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書》卷六十六:劉弘陶侃劉弘,字和季,沛國相人也。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晉書》卷六十六

晉書

卷六十六

列傳第三十六

劉弘陶侃

劉弘,字和季,沛國相人也。

祖馥,魏揚州刺史。

父靖,鎮北將軍。

弘有干略政事之才,少家洛一陽一,與武帝同一居永安裡,又同年,共研席。

以舊恩起家太子門大夫,累遷率更令,轉太宰長史。

張華甚重之。

由是為寧朔將軍、假節、監幽州諸軍事,領烏丸校尉,甚有威惠,寇盜屏跡,為幽朔所稱。

以勳德兼茂,封宣城公。

太安中,張昌作亂,轉使持節、南蠻校尉、荊州刺史,率前將軍趙驤等討昌,自方城至宛、新野,所向皆平。

及新野王歆之敗也,以弘代為鎮南將軍、都督荊州諸軍事,余官如故。

弘遣南蠻長史陶侃為大都護,參軍蒯恆為義軍督護,牙門將皮初為都戰帥,進據襄一陽一。

張昌並軍圍宛,敗趙驤軍,弘退屯梁。

侃、初等累戰破昌,前後斬首數萬級。

及到官,昌懼而逃,其眾悉降,荊土平。

初,弘之退也,范一陽一王虓遣長水校尉張奕領荊州。

弘至,奕不受代,與兵距弘。

弘遣軍討奕,斬之,表曰:「臣以凡才,謬荷國恩,作司方州,奉辭伐罪,不能奮揚雷霆,折衝萬里,軍退於宛,分受顯戮。

猥蒙含宥,被遣之職,即進達所鎮。

而范一陽一王虓先遣前長水校尉張奕領荊州,臣至,不受節度,擅舉兵距臣。

今張昌一奸一黨一初平,昌未梟擒,益梁流人蕭條猥集,無賴之徒易相扇動,飆風駭蕩,則滄海橫波,苟患失之,無所不至,比須表上,慮失事機,輒遣軍討奕,即梟其首。

奕雖貪亂,欲為荼毒,由臣劣弱,不勝其任,令奕肆心,以勞資斧,敢引覆餗之刑,甘受專輒之罪。」

詔曰:「將軍文武兼資,前委方夏,宛城不守,咎由趙驤。

將軍所遣諸軍,克滅群寇,張奕貪禍,距違詔命。

將軍致討,傳首闕庭,雖有不請之嫌,古人有專之之義。

其恢宏奧略,鎮綏南海,以副推轂之望焉。」

張昌竄於下雋山,弘遣軍討昌,斬之,悉降其眾。

時荊部守宰多闕,弘請補選,帝從之。

弘乃敘功銓德,隨才補授,甚為論者所稱。

乃表曰:「被中詔,敕臣隨資品選,補諸缺吏。

夫慶賞刑威,非臣所專,且知人則哲,聖帝所難,非臣暗蔽所能斟酌。

然萬事有機,豪厘宜慎,謹奉詔書,差所應用。

蓋崇化莫若貴德,則所以濟屯,故太上立德,其次立功也。

頃者多難,淳樸彌凋,臣輒以征士伍朝補零陵太守,庶以懲波蕩之弊,養退讓之一操一。

臣以不武,前退於宛,長史陶侃、參軍蒯恆、牙門皮初,戮力致討,蕩滅一奸一凶,侃恆各以始終軍事,初為都戰帥,忠勇冠軍,漢沔清肅,實初等之勳也。

《司馬法》'賞不逾時',欲人知為善之速福也。

若不超報,無以勸徇功之士,慰熊羆之志。

臣以初補襄一陽一太守,侃為府行司馬,使典論功事,恆為山都令。

詔惟令臣以散補空缺,然沶鄉令虞潭忠誠烈正,首唱義舉,舉善以教,不能者勸,臣輒特轉潭補醴陵令。

南郡廉吏仇勃,母老疾困,賊至守衛不移,以致拷掠,幾至隕命。

尚書令史郭貞,張昌以為尚書郎,欲訪以朝議,遁逃不出,昌質其妻子,避之彌遠。

勃孝篤著於臨危,貞忠厲於強一暴,雖各四品,皆可以訓獎臣子,長益風教。

臣輒以勃為歸鄉令,貞為信陵令。

皆功行相參,循名校實,條列行狀,公文具上。」

朝廷以初雖有功,襄一陽一又是名郡,名一器宜慎,不可授初,乃以前東平太守夏侯陟為襄一陽一太守,余並從之。

陟,弘之婿也。

弘下教曰:「夫統天下者,宜與天下一心;化一國者,宜與一國為任。

若必姻親然後可用,則荊州十郡,安得十女婿然後為政哉!」乃表「陟姻親,舊制不得相監。

皮初之勳宜見酬報。」

詔聽之。

弘於是勸課農桑,寬刑省俺,歲用有年,百姓一愛一悅。

弘嘗夜起,聞城上持更者歎聲甚苦,遂呼省之。

兵年過六十,羸疾無襦。

弘愍之,乃謫罰主者,遂給韋袍復帽,轉以相付。

舊制,峴方二山澤中不聽百姓捕魚,弘下教曰:「禮,名山大澤不封,與共其利。

今公私並兼,百姓無復厝手地,當何謂邪!速改此法。」

又「酒室中雲齊中酒、聽事酒、猥酒,同用曲米,而優劣三品。

投醪當與三軍同其薄厚,自今不得分別。」

時益州刺史羅尚為李特所敗,遣使告急,請糧。

弘移書贍給,而州府綱紀以運道懸遠,文武匱乏,欲以零陵一運米五千斛與尚。

弘曰:「諸君未之思耳。

天下一家,彼此無異,吾今給之,則無西顧之憂矣。」

遂以零陵米三萬斛給之。

尚賴以自固。

於時流人在荊州十餘萬戶,羈旅貧乏,多為盜賊。

弘乃給其田種糧食,擢其賢才,隨資敘用。

時總章太樂伶人,避亂多至荊州,或勸可作樂者。

弘曰:「昔劉景升以禮壞樂崩,命杜夔為天子合樂,樂成,欲庭作之。

夔曰:'為天子合樂而庭作之,恐非將軍本意。

'吾常為之歎息。

今主上蒙塵,吾未能展效臣節,雖有家伎,猶不宜聽,況御樂哉!」乃下郡縣,使安慰之,須朝廷旋返,送還本署。

論平張昌功,應封次子一人縣侯,弘上疏固讓,許之。

進拜侍中、鎮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惠帝幸長安,河間王顒挾天子,詔弘為劉喬繼援。

