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誌白話文》卷三十 魏書三十 烏丸鮮卑東夷傳第三十:烏丸、鮮卑、東夷傳《尚書·堯典》說:「蠻夷擾亂中國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三國誌白話文》卷三十 魏書三十 烏丸鮮卑東夷傳第三十

三國誌白話文

卷三十 魏書三十 烏丸鮮卑東夷傳第三十

(烏丸傳、鮮卑傳、東夷傳)

烏丸、鮮卑、東夷傳《尚書·堯典》說:「蠻夷擾亂中國。」

《詩經·小雅·六月》說:「嚴狁極其囂張。」

他們對中國的侵害為時久遠。

自秦漢以來,匈奴一直在邊境侵擾。

漢武帝雖平定四方少數民族的叛亂,如東邊平定東越、南越、朝鮮,西部討伐貳師、大宛,打通邛、乍及夜郎的通道。

但這些邊遠地區遠離王畿,對中國沒有什麼重大威脅,而匈奴距王畿最近,只要騎兵向南部侵犯,那麼中國便三邊受敵。

因此,漢朝屢次派遣衛青、霍去病等統率大軍北伐,追趕單于,佔領其富饒平廣的田地。

這以後匈奴開始保衛自己的疆地,自稱藩國,逐漸弱下去。

建安年間(196~220),呼廚泉南單于入朝廷,被留下作為內侍,右賢王統領匈奴,這個時候匈奴臣服,比西漢時還馴服。

但是烏丸、鮮卑逐漸又強盛起來。

又因為漢代末年極為混亂,國內正值多事之秋,沒有功夫討伐外來侵略者,因此,他們竟侵佔控制了漠南之地,攻陷城市,燒殺百姓,北邊也受到困擾。

等到袁紹控制河北,於是安一撫三郡烏丸,名義上很尊重、一寵一幸他們,實際上收並了他們的一精一銳騎兵。

這之後袁尚、袁熙逃奔蹋頓。

蹋頓崇尚武功,邊境年長的人都把他比作冒頓。

蹋頓仗著自己遠離朝廷,所以敢接受袁尚、袁熙這樣的亡命之徒,在少數民族之中稱霸爭雄。

魏太祖曹一操一率眾北伐,出其不意,只經一戰,就平定了遼亂,各個少數民族無不震驚。

於是曹一操一又統領烏丸的兵力平撫各地,從此邊地居民得以安居樂業。

後來鮮卑頭領軻比能又控制各少數民族部落,佔領匈奴固有地盤。

從雲中、五原以東直至遼河,都是鮮卑的領地。

他們不止一次侵犯邊地。

幽州、并州兩地深受其害。

魏文帝初年,田豫為護烏丸校尉,被鮮卑軻比能部包圍在馬城。

魏明帝時,并州刺史畢軌出軍攻擊軻比能時也失利。

青龍年間,皇帝聽從王雄的建議,派遣劍客刺殺軻比能。

嗣後鮮卑部落成一盤散沙,互相攻伐。

稍強一點的遠遠逃離,勢力弱的只好向朝廷投降。

從那以後,邊境略微安靜下來。

雖然還不時發生搶劫的事,但已不能形成眾人反叛的氣候了。

烏丸、鮮卑古代稱他們叫東胡。

他們的習俗歷史,漢代歷史書籍已經都有記載,因此,這裡只是敘述漢末魏初以來的情況,以便於提一供歷史借鑒,應付他們的變動。

漢末,遼西烏丸首領丘力居,統領五千多戶。

上谷烏丸首領難樓,統領九千餘戶,他們各自稱王。

又遼東屬國烏丸首領蘇僕延,統領千餘戶,自稱峭王。

右北平烏丸首領烏延,統領八百餘戶,自稱汗魯王,他們都智勇雙全。

中山太守張純背叛逃到丘力居部落中,自號稱彌天安定王,為三郡烏丸元帥,侵略青州、徐州、幽州、冀州,燒殺百姓。

漢靈帝末年,派劉虞任為幽州首領。

劉虞懸賞殺死了張純,北方才平定下來。

後來,丘力居死,他的兒子樓班年齡小,從子蹋頓武略出眾,於是繼承王位,總統三個烏丸部落,部下都聽從他的指揮。

袁紹和公孫王贊打仗多次,但不能決出勝負。

蹋頓派使者到袁紹處求和,幫助袁紹攻打公孫王贊,結果大勝。

袁紹假托君命,發佈詔書,賜給蹋頓、峭王、汗魯王印綬,任命他們為單于。

後來樓班長大了,峭王率領他的部下推舉樓班為單于,蹋頓為大王。

蹋頓擅長出謀劃策。

廣陵人閻柔,從小在烏丸、鮮卑部落中長大,頗得當地人的信任和尊重。

