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書》卷五十六:江統(子惇)孫楚(孫統)綽江統,字應元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晉書》卷五十六

晉書

卷五十六

列傳第二十六

江統(子惇)孫楚(孫統)綽

江統,字應元,陳留圉人也。

祖蕤,以義行稱,為譙郡太守,封亢父男。

父祚,南安太守。

統靜默有遠志,時人為之語曰:「嶷然稀言江應元。」

與鄉人蔡克俱知名。

襲父爵,除山一陰一令。

時關隴、屢為氐、羌所擾,孟觀西討,自擒氐帥齊萬年。

統深惟四夷亂華,宜杜其萌,乃作《徙戎論》。

其辭曰:

夫夷蠻戎狄,謂之四夷,九服之制,地在要荒。

《春秋》之義,內諸夏而外夷狄。

以其言語不通,贄幣不同,法俗詭異,種類乖殊;或居絕域之外,山河之表,崎嶇川谷阻險之地,與中國壤斷土隔,不相侵涉,賦役不及,正朔不加,故曰「天子有道,守在四夷」。

禹平九土,而西戎即敘。

其一性一氣貪婪,凶悍不仁,四夷之中,戎狄為甚。

弱則畏服,強則侵叛。

雖有賢聖之世,大德之君,鹹未能以通化率導,而以恩德柔懷也。

當其強也,以殷之高宗而憊於鬼方,有周文王而患昆夷、獫狁,高祖困於白登,孝文軍於霸上。

及其弱也,周公來九譯之貢,中宗納單于之朝,以元成之微,而猶四夷賓服。

此其已然之效也。

故匈奴求守邊塞,而侯應陳其不可,單于屈膝未央,望之議以不臣。

是以有道之君牧夷狄也,惟以待之有備,御之有常,雖稽顙執贄,而邊城不弛固守;為寇賊強一暴,而兵甲不加遠征,期令境內獲安,疆埸不侵而已。

及至周室失統,諸侯專征,以大兼小,轉相殘滅,封疆不固,而利害異心。

戎狄乘間,得入中國。

或招誘安一撫,以為己用。

故申、繒之禍,顛覆宗周;襄公要秦,遽興姜戎。

當春秋時,義渠、大荔居秦、晉之域,陸渾、一陰一戎處伊、洛之間,鄋瞞之屬害及濟東,侵入齊、宋,陵虐邢、衛,南夷與北狄交侵中國,不絕若線。

齊桓攘之,存亡繼絕,北伐山戎,以開燕路。

故仲尼稱管仲之力,嘉左衽之功。

逮至春秋之末,戰國方盛,楚吞蠻氏,晉翦陸渾,趙武胡服,開榆中之地,秦雄鹹一陽一,滅義渠之等。

始皇之並天下也,南兼百越,北走匈奴,五嶺長城,戎卒億計。

雖師役煩殷,寇賊橫暴,然一世之功,戎虜奔卻,當時中國無復四夷也。

漢興而都長安,關中之郡號曰三輔,《禹貢》雍州,宗周豐、鎬之舊也。

及至王莽之敗,赤眉因之,西都荒毀,百姓流亡。

建武中,以馬援領隴西太守,討叛羌,徙其餘種於關中,居馮翊、河東空地,而與華人雜處。

數歲之後,族類蕃息,既恃其肥強,且苦漢人侵之。

永初之元,騎都尉王弘使西域,發調羌、氏,以為行衛。

於是群羌奔駭,互相扇動,二州之戎,一時俱發,覆沒將守,屠破城邑。

鄧騭之征,棄甲委兵,輿一屍一喪師,前後相繼,諸戎遂熾,至於南入蜀漢,東掠趙、魏,唐突軹關,侵及河內。

及遣北軍中候硃一寵一將五營士於孟津距羌,十年之中,夷夏俱斃,任尚、馬賢僅乃克之。

此所以為害深重、累年不定者,雖由御者之無方,將非其才,亦豈不以寇發心腹,害起肘腋,疢篤難療,瘡大遲愈之故哉!自此之後,餘燼不盡,小有際會,輒復侵叛。

馬賢忸忲,終於覆敗;段穎臨沖,自西徂樂。

雍州之戎,常為國患,中世之寇,惟此為大。

漢末之亂,關中殘滅。

魏興之初,與蜀分隔,疆埸之戎,一彼一此。

魏武皇帝令將軍夏侯妙才討叛氏阿貴、千萬等,後因拔棄漢中,遂徙武都之種於秦川,欲以弱寇強國,扞御蜀虜。

此蓋權宜之計,一時之勢,非所以為萬世之利也。

今者當之,已受其弊矣。」

夫關中土沃物豐,厥田上上,加以涇、渭之流溉其舄鹵,鄭國、白渠灌浸相通,黍稷之饒,畝號一鐘,百姓謠詠其殷實,帝王之都每以為居,未聞戎狄宜在此土也。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戎狄志態,不與華同。

