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書》卷八十八:孝友○李密盛彥夏方王裒許孜庾袞孫晷顏含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晉書》卷八十八

晉書

卷八十八

列傳第五十八

孝友

○李密盛彥夏方王裒許孜庾袞孫晷顏含劉殷王延王談桑虞何琦吳逵

大矣哉,孝之為德也!分渾元而立體,道貫三靈;資品彙以順名,功苞萬象。

用之於國,動天地而降休征;行之於家,感鬼神而昭景福。

若乃博施備物,尊仁安義,柔色承顏,怡怡盡樂,擊鮮就養,亹癖忘劬,集包思藝黍之勤,循陔有采蘭之詠,事親之道也。

屬屬如在,哀哀罔極,聚薪流慟,銜索興嗟,曬風樹以隤心,頫寒泉而沫泣,追遠之情也。

審德筮仕,正務移官,居高匪危,在丑無爭,協修升以匡化,懷履冰而砥節,立身之行也。

是以閔曾翼翼,遵六教而緝貞規;蔡董烝烝,弘七體而垂令跡。

亦有至誠上感,明祗下贊,郭巨致錫金之慶。

一陽一雍標蒔玉之祉;烏馴丹羽,巢叔和之室,鹿呈白毳,擾功文之廬。

然則因彼孝慈而生友悌,理在兼綜,義歸一揆。

夫天倫之重,共氣分形,心睽則葉悴荊權,一性一合則華承棣萼。

乃有推代瘦,徇急難之情;讓果同衾,盡歡一愉之致:緬窺緗素,載流塵躅者歟!

晉氏始自中朝,逮於江左,雖百六之災遄及,而君子之道未消,孝悌名流,猶為繼踵。

王偉元之行己,許季義之立節,夏方、盛彥體至一性一以馳芬,庾袞、顏含篤友於而宣范,自余群士,鹹標懿德。

采其遺絢,足厲澆風,故著《孝友篇》以續前史雲耳。

李密,字令伯,犍為武一陽一人也,一名虔。

父早亡,母何氏醮。

密時年數歲,感戀彌至,烝烝之一性一,遂以成疾。

祖母劉氏,躬自撫養,密奉事以孝謹聞。

劉氏有疾,則涕泣側息,未嘗解一衣,飲膳湯藥必先嘗後進。

有暇則講學忘疲,而師事譙周,周門人方之遊夏。

少仕蜀,為郎。

數使吳,有才辯,吳人稱之。

蜀平,泰始初,詔征為太子洗馬。

密以祖母年高,無人奉養,遂不應命。

乃上疏曰:

臣以險釁,夙遭閔凶,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

祖母劉愍臣孤弱,躬親撫養。

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辛苦,至於成立。

既無伯叔,終鮮兄弟,門衰祚薄,晚有兒息。

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童,煢煢孑立,形影相吊。

而劉早嬰疾病,常在一床一蓐。

臣侍湯藥,未嘗廢離。

自奉聖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後刺史臣榮,舉臣秀才。

臣以供養無主,辭不赴命。

明詔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

猥以微賤,當侍東宮,非臣隕首所能上報。

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

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郡縣一逼一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於星火。

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苟徇私情,則告訴不許。

臣之進退,實為狼狽。

伏惟聖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恤,況臣孤苦尪羸之極。

且臣少仕偽朝,歷職郎署,本圖宦達,不矜名節。

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猥蒙拔擢,一寵一命殊私,豈敢盤桓,有所希冀!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

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

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私情區區不敢棄遠。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劉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於陛下之日長,而報養劉之日短也。