閻柔依靠鮮卑的力量,殺死烏丸校尉邢舉,自己取而代之。

袁紹安一撫閻柔,北部邊境得以平定無事。

後來袁尚失敗,逃奔蹋頓,想憑借蹋頓勢力,又於他手奪回冀州。

這時魏太祖曹一操一正掃平河北,閻柔帥鮮卑、烏丸歸順於他手下,曹一操一任命閻柔為校尉,還持有漢朝符節,以廣寧為治所。

建安十一年,曹一操一親自在柳城出征攻打蹋頓,秘密行軍,還未行到一百里,被敵軍發現。

袁尚和蹋頓在凡城展開了阻擊戰,兵馬極強。

曹一操一登上高處,遙望敵方陣地動向,按兵不動。

等敵兵稍有移動,就率兵攻破敵方陣地,並斬殺蹋頓,死一屍一遍野。

速附丸、樓班、烏延等逃奔遼東,遼東把他們殺死,把腦袋送來。

其餘的人都投降了。

對於幽州、并州等地閻柔統率的一萬多烏丸兵力,曹一操一把他們均遷居到中國,率領他們的部落參與征戰,從此三郡烏丸的騎兵在天下聞名了。

鮮卑步度根即位後,部下人數有所減少。

他的兄長扶羅韓也為大人,擴充了實力,擁兵幾萬人。

建安年間,魏太祖曹一操一平定幽州,步度根和軻比能等通過烏丸校尉閻柔,向朝廷上貢。

後來代郡烏丸能臣氐等反叛,請求歸順扶羅韓。

扶羅韓統率一萬多騎兵前往迎接。

到了桑乾縣,能臣氐等人商議說,扶羅韓部隊威信並不很高,恐怕不能成就事業,遂另外派人向軻比能送信。

軻比能馬上派萬餘騎兵前來迎接,並與能臣氐一起對天盟誓。

軻比能於是在宴會上殺死扶羅韓。

扶羅韓的兒子洩歸泥及眾部下都歸順軻比能。

因為考慮到自己殺死了洩歸泥的父親,軻比能對洩歸泥特別友善。

步度根因此埋怨軻比能。

魏文帝曹丕即位後,任田豫為烏丸校尉,持節衛護鮮卑,帶兵駐紮在昌平。

步度根派人向朝廷獻馬,朝廷任步度根為王。

後來步度根不斷與軻比能相互進攻,其勢力日益衰弱,只得率領部下萬餘人死守太原、雁門郡。

步度根又派人對洩歸泥說:「你父親被軻比能所殺,你不想法替父報仇,反而歸順仇人。

他今天雖待你不薄,其實那是在想日後殺死你的計謀。

還不如回歸我方,我和你是骨肉至親,怎能和仇人相同呢?」

從那以後,洩歸泥率其部下逃奔步度根。

軻比能想派兵追趕,可是沒有追上。

到了黃初五年(224),步度根到朝廷上貢,得到朝廷重賞。

從此他更是一心守衛邊疆,不再侵害中原。

而軻比能的勢力卻越來越大。

魏明帝即位,急於要緩和少數民族各部落的矛盾,以平息戰爭,籠絡控制這兩大勢力。

至青龍元年(233),軻比能誘使步度根彼此和親。

於是步度根率領洩歸泥及部下都依附軻比能,搶佔掠奪并州,燒殺百姓。

皇帝派遣驍騎將軍秦朗前往征討,洩歸泥率眾背叛軻比能,向秦朗投降。

朝廷任命他為歸義王,並賜給他幢麾、曲蓋、鼓吹,讓他佔據并州。

步度根則被軻比能所殺。

軻比能本來是鮮卑的一個小部落人,因為勇敢,執法公平,不貪財物,所以眾人推舉他作為首領。

因為這個部落靠近邊塞,自從袁紹佔據河北,中國人有很多逃奔軻比能。

軻比能教會他們使用兵器,同時他自己也學到不少中原文化。

所以他統率部下,摹效中國。

出去打獵,高舉軍旗,以擊鼓作為進退的口令。

建安年間(196~220),通過閻柔向朝廷進貢。

曹一操一向西討伐關中,田銀在河間反叛。

軻比能率三千騎兵隨閻柔擊敗田銀。

後來代郡烏丸反叛,軻比能也隨之為虎作倀。

曹一操一任鄢陵侯曹彰為驍騎將軍,率兵北征,大敗軻比能。

軻比能由此退出塞外。

後來他又向朝廷進貢。

延康初年(220)軻比能派人向朝廷獻馬。

魏文帝曹丕任軻比能為附義王。

黃初二年(221),軻比能將住在鮮卑的五百餘家魏國人驅遣出來,讓他們回代郡居住。

黃初三年,軻比能率部落三千多騎兵,驅趕牛馬七萬多口與中原通商,並派遣一千多家魏國人居住在上谷。