弘以張方殘暴,知顒必敗,遣使受東海王越節度。

時天下大亂,弘專督江漢,威行南服。

前廣漢太守辛冉說弘以從橫之事,弘大怒,斬之。

河間王顒使張光為順一陽一太守,南一陽一太守衛展說弘曰:「彭城王前東奔,有不善之言。

張光,太宰腹心,宜斬光以明向背。」

弘曰:「宰輔得失,豈張光之罪!危人自安,君子弗為也。」

展深恨之。

陳敏寇揚州,引兵欲西上,弘乃解南蠻,以授前北軍中候蔣超,統江夏太守陶侃、武陵太守苗光,以大眾屯於夏口。

又遣治中何松領建平、宜都、襄一陽一三郡兵,屯巴東,為羅尚後繼。

又加南平太守應詹寧遠將軍,督三郡水軍,繼蔣超。

侃與敏同郡,又同歲舉吏,或有間侃者,弘不疑之。

乃以侃為前鋒督護,委以討敏之任。

侃遣子及兄子為質,弘遣之曰:「賢叔征行,君祖母年高,便可歸也。

匹夫之交尚不負心,何況大丈夫乎!」陳敏竟不敢窺境。

永興三年,詔進號車騎將軍,開府及余官如故。

弘每有興廢,手書守相,丁寧款密,所以人皆感悅,爭赴之,鹹曰:「得劉公一紙書,賢於十部從事。」

及東海王越奉迎大駕,弘遣參軍劉盤為督護,率諸軍會之。

盤既旋,弘自以老疾,將解州及校尉,適分授所部,未及表上,卒於襄一陽一。

士女嗟痛,若喪所親矣。

初,成都王穎南奔,欲之本國,弘距之。

及弘卒,弘司馬郭勱欲推穎為主,弘子璠追遵弘志,於是墨絰率府兵計勱,戰於濁水,斬之,襄沔肅清,初,東海王越疑弘與劉喬貳於己,雖下節度,心未能安。

及弘距穎,璠又斬勵,朝廷嘉之。

越手書與璠讚美之,表贈弘新城郡公,謚曰元。

以高密王略代鎮,寇盜不禁,詔起璠為順一陽一內史,江漢之間翕然歸心。

及略薨,山簡代之。

簡至,知璠得眾心,恐百姓一逼一以為主,表陳之,由是征璠為越騎校尉。

璠亦深慮一逼一迫,被書,便輕至洛一陽一,然後遣迎家累。

僑人侯脫、路難等相率衛送至都,然後辭去。

南夏遂亂。

父老追思弘,雖《甘棠》之詠召伯,無以過也。

陶侃,字士行,本鄱一陽一人也。

吳平,徙家廬江之尋一陽一。

父丹,吳揚武將軍。

侃早孤貧,為縣吏。

鄱一陽一孝廉范逵嘗過侃,時倉卒無以待賓,其母乃截發得雙{髟皮},以易酒餚,樂飲極歡,雖僕從亦過所望。

及逵去,侃追送百餘里。

逵曰:「卿欲仕郡乎?」

侃曰:「欲之,困於無津耳。」

逵過廬江太守張夔,稱美之。

夔召為督郵,領樅一陽一令。

有能名,遷主簿。

會州部從事之郡,欲有所按,侃閉門部勒諸吏,謂從事曰:「若鄙郡有違,自當明憲直繩,不宜相一逼一。

若不以禮,吾能御之。」

從事即退。

夔妻有疾,將迎醫於數百里。

時正寒雪,諸綱紀皆難之,侃獨曰:「資於事父以事君。

小君,猶母也,安有父母一之疾而不盡心乎!」乃請行。

眾鹹服其義。

長沙太守萬嗣過廬江,見侃,虛心敬悅,曰:「君終當有大名。」

命其子與之結友而去。

夔察侃為孝廉,至洛一陽一,數詣張華。

華初以遠人,不甚接遇。

侃每往,神無忤色。

華後與語,異之。

除郎中。

伏波將軍孫秀以亡國支庶,府望不顯,中華人士恥為掾屬,以侃寒宦,召為舍人。

時豫章國郎中令楊卓,侃州里也,為鄉論所歸。

侃詣之,卓曰:「《易》稱'貞固足以幹事',陶士行是也。」

與同乘見中書郎顧榮,榮甚奇之。

吏部郎溫雅謂卓曰:「奈何與小人共載?」

卓曰:「此人非凡器也。」

尚書樂廣欲會荊揚士人,武庫令黃慶進侃於廣。

人或非之,慶曰:「此子終當遠到,復何疑也!」。

慶後為吏部令史,舉侃補武岡令。

