群傳,(附陳泰傳)陳群,字長文,穎川郡許昌縣人。

祖父陳萛,父親陳紀,叔父陳諶,都久負盛名。

當陳群還是小孩的時候,陳萛就覺得他很奇特,經常對族人父老說:「這孩子必定會振興我們陳氏宗族。」

魯國的孔融才氣很高,並且抱負很大,生一性一居傲,年紀在陳紀、陳群之間,他先和陳紀是好朋友,以後又和陳群一交往密切,於是便把陳紀視為長輩,由此陳群聲名顯揚。

劉備任豫州刺史的時候,徵聘陳群做輔佐自己的別駕從事。

當時陶謙剛病死,徐州的輔佐官便準備迎接劉備主持徐州的政務,劉備自己也很想去,陳群便勸劉備說:「眼下袁術的力量還很強大,如果現在就東取徐州,一定會與袁術發生爭鬥。

要是呂布乘機襲擊我軍的後方,那時即使將軍得了徐州,事情也一定不會有圓滿的結局。」

劉備不聽他的勸告,就帶著人馬東進,和袁術殺得難解難分,呂布果然乘亂襲取了下邳,然後又派兵支援袁術,把劉備打得落花流水,劉備這時候才悔恨當初沒聽陳群的勸告。

陳群後又被舉薦為茂才,被授予柘縣縣令,他沒有去就職便跟隨陳紀一起到徐州避難。

時值曹兵大破呂布,曹一操一就徵聘陳群為司空西曹掾屬。

當時,有人推薦樂安的王模、下邳的周逵,曹一操一便徵召他倆作官。

陳群把徵召的教令原封不動退還曹一操一,認為這兩個人品德不好,早晚會出亂子。

曹一操一不聽。

以後王模、周逵果然都因為犯法作亂而被殺,曹一操一為此向陳群道了歉。

後來,陳群也曾推薦過廣陵的陳矯和丹陽的戴乾,都被曹一操一所起用。

以後吳人叛亂,戴乾忠義赴死,陳矯也成了名臣,世人因此都稱讚陳群是慧眼識人。

陳群後來又先後被任命為蕭縣、贊縣、長平縣的縣令。

父親去世後,他辭官回鄉,奔喪守孝。

後來以司徒掾的身份在官吏考試中被列為優等,被舉薦擔任了執掌律令的治書侍御史,後又轉任參與相府軍事謀議的參丞相軍事。

魏國建立後,升任主管起奏彈劾不法官員的御史中丞。

當時曹一操一正和大臣們一起商議是否有必要恢復肉刑(對罪犯斬斷肢一體或割裂肌膚的刑罰),就下令說:「從哪兒才能找到一位明曉事理、通達古今的君子,讓他來評論評論這件事呢?從前陳鴻臚(即陳群的父親陳紀,獻帝時曾任大鴻臚)認為死刑可以有助於樹立起君王的仁德恩惠,說的就是要對他們施以肉刑。

御史中丞你能陳述一下你父親的觀點主張嗎?」

陳群回答說:「臣下的父親認為漢朝廢除肉刑而增加鞭打、杖擊,本意是出於仁惻之心,想減輕對犯人刑罰,但沒有想到死去的人卻越來越多。

正所謂名義上減輕而實際上加重了。

因為名義上減輕了刑罰,老百姓容易忽略而犯罪,這樣實質上卻加重了刑罰,老百姓也更容易受到傷害。

《尚書》說:惟敬五刑,以成三德(只有敬畏、慎用墨、劓、..、宮、大辟五種刑罰,才能養成剛、柔、正直這三種德行)。

《周易》上也記載著割鼻、斷足、砍腳趾的刑法,這些都是用來輔助政教、懲治邪惡的。

況且殺人償命,也合乎古代的制度;對於把人打傷或毀壞別人的身一體的罪犯,只是剃去頭髮圈住脖頸幹活服役,就不合道理了。

如果沿用古刑,使一奸一婬一者受宮刑(殘割男子的生一殖器或破壞女子的生一殖機能),然後再把犯人關入蠶室(溫暖密閉的屋子),使偷盜者受刖刑(斷足),那麼就永遠不會發生一婬一亂盜竊一類的壞事了。

據說古代適用五刑的犯罪行為有三千多種,雖然不能全部恢復,但是像一奸一婬一者下蠶室、偷盜者刖其足這樣的刑罰,由於一奸一婬一、偷盜正是時下常有的禍患,因此應該首先施行。

按照漢朝法律,對於罪大惡極的犯人應當斬首,這是不能顧及所謂仁義的。

但是對於其他剛夠死刑、可殺可不殺的犯人,就可以施以肉刑。

這樣,所受之刑與所犯之罪就可以相抵了。

如今以鞭打、杖擊處死的刑法代替肉刑,實在是只重視人的肢一體而輕視人的一性一命啊!」當時鐘繇和陳群的意見相同,王朗及其他一些參與討論的大臣卻大都認為此法不可施行。

曹一操一對鍾、陳二人的看法深為贊同,只是因為戰事連綿,又顧及眾人的議論,故暫且將此事擱置一旁。

以後陳群又轉任侍從天子左右的侍中,兼主管選拔舉薦的丞相東西曹掾。

他在朝廷裡對人對事從不抱個人成見,而是一向看重名分,從不以不正之道施加人。

曹丕在東宮當太子的時候,就對他深為敬重,待他像朋友一樣,還常常借孔子的話讚歎陳群說:「自從我有了顏回,學生們和我的關係便更加親密了。」

等到曹丕做了魏王,就封陳群為昌武亭侯,並提升他為尚書。

九品官人法(即九品中正制),就是他在任職期間制定的。

曹丕即天子位後,陳群又被調任尚書僕射,加侍中,後又晉陞為尚書令,晉爵為穎鄉侯。

曹丕征伐孫權到了廣陵後,便讓陳群兼任中領軍,掌管京師禁衛軍。

曹丕返回,授權陳群督率水軍。

曹丕回到了許昌,再拜陳群為鎮軍大將軍,兼任中護軍、錄尚書事,總攬朝政,其地位僅次於三公。

曹丕病重,陳群與曹真、司馬懿等一起接受遺詔輔佐朝政。

明帝曹睿即位後,晉封陳群為穎陰侯,增加食邑五百戶,加上以前所封的一千三百戶,並特許他和征東大將軍曹休、中軍大將軍曹真、撫軍大將軍司馬懿一起開建府署,自己徵召屬官。

