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誌白話文
卷三十九 蜀書九 董劉馬陳董呂傳第九
(董和傳、劉巴傳、馬良傳、馬謖傳、陳震傳、董允傳、黃皓傳、陳祗傳、呂乂傳)
董和傳,董和,字幼宰,南郡枝江人,他的祖上本是巴郡江州人。
漢朝末年,董和率領家族西遷,益州牧劉璋任他為牛革卑、江原縣縣長、成都縣縣令。
蜀地物產豐富,當時風氣盛行奢侈,經商之家,穿戴如同王侯,飲食玉一液瓊漿,婚娶喪葬之事,幾乎傾盡家財來鋪張辦理。
董和以自身節儉為大家做出表率,粗衣素食,防止衣食住行有超越自家社會身份之處,處處以符合禮制為行為準則,於是當地奢侈之風大為改變,大家都存畏懼而不敢冒犯。
於是縣裡一些豪強因害怕董和的嚴法,鼓動劉璋調董和為巴東屬國都尉。
想不到縣中吏員和民眾扶老攜幼挽留董和者數達幾千人,劉璋只好讓董和再留任二年,然後轉升為益州太守,他在太守任上仍與過去一樣清約節儉。
他與周圍少數民族打交道時,總是以誠心相待,故此深受南方少數民族的信任和一愛一戴。
劉備平定蜀地後,徵召董和為掌軍中郎將,與軍師將軍諸葛亮並署左將軍大司馬府事,出謀劃策,共事歡洽交情深厚。
自董和居官食祿以來,對外治理安一撫邊疆少數民族,在內參與軍國大事,二十餘年,臨終時家中竟無值一石糧食的私財。
諸葛亮後來作丞相,告誡部下說:「參加國家工作,就要集中眾人的智慧和忠心。
如果計較區區小事,就會難以相互通報信息,給各項工作帶來損失。
能夠互通情報,如同丟棄破鞋而獲得珠玉;然而人心苦於不能除盡這些小事,只有徐元直處理此類問題不糊塗。
再是董幼宰在朝中任職七年,遇上不順之事不周之處,哪怕往返十次也來啟告。
如能做到徐元直的十分之一,像董幼宰那樣勤懇職事,忠於國家,那麼我的過失就會少多了!」又說:「過去我與崔州平初交,常常聽到他對我的得失發出評論;後來與徐元直相交,總是受到他的啟發誘導;先前與董幼宰共事,他總是言無不盡;後來與胡偉度在一起,常常聽到他進諫之言。
我雖然資一性一鄙陋執拗,不能完全採納他們的意見,但與這四個人始終友好相處,這也足以證明他們不懷疑直言的益處。」
諸葛亮就是如此地深切懷念董和。
劉巴傳,劉巴,字子初,零陵郡烝陽人。
他年少時就有名氣,荊州牧劉表連續幾次召請他做官,並舉薦他為茂才,他都沒有答允。
劉表死後,曹一操一征伐荊州。
劉備逃奔江南,荊、楚一帶士人跟隨劉備者甚眾,而劉巴卻北往投奔曹一操一。
曹一操一用他為掾,讓他前往招降和接納長沙、零陵、桂陽。
正碰上劉備已攻佔這三個地方,劉巴不能返回交差,於是遠遁交止,劉備深為遺恨。
劉巴又從交止前往蜀地。
不久劉備平定益州,劉巴連忙請罪,劉備不加責備。
而諸葛亮多次推薦劉巴,劉備起用劉巴為左將軍西曹掾。
建安二十四年(219),劉備稱漢中王,劉巴為尚書,後接替法正為尚書令。
劉巴為人清廉節儉,不治產業,又考慮到自己並非一開始就歸附劉備的人,害怕受到猜疑,故總是恭敬寡言,退朝居家不與人私自交往,不是公事不發表自己的意見。
劉備稱帝時,昭告於皇天上帝后土神祇,所有的文誥策命,全出自劉巴之手。
章武二年(222)去世。
