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書》卷六十三:邵續李矩段匹磾魏浚(族子該郭默)邵續,字嗣祖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晉書》卷六十三

晉書

卷六十三

列傳第三十三

邵續李矩段匹磾魏浚(族子該郭默)

邵續,字嗣祖,魏郡安一陽一人也。

父乘,散騎侍郎。

續樸素有志烈,博覽經史,善談理義,妙解天文。

初為成都王穎參軍,穎將討長沙王乂,續諫曰:「續聞兄弟如左右手,今明公當天下之敵,而欲去一手乎?續竊惑之。」

穎不納。

後為苟晞參軍,除沁水令。

時天下漸亂,續去縣還家,糾合亡命,得數百人。

王浚假續綏集將軍、樂陵太守,屯厭次,以續子乂為督護。

續綏懷流散,多歸附之。

石勒既破浚,遣乂還招續,續以孤危無援,權附於勒,勒亦以乂為督護。

既而段匹磾在薊,遺書要續俱歸元帝,續從之。

其下諫曰:「今棄勒歸匹磾,任子危矣。」

續垂泣曰:「我出身為國,豈得顧子而為叛臣哉!」遂絕於勒,勒乃害乂。

續懼勒攻,先求救於匹磾,匹磾遣弟文鴦救續。

文鴦未至,勒已率八千騎圍續。

勒素畏鮮卑,又聞文鴦至,乃棄攻具東走。

續與文鴦追勒至安陵,不及,虜勒所署官,並驅三千餘家,又遣騎入抄勒北邊,掠常山,亦二千家而還。

匹磾既殺劉琨,夷晉多怨叛,遂率其徒依續。

勒南和令趙領等率廣川、渤海千餘家背勒歸續。

而帝以續為平原樂安太守、右將軍、冀州刺史,進平北將軍、假節,封祝阿子。

續遣兄子武邑內史存與文鴦率匹磾眾就食平原,為石季龍所破。

續先與曹嶷互相侵掠,嶷因存等敗,乃破續屯田,又抄其戶口,續首尾相救,疲於奔命。

太興初,續遣存及文鴦屯濟南黃巾固,因以一逼一嶷,嶷懼,求和。

俄而匹磾率眾攻段末杯,石勒知續孤危,遣季龍乘虛圍續。

季龍騎至城下,掠其居人,續率眾出救,季龍伏騎斷其後,遂為季龍所得,使續降其城。

續呼其兄子竺等曰:「吾志雪國難,以報所受,不幸至此。

汝等努力自勉,便奉匹磾為主,勿有二心。」

時帝既聞續沒,下詔曰:「邵續忠烈在公,義誠慷慨,綏集荒余,憂國亡身。

功勳未遂,不幸陷沒,朕用悼恨於懷。

所統任重,宜時有代。

其部曲文武,已共推其息緝為營主。

續之忠誠,著於公私,今立其子,足以安眾,一以續本位即授緝,使總率所統,效節國難,雪其家仇。」

季龍遣使送續於勒,勒使使徐光讓之曰:「國家應符撥亂,八表宅心,遺晉怖威,遠竄揚越。

而續蟻封海阿,跋扈王命,以夷狄不足為君邪?何無上之甚也!一柄一有常刑,於分甘乎?」

續對曰:「晉末饑亂,奔控無所,保合鄉宗,庶全老幼。

屬大王龍飛之始,委命納質,一精一誠無感,不蒙慈恕。

言歸遺晉,仍荷一寵一授,誓盡忠節,實無二心。

且受彼厚榮,而復二三其趣者,恐亦不容於明朝矣。

周文生於東夷,大禹出於西羌,帝王之興,蓋惟天命所屬,德之所招,當何常邪!伏惟大王聖武自天,道隆虞夏,凡在含生,孰不延首神化,恥隔皇風,而況囚乎!使囚去真即偽,不得早叩天門者,大王負囚,囚不負大王也。