與太守呂岳有嫌,棄官歸,為郡小中正。

會劉弘為荊州刺史,將之官,辟侃為南蠻長史,遣先向襄一陽一討賊張昌,破之。

弘既至,謂侃曰:「吾昔為羊公參軍,謂吾其後當居身處。

今相觀察,必繼老夫矣。」

後以軍功封東鄉侯,邑千戶。

陳敏之亂,弘以侃為江夏太守,加鷹揚將軍。

侃備威儀,迎母官舍,鄉里榮之。

敏遣其弟恢來寇武昌,侃出兵御之。

隨郡內史扈瑰間侃於弘曰:「侃與敏有鄉里之舊,居大郡,統強兵,脫有異志,則荊州無東門矣。」

弘曰:「侃之忠能,吾得之已久,豈有是乎!」侃潛聞之,遽遣子洪及兄子臻詣弘以自固。

弘引為參軍,資而遣之。

又加侃為督護,使與諸軍併力距恢。

侃乃以運船為戰艦,或言不可,侃曰:「用官物討官賊,但須列上有本末耳。」

於是擊恢,所向必破。

侃戎政齊肅,凡有虜獲,皆分士卒,身無私焉。

後以母憂去職。

嘗有二客來吊,不哭而退,化為雙鶴,沖天而去,時人異之。

服闋,參東海王越軍事。

江州刺史華軼表侃為揚武將軍,使屯夏口,又以臻為參軍。

軼與元帝素不平,臻懼難作,托疾而歸,白侃曰:「華彥夏有憂天下之志,而才不足,且與琅邪不平,難將作矣。」

侃怒,遣臻還軼。

臻遂東歸於帝。

帝見之,大悅,命臻為參軍,加侃奮威將軍,假赤幢曲蓋軺車、鼓吹。

侃乃與華軼告絕。

頃之,遷龍驤將軍、武昌太守。

時天下饑荒,山夷多斷江劫掠。

侃令諸將詐作商船以誘之。

劫果至,生獲數人,是西一陽一王羕之左右。

侃即遣兵一逼一羕,令出向賊,侃整陣於釣台為後繼。

羕縛送帳下二十人,侃斬之。

自是水陸肅清,流亡者歸之盈路,侃竭資振給焉。

又立夷市於郡東,大收其利。

而帝使侃擊杜弢,令振威將軍周訪、廣武將軍趙誘受侃節度。

侃令二將為前鋒,兄子輿為左甄,擊賊,破之。

時周顗為荊州刺史,先鎮潯水城,賊掠其良口。

侃使部將硃伺救之,賊退保泠口。

侃謂諸將曰:「此賊必更步向武昌,吾宜還城,晝夜三日行可至。

卿等認能忍饑斗邪?」

部將吳寄曰:「要欲十日忍饑,晝當擊賊,夜分捕魚,足以相濟。」

侃曰:「卿健將也。」

賊果增兵來攻,侃使硃伺等逆擊,大破之,獲其輜重,殺傷甚眾。

遣參軍王貢告捷於王敦,敦曰:「若無陶侯,便失荊州矣。

伯仁方入境,便為賊所破,不知那得刺史?」

貢對曰:「鄙州方有事難,非陶龍驤莫可。」

敦然之,即表拜侃為使持節、寧遠將軍、南蠻校尉、荊州刺史,領西一陽一、江夏、武昌,鎮於沌口,又移入沔江。

遣硃伺等討江夏賊,殺之。

賊王沖自稱荊州刺史,據江陵。

王貢還,至竟陵,矯侃命,以杜曾為前鋒大督護,進軍斬沖,悉降其眾。

侃召曾不到,貢又恐矯命獲罪,遂與曾舉兵反,擊侃督護鄭攀於沌一陽一,破之,又敗硃伺於沔口。

侃欲退入溳中,部將張奕將貳於侃,詭說曰:「賊至而動,眾必不可。」

侃惑之而不進。

無何,賊至,果為所敗。

賊鉤侃所乘艦,侃窘急,走入小船。

硃伺力戰,僅而獲免。

張奕竟奔於賊。

侃坐免官。

王敦表以侃白衣領職。

侃復率周訪等進軍人湘,使都尉楊舉為先驅,擊杜弢,大破之,屯兵於城西。

侃之佐史辭詣王敦曰:「州將陶使君孤根特立,從微至著,忠允之功,所在有效。

出佐南夏,輔翼劉征南,前遇張昌,後屬陳敏,侃以偏旅,獨當大寇,無征不克,群丑破滅。

近者王如亂北,杜弢跨南,二征奔走,一州星馳,其餘郡縣,所在土崩。

侃招攜以禮,懷遠以德,子來之眾,前後累至。

奉承指授,獨守危厄,人往不動,人離不散。

