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書》卷80 列傳第410 孝武十四王:何婕妤生皇子子鳳;謝昭容生始安王子真;江婕妤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宋書》卷80 列傳第410 孝武十四王

宋書

卷80 列傳第410 孝武十四王

孝武帝二十八男:文穆皇后生廢帝子業、豫章王子尚,陳淑媛生晉安王子勳;阮容華生安陸王子綏;徐昭容生皇子子深;何淑儀生松滋侯子房;史昭華生臨海王子頊;殷貴妃生始平孝敬王子鸞;次永嘉王子仁,與皇子子深同生。

何婕妤生皇子子鳳;謝昭容生始安王子真;江婕妤生皇子子玄;史昭儀生邵陵王子元;次齊敬王子羽,與始平孝敬王子鸞同生。

江美人生皇子子衡;楊婕妤生淮南王子孟;次皇子子況,與皇子子玄同生。

次南平王子產,與永嘉王子仁同生。

次晉陵孝王子雲,次皇子子文,並與始平孝敬王子鸞同生。

次廬陵王子輿,與淮南王子孟同生。

次南海哀王子師,與始平孝敬王子鸞同生。

次淮一陽一思王子霄,與皇子子玄同生。

次皇子子雍,與始安王子真同生。

次皇子子趨,與皇子子鳳同生,次皇子子期,與皇子子衡同生。

次東平王子嗣,與始安王子真同生。

杜容華生皇子子悅。

安陸王子綏、南平王子產、廬陵王子輿並出繼。

皇子子深、子鳳、子玄、子衡、子況、子文、子雍未封,早夭。

子趨、子期、子悅未封,為明帝所殺。

豫章王子尚,字孝師,孝武帝第二子也。

孝建三年,年六歲,封西一陽一王,食邑二千戶。

仍都督南徐、兗二州諸軍事、北中郎將、南兗州刺史。

其年,遷揚州刺史。

大明二年,加撫軍將軍。

三年,分浙江西立王畿,以浙江東為揚州,命王子尚都督揚州江州之鄱一陽一、晉安、建安三郡諸軍事、揚州刺史,將軍如故,給鼓吹一部。

五年,改封豫章王,戶邑如先,領會稽太守。

七年,加使持節,進號車騎將軍。

其年,又加散騎常侍,以本號開府儀同三司。

時東土大旱,鄞縣多矰田,世祖使子尚上表至鄞縣勸農。

又立左學,召生徒,置儒林祭酒一人,學生師敬,位比州治中;文學祭酒一人,比西曹;勸學從事二人,比祭酒從事。

前廢帝即位,罷王畿復舊,征子尚都督揚、南徐二州諸軍事,領尚書令,解督東揚州,余如故。

初孝建中,世祖以子尚太子母弟,上甚留心。

後新安王子鸞以母幸見一愛一,子尚之一寵一稍衰。

既長,人才凡劣,凶慝有廢帝風。

太宗殞廢帝,稱太皇后令曰:「子尚頑凶極悖,行乖天理。

楚玉一婬一亂縱慝,義絕人經。

並可於第賜盡。」

子尚時年十六。

楚玉,山一陰一公主也。

廢帝改封為會稽郡長公主,食湯沐邑二千戶,給鼓吹一部,加班劍二十人。

未及拜受,而廢帝敗。

楚玉肆情一婬一縱,以尚書吏部郎褚淵貌美,請自侍十日,廢帝許之。

淵雖承旨而行,以死自固,楚玉不能制也。

晉安王子勳,字孝德,孝武帝第三子也。

大明四年,年五歲,封晉安王,食邑二千戶。

仍都督南兗州、徐州之東海諸軍事、征虜將軍、南兗州刺史。

七年,改督江州、南豫州之晉熙、新蔡、郢州之西一陽一三郡諸軍事、前將軍、江州刺史。

八年,遷使持節、都督雍、梁、南北秦四州、郢州之竟陵、隨二郡諸軍事、鎮軍將軍、寧蠻校尉、雍州刺史。

未拜而世祖崩,以鎮軍將軍還為江州,本官如故。

眼患風,為世祖所不一愛一。

景和元年,加使持節。

時廢帝狂凶,多所誅害。

前撫軍諮議參軍何邁少好武,頗招集才力之士。

邁先尚太祖女新蔡公主,帝詐雲主薨,殺宮人代之,顯加殯葬,而納主於後宮。

深忌邁,邁慮禍及,謀因帝出行為變,迎立子勳。

事洩,帝自率宿衛兵誅邁,使八座奏子勳與邁通謀。