釁鼓之刑,囚之恆分,但恨天實為之,謂之何哉!」勒曰:「其言慨至,孤愧之多矣。

夫忠於其君者,乃吾所求也。」

命張寶延之於館,厚撫之,尋以為從事中郎。

今自後諸克敵擒俊,皆送之,不得輒害,冀獲如續之流。

初,季龍之攻續也,朝廷有王敦之一逼一,不遑救恤。

續既為勒所執,身灌園鬻菜,以供衣食。

勒屢遣察之,歎曰;「此真高人矣。

不如是,安足貴乎!」嘉其清苦,數賜谷帛。

每臨朝嗟歎,以勵群官。

續被獲之後,存及竺、緝等與匹磾嬰城距寇,而帝又假存揚武將軍、武邑太守。

勒屢遣季龍攻之,戰守疲苦,不能自立。

久之,匹磾及其弟文鴦與竺、緝等悉見獲,惟存得潰圍南奔,在道為賊所殺。

續竟亦遇害。

李矩,字世回,平一陽一人也。

童齔時,與群兒聚戲,便為其率,計畫指授,有成一人之量。

及長,為吏,送故縣令於長安,征西將軍梁王肜以為牙門。

伐氐齊萬年有殊功,封東明亭侯。

還為本郡督護。

太守宋胄欲以所親吳畿代之,矩謝病去。

畿恐矩復還,一陰一使人刺矩,會有人救之,故得免。

屬劉元海攻平一陽一,百姓奔走,矩素為鄉人所一愛一,乃推為塢主,東屯滎一陽一,後移新鄭。

矩勇毅多權略,志在立功,東海王越以為汝一陰一太守。

永嘉初,使矩與汝南太守袁孚率眾修洛一陽一千金堨,以利運漕。

及洛一陽一不守,太尉荀籓奔一陽一城,衛將軍華薈奔成皋。

時大饑,賊帥侯都等每略人而食之,籓、薈部曲多為所啖。

矩討都等滅之,乃營護籓、薈,各為立屋宇,輸谷以給之。

及籓承製,建行台,假矩滎一陽一太守。

矩招懷離散,遠近多附之。

石勒親率大眾襲矩,矩遣老弱入山,令所在散牛馬,因設伏以待之。

賊爭取牛馬。

伏發,齊呼,聲動山谷,遂大破之,斬獲甚眾,勒乃退。

籓表元帝,加矩冠軍將軍,軺車幢蓋,進封一陽一武縣侯,領河東、平一陽一太守。

時饑饉相仍,又多疫癘,矩垂心撫恤,百姓賴焉。

會長安群盜東下,所在多虜掠,矩遣部將擊破之,盡得賊所略婦女千餘人。

諸將以非矩所部。

欲遂留之。

矩曰:「俱是國家臣妾,焉有此彼此!」乃一時遣之。

時劉琨所假河內太守郭默為劉元海所一逼一,乞歸於矩,矩將使其甥郭誦迎致之,而不敢進。

會劉琨遣參軍張肇,率鮮卑范勝等五百餘騎往長安,屬默被圍,道路不通,將還依邵續,行至矩營,矩謂肇曰:「默是劉公所授,公家之事,知無不為。」

屠各舊畏鮮卑,遂邀肇為聲援,肇許之。

賊望見鮮卑,不戰而走。

誦潛遣輕舟濟河,使勇士夜襲懷城,掩賊留營,又大破之。

默遂率其屬歸於矩。

後劉聰遣從弟暢步騎三萬討矩,屯於韓王故壘,相去七里,遣使招矩。

時暢卒至,矩未暇為備,遣使奉牛酒詐降於暢,潛匿一精一勇,見其老弱。

暢不以為虞,大饗渠帥,人皆醉飽。

矩謀夜襲之,兵士以賊眾,皆有懼色。

矩令郭誦禱鄭子產祠曰:「君昔相鄭,惡鳥不鳴。

凶胡臭羯,何得過庭!」使巫揚言:「東裡有教,當遣神兵相助。」

將士聞之,皆踴躍爭進。

乃使誦及督選楊璋等選勇敢千人,夜掩暢營,獲鎧馬甚多,斬首數千級,暢僅以身免。

先是,郭默聞矩被攻,遣弟芝率眾援之。

