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誌白話文》卷二十六 魏書二十六 滿田牽郭傳第二十六:滿一寵一傳,滿一寵一,字伯寧,山陽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三國誌白話文》卷二十六 魏書二十六 滿田牽郭傳第二十六

三國誌白話文

卷二十六 魏書二十六 滿田牽郭傳第二十六

(滿一寵一傳、田豫傳、牽招傳、郭淮傳)

滿一寵一傳,滿一寵一,字伯寧,山陽昌邑人。

十八歲時任郡中督郵。

當時那個地方鄉民李朔等人,各自擁有自己的武裝,侵害百姓。

太守派遣滿一寵一明察此事。

李朔等人前來請罪,不再侵擾百姓。

其後滿一寵一任高平令。

有一張苞,身為郡中督郵,貪贓枉法,行一賄,擾亂政事。

滿一寵一得知他在專為官吏住宿的客舍時,率部下突然將他逮捕,歷數他的犯罪事實,當日便在監獄中把他打死,爾後自己也辭職回家。

魏武帝曹一操一在兗州,徵召滿一寵一為從事。

曹一操一任大將軍時,又召任滿一寵一為西曹屬,任許縣令。

當時曹一操一從弟曹洪以曹氏宗室自居,身份很高貴。

他有個朋友在許縣多次犯法,滿一寵一依法懲辦了此人。

曹洪給滿一寵一寫信求情,滿一寵一置之不理。

曹洪又上告到曹一操一,曹一操一將許縣主事官召來。

滿一寵一知道曹一操一有放掉之意,便迅速將此人處決。

曹一操一高興地說:「身擔重任負責處理公務的人,難道不應當像這樣做嗎?」

原太尉楊彪被關在縣屬監獄裡,尚書令荀彧、少府融等人都曾叮囑過滿一寵一:「只須審問,不要拷打。」

滿一寵一置之不理,照舊依法嚴審考訓。

幾天後,滿一寵一請求拜見曹一操一,說:「考審楊彪沒有發現罪證。

對該殺的人首先要公佈其罪證。

此人海內聞名,如果證據不足而殺了他,必失信於民,願您三思,萬勿匆忙行一事。」

曹一操一當即就放了楊彪。

起初,荀彧、孔融等聽說拷打了楊彪,都大為震怒,但後得知滿一寵一處理此事的結果,對滿一寵一更加友善了。

當時,袁紹在河北勢力強大,在他的家鄉汝南,很多門徒賓客都在那裡各縣擁兵自守。

為此,曹一操一憂心忡忡,委派滿一寵一為汝南太守。

滿一寵一招募了五百人左右,攻下二十多個營壘。

又用計引一誘那些沒有投降的首領,在席間殺死十餘人,一時叛亂都被平定。

收民二萬餘戶,獲兵二千餘人,命令他們歸田耕作。

建安十三年(208),滿一寵一隨曹一操一征討荊州。

大軍回師後,曹一操一命令滿一寵一代理奮威將軍,屯兵當陽。

孫權不斷侵擾東部邊境,曹一操一又召滿一寵一為汝南太守,並賜給他關內侯的爵位。

關羽包圍襄陽,滿一寵一協助征南將軍曹仁屯兵樊城,迎擊關羽。

左將軍於禁等因為大雨連綿,漢水上漲而被關羽消滅。

關羽猛攻樊城,樊城城牆常常被大水沖毀,眾人都大驚失色。

有人對曹仁說:「今日所面臨的危機,我們是力所不能及的。

現趁關羽尚未大舉包圍,趕緊在夜裡乘小船棄城而逃,雖失掉樊城,卻可保全一性一命。」

滿一寵一說:「山水來去迅急,希望它不會持續很久。

聽說關羽已派遣部下集結於郟縣。

自許縣以南,老百姓人心惶惶。

關羽所以不敢再推進一步,是怕背部受敵。

如果現在棄城而逃,洪河以南的領土,便拱手讓給關羽了,不再屬於我們。

願閣下再堅持一下。」

曹仁說:「對!」滿一寵一淹死自己的白馬,與軍士一起盟誓。

正好這時徐晃率援兵趕來,滿一寵一奮力衝殺,立下戰功,關羽只得退卻。

滿一寵一因功被封為安昌亭侯。

魏文帝曹丕即位,任滿一寵一為揚武將軍。

在江陵打敗東吳軍隊,他因功又被封伏波將軍,屯兵新野。

大軍討伐東吳,至一精一湖,滿一寵一率諸軍在前,與敵兵一水之隔。

滿一寵一命令手下將領:「今夜風很急,敵人定會來燒軍營,應做好準備。」

各路軍隊都提高了警惕。