往年董督,逕造湘城,志陵雲霄,神機獨斷。

徒以軍少糧懸,不果獻捷。

然杜弢懾懼,來還夏口,未經信宿,建平流人迎賊俱叛。

侃即回軍溯流,芟夷丑類,至使西門不鍵,華圻無虞者,侃之功也。

明將軍愍此荊楚,救命塗炭,使侃統領窮殘之餘,寒者衣之,饑者食之,比屋相慶,有若挾纊。

江濱孤危,地非重險,非可單軍獨能保固,故移就高莋,以避其沖。

賊輕易先至,大眾在後,侃距戰經日,殺其名帥。

賊尋犬羊相結,併力來攻,侃以忠臣之節,義無退顧,被堅執銳,身當戎行,將士奮擊,莫不用命。

當時死者不可勝數。

賊眾參伍,更息更戰。

侃以孤軍一隊,力不獨御,量宜取全,以俟後舉。

而主者責侃,重加黜削。

侃一性一謙沖,功成身退,今奉還所受,唯恐稽遲。

然某等區區,實恐理失於內,事敗於外,豪厘之差,將致千里,使荊蠻乖離,西嵎不守,脣亡齒寒,侵一逼一無限也。」

敦於是奏復侃官。

韜將王貢一精一卒三千,出武陵江,誘五溪夷,以舟師斷官運,逕向武昌。

侃使鄭攀及伏波將軍陶延夜趣巴陵,潛師掩其不備,大破之,斬千餘級,降萬餘口。

貢遁還湘城。

賊中離阻,杜弢遂疑張奕而殺之,眾情益懼,降者滋多。

王貢復挑戰,侃遙謂之曰:「杜弢為益州吏,盜用庫錢,父死不奔喪。

卿本佳人,何為隨之也?天下寧有白頭賊乎!」貢初橫腳馬上,侃言訖,貢斂容下腳,辭色甚順。

侃知其可動,復令諭之,截發為信,貢遂來降。

而韜敗走。

進克長沙,獲其將一毛一寶、高寶、梁堪而還。

王敦深忌侃功。

將還江陵,欲詣敦別,皇甫方回及硃伺等諫,以為不可。

侃不從。

敦果留侃不遣,左轉廣州刺史、平越中郎將,以王廣為荊州。

侃之佐吏將士詣敦請留侃。

敦怒,不許。

侃將鄭攀、蘇溫、馬俊等不欲南行,遂西迎杜曾以距暠。

敦意攀承侃風旨,被甲持矛,將殺侃,出而復回者數四。

侃正色曰:「使君之雄斷,當裁天下,何此不決乎!」因起如廁。

諮議參軍梅陶、長史陳頒言於敦曰:「周訪與侃親姻,如左右手,安有斷人左手而右手不應者乎!」敦意遂解,於是設盛饌以餞之。

侃便夜發。

敦引其子瞻參軍。

侃既達豫章,見周訪,流涕曰:「非卿外援,我殆不免!」侃因進至始興。

先是,廣州人背刺史郭訥,迎長沙人王機為刺史。

機復遣使詣王敦,乞為交州。

敦從之,而機未發。

會杜弘據臨賀,因機乞降,勸弘取便州,弘遂與溫邵及交州秀才劉沈俱謀反。

或勸侃且住始興,觀察形勢。

侃不聽,直至廣州。

弘遣使偽降。

侃知其詐,先於封口起發石車。

俄而弘率輕兵而至,知侃有備,乃退。

侃追擊破之,執劉沈於小別。

又遣部將許高討機,斬之,傳首京都。

諸將皆請乘勝擊溫邵,侃笑曰:「吾威名已著,何事遣兵,但一函紙自足耳。」

於是下書諭之。

邵懼而走,追獲於始興。

以功封柴桑侯,食邑四千戶。

侃在州無事,輒朝運百甓於齋外,暮運於齋內。

人問其故,答曰:「吾方致力中原,過爾優逸,恐不堪事。」

其勵志勤力,皆此類也。

太興初,進號平南將軍,尋加都督交州軍事。

及王敦舉兵反,詔侃以本官領江州刺史,尋轉都督、湘州刺史。

敦得志,上侃復本職,加散騎常侍。

時交州刺史王諒為賊梁碩所陷,侃遣將高寶進擊平之。

以侃領交州刺史。

錄前後功,封次子夏為都亭侯,進號征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及王敦平,遷都督荊、雍、益、梁州諸軍事,領護南蠻校尉、征西大將軍、荊州刺史,余如故。

