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誌白話文》卷三十八 蜀書八 許麋孫簡伊秦傳第八:許靖傳,許靖,字文休,汝南郡平輿縣人。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三國誌白話文》卷三十八 蜀書八 許麋孫簡伊秦傳第八

三國誌白話文

卷三十八 蜀書八 許麋孫簡伊秦傳第八

(許靖傳、麋竺傳、孫乾傳、簡雍傳、伊籍傳、秦宓傳)

許靖傳,許靖,字文休,汝南郡平輿縣人。

他年輕時就與堂弟許邵一同成名,且都有喜好評品人物的聲名,但兩人私下感情頗不諧洽。

許邵官任本郡功曹,排斥許靖並使之不得被錄用,許靖只好替一人趕馬磨糧來養活自己。

穎川人劉翊擔任汝南太守,舉薦許靖為計吏,負責察舉孝廉,後又任職尚書郎,掌管官員的選用。

漢靈帝死後,董卓專權,以漢陽人周毖為吏部尚書,讓他同許靖共同商議,舉貶升降天下官員,淘汰清除腐敗昏庸之官,提拔舉薦懷才失意之士。

於是提拔任用穎川人荀爽、韓融、陳紀等為公、卿、郡守,任命尚書韓馥為冀州牧,侍中劉岱為兗州刺史,穎川人張咨為南陽太守,陳留人孔由為豫州刺史,東郡人張邈為陳留太守,而許靖本人則被提升為巴郡太守,他不就,被改任為御史中丞。

