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誌白話文》卷十三 魏書十三 鍾繇華歆王朗傳第十三:鍾繇傳,魏朝的鍾繇,字元常。小時候跟隨劉勝在抱犢山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三國誌白話文》卷十三 魏書十三 鍾繇華歆王朗傳第十三

三國誌白話文

卷十三 魏書十三 鍾繇華歆王朗傳第十三

(王朗傳、鍾繇傳、華歆傳)

鍾繇傳,魏朝的鍾繇,字元常。

小時候跟隨劉勝在抱犢山(學習),學習書法三年,才與曹一操一,邯鄲,韋誕等人一起切磋交流。

鍾繇向韋誕索要蔡伯喈的書法,韋誕因為一愛一惜所以不給他,鍾繇捶胸嘔血。

曹一操一用了五靈丹才救活他。

等到韋誕死後。

鍾繇找人挖了他的墳墓,這才得到自己想要的書法。

因為這個緣故鍾繇的筆法更進一步。

他每天都把所有的一精一力放在學習書法上,以至於被子被手都劃爛了,去廁所後,(因為癡迷書法而)一整天都忘記回來。

每每看見什麼東西,都以書法的眼光來看待,鍾繇善於書寫三色書,寫的最好的是八分體。

曹一操一任命鍾繇以侍中的身份領司隸校尉,持符節督察關中各路人馬,將後方事務委託給他,特別授予他不受等級制度拘束的權力。

鍾繇到達長安後,送信給馬騰、韓遂等人,為他們陳述利弊禍福,馬騰、韓遂各送一個兒子入宮侍奉天子。

太祖在官渡與袁紹相持,鍾繇送去兩千匹馬供給軍用。

太祖給鍾繇寫信說:「得到送來的馬匹,很是應部隊的急需。

關右地區平定,朝廷沒有西顧之憂,都是足下的功勳。

當年蕭何鎮守關中,糧供充足,以至大軍獲勝,也不過與你功勞相當。」

此後匈奴單于在平陽郡作亂,鍾繇率領各路人馬包圍他們,未能攻下;而袁尚所安置的河東太守郭援到了河東,人數很多。

眾將領議論想要放棄離去,鍾繇說:「袁氏正在強盛的時候,郭援現在到來,關中眾將暗中與他勾結,所以還沒有全部反叛的原因,不過是顧忌我的威勢名聲罷了。

假如放棄離去向他們示弱,這裡所有的居民,誰不是我們的仇敵?即使我想回去,難道能夠做到嗎?這是尚未開戰先自行敗退啊!並且郭援剛愎自用,爭強好勝,必定輕視我軍,如果他們渡汾河紮營,我們趁他們沒到對岸時打擊他們,可以大獲全勝。」