楚郢士女莫不相慶。

侃一性一聰敏,勤於吏職,恭而近禮,一愛一好人倫。

終日斂膝危坐,閫外多事,千緒萬端,罔有遺漏。

遠近書疏,莫不手答,筆翰如流,未嘗壅滯。

引接疏遠,門無停客。

常語人曰:「大禹聖者,乃惜寸一陰一,至於眾人,當惜分一陰一,豈可逸游荒醉,生無益於時,死無聞於後,是自棄也。」

諸參佐或以談戲廢事者,乃命取其酒器、蒱博之具,悉投之於江,吏將則加鞭撲,曰:「樗蒱者,牧豬奴戲耳!《老》《莊》浮華,非先王之法言,不可行也。

君子當正其衣冠,攝其威儀,何有亂頭養望自謂宏達邪!」有奉饋者,皆問其所由。

若力作所致,雖微必喜,慰賜參倍;若非理得之,則切厲訶辱,還其所饋。

嘗出遊,見人持一把未熟稻,侃問:「用此何為?」

人云:「行道所見,聊取之耳。」

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戲賊人稻!」執而鞭之。

是以百姓勤於農殖,家給人足。

時造船,木屑及竹頭悉令舉掌之,鹹不解所以。

後正會,積雪始晴,聽事前余雪猶濕,於是以屑布地。

及桓溫伐蜀,又以侃所貯竹頭作丁裝船。

其綜理微密,皆此類也。

暨蘇峻作逆,京都不守,侃子瞻為賊所害,平南將軍溫嶠要侃同赴朝廷。

初,明帝崩,侃不在顧命之列,深以為恨,答嶠曰:「吾疆場外將,不敢越局。」

嶠固請之,因推為盟主。

侃乃遣督護龔登率眾赴嶠,而又追回。

嶠以峻殺其子,重遣書以激怒之。

侃妻龔氏亦固勸自行。

於是便戎服登舟,星言兼邁,瞻喪至不臨。

五月,與溫嶠、庾亮等俱會石頭。

諸軍即欲決戰,侃以賊盛,不可爭鋒,當以歲月智計擒之。

累戰無功,諸將請於查浦築壘。

監軍部將李根建議,請立白石壘。

侃不從,曰:「若壘不成,卿當坐之。」

根曰:「查浦地下,又在水南,唯白石峻極險固,可容數千人,賊來攻不便,滅賊之術也。」

侃笑曰:「卿良將也。」

乃從根謀,夜修曉訖。

賊見壘大驚。

賊攻大業壘,侃將救之,長史殷羨曰:「若遣救大業,步戰不如峻,則大事去矣。

但當急攻石頭,峻必救之,而大業自解。」

侃又從羨言。

峻果棄大業而救石頭。

諸軍與峻戰陳陵東,侃督護竟陵太守李一陽一部將彭世斬峻於陣,賊眾大潰。

峻弟逸復聚眾。

侃與諸軍斬逸於石頭。

初,庾亮少有高名,以明穆皇后之兄受顧命之重,蘇峻之禍,職亮是由。

及石頭平,懼侃致討,亮用溫嶠謀,詣侃拜謝。

侃遽止之,曰:「庾元規乃拜陶士行邪!」王導入石頭城,令取筆節,侃笑曰:「蘇武節似不如是!」導有慚色,使人屏之。

侃旋江陵,尋以為侍中、太尉,加羽葆鼓吹,改封長沙郡公,邑三千戶,賜絹八千匹,加都督交、廣、寧七州軍事。

以江陵偏遠,移鎮巴陵。

遣諮議參軍張誕討五溪夷,降之。

屬後將軍郭默矯詔襲殺平南將軍劉胤,輒領江州。

侃聞之曰:「此必詐也。」

遣將軍宋夏、陳修率兵據湓口,侃以大軍繼進。

默遣使送一妓一婢絹百匹,寫中詔呈侃。

參佐多諫曰:「默不被詔,豈敢為此事。

若進軍,宜待詔報。」

侃厲色曰:「國家年小,不出胸懷。

且劉胤為朝廷所禮,雖方任非才,何緣猥加極刑!冰默虓勇,所在暴掠,以大難新除,威網寬簡,欲因隙會騁其從橫耳。」

發使上表討默。

與王導書曰:「郭默殺方州,即用為方州;害宰相,便為宰相乎?」

導答曰:「默居上流之勢,加有船艦成資,故苞含隱忍,使其有地。

一月潛嚴,足下軍到,是以得風發相赴,豈非遵養時晦以定大事者邪!」侃省書笑曰:「是乃遵養時賊也。」

侃既至,默將宗侯縛默父子五人及默將張丑詣侃降,侃斬默等。

默在中原,數與石勒等戰,賊畏其勇,聞侃討之,兵不血刃而擒也,益畏侃。

蘇峻將馮鐵殺侃子,奔於石勒,勒以為戍將。

侃告勒以故,勒召而殺之。

詔侃都督江州,領刺史,增置左右長史、司馬、從事中郎四人,掾屬十二人。

侃旋於巴陵,因移鎮武昌。

侃命張夔子隱為參軍,范達子珧為湘東太守,辟劉弘曾孫安為掾屬,表論梅陶,凡微時所荷,一餐鹹報。

遣子斌與南中郎將桓宣西伐樊城,走石勒將郭敬。

使兄子臻、竟陵太守李一陽一等共破新野,遂平襄一陽一。

拜大將軍,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贊拜不名。

上表固讓,曰:「臣非貪於疇昔,而虛讓於今日。

事有合於時宜,臣豈敢與陛下有違;理有益於聖世,臣豈與朝廷作異。

臣常欲除諸浮長之事,遣諸虛假之用,非獨臣身而已。

若臣杖國威靈,梟雄斬勒,則又何以加!」鹹和七年六月疾篤,又上表遜位曰:

臣少長孤寒,始願有限。

過蒙聖朝歷世殊恩、陛下睿鑒,一寵一靈彌泰。

有始必終,自古而然。

臣年垂八十,位極人臣,啟手啟足,當復何恨!但以陛下春秋尚富,余寇不誅,山陵未反,所以憤愾兼懷,不能已已。

臣雖不知命,年時已邁,國恩殊特,賜封長沙,隕越之日,當歸骨國土。

臣父母舊葬,今在尋一陽一,緣存處亡,無心分違,已勒國臣修遷改之事,刻以來秋,奉迎窀穸,葬事訖,乃告老下籓。

不圖所患,遂爾綿篤,伏枕感結,情不自勝。

臣間者猶為犬馬之齒尚可小延,欲為陛下西平李雄,北吞石季龍,是以遣毌丘奧於巴東,授桓宣於襄一陽一。

良圖未敘,於此長乖!此方之任,內外之要,願陛下速選臣代使,必得良才,奉宣王猷,遵成臣志,則臣死之日猶生之年。

陛下雖聖姿天縱,英奇日新,方事之殷,當賴群俊。

司徒導鑒識經遠,光輔三世;司空鑒簡素貞正,內外惟允;平西將軍亮雅量詳明,器用周時,即陛下之周召也。

獻替疇諮,敷融政道,地平天成,四海幸賴。

謹遣左長史殷羨奉送所假節麾、幢曲蓋、侍中貂蟬、太尉章、荊江州刺史印傳啟戟。

仰戀天恩,悲酸感結。

以後事付右司馬王愆期,加督護,統領文武。

侃輿車出臨津就船,明日,薨於樊溪,時年七十六。

成帝下詔曰:「故使持節、侍中、太尉、都督荊江雍梁交廣益寧八州諸軍事、荊江二州刺史、長沙郡公經德蘊哲,謀猷弘遠。

作籓於外,八州肅清;勤王於內,皇家以寧。

乃者桓文之勳,伯舅是憑。

方賴大猷,俾屏予一人。

前進位大司馬,禮秩策命,未及加崇。

昊天不吊,奄忽薨殂,朕用震悼於厥心。

今遣兼鴻臚追贈大司馬,假蜜章,祠以太牢。

魂而有靈,喜茲一寵一榮。」

又策謚曰桓,祠以太牢。

侃遺令葬國南二十里,故吏刊石立碑畫像於武昌西。

侃在軍四十一載,雄毅有權,明悟善決斷。

自南陵迄於白帝數千里中,路不拾遺。

蘇峻之役,庾亮輕進失利。

亮司馬殷融詣侃謝曰:「將軍為此,非融等所裁。」

將軍王章至,曰:「章自為之,將軍不知也。」

侃曰:「昔殷融為君子,王章為小人;今王章為君子,殷融為小人。」

侃一性一纖密好問,頗類趙廣漢。

嘗課諸營種柳,都尉夏施盜官柳植之於己門。

侃後見,駐車問曰:「此是武昌西門前柳,何因盜來此種?」

施惶怖謝罪。

時武昌號為多士,殷浩、庾翼等皆為佐吏。

侃每飲酒有定限,常歡有餘而限已竭,浩等勸更少進,侃淒懷良久曰:「年少曾有酒失,亡親見約,故不敢逾。」

議者以武昌北岸有邾城,宜分兵鎮之。

侃每不答,而言者不已,侃乃渡水獵,引將佐語之曰:「我所以設險而禦寇,正以長江耳。

邾城在江北,內無所倚,外接群夷。

夷中利深,晉人貪利,夷不堪命,必引寇虜,乃致禍之由,非禦寇也。

且吳時此城乃三萬兵守,今縱有兵守之,亦無益於江南。

若羯虜有可乘之會,此又非所資也。」

後庾亮戍之,果大敗。

季年懷止足之分,不與朝權。

未亡一年,欲遜位歸國,佐吏等苦留之。

及疾篤,將歸長沙,軍資器仗牛馬舟船皆有定簿,封印倉庫,自加管鑰以付王愆期,然後登舟,朝野以為美談。

將出府門,顧謂愆期曰:「老子婆娑,正坐諸君輩。」