既而聞破暢,芝復馳來赴矩。

矩乃與芝馬五百匹,分軍為三道,夜追賊,復大獲而旋。

先是,聰使其將趙固鎮洛一陽一,長史周振與固不協,密陳固罪。

矩之破暢也,帳中得聰書,敕暢平矩訖,過洛一陽一,收固斬之,便以振代固。

矩送以示固,固即斬振父子,遂率騎一千來降,矩還令守洛。

後數月,聰遣其太子粲率劉雅生等步騎十萬屯孟津北岸,分遣雅生攻趙固於洛。

固奔一陽一城山,遣弟告急,矩遣郭誦屯洛口以救之。

誦使將張皮簡一精一卒千人夜渡河。

粲候者告有兵至,粲恃其眾,不以為虞。

既而誦等奄至,十道俱攻,粲眾驚擾,一時奔潰,殺傷太半,因據其營,獲其器械軍資不可勝數。

及旦,粲見皮等人少,更與雅生悉餘眾攻之,苦戰二十餘日不能下。

矩進救之,使壯士三千泛舟迎皮。

賊臨河列陣,作長鉤以鉤船,連戰數日不得渡。

矩夜遣部將格增潛濟入皮壘,與皮選一精一騎千餘,而殺所獲牛馬,焚燒器械,夜一穴一圍而出,奔武牢。

聰追之,不及而退。

聰因憤恚,發病而死。

帝嘉其功,除矩都督河南三郡軍事、安西將軍、滎一陽一太守,封修武縣侯。

及劉粲嗣位,昏虐日甚,其將靳准乃起兵殺粲,並其宗族,發聰塚,斬其一屍一,遣使歸矩,稱「劉元海屠各小丑,因大晉事故之際,作亂幽並,矯稱天命,至令二帝幽沒虜庭。

輒率眾扶侍梓宮,因請上聞」。

矩馳表於帝,帝遣太常韓胤等奉迎梓宮,未至而准已為石勒、劉曜所沒。

矩以眾少不足立功,每慷慨憤歎。

及帝踐阼,以為都督司州諸軍事、司州刺史,改封平一陽一縣侯,將軍如故。

時弘農太守尹安、振威將軍宋始等四軍並屯洛一陽一,各相疑阻,莫有固志。

矩、默各遣千騎至洛以鎮之。

安等乃同謀告石勒,勒遣石生率騎五千至洛一陽一,矩、默軍皆退還。

俄而四將復背勒,遣使乞迎,默又遣步卒五百人入洛。

石生以四將相謀,不能自安,乃虜宋始一軍,渡河而南。

百姓相率歸矩,於是洛中遂空。

矩乃表郭誦為揚武將軍、一陽一翟令,阻水築壘,且耕且守,為滅賊之計。

屬趙固死,石生遣騎襲誦,誦多計略,賊至,輒設伏破之,虜掠無所得。

生怒,又自率四千餘騎暴掠諸縣,因攻誦壘,接戰須臾,退軍堮阪。

誦率勁勇五百追及生於磐脂故亭,又大破之。

矩以誦功多,表加赤幢曲蓋,封吉一陽一亭侯。

郭默欲侵祖約,矩禁之不可,遂為約所破。

石勒遣其養子匆襲默,默懼後患未已,將降於劉曜,遣參軍鄭雄詣矩謀之,矩距而不許。

後勒遣其將石良率一精一兵五千襲矩,矩逆擊不利。

郭誦弟元復為賊所執,賊遣元以書說矩曰:「去年東平曹嶷,西賓猗盧,矩如牛角,何不歸命?」

矩以示誦,誦曰:「昔王陵母在賊,猶不改意,弟當何論!」勒復遺誦麈尾馬鞭,以示慇勤,誦不答。

勒將石生屯洛一陽一,大掠河南,矩、默大饑,默因復說矩降曜。

矩既為石良所破遂,從默計,遣使於曜。

曜遣從弟岳軍於河一陰一,欲與矩謀攻石生。

勒遣將圍岳,岳閉門不敢出。

默後為石匆所敗,自密南奔建康。

矩聞之大怒,遣其將郭誦等繼書與默,又敕誦曰:「汝識脣亡之談不?迎接郭默,皆由於卿,臨難逃走,其必留之。」