張既勸說馬騰來會合攻擊郭援,馬騰派他的兒子馬超率領一精一銳部隊迎面攻來。

郭援到了以後,果然輕易地下渡汾河,眾人勸止,不聽。

還未渡到河中央,鍾繇發兵攻擊,打得對方大敗,斬殺了郭援,降服了單于。

詳見《張既傳》。

此後河東衛固叛亂,與張晟、張琰及高幹等人一同作亂,鍾繇又率領眾將領打敗了他們。

自從天子向西遷徙,洛陽百姓人口減少將盡,鍾繇將關中民眾遷徙過來,又招納逃亡叛離的人口來充實,幾年之內百姓戶口逐漸充實。

太祖征討關中時,得以用來保障供給,因此上表任鍾繇為前軍師。

魏國建國之初,鍾繇任大理,陞遷為相國。

文帝在東宮做太子時,賞賜給鍾繇「五熟釜」,在釜上銘刻文字說:「堂堂魏國作漢室屏障。

可作相國的人惟有鍾繇,實在像心臟脊骨一樣重要,整夜畢恭畢敬,不知怎樣安處,您是百官的師長,記在這裡以為眾人的楷模。」

幾年後,鍾繇因西曹掾魏諷謀反事株連,被罷免官職。

文帝即王位後,鍾繇又任大理。

到了文帝即帝位,改任廷尉,晉陞爵位被封為崇高鄉侯。

又陞遷為太尉,轉封為平陽鄉侯。

當時司徒華歆、司空王朗,同是上一朝代的著名大臣。

文帝退朝後對身邊人說:「這些三公,都是一個時代的偉大人物,後世大概難以為繼了!」明帝即位,給鍾繇晉陞爵位為定陵侯,增加封邑五百戶,連同以前共一千八百戶,陞遷為太傅。

鍾繇有腿病,下拜起身不方便。

當時華歆也因為年老患病,上朝進見時都讓他們乘車坐轎,由衛士抬著上殿就坐。

這以後三公有病,就把這種做法當成了舊例。

當初,太祖下令,讓眾臣公平地議論關於死刑可以改行宮刑割勢的設想。

鍾繇認為「古代的肉刑,經歷了聖人的設置,應該再次施行,以代替死刑」。

議論的人認為肉刑不是使民眾愉悅的方法,於是作罷。

到了文帝主持朝政時,下詔說:「大理想恢復肉刑,這確實是聖王的法律,各位公卿應當好好地共同討論這個建議。」

商討未定,恰逢有軍事行動,又停止了討論。

太和年間,鍾繇上疏說:「大魏承受天命,繼承虞、夏的蹤跡。

孝文帝改革刑法,不合於古道。

先帝聖德,本來就是天之驕子,三墳五典的事業,是一脈相承的。

因此文帝繼承前世,接著頒發明智的詔令,想恢復古刑,作為一代的法典。

因為接連有軍事行動,終於沒有施行。

陛下追隨兩位父祖的遺志,痛惜於斬趾的刑罰可以禁除罪惡,遺憾於被判死刑的人的無辜,讓臣下好好地學習律例法令,與眾大臣共同商議。

建議本當斬去右趾而改劃入大辟的,恢復執行斬趾的刑罰。

《尚書·呂刑》說:『皇帝清楚地詢問下民,鰥夫寡一婦對有苗有無怨恨之辭。

』這是說堯將要廢除蚩尤、有苗的虐刑,先詳細詢問百姓中那些有怨恨之辭的人。

如果現在審斷官司時,傳訊三槐、九棘、眾吏役、百姓,就讓他們按照漢景帝的法令規定的那樣,對那些應當執行棄市死刑的犯人,自己想要改行斬右趾的肉刑,就允許他們,對那些應當執行黥、劓、斬左趾、宮等肉刑的人,仍然依照漢文帝的辦法,改為髡、笞等刑罰。