到半夜,果然有十來股軍隊來燒軍營。

滿一寵一率兵乘其不備擊潰敵兵,因此晉封南鄉侯。

黃初三年(222),滿一寵一被授予符節和斧鉞。

黃初五年(224),被任命為前將軍。

魏明帝曹睿即位,又晉封滿一寵一為昌邑侯。

太和二年(228),滿一寵一任豫州刺史。

太和三年(229)春天,投降的人說,東吳進入戰備狀態,揚言要到江北來狩獵,孫權要親自出馬。

滿一寵一估計敵人一定會襲擊酉陽,於是也加緊戰備。

孫權聞訊,只得退還。

那年秋,派曹休從廬江南到合肥,派滿一寵一向夏口。

滿一寵一上疏言道:「曹休雖聰明果敢,但很少用兵,實踐經驗不足。

今所行線路,背後是湖,旁邊是長江,前進容易,退卻卻難。

這樣的路是兵家所最忌諱的呀!如果進入無強口,應該做好充分準備。」

滿一寵一的上疏沒有送到,曹休就深入到無強口。

敵兵果真在無強口斷了去夾石的路,阻截了曹休的退路。

曹休邊戰邊退,正好朱靈等從後面攔截敵兵,與敵人相遇,敵人驚恐而逃,曹休得以生還。

這一年曹休死去。

滿一寵一以前將軍職代理都督揚州諸軍事。

汝南士兵和民眾慕戀滿一寵一,扶老攜幼,要隨滿一寵一一起走,無法阻止。

護軍上表要求剿殺首領。

魏明帝讓滿一寵一帶走親信部下的一千人,其餘的不再管了。

太和四年(230),滿一寵一為征東將軍。

這年冬,孫權聲稱要取合肥。

滿一寵一上表要求召集兗州、豫州兵力。

後來兩州兵力雲集,敵兵只好退還了。

朝廷命滿一寵一就此撤兵。

滿一寵一認為敵兵大舉退還,恐怕不是本意。

他們一定是佯裝退卻以麻痺我們,等我們撤軍後,好趁虛而入。

於是上表要求不要撤軍。

太和五年(231),東吳將領孫布派人到揚州求降,說:「因為路途遙遠不能前來致意,特請派兵前來迎接。」

揚州刺史王腸將孫布信傳到滿一寵一手裡,請求派兵馬前去迎接。

滿一寵一認為此必有詐,不派兵馬,替王腸寫信給孫布說:「你認識錯誤,迷途知返,想脫離災禍歸順我們,離開暴政,改走正道,值得讚揚。

今希望我們派兵迎接你們,但思來想去,兵少則不能保衛你們,兵多則又易洩露機密。

暫且設密計以成全你的志向,臨時再商討辦法。」

正好這時滿一寵一被召入朝,臨行前他命令留府長史:「若王腸想要前往迎接,不要給他派兵。」

王腸因為不能從滿一寵一處索得兵馬,於是就派遣督將,率步兵騎兵七百人前往迎接孫布。

孫布在夜裡突然襲擊,督將逃走,七百人死傷大半。

當初,滿一寵一與王腸不和,王腸的同一黨一詆毀滿一寵一年老力衰,言行荒謬,不合事理。

因此魏明帝才召滿一寵一入朝。

滿一寵一到京城後,身一體康健。

魏明帝見狀,又要求滿一寵一回到原職去。

滿一寵一不止一次上表,要求留在京城。

魏明帝下詔說:「從前廉頗為向使者表示自己身一體健康,仍可帶兵打仗,一頓吃掉斗米、十斤肉。

馬援六十二歲時仍請兵戰鬥,據馬鞍顧視,以示可用。

今你未老而自謂已老,怎不以廉頗、馬援自比呢?要想法保衛邊境,為國效力呵。」

太和六年(232),東吳大將陸遜移兵廬江,不少人認為應趕快救援,滿一寵一說:「廬江雖小,但是兵一精一將猛,定能堅守一段時日。

再說,敵軍棄船深入二百里,後方空虛,正宜誘其深入,乘機擊敗他們。

應當聽之任之,讓其推進,讓他們連逃跑都來不及。」

整肅軍隊開往楊宜口。

敵兵聽說大兵東下,當夜逃走了。

當時,孫權每年都有進攻之計。

青龍元年(233),滿一寵一上疏說:「合肥城南面江靠湖,北面遠接壽春,敵兵圍攻合肥,得以依恃水勢。

官兵救援,應當先攻破其主力軍,然後才能解圍。

應當轉移城內的兵力向西三十里,那裡可以依據地勢奇險,再加上城兵固守。

這是引敵出洞而斷其退路的上計。」

護軍將軍蔣濟則以為:「如此做是向敵人示弱,而且看見敵人的煙火就毀壞自己的城池,這可是不攻自破呀!如果情形真是到了這地步,則敵兵必肆無忌憚地掠奪,我兵則必然以淮北為守了。」