尚書梅陶與親人曹識書曰:「陶公機神明鑒似魏武,忠順勤勞似孔明,陸抗諸人不能及也。」

謝安每言「陶公雖用法,而恆得法外意」。

其為世所重如此。

然媵妾數十,家僮千餘,珍奇寶貨富於天府。

或云「侃少時漁於雷澤,網得一織梭,以掛於壁。

有頃雷雨,自化為龍而去」。

又夢生八翼,飛而上天,見天門九重,已登其八,唯一門不得入。

閽者以杖擊之,因隧地,折其左翼。

及寤,左腋猶痛。

又嘗如廁,見一人硃衣介幘,斂板曰:「以君長者,故來相報。

君後當為公,位至八州都督。」

有善相者師圭謂侃曰:「君左手中指有豎理,當為公。

若徹於上,貴不可言。」

侃以針決之見血,灑壁而為「公」字,以紙裛,「公」字愈明。

及都督八州,據上流,握強兵,潛有窺窬之志,每思折翼之祥,自抑而止。

侃有子十七人,唯洪、瞻、夏、琦、旗、斌、稱、范、岱見舊史,餘者並不顯。

洪,辟丞相掾,早卒。

瞻,字道真,少有才器,歷廣陵相,廬江、建昌二郡太守,遷散騎常侍、都亭侯。

為蘇峻所害,追贈大鴻臚,謚愍悼世子。

以夏為世子。

及送侃喪還長沙,夏與斌及稱各擁兵數千以相圖。

既而解散,斌先往長沙,悉取一柄一中器仗財物。

夏至,殺斌。

庾亮上疏曰:「斌醜雖惡,罪在難忍,然王憲有制,骨肉至親,親運刀鋸以刑同體,傷父母一之恩,無惻隱之心,應加放黜,以懲暴虐。」

亮表未至都,而夏病卒。

詔復以瞻息弘襲侃爵,仕至光祿勳。

卒,子綽之嗣。

綽之卒,子延壽嗣。

宋受禪,降為吳昌侯,五百戶。

琦,司空掾。

旗,歷位散騎常侍、郴縣開國伯。

鹹和末,為散騎侍郎。

一性一甚凶暴。

卒,子定嗣。

卒,子襲之嗣。

卒,子謙之嗣。

宋受禪,國除。

斌,尚書郎。

稱,東中郎將、南平太守、南蠻校尉、假節。

一性一虓勇不倫,與諸弟不協。

後加建威將軍。

鹹康五年,庾亮以稱為監江夏隨義一陽一三郡軍事、南中郎將、江夏相,以本所領二千人自隨。

到夏口,輕將二百人下見亮。

亮大會吏佐,責稱前後罪惡,稱拜謝,因罷出。

亮使人於閣外收之,棄市,亮上疏曰:「案稱,大司馬侃之孽子,父亡不居喪位,荒耽於酒,昧利偷榮,擅攝五郡,自謂監軍,輒召王官,聚之軍府。

故車騎將軍劉弘曾孫安寓居江夏,及將楊恭、趙韶,並以言色有忤,稱放聲當殺,安、恭懼,自赴水而死,韶於獄自盡。

將軍郭開從稱往長沙赴喪,稱疑開附其兄弟,乃反縛懸頭於帆檣,仰而彈之,鼓棹渡江二十餘里,觀者數千,莫不震駭。

又多藏匿府兵,收坐應死。

臣猶未忍直上,且免其司馬。

稱肆縱丑言,無所顧忌,要結諸將,欲阻兵構難。

諸將惶懼,莫敢酬答,由是一奸一謀未即發露。

臣以侃勳勞王室,是以依違容掩,故表為南中郎將,與臣相近,思欲有以匡救之。

而稱豺狼愈甚,發言激切,不忠不孝,莫此之甚。

苟利社稷,義有專斷,輒收稱伏法。」

范,最知名,太元初,為光祿勳。

岱,散騎侍郎。

臻字彥遐,有勇略智謀,賜爵當一陽一亭侯。

鹹和中,為南郡太守、領南蠻校尉、假節。

卒官,追贈平南將軍,謚曰肅。

臻弟輿,果烈善戰,以功累遷武威將軍。

初,賊張奕本中州人,元康中被差西征,遇天下亂,遂留蜀。

至是,率三百餘家欲就杜弢,為侃所獲。