烏鳥私情,願乞終養。

臣之辛苦,非但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之所明知,皇天后土,實所鑒見。

伏願陛下矜愍愚誠,聽臣微志,庶劉僥倖,保卒餘年。

臣生當隕身,死當結草。

帝覽之曰:「士之有名,不虛然哉!」乃停召。

後劉終,服闋,復以洗馬征至洛。

司空張華問之曰:「安樂公何如?」

密曰:「可次齊桓。」

華問其故,對曰:「齊桓得管仲而霸,用豎刁而蟲流。

安樂公得諸葛亮而抗魏,任黃皓而喪國,是知成敗一也。」

次問:「孔明言教何碎?」

密曰:「昔舜、禹、皋陶相與語,故得簡雅;《大誥》與凡人言,宜碎。

孔明與言者無己敵,言教是以碎耳。」

華善之。

出為溫令,而憎疾從事,嘗與人書曰:「慶父不死,魯難未已。」

從事白其書司隸,司隸以密在縣清慎,弗之劾也。

密有才能,常望內轉,而朝廷無援,乃遷漢中太守,自以失分懷怨。

及賜餞東堂,詔密令賦詩,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緣。

官無中人,不如歸田。

明明在上,斯語豈然!」武帝忿之,於是都官從事奏免密官。

後卒於家。

二子:賜、興。

賜字宗石,少能屬文,嘗為《玄鳥賦》,詞甚美。

州辟別駕,舉秀才,未行而終。

興字雋石,亦有文才,刺史羅尚辟別駕。

尚為李雄所攻,使興詣鎮南將軍劉弘求救,興因願留,為弘參軍而不還。

尚白弘,弘即奪其手版而遣之。

興之在弘府,弘立諸葛孔明、羊叔子碣,使興俱為之文,甚有辭理。

盛彥,字翁子,廣陵人也。

少有異才。

年八歲,詣吳太尉戴昌,昌贈詩以觀之,彥於坐答之。

辭甚康慨。

母王氏因疾失明,彥每言及,未嘗不流涕。

於是不應辟召,躬自侍養,母食必自哺之。

母既疾久,至於婢使數見捶撻。

婢忿恨,伺彥暫行,取蠐螬灸飴之。

母食以為美,然疑是異物,密藏以示彥。

彥見之,抱母慟哭,絕而復甦。

母目豁然即開,從此遂愈。

彥仕吳,至中書侍郎,吳平,陸雲薦之於刺史周浚,本邑大中正劉頌又舉彥為小中正。

太康中卒。

夏方,字文正,會稽永興人也。

家遭疫癘,父母伯叔群從死者十三人。

方年十四,夜則號哭,晝則負土,十有七載,葬送得畢,因廬於墓側,種植松柏,烏鳥猛獸馴擾其旁。

吳時拜仁義都尉,累遷五官中郎將。

朝會未嘗乘車,行必讓路。

吳平,除高山令。

百姓有罪應加捶撻者,方向之涕泣而不加罪,大小莫敢犯焉。

在官三年,州舉秀才,還家,卒,年八十七。

王裒,字偉元,城一陽一營陵人也。

祖修,有名魏世。

父儀,高亮雅直,為文帝司馬。

東關之役,帝問於眾曰:「近曰之事,誰任其咎?」

儀對曰:「責在元帥。」

帝怒曰:「司馬欲委罪於孤邪!」遂引出斬之。

裒少立一操一尚,行己以禮,身長八尺四寸,容貌絕異,音聲清亮,辭氣雅正,博學多能,痛父非命,未嘗西向而坐。

示不臣朝廷也。

於是隱居教授,三征七辟皆不就。

廬於墓側,旦夕常至墓所拜跪,攀柏悲號,涕淚著樹,樹為之枯。

母一性一畏雷,母沒,每雷,輒到墓曰:「裒在此。」

及讀《詩》至「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未嘗不三復流涕,門人受業者並廢《蓼莪》之篇。