能有男一女一奸一情的人,大多數年紀在二十到四、五十歲之間,即使斬了他們的腳,還是能夠生育。

現今全國人口少於漢文帝的時代,臣下計算所能全活的人,每年約有三千人。

張蒼廢去肉刑,而殺的人每年數以萬計。

臣下想要恢復肉刑,每年可以使三千人活下來。

當年子貢問能給百姓以好處可以稱為仁嗎?孔子說:『哪裡僅僅是仁,只有聖人才做得到,就是堯、舜做起來也有所不足呢!』又說:『仁難道離我們遠嗎?我想要它,它就來了。

』如果真心地實行這些,百姓將能永久地得到好處。」

奏上以後,明帝詔書說:「太傅學問優秀,才華高超,留心政事,又深通刑法理論。

這件大事,眾公卿大臣要好好地共同進行公正的討論。」

司徒王朗的評議認為:「鍾繇要減輕大辟的律條,增加肉刑的數量,這就好像是把躺下的人豎一立起來,把一屍一體轉化為活人了。

但是臣下愚蠢,仍然有與這個建議不完全符合的稍稍有異的意見。

五刑之類,都明確記載在法律條文之中,法律條文本來就有減死一等的規定,不執行死刑,就是減刑了。

這個規定施行已經很久了,不用等待遠借斧鑿來施行肉刑,然後才有比死罪次一等的處理辦法。

前世仁一愛一的人,不忍心於肉刑的慘虐殘酷,因此廢棄了它,不再使用。

從不用肉刑以來,已經歷了幾百年。

現在恢復實行,恐怕減輕死刑的文書還沒顯現在萬民眼前,有關我們濫施肉刑的質問已經宣揚到仇敵耳中了,這可不是用來招徠邊遠地區人民的作法。

現在可以按照鍾繇所想要減輕的那些死罪種類,把死刑減輕到髡、刖的懲罰,這樣懲處嫌太輕的那些罪行,可以加倍增添犯人服勞役的次數,這樣做,可以說對內有起死回生不可估量的恩德,對外沒有以斬足代替腳鐐的駭人聽聞的名聲。」

參加這次討論的有一百多人,意見與王朗相同的人居多。

明帝因為吳、蜀尚未平定,暫且停止了這次討論。

太和四年(230),鍾繇去世。

明帝身穿素服前往弔唁,謚號為成侯。

鍾繇的兒子鍾毓繼承。

當初,文帝曾分給鍾毓封邑。

封鍾繇的弟弟鍾演和鍾演的兒子鍾劭、孫子鍾豫為列侯。

王朗傳,王朗字景興,東海郡人。

因為通曉經書,被任命為郎中,後升為菑長。

拜太尉楊賜為師。

楊賜去世後,辭去官職為楊賜守喪。

被推薦為孝廉,受到公府徵召,沒有應命。

徐州刺史陶謙考察推舉王朗為秀才。

當時漢獻帝在長安,關東起兵,王朗擔任廉治中,與別駕趙昱等勸說陶謙:「《春秋》的要義認為,求助諸侯不如為王事盡力。

現在天子遠在西京,應該派遣使者去接受皇上的命令。」

陶謙於是派趙昱拿著奏章到長安。

天子讚美他們的心意,授予陶謙安東將軍。

讓趙昱擔任廣陵太守,王朗擔任會稽太守。

孫策渡過長江來侵犯。

王朗的功曹虞翻認為力量不能抵拒孫策,不如避開他。

王朗自認為自己是漢吏,應該為皇上保住城邑,於是發兵與孫策交戰,戰敗,乘船到東冶。

孫策軍又追擊,大敗王朗。

王朗這才投靠孫策。

孫策認為王朗是儒雅之士,責問後沒有加害於他。

王朗雖然到處流一浪一,處境困厄,早晨不能考慮晚上的事,但收容體恤親友舊屬,分給他們的多,從他們那裡分割的少,做的有道義的事很顯著。

太祖上表皇上徵召他,王朗從曲阿展轉江海,過了數年才到了中原。

被任命為諫議大夫,參司空軍事。

……

當初,建安末年的時候,孫權才派遣使者稱諸侯王,與劉備交兵。

漢獻帝下詔詢問:「是否應當發兵與吳一起攻取蜀國?」

王朗發表意見認為:「天子的軍隊,比華山、岱山還重要,確實應該穩踞著,閃爍天子威望的光芒,像山一樣巋然不動。

假使孫權親自與劉備相持,曠日持久地搏戰下去,智慧相等力量相當,戰爭不能很快結束,應當發兵來成就那形勢,然後應該選拔謹慎的將領,面對著敵人的要害,考察時機而後行動,選擇地方而後進行,一舉成功可以沒有多餘的事。