又手詔子勳曰:「何邁殺我立汝,汝自計孰若孝武邪?可自為其所。」

遣左右硃景雲送藥賜子勳死。

景雲至盆口,停不進,遣信使報長史鄧琬。

琬等因奉子勳起兵,以廢立為名。

太宗定亂,進子勳號車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琬等不受命,傳檄京邑。

泰始二年正月七日,奉子勳為帝,即偽位於尋一陽一城,年號義嘉元年,備置百官,四方並響應,威震天下。

是歲四方貢計,並詣尋一陽一。

遣左衛將軍孫沖之等下據赭圻,又遣豫州刺史劉胡率大眾來屯鵲尾,又遣安北將軍袁顗總統眾軍。

台軍屯據前溪斷顗等糧援,胡遣將攻之,大敗,於是焚營遁走。

顗聞胡去,亦棄眾南奔。

沈攸之諸軍至尋一陽一,誅子勳及其母,同逆皆夷滅。

子勳死時,年十一,即葬尋一陽一廬山。

松滋侯子房,字孝良,孝武帝第六子也。

大明四年,年五歲,封尋一陽一王,食邑二千戶。

仍為冠軍將軍、淮南、宣城二郡太守。

五年,遷豫州刺史,將軍、淮南太守如故。

六年,改領宣城太守。

七年,進號右將軍,解宣城,余如故。

前廢帝永光元年,遷東揚州刺史,將軍如故。

景和元年,罷東揚州,子房以本號督會稽、東一陽一、新安、臨海、永嘉五郡諸軍事、會稽太守。

太宗即位,改督為都督,進號安東將軍,太守如故。

又征為撫軍,領太常。

長史孔覬不受命,舉兵反,應晉安王。

子勳即偽位,進子房號車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三吳、晉陵並受命於覬。

太宗遣衛將軍巴陵王休若督諸將吳喜等東討,戰無不捷,以次平定。

上虞令王晏起兵殺覬,囚子房,送還京都,上宥之,貶為松滋縣侯,食邑千戶。

司徒建安王休仁以子房兄弟終為禍難,勸上除之。

乃下詔曰:「不虞之釁,著自終古,情為法屈,聖達是遵。

朕掃穢定傾,再全寶業,遠惟鴻基,猥當負荷。

思弘治道,務盡敦睦,而妖豎遘扇,妄造異圖。

自西南阻兵,東夏侵斥,都邸群凶,密相脣齒。

路休之兄弟,專作謀主,規興禍亂,令舍人嚴龍覘覦宮省,以羽林出討,宿衛單罄,候隙伺間,將謀竊發。

劉祗在蕃,規相應援,通言北寇,引令過淮。

頃休范濟江,潛一欲拒捍,賴卜祚靈長,一奸一回弗逞。

一陰一慝已露,宜盡憲辟,實以方難未夷,曲加遵養。

今王化帖泰,宜辨忠邪,涓流不壅,燎火難滅。

便可委之有司,肅正刑典。

松滋侯子房等淪陷逆徒,協同丑悖,遂與簽帥群小,潛通南釁,連結祗等,還圖朕躬。

雖咎戾已彰,在法無宥,猶子之情,良所未忍。

可廢為庶人,徙付遠郡。」

於是並殺之,房時年十一。

路休之等以崇憲太后既崩,自慮將來不立,不自安。

劉祗在南兗州,有志為逆。

嚴龍,太祖元嘉中,已為中書舍人、南台御史,世祖又以為舍人,甚見委信。

景和、泰始之際,至越騎校尉,右軍將軍。

至是懷異端,故及於誅。

臨海王子頊,字孝列,孝武帝第七子也。

大明四年,年五歲,封歷一陽一王,食邑二千戶。

仍為冠軍將軍、吳興太守。

五年,改封臨海王,戶邑如先。

其年,遷使持節、都督廣交二州、湘州之始興、始安、臨賀三郡諸軍事、征虜將軍、平越中郎將、廣州刺史。

未之鎮,徙荊州刺史,將軍如故。

八年,進號前將軍。

前廢帝即位,以本號都督荊、湘、雍、益、梁、寧、南北秦八州諸軍事,刺史如故。

明帝即位,解督雍州,以為鎮軍將軍、丹一陽一尹。

尋留本任,進督雍州,又進號平西將軍。

長史孔道存不受命,舉兵反,以應晉安王子勳。

子勳即偽位,進號衛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鵲尾奔敗,吳喜、張興世等軍至,子頊賜死,時年十一。