韓馥等人到職後,紛紛舉兵反攻京城,打算殺掉董卓。

董卓怒斥周毖說:「你們都說應當選拔任用品行高尚之士,我董卓聽從你們的計策,不願違背天下人心。

而你們所錄用的這些人,上任之日,就掉頭來攻擊我。

我董卓為何要起用這些忘恩負義之徒!」喝令將周毖推出,在城外斬首。

許靖的堂兄許砅為陳國國相,又與孔由共同謀劃攻打董卓,故此許靖害怕董卓誅殺自己,於是逃奔孔由那裡。

孔由死後,許靖又投靠揚州刺史陳禕。

陳禕死後,吳郡都尉許貢、會稽太守王朗向來與許靖交情深厚,因而前來保護許靖。

許靖出於仁厚之心收養撫恤親族鄉鄰,經常照料並接濟他們。

孫策東渡長江,人們紛紛逃往交州躲避戰亂,許靖自己坐在江岸上,讓隨從人員乘船先走,親屬族人都出發後,自己才起身隨後跟去,當時看到這一場景的人莫不讚歎。

到了交止郡,交止太守士燮對許靖格外敬重厚加款待。

陳國人袁徽也寄身交州,他給尚書令荀彧寫信說:「許文休乃英才偉士,智謀策略足以參與國家大事。

自他流落交州以來,與眾人生活在一起,每當遇到憂患危急之事,他總是先人後己,與親族內外的人同饑共寒。

他以人倫綱常對待同類,仁義寬厚,都很有收效,只是無法一一列舉而已。」

鉅鹿人張翔奉王命出使交州,想憑著自己的權勢徵召許靖,試圖與許靖訂下誓約,許靖拒不答允。

許靖寫信給曹一操一說:「時事危艱,禍亂一交加,我愚懦偷生,逃竄蠻夷之地,一別十年,來往禮數斷絕。

當年在會稽郡時,收到您的來信,其中言辭誠摯親密,久而不忘。

當時迫於袁術抗拒王命,顛覆漢室,煽動群逆叛亂,堵隔四方道路,故此我雖然心向北方,無奈沒法動身前往。

正值軍隊退撤,袁術兵馬進入,會稽受到顛覆,景興失去憑據,三江五湖,盡入敵手。

面臨當時困厄,無法向您稟告。

於是便與袁沛、鄧子孝等浮涉滄海,南下交州。

經歷東甌、閩、越諸國,行程萬里之遙,不見漢朝國土。

一路風波漂泊,以草代糧度命,沿途餓死相繼,死亡大半。

渡過南海後,與兼任郡守兒孝德相見,方知您忠義奮發,整頓人馬,西迎主上,巡視中岳。

得此佳音,我心且悲且喜,當即便與袁沛及徐元賢重整行裝,打算北上荊州。

正碰上蒼梧郡各縣夷、越等少數民族部落反叛,攻州占府,隔斷通路,徐元賢被害,全家老少也全被殺戮。

我沿著河岸行走五千餘里,不幸又遇上瘟疫,伯母喪命,隨從人員也被傳染,從他們到他們的妻子兒女,一時死傷殆盡。

大家相扶互挽,來到交止,計算沿途被敵兵殺害和染疫病亡者,十成得活一二成。

小民們之艱難,辛苦至極,實在難於一一訴說。

我懼怕猝然倒在異鄉,永遠成為逃亡罪人,憂心忡忡,食寐不安。

意欲隨附朝覲天子的進貢使節,使自己走上獲救的道路,返歸朝廷老死故里;然而通向荊州的水陸道路阻隔,交州連繫中原的驛使長久斷絕。

打算北上益州,又有嚴緊的關卡阻攔,原漢朝官員大吏,一概不得入境。

以前讓交止太守士威彥,深深拜乇於益州兄弟,我也曾給他們去過親筆信,言辭懇切悲慼,然而又是寂然無聲,未有回音。

雖然仰思朝廷恩澤,延頸企踵盼望切切,卻無法插翅自行飛還!「深知聖上公允明智,顯耀地授予您征伐軍事大權,所有謀反叛逆者,大多已被討伐誅殺,企圖奮力競逐的一心歸服,順從王命者殊途同歸。

此外張子雲往昔在京都,立志匡扶王室,現在雖然身在蠻夷之地,不能參與朝政,但也是國家的藩鎮、您的外援。

如果荊、楚平定,王室恩澤惠及南國,您只須下聲命令給子雲,勸喻他歸服,讓他借道由荊州出來,否則,我就把他向在益州的兄弟們介紹,勸他們接納他。

假若老天爺能賜予我多活幾年,人身能緩受禍患的侵害,使我能返歸朝廷,解除逃亡之罪,即使葬身九泉之下,我也無所遺恨!如果時局發生險變,國事危艱,人的命運變化莫測,使我不能活著歸返,則將永遠背著逃亡的罪名,而葬身於蠻夷之地啊!「過去齊太公呂望輔佐周朝,持黃鉞獨掌征伐大權,博陸侯霍光輔佐漢室,率虎賁擔負護駕大任。