沒過多久,又提升他做司空,仍錄尚事,總攬朝政。

那時,明帝曹睿剛開始執政,陳群便上書說:「《詩經》上說『儀刑文王,萬邦作孚』,又說『刑於寡妻,至於兄弟,以御於家邦』,都要講傚法先賢,以身作則的重要。

道德的施實和教化的普及,一定要從身邊開始由近及遠,才能最終廣佈於天下。

從靈帝去世、董卓進京開始,天下大亂,攻戰不止,老百姓不懂得先王之教的本意,我怕王教已衰敗得很厲害了。

陛下如今應該承繼魏國的興盛,肩負起太、高二祖開創的基業。

現在天下人都嚮往著美好的政治局面,只要能夠崇尚德治,佈施仁化,體恤黎民,那百姓可就幸福了。

此外,當臣子的人云亦云,隨聲附和,是非混淆,互相包庇,乃是國家的大患。

如果大臣們彼此不和睦,就會產生對立的派別;如果有對立的派別,對文武官員的好壞評價就會失去標準和根據;如果評價好壞沒有根本標準和客觀根據,就會良莠不分,真假難辨。

對這種現象,陛下不能不深加防備,及時採取措施,以斷絕後患。」

明帝太和年間,中軍大將軍曹真上表曹睿,打算分兵幾路從斜谷入西蜀,攻打蜀國。

陳群認為:「太祖當年到陽平關攻打張魯,事先曾收割了大量的豆麥以充實軍糧,可尚未打敗張魯,因為糧食還是不夠吃。

如今出兵伐蜀根本沒有什麼原因,而且斜谷地勢險峻,難以進退,運輸糧草肯定會受到抄掠堵截,如果多留人馬看守重要路線,又可能損失不少士兵,這些都不能深思熟慮啊。」

曹睿聽從了他的意見。

可是曹真又接著上表請求從子午道進兵伐蜀,陳群再次陳述了出兵的種種不利因素,並且談了如果真的出兵,自己對軍事調度等方面的看法。

曹睿下詔把陳群的建議批轉給曹真,本意是與曹真商議是否出兵,曹真卻把詔書做了根據,緊接著就點兵出發了。

當時正趕上連月的大雨,陳群又提出應該詔令曹真返回,曹睿接受了他的建議。

曹睿的女兒早年夭折,追諡為平原懿公主。

陳群上疏說:「人的壽命長短是由命運決定的,生死存亡自有定分。

因此聖人們制定禮儀時,或有所限度或充分顯現,以求得公允,合乎天道。

孔子父母的合葬墳墓不整治,不裝飾,很儉樸;延陵季子的長子死在從齊國返回的途中,就安葬於嬴縣、博城之間,有不歸之魂。

所以說,聖人的一舉一動都合乎天地之道,因此能夠流傳千古;大德之人的一舉一動都不能超越法則,因此成為萬世師表。

公主死時年僅八歲,因此按照禮的規定,還不具備大辦喪事的資格,況且又不是週年滿月,如果用成年人的禮儀給她送葬,再多做些喪服,讓滿朝文武都穿上,一天到晚守靈痛哭,自古以來,這可是前所未有的呀。

而且聽說陛下還要親自視察陵寢,親自路祭於庭、升柩於車。

希望陛下能抑止割捨這些有損無益的事情,一切送葬事宜但憑大臣們的安排,不必御駕親臨,這是國家最大的希望了。

聽說陛下的車駕要到摩陂,實際上要到許昌,您和太后宮中的上下人等,全都跟著一起東行,朝裡的大小辟員,沒有不感到驚訝的。

有的說你是想要東行避災,有的說您打算找個合適的地方遷建宮殿,還有的不知道你到底想幹什麼。

臣下認為,吉凶有命,禍福有人,即使遷徙求安,也不會有什麼益處。

倘若一定要遷移躲避,那麼好好修繕一下京城西北的金墉城,或孟津的別宮,都可以暫時留住,這樣也可以免除西宮上下露宿原野,耽誤春耕農忙的弊病。

再說,如果東吳、蜀兩國的敵人聽到你要東行的消息,就會認為您是自取敗勢,因而加強對魏國的襲擊干擾,那時咱們的麻煩可就多得數都數不過來了。

況且,善士賢人應該能夠承擔盛衰,直面安危,秉執道義,篤信天命,並非搬遷其家以求安寧,周圍的人也會受到他們的影響和感化,消除恐懼心理,何況陛下乃是萬國之主,您平靜天下就安定,您躁動天下就會紛亂,您的一舉一動,怎麼能夠稍有不慎呢?」

曹睿沒有聽從他的勸告。

明帝青龍年間(233~237),朝廷大興土木,營建宮室,以致百姓們耽誤了農時。

陳群上疏說:「大禹繼承了唐、虞的盛世,卻仍然不看重修建宮室,厭惡豪華的衣服,何況當今自靈帝死後,天下大亂,老百姓所剩不多,比起漢文帝、漢景帝時,現在戶口超不過那時的一個大郡。

再加上邊境戰事頻繁,將士勞苦,如果再遇到旱澇災害,國家的憂患可就深重了。

況且吳國、蜀國尚未消失,國家還很不安定,應該乘他們還沒有興師進攻,加緊訓練軍隊,鼓勵農耕,做好準備,嚴陣以待。

現在陛下捨棄這些當務之急,反而先建宮室,臣下恐怕老百姓會日漸困乏,將來拿什麼來抵抗敵兵呢?當初劉備從成都來到白水,驛站內建造了許多接待來往過客的房舍,徵用耗費了不少勞役,太祖就認為他在勞民。

如今,中原地區像這樣耗費勞力,正是吳國和蜀國所希望的,這可是關係到國家安危的大事,希望陛下能好好考慮這件事。」

明帝曹睿回答說:「滅吳、與建宮室,也可以一起進行,一起完成。

滅吳、蜀後,罷兵守城,怎麼可以再徵用勞役呢?你是司空,和當年建未央宮的蕭何一樣,自然有建造宮室的職責呀。」

陳群又說:「從前漢高祖劉邦最後只和項羽爭奪天下,項羽滅亡後,宮室都被大火燒燬了,因此蕭何才修建了武庫和穀倉,這些都是急切需要的設施,可漢高祖看到這些建築造得很壯麗,仍然氣沖沖地責備蕭何不該把它們造得過分豪華。

如今吳、蜀尚未平定,實在不應該大興土木。

人想要做件事或者想要得到某種東西,沒有找不到借口和辯解之詞的。

何況您是天子,沒有誰敢違抗您的旨意。

如果以前您打算拆毀武庫,就可以說不能不拆毀它;如果以後您打算再修復它,又可以說不能不修復它。

如果您一定要做的事,固然(您打算)不會屈從於臣下的言辭,但是如果您能斷然回心轉意,也並非是臣下的力量所能達到的。

當初漢明帝想修築德陽殿,鍾離意極力勸阻,漢明帝就聽從了他的意見,可後來還是動工修建了,宮殿建成後,明帝對大臣們說了這樣一句話:『要是鍾離尚書還在,這座德陽殿也蓋不成了。