葬巴陵。

始平孝敬王子鸞,字孝羽,孝武帝第八子也。

大明四年,年五歲,封襄一陽一王,食邑二千戶。

仍為東中郎將、吳郡太守。

其年,改封新安王,戶邑如先。

五年,遷北中郎將、南徐州刺史,領南琅邪太守。

母殷淑儀,一寵一傾後宮,子鸞一愛一冠諸子,凡為上所盼遇者,莫不入子鸞之府、國。

及為南徐州,又割吳郡以屬之。

六年,丁母憂。

追進淑儀為貴妃,班亞皇后,謚曰宣。

葬給轀輬車,虎賁、班劍,鑾輅九旒,黃屋左纛,前後部羽葆、鼓吹。

上自臨南掖門,臨過喪車,悲不自勝,左右莫不感動。

上痛一愛一不已,擬漢武《李夫人賦》,其詞曰:

朕以亡事棄日,閱覽前王詞苑,見《李夫人賦》,淒其有懷,亦以嗟詠久之,因感而會焉。

巡靈周之殘冊,略鴻漢之遺篆。

吊新宮之奄映,喭璧台之蕪踐。

賦流波之謠思,詔河濟以崇典。

雖媛德之有載,竟滯悲其何遣。

訪物運之榮落,訊雲霞之舒捲。

念桂枝之秋霣,惜瑤華之春翦。

桂枝折兮沿歲傾,瑤華碎兮思聯情。

彤殿閉兮素塵積,翠所蕪兮紫苔生。

寶羅曷兮春幌垂,珍簟空兮夏幬扃。

秋台惻兮碧煙凝,冬宮冽兮硃火清。

流律有終,深心無歇。

徙倚雲日,裴回風月。

思玉步於鳳墀,想金聲於鸞闕。

竭方池而飛傷,損園淵而流咽。

端蚤朝之晨罷,泛輦路之晚清。

躪南陸,蹕閶闔,轢北津,警承明。

面縞館之酸素,造松帳之蔥青。

俯眾胤而慟興,撫藐女而悲生。

雖哀終其已切,將何慰於爾靈。

存飛榮於景路,沒申藻於服車。

垂葆旒於昭術,竦鸞劍於清都。

朝有儷於征准,禮無替於粹圖。

閟瑤光之密陛,宮虛梁之餘一陰一。

俟玉羊之晨照,正金雞之夕臨。

升雲鼛以引思,鏘鴻鍾以節音。

文七星於霜野,旗二耀於寒林。

中雲枝之夭秀,寓坎泉之曾岑。

屈封嬴之自古,申反周乎在今。

遣雙靈兮達孝思,附孤魂兮展慈心。

伊鞠報之必至,諒顯晦之同深。

予棄西楚之齊化,略東門之遙金。

淪漣兩拍之傷,奄抑七萃之箴。

又諷有司曰:「典禮雲,天子有後,有夫人。

《檀弓》雲,舜葬蒼梧,二妃不從。

《昏義》雲,後立六宮,有三夫人。

然則三妃則三夫人也。

後之有三妃,猶天子之有三公也。

按《周禮》,三公八命,諸侯七命。

三公既尊於列國諸侯,三妃亦貴於庶邦夫人。

據《春秋傳》,仲子非魯惠公之元嫡,尚得考彼別宮;今貴妃蓋天秩之崇班,理應創立新廟。」

尚書左丞徐爰之又議:「宣貴妃既加殊命,禮絕五宮,考之古典,顯有成據。

廟堂克構,宜選將作大匠卿。」

葬畢,詔子鸞攝職,以本官兼司徒,進號撫軍、司徒,給鼓吹一部,禮儀並依正公。

又加都督南徐州諸軍事。

八年,加中書令,領司徒。

前廢帝即位,解中書令,領司徒,加持節之鎮。

帝素疾子鸞有一寵一,既誅群公,乃遣使賜死,時年十歲。

子鸞臨死,謂左右曰:「願身不復生王家。」

同生弟妹並死,仍葬京口。

太宗即位,詔曰:「夫紓冤申痛,雖往必追,緣情惻一愛一,感事彌遠。

故使持節、都督南徐州諸軍事、撫軍將軍、南徐州刺史新安王子鸞,夙表成器,蚤延殊一寵一,方樹美業,克光蕃維。

而凶心肆忌,奄羅橫禍,興言永傷,有兼常懷,宜旍夭秀,以雪沈魂。

可贈使持節、侍中、都督南徐、兗二州諸軍事、司徒、南徐州刺史,王如故。

