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書》卷三十六:衛瓘子恆孫璪玠張華子禕韙劉卞衛瓘,字伯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晉書》卷三十六

晉書

卷三十六

列傳第六

衛瓘子恆孫璪玠張華子禕韙劉卞

衛瓘,字伯玉,河河東安邑人也。

高祖暠,漢明帝時,以儒學自代郡征,至河東安邑卒,因賜所亡地而葬之,子孫遂家焉。

父覬,魏尚書。

瓘年十歲喪父,至孝過人。

一性一貞靜有名理,以明識清允稱。

襲父爵閿鄉侯。

弱冠為魏尚書郎。

時魏法嚴苛,母陳氏憂之,瓘自請得徙為通事郎,轉中書郎。

時權臣專一政,瓘優遊其間,無所親疏,甚為傅嘏所重,謂之甯武子。

在位十年,以任職稱,累遷散騎常侍。

陳留王即位,拜侍中,持節慰勞河北。

以定議功,增邑戶。

數歲轉廷尉卿。

瓘明法理,每至聽訟,小大以情。

鄧艾、鍾會之伐蜀也,瓘以本官持節監艾、會軍事,行鎮西軍司,給兵千人。

蜀既平,艾輒承製封拜。

會一陰一懷異志,因艾專擅,密與瓘俱奏其狀。

詔使檻車征之,會遣瓘先收艾。

會以瓘兵少,欲令艾殺瓘,因加艾罪。

瓘知欲危己,然不可得而距,乃夜至成都,檄艾所統諸將,稱詔收艾,其餘一無所問。

若來赴官軍,爵賞如先;敢有不出,誅及三族。

比至雞鳴,悉來赴瓘,唯艾帳內在焉。

平旦開門,瓘乘使者車,逕入至成都殿前。

艾臥未起,父子俱被執。

艾諸將圖欲劫艾,整仗趣瓘營。

瓘輕出迎之,偽作表草,將申明艾事,諸將信之而止。

俄而會至,乃悉請諸將胡烈等,因執之,囚益州解捨,遂發兵反。

於是士卒思歸,內外一騷一動,人情憂懼。

會留瓘謀議,乃書版云「欲殺胡烈等」,舉以示瓘,瓘不許,因相疑貳。

瓘如廁,見胡烈故給使,使宣語三軍,言會反。

會一逼一瓘定議,經宿不眠,各橫刀膝上。

在外諸軍已潛一欲攻會。

瓘既不出,未敢先發。

會使瓘慰勞諸軍。

瓘心欲去,且堅其意,曰:「卿三軍主,宜自行。」

會曰:「卿監司,且先行,吾當後出。」

瓘便下殿。

會悔遣之,使呼瓘。

瓘辭眩疾動,詐仆地。

比出閣,數十信追之。

瓘至外解,服鹽湯,大吐。

瓘素羸,便似困篤。

會遣所親人及醫視之,皆言不起,會由是無所憚。

及暮,門閉,瓘作檄宣告諸軍。

諸軍並已唱義,陵旦共攻會。

會率左右距戰,諸將擊敗之,唯帳下數百人隨會繞殿而走,盡殺之。

瓘於是部分諸將,群情肅然。

鄧艾本營將士復追破檻車出艾,還向成都。

瓘自以與會共陷艾,懼為變,又欲專誅會之功,乃遣護軍田續至綿竹,夜襲艾於三造亭,斬艾及其子忠。

初,艾之入江由也,以續不進,將斬之,既而赦焉。

及瓘遣續,謂之曰:「可以報江由之辱矣。」

事平,朝議封瓘。

瓘以克蜀之功,群帥之力,二將跋扈,自取滅亡,雖運智謀,而無搴旗之效,固讓不受。