劉巴死後,魏國尚書僕射陳群致書丞相諸葛亮,探問劉巴消息,稱他為「劉君子初」,對劉巴十分敬重。
馬良傳,(附馬謖傳)馬良,字季常,襄陽宜城人。
他兄弟五人,都有才華名氣,鄉里為他們編有諺語說:「馬家五常,白眉最良。」
馬良眉中有白一毛一,故此人們這樣稱呼他。
劉備兼任荊州牧,便徵召馬良為州從事。
待劉備入蜀,諸葛亮也隨後跟從前去,馬良留守荊州,寫信給諸葛亮說:「聽說雒城已被我們攻下,這是上天的福佑;尊兄您適應時勢把握時機,輔佐光大邦國之業,智慧的光芒已經顯露。
能靈活地運轉思維,審察事理明斷,實非易事,為此須當適時地選取賢才。
如能遠矚高瞻,仁德通達天際,使時人能集中注意力聆聽其言,舉世服從於其道,以高妙之音樂,糾正鄭、衛之一婬一聲,有利於各項事業,不起相互之間的干擾,這才是管弦演奏的絕技,俞伯牙、師曠的調協。
我雖然不是鍾子期之輩,卻也得為之擊節叫好!」劉備徵召馬良為左將軍掾。
後來馬良被派遣出使東吳,他對諸葛亮說:「今天接受朝廷命令,協和兩國友好關係,希望您能向孫權將軍介紹我的情況。」
諸葛亮說:「請你自己起草這份文件。」
馬良當即起草說:「本國君主特派屬官馬良前往訪問續好,以發揚光大昆吾、豕韋的結盟功業。
來人是吉士,曾為官荊楚,很少有輕率魯莽之處,而有周全的美德,希望能屈駕接納,以利他完成使命。」
孫權見信後非常恭敬地接待他。
劉備稱帝后,任命馬良為侍中。
及至東征東吳時,派遣馬良進入武陵一帶招納五溪少數民族,這些少數民族頭領們都接受蜀漢的印信封號,都令人滿意。
後來劉備兵敗於夷陵,馬良也遇害身亡。
劉備封馬良的兒子馬秉為騎都尉。
馬良的弟弟馬謖,字幼常,以荊州從事的身份跟隨劉備入蜀,擔任綿竹、成都縣令和越砈太守。
他才氣器量超過常人,喜好談論兵法,丞相諸葛亮深加器重另眼相看。
劉備臨死前對諸葛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您要審慎!」諸葛亮對這話不大在意,任命馬謖為參軍,每次引見馬謖與他交談兵法,總是一天到晚。
建興六年(228),諸葛亮出兵前往祁山,當時有久經戰場的老將魏延、吳壹等,議論者都說應該以這些人為先鋒,而諸葛亮違背眾人意見提拔馬謖,統領大軍在前,與魏國大將張郃在街亭交戰,被張郃打敗,士兵敗逃四散。
諸葛亮進軍沒有落腳據點,只得撤兵退到漢中。
馬謖被捕下獄,被處死刑,諸葛亮流淚將他斬首。
馬良死時三十六歲,馬謖死時三十九歲。
陳震傳,陳震,字孝起,南陽人。
劉備兼任荊州牧時,徵召他為州從事,按察諸郡,跟隨劉備入蜀。
蜀地平定後,被任為蜀郡北部都尉,因改郡名,而為汶山太守,轉任犍為太守。
建興三年(225),入朝被任命為尚書,後升為尚書令,奉命出使東吳。
建興七年(229),孫權登基稱帝,蜀國任命陳震為衛尉,前往慶賀孫權登基,諸葛亮寫信給兄長諸葛瑾說:「孝起的一性一情忠義純厚,老而彌堅,他是能夠有助於兩國關係的推進,使雙方歡合相處,在這方面有他可貴的長處。」
陳震進入吳國國境後,在給吳國守關官員的公文說:「吳、蜀兩國,驛使往來,冠蓋相望,結盟續好,友誼日深。
尊敬的東吳國主應保持好皇統,焚祭上天接受符命,開疆闢土,天下響應,各有所歸。