後來軻比能與東部鮮卑首領素利及步度根三部互相鬥爭。

田豫為烏丸校尉,促使他們之間關係改善。

黃初五年,軻比能再次侵犯素利。

田豫率輕騎牽制了軻比能的後部。

軻比能派部將瑣奴抵禦田豫,田豫出奇擊退瑣奴。

軻比能因此便懷叛逆之心,並給輔國將軍鮮於輔寫信說:「少數民族不識文字,故校尉閻柔為我向天子保舉。

我與素利為仇,往年派兵攻討,但是田豫卻協助素利。

我在陣地上派瑣奴前往,聽說您來,馬上撤回軍隊。

步度根處處搶掠,又殺死我弟弟,反誣蔑我為強盜。

我們落後,不知禮義,但我們接受天子印綬,牛馬尚且知道水草為美,何況我還有人心。

將軍應替一我向天子講明情況。」

鮮於輔得到書信後,上報朝廷,皇帝又派田豫招納安慰。

軻比能的勢力因此更強盛,統領十多萬人。

搶掠所得財物,他都平均分配,當著眾人面處理完畢,從不私貪,所以部下願意為他效死力。

其餘部落的首領都很敬畏他。

但是他的勢力還是趕不上檀石槐。

太和二年(228),田豫派遣翻譯官夏捨到軻比能女婿郁築革建部落,夏捨被郁築革建殺害。

這年秋天,田豫統率西部鮮卑蒲頭、洩歸泥出塞討伐郁築革建,大獲全勝。

率兵返回到馬城時,軻比能率兵三萬,把田豫圍困七天。

上谷太守閻志,是閻柔的弟弟,歷來為鮮卑人所信任。

閻志前往解釋勸說,才為田豫解圍。

後來幽州刺史王雄兼任校尉,對鮮卑實行安一撫信任政策。

軻比能多次入塞,到幽州進貢。

青龍元年(233),軻比能誘使步度根依附,讓他背叛并州刺史,並和他結親。

又率兵萬餘人在陘北迎接他的家口資產。

并州刺史畢軌派蘇尚、董弼等部阻擊,軻比能派兵在樓煩與蘇尚會戰,在戰鬥中殺死蘇尚、董弼。

青龍三年(235),王雄派勇士刺死軻比能,換立軻比能的弟弟為王。

素利、彌加、厥機都是部落首領,在遼西、右北平和漁陽塞外,因距中原道遠,起初沒有侵擾邊境。

但是他們的兵力比軻比能多。

建安年間,他們通過閻柔,也向朝廷進貢,並互通商業。

曹一操一為表示一寵一信,分別任命他們為王。

厥機死,又立他的兒子沙末汗為親漢王。

延康初年(220),他們又派使者獻馬。

魏文帝立素利、彌加為歸義王。

素利和軻比能相互進擊。

太和二年(228),素利死。

他的兒子年幼,以他的弟弟成律歸為王,統領部落。

《尚書·禹貢》中說:「東邊至海,西邊達到流沙。」

四海之內,服事天事,於此可見其梗概了。

但是一些邊遠地區,通過輾轉翻譯,才能懂他們的語言,交通又不便利,很少有人知道那裡的風土民俗。

自從虞舜以至周朝,西邊地區曾進貢白環,東部肅慎氏也進貢木苦矢石纈。

他們走了很長時間才到朝廷,其距離之遠可想而知。

漢代派遣張騫出使西域,探究黃河源頭,經歷許多國家,並設置都護府統治各地。

這樣,才知道西域的事,史官才能記載得很詳細。

魏國興盛後,西域各國雖然不能都來朝貢,但其中一些大國如龜茲、于闐、康居、烏孫、疏勒、月氏、鄯善、車師等每年都要朝拜進貢,與漢代情形大致相近。

公孫淵繼承祖父三代的領域,統治遼東。

皇帝考慮他統治的區域遼闊廣遠,便將海外的事務均交他管理,將東部少數民族隔斷,不能和中原來往。

景初年間,朝廷興師動眾,殺死公孫淵,收復樂一浪一、帶方等郡,這以後邊遠地區無不震恐,東部少數民族也都俯首稱臣。

這之後,高句麗背叛。

朝廷又派兵討伐,深入異域,直到海濱。

老人說有相貌不凡的人出現。

於是天子軍隊採集各地法俗,大小加以區別,各有封號,可以詳加記載。

雖然這些是少數民族地區,但傳統的禮儀還存留一些。

中國有些失傳的禮儀,在邊遠地區尋求,都還信而可征。

因此編纂各國史實,標明他們的異同,以便於補充前代歷史不完備的地方。

夫余在長城的北邊,離玄菟有千餘里。

南邊是高句麗,東部是挹婁,西部是鮮卑,北部是弱水。