因此明帝沒有同意滿一寵一的意見。

滿一寵一又上表:「孫子說:兵者,實為詭變之道。

本來有能力,但卻讓敵兵認為貧弱而不能,予以小利麻痺敵人使其驕傲,而以為我們害怕了。

這就是所謂形與實不必相符的道理。

孫子又說:『善於誘引敵人示以假象。

』今趁敵兵未到之前,移兵城外,內布一精一兵,這是設假象而誘敵深入之道。

誘敵遠離水路,相機而動,則外能禦敵,內能生福。」

尚書趙咨認為滿一寵一的計謀更符合實際,於是皇帝下詔照此辦理。

這一年,孫權親自率兵,欲包圍新城,但因為此城離水路太遠,在水上停留二十天不敢下船。

滿一寵一對各位將領說:「孫權得知我移兵城外,一定會誇下海口。

現在前來展示其實力,邀取寶名。

雖然他不敢再推進,但一定會上岸來炫耀一下兵力,以示其兵多將廣。」

於是在合肥城的隱蔽處埋伏步兵騎兵六千人,等待敵兵自投羅網。

孫權果然上岸耀武揚威,滿一寵一佈署的伏兵突然衝過來猛襲敵兵,殺死了敵人幾百人,還有一些落水而死。

青龍二年(234),孫權親自統率十萬大軍來到合肥新城。

滿一寵一招募勇一猛之士數十人,折松枝作成火炬,又灌上麻油,順風放火,燒掉敵兵的作戰器械,又射死孫權的侄子孫泰。

敵兵只好撤退。

青龍三年(235)春天,孫權派兵數千家到江北屯田。

這年八月,滿一寵一認為,正值莊稼收割季節,男一女老少,佈滿田野。

而屯兵的士兵離城有數百里遠,可乘其不備,突然襲擊。

於是派遣長吏率兵沿江東下,摧毀各個屯兵營,焚燒許多穀物後撤回。

皇帝下詔嘉獎滿一寵一,同時將所獲的東西全部賞賜給將士。

景初二年(238),朝廷因為滿一寵一年老而召回京城,授以太尉官職。

滿一寵一不好積蓄,所以家無餘財。

皇帝下詔說:「閣下領兵在外,一心向公,有季孫行父和祭遵的風範。

賜田十頃,谷五百斛,錢二十萬,以表彰你清忠儉約的高風亮節。」

滿一寵一前後增加的封邑共有九千六百戶,子孫二人封為亭侯。

正始三年(242)卒,謚號景侯。

兒子滿偉繼承爵位。

滿偉以風格度量知名於世,官至衛尉。

田豫傳,田豫,字國讓,漁陽雍奴人。

劉備投奔公孫瓚時,田豫還年幼,自己投奔劉備,勇氣十足,因得劉備器重。

劉備為豫州刺史時,田豫因為母親年老,請求回家。

劉備揮淚與他告別,說:「很遺憾不能和你共創大業了。」

公孫瓚讓田豫任東州縣令。

公孫瓚的將領王門背叛了他,並替袁紹率兵萬餘人前來進攻。

當時人心惶惶,很多人主張投降。

田豫登上城門對王門說:「公孫瓚對你不薄,可你還是棄他而去。

也許你是迫不得已,但現在你卻為虎作倀,才知你是一個亂臣賊子。

我盡避智識淺薄,但也知道如何謹守城池。

我既已接受守城的任務,你為何還不猛攻?」

王門很慚愧,只好撤退。

公孫瓚知道田豫有權謀,但並沒有重用他。

公孫瓚失敗後,鮮於輔為眾人推舉,代理太守的職權。

鮮於輔很欣賞田豫,任命他為長史。

當時群雄並起,鮮於輔不知所從。

田豫勸他說:「最終能平定天下的人只有曹一操一。

應趕快歸附他,這樣才免除後禍。」

鮮於輔聽從了他的計策,得到曹一操一的任用。

曹一操一又任命田豫為丞相軍謀掾,擔任穎陽、朗陵縣令,又轉升為弋陽太守。

所到之處,政績頗佳。

鄢陵侯曹彰征伐代郡,任命田豫為相。

駐軍在易縣以北,敵騎兵埋伏一在那裡,向部隊發起進攻。

軍內頓時一片騷亂,不知如何是好。

田豫根據地形,把戰車排成圜陣,弓箭手在陣內拉弓以待,又設一精一兵守衛在車間的空隙處以防不測。

敵兵攻不進來,只好撤退。

田豫追擊,打敗敵兵,又乘勝追殺,平定代郡。

田豫遷任南陽太守。

此前,郡內有個叫侯音的人反叛,聚合幾千人在山中為盜,是郡中的一大禍患。

前任太守抓住了其中的五百多人,上書朝廷要求處死他們。

田豫逐一查檢了這些人,給予安慰,讓他們改過自新,打開枷鎖,放了他們。

這些囚犯十分感動,叩頭表示願意效力,並互相轉告。

一時間,聚集的強盜都散了伙,郡內平靜下來。

田豫把這些情況上報朝廷,曹一操一十分欣賞。