如今您扶危濟困,身為國家柱石,兼負呂望、霍光兩者的職責重任,五侯九伯,均歸您御駕管轄,自古到今,人臣之尊榮沒有誰能超過您啊。

爵位高貴者憂慮也深,俸祿豐厚者責任也重,您肩負爵高者之重任,身處權重者之地位,一言出口,決定人們的賞懲,意念所及,關係天下的禍福。

行一事符合道義,國家即能安寧,行一事悖逆道義,天下即遭散亂。

國家之安危,百姓之命運,無不取決於您的言行。

從華夏中原到蠻夷之邦,都在景仰注視著您。

您處於如此權要之位,怎能不深讀明鑒古籍所載國家興衰的緣由、人們榮辱的原因,以便能放棄舊日恩怨,厚待朝中百官,考察各方優秀人材,選拔賢能人士擔負各級重任。

如是賢能之人,雖是自己的仇人也要舉用,否則,即使是自己的親屬也不能授其官職。

這樣使國家獲得安寧,使百姓得到恩濟,事業成功,人們將把您的功績譜寫成樂章、銘刻於鐘鼎,願您努力為之!為國家而自尊自重,為百姓而自一愛一自珍。」

張翔怨恨許靖不為自己所用,把許靖寄給曹一操一的信簡搜查出來後,即全部都扔到水裡。

後來劉璋派遣使者徵召許靖,許靖由此入蜀,劉璋任命許靖為巴郡、廣漢太守。

南陽人宋仲子在荊州給蜀郡太守王商寫信說:「許文休風一流倜儻奇偉不凡,有蓋世之才幹,您應當以他為楷模。」

建安十六年(211),許靖調任蜀郡。

建安十九年(214),劉備攻克蜀地,任命許靖為左將軍長史。

劉備為漢中王,許靖又被拜為太傅。

劉備即位稱帝,即冊封許靖說:「朕得以承嗣帝業,君臨天下,日夜惶惶不安,惟恐不能平定四海。

百姓未能親附,五德不彰,你身為司徒,應當謹慎地佈施五常教化,使其弘揚光大。

你要自勉啊!持之不倦地佈施仁德,以滿足我的心意。」

許靖雖年過七十,仍然喜一愛一人才,獎掖後進,品評清談不倦。

丞相諸葛亮等授職儀式都由他來主持。

章武二年(222),許靖去世。

他的兒子許欽在他之前即已死去。

許欽的兒子許游,景耀年間擔任尚書。

起初許靖以兄長之禮侍奉穎川人陳紀,與陳郡人袁渙、平原國的華歆、東海郡人王朗等都有深交。

華歆、王朗以及陳紀之子陳群,在曹魏政權初期曾官任三公輔佐大臣,他們都與許靖通信,陳敘舊日友誼,情義誠懇真摯,因文字太多故不便於載錄。

麋竺傳,麋竺,字子仲,東海郡朐縣人。

先輩世代經商,家中僕役上萬,財產極為豐厚。

後來徐州牧陶謙徵召他為州別駕從事。

陶謙去世後,麋竺奉陶謙遺命,前往小沛迎請劉備。

建安元年(196),呂布乘劉備出兵抗拒袁術之機,襲擊下邳,俘獲劉備的妻子兒女。

劉備率軍轉往廣陵郡海西縣,麋竺於是將自己的妹妹獻給劉備做夫人,同時獻上二千奴僕,以及許多金銀財產助劉備作軍需費用。

劉備當時極為困窘,憑借這筆財富得以重新振作。

後來曹一操一上表舉薦麋竺為嬴郡太守,弟弟麋芳為彭城國相,兩人都辭去官職,追隨劉備轉戰各地。

劉備打算前往荊州,派遣麋竺先去與劉表通報聯絡,任麋竺為左將軍從事中郎。

平定益州後,劉備任命麋竺為安漢將軍,位次在軍師將軍之上。

麋竺雍容華貴敦厚優雅,但謀略才幹非他所長。

故此劉備總是對他待以上賓之禮,而從不讓他統率軍隊,然而賞賜豐厚,倍加一寵一信,沒有人能夠與他相比。

麋芳為南郡太守,與關羽共事,但兩人私下感情不和,麋芳叛迎孫權,關羽因此兵敗身亡。

事後麋竺將自己反綁來向劉備請罪,劉備勸慰他,兄弟犯罪不與他相關,仍像過去一樣對待他。

麋竺因慚愧恚恨而發病,一年多後即死去。

他的兒子麋威,官至虎賁中郎將。

麋威的兒子麋照,任職虎騎監。

麋家一門自麋竺至麋照,都熟習弓馬,善於騎射。

孫乾傳,孫乾,字公祐,北海郡人。

劉備兼任徐州牧時,孫乾被徵召為州從事,後來一直跟隨劉備轉戰周旋。

劉備叛離曹一操一,派遣孫乾前往與袁紹聯絡,劉備準備前往荊州,孫乾又同糜竺一道出使見劉表,他每次都能按照劉備的意旨行一事。

後來劉表給袁尚寫信,談到他們兄弟之間紛爭之事,便說:「每次同劉左將軍、孫公祐一起談到這件事,沒有一次不痛心疾首,相對感傷!」劉表對孫乾的器重由此可見一斑。