在今日天下形勢下,大家共心協力討伐國賊,則什麼樣的敵人不可以消滅呢?我蜀國君臣,伸首瞻望欣慰有所依賴。
陳震以無才之人,得充當使節,奉命搞好兩國友好關係,踏上貴國邊界就十分歡欣,到這裡如同到家。
獻子前往魯國,觸犯人家忌諱,受到《春秋》的譏諷。
如果我有不到之處,希望您們務必提醒,使我能適應貴國風情。
今天我就要張開外交大臣的旌節昭告於眾,各自遵守盟言誓辭。
順水而下船行疾快,各國典章制度又各有不同,害怕有所違犯貴國尊制,希望一定適當提醒,指示我該如何行動。」
陳震到達武昌,孫權與他升壇歃血立盟,並分劃兩國勢力範圍:以徐、豫、幽、青四州土地屬東吳,並、涼、冀、兗四州土地屬蜀漢;對於司州所轄土地,則以函谷關為界平分。
陳震回國後,被封為城陽亭侯。
建興九年(231),都護李平因誣告諸葛亮而被廢為平民,諸葛亮給長史蔣琬、侍中董允的信說:「孝起前年臨去吳國時,曾告訴我說李平肚子裡多有巧詐,其同鄉人都認為他不可接近。
我以為有如此巧詐之心者不去惹他就是了,想不到他竟像蘇秦、張儀那樣坑人,出乎人的意料。
這事應讓孝起知道。」
建興十三年(235),陳震去世。
他的兒子陳濟承襲他的爵位。
董允傳,(附黃皓、陳祗傳)董允,字休昭,掌軍中郎將董和的兒子。
劉備冊封太子,董允被選為舍人,升洗馬。
後主劉禪繼承皇位後,董允被升為黃門侍郎。
丞相諸葛亮將北征曹魏,住在漢中,耽心後主劉禪年輕,不辨好壞是非,考慮到董允公正無私襟懷坦白,打算讓他擔任宮中輔佐之職。
諸葛亮上疏說:「侍中郭攸之、費禕、侍郎董允等,都是先帝擇選出來留給陛下的良臣,至於斟酌可否,盡忠進諫,都是他們的職責。
我認為宮內之事,不論大小,都應咨詢他們,這樣定能做到堵塞漏溢,收取成效。
如果沒有忠誠善良的言論,則斬殺董允等以懲誡他們的怠慢。」
諸葛亮不久即請任命費禕為參軍,升董允為侍中,領虎賁中郎將,統轄御中親兵。
郭攸之一性一格素來和順,故不過掛名而已。
向皇帝進言勸諫的任務,董允幾乎全包下了。
董允處理問題為了防患於未然,竭盡匡救之理。
劉禪常想採選美一女填充後宮,董允認為古代天子的后妃人數不超過十二名,現今後主的嬪嬙人數已夠,不宜再有所加,始終堅持不聽從命令。
後主劉禪對他更加敬懼。
尚書令蔣琬任益州刺史時,上奏要讓位給費禕和董允,又表彰「董允任職宮中多年,輔佐王室,應當賜爵加封來嘉獎他的功勞」。
董允堅辭不受。
劉禪漸漸長成,一寵一信宦官黃皓。
黃皓便阿諛獻媚,處心往上爬。
董允常常對上則正色批評皇上,對下則嚴厲斥責黃皓。
黃皓害怕董允,不敢為非作歹。
董允在世之日,黃皓的官位一直不過黃門丞。
董允曾和尚書令費禕、中典軍胡濟等約好游宴,車馬已經備好,正巧郎中襄陽人董恢前來向董允請教。
董恢年輕官小,見董允准備出門,稍停片刻便起身告辭,董允不讓他走,說:「本來我之所以外出者,是想與朋友們遊玩閒談,現在您已屈尊來訪,剛要展開深談闊論,放棄這樣的談話,到那邊去喝酒閒聊,那就太不像話了。」
於是下令解一開車馬,費禕等人也停車不去了。
他堅守正道、禮賢下士,都像上面那樣。
延熙六年(243),董允被加封輔國將軍。
延熙七年(244),以侍中守尚書令,作大將軍費禕的副手。
延熙九年(246)去世。