其地方圓約二千里,八萬戶人家。

居住地固定,有宮室、倉庫、監獄。

這個部落多丘陵湖泊,在東部少數民族地區,地勢最平坦開闊。

土地肥沃,可以種植五穀,但不宜種植果樹。

這裡的人長得高大魁偉,一性一情勇敢,為人謹慎厚道,不粗一魯搶掠。

國家有君主,官職都用牲畜之名,有馬加、牛加、豬加、狗加、大使、大使者、使者。

這個部落有大戶豪族,名下的眾人都是奴僕。

各個加負責管理四方事務,成為地方官吏,大的主管數千家,小的數百家。

飲食時用俎、豆這些過去中原祭祀時所用的器一具,吃前有會同、拜爵、洗爵、揖讓、升降等儀式。

在殷歷正月舉行祭天活動,國中召開大會,連日歡慶節日,載歌載舞,這就叫做迎鼓。

每年這個時候不判犯人,相反還赦免犯人。

在國內,穿衣服崇尚白色,白布大袖,身穿袍子、誇子,腳穿獸皮鞋子。

出使國外,一般都穿錦繡正服,首領加飾狐狸、..白和黑貂的裘,並在帽子上用金銀裝飾。

出使讓翻譯的人傳達信息,都跪下來,雙手扶地,小聲說話。

用刑很嚴,有死刑,犯人家屬都淪為奴僕。

偷盜罪是處以十二倍懲罰。

男一女一婬一亂,婦人妒嫉都是死罪。

特別憎恨妒嫉,殺死她們後,還要把一屍一首擺在國家南山上,直至腐爛。

女方家想要回一屍一首,必須交出牛馬來換。

哥哥死後,弟弟可以娶嫂為妻。

這個習俗與匈奴相同。

這個國家特別擅長飼養牲畜。

多出名馬、赤玉、貂..、美珠。

珠子大的像酸棗。

其兵器主要是刀、箭、弓、矛。

每家都有鎧杖。

國內的老人一代一代敘說前代之事。

其城邊欄柵是圓型的,就像監獄。

不論男一女老少,在路上行走,總是歌聲不斷,不分白天黑夜。

當軍事發生時,通常要祭天,殺死牛,觀察其蹄,用以占卜吉凶。

牛蹄崩開表明是凶,牛蹄合一攏表示是吉。

有敵情時,各個加長各自為戰,其管轄百姓供給飲食。

如加長死,夏天用冰凍起來,要殺人殉葬,多達數百人。

往往隆重哀悼,往往有外棺而無內棺。

夫余本來劃屬玄菟。

漢末時,公孫度向東部擴張,威震東部少數族。

夫余王尉仇台於是改為歸屬遼東。

當時高句麗、鮮卑都很強盛。

公孫度考慮到夫余被夾在這兩個強國中間,於是把宗女嫁給尉仇台。

尉仇台死後,簡位居繼位。

正妻沒有生兒子,有庶生的兒子叫麻余。

位居死後,眾加長共立麻余繼位。

牛加兄的兒子叫位居,是大使,輕視財富而樂以施捨,得到國人擁戴,每年都派使者到京城進貢。

正始年間,幽州刺史毋丘儉討伐高句麗,派遣玄菟太守王頎來到夫余,位居派大加遠道相迎,供給年。

其季父牛加懷有叛逆之心,於是位居殺死季父及其兒子,沒收其財產,並派使者將其薄殮送到官府。

按照夫余的舊俗,如遇天災,糧食減產,都要把罪過推給諸王,有的說這個王該替換了,也有的說這個王甚至該殺了。

麻余死時,他的兒子依慮才六歲,繼承王位。

漢代的時候,夫余王用玉匣埋葬,常將玉匣預備存放在玄菟郡,如大王死,就去郡裡取回玉匣。

公孫淵被殺,玄菟郡的倉庫裡還有一具玉匣。

而今夫余倉庫裡還有玉璧、皂、瓚等歷代的寶物,世世代代相傳以為貴寶。

老人們說這些是祖先留於後人的。

他們的印章上寫有「歲王之印」,其國故城叫歲城,本屬歲貊之地。

夫余統佔其中的地盤,自稱是「亡人」,是有道理的。

高句麗在遼東以東的一千里,南邊與朝鮮、歲貊,東邊與沃沮,北邊與夫余相接壤。

在丸都山下立都,方圓二千里,戶籍三萬戶。

其地多高山深谷,沒有平原和沼澤。

當地人隨山谷而居,飲食山澗之水。

土地貧脊,雖然苦力耕作,也不能自給自足。

當地風俗是崇尚節食,但喜歡蓋屋子,並在居室左右蓋大屋,祭祀鬼神、辰星、祖先社稷。

當地人一性一情兇猛,喜歡搶掠。