劉備平定益州,孫乾由從事中郎上升為秉忠將軍,所受的禮遇僅次於糜竺,與簡雍相等。

不久,孫乾去世。

簡雍傳,簡雍,字憲和,涿郡人。

年少時與劉備很有交情,跟隨劉備轉戰周旋。

劉備進荊州後,簡雍與糜竺、孫乾同為州從事中郎,常被派作說客,往來出使各地。

劉備進入益州,劉璋見到簡雍,十分喜一愛一他。

後來劉備圍攻成都,即派簡雍前往勸說劉璋,劉璋於是與簡雍同坐一輛車,出城歸降。

劉備任命簡雍為昭德將軍。

簡雍閒暇自得,高談闊論,一性一情倨傲,行為不檢,即使在劉備面前,也伸足側身,不注意行儀威嚴,只管自己舒適而已。

與諸葛亮以下的人在一起時,他就一個人占一張坐榻,手枕著脖子躺著與人講話,不為任何人所屈附。

一個時期因天旱糧食歉收而禁止飲酒,釀酒者就受到刑罰。

吏役從一戶人家搜出了釀酒的工具,執法者準備懲罰這戶人家和釀酒師。

簡雍與劉備一道遊玩,看見一對男一女在路上行走,他便對劉備說:「那兩個人要行一婬一亂,為什麼不把他們綁起來?」

劉備問他:「你怎麼知道?」

簡雍回說:「他們都有一婬一亂的工具,與有釀酒工具想釀酒的人不是一樣嗎?」

劉備哈哈大笑,叫人釋放了那戶藏有釀具的人。

簡雍的風趣滑稽,大都像上面這樣。

伊籍傳,伊籍,字機伯,山陽郡人。

年輕時依附同鄉鎮南將軍劉表。

劉備進荊州後,伊籍常與劉備往來想依托劉備。

劉表去世後,伊籍於是隨劉備南渡長江,後又隨劉備進入益州。

益州平定後,劉備任命伊籍為左將軍從事中郎,所受禮遇稍次於簡雍、孫乾等。

劉備派遣他出使東吳,孫權聽說他甚有辯才,想用言辭污辱他。

伊籍剛進殿入拜行禮,孫權對他說:「你侍奉無道之君很辛苦吧。」

伊籍當即回答:「一拜一起,談不上什麼辛苦。」

伊籍的隨機應變之敏捷,大都與此類似,孫權對他的回辯十分驚異。

後來伊籍被提升為昭文將軍,與諸葛亮、法正、劉巴、李嚴一起制定《蜀科》;《蜀科》中的條列律令都出自這五人之手。

秦宓傳,秦宓,字子敕,廣漢郡綿竹人。

秦宓年輕時就很有才學,州郡徵召他,他總是稱有病而不去。

秦宓上書益州牧劉焉,舉薦儒士任定祖說:「古代百里奚、蹇叔以垂暮之年為秦國制定國策,甘羅、子奇在童稚之年立有卓著功勳,所以《尚書》讚美年高之人,《易經》稱頌顏淵,可知選拔人才錄用賢能,不必拘於年齡的大小,這是十分明顯的事。

很久以來,國家察舉人才,大多注重年輕英雋之士而遺漏年高德重之人,輿論對此評價不一,肯定、否定各有一半,這是太平之世的漫步,並非戰亂時代的急需。

要想救濟危困平定禍亂,修己以安人,就應當卓絕超群,一反流俗所為,震駭鄰國,驚動四方,上承天意,下順民心,天道人際合而不悖,自己問心無愧,即使遭遇凶禍,又有什麼可憂可怕的呢!餅去楚國葉公好龍,神龍從天降下。

喜一愛一假龍都能感動上天,何況喜一愛一真的呢?如今處士任安,仁義正直,聲名遠揚,如果對他察舉錄用,則全州之人都會心服。

古代商湯選拔伊尹,使不仁不義之人遠遠逃避,何武薦舉二龔,雙雙揚名史冊,故此貪戀尋常高度而忽視萬仞之山嶽,滿足眼前粉飾而忘卻天下之美譽,這確是古往今來都要慎重的事。

你想鑿石取玉,剖蚌得珠,如今隨侯之珠、和氏之璧光彩炳然,有如明亮的太陽,還有什麼值得您猶豫懷疑呢?我深知白天不必秉燭,因為太陽自可光明,但還是將自己的區區愚見冒昧地傾吐出來。」

劉璋任益州牧時,秦宓同郡人王商為州治中從事,他寫信給秦宓說:「貧賤困苦,何時可以度完這樣的人生!卞和抱玉向世人炫耀,你應該來一趟,與州牧見見面。」

秦宓回信說:「古代堯厚待許由,恩遇不能說不宏大,然而許由卻洗耳穎水;楚王聘請莊周,禮數不能說不周到,然而莊周卻垂釣不顧。

《易經》有言:『堅強啊,其意志不可移。

』有什麼值得炫耀?況且以國君的賢明,你作為賢良的輔臣,不在此時獻出蕭何、張良的計策,實在不為『智』。

我得以頂著烈日在田野耕作,誦記顏淵的簞食瓢飲,歌詠原憲的蓬門陋巷,時時漫步山水之間,與長沮、桀溺為伍,聽玄猿悲聲於山林,看仙鶴鳴啼於深澤,以安身存命為樂,無憂無慮為福,拋棄虛名,絕意龜兆,知道我的人越來越少,這就是我引以為寶的地方。