第十二皇女、第二皇子子師,俱嬰謬酷,有增酸悼。

皇女可贈縣公主,子師復先封為南海王,並加徽謚。」

又曰:「哀枉追遠,仁道所弘,興滅繼絕,盛典斯貴。

朕務古思治,恩禮必敷,異族猶敦,況在近戚。

故新除使持節、侍中、都督南徐、兗二州諸軍事、司徒、南徐州刺史新安王子鸞,年雖沖弱,一性一識早茂,鍾慈世祖,冠一寵一列蕃。

值景和凶虐,橫羅酷禍,國胤無主,冤祀莫寄,尋念痛悼,夙軫於懷。

可以建平王景素息延年為嗣。」

追改子鸞封為始平王,食邑千戶,改葬秣陵縣龍山。

延年,字德沖,泰始四年薨,時年四歲,謚曰沖王。

明年,復以長沙王纂子延之為始平王,紹子鸞後。

順帝升明三年薨,國除。

永嘉王子仁,字孝和,孝武帝第九子也。

大明五年,年五歲,監雍、梁、南北秦四州、郢州之竟陵、隨二郡諸軍事、北中郎將、寧蠻校尉、雍州刺史,封永嘉王,食邑二千戶。

仍遷東中郎將、吳郡太守。

六年,又遷丹一陽一尹。

七年,兼衛尉。

前廢帝即位,加征虜將軍,領衛尉,丹一陽一尹如故。

尋出為左將軍、南兗州刺史。

景和元年,遷南徐州刺史,將軍如故。

泰始元年,又遷中軍將軍,領太常。

未拜,徙護軍將軍。

四方平定,以為使持節、都督湘、廣、交三州諸軍事、平南將軍、湘州刺史。

太宗遣主書趙扶公宣旨於子仁曰:「汝一家門戶不建,幾覆社稷。

天未亡宋,景命集我。

上流迷愚相扇,四海同惡,若非我修德御天下,三祖基業,一朝墜地,汝輩便應淪於異族之手。

我昔兄弟近二十人,零落相繼,存者無幾。

唯司徒年長,令德作輔,皇家門戶所憑,唯我與司徒二人而已,尚未能厭百姓一奸一心,余諸王亦未堪贊治。

我惟有太子一人,司徒世子,年又幼弱,桂一陽一、巴陵並未有繼體,正賴汝輩兄弟,相倚為強,庶使天下不敢窺覘王室。

汝輩始十餘歲,裁知俯仰,當今諸捨細弱,殆不免人輕陵。

若非我為主,劉氏不辦今日。

汝諸兄弟沖眇,為群凶所一逼一誤,遂與百姓還圖骨肉,於汝在心,不得無愧。

即日四海就寧,恩化方始,方今處汝湘州。

汝年漸長,足知善惡,當每思刻厲,奉朝廷為心,爵秩自然與年俱進。

我垂猶子之情,著於萬物;汝亦當知好,憶我敕旨。」

時司徒建安王休仁南討猶未還,既還,白上,以將來非社稷計,宜並為之所。

未拜,賜死,時年十歲。

始安王子真,字孝貞,孝武帝第十一子。

大明五年,年五歲,封始安王,食邑二千戶。

仍為輔國將軍、吳興太守。

七年,遷使持節、監廣交二州始興、始安、臨賀三郡諸軍事、平越中郎將、廣州刺史,將軍如故,不之鎮。

遷征虜將軍、南彭城太守,領石頭戍事。

景和元年,為丹一陽一尹,將軍如故。

尋復為南兗州刺史,將軍如故。

泰始二年,遷左將軍、丹一陽一尹。

未拜,賜死,時年十歲。

邵陵王子元,字孝善,孝武帝第十三子也。

大明六年,年五歲,封邵陵王,食邑二千戶。

八年,以為度支校尉、秦、南沛二郡太守。

仍為冠軍將軍、南琅邪、泰山二郡太守。

景和元年,出為湘州刺史,將軍如故,未之鎮。

至尋一陽一,值晉安王子勳為逆,留不之鎮。

進號撫軍將軍。

事平,賜死,時年九歲。

齊敬王子羽,字孝英,孝武帝第十四子也。

大明二年生,三年卒,追加封謚。

淮南王子孟,字孝光,孝武帝第十六子也。