這個國家有國王,官吏有相加、對盧、沛者、古雛加、主簿、優台丞、使者、皂衣先人等,有尊卑等級的區別。

東部少數民族的語言多是夫余語的分支,因此,口語、書面語與夫余很多地方相同。

但其一性一情、服飾與夫余有很多不同。

原來有五個部族,即:涓奴部、絕奴部、順奴部、灌奴部、桂婁部。

起初,涓奴部稱王,後來這個部族逐漸衰弱,而今是桂婁部取而代之。

漢代時,朝廷賜給這個部族鼓吹和藝人,他們常常從玄菟郡得到朝服等物。

後來他們逐漸驕奢恣肆,不再親自到玄菟郡,而是在東部邊境築起一個小城門,把朝服等物放在這裡,每年朝會時取走它們。

今天當地人還稱這個城叫幘溝..。

溝..,是高句麗的名城。

這裡設置官吏的規矩是,有對盧官,就不再設沛者官,有沛者官就不設對盧官。

國王宗族中的大加,都叫古雛加。

涓奴部原來是一國之主,而今雖然不再稱王,但仍為首領,所以也叫古雛加,也可以設立宗廟,祭祀辰星及社稷。

絕奴部後來與王族通婚,所以也叫古雛加。

各個大加官下也都有自己的使者、皂衣先人,他們都要在國王那裡備案。

如果是卿大夫的部屬,朝會起坐,不能和國王的部屬同列。

這個國家的豪強大戶不必勞作,這種人有萬餘口,他們的部屬家僕供給他們衣食。

當地土著喜歡歌舞,各個部落每當夜幕降臨,常常是男一女群聚,相互唱歌嬉戲。

國郡沒有大倉庫。

每家都有小倉庫,叫桴京。

當地人好清潔,擅長釀造。

跪拜時伸一腳,這一點與夫余不同。

走路很快。

在十月份祭天,國家大會叫東盟。

每當這個大會,人們多穿錦繡衣服,並用金銀裝飾。

大加、主簿頭戴圍巾,但像頭巾卻又沒有飄帶。

小加戴折風,形狀像帽子。

這個國家東部有個巨大的洞一穴一,叫隧一穴一。

十月份國中召集大會,迎接隧神,在國東部祭祀,在神座上放置木隧。

沒有監獄,凡遇犯罪事,眾人加以評議,然後殺死罪犯,並將其妻子孩子貶為奴婢。

當地的婚姻風俗是,雙方定婚後,女家到屋後蓋個小屋,叫婿屋。

女婿在晚上來到女家門外,跪拜,要求和女孩同宿,要這樣一而再、再而三懇求,女方父母才讓女孩到小屋中和女婿同宿。

積蓄錢財,等生下的兒女長大後,讓婦人回一娘一家。

當地風俗一婬一蕩。

男一女結婚後,便開始慢慢做送終之衣。

發喪多很隆重,金銀財寶,都要陪葬。

墳墓用石頭填封,然後種植松柏。

當地馬很小,登山輕便快捷。

當地人很有勁,好鬥,沃沮、東歲都依附他們。

又有小水貊。

句麗立國,依傍大水而居。

西安平縣北有小河,南流入海,高句麗的旁支依傍小河而立國,所以叫小水貊。

當地盛產名弓,又叫貊弓。

王莽最初派遣高句麗的兵力討伐胡人,高句麗不願出兵,但王莽強迫派遣。

於是高句麗中很多人逃出塞外,做了強盜。

遼西大尹田譚追殺這些人,結果反被這些人所殺。

州、郡、縣都把罪過歸於句麗侯..。

嚴尤奏表說:「貊人犯法,不應歸罪於..,應當安一撫他們。

而今給他們定罪,恐怕會一逼一迫他們反叛。」

王莽不聽勸告,下詔要求嚴尤討伐。

嚴尤誘使句麗侯..期會,至而殺死..,並將..的頭顱傳送到長安。

王莽很高興,向天下發佈告示,將高句麗改名為下句麗。

那時高句麗為侯國。

漢光武帝八年(32),國王派人向朝廷進貢,開始稱王。

在漢殤帝和漢安帝年間,句麗王宮不斷侵擾遼東,於是便將它歸屬玄菟郡。

遼東太守蔡風、玄菟太守姚光把宮視為二郡的大害,於是派兵討伐。

宮假裝投降請和,二郡兵力不再前進。

宮藉機秘密派遣軍隊進攻玄菟郡,焚燒候城,進入遼東城,殘殺官兵百姓。

後來宮又侵犯遼東。

蔡風派小部隊追討,結果被宮打敗。

宮死後,他的兒子伯固繼位。

漢順帝、漢桓帝時,伯固又侵犯遼東、新安、居鄉等地,同時又進攻西安平,在路上殺死帶方縣令,搶走樂一浪一太守的妻子和孩子。