眼下正是我得志的日子,何來困苦貧賤的哀歎!」後來王商為嚴君平、李弘建立祠廟,秦宓寫信對他說:「我因疾病隱避世外,得悉你為嚴、李二君立祠,可謂是對同道之人的厚一愛一和勉勵。

觀嚴君文章,冠絕天下,許由、伯夷的超俗一操一行,有如高山一樣不可動搖,即使揚雄不加讚歎,同樣名揚人間。

如果李仲元不遇上《法言》,他的名聲必然湮沒無聞,這是因為他的文章缺乏斑斕的文采,可以說他是一個攀龍附鳳靠他人而得名的人。

而揚子雲潛心著書立說,有益於世,出污泥而不染,行動以聖人為師,今日天下之人,仍在誦讀他的文章。

國家有這樣的人,足以向四方誇耀,奇怪的是您顛倒本末,反不為他建造祠堂。

蜀地本來就缺少學士文人,文翁遣派司馬相如前往東方學習七經,回蜀教化官民,於是蜀地的文化學術才比肩齊、魯。

故此《地裡志》:『文翁倡行教化,司馬相如為其師。

』漢室得才士,那時最為繁盛;董仲舒之類,不明封禪之禮,司馬相如制寧了封禪的禮儀。

能制禮作樂,移風易俗,難道不是以禮儀節度人們行為規範而補益社會嗎?雖說他有卓王孫一事拖累,但就像孔子推崇齊桓公的霸業,公羊高讚美叔術的謙讓,我亦為司馬相如的教化叫好,應當為他建祠,並趕快撰定銘文。」

起先,李權曾向秦宓借《戰國策》,秦宓說:「戰國合縱連橫攻戰不已,讀它有何用?」

李權說:「孔子、嚴君平,匯聚眾書,寫成《春秋》、《老子指歸》,故此海以匯合百川為闊大,君子以廣博聞見為宏大。」

秦宓答覆說:「書籍除正史和周朝文獻外,仲尼一概不採收;道法除崇尚虛無自然外,君平一律不推演。

大海因接受泥沙而淤積,每年都要蕩滌清除;君子固然要廣博見聞,但不符禮儀則不以觀看。

這《戰國策》反覆記載闡明張儀、蘇秦的謀略權術,殺人而自生,害人以保己,這是聖賢經典所憎惡的東西。

故此孔子發憤作《春秋》,以堂堂正正地闡述聖賢大道,又制定《孝經》,廣泛地宣揚仁義道德。

防微杜漸,抑惡於萌,故而老子主張要在禍患發生之前就把它消除於萌動狀態之中,的確如此啊!商湯是位大聖人,因看到郊野之魚就發生了沉溺打獵的過失;魯定公本是一位賢君,因觀看美一女歌舞就荒廢了朝政,諸如此類的人和事,數不勝數。

道家道法有言:『不可見那你想得到的東西,免得你的思想受到惑亂。

』因此天地純正守一,日月正而光明,其光正直有如箭矢,這正是君子所應效仿的。

《洪範》記載災異,往往由人的言行聲貌引發,與《戰國策》中一奸一詐權謀有何相干之處?」

有人對秦宓說:「你想自比巢父、許由、商山四皓,為什麼又有意地宣揚自己的辭藻文采、表露自己的奇瑰才能呢?」

秦宓回答說:「我文不能盡言,言不能盡意,有什麼文采辭藻可宣揚呢?往昔孔子三次拜謁魯哀公,作《三朝記》七篇,這是由於對有些事他不能保持沉默。

接輿邊走邊唱歌,評論家認為這是文采光燦的詩篇;漁父詠歎奔流的漢水,賢士們認為這是文字閃光的辭章。

老虎生來就有斑斕的花紋,鳳凰天生就有五彩的羽一毛一,豈是它們以色彩來粉飾裝扮自己?都是自然天生的啊!《河圖》、《洛書》因其文采而盛傳於世,聖賢六經因其文采而傳誦歷代,君子以禮樂教化為美德,辭藻文采又有什麼妨害!以我之愚笨,猶以革子成反對文采之過失為恥,何況那些比我賢能的人呢!」劉備平定益州後,廣漢太守夏侯纂請秦宓出任師友祭酒,兼為佐吏之長,尊為仲父。