諸將請殺其丁壯,取其妻息,輿曰:「此本官兵,數經戰陣,可赦之以為用。」

侃赦之,以配輿。

及侃與杜弢戰敗,賊以桔槔打沒官軍船艦,軍中失色。

輿率輕舸出其上流以擊之,所向輒克。

賊又率眾將焚侃輜重,輿又擊破之。

自是每戰輒克,賊望見輿軍,相謂曰:「避陶武威。」

無敢當者。

後與杜弢戰,輿被重創,卒。

侃哭之慟,曰:「喪吾家一寶!」三軍皆為之垂泣。

詔贈長沙太守。

史臣曰:古者明王之建國也,下料疆宇,列為九州,輔相玄功,咨於四岳。

所以仰希齊政,俯寄宣風。

備連率之儀,威騰閫外;總頒條之務,禮縟區中。

委稱其才,《甘棠》以之流詠;據非其德,仇餉以是興嗟。

中朝叔世,要荒多阻,分符建節,並紊天綱。

和季以同裡之情,申盧綰之契,居方牧之地,振吳起之風。

自幽徂荊,亟斂豺狼之跡;舉賢登善,窮掇孔翠之一毛一。

由是吏民畢力,華夷順命,一州清晏,恬波於沸海之中;百城安堵,靜寢於稽天之際。

猶獨稱善政,何其寡歟!《易》云「貞固足以幹事」,於征南見之矣。

士行望非世族,俗異諸華,拔萃陬落之間,比肩髦俊之列,超居外相,宏總上流。

布澤懷邊,則嚴城靜柝;釋位匡主,則淪鼎再寧。

元規以戚里之崇,挹其膺而下拜;茂弘以保衡之貴,服其言而動色。

望隆分陝,理則宜然。

至於時屬雲屯,富逾天府,潛有包藏之志,顧思折翼之祥,悖矣!夫子曰「人無求備」,斯言之信,於是有征。

贊曰:和季承恩,建旟南服。

威靜荊塞,化揚江澳。

戮力天朝,匪忘忠肅。

長沙勤王,擁旆戎場。

任隆三事,功宣一匡。

繄賴之重,匪伊舟航。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晉書
卷一卷二卷三卷四卷五卷六卷七卷八卷九卷一十卷一十一卷一十二卷一十三卷一十四卷一十五卷一十六卷一十七卷一十八卷一十九卷二十卷二十一卷二十二卷二十三卷二十四卷二十五卷二十六卷二十七卷二十八卷二十九卷三十卷三十一卷三十二卷三十三卷三十四卷三十五卷三十六卷三十七卷三十八卷三十九卷四十卷四十一卷四十二卷四十三卷四十四卷四十五卷四十六卷四十七卷四十八卷四十九卷五十卷五十一卷五十二卷五十三卷五十四卷五十五卷五十六卷五十七卷五十八卷五十九卷六十卷六十一卷六十二卷六十三卷六十四卷六十五卷六十六卷六十七卷六十八卷六十九卷七十卷七十一卷七十二卷七十三卷七十四卷七十五卷七十六卷七十七卷七十八卷七十九卷八十卷八十一卷八十二卷八十三卷八十四卷八十五卷八十六卷八十七卷八十八卷八十九卷九十卷九十一卷九十二卷九十三卷九十四卷九十五卷九十六卷九十七卷九十八卷九十九卷一百卷一百一卷一百二卷一百三卷一百四卷一百五卷一百六卷一百七卷一百八卷一百九卷一百一十卷一百一十一卷一百一十二卷一百一十三卷一百一十四卷一百一十五卷一百一十六卷一百一十七卷一百一十八卷一百一十九卷一百二十卷一百二十一卷一百二十二卷一百二十三卷一百二十四卷一百二十五卷一百二十六卷一百二十七卷一百二十八卷一百二十九卷一百三十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