漢靈帝建寧二年(16一9),玄菟太守耿臨出兵討伐,斬殺了幾百人。

伯固投降,其地歸屬遼東。

熹平中(172~177),伯固乞求附玄菟郡。

公孫度在東部沿海稱雄時,伯固派遣大加優居、主簿然人等協助公孫度擊討富山叛賊,大獲全勝。

伯固死,有兩個兒子,長子叫拔奇,次子叫伊夷模。

拔奇無德無才,當地人擁立伊夷模作了國王。

自伯固時起,句麗就不斷侵擾遼東,又接納了逃亡的胡人五百多家。

建安中(196~220),公孫康出軍進攻句麗,攻破城邑。

拔奇埋怨國人,自己為長子卻不能繼承王位,於是和涓奴部加官各自統領部屬三萬多人向公孫康投降,還住沸流水。

投降的胡人這時也背叛了伊夷模。

伊夷模只得換地,另外開闢新國,就是今天所在的地址。

拔奇移向遼東,他的兒子留在句麗國,今古雛加馬交位居就是拔奇留守的兒子。

後來他們又進犯玄菟,玄菟和遼東聯合起來,大敗句麗。

伊夷模沒有兒子,與灌奴部通一奸一,生子叫位宮。

伊夷模死後,位宮繼承王位。

他的曾祖也叫宮。

據說宮剛出生時就能睜開眼睛四顧,當地人不喜歡他。

等宮長大後,果然凶狠暴虐,燒殺搶掠,國家日漸衰落。

而今的國王位宮剛出生也能睜開眼睛環顧,當地人認為他像乃祖,所以給他取名叫位宮。

位宮很有勁,善騎馬,會射獵。

景初二年(238),太尉司馬懿率軍討伐公孫淵,位宮派主簿大加統領數千人助戰。

正始三年(242),位宮侵犯西安平。

詳情見《毋丘儉傳》。

東沃沮在高句麗蓋馬大山的東邊,濱臨大海。

其地形是東北狹小,西南漫長,約千餘里。

其北部與挹婁、夫余,南部與歲貊相接壤。

有五千多戶人家,沒有大君主,世世代代以部落而居,各有首領。

當地語言與句麗大體相同,有時又小有差異。

漢代初年,燕國逃亡的人衛滿統治朝鮮,當時沃沮歸附在衛滿手下。

漢武帝元封二年(前109),討伐朝鮮,殺死衛滿的孫子右渠,把其領地一分為四,把沃沮城變為玄菟郡。

後來他們又受到夷貊的侵略,於是把郡遷到高句麗西北。

這就是今天所說的玄菟郡治的故址。

沃沮後又歸屬樂一浪一。

漢王朝認為此地遼闊,在單單大領的東面,又設置東部都尉,以不耐城作為政衙門所在地,統領七個縣,當時沃沮也在其中。

漢建武六年(30),減省邊郡,於是廢都尉。

各以其中的渠帥作為縣侯。

不耐、華麗、沃沮等都是侯國。

少數民族部落互相攻伐,惟有不耐歲侯至今還設置有功曹、主簿等官,都是歲人擔任。

沃沮各個部落的首領,都自稱三老,這是原來縣國的制度。

正始六年(245),樂一浪一太守劉茂、帶方太守弓遵因為領東歲歸屬句麗,起兵討伐。

不耐侯等投降。

正始八年(247),他們到朝廷進貢,朝廷下詔封他為不耐歲王。

當地人雜居漢人中間,四季都要到郡衙拜謁。

每當二郡有軍事調動,都供給軍需,朝廷對待他們同內地居民一樣。

韓,在帶方的南邊,東西都是海,南邊與倭國相接。

方圓四千里。

有三個宗支,即馬韓、辰韓和弁韓。

辰韓,就是古代的辰國。

馬韓在西部。

當地土著種莊稼,養蠶桑,織綿布。

各有首領,最高的叫臣智,其次是邑借。

散居在山海之間,沒有固定的城鎮。

有五十多個小一柄一,是爰襄國、牟水國、桑外國、小石索國、大石索國、優休牟涿國、臣賁沽國、伯濟國、速盧不斯國、日華國、古誕者國、古離國、怒藍國、月支國、咨離牟盧國、素謂乾國、古爰國、莫盧國、卑離國、占離卑國、臣釁國、支侵國、狗盧國、卑彌國、監奚卑離國、古蒲國、致利鞠國、冉路國、兒林國、駟盧國、內卑離國、感奚國、萬盧國、辟卑離國、臼斯烏旦國、一離國、不彌國、支半國、狗素國、捷盧國、牟盧卑離國、臣蘇塗國、莫盧國、古臘國、臨素半國、臣雲新國、如來卑離國、楚山塗卑離國、一難國、狗奚國、不雲國、不斯賁邪國、爰池國、乾馬國、楚離國等。