誦追及襄城,默自知負矩,棄妻子而遁。

誦擁其餘眾而歸,矩待其妻子如初。

劉岳以外援不至,降於石季龍。

矩所統將士有一陰一欲歸勒者,矩知之而不能討,乃率眾南走,將歸朝廷,眾皆道亡,惟郭誦及參軍郭方,功曹張景,主簿苟遠,將軍騫韜、江霸、梁志、司馬尚、季弘、李瑰、段秀等百餘人棄家送矩。

至於魯一陽一縣,矩墜馬卒,葬襄一陽一之峴山。

段匹磾,東部鮮卑人也。

種類勁健,世為大人。

父務勿塵,遣軍助東海王越征討有功,王浚表為親晉王,封遼西公,嫁女與務勿塵,以結鄰援。

懷帝即位,以務勿塵為大單于,匹磾為左賢王,率眾助國征討,假撫軍大將軍。

務勿塵死,弟涉復辰以務勿塵子疾陸眷襲號。

劉曜一逼一洛一陽一,王浚遣督護王昌等率疾陸眷及弟文鴦、從弟末杯攻石勒於襄國。

勒敗還壘,末杯追入壘門,為勒所獲。

勒質末杯,遣使求和於疾陸眷,疾陸眷將許之,文鴦諫曰:「受命討勒,寧以末杯一人,故縱成擒之冠?既失浚意,且有後憂,必不可許。」

疾陸眷不聽,以鎧馬二百五十匹、金銀各一簏贈末杯。

勒歸之,又厚以金寶采絹報疾陸眷。

疾陸眷令文鴦與石季龍同盟,約為兄弟,遂引騎還。

昌等不能獨守,亦還。

建武初,匹磾推劉琨為大都督,結盟討勒,並檄涉復辰、疾陸眷、末杯等三面俱集襄國,琨、匹磾進屯固安,以候眾軍。

勒懼,遣間使厚賂末杯。

然末杯既思報其舊恩,且因匹磾在外,欲襲奪其國,乃間匹磾於涉復辰、疾陸眷曰:「以父兄而從子弟邪?雖一旦有功,匹磾獨收之矣。」

涉復辰等以為然,引軍而還。

匹磾亦止。

會疾陸眷病死,匹磾自薊奔喪,至於右北平。

末杯宣言匹磾將篡,出軍擊敗之。

末杯遂害涉復辰及其子弟一黨一與二百餘人,自立為單于。

及王浚敗,匹磾領幽州刺史,劉琨自并州依之,復與匹磾結盟,俱討石勒。

匹磾復為末杯所敗,士眾離散,懼琨圖己,遂害之,於是晉人離散矣。

匹磾不能自固,北依邵續,末杯又攻敗之。

匹磾被瘡,謂續曰:「吾夷狄慕義,以至破家,君若不忘舊要,與吾進討,君之惠也。」

續曰:「賴公威德,續得效節。

今公有難,豈敢不俱!遂併力追末杯,斬獲略盡。

又令文鴦北討末杯弟於薊城,及還,去城八十里,聞續已沒,眾懼而散,復為石季龍所遮,文鴦以其親兵數百人力戰破之,始得入城。

季龍復抄城下,文鴦登城臨見,欲出擊之,匹磾不許。

文鴦曰:「我以勇聞,故百姓杖我。

見人被略而不救,非丈夫也。

令眾失望,誰復為我致死乎!」遂將壯士數十騎出戰,殺胡甚多。

遇馬乏,伏不能起。

季龍呼曰:「大兄與我俱是戎狄,久望共同。

天不違願,今日相見,何故復戰?請釋杖。」

文鴦罵曰:「汝為寇虐,久應合死,吾兄不用吾計,故令汝得至此,吾寧死,不為汝擒。」

遂下馬苦戰,槊折,執刀力戰不已。

季龍軍四面解馬羅披自鄣,前捉文鴦。

文鴦戰自辰至申,力極而後被執。

城內大懼。

匹磾欲單騎歸朝,續弟樂安內史洎協兵,不許,洎復欲執台使王英送於季龍,匹磾正色責之曰:「卿不能遵兄之志,一逼一吾不得歸朝,亦以甚矣,復欲執天子使者,我雖胡素,所未聞也。」