魏文帝曹丕初繼位,北邊少數民族日益強盛,經常進犯邊境。

於是任命田豫持節護烏丸校尉,與牽招、解鯭並護鮮卑。

從高柳以東、歲貊以西,鮮卑有幾十個部落,比能、彌加、素利各霸一方。

他們又互相盟誓,不允許用馬和中國進行貿易。

田豫認為各少數民族一團一結一心對中國不利,於是設計離間,讓他們彼此猜忌,互相進攻。

素利首先違背誓約,出一售一千匹馬給官府。

比能為此而進攻素利。

素利向田豫求救。

田豫又怕他們相互兼併,為害更甚,應當討伐首惡,鼓勵行善之人,以便向少數民族昭示中國講求信義。

於是率領一精一銳部隊,深入敵後,前後包圍,斷絕了退路。

田豫繼續進軍,大約在離敵營十里開外的路程安營紮寨,收聚了好多牛馬糞,把它們點燃,自己率兵從旁路撤走。

敵人見煙火不熄,以為田豫還在,等田豫他們走了十幾里,敵人才發現,於是又派兵追趕,直至馬城,把馬城圍個水洩不通。

田豫秘密佈置,讓司馬高舉戰旗,擊鼓,率步兵從南門出擊。

敵人都被吸引過去。

田豫率領一精一兵強將從北門衝出,鼓聲四起,兩頭夾擊,出其不意,將敵人的包圍衝散,他們丟下武器馬匹,撒腿而逃。

田豫率兵追殺了二十多里,一屍一橫遍野。

又有烏丸王骨進狂傲不恭。

田豫出塞巡視,只帶了百餘名騎手進入骨進營地。

骨進拜迎時,田豫命令手下人斬殺骨進,當眾公佈他的罪狀。

骨進部下全都嚇得不敢動。

田豫把骨進的弟弟推舉出來作了烏丸王。

從此胡人非常敬畏田豫。

山間強盜高艾,聚合了幾千人馬,常常搶掠燒殺,成為幽、冀兩州的公害。

田豫誘使鮮卑首領素利斬殺了高艾,將其首級傳送到京城。

田豫被封為長樂享侯。

他任校尉有九年之久,抗禦少數民族部落的反叛,經常採取控制少數民族之間的兼併,同時使用離間計挑一撥其相互關係的方法削弱他們的實力。

凡是那些為胡人謀利而對中國構成威脅的人,田豫都能設計使其陰謀破產,並讓他們不得安寧。

很多事情尚未做完,可是幽州刺史王雄的追隨者想讓王雄任烏丸校尉,於是詆毀田豫,說他在邊境無事生非。

於是田豫又被任命為汝南太守,加殄夷將軍封號。

太和末年(233),公孫淵在遼東反叛。

朝廷想派人領兵征討,一時又找不出合適人選。

中領軍楊暨推薦田豫,於是任命田豫以汝南太守職都督青州諸軍事,持朝廷符節,前往征討。

這時,東吳派人與公孫淵相勾結。

魏明帝曹睿認為敵人強大,又要渡海打仗,於是下詔讓田豫停止進軍。

田豫認為敵船將要返回,加之天晚風急,敵人害怕風一浪一,漂到東邊又無岸,肯定會在成山靠岸的,而成山沒有藏船的地方,只能沿海岸停泊。

他巡察山勢,阻住險要路段,列兵把守。

於是進入成山,登上漢武舊觀。

敵船返回,無路可逃,果然遇到狂風,很多船都觸礁沉沒,敵兵隨波一浪一爬到岸上,魏軍抓獲了很多俘虜。

起初,很多將領都嘲笑田豫在這裡空等敵人。

等敵人被擊敗後,他們又都爭相出謀劃策,請求追到海上去截取船隻。

田豫擔心那些可走的士兵會決一死戰,不同意他們的意見。

起初,田豫以汝南太守身份都督青州諸軍事,青州刺史程喜很不服氣。

在制定軍事方針時,兩人常常有分歧,程喜知道明帝喜歡珠寶,於是秘密奏表說:「田豫雖創立戰功,但紀律松一弛,俘獲了很多兵器、珠寶,都散在眾人之手而不上繳官府。」

因此田豫的戰功沒有得到朝廷的表彰。

後來,孫權率領號稱十萬的浩浩大軍,進攻新城。

征東將軍滿一寵一想率大軍前去解救。

田豫說:「敵人此舉進攻,顯然不是為小利而來,而是想借進攻新城作幌子,誘使我大軍出戰。

應當讓他們攻城,殺殺他們的銳氣,不應當與他們正面交鋒。

城池攻不下來,敵人就會感到疲憊,我們便可乘機反擊敵人,一定會大獲全勝。

如果敵人能預見此計,他們就不會攻城而是自動撤走。

如果我們進軍,正好中了他們的計。

大軍動向,要叫對方琢磨不透,不應當聽任敵人調動。」

田豫上書說明想法,明帝同意他的意見,敵人只好退走。

後來,敵人又來進攻,田豫迎面出擊,敵人又退走。

突然,在夜裡軍營大亂,說:「敵人又來了。」