除使持節、都督關中諸軍事、鎮西將軍,尋遷都督徐州諸軍事、鎮東將軍,增封菑一陽一侯,以余爵封弟實開一陽一亭侯。

泰始初,轉征東將軍,進爵為公,都督青州諸軍事、青州刺史,加征東大將軍、青州牧。

所在皆有政績。

除征北大將軍、都督幽州諸軍事、幽州刺史、護烏桓校尉。

至鎮,表立平州,後兼督之。

於時幽並東有務桓,西有力微,並為邊害。

瓘離間二虜,遂致嫌隙,於是務桓降而力微以憂死。

朝廷嘉其功,賜一子亭侯。

瓘乞以封弟,未受命而卒,子密受封為亭侯。

瓘六男無爵,悉讓二弟,遠近稱之。

累求入朝,既至,武帝善遇之,俄使旋鎮。

咸寧初,征拜尚書令,加侍中。

一性一嚴整,以法御下,視尚書若參佐,尚書郎若掾屬。

瓘學問深博,明習文藝,與尚書郎敦煌索靖俱善草書,時人號為「一台二妙」。

漢末張芝亦善草書,論者謂瓘得伯英筋,靖得伯英肉。

太康初,遷司空,侍中、令如故。

為政清簡,甚得朝野聲譽。

武帝敕瓘第四子宣尚繁昌公主。

瓘自以諸生之胄,婚對微素,抗表固辭,不許。

又領太子少傅,加千兵百騎鼓吹之府。

以日蝕,瓘與太尉汝南王亮、司徒魏舒俱遜位,帝不聽。

瓘以魏立九品,是權時之制,非經通之道,宜復古鄉舉裡選。

與太尉亮等上疏曰:「昔聖王崇賢,舉善而教,用使朝廷德讓,野無邪行。

誠以閭伍之政,足以相檢,詢事考言,必得其善,人知名不可虛求,故還修其身。

是以崇賢而俗益穆,黜惡而行彌篤。

斯則鄉舉裡選者,先王之令典也。

自茲以降,此法陵遲。

魏氏承顛覆之運,起喪亂之後,人士流移,考詳無地,故立九品之制,粗且為一時選用之本耳。

其始造也,鄉邑清議,不拘爵位,褒貶所加,足為勸勵,猶有鄉論餘風。

中間漸染,遂計資定品,使天下觀望,唯以居位為貴,人棄德而忽道業,爭多少於錐刀之末,傷損風俗,其弊不細。

今九域同規,大化方始,臣等以為宜皆蕩除末法,一擬古制,以土斷,定自公卿以下,皆以所居為正,無復懸客遠屬異土者。

如此,則同鄉鄰伍,皆為邑里,郡縣之宰,即以居長,盡除中正九品之制,使舉善進才,各由鄉論。

然則下敬其上,人安其教,俗與政俱清,化與法並濟。

人知善否之教,不在交遊,即華競自息,各求於己矣。

今除九品,則宜准古制,使朝臣共相舉任,於出才之路既博,且可以厲進賢之公心,核在位之明暗,誠令典也。」

武帝善之,而卒不能改。

惠帝之為太子也,朝臣鹹謂純質,不能親政事。

瓘每欲陳啟廢之,而未敢發。

後會宴陵雲台,瓘托醉,因跪帝一床一前曰:「臣欲有所啟。」

帝曰:「公所言何耶?」

瓘欲言而止者三,因以手撫一床一曰:「此座可惜!」帝意乃悟,因謬曰:「公真大醉耶?」

瓘於此不復有言。

賈後由是怨瓘。

宣尚公主,數有酒色之過。

楊駿素與瓘不平,駿復欲自專權重,宣若離婚,瓘必遜位,於是遂與黃門等毀之,諷帝奪宣公主。

瓘慚懼,告老遜立。

乃下詔曰:「司空瓘年未致仕,而遜讓歷年,欲及神志未衰,以果本情,至真之風,實感吾心。

今聽其所執,進位太保,以公就第。

