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書白話文
郗鑒傳
郗鑒字道徽,高平國金鄉縣人,是漢朝御史大夫郗慮的玄孫。
郗鑒從小甭貧,博覽經書典籍,躬耕於隴畝之中,吟詠詩書從不怠倦,得到了儒雅的名聲,對州府的徵召一概不應。
趙王司馬倫辟他為掾,他看到司馬倫有不軌的行跡,稱疾離職而去。
到司馬倫篡位時,其一黨一徒個個陞官晉級,而郗鑒閉門自守,保持節一操一的清白無污。
惠帝反正復位後,以郗鑒參司空軍事,累遷太子中舍人、中書侍郎。
東海王司馬越辟他為主簿、舉賢良,沒有成行。
征東大將軍苟日希發檄文召他為從事中郎,苟日希與司馬越正以武力相爭,郗鑒不應徵召。
從兄郗旭,在苟日希處任別駕,恐怕郗鑒連累自己,勸郗鑒接受苟日希的召命,郗鑒始終不聽從,苟日希也並不強迫他。
當京師淪陷、群寇蜂起之時,郗鑒被陳午賊軍所獲。
同鄉人張萛先前要和郗鑒相交,郗鑒不予理睬,這時,張萛到陳午的軍營來探視看望郗鑒,既而召郗鑒為卿。
郗鑒對張萛說:「我們同處一鄉,但情義不曾相通,你怎麼能乘著混亂這樣胡為呢!」張萛非常慚愧,知趣地退走了。
陳午因為郗鑒有極大的名望,準備硬一逼一他當賊軍主帥,郗鑒逃走了才得以倖免。
直到陳午兵敗潰散,郗鑒才回歸故鄉。
當時正值大饑荒之年,州中人士平素感於郗鑒恩義的,都來接濟資助於他。
郗鑒將所得到的饋贈,分別送給親族和鄉里孤貧老弱,靠他的接濟得以倖存的人很多,大家相互商議說:「如今天子流亡在外,中原無主,我們應依靠仁德之人,才能夠渡過難關,免得死於亂中。」
大家就推舉郗鑒為主,一千多戶一起跟隨郗鑒,到魯地嶧山中避難。
元帝司馬睿當初鎮守江左時,承君之命授郗鑒龍驤將軍、兗州刺史,出鎮鄒山。
當時荀藩用李述,劉琨任用其兄之子劉演,都為兗州刺史,各自佔據一郡,以武力相爭奪,兗州的老百姓,不知該聽命於哪一方。
又加上陳龕、石勒一左一右,經常侵擾,天天都在爭戰,兗州外無救援,百姓飢餓不堪,有人靠掘地下之鼠、捉樑上之燕而充飢,但始終無人叛逃。
三年之間,兗州人眾增至數萬,元帝就加封郗鑒為輔國將軍、都督兗州諸軍事。
永昌初年(322),拜郗鑒為領軍將軍,赴京師後,又轉拜尚書,郗鑒稱病不受。
當時明帝司馬紹初即帝位,王敦專權橫行,明帝內外交困,希望依仗郗鑒的力量為外援,於是拜為安西將軍、兗州刺史、都督揚州江西諸軍、假節,出鎮合肥。
王敦非常忌恨,上表任郗鑒為尚書令,徵召還朝。
郗鑒路過姑蘇,與王敦相見,王敦對他說:「樂廣其人無才,一個後生四處流蕩,言行有背於名教朝綱,看看他的實際才能,怎麼比得上滿奮呢。」
郗鑒回答說:「相比一定要同類型的人才行。
樂廣為人一性一情平淡,見識深遠,處於傾危之朝,不隨意親附疏遠於人。
在愍懷太子被廢時,可以說柔中有剛,不失正體。
滿奮是失節之人,怎能和樂廣相提並論。」
王敦又說:「愍懷太子被廢之際,和他交往就會給自己帶來危機,人怎麼能死守著常理呢?以此相比,滿奮不弱於樂廣是很清楚的。」
郗鑒說:「大丈夫潔身北面侍君,謹守三綱之義,怎麼可以偷生而變節,這樣有何面目居於天地之間!如果是天道已終,也當隨之存亡。」
王敦早就有了無君之野心,聽到郗鑒這番話,心中大為不滿,不再與之相見,將郗鑒扣留下來不讓他離開。
王敦的一黨一徒天天來說他的壞話,但郗鑒神態自若,一點兒也不害怕。
王敦對錢鳳說:「郗道徽是儒雅之士,名氣大地位高,怎麼能隨便加害於他呢。」
於是讓郗鑒回到了朝廷。
郗鑒就和明帝一起籌劃滅掉王敦。
不久錢鳳率兵進犯京師,明帝使郗鑒假節,加衛將軍、都督從駕諸軍事。