田豫仍躺著不動,命令部下:「有敢動搖軍心者必殺。」

不久,發現根本沒有軍情。

景初末年(239),增加田豫食邑三百戶,加上以前的,共八百戶。

正始初年(240),陞遷為持符節護匈奴中郎將,加振威將軍封號,任并州刺史。

外域的少數民族久聞田豫的威名,相繼前來進貢。

州郡內社會治安良好,百姓十分感念他。

後又升為衛尉,他反覆乞求遜位,太傅司馬懿認為田豫一精一力還飽滿,給他寫信,沒有答應。

田豫又寫信給司馬懿說:「年過七十而仍佔據官位,就好像鐘鳴漏盡,而仍在夜裡行走,是要傷害人的。」

於是堅決辭職。

征拜為太中大夫,俸祿與九卿相同。

死時八十二歲。

他的兒子彭祖繼承爵位。

田豫清儉約素,凡朝廷的賞賜都分給部下。

每當少數民族和有人私下贈與東西時,都記錄在冊,收進官府,不放在家裡,家裡常常清貧。

即使那些和田豫不和的人,也都欽佩田豫高尚的節一操一。

嘉平六年(254),朝廷下詔表彰田豫,賜給他們家錢糧。

這些情況,在《徐邈傳》中有記載。

牽招傳,牽招,字子經,安平觀津人。

十多歲時跟同縣樂隱求學。

後來,樂隱在車騎將軍何苗幕下任長史,牽招跟隨他以便結束學業。

這時京城大亂,何苗、樂隱被殺。

牽招和樂隱的另一學生史路一起冒著生命危險,將老師樂隱的一屍一首收殮起來,送回家裡安葬。

路上遇有強盜搶劫,史路等人都逃跑了,強盜想劈開棺材取釘,牽招含淚求情,感動了強盜,竟放走了他。

牽招由此而知名。

冀州牧袁紹召牽招為督軍從事,並兼任烏丸突騎。

袁紹的親信違犯命令,牽招先斬後奏,袁紹很欣賞他的果斷,沒有追究此事。

袁紹死後,他又追隨袁紹之子袁尚。

建安九年(204),魏太祖曹一操一包圍鄴城。

袁尚派牽招到上一黨一去督辦軍糧。

未等牽招回來,袁尚便敗逃到中山。

當時袁尚外兄高幹任并州刺史。

牽招認為,并州地勢極好,左邊有恆山作為天險,右邊有大河可以固守,又擁兵五萬,北邊有強大的胡兵,所以他勸高幹把袁尚迎過來,聯合起來應付時變。

高幹不僅沒同意,反想設計害死牽招。

牽招知情後,暗自逃去。

因為距袁尚太遠,於是向東逃奔曹一操一。

曹一操一自任冀州牧,任牽招為從事。

曹一操一想征討袁譚,但是柳城烏丸想出兵協助袁譚。

曹一操一認為,牽招曾經任過烏丸突騎,於是派他到了柳城。

這時正好峭王也嚴備待戰,準備了五千騎兵援助袁譚。

同時,遼東太守公孫康自稱平州牧,派韓忠帶著單于的印綬來到峭王營,想授以官爵。

峭王召集人馬會合,韓忠也在場。

峭王問牽招:「從前,袁紹說他受天子之命,任命我為單于;而今曹一操一也說受天子之命任我為真單于。

同時,遼東太守又拿著印綬來。

這樣看來,誰該是正宗呢?」

牽招回答說:「從前袁紹承天子命令,可以有所拜封,但後來發生變故,天子命令曹公取而代之。

他說上書朝廷,拜您為真單于,是正宗,遼東是下屬部,哪有權稱封拜呢?」

韓忠說:「我們遼東在大海東邊,擁百萬大軍,又有扶余、歲貊的支持。

今天的形勢是強者為王,就是曹一操一也沒有資格自稱正宗!」牽招斥責韓忠說:「曹公允恭明哲,擁戴天子,討伐叛兵,安一撫各地,讓四海安寧。

而你們的君臣則只倚靠邊遠天險,違抗王命,還想擅權封拜,給國家丟臉,竟還敢抵毀曹公!」便將韓忠頭往牆上撞,拔刀要殺了他。

峭王驚恐萬狀,光著腳趕緊拖住牽招,請求饒韓忠一命,身邊的人也都嚇得不知所措,牽招退回座位上,向峭王說以利弊得失及成敗之理。

在場的人都離開座位,跪下來聆聽。

峭王辭退了遼東的使者,從此罷兵,不再援助袁譚。

曹一操一消滅了袁譚,任牽招為軍謀掾,隨從征討烏丸。

到了柳城,任護烏丸校尉。

回到鄴城,遼東把袁尚的腦袋送來,懸掛在馬市。

牽招見狀,十分悲痛,在首級下設祭壇。

曹一操一為牽招的義氣所感動,推舉他為茂才。

隨曹軍平定漢中,曹一操一回來後,留下牽招為中護軍。

平定漢中後,牽招回到鄴城任平虜校尉,率兵都督青州、徐州諸軍事。

擊敗東萊叛兵,殺死首領,東部疆域得以安寧。

魏文帝曹丕即位,派牽招為持節護鮮卑校尉,屯兵昌平。