』所以說,當帝王的怎麼會懼怕一個臣子,其實都是為了老百姓啊。

現在臣下不能讓陛下留意傾聽我的意見,比起鍾離意來,我可差得太遠了!」曹睿於是在修建宮室時有所節減。

當初太祖在世時,劉訥因為受到弟弟劉偉參與魏諷謀反一事的誅連,本應受到誅殺。

陳群把這件事報告給太祖,太祖說:「劉訥是一代名臣,我也正想要赦免他。」

於是詔令將劉訥官復原職。

劉訥由衷地感謝陳群,可陳群說:「議論如何量刑乃是為了國家,並非為了私人,況且赦免你的決定本是出自英明之主,我又怎麼能知道呢?」

陳群心胸博大,從不驕矜自傲,始終都是如此。

明帝青龍四年(236),陳群去世,被謚封為靖侯,他的兒子陳泰繼承了爵位。

明帝追思陳群的功德,將他的食邑分開一部分,又封了他的一個兒子為列侯。

陳泰,字玄伯。

明帝青龍年間(233~237),被任命為散騎侍郎。

齊王曹芳時,升為游擊將軍,官居并州刺史,加振威將軍,曹芳又授權他兼任了主護南匈奴中郎將。

在任期間,他能採取懷柔政策安一撫百姓,給他們施以恩惠,因此在當地非常有威望。

京師的達官顯貴有很多人寄金銀珠寶給他,請他代買奴婢,陳泰把這些財寶統統掛在牆上,連封緘也不開啟,直到他被徵召為尚書回到京師後,又全部歸還他們。

齊王曹芳嘉平初年(249),陳泰代替郭淮擔任雍州刺史,加奮威將軍。

西蜀大將姜維率軍依傍麴山修築了兩座城池,派牙門將句安、李歆等據守,並聚集了羌胡人質等敵寇以進一逼一魏國各郡。

征西將軍郭淮就和陳泰商量如何抵禦敵軍,陳泰說:「麴城雖然堅固,但是遠離西蜀,道路險峻,糧食只能長途運輸;羌胡的人質們害怕為姜維服勞役,也一定不會長久配合。

如今只要我們圍而攻之,兵不血刃就能奪取麴城。

西蜀雖然可能發來救兵,但山道險阻,也不會很快到來。」

郭淮聽從了陳泰的計策,讓陳泰率領討蜀護軍徐質、南安太守鄧艾等進兵圍困麴城,切運糧的道路及城外水源。

句安等人挑戰,也不許應戰,城裡的蜀軍將士日漸困頓,只好把一個人的口糧分給幾個人,把積雪融化後當飲用水,以拖延時日。

姜維親自領兵前來救援,出牛頭山後,和陳泰兩軍相對。

陳泰對手下說:「兵法貴在不用打仗就能讓人屈服,如今只要我們切斷牛頭山的道路,使姜維沒有了退路,就能把他擒獲了。」

於是下令全軍各自堅守陣地不許出戰,又派使者報告郭淮,說自己打算南渡白水然後沿河向東,請郭淮帶兵趕赴牛頭山,堵截姜維的歸路,這樣不僅能直取句安、李歆,連姜維也可能一併圍殲。

郭淮認為他的計策很巧妙,馬上率軍出動,一直進發到洮水附近,紮下了營寨。

姜維很恐懼,倉惶逃竄,句安、李歆等見自己孤立無援,只好全部投降了。

郭淮死後,陳泰代替他擔任了征西將軍,都督雍州、涼州各地的軍事行動。

兩年以後,雍州刺史王經稟告陳泰,說姜維、夏侯霸企圖分三路進攻祁山、石營、金城,請求進兵為翅,再派涼州兵馬趕至秕罕,討蜀護軍奔赴祁山。

陳泰推測蜀軍的兵力無論如何不會分成三路,而且兵勢歷來忌諱分散,涼州的兵馬也不宜越境,於是通報王經說:「審察敵人的準確消息,探明敵人的真實去向,我軍必須東西勢合然後才能進兵。」

當時姜維等已將幾萬人馬派到秕罕,趕赴狄道。

陳泰急令王經進兵屯駐狄道,等蜀軍趕到,再據情討論破敵之策。

陳泰自己則領兵直奔陳倉。

正值王經統率的軍隊在故關和敵軍作戰失利,又輕率地渡過洮水,陳泰認為王經不能堅守狄道,必然生出其他變故,趕忙派出五營軍隊前去支援,自己帶領大軍隨後接應。

王經渡洮水後,又被姜維打得大敗,只剩下一萬餘人逃回來死守狄道,其餘的都已四散奔逃。

姜維乘勝包圍狄道,連連發起進攻。

陳泰的兵馬已經到了上絡,一面分兵把守要地,一面繼續日夜進兵。

鄧艾、胡奮、王秘的軍隊也先後趕到,陳泰當即與鄧艾、王秘等分為三軍,推進到隴西。

鄧艾等人認為:「王經的幾萬一精一兵大敗於洮水以西,敵兵士氣大振,這樣的乘勝之兵勢不可當,而將軍以烏合之眾,繼敗軍之後,士氣低落,軍威不振,隴山以西已經面臨被攻破的危險了。