秦宓假托有病,躺在家中,夏侯纂領著功曹古樸、主簿王普,帶著酒食前往秦宓家宴飲交談,秦宓依然躺在一床一上。

夏侯纂問古樸說:「講到你們益州養生的酒餚食具,實在遠遠勝過其他州郡,不知文人才士比其他州郡如何?」

古樸回答說:「自西漢以來,益州人士的官職爵位或許沒有其他地方的人士那麼高,但談到著書立說為世人師法,決不比其他地方差。

嚴君平讀黃、老而寫下《老子指歸》,揚雄讀《易經》而著述《太玄》、讀《論語》而著述《法言》。

司馬相如為漢武帝製作封禪的文告,這是今日天下人人皆知之事。」

夏侯纂說:「仲父如何?」

秦宓以笏板拍打著自己的面頰,說:「請您不要認為仲父我說話不夠謙虛,讓我為您講一講本州的源流始末。

蜀有山名汶阜,長江源出此山之中,天帝使它得到昌大,神靈使它取得福祉,因此蜀地沃野千里。

江、河、淮、濟四大河流,長江居於首位,這是其一。

大禹出生於石紐,即在現在的汶山郡。

當年堯遭受水患,鯀治水無功,禹疏長江決黃河,使它們東流入海,為民消除禍患,自從有人類以來沒有誰的功勞能超過他,這是其二。

天帝通過房、心、參、伐的星象,來決斷推行政令,參、伐二宿為益州分野,三皇乘祗車出谷口,就是現在的斜谷。

這就是本州的始末縱橫,請您平心而論,它比天下其他地方如何?」

夏侯纂遲疑半晌無言以對。

益州徵召秦宓為從事祭酒。

劉備即位稱帝后,準備征討東吳,秦宓說天時不當,必難取勝,因此獲罪下獄囚禁,後被赦釋放。

建興二年(224),丞相諸葛亮兼任益州牧,選拔秦宓迎請他為州別駕,不久又提升他為左中郎將、長水校尉。

東吳派使者張溫前來修好,文武百官都前往為他餞行。

眾人到齊後,惟獨秦宓未到,諸葛亮幾次派人催他,張溫問:「他是什麼人?」

諸葛亮說:「益州的學者文士。」

秦宓到後,張溫問他:「你學習嗎?」

秦宓說:「五尺高的孩子都學習,你何必小看人!」張溫又問:「天有頭嗎?」

秦宓說:「有頭。」

張溫問:「頭在何方?」

秦宓說:「在西方。

《詩經》有言,『於是眷戀西望』。

由此推論,頭在西方。」

張溫問:「天有耳朵嗎?」

秦宓說:「天高高在上卻能聽到地下聲音,《詩經》有言,『鶴鳴叫於水澤,聲聞於天』。

如果上天無耳,用什麼來聽?」

張溫問:「天有腳嗎?」

秦宓說:「有。

《詩經》有言,『上天的步履那麼艱難,那人已不可靠』。

假如上天沒有腳,憑什麼行走?」

張溫問:「天有姓嗎?」

秦宓說:「有姓。」

張溫問:「姓什麼?」

秦宓說:「姓劉。」

張溫問:「你怎麼知道?」

秦宓回答說:「當今天子姓劉,因此而知道天姓劉。」

張溫問:「太陽誕生在東方吧?」

秦宓說:「雖然它誕生在東方,而最終歸宿在西方。」

一問一答如山中回音,應聲隨出,張溫於是對秦宓十分敬服。

秦宓的文才口辯,大都如此。

後來他被升任為大司農,建興四年(226)去世。

起初秦宓看到記敘帝王世系的文獻,五帝都出自同一部族,秦宓從根本上考辨出這種記載的錯誤。

他還論證了皇帝王霸養龍的傳說,都很有道理。

譙週年輕時曾拜訪求教秦宓,將秦宓的言論記錄在《春秋然否論》之中,因文字太多故不作轉載。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三國誌白話文