當時,邊地居民多流散在山間河谷,還有逃入鮮卑部落的,有幾千人。

牽招發佈告示,勸說人們回到家園。

建義中郎將公孫集等率部下歸附,讓他們回到本郡。

又對鮮卑素利、彌加等十餘萬部民加以安一撫,讓他們在邊塞安頓下來。

魏國大軍要攻打東吳,將牽招招回。

回來後,魏軍又取消出征計劃,於是牽招被任為右中郎將,出任雁門太守。

此郡地處邊境,雖有官兵把守,但常有掠搶之事發生,牽招就把當地群眾招集起來,教他們如何戰備,又上表要求烏丸五百餘家出賦租,備好鞍馬,派他們深入偵查。

敵人每有進犯,就派兵迎擊,只要他們敢來,就打敗他們。

因此,無論官兵百姓,都大振膽氣,四野日漸安寧。

牽招又用離間計離間敵人。

鮮卑首領步度根、洩歸泥等與軻比能有矛盾,於是他們率三萬多戶百姓來到郡裡,請求歸附。

牽招下令還擊軻比能,殺死了軻比能的弟弟苴羅侯。

軻比能與烏丸歸義侯王同、王寄等,結下怨仇。

因此,牽招又親自率領歸泥等攻打軻比能,在雲中故郡打敗軻比能。

牽招又與河西鮮卑等十餘萬家相聯繫,整治陘北故城上館城,在此屯戍兵馬,威震內外,遠近胡人,都心悅誠服。

那些叛變逃亡的人,家屬都不敢窩藏,將他們交送出來。

於是遠近安寧,盜賊再也沒有出沒。

牽招又挑選有才識的人,送他們到太學讀書,然後叫他們再回故里,傳授他人。

幾年間,學校如雨後春筍般興盛起來。

郡治設在廣武,井水又鹹又苦,當地人推車挑擔,到很遠的河邊挑水,往返七里。

牽招勘察地形,根據山勢,開鑿河渠,引水入城,百姓深受其益。

魏明帝即位,賜牽招為關內侯。

太和二年(228)護烏丸校尉田豫出塞,在原馬邑城被軻比能所包圍,向牽招求救。

牽招整兵待發,但并州官吏根據通例禁止牽招出兵。

牽招認為持節的大將被包圍,情況危急,不能再拘泥所謂吏議而見死不救。

於是上表朝廷,隨即出發。

又發佈羽檄,縱論形勢,說他們要從西北偷襲敵人老窩,然後向東進軍,與敵人交鋒。

羽檄發佈後,田豫州的軍隊躍躍欲試。

又向敵人要塞發佈檄文,敵人頓感恐懼,紛紛離散,大軍攻到平城,敵人崩潰即逃。

軻比能又雲集騎兵來到平州塞北。

牽招秘密行軍突襲,砍下很多敵人的腦袋。

牽招認為西蜀敵將諸葛亮多次出擊,而軻比能狡猾,他們一定會有勾結,於是上表請求有所預防。

很多人認為他們彼此相距遙遠,都不相信此說。

諸葛亮在祁山時,果然派人和軻比能聯繫。

軻比能來到北地石城,與諸葛亮的軍隊相呼應。

皇帝命令牽招率兵出擊。

當時軻比能正回到漢南,牽招和并州刺史畢軌商議道:「胡人遷移不定,如果派兵窮追,恐難以趕上。

如果偷襲,山險路遠,軍需供一應不上,也難以成功。

可以讓兵力守在新興、雁門兩個關口,再出兵屯守陘北,對外可以起鎮撫作用,對內可以派兵種田儲蓄糧食。

等秋冬之際,糧足馬肥,聚合各路人馬,乘機攻討,定能取勝。」

計劃還未能施行,牽招就病死了。

牽招在郡裡任職長達十二年,威名遠揚。

他治理邊郡,功名僅次於田豫,頗得百姓感念。

漁陽傅容在雁門也有名望,功繼牽招,在遼東又創立軍功。

牽招的長子牽嘉繼承爵位,次子牽弘,酷像父親,勇一猛果斷,任隴西太守,隨鄧艾討伐西蜀,創立軍功。

鹹熙中(264~265)任振威護軍。

牽嘉與晉司徒李胤同母,早逝。

郭淮傳,郭淮,字伯濟,太原陽曲人。

建安中(196~220)被推舉為孝廉,任平原府丞。

曹丕為五官將,任郭淮為門下賊曹,又轉任為丞相兵曹議令史,隨曹軍征伐漢中。

曹一操一回洛陽後,留下征西將軍夏侯淵抵禦劉備,任郭淮為司馬。

夏侯淵與劉備作戰,郭淮有病未能成行。

夏侯淵被殺,軍中大驚,郭淮收集散兵,推舉蕩寇將軍張郃負責,各部軍營才安定下來。

第二天,劉備想渡漢水進攻。

各位將領認為敵我兵力懸殊,劉備會乘勝而擊,於是諸將都想依漢水作陣來狙擊劉備。

郭淮說:「這是向敵人示弱,不能擊敗敵人,這不是上策。

不如撤離岸邊,在遠處設陣,誘使敵人前來,等他們渡到河中央再發起進攻,一定可以打敗劉備。」