古人說:『蝮蛇螫手,壯士解其腕。

』《孫子》裡也有『兵有所不擊,地有所不守』的說法,講的都是小有所失而大有所全的道理。

如今隴西之害超過蝮蛇,狄道之地難以固守,而姜維的兵馬鋒芒銳利,正該有所迴避,不如割險自保,靜觀其變,等待時機,然後再圖進兵,救援狄道,這才是可行之計啊。」

陳泰說:「姜維輕兵深入,正要和我軍平原曠野爭鋒,以求速戰速決。

經本當憑借高壁深溝,挫傷敵人的銳氣,可他偏戀戰,結果使敵人的計謀得逞,大敗而回,被姜維圍困在狄道城中。

倘若姜維攻克狄道,乘勝向東進兵,佔據櫟陽,得到足夠的糧食,再收羅降兵,招納羌胡,然後東爭關中、隴右,進道隴西、南安、天水、廣魏四郡,這可是我們決不願看到的。

而姜維要是被挫敗在狄道城下,銳氣消失,力量衰竭,那時攻守易勢,主客不同,何愁消滅不了蜀軍!兵書上說:『攻城用的戰車等都需要三個月時間才能製成。

』而這些都不是輕兵遠入或姜維的陰謀詭計所能倉促辦到的。

眼下姜維孤軍深入,糧草跟不上,正是我軍速進破敵的大好時機,所謂迅雷不及掩耳,勢在必然。

洮水在外圍環繞,姜維等被圍在內部,如今只要我們佔據制高點和有利地形,卡住敵人的要害部位,蜀軍一定會不戰而逃。

對敵寇不能姑息放縱,對狄道之圍也要樹立不久就能解救的信心,諸位怎麼能說出『解腕』、『不守』的話來?」

陳泰述說自己的見解後,就帶領人馬越過首陽縣高城嶺,一路悄然急行,當天夜裡趕到狄道城東南的高山上,然後燃起一堆堆烽火,下令士兵鼓角齊鳴。

狄道城裡的將士一見救兵到了,個個一精一神振奮。

姜維起初還以為當官的來救部下肯定要把各方人馬聚集以後才能發兵,此刻忽聽說魏軍已經殺到,便認為發生了意外的變化或是敵軍早有預謀,於是全軍上下都很震驚和恐慌。

魏軍進發隴西,一路上山道深險,陳泰料定敵軍必然會在途中設伏,於是偽裝成從南路進兵的模樣,姜維果然派兵埋伏了三天,結果魏軍秘密行軍,終於躲過了蜀軍的埋伏。

姜維於是帶兵繞過山峰追殺過來,兩軍經過一番爭鬥,姜維敗退返回營地。

這時,涼州的魏軍已從金城關趕到沃干阪,陳泰和王經秘密約定日期,計劃一同攻擊姜維兵馬返回的通道。

姜維等人聽說這個消息,慌忙逃竄,狄道城中的將士終於被解救出來。

王經慨歎道:「糧食供一應不足十天,出擊方向不合時機,險些全城覆滅呀!」陳泰一面慰勞將士,一面調度人馬,派人駐守險關要隘,並且加緊整修城壘,然後自己帶兵返回,仍屯駐在上絡。

當初,陳泰聽到王經被圍困的消息後,認為魏軍將士向來一團一結一心,只要王經帶領部下齊心協力堅守城池,姜維不可能很快攻下狄道。

於是,他一面將情況和部署上報洛陽,一面立即率軍西進,晝夜兼程,趕奔狄道。

朝廷接到陳泰的報告後,召集大臣們商議軍情,大家認為王經如果被打敗,狄道城很難自保。

倘若姜維切斷通往涼州的道路,兼併隴西、南安、天水、廣魏四郡,佔據關中和隴西以西的險要之處,就肯定能夠消滅王經的部隊而奪取隴右。

因此應該立即徵召四方兵馬,集合大軍前去攻討。

大將軍司馬昭說:「當年諸葛亮就常有這種志向,但是最終也沒有實現。

此事關係重大,必須要有深謀遠慮,這可不是姜維的才智所能辦到的。

而且狄道城也不會那麼快被他攻破,只是城內糧食短缺,甚為急迫,因此,只有像征西將軍陳泰那樣迅速救援,才是上策。」

陳泰每每因為某個地方有事,就虛張聲勢,擾動天下,然後簡明扼要將真實情況上報朝廷。

驛書不過六百里,和平常的公務郵件一樣。

司馬昭據此對荀豈頁說:「玄伯一向沉著勇敢,多謀善斷,這次肩負一方的重任,解救將被攻陷的城池,又不請求朝廷增兵,而且在表章裡把情況講得很輕淡,看來肯定有辦法平定敵寇。

做為都督大將,都應該像他這樣啊!」後來朝廷徵召陳泰為尚書右僕射,主管選舉事宜,加侍中光祿大夫。

正值吳國大將孫峻出兵淮河、泗水。

朝廷任命陳泰為鎮軍將軍,有權都督指揮淮河以北的各項軍事行動,又詔令徐州監軍以下均受陳泰節制調度。

孫峻退兵後,魏軍班師回朝,陳泰轉任尚書左僕射。

征東大將軍諸葛誕在壽春叛亂,司馬昭親自率領朝廷大軍屯駐丘頭,又讓陳泰總督隨行的尚書檯(時司馬昭扶持少帝曹髦與太后共同出征,尚書檯隨行)。

司馬師、司馬昭都把陳泰當作好朋友來對待,沛國的武陔因此也和陳泰十分友善。

有一次司馬昭問武陔:「玄伯和他父親陳群司空相比怎麼樣?」

武陔回答:「通達儒雅,淵博練暢,以天下教化為己任,玄伯不如其父,但嚴明綱紀簡捷一精一干,建功立事,則超過他父親。」

陳泰先後因功增加食邑兩千六百戶,子弟中一人被封為亭侯,二人被賜封為關內侯。

元帝曹奐景元元年(260),陳泰去世,被追贈為司空,謚封為穆侯,他的兒子陳恂繼承爵位,陳恂死後,沒有子嗣,就由他的弟弟陳溫繼承了爵位。

元帝鹹熙年間(264~265),建立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因為陳泰功在前朝,功名顯赫,又改封陳溫為慎子。

陳矯傳,陳矯,字季弼,廣陵東陽人。

因避亂來到江東及東城。

先後婉言謝絕了孫策和袁術的徵聘,回到了本郡。

太守陳登請他擔任功曹,然後派他去許都,對他說:「許都很多人在議論我,對待我很不公平,請你替一我相機觀察瞭解一下,回來告訴我,也希望能得到你的指教。」

陳矯從許都返回後,對陳登說:「我聽到不少議論,都說您有些驕傲自大。」

陳登說:「要論家門雍容肅穆,有德有行,我敬佩陳元方兄弟;要論淵清玉潔,有禮有法,我敬佩華子魚;要論潔身自好,嫉惡如仇,有識有義,我敬佩趙元達;要論博聞強記,飄逸傑出,我敬佩孔文舉;要論雄姿傑出,有王霸的戰略眼光,我敬佩劉玄德。

我對這些人如此敬重,哪談得上驕傲自大!其餘的諸位都是平平常常,也值得一提嗎?」

陳登就是這樣高雅寬宏,但他卻由衷地像朋友一樣敬重陳矯。

孫權派匡奇圍困廣陵郡,陳登命陳矯去向曹一操一求救,陳矯對曹一操一說道:「鄙郡雖然地域狹小,但卻是個地理形勢很重要的地方,如若能得您的救援,使鄙郡成為您的外藩,那麼東吳的陰謀就會遭到挫敗,徐方的百姓就會得到永久的安寧,同時也能使您的聲威遠震,令還沒有順服的國家望風歸附,崇仰您的仁德,增加您的威望,這可是關係到您成就功業的大事啊!」曹一操一認為陳矯是個奇才,便想挽留他,可陳矯推辭道:「我的家鄉正處在危難之中,我只想到處奔死告急,縱然收不到從前的申包胥哭秦庭的效果,又怎敢忘卻當年弘演捨身救國的忠義呢?」