家貧,躬耕,計口而田,度身而蠶。

或有助之者,不聽。

諸生密為刈麥,裒遂棄之。

知舊有致遺者,皆不受。

門人為本縣所役,告裒求屬令,良曰:「卿學不足以庇身,吾德薄不足以廕卿,屬之何益!且吾不執筆已四十年矣。」

乃步擔干飯,兒負鹽豉草屐,送所役生到縣,門徒隨從者千餘人。

安丘令以為詣己,整衣出迎之。

裒乃下道至土牛旁,磬折而立,云:「門生為縣所役,故來送別。」

因執手涕泣而去。

令即放之,一縣以為恥。

鄉人管彥少有才而未知名,裒獨以為必當自達,拔而友之,男一女各始生,便共許為婚。

彥後為西夷校尉,卒而葬於洛一陽一,裒後更嫁其女。

彥弟馥問裒,裒曰:「吾薄志畢願山藪,昔嫁姊妹皆遠,吉凶斷絕,每以此自誓。

今賢兄子葬父子洛一陽一。

此則京邑之人也,由吾結好之本意哉!」馥曰:「嫂,齊人也,當還臨淄。」

裒曰:「安有葬父河南而隨母還齊!用意如此,何婚之有!」

北海邴春少立志一操一,寒苦自居,負笈遊學,鄉邑僉以為邴原復出。

裒以春一性一險狹慕名,終必不成。

其後春果無行,學業不終,有識以此歸之。

裒常以為人之所行期於當歸善道,何必以所能而責人所不能。

及洛京傾覆,寇資蜂起,親族悉欲移渡江東,裒戀墳壟不去。

賊大盛,方行,猶思慕不能進,遂為賊所害。

許孜,字季義,東一陽一吳寧人也。

孝友恭讓,敏而好學。

年二十,師事豫章太守會稽孔沖,受《詩》、《書》、《禮》、《易》及《孝經》、《論語》。

學竟,還鄉里。

沖在郡喪亡,孜聞問盡哀,負擔奔赴,送喪還會稽,蔬食執役,制一服三年。

俄而二親沒,柴毀骨立,杖而能起,建墓於縣之東山,躬自負土,不受鄉人之助。

或愍孜羸憊,苦求來助,孜晝助不逆,夜便除之。

每一悲號,鳥獸翔集。

孜以方營大功,乃棄其妻,鎮宿墓所,列植松柏亙五六里。

時有鹿犯其松栽,改悲歎曰:「鹿獨不念我乎!」明日,忽見鹿為猛獸所殺,置於所犯栽下。

孜悵惋不已,乃為作塚,埋於隧側。

猛獸即於孜前自撲而死,孜益歎息,又取埋之。

自後樹木滋茂,而無犯者。

積二十餘年孜乃更娶妻,立宅墓次,烝烝朝夕,奉亡如存,鷹雉棲其梁,簷鹿與猛獸擾其庭圃,交一頸同游,不相搏噬。

元康中,郡察孝廉,不起,巾褐終身。

年八十餘,卒於家。

邑人號其居為孝順裡。

鹹康中,太守張虞上疏曰:「臣聞聖賢明訓存乎舉善,褒貶所興,不遠千載。

謹案所領吳寧縣物故人許孜,至一性一孝友,立節清峻,與物恭讓,言行不貳。

當其奉師,則在三之義盡;及其喪親,實古今之所難。

咸稱殊類致感,猛獸弭害。

雖臣不及見,然備聞斯語,竊謂蔡順、董黯無以過之。

孜沒積年,其子尚在,一性一行純愨,今亦家於墓側。

臣以為孜之履一操一,世所希逮,宜標其令跡,甄其後嗣,以酬既往,以獎方來。

《一陽一秋傳》曰:'善善及其子孫'。

臣不達大體,請台量議。」

疏奏,詔旌表門閭。

蠲復子孫。

其子生亦有孝行。

圖孜像於堂,朝夕拜焉。

庾袞,字叔褒,明穆皇后伯父也。

少履勤儉,篤學好問,事親以孝稱。

咸寧中,大疫,二兄俱亡,次兄毗復殆,癘氣方熾,父母諸弟皆出次於外,袞獨留不去。

諸父兄強之,乃曰:「袞一性一不畏病。」

遂親自扶持,晝夜不眠,其間復撫柩哀臨不輟。

如此十有餘旬,疫勢既歇,家人乃反,毗病得差,袞亦無恙。

父老鹹曰:「異哉此子!守人所不能守,行人所不能行,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始疑疫癘之不相染也。」