於是排好戰陣。

劉備疑心重重,不敢強渡。

郭淮佈署軍隊,堅決死守,沒有一點撤退的意思。

此事上報以後,曹一操一很讚許,任張郃為持節都督,又任郭淮為司馬。

曹丕即位後,賜郭淮為關內侯,轉為鎮西長史以及征羌護軍,協助左將軍張郃、冠軍將軍楊秋討伐山盜鄭甘及盧水叛亂的胡人,大獲全勝。

關中於是安定,百姓得以安居樂業。

黃初元年(220),郭淮奉命前來祝賀曹丕登基,在路上得病,所以遲了一些。

等到群臣歡會時,曹丕嚴肅地說:「從前大禹在塗山召會諸侯,防風來晚了,結果被殺。

而今普天同慶,你卻來遲,為什麼?」

郭淮答道:「我聽說五帝首先用德來開導臣民。

夏後時期朝政衰敗,才開始用刑。

而今我生逢唐虞盛世,因此知道自己不會遭受防風那樣的殺戮。」

曹丕聽了很高興,升任郭淮為領雍州刺史,封為射陽亭侯,五年後授以實職。

安定羌將領辟鱖反叛,被郭淮擊敗。

每當羌、胡有人來降,郭淮總是讓人詢問他們親戚的情況,比如男一女多少、年歲長幼等。

等見到他們,已略知他們的心意,關懷備至,人們都稱他為神明的官吏。

太和二年(228),西蜀丞相諸葛亮率兵出祁山,派將軍馬謖守街亭,高詳守列柳城。

張郃攻街亭,郭淮攻列柳城,均獲勝利。

在木包罕攻破隴西名羌唐鱖,於是郭淮被加封建威將軍。

太和五年(231),西蜀出鹵城。

當時,隴西糧食緊缺,一些人主張從關中運送。

郭淮恩威並施,讓羌、胡人出糧食以供軍需。

郭淮又轉為揚武將軍。

青龍二年(234),諸葛亮出斜谷,在蘭坑處屯田。

當時司馬懿屯兵渭南。

郭淮估計諸葛亮一定會爭奪北原,主張先佔領,很多人對此不以為然。

郭淮說:「如果諸葛亮跨過渭水登上北原,就可以連兵北山,斷絕隴道,驚嚇臣民和胡人,此乃國家安危之大患。」

司馬懿同意這種觀點,於是讓郭淮屯兵北原。

戰壕還沒修好,蜀軍壓境,郭淮奮力回擊。

過了幾天,諸葛亮率大軍西行。

諸將領都認為諸葛亮想攻西圍。

只有郭淮一人認為,這是諸葛亮虛張聲勢,是要讓魏軍大舉回應,而他一定會進攻陽遂。

那天夜裡,蜀軍果然進攻陽遂。

因為城中有防備,所以諸葛亮的謀算沒有成功。

正始元年(240),蜀將姜維出兵隴西。

郭淮進軍,追至強中。

姜維撤退後,郭淮又討伐羌族迷當等部,安一撫氐族人,遷移三千多戶百姓到關中地區。

轉任左將軍。

涼州休屠胡人梁元碧等率二千多家歸附雍州。

郭淮奏請讓這些人居住在安定郡的高平,為保障他們的安全,其後設置西州都尉。

郭淮又被任前將軍。

正始五年(244),夏侯玄伐蜀,郭淮率軍為前鋒。

郭淮估計形勢對己不利,就撤軍出走,避免了重大損失。

回師後明帝授郭淮持符節。

正始八年(247),隴西、南安、金城、西平諸羌餓何、燒戈、伐同、蛾遮塞等聯合起來反叛,包圍城鎮,南招蜀兵協助。

涼州名胡治無戴也舉兵反叛。

討蜀護軍夏侯霸率諸軍屯兵於為翅。

郭淮剛到狄道,很多人認為應當首先討平木包罕,這樣對內則平定惡羌,對外則可以挫敗西蜀的計謀。

郭淮估計姜維一定會進攻夏侯霸,於是進入風中,轉兵向南,接迎夏侯霸。

姜維果然進攻為翅,郭淮軍隊正好抵達,姜維逃去。

進而郭淮討伐諸叛羌,殺死餓何、燒戈,投降的人有幾萬。

正始九年(248),遮塞等屯兵河關、白土故城,依據河險抵抗。

郭淮假裝從上流一出兵,卻秘密派兵從下流渡河,佔據白土城,發動進攻,大破敵兵。

治無戴包圍武威,家屬留在西海。

郭淮率軍一逼一近西海,想偷襲軍隊家屬,正好治無戴又率兵折回,兩軍在龍夷之北相遇,治無戴失敗後逃走。

令居土匪在石頭山西邊活動猖獗,常斷截道路,追殺王使。

郭淮追擊,獲得勝利。

姜維出兵石營,向強川,西迎治無戴。

留下陰平太守廖化在成重山修築城堡,收取諸羌散兵做為人質。

郭淮想兵分兩路。

諸位將領認為,姜維向西連接強大的胡兵,廖化則守據天險,如果兵分兩路,定會削弱兵力,前進無法牽制姜維,後退又攻不下廖化所守之城,不如集中兵力一起向西開進,趁胡、蜀兩兵未能接上聯繫之前,各個擊破,這是上策。