現在孫權的軍隊還沒有行動,那麼助吳之軍就不能先征。

況且現在雨水正盛,不是行軍動眾之時。」

皇上採納了他的計謀。

黃初中,鵜鶘翔集在靈芝池,魏文帝下詔公卿大臣推舉品行獨特的君子。

王朗推薦光祿大夫楊彪,並且稱自己有病,要把自己的職位讓給楊彪。

皇上卻替楊彪另外安置了吏卒,位次於三公之後。

下詔說:「我向你求賢而沒有得到,你卻一下子稱自己有病。

不只是不能得到賢才,更是開了失去賢才的先例,增加了國家傾覆的危險。

恐怕你處在這個位置說這樣的話不對,要被德才出眾的人厭棄吧!希望你不要再有推辭。」

王朗於是重新出來做官。

華歆傳,華歆字子魚,平原郡高唐縣人。

高唐是齊國有名的都邑,士紳無不遊行於市裡。

華歆為吏時,假期離開官府,就回家關門不出。

議事論人公正持平,始終也不譭謗傷人。

同郡人陶丘洪也是個知名人士,自認為見解明智超過華歆。

當時王芬與一些豪傑人物謀劃廢掉漢靈帝,詳見《武帝紀》。

王芬暗中招呼華歆、陶丘洪共同商定計策,陶丘洪想要前去,華歆勸阻他說:「廢立皇帝是一件大事,連伊尹、霍光都感到為難。

王芬一性一格疏忽又不勇敢,這次必定不能成功,災禍將要涉及族人,你還是不要去!」陶丘洪聽從了華歆的話沒有去。

後來王芬果然失敗,陶丘洪這才服氣。

華歆被舉薦孝廉,任命為郎中,患病,辭官。

漢靈帝去世後,何進輔政,徵召河南人鄭泰、穎川人荀攸和華歆等人。

華歆到達後,任尚書郎。

董卓把天子遷到長安,華歆請求出京任下絡縣令,因病不能成行,於是從藍田到了南陽。

這時袁術在穰城,留下了華歆。

華歆勸說袁術讓他進軍討伐董卓,袁術沒有採用他的建議。

華歆想要離去,適逢天子派太傅馬日鑷安定關東,馬日鑷徵召華歆為掾。

華歆向東到了徐州,朝廷下詔,任命他為豫章太守,因在處理政事上清靜而不煩擾,受到官吏民眾的感激一愛一戴。

孫策在江東奪取地盤,華歆知道孫策善於用兵,就以幅巾束髮前往迎奉。

孫策因為華歆是年長的人,所以用對尊貴客人的禮節接待他。

後來孫策死了。

太祖正在官渡,上表給天子,徵召華歆。

孫權不想讓他走,華歆對孫權說:「將軍您奉帝王之命,才與曹公交好,料想情義尚未鞏固,假使我得以為將軍報效忠心,豈不是有益嗎?現在空留下我,將軍您養了個沒用之人,這不是好主意。」