初,袞諸父並貴盛,惟父獨守貧約。

袞躬親稼穡,以給供養,而執事勤恪,與弟子樹籬,跪以授條。

或曰:「今在隱屏,先生何恭之過?」

袞曰:「幽顯易一操一,非君子之志也。」

父亡,作筥賣以養母。

母見其勤,曰:「我無所食。」

對曰:「母食不甘,袞將何居!」母感而安之。

袞前妻荀氏,繼妻樂氏,皆官族富室,及適袞,俱棄華麗,散資財,與袞共安貧苦,相敬如賓。

母終,服喪居於墓側。

歲大饑,藜羹不糝,門人欲進其飯者,而袞每曰已食,莫敢為設。

及麥熟,獲者已畢,而采捃尚多,袞乃引其群子以退,曰「待其間。」

及其捃也,不曲行,不旁掇,跪而把之,則亦大獲,又與邑人入山拾橡,分夷險,序長幼,推易居難,禮無違者。

或有斬其墓柏,莫知其誰,乃召鄰人集於墓而自責焉,因叩頭泣涕,謝祖禰曰:「德之不修,不能庇先人之樹,袞之罪也。」

父老鹹亦為之垂泣,自後人莫之犯。

撫諸孤以慈,奉諸寡以仁,事加於厚而教之義方,使長者體其行,幼者忘其孤。

孤甥郭秀,比諸子侄,衣食而每先之。

孤兄女曰芳,將嫁,美服既具,袞乃刈荊苕為箕帚,召諸子集之於堂,男一女以班,命芳曰:「芳乎!汝少孤,汝逸汝豫,不汝疵瑕。

今汝適人,將事舅姑,灑掃庭內,婦之道也,故賜汝此。

匪器之為美,欲溫恭朝夕,雖休勿休也。」

而以舊宅與其長兄子賡、翕。

及翕卒,袞哀其早孤,痛其成一人而未娶,乃撫柩長號,哀感行路,聞者莫不垂涕。

初,袞父誡袞以酒,每醉,輒自責曰:「余廢先父之誡,其何以訓人!」乃於父墓前自杖三十。

鄰人褚德逸者,善事其親,老而不倦,袞每拜之。

嘗與諸兄過邑人陳准兄弟,諸兄友之,皆拜其母,袞獨不拜。

准弟徽曰:「子不拜吾親何?」

袞曰:「未知所以拜也。

夫拜人之親者,將自同於人之子也,其義至重,袞敢輕之乎?」

遂不拜。

准、徽歎曰:「古有亮直之士,君近之矣。

君若當朝,則社稷之臣歟!君若握兵,臨大節,孰能奪之!方今徵聘,君實宜之。」

於是鄉一黨一薦之,州郡交命,察孝廉,舉秀才、清白異行,皆不降志,世遂號之為異行。

元康末,穎川太守召為功曹,袞服造役之衣,杖鍤荷斧,不俟駕而行,曰:「請受下夫之役。」

太守飾車而迎,袞逡巡辭退,請徒行入郡,將命者遂一逼一扶升車,納於功曹捨。

既而袞自取己車而寢處焉,形雖恭而神有不可動之色。

太守知其不屈,乃歎曰:「非常士也,吾何以降之!」厚為之禮而遣焉。

齊王冏之唱義也,張泓等肆掠於一陽一翟,袞乃率其同族及庶姓保於禹山。

是時百姓安寧,未知戰守之事,袞曰:「孔子云:'不教而戰,是謂棄之。

'」乃集諸如士而謀曰:「二三君子相與處於險,將以安保親尊,全妻孥也。

古人有言:'千人聚而不以一人為主,不散則亂矣。

'將若之何!」眾曰:「善。

今日之主,非君而誰!」袞默然有間,乃言曰:「古人急病讓夷,不敢逃難,然人之立主,貴從其命也。」

乃誓之曰:「無恃險,無怙亂,無暴鄰,無一抽一屋,無樵采人所植,無謀非德,無犯非義,戮力一心,同恤危難。」

眾鹹從之。

於是峻險厄,杜蹊徑,修壁塢,樹蕃障,考功庸,計丈尺,均勞逸,通有無,繕完器備,量力任能,物應其宜,使邑推其長,裡推其賢,而身率之。

分數既明,號令不二,上下有禮,少長有儀,將順其美,匡救其惡。

及賊至,袞乃勒部曲,整行伍,皆持滿而勿發。

賊挑戰,晏然不動,且辭焉。

賊服其慎而畏其整,是以皆退,如是者三。

時人語曰:「所謂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其庾異行乎!」

及冏歸於京師,逾年不朝,袞曰:「晉室卑矣,寇難方興!」乃攜其妻適林慮山,事其新鄉如其故鄉,言忠信,行篤敬。

經及期年,而林慮之人歸之,鹹曰庾賢。

及石勒攻林慮,父老謀曰:「此有大頭山,九州之絕險也。

上有古人遺跡,可共保之。」

惠帝遷於長安,袞乃相與登於大頭山而田於其下。

年谷未熟,食木實,餌石蕊,同保安之,有終焉之志。

及將收穫,命子怞與之下山,中途目眩瞀,墜崖而卒。

同保赴哭曰:「天乎!獨不可捨我賢乎!」時人傷之曰:「庾賢絕塵避地,超然遠跡,固窮安陋,木食山棲,不與世同榮,不與人爭利,不免遭命,悲夫!」

袞學通《詩》《書》,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尊事耆老,惠訓蒙幼,臨人之喪必盡哀,會人之葬必躬築,勞則先之,逸則後之,言必行之,行必安之。