陳祗接替董允為侍中,與黃皓相互勾結串通,黃皓於是開始參與政事。
陳祗死後,黃皓由黃門令升為中常侍、奉車都尉,玩一弄權術一操一持國一柄一,終於導致國家滅亡。
蜀國官民無不追念董允。
待鄧艾攻進蜀國時,聽說黃皓一奸一險陰詐,便將他抓起來準備殺掉,因黃皓用重金賄賂鄧艾左右的人,故得以免死。
陳祗字奉宗,汝南人,許靖哥哥的外孫。
他小時候就失去父親,在許靖家長大。
陳祗二十歲就頗有名氣,不久被任命為選曹郎;矜持嚴厲且相貌威武,擅長多種技藝,還懂得一些旁門左道,費禕對他另眼相待,故此破格讓他接替董允任內侍。
呂乂死後,陳祗又以侍中守尚書令,加封鎮軍將軍,大將軍姜維雖說職位居於陳祗之上,但因為他經常率兵在外,朝中大政過問得不多。
陳祗上迎逢皇上所好,下勾結宦官佞臣,故深受皇帝的一寵一信,權力竟超過姜維。
他死於景耀元年(258),後主劉禪悲痛惋惜,一提到他就痛哭流涕,還下詔書說:「陳祗在他的職任上,以柔順溫和為行為準則,處理事務有條不紊,和氣忠義有利諸般事物,故此政績公允輝煌。
可惜其壽苦短,朕深深痛悼。
如果說怎樣紀念他和他進行交流,則在他死後給他追加美好的謚號,謚為『忠侯』。」
此外還賜封陳祗之子陳粲的爵位為關內侯,提升陳祗次子陳裕為黃門侍郎。
自從陳祗得一寵一後,後主劉禪便日益追恨董允,說董允自以為是、高傲輕人。
這都是陳祗阿諛媚上、黃皓挑一撥離間漸漸使後主形成這種認識。
董允的孫子董宏,在晉代為巴西太守。
呂乂傳,呂乂,字季陽,南陽郡人。
他的父親呂常,送原先的將軍劉焉入蜀,因官道堵塞,於是不能返回中原。
呂乂自小失去父親,喜好讀書彈琴。
當初,劉備平定益州,設置鹽府校尉一職,管理鹽、鐵的財政收益,後來校尉王連請呂乂與南陽人杜祺、南鄉人劉乾等共為典曹都尉。
呂乂被升任為新都、綿竹縣縣令,他心地善良體恤百姓,百姓無不稱頌,在本州各縣城中首屈一指。
又被升任為巴西太守。
丞相諸葛亮連年出兵,徵調各郡兵員、錢糧,不少地方都不能及時如數送交,呂乂召募士兵五千人交給諸葛亮,他對這些人進行慰問講明道理並加以監督制約,這些人竟沒有一人逃走。
呂乂被轉任漢中太守,兼領督農,負責供一應軍需糧草。
諸葛亮去世後,呂乂累遷任廣漢、蜀郡太守。
蜀郡為京都所在地,戶口眾多,又諸葛亮死後,士兵開小差的很多,又有人冒領這些人空額的軍餉,各地一奸一巧紛紛出現。
呂乂到任後,進行防範禁止,他對士兵們開導勸諭,幾年之間,那些脫漏軍籍而自願出來的人有一萬多。
後來呂乂入朝為尚書,接替董允為尚書令,公事都及時處理不留拖延,門內沒有停留的賓客。
呂乂先後任職朝廷內外,自己生活儉樸,謙虛少言,為政簡明而不繁瑣,以清明能幹著稱於朝;然而用法過嚴過深,喜一愛一起用文官俗吏,所以雖說官居高位,但在各郡縣中他的名聲不大好。
延熙十四年(251),呂乂去世,他的兒子呂辰,景耀年間為成都令。
呂辰弟弟呂雅,官任謁者。
呂雅清厲有文才,著有《格論》十五篇。
杜祺歷任郡守、監軍、大將軍司馬,劉干官至巴西太守,都與呂乂相互友好,在當時也有名聲,而在節儉樸素遵紀守法上,不及呂乂。
分類: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