郗鑒認為這並沒有什麼益處,堅決推辭不接受軍職。
當時人們議論認為王含、錢鳳人多勢眾,苑城小而不固,應乘賊軍立足未穩之際,由皇帝御駕親征。
郗鑒說:「群賊猖狂凶狠,其勢不可阻擋,只能以智而取,不能與之硬拚。
王含部下號令不一,士卒多搶奪劫掠,百姓根據過去的教訓,人人奮起自衛。
我們順其大勢決定進退,何往而不克!況且賊軍並沒有遠大的目標和計劃,只指望著拚命一戰而定勝負,天長日久,我們會得到更多義士的支持,我們的戰略目的也會得以實現。
今天要是以此弱力去對抗強大的敵人,希望朝夕之際決勝負,呼吸之間定成敗,就是有伍子胥這樣的人,為了正義而投袂效力,又於事何補!」明帝聽從了他的意見。
郗鑒以尚書令的身份統領各屯營禦敵。
錢鳳之亂被平息後,溫嶠上表提議,請求寬恕王敦的佐吏部屬,郗鑒認為,先王推崇君臣禮教,崇尚為氣節而捐軀,若是昏庸腐敗的君王,才可開放城門以迎義師。
王敦的僚屬雖說多為王敦所一逼一,但居於叛逆的偽朝之中,沒有出關投誠的義舉,按照前代的古訓,應該加以責罰。
溫嶠又奏請因錢鳳之母年高八十,應該免於治罪,朝廷同意所奏。
封郗鑒為高平侯,賜絹四千八百匹。
明帝因郗鑒有才識名望,朝廷大小事情都詢問他,並詔令郗鑒為朝廷起草表疏詔告,任其簡易從事。
王導提議追贈周札官職,郗鑒認為不合賞罰之理,其語記載在《周札傳》中。
王導不聽,郗鑒於是駁斥他說:「王敦叛亂,相持很久不能入城,因為周札為他打開城門,才使朝廷軍隊遭到失敗。
如果王敦先前的舉動,如同齊桓、晉文一樣是正義的,那麼先帝不就成了幽王、厲王那樣的昏暴之君嗎?」
朝臣們對此雖沒有反對的,但也沒人支持。
不久,郗鑒遷車騎將軍、都督徐兗青三州軍事、兗州刺史、假節,出鎮廣陵。
隨後明帝駕崩,郗鑒與王導、卞壺、溫嶠、庾亮、陸曄等一起接受遺詔,輔佐少主,郗鑒晉位車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加散騎常侍。
鹹和初年(326),郗鑒領徐州刺史。
到祖約、蘇峻反叛時,郗鑒知道消息後,便準備率部東征救援。
朝廷怕北邊敵寇侵犯下詔不准他離開徐州。
於是他派遣司馬劉矩率領三千人馬前去守護京師。
很快朝廷軍隊戰敗,劉矩只好退了回來。
中書令庾亮宣太后的口頭詔命,晉陞郗鑒為司空。
郗鑒離敵很近,孤立無援糧草已盡,人心惶惶不安,都沒有固守的信心了。
郗鑒接受了詔命,感激涕零,設立壇場,宰殺白馬,與三軍一起對天盟誓,誓言說:「叛臣賊子祖約、蘇峻不恭順天命,不怕王師誅討,凶暴逆行,破壞國家綱紀,無視五常之倫理,動搖一柄一家根基,威一逼一脅迫幼小的君王,毀壞國家的棟樑支柱,殘害忠良之臣,禍及黎民百姓,使天地神祇祖宗靈位無所歸依。
所以天下為之怨恨,億萬人民為之泣血,我們奉旨討伐,以除滅元兇。
過去戎狄危及周室,齊桓公與諸侯會盟以扶王室,董卓欺凌漢宮,各路豪傑聚義致討,護衛君親之義,古今一樣。
現今主上陷於危難,百姓處於倒懸,忠臣志士無不心存報國之念。
凡入我同盟者,一經盟誓之後,齊心合力,以救社稷。
若二寇不消滅,決不退縮偷安。
有誰違背誓言,天神不容!」郗鑒登壇慷慨陳辭,三軍士氣大振。
於是派遣將軍夏侯長等先行,郗鑒對平南將軍溫嶠說:「現在賊寇要挾持天子東入會稽,我們應先立營壘,佔據要害地勢,既防備敵人越過,又可截斷他們的糧草運輸,然後鎮靜自若地固守京口,堅壁清野以待賊寇。
敵人攻城不勝,四野又無所獲,東去的道路被切斷,糧草供給斷絕,不到百日,自會崩潰。」
溫嶠很贊同他的意見。
陶侃出任盟主後,進郗鑒為都督揚州八郡軍事。
當時撫軍將軍王舒、輔軍將軍虞潭都受郗鑒指揮,率領大軍過江後,與陶侃會師於茄子浦。