是以宗族鄉一黨一莫不崇仰,門人感慕,為人樹碑焉。

有四子:怞、蔑、澤、捃。

在澤生,故名澤,因捃生,故曰捃。

蔑後南渡江,中興初,為侍中。

蔑生願,安成太守。

孫晷,字文度,吳國富春人,吳伏波將軍秀之曾孫也。

晷為兒童,未嘗被呵怒。

顧榮見而稱之,謂其外祖薛兼曰:「此兒神明清審,志氣貞立,非常童也。」

及長,恭孝清約,學識有理義,每獨處幽暗之中,容止瞻望未嘗傾邪。

雖侯家豐厚,而晷常布衣蔬食,躬親壟畝,誦詠不廢,欣然獨得。

父母愍其如此,欲加優饒,而夙興夜寐,無暫懈也。

父母起居嘗饌,雖諸兄親饋,而晷不離左右。

富春車道既少,動經江川,父難於風波,每行乘籃輿,晷躬自扶侍,所詣之處,則於門外樹下籓屏之間隱息,初不令主人知之。

兄嘗篤疾經年,晷躬自扶侍,藥石甘苦,必經心目,跋涉山水,祈求懇至。

而聞人之善,欣若有得;聞人之惡,慘若有失。

見人饑寒,並周贍之,鄉里贈遺,一無所受。

親故有窮老者數人,恆往來告索,人多厭慢之,而晷見之。

欣敬逾甚,寒則與同衾,食則與同器,或解一衣推被以恤之。

時年饑谷貴,人有生刈其稻者,晷見而避之,須去而出,既而自刈送與之。

鄉鄰感愧,莫敢侵犯。

會稽虞喜隱居海嵎,有高世之風。

晷欽其德,聘喜弟預女為妻。

喜戒女棄華尚素,與晷同志。

時人號為梁鴻夫婦。

濟一陽一江淳少有高一操一,聞晷學行過人,自東一陽一往候之,始面,便終日譚宴,結歡而別。

司空何充為揚州,檄晷為主簿,司徒蔡謨闢為掾屬,並不就。

尚書經國明,州土之望,表薦晷,公車徑征。

會卒,時年三十八,朝野嗟痛之。

晷未及大斂,有一老父縕袍草屨,不通姓名,逕入撫柩而哭,哀聲慷慨,感於左右。

哭止便出,容貌甚清,眼瞳又方,門者告之喪主,怪而追焉。

直去不顧。

同郡顧和等百餘人歎其神貌有異,而莫之測也。

顏含,字弘都,琅邪莘人也。

祖欽,給事中。

父默,汝一陰一太守。

含少有一操一行,以孝聞。

兄畿,咸寧中得疾,就醫自療,遂死於醫家。

家人迎喪,旐每繞樹而不可解,引喪者顛仆,稱畿言曰:「我壽命未死,但服藥太多,傷我五藏耳。

今當復一活,慎無葬也。」

其父祝之曰:「若爾有命復生,豈非骨肉所願!今但欲還家,不爾葬也。」

旐乃解。

及還,其婦夢之曰:「吾當復生,可急開棺。」

婦頗說之。

其夕,母及家人又夢之,即欲開棺,而父不聽。

含時尚少,乃慨然曰:「非常之事,古則有之,今靈異至此,開棺之痛,孰與不開相負?」

父母從之,乃共發棺果有生驗,以手刮棺,指爪盡傷,然氣息甚微,存亡不分矣。

飲哺將護,累月猶不能語,飲食所須,托之以夢。

闔家營視,頓廢生業,雖在母妻,不能無倦矣。

含乃絕棄人事,躬親侍養,足不出戶者十有三年。

石崇重含淳行,贈以甘旨,含謝而不受。

或問其故,答曰:「病者綿昧,生理未全,既不能進敢,又未識人惠,若當謬留,豈施者之意也!」畿竟不起。

含二親既終,兩兄繼沒,次嫂樊氏因疾失明,含課勵家人,盡心奉養,每日自嘗省藥饌,察問息耗,必簪屨束帶。

醫人疏方,應鬚髯蛇膽,而尋求備至,無由得之,含憂歎累時。

嘗晝獨坐,忽有一青衣童子年可十三四,持一青囊授含,含開視,乃蛇膽也。

童子逡巡出戶,化成青鳥飛去。

得膽,藥成,嫂病即愈。

由是著名。

本州辟,不就。

東海王趙以為太傅參軍,出補闓一陽一令。

元帝初鎮下邳,覆命為參軍。

過江,以含為上虞令。

轉王國郎中、丞相東閣祭酒,出為東一陽一太守。

東宮初建,含以儒素篤行補太子中庶子,遷黃門侍郎、本州大中正,歷散騎常侍、大司農。

豫討蘇峻功,封西平縣侯,拜侍中,除吳郡太守。

王導問含曰:「卿今蒞名郡,政將何先?」

答曰:「王師歲動,編戶虛耗,南北權豪競招游食,國弊家豐,執事之憂。

且當征之勢門,使反田桑,數年之間,欲令戶給人足,如其禮樂,俟之明宰。」