孫權高興了,這才送走了華歆,賓客舊友為華歆送行的有一千多人,贈送金子數百。

華歆都沒有拒絕,秘密地題寫好標記,到了臨走時,把各種禮物都聚在一起,對眾賓客說:「我本來沒有拒絕各位的心意,但所接受的終究太多。

念我單車遠行,將因懷藏美玉而得罪,希望各位賓客替一我考慮。」

眾人於是各自收回了自己的贈品,對一華歆的德行表示佩服。

華歆到了太祖那裡,拜官議郎,參司空軍事,任尚書,轉侍中,代替荀彧為尚書令。

太祖出征孫權,上表任華歆為軍師。

魏國建立後,為御史大夫。

文帝即位時,任相國。

等到文帝即帝位,改任司徒。

華歆素日以清貧自守,封賜用來救濟,送給親戚故舊,家裡沒有一擔米的儲藏。

公卿曾被賞賜給犯法收官的人口,而只有華歆把她們放出嫁人。

三府建議:「舉薦孝廉,本來應以德行為標準,不再用考試經書來限制。」

華歆認為:「天下動亂以來,六經毀壞衰敗,應當務必給以保存扶持,以發揚王道。

制定法令,是用來治理衰落的事業的。

現在聽任舉孝廉不用經過經學考試,恐怕經學事業就要從此廢棄。

如果有特異優秀的人才,可以特別徵召使用。

擔憂的是沒有人才,哪裡擔憂有人才而不能得到呢?」

文帝聽從了他的建議。

黃初年間(220~226),下詔命公卿舉薦有獨特行為一操一守的君子,華歆舉薦了管寧,文帝用安車徵召了他。

明帝即位,晉封華歆為博平侯,增加封邑五百戶,連同以前的共一千三百戶,轉封為太尉。

華歆自稱有病請求退職,把官位讓給管寧,明帝沒有允許。

臨近朝廷大型宴會時,明帝派遣散騎常侍繆襲奉詔宣佈聖旨稱:「朕新近治理各種日常事務,日理萬機,恐怕見聞判斷不明智。

依賴有德行的大臣,掌握糾正我的行為,而您幾次稱病辭讓職位。

選擇考量主君,不在朝廷佔居位置,拋棄榮名利祿,不去追求官位,古人已經有過這種做法,對於周公、伊尹那樣的人來說就不能這樣了。

潔身自好,甚至以身殉節,平常人可以那樣做,卻不希望您那樣。

您還是勉力來參加大會吧,就算是給我一個人好處。

我將在餐桌前站立,也讓百官都像我一樣,以等待您的到來,我然後才入座。」

明帝又命令繆襲:「等到華歆答應出任了,你再回來。」

華歆不得已,終於出任。

太和年間(227~233),明帝派遣曹真從子午道討伐蜀國,明帝車駕向東到了許昌。

華歆上疏說:「自從軍事動亂以來,已超過了兩紀二十四年。

大魏承受天命,陛下憑借聖德主持周成王、周康王那樣的隆盛事業,應該弘揚一個時代的政績,繼承三王的遺跡。

雖然還有吳、蜀兩個賊國憑借險阻苟延殘喘,如果聖王教化日益發展,僻遠地方的人民感懷德政,也將背負幼兒前來投奔。

兵要到不得已的時候才用,所以平時要刀槍入庫,停止用兵,有了合適時機才可以行動。

臣下誠懇希望陛下先留心於治理國家的方法,把出兵征伐作為以後的事情。

況且從千里之外運送軍糧,不是用兵的有利條件;通過險阻,深入敵國,難有獨立克服的功效。

聽說今年征發兵役,頗有損於農桑業。

治國的人以民為基礎,民以穿衣吃飯為根本。

假如中原地區沒有飢餓寒冷的憂慮,百姓沒有離開故土的心思,那樣就是全國最大的幸運,兩個賊國的災禍,可以坐等它的到來。

臣身在宰相之位,年老疾病一天天加深,將不能再效犬馬之勞了,恐怕不能再向君王奉獻我的願望了,不敢不竭盡臣子的情懷,希望陛下裁決考察!」明帝答說:「您深入考慮了國家大計,我很是稱讚。

賊國憑借依恃山川險要,武帝、文帝二祖辛勞在先,尚且不能攻克平定,我豈敢自誇,說一定能消滅他們呢?眾將領認為如果一次也不試探謀取,他們不會自動滅亡,因此出兵觀察以尋找他們的破綻。