大明七年,年五歲,封淮南王,食邑二千戶。

時世祖改豫州之南梁郡為淮南國,罷南豫州之淮南郡並宣城。

前廢帝即位,二郡並復舊,子孟仍國名度食淮南郡。

景和元年,為冠軍將軍、南琅邪、彭城二郡太守。

泰始二年,改封安成王,戶邑如先。

未拜,賜死,時年八歲。

晉陵孝王子雲,字孝舉,孝武帝第十九子也。

大明六年,年四歲,封晉陵王,食邑二千戶。

未拜,其年薨。

南海哀王子師,字孝友,孝武帝第二十二子也。

大明七年,年四歲,封南海王,食邑二千戶。

未拜,景和元年,為前廢帝所害,時年六歲。

太宗即位,追諡。

淮一陽一思王子霄,字孝雲,孝武帝第二十三子也。

大明五年生,八年薨,追加封謚。

東平王子嗣,字孝叔,孝武帝第二十七子也。

大明七年生,仍封東平王,食邑二千戶。

繼東平沖王休倩。

休倩母顏一性一理嚴酷,泰始二年,子嗣所生母景寧園昭容謝上表曰:「故東平沖王休倩托荄璇極,岐嶷夙表,降年弗永,遺胤莫傳。

孝武皇帝敕妾子臣子嗣出繼為後,既承國祀,方奉烝薦,庶覃遐慶,式延於遠。

而妾顏訓養非恩,撫導乖理,情闕引進,義違負螟。

昔世祖平日,詭申慈一愛一;崩背未幾,真一性一便發,猶一逼一畏崇憲,少欲藏掩。

自茲以後,專縱嚴酷,實顯布宗戚,宣灼宮闈,用傷人倫,爰惻行路。

妾天屬冥至,感切實深,伏願乾渥廣臨,曲垂照賜,復改命還依本屬,則妾母子雖隕之辰,猶生之年。」

許之。

其年賜死,時年四歲。

武陵王贊,字仲敷,明帝第九子也。

泰始六年生。

其年,詔曰:「世祖孝武皇帝雖恃尊墮惠,勳狹政弛,樂飲無饜,事因於寧泰,任威縱費,義緣於務寡。

故以積怨動天,流殃胤嗣,景和肇釁,義嘉成禍,世祖繼體,陷憲無遺。

昔皇家中圮,含生懼滅,賴英孝感奮,掃雪冤恥,勳纘墜歷,拯茲窮氓。

繼絕追遠,禮訓攸尚,況既帝且兄,而缺斯典。

今以第九子智隨奉世祖為子,武陵郡大明之世,事均代邦,可封智隨武陵王,食邑五千戶。

尋世祖一門女累不少,既無厘總,義須防閒,諸侯雖不得祖稱天子,而事有一家之切。

且歸寧有所,疹疾相營,得失是任,閨房有稟。

朕應天在位,恩深九族,庶此足申追睦之懷,敷一愛一之旨。」

後廢帝元徽四年,出為使持節、督南徐、兗、青、冀五州諸軍事、北中郎將、南徐州刺史。

順帝升明元年,遷持節、督郢州、司州之義一陽一諸軍事、前將軍、郢州刺史。

二年,為沈攸之所圍,徙都督荊、湘、雍、益、梁、寧、南北秦八州諸軍事、安西將軍、荊州刺史,持節如故。

攸之平,乃之鎮。

其年薨,時年九歲,國除。

史臣曰:晉安諸王,提挈群下,以成其釁亂,遂至九域沸騰,難結天下,而世祖之胤亦殲焉。

強不如弱,義在於此也。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宋書