含所歷簡而有恩,明而能斷,然以威御下。

導歎曰:「顏公在事,吳人斂手矣。」

未之官,復為侍中。

尋除國子祭酒,加散騎常侍,遷光祿勳,以年老遜位。

成帝美其素行,就加右光祿大夫,門施行馬,賜一床一帳被褥,敕太官四時致膳,固辭不受。

於時論者以王導帝之師傅,名位隆重,百僚宜為降禮。

太常馮懷以問於含,含曰:「王公雖重,理無偏敬,降禮之言,或是諸君事宜。

鄙人老矣,不識時務。」

既而告人曰:「吾聞伐國不問仁人。

向馮祖思問佞於我,我有邪德乎?」

人嘗論少正卯、盜跖其惡孰深。

或曰:「正卯雖一奸一,不至剖人棄膳,盜跖為甚。」

含曰:「為惡彰露,人思加戮;隱伏之一奸一,非聖不誅。

由此言之,少正為甚。」

眾鹹服焉。

郭璞嘗遇含,欲為之筮。

含曰:「年在天,位在人,修己而天不與者,命也;守道而人不知者,一性一也。

自有一性一命,無勞蓍龜。」

桓溫求婚於含,含以其盛滿,不許。

惟與鄧攸深交。

或問江左群士優劣,答曰:「周伯仁之正,鄧伯道之清,卞望之之節,余則吾不知也。」

其雅重行實,抑絕浮偽如此。

致仕二十餘年,年九十三卒。

遺命素棺薄斂。

謚曰靖。

喪在殯而鄰家失火,移棺紼斷,火將至而滅,僉以為淳誠所感也。

三子:髦、謙、約。

髦歷黃門郎、侍中、光祿勳,謙至安成太守,約零陵太守,並有聲譽。

劉殷,字長盛,新興人也。

高祖陵,漢光祿大夫。

殷七歲喪父,哀毀過禮,服喪三年,未曾見齒。

曾祖母王氏,盛冬思堇而不言,食不飽者一旬矣。

殷怪而問之,王言其故。

殷時年九歲,乃於澤中慟哭,曰:「殷罪釁深重,幼丁艱罰,王母在堂,無旬月之養。

殷為人子,而所思無獲,皇天后土,願垂哀愍。」

聲不絕者半日,於是忽若有人云:「止,止聲。」

殷收淚視地,便有堇生焉,因得斛余而歸,食而不減,至時,堇生乃盡。

又嘗夜夢人謂之曰:「西籬下有粟。」

寤而掘之,得粟十五鐘,銘曰「七年粟百石,以賜孝子劉殷。」

自是食之,七載方盡。

時人嘉其至一性一通感,競以谷帛遺之。

殷受而不謝,直雲待後貴當相酬耳。

弱冠,博通經史,綜核群言,文章詩賦一靡一不該覽,一性一倜儻,有濟世之志,儉而不陋,清而不介,望之頹然而不可侵也。

鄉一黨一親族莫不稱之。

郡命主簿,州辟從事,皆以供養無主,辭不赴命。

司空、齊王攸闢為掾,征南將軍羊祜召參軍事,皆以疾辭。

同郡張宣子,識達之士也,勸殷就征。

殷曰:「當今二公,有晉之棟楹也。

吾方希達如榱椽耳,不憑之,豈能立乎!吾今王母在堂,既應他命,無容不竭盡臣禮,使不得就養。

子輿所以辭齊大夫,良以色養無主故耳。」

宣子曰:「如子所言,豈庸人所識哉!而今而後,吾子當為吾師矣。」

遂以女妻之。

宣子者,并州豪族也,家富於財,其妻怒曰:「我女年始十四。

姿識如此,何慮不得為公侯妃,而遽以妻劉殷乎!」宣子曰:「非爾所及也。」

誡其女曰:「劉殷至孝冥感,兼才識超世,此人終當遠達,為世名公,汝其謹事之。」

張氏一性一亦婉順,事王母以孝聞,奉殷如君父焉。

及王氏卒,殷夫婦毀瘠,幾至滅一性一,時柩在殯而西鄰失火,風勢甚盛,殷夫婦叩殯號哭,火遂越燒東家。

後有二白鳩巢其庭樹,自是名譽彌顯。

太傅楊駿輔政,備禮聘殷,殷以母老固辭。

駿於是表之,優詔遂其高志,聽終色養,敕所在供其衣食,蠲其徭賦,賜帛二百匹,谷五百斛。

趙王倫篡位,孫秀重殷名,以散騎常侍征之,殷逃奔雁門。

及齊王冏輔政,闢為大司馬軍諮祭酒。

既至,謂殷曰;「先王虛心召君,君不至。

今孤辟君,君何能屈也?」

殷曰:「世祖以大聖應期,先王以至德輔世,既堯舜為君,稷契為佐,故殷希以一夫而距千乘,為不可回之圖,幸邀唐虞之世,是以不懼斧鉞之戮耳。

今殿下以神武睿姿,除殘反政,然聖跡稍粗,嚴威滋肅,殷若復爾,恐招華士之誅,故不敢不至也。」

冏奇之,轉拜新興太守,明刑旌善,甚有政能。