而因其衰弊,遷之畿服,士庶玩習,侮其輕弱,使其怨恨之氣毒於骨髓。

至於蕃育眾盛,則坐生其心。

以貪悍之一性一,挾憤怒之情,候隙乘便,輒為橫逆。

而居封域之內,無障塞之隔,掩不備之人,收散野之積,故能為禍滋擾,暴害不測。

此必然之勢,已驗之事也。

當今之宜,宜及兵威方盛,眾事未罷,徙馮翊、北地、新平、安定界內諸羌,著先零、罕並、析支之地;徙扶風、始平、京兆之氐,出還隴右,著一陰一平、武都之界。

廩其道路之糧,令足自致,各附本種,反其舊土,使屬國、撫夷就安集之。

戎晉不雜,並得其所,上合往古即敘之義,下為盛世永久之規。

縱有猾夏之心,風塵之警,則絕遠中國,隔閡山河,雖為寇暴,所害不廣。

是以充國、子明能以數萬之眾制群羌之命,有征無戰,全軍獨克,雖有謀謨深計,廟勝遠圖,豈不以華夷異處,戎夏區別,要塞易守之故,得成其功也哉!

難者曰:方今關中之禍,暴兵二載,征戍之勞,老師十萬,水旱之害,荐饑累荒,疫癘之災,札瘥夭昏。

凶逆既戮,悔惡初附,且款且畏,鹹懷危懼,百姓愁苦,異人同慮,望寧息之有期,若枯旱之思雨露,誠宜鎮之以安豫。

而子方欲作役起徒,興功造事,使疲悴之眾,徙自猜之寇,以無谷之人,遷乏食之虜,恐勢盡力屈,緒業不卒,羌戎離散,心不可一,前害未及弭,而後變復橫出矣。

答曰:羌戎狡猾,擅相號署,攻城野戰,傷害牧守,連兵聚眾,載離寒暑矣。

而今異類瓦解,同種土崩,老幼系虜,丁壯降散,禽離獸迸,不能相一。

子以此等為尚挾余資,悔惡反善,懷我德惠而來柔附乎?將勢窮道盡,智力俱困,懼我兵誅以至於此乎?曰,無有餘力,勢窮道盡筆也。

然則我能制其短長之命,而令其進退由己矣。

夫樂其業者不易事,安其居者無遷志。

方其自疑危懼,畏怖促遽,故可制以兵威,使之左右無違也。

迨其死亡散流,離逖未鳩,與關中之人,戶皆為仇,故可遐遷遠處,令其心不懷土也。

夫聖賢之謀事也,為之於未有,理之於未亂,道不著而平,德不顯而成。

其次則能轉禍為福,因敗為功,值困必濟,遇否能通。

今子遭弊事之終而不圖更制之始,一愛一易轍之勤而得覆車之軌,何哉?且關中之人百餘萬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處之與遷,必須口實。