大的國家有一萬多戶,小一柄一幾千戶,總共十餘萬戶。

辰王以月支國作為政一府所在地。

臣智有的加優呼臣雲遣支報安邪磈支賁臣離兒不例拘邪秦支廉的稱號。

其官吏有魏率善、邑君、歸義侯、中郎將、都尉、伯長等。

侯准僭號稱王,被燕國逃亡之人衛滿攻破,他率領左右隨從逃海島,居韓地,自稱韓王。

這之後滅絕。

今天的韓人還有祭祀他們的。

漢代時歸屬樂一浪一郡,每年四個季節都要朝拜。

漢桓帝、漢靈帝末年,韓歲日益強盛,郡縣不能控制。

當地人多流入韓國。

建安中(196~220),公孫康將屯有縣以南的荒地劃分出來,叫帶方郡,派遣公孫模、張敞等人收集各地流民,起兵討伐韓歲,原先的居民才稍稍離開一些。

其後倭、韓歸屬帶方郡。

景初年間(237~239),魏明帝秘密派遣帶方太守劉昕、樂一浪一太守鮮於嗣跨海平定二郡,韓國各臣智賜給邑君印綬,其次賜予邑長。

當地風俗講究服飾。

屬下到郡裡拜謁,都穿戴好衣帽,自佩印綬到賜衣帽有一千多人。

部從事吳林認為樂一浪一本來管轄韓國,將辰韓劃分成八個國家歸屬樂一浪一,各地驛使傳達音迅難免有出入,臣智激怒韓國,於是攻帶方郡崎離官。

當時帶方郡太守弓遵、樂一浪一郡太守劉茂起兵討伐,弓遵戰死,二郡於是滅掉了韓國。

其地風俗沒有綱紀。

國家雖有首領,但各個部落混雜居住在一起,不能統一管理指揮。

無跪拜的禮節。

居住在草屋土室中,像墳頭一樣,窗戶在上部,全家都住在一起,不分男一女老少。

其葬俗是有外棺,無內棺。

不會騎牛馬,牛馬都用來陪葬。

把瓔珠視為寶物,有的縫在衣服上作為裝飾,有的當作項鏈或是耳墜,不把金銀錦繡視為寶物。

當地人一性一情強勇,頭髮盤綣頭上,穿布袍、獸皮鞋。

每當國中有勞役之事,或官府讓他們築城,勇敢健壯的青年人都用大繩子穿過大皮子作兜,又用一尺長的木鍤鏟土,整天呼喊出力,彷彿感覺不到痛。

既用來鼓勵勞動,又把這些看作是有力氣的表現。

當五月播種後,祭祀鬼神,聚在一起載歌載舞,晝夜痛飲。

他們跳的舞有幾十人參加,以腳踏地,用手相應,節奏很像鐸舞。

十月收割完畢,還要照例慶賀。

他們迷信鬼神,每部落都選一人主管祭祀天神,這個人叫天君。

每個國各有別邑,叫蘇塗。

豎一立大木頭,懸上鈴鼓,敬事鬼神。

一些逃亡到這裡的人都不願回去,喜好作賊。

當地人說蘇塗的含義,就像浮屠,以勸善戒惡。

在北部靠近郡治的幾個國家稍微知道一些禮俗。

而遠離郡治的人就像是囚徒奴僕相聚一樣沒有秩序。

沒有什麼珍寶。

野獸飛禽草木與中國差不多。

出產大栗,像梨一樣大,多出細尾雞,尾巴有五尺多長。

男子很多都紋身。

還有一個地方叫州胡,位於馬韓西邊的海島上,人們身材短小,語言與韓國不同。

像鮮卑一樣不留頭髮,但穿韋衣,喜歡養牛和豬。

他們的衣服有上身沒下一身,好像一裸一體似的,乘船往來,與韓國通商。

辰韓在馬韓的東部,據活著的老人們說,他們的祖先是為逃避秦朝的賦役來到韓國的。

馬韓把東邊地界劃給他們,有城柵。

他們語言和馬韓不同。

把國叫邦,弓叫弧,賊叫寇,行酒叫行觴。

彼此以徒相稱,好像秦代的人,不僅僅是燕齊的後代。

稱樂一浪一人為阿殘。

東部少數民族管我叫阿,認為樂一浪一人是他們的殘餘。

天還有稱之秦韓的。