屬永嘉之亂,沒於劉聰。

聰奇其才而擢任之,累至侍中、太保、錄尚書事。

殷恆戒子孫曰:「事君之法,當務幾諫,凡人尚不可面斥其過,而況萬乘乎!夫犯顏之禍,將彰君過,宜上思召公咨商之義,下念鮑勳觸鱗之誅也。」

在聰之朝,與公卿恂恂然,常有後己之色。

士不修一操一行者,無得入其門,然滯理不申,藉殷而濟者,亦已百數。

有七子,五子各授一經。

一子授《太史公》,一子授《漢書》,一門之內,七業俱興,北州之學,殷門為盛。

竟以壽終。

王延,字延元。

西河人也。

九歲喪母,泣血三年,幾至滅一性一。

每至忌日,則悲啼至旬。

繼母卜氏遇之無道,恆以薄穰及敗麻頭與延貯衣。

其姑聞而問之,延知而不言,事母彌謹。

卜氏嘗盛冬思生魚,敕延求而不獲,杖之流血。

延尋汾叩凌而哭,忽有一魚長五尺,踴出一水上,延取以進母。

卜氏食之,積日不盡,於是心悟,撫延如己生。

延事親色養,夏則扇枕席,冬則以身溫被,隆立盛寒,體無全衣,而親極滋味。

晝則傭賃,夜則誦書,遂究覽經史,皆通大義。

州郡禮辟,貪供養不起。

父母終後,廬於墓側,非其蠶不衣,非其耕不食。

屬天下喪亂,隨劉元海遷於平一陽一,農蠶之暇,訓誘宗族,侃侃不倦。

家牛一生犢,他人認之,延牽而授與,初無吝色。

其人後自知妄認,送犢還延,叩頭謝罪,延仍以與之,不復取也。

年六十,方仕於劉聰,稍遷尚書左丞,至金紫光祿大夫。

聰死後,靳准將作亂,謀之於延,延不從。

准既誅劉氏,自號漢天王,以延為左光祿大夫,延又大罵不受,准遂殺之。

王談,吳興烏程人也。

年十歲,父為鄰人竇度所殺。

談一陰一有復仇志,而懼為度所疑,寸刃不畜,日夜伺度,未得。

至年十八,乃密市利鍤,一陽一若耕鋤者。

度常乘船出入,經一橋下,談伺度行還,伏草中,度既過,談於橋上以鍤斬之,應手而死。

既而歸罪有司,太守孔巖義其孝勇,列上宥之。

巖諸子為孫恩所害,無嗣,談乃移居會稽,修理巖父子墳墓,盡其心力。

後太守孔廞究其義行,元興三年,舉談為孝廉,時稱其得人。

談不應一召,終於家。

桑虞,字子深,魏郡黎一陽一人也。

父沖,有深識遠量,惠帝時為黃門郎。

河間王顒執權,引為司馬。

沖知顒必敗,就職一旬,便稱疾求退。

虞仁孝自天至,年十四喪父,毀瘠過禮,日以米百粒用糝藜藿,其姊諭之曰:「汝毀瘠如此,必至滅一性一,滅一性一不孝,宜自抑割。」

虞曰:「藜藿雜米,足以勝哀。」

虞有園在宅北數里,瓜果初熟,有人逾垣盜之。

虞以園援多棘刺,恐偷見人驚走而致傷損,乃使奴為之開道。

及偷負瓜將出,見道通利,知虞使除之,乃送所盜瓜,叩頭請罪。

虞乃歡然,盡以瓜與之。

嘗行,寄宿逆旅,同宿客失脯,疑虞為盜。

虞默然無言,便解一衣償之。

主人曰:「此捨數失魚肉雞鴨,多是狐狸偷去,君何以疑人?」

乃將脯主至山塚間尋求,果得之。

客求還衣,虞投之不顧。

虞諸兄仕於石勒之世,鹹登顯位,惟虞恥臣非類,一陰一欲避地海東,會丁母憂,遂止。

哀毀骨立,廬於墓側。

五年後,石勒以為武城令。

虞以密邇黃河,去海微近,將申前志,欣然就職。

石季龍太守劉徵甚器重之,徵遷青州刺史,請虞長史,帶祝阿郡。

徵遇疾還鄴,令虞監行州府屬。

季龍死,國中大亂,朝廷以虞名父之子,必能立功海岱,潛遣東莞人華挺授虞寧朔將軍、青州刺史。

虞曰:「功名非吾志也。」

乃附使者啟,讓刺史,靖居海右,不交境外。

雖歷偽朝,而不豫亂,世以此高之。

卒於官。

何琦,字萬倫,司空充之從兄也。

祖父龕,後將軍。

父阜,淮南內史。

琦年十四喪父,哀毀過禮。

一性一沈敏有識度,好古博學,居於宣城一陽一谷縣,事母孜,朝夕色養。

常患甘鮮不贍,乃為郡主簿,察孝廉,除郎中,以選補宣城涇縣令。

司徒王導引為參軍,不就。

及丁母憂,居喪泣血,杖而後起,停柩在殯,為鄰火所一逼一,煙焰已交,家乏僮使,計無從出,乃匍匐撫棺號哭。