若有窮乏糝粒不繼者,故當傾關中之谷以全其生生之計,必無擠於溝壑而不為侵掠之害也。

今我遷之,傳食而至,附其種族,自使相贍,而秦地之人得其半谷,此為濟行者以廩糧,遺居者以積倉,寬關中之一逼一,去盜賊之原,除旦夕之損,建終年之益。

若憚暫舉之小勞,而忘永逸之弘策;惜日月之煩苦,而遺累世之寇敵,非所謂能開物成務,創業垂統,崇其拓跡,謀及子孫者也。

并州之胡,本實匈奴桀惡之寇也。

漢宣之世,凍餒殘破,國內五裂,後合為二,呼韓邪遂衰弱孤危,不能自存,依阻塞下,委質柔服。

建武中,南單于復來降附,遂令入塞,居於漠南,數世之後,亦輒叛戾,故何熙、梁槿戎車屢征。

中平中,以黃巾賊起,發調其兵,部眾不從,而殺羌渠。

由是於彌扶羅求助於漢,以討其賊。

仍值世喪亂,遂乘釁而作,鹵掠趙、魏,寇至河南。

建安中,又使右賢王去卑誘質呼廚泉,聽其部落散居六郡。

鹹熙之際,以一部太強,分為三率。

泰始之初,又增為四。

於是劉猛內叛,連結外虜。

近者郝散之變,發於谷遠。

今五部之眾,戶至數萬,人口之盛,過於西戎。

然其天一性一驍勇,弓馬便利,倍於氐、羌。

若有不虞風塵之慮,則并州之域可為寒心。

滎一陽一句驪本居遼東塞外,正始中,幽州刺史毋丘儉伐其叛者,徙其餘種。

始徙之時,戶落百數,子孫孳息,今以千計,數世之後,必至殷熾。

今百姓失職,猶或亡叛,犬馬肥充,則有噬嚙,況於夷狄,能不為變!但顧其微弱勢力不陳耳。

夫為邦者,患不在貧而在不均,憂不在寡而在不安。

以四海之廣,士庶之富,豈須夷虜在內,然後取足哉!此等皆可申諭發遣,還其本域,慰彼羈旅懷土之思,釋我華夏纖介之憂。

惠此中國,以綏四方,德施永世,於計為長。

帝不能用。

未及十年,而夷狄亂華,時服其深識。

遷中郎。

選司以統叔父春為宜春令,統因上疏曰:「故事,父祖與官職同名,皆得改選,而未有身與官職同名,不在改選之例。

臣以為父祖改選者,蓋為臣子開地,不為父祖之身也。

而身名所加,亦施於臣子。

佐吏系屬,朝夕從事,官位之號,發言所稱,若指實而語,則違經禮諱尊之義;若詭辭避回,則為廢官擅犯憲制。

今以四海之廣,職位之眾,名號繁多,士人殷富,至使有受一寵一皇朝,出身宰牧,而令佐吏不得表其官稱,子孫不得言其位號,所以上嚴君父,下為臣子,體例不通。

若易私名以避官職,則違《春秋》不奪人親之義。

臣以為身名與官職同者,宜與觸父祖名為比,體例既全,於義為弘。」

朝廷從之。

轉太子洗馬。

在東宮累年,甚被親禮。

太子頗闕朝覲,又奢費過度,多諸禁忌,統上書諫曰:

臣聞古之為臣者,進思盡忠,退思補過,獻可替否,拾遺補闕。

是以人主得以舉無失行,言無口過,德音發聞,揚名後世。

臣等不逮,無能雲補,思竭愚誠,謹陳五事如左,惟蒙一省再省,少垂察納。

其一曰,六行之義,以孝為首,虞舜之德,以孝為稱,故太子以朝夕視君膳為職,左右就養無方。

文王之為世子,可謂篤於事親者也,故能擅三代之美,為百王之宗。

自頃聖體屢有疾患,數闕朝侍,遠近觀聽者不能深知其故,以致疑惑。

伏願殿下雖有微苦,可堪扶輿,則宜自力。

《易》曰:「君子終日乾乾。」

蓋自勉強不息之謂也。

其二曰,古之人君雖有聰明之姿,睿喆之質,必須輔弼之助,相導之功,故虞舜以五臣興,周文以四友隆。

及成王之為太子也,則周、召為保傅,史佚昭文章,故能聞道早備,登崇大業,刑措不用,流聲洋溢。

伏惟殿下天授逸才,聰鑒特達,臣謂猶宜時發聖令,宣揚德音,諮詢保傅,訪逮侍臣,覲見賓客,得令接盡,壅否之情沛然交泰,殿下之美煥然光明。

如此,則高朗之風,扇於前人;弘范令軌,永為後式。

其三曰,古之聖王莫不以儉為德,故堯稱采椽茅茨,禹稱卑宮惡服,漢文身衣弋綈,足履革舄,以身先物,政致太平,存為明王,沒見宗祀。

及諸侯修之者,魯僖以躬儉節用,聲列《雅頌》;蚡冒以篳路藍縷,用張楚國。

大夫修之者,文子相魯,妾不衣帛;晏嬰相齊,鹿裘不補,亦能匡君濟俗,興國隆家。

庶人修之者,顏回以簞食瓢飲,揚其仁聲;原憲以蓬戶繩樞,邁其清德。

此皆聖主明君賢臣智士之所履行也。

故能懸名日月,永世不朽,蓋儉之福也。

及到末世,以奢失之者,帝王則有瑤台瓊室,玉懷象箸,餚膳之珍則熊蹯豹胎,酒池肉林。

諸侯為之者,至於丹楹刻桷,餼征百牢。

大夫有瓊弁玉纓,庶人有擊鐘鼎食。

亦罔不亡國喪宗,破家失一身,醜名彰聞,以為後戒。

竊聞後園鏤飾金銀,刻磨犀象,畫室之巧,課試日一精一。

臣等以為今四海之廣,萬物之富,以今方古,不足為侈也。

然上之所好,下必從之,是故居上者必慎其所好也。

昔漢光武皇帝時,有獻千里馬及寶劍者,馬以駕鼓車,劍以賜騎士。

世祖武皇帝有上雉頭裘者,即詔有司焚之都街。

高世之主,不尚尤物,故能正天下之俗,刑四方之風。

臣等以為畫室之功,可且減省,後園雜作,一皆罷遣,肅然清靜,優遊道德,則日新之美光於四海矣。

其四曰,以天下而供一人,以百里而供諸侯,故王侯食藉而衣稅,公卿大夫受爵而資祿,莫有不贍者也。

是以士農工商四業不雜。

交易而退,以通有無者,庶人之業也。

《周禮》三市,旦則百族,晝則商賈,夕則販夫販婦。

買賤賣貴,販鬻菜果,收十百之盈,以救旦夕之命,故為庶人之貧賤者也。

樊遲匹夫,請學為圃,仲尼不答;魯大夫臧文仲使妾織蒲,又譏其不仁;公儀子相魯,則拔其園葵,言食祿者不與貧賤之人爭利也。

秦、漢以來,風俗轉薄,公侯之尊,莫不殖園圃之田,而收市井之利,漸冉相放,莫以為恥,乘以古道,誠可愧也。

今西園賣葵菜、藍子、雞、面之屬,虧敗國體,貶損令問。

其五曰,竊見禁土,令不得繕修牆壁,動正屋瓦。

臣以為此既違典彝舊義,且以拘攣小忌而廢弘廓大道,宜可蠲除,於事為宜。

朝廷善之。

及太子廢,徙許昌,賈後諷有司不聽宮臣追送。

統與宮臣冒禁至伊水,拜辭道左,悲泣流漣。

都官從事悉收統等付河南、洛一陽一獄。

付郡者,河南尹樂廣悉散遣之,系洛一陽一者猶未釋。

都官從事孫琰說賈謐曰:「所以廢徙太子,以為惡故耳。