《三國誌》簡介卷一 魏書一 武帝紀第一卷二 魏書二 文帝紀第二卷三 魏書三 明帝紀第三卷四 魏書四 三少帝紀第四卷五 魏書五 后妃傳第五卷六 魏書六 董二袁劉傳第六卷七 魏書七 呂布張邈臧洪傳第七卷八 魏書八 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卷九 魏書九 諸夏侯曹傳第九卷十 魏書十 荀彧荀攸賈詡傳第十卷十一 魏書十一 袁張涼國田王邴管傳第十一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卷十三 魏書十三 鍾繇華歆王朗傳第十三卷十四 魏書十四 程郭董劉蔣劉傳第十四卷十五 魏書十五 劉司馬梁張溫賈傳第十五卷十六 魏書十六 任蘇杜鄭倉傳第十六卷十七 魏書十七 張樂於張徐傳第十七卷十八 魏書十八 二李臧文呂許典二龐閻傳第十八卷十九 魏書十九 任城陳蕭王傳第十九卷二十 魏書二十 武文世王公傳第二十卷二十一 魏書二十一 王衛二劉傅傳第二十一卷二十二 魏書二十二 桓二陳徐衛盧傳第二十二卷二十三 魏書二十三 和常楊杜趙裴傳第二十三卷二十四 魏書二十四 韓崔高孫王傳第二十四卷二十五 魏書二十五 辛毗楊阜高堂隆傳第二十五卷二十六 魏書二十六 滿田牽郭傳第二十六卷二十七 魏書二十七 徐胡二王傳第二十七卷二十八 魏書二十八 王毌丘諸葛鄧鍾傳第二十八卷二十九 魏書二十九 方技傳第二十九卷三十 魏書三十 烏丸鮮卑東夷傳第三十卷三十一 蜀書一 劉二牧傳第一卷三十二 蜀書二 先主傳第二卷三十三 蜀書三 後主傳第三卷三十四 蜀書四 二主妃子傳第四卷三十五 蜀書五 諸葛亮傳第五卷三十六 蜀書六 關張馬黃趙傳第六卷三十七 蜀書七 龐統法正傳第七卷三十八 蜀書八 許麋孫簡伊秦傳第八卷三十九 蜀書九 董劉馬陳董呂傳第九卷四十 蜀書十 劉彭廖李劉魏楊傳第十卷四十一 蜀書十一 霍王向張楊費傳第十一卷四十二 蜀書十二 杜周杜許孟來尹李譙郤傳第十二卷四十三 蜀書十三 黃李呂馬王張傳第十三卷四十四 蜀書十四 蔣琬費禕姜維傳第十四卷四十五 蜀書十五 鄧張宗楊傳第十五卷四十六 蜀書一 孫破虜討逆傳第一卷四十七 蜀書二 吳主傳第二卷四十八 蜀書三 三嗣主傳第三卷四十九 蜀書四 劉繇太史慈士燮傳第四卷五十 蜀書五 妃嬪傳第五卷五十一 蜀書六 宗室傳第六卷五十二 蜀書七 張顧諸葛步傳第七卷五十三 蜀書八 張嚴程闞薛傳第八卷五十四 蜀書九 周瑜魯肅呂蒙傳第九卷五十五 蜀書十 程黃韓蔣周陳董甘凌徐潘丁傳第十卷五十六 蜀書十一 朱治朱然呂范朱桓傳第十一卷五十七 蜀書十二 虞陸張駱陸吾朱傳第十二卷五十八 蜀書十三 陸遜傳第十三卷五十九 蜀書十四 吳主五子傳第十四卷六十 蜀書十五 賀全呂周鍾離傳第十五卷六十一 蜀書十六 潘濬陸凱傳第十六卷六十二 蜀書十七 是儀胡綜傳第十七卷六十三 蜀書十八 吳范劉惇趙達傳第十八卷六十四 蜀書十九 諸葛滕二孫濮陽傳第十九卷六十五 蜀書二十 王樓賀韋華傳第二十上注表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