因謂英曰:「匹磾世受重恩,不忘忠孝。

今日事一逼一,欲歸罪朝廷,而見一逼一迫,忠款不遂。

若得假息,未死之日,心不忘本。」

遂渡黃河南。

匹磾著朝服,持節,賓從出見季龍曰:「我受國恩,志在滅汝。

不幸吾國自亂,以至於此。

既不能死,又不能為汝敬也。」

勒及季龍素與匹磾結為兄弟,季龍起而拜之。

匹磾到襄國,又不為勒禮,常著朝服,持晉節。

經年,國中謀推匹磾為主,事露,被害。

文鴦亦遇鴆而死,惟末波存焉。

及死,弟牙立。

牙死,其後從祖就陸眷之孫遼立。

自務勿塵已後,值晉喪亂,自稱位號,據有遼西之地,而臣御晉人。

其地西盡幽州,東界遼水。

然所統胡晉可三萬餘家,控弦可四五萬騎,而與石季龍遞相侵掠,連兵不息,竟為季龍所破,徙其遺黎數萬家於司雍之地。

其子蘭復聚兵,與季龍為患久之。

及石氏之亡,末波之子勤鳩集胡羯得萬餘人,保枉人山,自稱趙王,附於慕容俊。

俄為冉閔所敗,徙於繹幕,僭即尊號。

俊遣慕容恪擊之,勤懼而降。

魏浚,東郡東阿人也,寓居關中。

初為雍州小吏,河間王顒敗亂之際,以為武威將軍。

後為度支校尉,有干用。

永嘉末,與流人數百家東保河一陰一之硤石。

時京邑荒儉,浚劫掠得穀麥,獻之懷帝,帝以為揚威將軍、平一陽一太守,度支如故。

以亂不之官。

及洛一陽一陷,屯於洛北石樑塢,撫養遺眾,漸修軍器。

其附賊者,皆先解喻,說大晉運數靈長,行已建立,歸之者甚眾。

其有恃遠不從命者,遣將討之,服從而已,不加侵暴。

於是遠近感悅,襁負至者漸眾。

劉琨承製,假浚河南尹。

時太尉荀籓建行台在密縣,浚詣籓諮謀軍事,籓甚悅,要李矩同會。

矩將夜赴之,矩官屬以浚不可信,不宜夜往。

矩曰:「忠臣同心,將何疑乎!」及會,客主盡歎,浚因與矩相結而去。

劉曜忌浚得眾,率眾軍圍之。

劉演、郭默遣軍來救,曜分兵逆於河北,乃伏兵深隱處,以邀演、默軍,大破之,盡虜演等騎。

浚夜遁走,為曜所得,遂死之。

追贈平西將軍。

族子該領其眾。

該一名亥,本僑居京兆一陰一磐。

河間王顒之伐趙王倫,以該為將兵都尉。

及劉曜攻洛一陽一,隨浚赴難,先領兵守金墉城,故得無他。

曜引去,餘眾依之。

時杜預子尹為弘農太守,屯宜一陽一界一泉塢,數為諸賊所抄掠。

尹要該共距之,該遣其將馬瞻將三百人赴尹。

瞻知其無備,夜襲尹殺之,迎該據塢。

塢人震懼,並服從之。

乃與李炬、郭默相結以距賊。

荀籓即以該為武威將軍,統城西雍涼人,使討劉曜。

元帝承製,加冠軍將軍、河東太守。

督護河東、河南、平一陽一三郡。

曜嘗攻李矩,該破之。

及矩將迎郭默,該遣軍助之,又與河南尹任愔相連結。

後漸饑弊,曜寇日至,欲率眾南徙,眾不從,該遂單騎走至南一陽一。

帝又以為前鋒都督、平北將軍、雍州刺史。

馬瞻率該餘眾降曜。

曜征發既苦,瞻又驕虐,部曲遣使呼該,該密往赴之,其眾殺瞻而納該。

該遷於新野,率眾助周訪討平杜曾,詔以該為順一陽一太守。