東宮故臣冒罪拜辭,涕泣路次,不顧重辟,乃更彰太子之德,不如釋之。」

謐語洛一陽一令曹攄,由是皆免。

及太子薨,改葬,統作誄敘哀,為世所重。

後為博士、尚書郎,參大司馬、齊王冏軍事。

冏驕荒將敗,統切諫,文多不載。

遷廷尉正,每州郡疑獄,斷處從輕。

成都王穎請為記室,多所箴諫。

申論陸雲兄弟,辭甚切至。

以母憂去職。

服闋,為司徒左長史。

東海王越為兗州牧,以統為別駕,委以州事,與統書曰:「昔王子師為豫州,未下車,辟荀慈明;下車,辟孔文舉。

貴州人士有堪應此者不?」

統舉高平郗鑒為賢良,陳留阮修為直言,濟北程收為方正,時以為知人。

尋遷黃門侍郎、散騎常侍,領國子博士。

永嘉四年,避難奔於成皋,病卒。

凡所造賦頌表奏皆傳於後。

二子:[A170],惇。

[A170]字思玄,本州辟舉秀才,平南將軍溫嶠以為參軍。

復為州別駕,辟司空郗鑒掾,除長山令。

鑒又請為司馬,轉黃門郎。

車騎將軍庾冰鎮江州,請為長史。

冰薨,庾翼以為諮議參軍,俄而復補長史。

翼薨,大將干瓚作難,[A170]討平之。

除尚書吏部郎,仍遷御史中丞、侍中、吏部尚書。

永和中,代桓景為護軍將軍。

出補會稽內史,加右軍將軍。

代王彪之為尚書僕射。

哀帝即位,疑周貴人名號所宜,[A170]議見《禮志》。

帝欲於殿庭立鴻祀,又欲躬自藉田,[A170]並以為禮廢日久,儀注不存,中興以來所不行,謂宜停之。

為僕射積年,簡文帝為相,每訪政事,[A170]多所補益,轉護軍將軍,領國子祭酒,卒官。

子敳,歷琅邪內史、驃騎諮議。

敳子恆,元熙中為西中郎長史。

恆弟夷,尚書。

惇字思悛,孝友淳粹,高節邁俗。

一性一好學,儒玄並綜。

每以為君子立行,應依禮而動,雖隱顯殊途,未有不傍禮教者也。

若乃放達不羈,以肆縱為貴者,非但動違禮法,亦道之所棄也。

乃著《通道崇檢論》,世咸稱之。

蘇峻之亂,避地東一陽一山,太尉郗鑒檄為兗州治中,又辟太尉掾;康帝為司徒,亦辟焉;征西將軍庾亮請為儒林參軍;征拜博士、著作郎,皆不就。

邑里宗其道,有事必諮而後行。

東一陽一太守阮裕、長山令王濛,皆一時名士,並與惇游處,深相欽重。

養志二十餘年,永和九年卒,時年四十九,友朋相與刊石立頌,以表德美雲。

孫楚,字子荊,太原中都人也。

祖資,魏驃騎將軍。

父宏,南一陽一太守。

楚才藻卓絕,爽邁不群,多所陵傲,缺鄉曲之譽。

年四十餘,始參鎮東軍事。

文帝遣符劭、孫郁使吳,將軍石苞令楚作書遺孫皓曰:

蓋見機而作,《周易》所貴;小不事大,《春秋》所誅。

此乃吉凶之萌兆,榮辱所由生也。

是故許、鄭以銜璧全國,曹譚以無禮取滅。

載藉既記其成敗,古今又著其愚智,不復廣引譬類,崇飾浮辭。

苟以誇大為名,更喪忠告之實。

今粗論事要,以相覺悟。

昔炎一精一幽昧,歷數將終,恆、靈失德,災釁並興,豺狼抗爪牙之毒,生靈罹塗炭之難。

由是九州絕貫,王綱解紐,四海蕭條,非復漢有。

太祖承運,神武應期,征討暴亂,克寧區夏;協建靈符,天命既集,遂廓弘基,奄有魏域。

土則神州中岳,器則九鼎猶存,世載淑美,重光相襲,故知四隩之攸同,帝者之壯觀也。

昔公孫氏承藉父兄,世居東裔,擁帶燕胡,憑陵險遠,講武游盤,不供職貢,內傲帝命,外通南國,乘桴滄海,交酬貨賄,葛越佈於朔土,貂馬延於吳會;自以控弦十萬,奔走之力,信能右折燕、齊,左震扶桑,輮轢沙漠,南面稱王。