曹一操一於是派軍隊前去救援,吳軍聽到消息後全部撤走,陳登派人設置了很多埋伏,並親自領兵追殺,大破吳軍。

曹一操一徵召陳矯為司空掾屬,此後又先後被任命為相縣縣令,征南長史,彭城、樂陵太守、魏郡西部都尉。

曲周有個百姓因為父親得了病,就用耕牛來祈禱,把牛殺死後又用繩子懸掛在街市上。

陳矯知道後說:「這是孝子啊。」

於是赦免了他宰殺耕牛的罪過。

不久,陳矯升任魏郡太守。

當時魏郡的牢房裡囚禁著上千的罪犯,已經有好幾年了。

陳矯認為:周朝有三典之制,漢代有約法三章,如今只重視從重判罰的作用,卻忽視了長久拘押眾犯的禍患,可以說是失之偏頗了。

於是陳矯親自審閱了所有犯人的罪狀,該關的關,該放的放,一時間全部處理妥當。

大軍東征,陳矯進相府擔任了丞相長史,大軍回師後,重任魏郡太守,後轉為西曹屬。

曹一操一征伐漢中,陳矯隨行,返回後被授予尚書之職。

還沒到達鄴城任所,曹一操一在洛陽去世,大臣們拘泥於常禮,認為太子即位,必須要有皇帝的詔書。

陳矯說:「魏王亡故於鄴城之外,天下人惶恐不安。

太子曹丕應盡快節哀即位,以撫一慰遠近各地的官民的期望。

況且魏王的一愛一子又在旁邊,倘若兄弟之間發生事變,那國家可就危險了。」

於是當即配齊應有的官員,備好典禮的用品,一天之內,全都安排妥當。

第二天一早,便以王后的命令,督促太子曹丕即位,並大赦天下。

文帝曹丕評價陳矯說:「陳季弼在緊要關頭和重大問題面前,能夠深明大義,膽略過人,確實是一代俊傑!」曹丕稱帝以後,便派陳矯掌握吏部,封他為高陵亭侯,並提升他做了尚書令,總攬一切政務。