開始有六個國,後來逐漸分為十二個國家。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三國誌白話文
《三國誌》簡介卷一 魏書一 武帝紀第一卷二 魏書二 文帝紀第二卷三 魏書三 明帝紀第三卷四 魏書四 三少帝紀第四卷五 魏書五 后妃傳第五卷六 魏書六 董二袁劉傳第六卷七 魏書七 呂布張邈臧洪傳第七卷八 魏書八 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卷九 魏書九 諸夏侯曹傳第九卷十 魏書十 荀彧荀攸賈詡傳第十卷十一 魏書十一 袁張涼國田王邴管傳第十一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卷十三 魏書十三 鍾繇華歆王朗傳第十三卷十四 魏書十四 程郭董劉蔣劉傳第十四卷十五 魏書十五 劉司馬梁張溫賈傳第十五卷十六 魏書十六 任蘇杜鄭倉傳第十六卷十七 魏書十七 張樂於張徐傳第十七卷十八 魏書十八 二李臧文呂許典二龐閻傳第十八卷十九 魏書十九 任城陳蕭王傳第十九卷二十 魏書二十 武文世王公傳第二十卷二十一 魏書二十一 王衛二劉傅傳第二十一卷二十二 魏書二十二 桓二陳徐衛盧傳第二十二卷二十三 魏書二十三 和常楊杜趙裴傳第二十三卷二十四 魏書二十四 韓崔高孫王傳第二十四卷二十五 魏書二十五 辛毗楊阜高堂隆傳第二十五卷二十六 魏書二十六 滿田牽郭傳第二十六卷二十七 魏書二十七 徐胡二王傳第二十七卷二十八 魏書二十八 王毌丘諸葛鄧鍾傳第二十八卷二十九 魏書二十九 方技傳第二十九卷三十 魏書三十 烏丸鮮卑東夷傳第三十卷三十一 蜀書一 劉二牧傳第一卷三十二 蜀書二 先主傳第二卷三十三 蜀書三 後主傳第三卷三十四 蜀書四 二主妃子傳第四卷三十五 蜀書五 諸葛亮傳第五卷三十六 蜀書六 關張馬黃趙傳第六卷三十七 蜀書七 龐統法正傳第七卷三十八 蜀書八 許麋孫簡伊秦傳第八卷三十九 蜀書九 董劉馬陳董呂傳第九卷四十 蜀書十 劉彭廖李劉魏楊傳第十卷四十一 蜀書十一 霍王向張楊費傳第十一卷四十二 蜀書十二 杜周杜許孟來尹李譙郤傳第十二卷四十三 蜀書十三 黃李呂馬王張傳第十三卷四十四 蜀書十四 蔣琬費禕姜維傳第十四卷四十五 蜀書十五 鄧張宗楊傳第十五卷四十六 蜀書一 孫破虜討逆傳第一卷四十七 蜀書二 吳主傳第二卷四十八 蜀書三 三嗣主傳第三卷四十九 蜀書四 劉繇太史慈士燮傳第四卷五十 蜀書五 妃嬪傳第五卷五十一 蜀書六 宗室傳第六卷五十二 蜀書七 張顧諸葛步傳第七卷五十三 蜀書八 張嚴程闞薛傳第八卷五十四 蜀書九 周瑜魯肅呂蒙傳第九卷五十五 蜀書十 程黃韓蔣周陳董甘凌徐潘丁傳第十卷五十六 蜀書十一 朱治朱然呂范朱桓傳第十一卷五十七 蜀書十二 虞陸張駱陸吾朱傳第十二卷五十八 蜀書十三 陸遜傳第十三卷五十九 蜀書十四 吳主五子傳第十四卷六十 蜀書十五 賀全呂周鍾離傳第十五卷六十一 蜀書十六 潘濬陸凱傳第十六卷六十二 蜀書十七 是儀胡綜傳第十七卷六十三 蜀書十八 吳范劉惇趙達傳第十八卷六十四 蜀書十九 諸葛滕二孫濮陽傳第十九卷六十五 蜀書二十 王樓賀韋華傳第二十上注表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