宣王薄伐,猛銳長驅,師次遼一陽一,而城池不守;枹鼓暫鳴,而元兇折首。

於是遠近疆埸,列郡大荒,收離聚散,大安其居,眾庶悅服,殊俗款附。

自茲以降,九野清泰,東夷獻其樂器,肅慎貢其楛矢,曠世不羈,應化而至,巍巍蕩蕩,想所具聞也。

吳之先祖,起自荊、楚,遭時擾攘,潛播江表。

劉備震懼,亦逃巴、岷。

遂因山陵積石之固,三江五湖浩汗無涯,假氣遊魂,迄茲四紀。

兩邦合從,東西唱和,互相扇動,距捍中國。

自謂三分鼎足之勢,可與泰山共相終始也。

相國晉王輔相帝室,文武桓桓,志厲秋霜,廟勝之算,應變無窮,獨見之鑒,與眾絕慮。

主上欽明,委以萬機,長轡遠御,妙略潛授,偏師同心,上下用力,陵威奮伐,[QFDP]入其阻,並敵一向,奪其膽氣。

小戰江由,則成都自潰;曜兵劍閣,則姜維面縛。

開地六千,領郡三十。

兵不逾時,梁、益肅清,使竊號之雄,稽顙絳闕,球琳重錦,充於府庫。

夫韓並魏徙,虢滅虞亡,此皆前鑒,後事之表。

又南中呂興,深睹天命蟬蛻內附,願為臣妾。

外失輔車脣齒之援,內有羽一毛一零落之漸,而徘徊危國,冀延日月,此由魏武侯卻指山河,自以為強,殊不知物有興亡,則所美非其地也。

方今百僚濟濟,俊乂盈朝,武臣猛將,折衝萬里,國富兵強,六軍一精一練,思復翰飛,飲馬南海。

自頃國家整修器械,興造舟楫,簡習水戰,樓船萬艘,千里相望,刳木已來,舟車之用未有如今之殷盛者也。

驍勇百萬,畜力待時。

役不再舉,今日之師也。

然主相眷眷未便電發者,猶以為一愛一人治國,道家所尚,崇城遂卑,文王退捨,故先開大信,喻以存亡,慇勤之指,往使所究也。

若能審勢安危,自求多福,蹶然改容,祗承往錫,追慕南越,嬰齊入侍,北面稱臣,伏聽告策,則世祚江表,永為魏籓,豐功顯報,隆於今日矣。

若猶侮慢,未順王命,然後謀力雲合,指麾從風,雍、梁二州,順流而東,青、徐戰士,列江而西,荊、揚兗、豫,爭驅八沖,征東甲卒,武步秣陵,爾乃王輿整駕,六戎徐征,羽校燭日,旌旗星流,龍游曜路,歌吹盈耳,士卒奔邁,其會如林,煙塵俱起,震天駭地,渴賞之士,鋒鏑爭先,忽然一旦,身首橫分,宗祀淪覆,取戒萬世,引領南望,良助寒心!夫療膏肓之疾者,必進苦口之藥;決狐疑之慮者,亦告逆耳之言。