卷01 本紀第1 武帝上卷02 本紀第2 武帝中卷03 本紀第3 武帝下卷04 本紀第4 少帝卷05 本紀第5 文帝卷06 本紀第6 孝武帝卷07 本紀第7 前廢帝卷08 本紀第8 明帝卷09 本紀第9 後廢帝卷10 本紀第10 順帝卷11 志第1 志序 歷上卷12 志第2 歷中卷13 志第3 歷下卷14 志第4 禮一卷15 志第5 禮二卷16 志第6 禮三卷17 志第7 禮四卷18 志第8 禮五卷19 志第9 樂一卷20 志第10 樂二卷21 志第11 樂三卷22 志第12 樂四卷23 志第13 天文一卷24 志第14 天文二卷25 志第15 天文三卷26 志第16 天文四卷27 志第17 符瑞上卷28 志第18 符瑞中卷29 志第19 符瑞下卷30 志第20 5行一卷31 志第21 5行二卷32 志第22 5行三卷33 志第23 5行四卷34 志第24 5行五卷35 志第25 州郡一卷36 志第26 州郡二卷37 志第27 州郡三卷38 志第28 州郡四卷39 志第29 百官上卷40 志第30 百官下卷41 列傳第1 后妃卷42 列傳第2 劉穆之、王弘卷43 列傳第3 徐羨之、傅亮、檀道濟卷44 列傳第4 謝晦列傳第五 王鎮惡 檀韶 向靖 劉懷慎 劉粹卷46 列傳第6 趙倫之、到彥之闕、王懿、張邵列傳第七 劉懷肅 孟懷玉 弟龍符 劉敬宣 檀祗卷48 列傳第8 硃齡石、弟超石、毛修之、傅弘之卷49 列傳第9 孫處、蒯恩、劉鍾、虞丘進卷50 列傳第10 胡籓、劉康祖、垣護之、張興世卷51 列傳第11 宗室列傳第十二 庾悅 王誕 謝景仁 弟述 袁湛 弟豹 褚叔度列傳第十三 張茂度 子永 庾登之 弟炳之 謝方明 江夷卷54 列傳第14 孔季恭、羊玄保、沈曇慶卷55 列傳第15 臧燾、徐廣、傅隆卷56 列傳第16 謝瞻、孔琳之卷57 列傳第17 蔡廓、子興宗卷58 列傳第18 王惠、謝弘微、王球列傳第十九 殷淳 子孚 弟沖 淡 張暢 何偃 江智淵卷60 列傳第20 范泰、王淮之、王韶之、荀伯子卷61 列傳第21 武三王卷62 列傳第22 羊欣、張敷、王微卷63 列傳第23 王華、王曇首、殷景仁、沈演之卷64 列傳第24 鄭鮮之、裴松之、何承天卷65 列傳第25 吉翰、劉道產、杜驥、申恬卷66 列傳第26 王敬弘、何尚之卷67 列傳第27 謝靈運卷68 列傳第28 武二王卷69 列傳第29 劉湛、范曄卷70 列傳第30 袁淑卷71 列傳第31 徐湛之、江湛、王僧綽卷72 列傳第32 文九王卷73 列傳第33 顏延之卷74 列傳第34 臧質、魯爽、沈攸之卷75 列傳第35 王僧達、顏竣卷76 列傳第36 硃修之、宗愨、王玄謨卷77 列傳第37 柳元景、顏師伯、沈慶之卷78 列傳第38 蕭思話 劉延孫卷79 列傳第39 文五王卷80 列傳第410 孝武十四王卷81 列傳第41 劉秀之、顧琛顧覬之卷82 列傳第42 周朗、沈懷文卷83 列傳第43 宗越、吳喜、黃回卷84 列傳第44 鄧琬、袁鳷、孔覬卷85 列傳第45 謝莊、王景文卷86 列傳第46 殷孝祖、劉勉卷87 列傳第47 蕭惠開、殷琰卷88 列傳第48 薛安都、沈文秀、崔道固卷89 列傳第49 袁粲卷90 列傳第50 明四王卷91 列傳第51 孝義卷92 列傳第52 良吏卷93 列傳第53 隱逸卷94 列傳第54 恩幸卷95 列傳第55 索虜卷96 列傳第56 鮮卑、吐谷渾卷97 列傳第57 夷蠻卷98 列傳第58 氐胡卷99 列傳第59 二凶卷100 列傳第60 自序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