郗鑒在白石修築營壘佔據有利地形。
正值王舒、虞潭出戰失利,郗鑒和後將軍郭默退守丹徒,設大業、曲阿、肯亭三座營壘以防守。
敵將張健前來進攻大業營壘,因城中缺水,郭默堅持不了,於是突圍而走,三軍大為恐慌。
參軍曹納認為大業是京口的防線,一旦失守,敵人齊頭並進,勸郗鑒趁早退還廣陵,再等待時機然後反攻。
郗鑒於是召集僚佐集會,責斥曹納說:「我承蒙先帝厚顧之恩,托付以重任,就是為國捐軀也不足回報。
現強寇當前,人心惶恐形勢危急,你是我的心腹佐吏,卻萌生異心,這樣我怎麼能做義師的榜樣,怎能讓三軍服從我的統一指揮!」要將曹納處斬,很久後才釋放他。
後蘇峻死,大業之圍解除。
蘇逸等人敗走吳興,郗鑒派參軍李閎追擊並斬殺了他。
收降男一女萬餘人口。
以其功拜司空,加侍中,解除八郡都督,改封為南昌縣公,以先前的爵位封其子郗曇。
當時賊寇首領劉征聚眾數千人,乘船浮海侵掠東南沿海諸縣。
郗鑒於是坐鎮京口,任都督揚州之晉陵、吳陵諸軍事,率眾討伐消滅了劉征。
進位太尉。
後來因病,上疏辭去職位,疏說:「臣病染體,日漸沉重,自思能力已承擔不了肩上的重任。
有生就有死,這是自然之常理。
但我以低能淺才而身居高位,無以報答朝廷,上對不起先帝的重托,下有愧於天地日月。
伏枕哀歎,將會抱恨於黃泉。
臣今虛弱無力,生死就在朝夕之間,則將府中事務交付於長史劉遐料理,乞骸鼻以歸故土家園。
希望陛下以山河般寬廣的胸懷器量,弘濟大業,任賢使能,一切事情力求簡便易行,使歌頌聖明君王的《康哉》之歌在今天重新響起,如果能這樣,臣雖死猶生。
臣所統領的部屬百姓錯綜複雜,多數是北方人,或被迫遷移南來,或是新近才收服的。
百姓們懷念故鄉,都有回歸之心。
臣向他們宣示朝廷的恩澤,使他們明白利益善惡,安排住宅田地,漸漸安居下來,聽說臣病重,他們又人心浮動,若讓他們渡江北歸,必會誘發北邊敵寇的野心。
太常蔡謨,平正貞剛,眾望所歸,可以出任都督、徐州刺史。
臣已故之兄的兒子晉陵內史郗邁,為人謙厚仁一愛一,深受流亡民眾的一愛一戴,又是我門戶中子弟,可以擔任兗州刺史。
公家之事,所能瞭解的應盡力而為,因此我也像古代的祁奚那樣,為國薦才,內舉不避親。」
此疏上奏後,任命蔡謨為郗鑒的軍司。
郗鑒不久病筆,時年七十一歲。
成帝於朝晡之時哭於朝堂之上,遣御史持節護理喪事,追贈封賞依照溫嶠之例。
朝廷冊書說:「惟郗鑒公道德高尚,體識宏遠,忠誠雅正,舉止行為為世人之表率。
任內外顯要之位,功勳卓著。
前者祖約、蘇峻狂一暴橫行,危害社稷,動搖朝廷,賴郗公之力得以安寧。
功勞同於古代的英烈,勳績超過了齊桓、晉文。
正要依靠他的才德,拯濟艱難的時局,可老天不同情,使他早離人世,朕心中萬分悲痛。
爵位用以顯示勳德,謚封用以表彰嘉行,所以昭示他的業績,張揚他的美譽。
今贈太宰,謚號文成,以太牢之祭弔唁。
若郗鑒靈魂有知,請接受這種殊榮吧。」
當年,郗鑒在永嘉動亂之中,在鄉中貧窮飢餓,鄉里之人因為他享有盛名,大家輪流供養他。
當時其兄之子郗邁、外甥周翼都年幼,郗鑒常常帶著他們一起外出就食。
鄉人說:「現在大家都在挨餓,因為你賢德,就和你一起共濟難關,恐怕沒有能力顧到別的人了。」
郗鑒於是一人獨往,吃罷後,將飯留在口內,回家後吐出餵養兩小兒,得以一同存活,一起過江南來。
郗邁位至護軍,周翼任剡縣令。
郗鑒死後,周翼懷想過去撫育之恩,解職而歸,以席苫而居守喪三年。
郗鑒二子:郗音、郗曇。
分類: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