王敦之反也,梁州刺史甘卓不從,欲觀該去就,試以敦旨動之。

該曰:「我本去賊,惟忠於國。

今王公舉兵向天子,非吾所宜與也。」

遂距而不應。

及蘇峻反,率眾救台,軍次石頭,受陶侃節度。

峻未平,該病篤還屯,卒於道,葬於武陵。

從子雄統其眾。

郭默,河內懷人。

少微賤,以壯勇事太守裴整,為督將。

永嘉之亂,默率遺眾自為塢主,以漁舟抄東歸行旅,積年遂致巨富,流人依附者漸眾。

撫循將士,甚得其歡心。

默婦兄同郡陸嘉取辟米數石餉妹,默以為違制,將殺嘉,嘉懼,奔石勒。

默乃自射殺婦,以明無私。

遣使謁劉琨,琨加默河內太守。

劉元海遣從子曜討默,曜列三屯圍之,欲使餓死。

默送妻子為質,並請糴焉,糴畢,設守。

曜怒,沈默妻子於河而攻之。

默遣弟芝求救於劉琨,琨知默狡猾,留之而緩其救。

默更遣人告急。

會芝出城浴馬,使強與俱歸。

默乃遣芝質於石勒,勒以默多詐,封默書與劉曜。

默使人伺得勒書,便突圍投李矩。

後與矩併力距劉、石,事見矩傳。

太興初,除穎川太守。

默與石匆戰敗,矩轉蹙弱,默深憂懼,解印授其參軍殷嶠,謂之曰:「李使君遇吾甚厚,今遂棄去,無顏謝之,三日可白吾去也。」

乃奔一陽一翟。

矩聞之,大怒,遣其將郭誦追默,至襄城,及之。

默棄家人,單馬馳去。

默至京都,明帝授征虜將軍。

劉遐卒,以默為北中郎將、監淮北軍事、假節。

遐故部曲李龍等謀反,詔默與右衛將軍趙胤討平之。

朝廷將征蘇峻,懼其為亂,召默拜後將軍,領屯騎校尉。

初戰有功,及六軍敗績,南奔。

郗鑒議於曲阿北大業裡作壘,以分賊勢,使默守之。

峻遣韓晁等攻默甚急,壘中頗乏水,默懼,分人馬出外,乃潛從南門蕩出,留人堅守。

會峻死,圍解,征為右軍將軍。

默樂為邊將,不願宿衛,及赴召,謂平南將軍劉胤曰:「我能御胡而不見用。

右軍主禁兵,若疆場有虞,被使出征,方始配給,將卒無素,恩信不著,以此臨敵,少有不敗矣。

時當為官擇才,若人臣自擇官,安得不亂乎」胤曰:「所論事雖然,非小人所及也。」

當發,求資於胤。

時胤被詔免官,不即歸罪,方自申理,而驕侈更甚,遠近怪之。

初,默之被征距蘇峻也,下次尋一陽一,見胤,胤參佐張滿等輕默,裸露視之,默常切齒。

至是,胤臘日餉默酒一器,肫一頭,默對信投之水中,忿憤益甚。

又僑人蓋肫先略取祖煥所殺孔煒女為妻,煒家求之,張滿等使還其家,肫不與,因與胤、滿有隙。

至是,肫謂默曰:「劉江州不受免,密有異圖,與長史司馬張滿、荀楷等日夜計謀,反逆已形,惟忌郭侯一人,雲當先除郭侯而後起事。

禍將至矣,宜深備之。」

默既懷恨,便率其徒候旦門開襲胤。

胤將吏欲距默,默句之曰:「我被詔有所討,動者誅及三族。」

遂入至內寢。

胤尚與妾臥,默牽下斬之。

出取胤僚佐張滿、荀楷等,誣以大逆。

傳胤首於京師,詐作詔書,宜視內外。

掠胤女及諸妾,並金寶還船。