給親兵百人,置長史、司馬、從事中郎掾屬;及大車、官騎、麾蓋、鼓吹諸威儀,一如舊典。

給廚田十頃、園五十畝、錢百萬、絹五百匹;一床一帳簟褥,主者務令優備,以稱吾崇賢之意焉。」

有司又奏收宣付廷尉,免瓘位,詔不許。

帝后知黃門虛構,欲還復主,而宣疾亡。

惠帝即位,復瓘千兵。

及楊駿誅,以瓘錄尚書事,加綠綟綬,劍履上殿,入朝不趨,給騎司馬,與汝南王亮共輔朝政。

亮奏遣諸王還籓,與朝臣廷議,無敢應者,唯瓘贊其事,楚王瑋由是憾焉。

賈後素怨瓘,且忌其方直,不得騁己一婬一虐;又聞瓘與瑋有隙,遂謗瓘與亮欲為伊霍之事,啟帝作手詔,使瑋免瓘等官。

黃門繼詔授瑋,瑋一性一輕險,欲聘私怨,夜使清河王遐收瓘。

左右疑遐矯詔,鹹諫曰:「禮律刑名,台輔大臣,未有此比,且請距之。

須自表得報,就戮未晚也。」

瓘不從,遂與子恆、岳、裔及孫等九人同被害,時年七十二。

恆二子璪、玠,時在醫家得免。

初,杜預聞瓘殺鄧艾,言於眾曰:「伯玉其不免乎!身為名士,位居總帥,既無德音,又不御下以正,是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當何以堪其責乎?」

瓘聞之,不俟駕而謝。

終如預言。

初,瓘家人炊飯,墮地盡化為螺,歲余而及禍。

太保主簿劉繇等冒難收瓘而葬之。

初,瓘為司空,時帳下督榮晦有罪,瓘斥遣之。

及難作,隨兵討瓘,故子孫皆及於禍。

楚王瑋之伏誅也,瓘女與國臣書曰:「先公名謚未顯,無異凡人,每怪一國蔑然無言。

《春秋》之失,其咎安在?悲憤感慨,故以示意。」

於是繇等執黃幡,撾登聞鼓,上言曰:「初,矯詔者至,公承詔當免,即便奉送章綬,雖有兵仗,不施一刃,重敕出第,單車從命。

如矯詔之文唯免公官,右軍以下即承詐偽,違其本文,輒戮宰輔,不復表上,橫收公子孫輒皆行刑,賊害大臣父子九人。

伏見詔書'為楚王所誑誤,非本同謀者皆弛遣'。

如書之旨,謂裡舍人被驅一逼一繼白杖者耳。

律,受教殺人,不得免死。

況乎手害功臣,賊殺忠良,雖雲非謀,理所不赦。

今元惡雖誅,殺賊猶存。

臣懼有司未詳事實,或有縱漏,不加一精一盡,使公父子仇賊不滅,冤魂永恨,訴於穹蒼,酷痛之臣,悲於明世。

臣等身被創痍,殯斂始訖。

謹條瓘前在司空時,帳下給使榮晦無情被黜,知瓘家人數、小孫名字。

晦後轉給右軍,其夜晦在門外揚聲大呼,宣詔免公還第。

及門開,晦前到中門,復讀所繼偽詔,手取鮑章綬貂蟬,催公出第。

晦按次錄瓘家口及其子孫,皆兵仗將送,著東亭道北圍守,一時之間,便皆斬斫。

害公子孫,實由於晦。

及將人劫盜府庫,皆晦所為。

考晦一人,眾一奸一皆出。

乞驗盡情偽,加以族誅。」

詔從之。

朝廷以瓘舉門無辜受禍,乃追瓘伐蜀勳,封蘭陵郡公、增邑三千戶,謚曰成,贈假黃鉞。

恆字巨山,少辟司空齊王府,轉太子舍人、尚書郎、秘書丞、太子庶子、黃門郎。

恆善草隸書,為《四體書勢》曰:

昔在黃帝,創製造物。

有沮誦、倉頡者,始作書契,以代結繩,蓋睹鳥跡以興思也。

因而遂滋,則謂之字,有六義焉。

一曰指事,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日、月是也。

三曰形聲,江、河是也。

四曰會意,武、信是也。

五曰轉注,老、考是也。

六曰假借,令、長是也。

夫指事者,在上為上,在下為下。

象形者,日滿月虧,效其形也。

形聲者,以類為形,配以聲也。

會意者,止戈為武,人言為信也。

轉注者,以老壽考也。

假借者,數言同字,其聲雖異,文意一也。

自黃帝至三代,其文不改。

及秦用篆書,焚燒先典,而古文絕矣。

漢武時,魯恭王壞孔子宅,得《尚書》、《春秋》、《論語》、《孝經》。

時人以不復知有古文,謂之科斗書。

漢世秘藏,希得見之。

魏初傳古文者,出於邯鄲淳。

恆祖敬侯寫淳《尚書》,後以示淳,而淳不別。

至正始中,立三字石經,轉失淳法,因科斗之名,遂效其形。

太康元年,汲縣人盜發魏襄王塚,得策書十餘萬言。

案敬侯所書,猶有彷彿。

古書亦有數種,其一卷論楚事者最為工妙。

恆竊悅之,故竭愚思,以贊其美,愧不足廁前賢之作,冀以存古人之象焉。

古無別名,謂之字勢雲。

「黃帝之史,沮誦、倉頡,眺彼鳥跡,始作書契。

紀綱萬事,垂法立制,帝典用宣,質文著世。

爰暨暴秦,滔天作戾,大道既泯,古文亦滅。

魏文好古,世傳丘墳,歷代莫發,真偽一靡一分。

大晉開元,弘道敷訓,天垂其象,地耀其文。

其文乃耀,粲矣其章,因聲會意,類物有方:日處君而盈其度,月執臣而虧其旁;雲委蛇而上布,星離離以舒光;禾卉苯{尊}以垂穎,山嶽峨嵯而連岡;蟲跂跂其若動,鳥似飛而未揚。