如其猶豫,迷而不反,恐俞附見其已死,扁鵲知其無功矣。

勉思良圖,惟所去就。

劭等至吳,不敢為通。

楚後遷佐著作郎,復參石苞驃騎軍事。

楚既負其材氣,頗侮易於苞,初至,長揖曰:「天子命我參卿軍事。」

因此而嫌隙遂構。

苞奏楚與吳人孫世山共訕毀時政,楚亦抗表自理,紛紜經年,事未判,又與鄉人郭奕忿爭。

武帝雖不顯明其罪,然以少賤受責,遂湮廢積年。

初,參軍不敬府主,楚既輕苞,遂制施敬,自楚始也。

征西將軍,扶風王駿與楚舊好,起為參軍。

轉梁令,遷衛將軍司馬,時龍見武庫井中,群臣將上賀,楚上言曰:「頃聞武庫井中有二龍,群臣或有謂之禎祥而稱賀者,或有謂之非祥無所賀者,可謂楚既失之,而齊亦未為得也。

夫龍或俯鱗潛於重泉,或仰攀雲漢游乎蒼昊,而今蟠於坎井,同於蛙蝦者,豈獨管庫之士或有隱伏,廝役之賢沒於行伍?故龍見光景,有所感悟。

願陛下赦小餅,舉賢才,垂夢於傅巖,望想於渭濱,修學官,起淹滯,申命公卿,舉獨行君子可惇風厲俗者,又舉亮拔秀異之才可以撥煩理難矯世抗言者,無系世族,必先逸賤。

夫戰勝攻取之勢,並兼混一之威,五伯之事,韓、白之功耳;至於制禮作樂,闡揚道化,甫是士人出筋力之秋也。

伏願陛下擇狂夫之言。」

惠帝初,為馮翊太守。

元康三年卒。

初,楚與同郡王濟友善,濟為本州大中正,訪問銓邑人品狀,至楚,濟曰:「此人非卿所能目,吾自為之。」

乃狀楚曰:「天才英博,亮拔不群。」

楚少時欲隱居,謂濟曰:「當欲枕石漱流。」

誤云「漱石枕流」。

濟曰:「流非可枕,石非可漱。」

楚曰:「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厲其齒。」

楚少所推服,惟雅敬濟。

初,楚除婦服,作詩以示濟,濟曰:「未知文生於情,情生於文,覽之淒然,增伉儷之重。」

三子:眾、洵、纂。

眾及洵俱未仕而早終,惟纂子統、綽並知名。

統字承公。

幼與綽及從弟盛過江。

誕任不羈,而善屬文,時人以為有楚風。

征北將軍褚裒聞其名,命為參軍,辭不就,家於會稽。

一性一好山水,乃求為鄞令,轉在吳寧。

居職不留心碎務,縱意游肆,名山勝川,一靡一不窮究。

後為余姚令,卒。

子騰嗣,以博學著稱,位至廷尉。

騰弟登,少善名理,注《老子》,行於世,仕至尚書郎,早終。

綽字興公。

博學善屬文,少與高一陽一許詢俱有高尚之志。

居於會稽,游放山水,十有餘年,乃作《遂初賦》以致其意。

嘗鄙山濤,而謂人曰:「山濤吾所不解,吏非吏,隱非隱,若以元禮門為龍津,則當點額暴鱗矣。」

所居齋前種一株松,恆自守護,鄰人謂之曰:「樹子非不楚楚可憐,但恐永無棟樑日耳。」

綽答曰:「楓柳雖復合抱,亦何所施邪!」綽與詢一時名流,或一愛一詢高邁,則鄙於綽,或一愛一綽才藻,而無取於詢。

沙門支遁試問綽:「君何如許?」

答曰:「高情遠致,弟子早已伏膺;然一詠一吟,許將北面矣。」

絕重張衡、左思之賦,每云:「《三都》、《二京》,五經之鼓吹也。」

嘗作《天台山賦》,辭致甚工,初成,以示友人范榮期,云:「卿試擲地,當作金石聲也。」

榮期曰:「恐此金石非中宮商。」

然每至佳句,輒云:「應是我輩語。」

除著作佐郎,襲爵長樂侯。」

綽一性一通率,好譏調。

嘗與習鑿齒共行,綽在前,顧謂鑿齒曰:「沙之汰之,瓦石在後。」

鑿齒曰:「簸之揚之,糠秕在前。」

征西將軍庾亮請為參軍,補章安令,征拜太學博士,遷尚書郎。

楊州刺史殷浩以為建威長史。

會稽內史王羲之引為右軍長史。

轉永嘉太守,遷散騎常侍,領著作郎。

時大司馬桓溫欲經緯中國,以河南粗平,將移都洛一陽一。

朝廷畏溫,不敢為異,而北土蕭條,人情疑懼,雖並知不可,莫敢先諫。

綽乃上疏曰:

伏見征西大將軍臣溫表「便當躬率三軍,討除二寇,蕩滌河、渭,清灑舊京,然後神旂電舒,朝服濟江,反皇居於中土,正玉衡於天極。」

斯超世之弘圖,千載之盛事。

然臣之所懷,竊有未安,以為帝王之興,莫不藉地利人和以建功業,貴能以義平暴,因而撫之。

懷愍不建,滄胥秦京,遂令胡戎交侵,神州絕綱,土崩之釁,誠由道喪。

然中夏蕩蕩,一時橫流,百郡千城曾無完郛者,何哉?亦以地不可守,投奔有所故也。

天祚未革,中宗龍飛,非惟信順協於天人而已,實賴萬里長江畫而守之耳。

《易》稱「王公設險以守其國」,險之時義大矣哉!斯已然之明效也。

今作勝談,自當任道而遺險;校實量分,不得不保小以固存。

自喪亂已來六十餘年,蒼生殄滅,百不遺一,河洛丘、虛,函夏蕭條,井堙木刊,阡陌夷滅,生理茫茫,永無依歸。

播流江表,已經數世,存者長子老孫,亡者丘隴成行。

雖北風之思感其素心,目前之哀實為交切。

若遷都旋軫之日,中舉五陵,即復緬成遐域。

泰山之安既難以理保,烝烝之思豈不纏於聖心哉!

溫今此舉,誠欲大覽始終,為國遠圖。

向無山陵之急,亦未首決大謀,獨任天下之至難也。

今發憤忘食,忠慨亮到,凡在有心,孰不致感!而百姓震駭,同懷危懼者,豈不以反舊之樂賒,而趣死之憂促哉!何者?植根於江外數十年矣,一朝拔之,頓驅踧於空荒之地,提挈萬里,逾險浮深,離墳墓,棄生業,富者無三年之糧,貧者無一餐之飯,田宅不可復售,舟車無從而得,捨安樂之國,適習亂之鄉,出必安之地,就累一卵一之危,將頓僕道塗,飄溺江川,僅有達者。

夫國以人為本,疾寇所以為人,眾喪而寇除,亦安所取裁?此仁者所宜哀矜,國家所宜深慮也。

自古今帝王之都,豈有常所,時隆則宅中而圖大,勢屈則遵養以待會。

使德不可勝,家有三年之積,然後始可謀太平之事耳。

今天時人事,有未至者矣,一朝欲一宇宙,無乃頓而難舉乎?