初雲下都,俄而還,停胤故府,招桓宣、王愆期。

愆期懼一逼一,勸默為平南、江州,默從之。

愆期因逃廬山,桓宣固守不應。

司徒王導懼不可制,乃大赦天下,梟胤首於大航,以默為西中郎將、豫州刺史。

武昌太守鄧岳馳白太尉陶侃,侃聞之,投袂起曰:「此必詐也。」

即日率眾討默,上疏陳默罪惡。

導聞之,乃收胤首,詔庾亮助侃討默。

默欲南據豫章,而侃已至城下築土山以臨之。

諸軍大集,圍之數重。

侃惜默驍勇,欲活之,遣郭誦見默,默許降,而默將張丑、宋侯等恐為侃所殺,故致進退,不時得出。

攻之轉急,宋侯遂縛默求降,即斬於軍門,同一黨一死者四十人,傳首京師。

史臣曰:邵、李、魏、郭等諸將,契闊喪亂之辰,驅馳戎馬之際,威懷足以容眾,勇略足以制人,乃保據危城,折衝千里,招集義勇,抗禦仇讎,雖艱阻備嘗,皆乃心王室。

而矩能以少擊眾,戰勝獲多,遂使玄明憤恚,世龍挫衄。

惜其寡弱,功虧一簣。

方之數子,其最優乎!默既拔跡危亡,參陪朝伍,忿因眥睚,禍及誅夷,非夫狂悖,豈宜至此!段匹磾本自遐方,而系心朝廷,始則盡忠國難,終乃抗節虜廷,自蘇子卿以來,一人而已。

越石之見誅段氏,實以威名;匹磾之取戮世龍,亦由眾望:禍福之應,何其速哉!《詩》云:「無言不酬,無德不報」,此之謂也。

贊曰:邵李諸將,實惟忠壯。

蒙犯艱危,驅馳亭鄣。

力小任重,功虧身喪。

匹磾勁烈,隕身全節。

默實凶殘,自貽罪戾。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晉書
卷一卷二卷三卷四卷五卷六卷七卷八卷九卷一十卷一十一卷一十二卷一十三卷一十四卷一十五卷一十六卷一十七卷一十八卷一十九卷二十卷二十一卷二十二卷二十三卷二十四卷二十五卷二十六卷二十七卷二十八卷二十九卷三十卷三十一卷三十二卷三十三卷三十四卷三十五卷三十六卷三十七卷三十八卷三十九卷四十卷四十一卷四十二卷四十三卷四十四卷四十五卷四十六卷四十七卷四十八卷四十九卷五十卷五十一卷五十二卷五十三卷五十四卷五十五卷五十六卷五十七卷五十八卷五十九卷六十卷六十一卷六十二卷六十三卷六十四卷六十五卷六十六卷六十七卷六十八卷六十九卷七十卷七十一卷七十二卷七十三卷七十四卷七十五卷七十六卷七十七卷七十八卷七十九卷八十卷八十一卷八十二卷八十三卷八十四卷八十五卷八十六卷八十七卷八十八卷八十九卷九十卷九十一卷九十二卷九十三卷九十四卷九十五卷九十六卷九十七卷九十八卷九十九卷一百卷一百一卷一百二卷一百三卷一百四卷一百五卷一百六卷一百七卷一百八卷一百九卷一百一十卷一百一十一卷一百一十二卷一百一十三卷一百一十四卷一百一十五卷一百一十六卷一百一十七卷一百一十八卷一百一十九卷一百二十卷一百二十一卷一百二十二卷一百二十三卷一百二十四卷一百二十五卷一百二十六卷一百二十七卷一百二十八卷一百二十九卷一百三十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