明帝曹睿即位後,陳矯又被晉爵為東鄉侯,食邑六百戶。

一次,明帝的車駕來到劉尚書令的府門,陳矯跪伏於地問明帝道:「陛下來這兒有什麼事嗎?」

明帝說:「我想批閱一下經辦的那些文書案卷。」

陳矯說:「這些都是臣下職責以內的事務,並不適宜您親自辦理。

要是陛下認為我不稱職,請您現在就罷免臣下的官職。

陛下請回去吧。」

明帝很慚愧,讓人把車調過頭回宮去了。

陳矯的為人就是如此耿耿忠直。

後來陳矯又被任命為侍中光祿大夫,最後升任司徒,位列三公。

明帝景初元年,陳矯去世,謚號為貞侯。

陳矯的兒子陳本繼承了其父的爵位,歷任郡守、九卿,在職期間,都能提綱挈領,顧全大局。

陳本很有領導才幹,善使部下盡職盡責,自己則很少過問瑣碎細小的事務。

他沒有研習過法律,卻得到了廷尉的稱號,比司馬岐等還優秀,而且文理一精一練。

陳本後來升任鎮北將軍,有權都督黃河以北各項軍事活動。

陳本死後,他的兒子陳粲繼承了爵位。

陳本的弟弟陳騫在元帝曹奐鹹熙年間曾任車騎將軍。

當初,陳矯擔任廣陵郡功曹時,曾在出使途中路過泰山。

泰山太守東郡人薛悌覺得他很奇特,就和他結為好友。

他曾經和陳矯開玩笑說:「你這個小小郡吏竟和我這個二千石的大官交了朋友,就像鄰國的君主屈尊陪著臣下冶遊,不是也挺好嗎?」

薛悌後來也先後擔任過魏郡太守和尚書令,都是接替陳矯的職務。

徐宣傳,徐宣,字寶堅,廣陵郡海西縣人。

因避亂來到江東,以後又推辭掉孫策的任命,重返本郡。

他和陳矯都有治理國家的才能,二人齊名卻沒有什麼私交,然而同樣都受到太守陳登的器重,和陳登齊心協力效忠於曹一操一。

海西、淮浦兩縣的鄉民叛亂,都尉衛彌、縣令梁習深夜逃到徐宣的家裡,徐宣派人秘密把他們送走,使他們倖免於難。

曹一操一派督軍扈質前來討賊,扈質卻以兵力不足為理由,拒不進兵。

徐宣暗地裡找到扈質,責備他不該按兵不動,並為他提一供了敵軍的情況,扈這才進兵打敗了亂賊。

曹一操一徵召他為司空掾屬,又任命他為東緡、發乾的縣令,後被提升為齊郡太守,以後又到京城任門下督,不久便跟隨曹一操一到了壽春。

正值馬超叛亂,大軍西征,曹一操一對屬下官員說:「現在應該遠征馬超,但此地也尚未安定,需要一位清正無私有大德的人統兵鎮守。」

於是任命徐宣為左護軍,留下來統領諸軍。

大軍返回後,徐宣被任命為丞相東曹掾,後又出任魏郡太守。

曹一操一在洛陽去世,群臣都到大殿哀悼,這時有人提議應該更換各城的守將和主官,一律任用曹一操一老家沛、譙一帶的人。

徐宣厲聲說道:「如今四方統一,人懷忠孝,何必非用沛、譙人不可?再說這樣做,還會冷落了那些始終追隨護衛先王將士的人心。」

曹丕聽了這話,讚歎道:「這就是人們常說的那種社稷之臣啊!」曹丕做了皇帝以後,徐宣被任命為御史中丞,賜爵關內侯,升為城門校尉。

一個月以後,又升任司隸校尉,轉散騎常侍。

徐宣隨從曹丕去廣陵,大軍乘船,忽遇大風一浪一,曹丕的船直往回倒,徐宣在後面的船上又擔心又著急,驅船凌波踏一浪一前來護衛,群臣沒有比他先的。

曹丕被他的勇敢豪壯所感動,提升他為尚書。

明帝曹睿即位,封徐宣為津陽亭侯,食邑二百戶。

中領軍桓范推薦徐宣說:「臣下聽說帝王用人,根據不同的情況任用不同的人才;爭奪天下的時候,以是否有謀略做先決條件;平定天下以後,以是否忠義做首要標準。

因此晉文公採用舅犯的計策敗楚人於城濮,卻優先獎勵了批評舅犯之策是『竭澤而漁』的雍季;高祖劉邦生前重用足智多謀的陳平,臨死卻把善後的事托付給周勃。

我看尚書徐宣,品行忠厚,秉一性一剛直,清雅獨立,不拘世俗,且剛勁堅強,有扶保社稷的大氣節,歷任州郡主官,在位時都很稱職。

如今朝廷僕射之職空缺,我覺得這個責任重大的關鍵職位,沒有比徐宣更合適的人選了。」

曹睿於是任命徐宣為左僕射,當了尚書令的副手,以後又被任命為侍中光祿大夫。

一次,曹睿要去許昌,命徐宣留在京城總理政務。

曹睿返回後,主管文書的官員把奏章等呈遞上來,曹睿說道:「難道我處理和左僕射處理有什麼不同嗎?」

竟看也不看一眼。

主管製作皇室兵器玩物的尚方令犯了過錯,徐宣上疏給曹睿,說給尚方令的判罰太重了,又勸阻曹睿不要大建宮殿窮盡民力,曹睿都親筆下詔嘉許並採納了他的意見。

徐宣說:「七十歲就該舉行『懸車』辭官家居的儀式,我今年已經六十八歲,可以離開了。」

於是以身一體有病為理由,堅決請求辭去官職,曹睿卻始終沒有批准。

明帝曹睿青龍四年(236),徐宣去世。

臨死時囑咐家人,入殮時給他穿上粗布衣服就可以了。

曹睿下詔說:「徐宣內直外方,歷任三朝,公正無私,高風亮節,有托孤寄命的節一操一,可以說是國之柱石。

我屢次想提升他主管尚書檯,還沒來得及上任,可惜他就撒手離去了!現追贈他為車騎將軍,用對待公爵一樣的禮節安葬他。」

又謚封他為貞侯。

他的兒子徐欽繼承了爵位。

衛臻傳,衛臻,字公振,陳留郡襄邑縣人。

父親衛茲,節一操一高尚,曾拒絕三公的徵召。

曹一操一初次到陳留,衛茲就說:「平天下者,必是此人。」

曹一操一也覺得衛茲很奇特,好幾次去他那裡商議大事。

後來衛茲跟隨曹一操一討伐董卓,戰死在滎陽。

曹一操一每次路過陳留,必定派使者前去祭掃他的陵墓。

夏侯惇當陳留太守的時候,舉薦衛臻擔任計吏。

一次,夏侯惇命衛臻帶著夫人出席宴會,衛臻認為這是末世才有的敗俗之舉,不合正禮。

夏侯惇大怒,把他抓了起來,沒過多久又把他放了。

以後衛臻做了漢朝的黃門侍郎。

東郡朱越謀反,供認衛臻參與其事。

曹一操一下令說:「我和你父共同舉事,對你格外提拔重用。

開始聽到朱越的供詞說,我就絲毫不相信,等收到荀令君的書信,那上面把你的忠誠寫得更明白了。」

值曹一操一奉詔為獻帝到魏聘取斌人,他借此上表讓衛臻留下來擔任參丞相軍事。

為追念其父衛茲的功勳,又賜封衛臻為關內侯,轉任戶曹掾。

曹丕即王位後,任命衛臻為散射常侍。

等到當了皇帝,曹丕又封衛臻為安國侯。

那時候群臣異口同聲頌揚魏國的功德,好多人貶毀攻擊前朝,惟獨衛臻深明禪讓相授的禮義,稱讚漢室的美德。

文帝曹丕幾次看著衛臻說:「天下的珍寶,應該和山陽共同享用。」

於是升衛臻為尚書,轉侍中吏部尚書。

曹丕要親自去廣陵,讓衛臻做中領軍,陪同前往。

征東大將軍曹休給曹丕送來表章,說得到了吳軍降將的口供,稱「孫權已經來到濡須口」。

衛臻說:「孫權雖然有長江作依靠,卻也不敢和我軍抗衡,這一定是敵軍因害怕而散佈的謠言。」

待詳細審問降將後,才知道果然是吳軍守將製造的謊言。

明帝曹睿即位,衛臻被晉封為康鄉侯,後轉為右僕射,主管選拔舉薦人才,仍像從前一樣加封為侍中。

中護軍蔣濟曾寫信給衛臻說:「漢高祖拜亡虜韓信為大將,周武王提漁父姜尚為太師,出身微賤的尋常百姓,包括那些餵馬的、做飯的,都可以當上王公大臣,何必一定要墨守成法,先考試然後再任用呢?」

衛臻回答:「古人憑借智慧量才而用,也必須經過考核實績才能決定罷免還是陞遷;如今你說的就如同要求周朝的成王、康王戰於牧野,漢代的文帝、景帝斬斷白蛇,這種喜好不合常理的行為一旦開了先河,天下人就會趨赴而至了。」

諸葛亮進犯天水,衛臻向明帝建議說:「應該派一支奇兵急赴散關,斷絕蜀軍糧道。」

明帝就任命衛臻為征蜀將軍,都督指揮這次的軍事行動,剛到長安,諸葛亮就退兵了。

衛臻回到洛陽後,繼續擔任原來的職務,又加封為光祿大夫。

當時,明帝正熱衷於修建宮殿,衛臻好幾次懇切地規勸。

等到殿中監擅自拘留了蘭台令史,衛臻又把這事報告了明帝。

明帝下詔說:「宮殿蓋不成,我已經收心了,你怎麼又管起這事來了呢?」

衛臻上疏說:「古代制定處理官員的法規,並不是因為針對他們辦事不勤勉,而是因為他們辦的事情收益小而害處大。

臣每天觀察這類事情,大多如此。

因此,我恐怕將來各職司會逐漸越職,以至犯了大罪。」

諸葛亮又出兵斜谷,魏國同時還接到報告說:「吳國的朱然也領兵過了荊城開始南征。」

衛臻說:「朱然是東吳的一員猛將,孫權這次只不過作出南征的樣子,做做幌子罷了。」

沒過多久,孫權果然召朱然進駐居巢,然後進攻合肥。

明帝打算親自東征,衛臻說:「孫權外表上響應諸葛亮,其實內心只是想在一旁觀望。

況且合肥城池堅固,不足為慮。

陛下用不著御駕親征,也好節省大軍出征的費用。」

等明帝到了尋陽,孫權果然撤退了。

幽州刺史毋丘儉上疏明帝說:「陛下即位以來,沒有做出得以書寫記載的業績。

眼下吳、蜀倚仗地勢險要,也不是短時間就能平定的,不如姑且用國中閒置的兵力,前去克定遼東。」

衛臻對明帝說:「毋丘儉所說的都是戰國時代使用的瑣屑的計謀,並非成王業者應該做的大事。

東吳連年舉兵,進犯邊境,而我國仍舊按兵不動,休養將士,沒有尋找機會討伐他,實在是因為老百姓疲憊勞累的緣故。

況且遼東的頭領公孫淵從小生長在海上,對遼東的統治已經沿續了三代,他們對外安一撫少數民族,對內整修武備習練戰陣,而毋丘儉卻想用一部分軍隊長一驅一直一入,一蹴而就,他的設想太狂妄了。」