郭淮說:「今派兵攻打廖化,可以出其不意,姜維肯定要有所顧忌。

等姜維趕回來,廖化已被平定,而且可以使姜維疲於奔命。

姜維的軍隊不向西接應胡人,胡人自然會撤離。

這才是一舉兩全的上策。」

於是派夏侯霸等在沓中等地追剿姜維,自己則率大軍強攻廖化。

姜維果然率師來營救廖化,正如郭淮所預料的那樣。

郭淮因功被封為都鄉侯。

嘉平元年(249),郭淮升征西將軍,都督雍州涼州諸軍事。

這年,與雍州刺史陳泰合計,在為翅迫使蜀牙門將句安等投降。

嘉平二年(250),皇帝下詔:「以前在漢川戰役中,全軍差點覆沒。

郭淮臨危不懼,軍功記在史策。

在關右三十多年,對外征討敵寇,對內安一撫臣民。

近年來,摧折廖化,生擒句安,功績卓著,我特別嘉賞他,任郭淮為車騎將軍,儀同三司,持節、都督一如既往。」

晉封郭淮為陽曲侯,食邑二千七百八十戶,又分出三百戶給他的一個兒子,封為亭侯。

正元二年(255),郭淮去世,朝廷追贈他為大將軍,謚號貞侯。

兒子郭統繼承爵位。

郭統官至荊州刺史。

死後,郭統的兒子郭正繼承爵位。

鹹熙中(264~265),設五等爵位,因為郭淮功著前朝,故改封其為汾陽子。

評:滿一寵一立志剛毅,有勇有謀。

田豫居身清白,規略明練。

牽招秉義壯烈,功績卓著。

郭淮計謀一精一確縝密,名聲傳播秦、雍。

田豫的官位只是小州的官吏,牽招只作到郡守,實在是大材小用呵!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三國誌白話文
《三國誌》簡介卷一 魏書一 武帝紀第一卷二 魏書二 文帝紀第二卷三 魏書三 明帝紀第三卷四 魏書四 三少帝紀第四卷五 魏書五 后妃傳第五卷六 魏書六 董二袁劉傳第六卷七 魏書七 呂布張邈臧洪傳第七卷八 魏書八 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卷九 魏書九 諸夏侯曹傳第九卷十 魏書十 荀彧荀攸賈詡傳第十卷十一 魏書十一 袁張涼國田王邴管傳第十一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卷十三 魏書十三 鍾繇華歆王朗傳第十三卷十四 魏書十四 程郭董劉蔣劉傳第十四卷十五 魏書十五 劉司馬梁張溫賈傳第十五卷十六 魏書十六 任蘇杜鄭倉傳第十六卷十七 魏書十七 張樂於張徐傳第十七卷十八 魏書十八 二李臧文呂許典二龐閻傳第十八卷十九 魏書十九 任城陳蕭王傳第十九卷二十 魏書二十 武文世王公傳第二十卷二十一 魏書二十一 王衛二劉傅傳第二十一卷二十二 魏書二十二 桓二陳徐衛盧傳第二十二卷二十三 魏書二十三 和常楊杜趙裴傳第二十三卷二十四 魏書二十四 韓崔高孫王傳第二十四卷二十五 魏書二十五 辛毗楊阜高堂隆傳第二十五卷二十六 魏書二十六 滿田牽郭傳第二十六卷二十七 魏書二十七 徐胡二王傳第二十七卷二十八 魏書二十八 王毌丘諸葛鄧鍾傳第二十八卷二十九 魏書二十九 方技傳第二十九卷三十 魏書三十 烏丸鮮卑東夷傳第三十卷三十一 蜀書一 劉二牧傳第一卷三十二 蜀書二 先主傳第二卷三十三 蜀書三 後主傳第三卷三十四 蜀書四 二主妃子傳第四卷三十五 蜀書五 諸葛亮傳第五卷三十六 蜀書六 關張馬黃趙傳第六卷三十七 蜀書七 龐統法正傳第七卷三十八 蜀書八 許麋孫簡伊秦傳第八卷三十九 蜀書九 董劉馬陳董呂傳第九卷四十 蜀書十 劉彭廖李劉魏楊傳第十卷四十一 蜀書十一 霍王向張楊費傳第十一卷四十二 蜀書十二 杜周杜許孟來尹李譙郤傳第十二卷四十三 蜀書十三 黃李呂馬王張傳第十三卷四十四 蜀書十四 蔣琬費禕姜維傳第十四卷四十五 蜀書十五 鄧張宗楊傳第十五卷四十六 蜀書一 孫破虜討逆傳第一卷四十七 蜀書二 吳主傳第二卷四十八 蜀書三 三嗣主傳第三卷四十九 蜀書四 劉繇太史慈士燮傳第四卷五十 蜀書五 妃嬪傳第五卷五十一 蜀書六 宗室傳第六卷五十二 蜀書七 張顧諸葛步傳第七卷五十三 蜀書八 張嚴程闞薛傳第八卷五十四 蜀書九 周瑜魯肅呂蒙傳第九卷五十五 蜀書十 程黃韓蔣周陳董甘凌徐潘丁傳第十卷五十六 蜀書十一 朱治朱然呂范朱桓傳第十一卷五十七 蜀書十二 虞陸張駱陸吾朱傳第十二卷五十八 蜀書十三 陸遜傳第十三卷五十九 蜀書十四 吳主五子傳第十四卷六十 蜀書十五 賀全呂周鍾離傳第十五卷六十一 蜀書十六 潘濬陸凱傳第十六卷六十二 蜀書十七 是儀胡綜傳第十七卷六十三 蜀書十八 吳范劉惇趙達傳第十八卷六十四 蜀書十九 諸葛滕二孫濮陽傳第十九卷六十五 蜀書二十 王樓賀韋華傳第二十上注表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