俄而風止火息,堂屋一間免燒,其一精一誠所感如此。

服闋,乃慨然歎曰:「所以出身仕者,非謂有尺寸之能以效智力,實利微祿,私展供養。

一旦煢然,無復恃怙,豈可復以朽鈍之質塵默清朝哉!」於是養志衡門,不交人事,耽玩典籍,以琴書自娛。

不營產業,節儉寡慾,豐約與鄉鄰共之。

鄉里遭亂,姊沒人家,琦惟有一婢,便為購贖。

然不為小謙,凡有贈遺,亦不苟讓,但於己有餘,輒復隨而散之。

任心而行,率意而動,不占卜,無所事。

司空陸玩、太尉桓溫並辟命,皆不就。

詔征博士,又不起。

簡文帝時為撫軍,欽其名行,召為參軍,固辭以疾。

公車再征通直散騎侍郎、散騎常侍,不行。

由是君子仰德,莫能屈也。

桓溫嘗登琦縣界山,喟然歎曰:「此山南有人焉,何公真止足者也!」琦善養一性一,老而不衰,布褐蔬食,恆以述作為事,著《三國評論》,凡所撰錄百許篇,皆行於世。

年八十二卒。

吳逵,吳興人也。

經荒饑疾病,合門死者十有三人,逵時亦病篤,其喪皆鄰里以葦席裹而埋之。

逵夫妻既存,家極貧窘,冬無衣被,晝則傭賃,夜燒磚甓,晝夜在山,未嘗休止,遇毒蟲猛獸,輒為之下道。

期年,成七墓、十三棺。

時有賻贈,一無所受。

太守張崇義之,以羔雁之禮禮焉。

卒於家。

史臣曰:尊親之道,禮經之明訓;孝友之義,詩人之美談,是知人倫之本,罔茲攸尚。

盛翁子立行淳至,素蓄異才,流慟致其感通,含哺申其就養,戴昌賞其清韻,陸雲嘉其茂德。

王裒隱居不從其辟,行己莫逾其禮,枯柏以應其誠,驚雷以危其慮。

永言董蔡,異時均美。

許孜少而敏學,禮備在三,馴雉棲其梁棟,猛獸擾其庭圃,居喪之禮,實古今之所難焉。

庾叔褒不匱表於執勤,則裕存乎敬業,幽顯不易其一操一,疫癘不駭其心,急病讓夷之規,有古人之風烈矣。

孫晷之匪懈,王談之復仇,神人惜其亡,良守宥其罪。

劉殷幼丁艱酷,柴毀逾制,發三冬之堇,賜七年之粟,至誠之契,義形於茲。

王延叩冰而召鱗,扇席而清暑,雖黃香、孟宗,抑為倫輩。

其餘群子,並孝養可崇,清風素范,高山景行,會其宗流,同斯志也。

贊曰:德之所屆,有感和征。

孝哉王許,永慕烝烝。

揮泗凋柏,對榥巢鷹。

密、彥、夏、庾,夙標至一性一。

文度、弘都,勤修懿行。

敦彼孝友,載光謠詠。

鳩馴長盛,魚薦延元。

談桑義闡,琦吳道存。

專洞之德,鹹摛左言。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晉書
卷一卷二卷三卷四卷五卷六卷七卷八卷九卷一十卷一十一卷一十二卷一十三卷一十四卷一十五卷一十六卷一十七卷一十八卷一十九卷二十卷二十一卷二十二卷二十三卷二十四卷二十五卷二十六卷二十七卷二十八卷二十九卷三十卷三十一卷三十二卷三十三卷三十四卷三十五卷三十六卷三十七卷三十八卷三十九卷四十卷四十一卷四十二卷四十三卷四十四卷四十五卷四十六卷四十七卷四十八卷四十九卷五十卷五十一卷五十二卷五十三卷五十四卷五十五卷五十六卷五十七卷五十八卷五十九卷六十卷六十一卷六十二卷六十三卷六十四卷六十五卷六十六卷六十七卷六十八卷六十九卷七十卷七十一卷七十二卷七十三卷七十四卷七十五卷七十六卷七十七卷七十八卷七十九卷八十卷八十一卷八十二卷八十三卷八十四卷八十五卷八十六卷八十七卷八十八卷八十九卷九十卷九十一卷九十二卷九十三卷九十四卷九十五卷九十六卷九十七卷九十八卷九十九卷一百卷一百一卷一百二卷一百三卷一百四卷一百五卷一百六卷一百七卷一百八卷一百九卷一百一十卷一百一十一卷一百一十二卷一百一十三卷一百一十四卷一百一十五卷一百一十六卷一百一十七卷一百一十八卷一百一十九卷一百二十卷一百二十一卷一百二十二卷一百二十三卷一百二十四卷一百二十五卷一百二十六卷一百二十七卷一百二十八卷一百二十九卷一百三十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