以後毋丘儉草率出兵果然失利。

後來,衛臻升任司空,轉任司徒。

齊王曹芳正始年間(240~249),晉爵為長垣侯,食邑一千戶,他的一個兒子被賜封為列侯。

當初,太祖曹一操一好長時間不立太子,但心裡卻很看重臨菑侯侯曹植。

丁儀等人是曹植的親信羽翼,他們也勸衛臻依附曹植,但衛臻深明大義,拒絕了他們的勸告。

文帝曹丕即位以後,東海王霖很受一寵一信。

曹丕曾問衛臻說:「你看平原侯這人怎麼樣?」

衛臻只稱讚曹丕聖明,對平原侯卻始終不加評論。

曹爽輔佐時政時,讓夏侯玄宣旨,想派衛臻入朝擔任尚書令,另外替自己的弟弟向衛臻家求婚,衛臻都沒有答應,並且一再堅決請求辭官讓位。

於是曹爽代皇帝下詔說:「當年干木退職,還能義壓強秦;留侯休養,仍舊不忘楚事。

你辭官之後,如果有什麼好的建議和設想、謀略,希望能夠不吝賜教。」

是賞賜給他一座宅院,賜位特進,每年的俸祿如同太尉、司徒、司空。

衛臻死後,被追賜為太尉,謚號敬侯。

他的兒子衛烈繼承了爵位,元帝曹奐鹹熙年間(264~265),曾官居光祿勳。

盧毓傳,盧毓,字子家,涿郡涿縣人。

父親盧植,在世時很有名氣。

盧毓十歲就成了孤兒,後來遇上本州戰亂,兩個哥哥也死於非命。

當時正逢袁紹和公孫瓚交戰,幽州、冀州一片饑荒,盧毓就擔負起撫養寡嫂孤侄的責任,他的學問和品德受到大家的稱讚。

曹丕當五官中郎將時,就徵召他做了門下的屬官,後來崔琰又舉薦他當了冀州主簿。

當時天下混亂,不少人士逃往外地,因此,對逃亡的人刑罰很重,倘若有人犯了罪,就會株連他的妻子和孩子。

有個人被判處了死刑,他的妻子白氏,剛嫁到他家沒幾天,還沒和丈夫見過面,大理寺就報請將她一併處死陳一屍一於街市。

盧毓駁斥這件事說:「大凡女子之情,因為和丈夫相處才產生恩一愛一,因為成了婦人才重視和丈夫的情義。

因此《詩經》上才說:『未見君子,我心傷悲;亦既見止,我心則夷。

』《禮記》上才有『未廟見之婦而死,歸葬女氏之一黨一,以未成婦也』。

如今白氏生有未曾和丈夫見面的悲哀,死有未成婦人的痛苦,可執掌刑法的人還想把她處以極刑,真要這樣的話,那麼如果白氏和丈夫已經行叩拜之禮,又應當給她加什麼罪呢?況且《禮記》上還有句話叫作「附從輕」,說的是依附於他人的罪責,以輕刑為好。

再說《尚書》上也說過:『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

』恐怕給白氏的判罰的確太重了。

如果因為白氏已經接受了夫家的聘禮,進入了丈夫的家門,至多判幾年刑也可以了。

處死實在太過分了。」

太祖曹一操一聽了這番話,讚許道:「盧毓說得有道理,而且能夠引經據典闡述自己的意見,真讓人感歎不已。」

由於這件事,曹一操一便任命他為丞相法曹議令史,後又轉任西曹議令史。

魏國建立後,盧毓被任命為吏部郎。

曹丕登基後,盧毓升任黃門侍郎,後又出任濟陰相和梁、譙二郡太守。

因為譙郡是曹氏的故鄉,因此曹丕大批移民,到譙郡屯田。

然而這裡土地貧瘠,百姓窮困,盧毓憐憫人民,就上表曹丕,請求把百姓遷移到土地肥沃的梁郡,沒想到這個建議很不合乎曹丕的心意,曹丕雖然批准了盧毓的要求,心中卻恨恨不已,不久將盧毓降了職,讓他擔任了管理移民的睢陽典農校尉。

盧毓一心利民,親自到鄉村視察,為老百姓挑選宅地和好田,百姓們非常信賴。

以後,盧毓升任安平、廣平太守,所到之處,老百姓都得了實惠和教化。

明帝曹睿青龍二年(234),盧毓入朝擔任侍中。

先前,散騎常侍劉劭受詔制定律條,未能成功。

盧毓上疏論述古今科律的宗旨,認為法律只應當有一種正確的解釋,不能有兩種不同的定義,使一奸一吏有隙可乘,寬容罪情。

趕上侍中高堂隆屢次因修建宮室的事情懇切地勸諫明帝,明帝很不高興,盧毓就進言說:「臣下聽說『君明則臣直』,古代聖明的帝王惟恐聽不到臣子指出自己的錯誤,因此有敢諫之鼓。

做為近臣就要盡力規勸君王,這正是臣等不如高堂隆的地方啊!斑堂隆雖表面上狂直,但陛下還是應該寬容他為是。」

盧毓在擔任侍中職務的三年時間裡,和明帝多次有過辯駁和爭論。

明帝下詔說:「量才而用,因才授職,這是賢明君主也難以完全做到的事,必須有良臣輔佐,才能保證官員能夠適當地升降和替換。

侍中盧毓,秉一性一貞渝,心平體正,可以說是一個不懈於位的有功之臣。

因此我任命盧毓從現在起擔任吏部尚書。」

又讓盧毓自己挑選一個合適自己職務的人以來替代,說:「能夠像你一樣才好。」

於是盧毓就挑選了常侍鄭沖。

明帝說:「鄭文和,我自己已經很瞭解他了,你可以舉薦我聽說過的人。」

盧毓又推薦了阮武、孫邕,明帝於是任用了孫邕。

在此之前,諸葛誕、鄧颺等遠近馳名,有人嘲諷他們是一些「四聰八達」的人,明帝對他們也很厭惡。

當時朝廷正在推選執掌機要的中書郎,明帝下詔說:「能不能得到這個人選,全在盧毓了。

選舉不要只取有名聲的人,名氣就像畫地做餅,中看不中吃。」

盧毓回答說:「憑名氣不足以真正收羅奇才,但可以得到常士。

常士敬慕教化,仰慕善美,然後才可以成名,因此不應該厭惡他們。

愚臣既不足以識別出奇才和異人,又主張依照名聲按照常規安排他們職務,但這之後應當對他們進行考察和檢驗。

古代奏稱、論述的時候憑語言,評功時就要通過考試。

如今考試成績的制度已經荒廢,決定一個人進退升降依據的卻是別人對他的毀譽,因此真偽混雜,虛實難辨。」

明帝接受他的意見,當即下令制定考核成績的制度———考課法。

當時正值司徒的職位空虛,盧毓就推薦了有才德而隱居不仕的管寧,但明帝並沒有任用他。

明帝又問還有誰能勝任這一職務,盧毓答道:「敦厚高尚,要屬太中大夫韓暨;亮直清明,要屬司隸校尉崔林;忠貞純正,要屬太常常林。」

於是明帝選用了韓暨。

盧毓對人的評價和舉薦,首先看重的是他的一性一情品德,其次才是他的才能。

黃門侍郎李豐曾經為此詢問過盧毓,盧毓說:「才能是為了用來成就善事,因此大才成就大的善事,小才只能成就小的善事,如今有些被人稱作有才能的人並不能辦成善事,正是因為他的才能並沒有對準目標和方向。」