臣之愚計,以為且可更遣一將有威名資實者,先鎮洛一陽一,於陵所築二壘以奉衛山陵,掃平梁、許,清一河南,運漕之路既通,然後盡力於開墾,廣田積穀,漸為徙者之資。

如此,賊見亡征,勢必遠竄。

如其迷逆不化,復欲送死者,南北諸軍風馳電赴,若身手之救痛癢,率然之應首尾,山陵既固,中夏小康。

陛下且端委紫極,增修德政,躬行漢文簡樸之至,去小惠,節游費,審官人,練甲兵,以養士滅寇為先。

十年行之,無使隳廢,則貧者殖其財,怯者充其勇,人知天德,赴死如歸,以此致政,猶運諸掌握。

何故捨百勝之長理,舉天下而一擲哉!陛下春秋方富,溫克壯其猷,君臣相與,弘養德業,括囊元吉,豈不快乎!

今溫唱高議,聖朝互同,臣以輕微,獨獻管見。

出言之難,實在今日,而臣區區必聞天聽者,竊以無諱之朝,狂瞽進說,芻蕘之謀,聖賢所察,所以不勝至憂,觸冒干陳。

若陛下垂神,溫少留思,豈非屈於一人而允億兆之顧哉!如以干忤罪大,欲加顯戮,使丹誠上達,退受刑誅,雖沒泉壤,一屍一且不朽。

桓溫見綽表,不悅,曰:「致意興公,何不尋君《遂初賦》,知人家國事邪!」尋轉廷尉卿,領著作。

綽少以文才垂稱,於時文士,綽為其冠。

溫、王、郗、庾諸公之薨,必須綽為碑文,然後刊石焉。

年五十八,卒。

子嗣,有綽風,文章相亞,位至中軍參軍,早亡。

史臣曰:江統風檢一操一行,良有可稱,陳留多士,斯為其冠。

《徙戎》之論,實乃經國遠圖。

然運距中衰,陵替有漸,假其言見用,恐速禍招怨,無救於將顛也。

逮愍懷廢徙,冒禁拜辭,所謂命輕鴻一毛一,義貴熊掌。

[A170]位隆端石,竭誠獻替。

惇遺忽榮利,聿修天爵。

雖出處異途,俱難兄弟矣。

孫楚體英絢之姿,超然出類,見知武子,誠無愧色。

覽其貽皓之書,諒曩代之佳筆也。

而負才誕傲,蔑苞忿奕,違遜讓之道,肆陵憤之氣,丁年沈廢,諒自取矣。

統、綽棣華秀髮,名顯中興,可謂無忝爾祖。

統竟淪跡下邑,窮觀勝地,會其心焉。

綽獻直論辭,都不懾元子,有匪躬之節,豈徒文雅而已哉!

贊曰:應元蹈義,子荊越俗。

江寡悔尤,孫貽擯辱。

統昆弟,江左馳聲。

彬彬藻思,綽冠群英。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晉書
卷一卷二卷三卷四卷五卷六卷七卷八卷九卷一十卷一十一卷一十二卷一十三卷一十四卷一十五卷一十六卷一十七卷一十八卷一十九卷二十卷二十一卷二十二卷二十三卷二十四卷二十五卷二十六卷二十七卷二十八卷二十九卷三十卷三十一卷三十二卷三十三卷三十四卷三十五卷三十六卷三十七卷三十八卷三十九卷四十卷四十一卷四十二卷四十三卷四十四卷四十五卷四十六卷四十七卷四十八卷四十九卷五十卷五十一卷五十二卷五十三卷五十四卷五十五卷五十六卷五十七卷五十八卷五十九卷六十卷六十一卷六十二卷六十三卷六十四卷六十五卷六十六卷六十七卷六十八卷六十九卷七十卷七十一卷七十二卷七十三卷七十四卷七十五卷七十六卷七十七卷七十八卷七十九卷八十卷八十一卷八十二卷八十三卷八十四卷八十五卷八十六卷八十七卷八十八卷八十九卷九十卷九十一卷九十二卷九十三卷九十四卷九十五卷九十六卷九十七卷九十八卷九十九卷一百卷一百一卷一百二卷一百三卷一百四卷一百五卷一百六卷一百七卷一百八卷一百九卷一百一十卷一百一十一卷一百一十二卷一百一十三卷一百一十四卷一百一十五卷一百一十六卷一百一十七卷一百一十八卷一百一十九卷一百二十卷一百二十一卷一百二十二卷一百二十三卷一百二十四卷一百二十五卷一百二十六卷一百二十七卷一百二十八卷一百二十九卷一百三十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