如果天時還沒到來,周武王軍隊返回,已有前代事例作為借鑒,朕將不會忘記您的告誡。」

當時正有秋季大雨,明帝詔令曹真帶領軍隊返回。

太和五年(231),華歆逝世,謚號是敬侯。

由他的兒子華表繼承。

當初,文帝曾分華歆封邑,封華歆的弟弟華緝為列侯。

華表在鹹熙年間(264~265)任尚書。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三國誌白話文
《三國誌》簡介卷一 魏書一 武帝紀第一卷二 魏書二 文帝紀第二卷三 魏書三 明帝紀第三卷四 魏書四 三少帝紀第四卷五 魏書五 后妃傳第五卷六 魏書六 董二袁劉傳第六卷七 魏書七 呂布張邈臧洪傳第七卷八 魏書八 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卷九 魏書九 諸夏侯曹傳第九卷十 魏書十 荀彧荀攸賈詡傳第十卷十一 魏書十一 袁張涼國田王邴管傳第十一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卷十三 魏書十三 鍾繇華歆王朗傳第十三卷十四 魏書十四 程郭董劉蔣劉傳第十四卷十五 魏書十五 劉司馬梁張溫賈傳第十五卷十六 魏書十六 任蘇杜鄭倉傳第十六卷十七 魏書十七 張樂於張徐傳第十七卷十八 魏書十八 二李臧文呂許典二龐閻傳第十八卷十九 魏書十九 任城陳蕭王傳第十九卷二十 魏書二十 武文世王公傳第二十卷二十一 魏書二十一 王衛二劉傅傳第二十一卷二十二 魏書二十二 桓二陳徐衛盧傳第二十二卷二十三 魏書二十三 和常楊杜趙裴傳第二十三卷二十四 魏書二十四 韓崔高孫王傳第二十四卷二十五 魏書二十五 辛毗楊阜高堂隆傳第二十五卷二十六 魏書二十六 滿田牽郭傳第二十六卷二十七 魏書二十七 徐胡二王傳第二十七卷二十八 魏書二十八 王毌丘諸葛鄧鍾傳第二十八卷二十九 魏書二十九 方技傳第二十九卷三十 魏書三十 烏丸鮮卑東夷傳第三十卷三十一 蜀書一 劉二牧傳第一卷三十二 蜀書二 先主傳第二卷三十三 蜀書三 後主傳第三卷三十四 蜀書四 二主妃子傳第四卷三十五 蜀書五 諸葛亮傳第五卷三十六 蜀書六 關張馬黃趙傳第六卷三十七 蜀書七 龐統法正傳第七卷三十八 蜀書八 許麋孫簡伊秦傳第八卷三十九 蜀書九 董劉馬陳董呂傳第九卷四十 蜀書十 劉彭廖李劉魏楊傳第十卷四十一 蜀書十一 霍王向張楊費傳第十一卷四十二 蜀書十二 杜周杜許孟來尹李譙郤傳第十二卷四十三 蜀書十三 黃李呂馬王張傳第十三卷四十四 蜀書十四 蔣琬費禕姜維傳第十四卷四十五 蜀書十五 鄧張宗楊傳第十五卷四十六 蜀書一 孫破虜討逆傳第一卷四十七 蜀書二 吳主傳第二卷四十八 蜀書三 三嗣主傳第三卷四十九 蜀書四 劉繇太史慈士燮傳第四卷五十 蜀書五 妃嬪傳第五卷五十一 蜀書六 宗室傳第六卷五十二 蜀書七 張顧諸葛步傳第七卷五十三 蜀書八 張嚴程闞薛傳第八卷五十四 蜀書九 周瑜魯肅呂蒙傳第九卷五十五 蜀書十 程黃韓蔣周陳董甘凌徐潘丁傳第十卷五十六 蜀書十一 朱治朱然呂范朱桓傳第十一卷五十七 蜀書十二 虞陸張駱陸吾朱傳第十二卷五十八 蜀書十三 陸遜傳第十三卷五十九 蜀書十四 吳主五子傳第十四卷六十 蜀書十五 賀全呂周鍾離傳第十五卷六十一 蜀書十六 潘濬陸凱傳第十六卷六十二 蜀書十七 是儀胡綜傳第十七卷六十三 蜀書十八 吳范劉惇趙達傳第十八卷六十四 蜀書十九 諸葛滕二孫濮陽傳第十九卷六十五 蜀書二十 王樓賀韋華傳第二十上注表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