李豐等人對他的見解都很佩服。

齊王曹芳即位後,盧毓被賜爵關內侯。

當時曹爽掌管大權,想要樹立他的一黨一羽,於是調任盧毓為僕射,讓侍中何晏取代盧毓原來的職位。

不久,又把盧毓逐出內閣擔任廷尉。

司隸畢軌甚至妄奏要罷免他的官職。

大臣們紛紛上告畢軌,於是又讓盧毓當了光祿勳。

曹爽等人被收監後,太傅司馬懿命盧毓行使司隸校尉的職權,審理曹爽等人的案件。

以後又任僕射,主管選舉事宜,加光祿大夫。

高貴鄉公曹髦即位後,晉封盧毓為大梁鄉侯,又封他的一個兒子為列侯。

毋丘儉叛亂,大將軍司馬師出征,命盧毓在朝廷裡執掌大權,加任侍中。

正元三年(256),盧毓因病辭官。

後被提升為司空,他又一再推舉驃騎將軍王昶、光祿大夫王觀、司隸校尉王祥。

曹髦下詔命使者當面授予盧毓印綬,晉封他為容城侯,食邑二千三百戶。

甘露二年(257),盧毓去世,謚號成侯。

他的孫子盧藩繼承了爵位。

盧毓的兩個兒子名叫盧欽、盧..,元帝曹奐成熙年間(264~265),盧欽官居尚書,盧..曾任泰山太守。

評:桓階預見成敗,才高當世;陳群一舉一動都合乎名義,清流雅望;陳泰雄才大略,一精一明強幹,堪稱繼承先輩的遺業。

魏代天下大事都由尚書檯統一管理,重內輕外,所以八座尚書,就是古代所說的六卿的位置。

陳矯、徐宣、衛臻、盧毓久居此位,陳、徐二人處理疑難剛直果斷,為人忠正。

衛、盧二人清理朝政,規勸帝王,都能勝任自己的職務。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三國誌白話文
《三國誌》簡介卷一 魏書一 武帝紀第一卷二 魏書二 文帝紀第二卷三 魏書三 明帝紀第三卷四 魏書四 三少帝紀第四卷五 魏書五 后妃傳第五卷六 魏書六 董二袁劉傳第六卷七 魏書七 呂布張邈臧洪傳第七卷八 魏書八 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卷九 魏書九 諸夏侯曹傳第九卷十 魏書十 荀彧荀攸賈詡傳第十卷十一 魏書十一 袁張涼國田王邴管傳第十一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卷十三 魏書十三 鍾繇華歆王朗傳第十三卷十四 魏書十四 程郭董劉蔣劉傳第十四卷十五 魏書十五 劉司馬梁張溫賈傳第十五卷十六 魏書十六 任蘇杜鄭倉傳第十六卷十七 魏書十七 張樂於張徐傳第十七卷十八 魏書十八 二李臧文呂許典二龐閻傳第十八卷十九 魏書十九 任城陳蕭王傳第十九卷二十 魏書二十 武文世王公傳第二十卷二十一 魏書二十一 王衛二劉傅傳第二十一卷二十二 魏書二十二 桓二陳徐衛盧傳第二十二卷二十三 魏書二十三 和常楊杜趙裴傳第二十三卷二十四 魏書二十四 韓崔高孫王傳第二十四卷二十五 魏書二十五 辛毗楊阜高堂隆傳第二十五卷二十六 魏書二十六 滿田牽郭傳第二十六卷二十七 魏書二十七 徐胡二王傳第二十七卷二十八 魏書二十八 王毌丘諸葛鄧鍾傳第二十八卷二十九 魏書二十九 方技傳第二十九卷三十 魏書三十 烏丸鮮卑東夷傳第三十卷三十一 蜀書一 劉二牧傳第一卷三十二 蜀書二 先主傳第二卷三十三 蜀書三 後主傳第三卷三十四 蜀書四 二主妃子傳第四卷三十五 蜀書五 諸葛亮傳第五卷三十六 蜀書六 關張馬黃趙傳第六卷三十七 蜀書七 龐統法正傳第七卷三十八 蜀書八 許麋孫簡伊秦傳第八卷三十九 蜀書九 董劉馬陳董呂傳第九卷四十 蜀書十 劉彭廖李劉魏楊傳第十卷四十一 蜀書十一 霍王向張楊費傳第十一卷四十二 蜀書十二 杜周杜許孟來尹李譙郤傳第十二卷四十三 蜀書十三 黃李呂馬王張傳第十三卷四十四 蜀書十四 蔣琬費禕姜維傳第十四卷四十五 蜀書十五 鄧張宗楊傳第十五卷四十六 蜀書一 孫破虜討逆傳第一卷四十七 蜀書二 吳主傳第二卷四十八 蜀書三 三嗣主傳第三卷四十九 蜀書四 劉繇太史慈士燮傳第四卷五十 蜀書五 妃嬪傳第五卷五十一 蜀書六 宗室傳第六卷五十二 蜀書七 張顧諸葛步傳第七卷五十三 蜀書八 張嚴程闞薛傳第八卷五十四 蜀書九 周瑜魯肅呂蒙傳第九卷五十五 蜀書十 程黃韓蔣周陳董甘凌徐潘丁傳第十卷五十六 蜀書十一 朱治朱然呂范朱桓傳第十一卷五十七 蜀書十二 虞陸張駱陸吾朱傳第十二卷五十八 蜀書十三 陸遜傳第十三卷五十九 蜀書十四 吳主五子傳第十四卷六十 蜀書十五 賀全呂周鍾離傳第十五卷六十一 蜀書十六 潘濬陸凱傳第十六卷六十二 蜀書十七 是儀胡綜傳第十七卷六十三 蜀書十八 吳范劉惇趙達傳第十八卷六十四 蜀書十九 諸葛滕二孫濮陽傳第十九卷六十五 蜀書二十 王樓賀韋華傳第二十上注表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