觀其錯筆綴墨,用心一精一專。

勢和體均,發止無間。

或守正循檢,矩折規旋。

或方員一靡一則,因事制權。

其曲如弓,其直如弦。

矯然特出,若龍騰於川。

森爾下頹,若雨墜於天。

或引筆奮力,若鴻雁高飛,邈邈翩翩。

或縱肆阿那,若流蘇懸羽,一靡一靡一綿綿。

是故遠而望之,若翔風厲水,清波漪漣。

就而察之,有若自然。

信黃唐之遺跡,為六藝之范先。

籀篆蓋其子孫,隸草乃其曾玄。

睹物象以致思,非言辭之可宣。」

昔周宣王時,史籀始著《大篆》十五篇,或與古同,或與古異,世謂之籀書者也。

及平王東遷,諸侯力政,家殊國異,而文字乖形。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

丞相李斯乃奏益之,罷不合秦文者,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澳,所謂小篆者。

或曰,下土人程邈為衙獄吏,得罪始皇,幽系雲一陽一十年,從獄中作大篆,少者增益,多者損減,方者使員,員者使方,奏之始皇。

始皇善之,出以為御史,使定書。

或曰,邈所定乃隸字也。

自秦壞古文,有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殳書,八曰隸書。

王莽時,使司空甄豐校文字部,改定古文,復有六書。

一曰古文,孔氏壁中書也。

二曰奇字,即古文而異者也。

三曰篆書,秦篆書也。

四曰佐書,即隸書也。

五曰繆篆,所以摹印也。

六曰鳥書,所以書幡信也。

及許慎撰《說文》,用篆書為正,以為體例,最可得而論也。

秦時李斯號為二篆,諸山及銅人銘皆斯書也。

漢建初中,扶風曹喜少異於斯,而亦稱善。

邯鄲淳師焉,略究其妙,韋誕師淳而不及也。

太和中,誕為武都太守,以能書,留補侍中,魏氏寶器銘題皆誕書也。

漢末又有蔡邕,采斯喜之法,為古今雜形,然一精一密閒理不如淳也。

邕作《篆勢》曰:「鳥遺跡,皇頡循。

聖作則,制斯文。

體有六,篆為真。

形要妙,巧入神,或龜文鹹列,櫛比龍鱗;紓體放尾,長短復身;頹若黍稷之垂穎,蘊若蟲蛇之焚縕;揚波振撇,鷹歭鳥震;延頸脅翼,勢似陵雲。

或輕筆內投,微本濃末,若絕若連;似水露綠絲,凝垂下端;從者如懸,衡者如編;杳杪邪趣,不方不員;若行若飛,跂歉胗胗。

遠而望之,像鴻鵠群游,駱驛遷延;迫而視之,端際不可得見。

指摠不可勝原。

研桑不能數其詰屈,離婁不能睹其郤間,般倕揖讓而辭巧,籀誦拱手而韜翰。

處篇籍之首目,粲斌斌其可觀。

摛華艷於紈素,為學藝之范先。

喜文德之弘懿,慍作者之莫刊。

思字體之俯仰,舉大略而論旃。」

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難成,即令隸人佐書,曰隸字。

漢因行之,獨符、印璽、幡信、題署用篆。

隸書者,篆之捷也。

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

至靈帝好書,時多能者,而師宜官為最,大則一字徑丈,小則方寸千言,甚矜其能。

或時不持錢詣酒家飲,因書其壁,顧觀者以酬酒,討錢足而滅之。

每書輒削而焚其柎。

梁鵠乃益為版而飲之酒,候其醉而竊其柎。

鵠卒以書至選部尚書。

宜官後為袁術將,今鉅鹿宋子有《耿球碑》,是術所立,其書甚工,雲是宜官也。

梁鵠奔劉表,魏武帝破荊州,募求鵠。

鵠之為選部也,魏武欲為洛一陽一令,而以為北部尉,故懼而自縛詣門,署軍假司馬;在秘書以勤書自效,是以今者多有鵠手跡。

魏武帝懸著帳中,及以釘壁玩之,以為勝宜官。

今宮殿題署多是鵠篆。

鵠宜為大字,邯鄲淳宜為小字。

鵠謂淳得次仲法,然鵠之用筆盡其勢矣。

鵠弟子一毛一弘教於秘書,今八分皆弘法也。

漢末有左子邑,小與淳鵠不同,然亦有名。

魏初有鍾胡二家為行書法,俱學之於劉德升,而鍾氏小異,然亦各有巧,今大行於世雲。

作《隸勢》曰:「鳥跡之變,乃惟佐隸。

蠲彼繁文,崇此簡易。

厥用既弘,體像有度。

煥若星陳,郁若雲布。

其大徑尋,細不容發。

隨事從宜,一靡一有常制。

或穹隆恢廓,或櫛比針列,或砥平繩直,或蜿蜒膠戾,或長邪角趣,或規旋矩折。

修短相副,異體同勢。

奮筆輕舉,離而不絕。

纖波濃點,錯落其間,若鍾虡設張,庭燎盡煙,嶄巖截嵯,高下屬連。

似崇台重宇,增雲冠山。

遠而望之,若飛龍在天;近而察之,心亂目眩。

奇姿譎詭,不可勝原。

研桑所不能計,宰賜所不能言。

何草篆之足算,而斯文之未宣。

豈體大之難睹,將秘奧之不傳?聊俯仰而詳觀,舉大較而論旃。」

漢興而有草書,不知作者姓名。

至章帝時,齊相杜度號善作篇。

後有崔瑗、崔寔,亦皆稱工,杜氏殺字甚安,而書體微瘦。

崔氏甚得筆勢,而結字小疏。

弘農張伯英者,因而轉一精一甚巧。

凡家之衣帛,必書而後練之。

臨池學書,池水盡黑。

下筆必為楷則,號匆匆不暇草書,寸紙不見遺,至今世尤寶其書,韋仲將謂之草聖。

伯英弟文舒者,次伯英。

又有姜孟穎、梁孔達,田彥和及韋仲將之徒,皆伯英弟子,有名於世,然殊不及文舒也。

羅叔景、趙元嗣者,與伯英並時,見稱於西州,而矜巧自與,眾頗惑之。

故英自稱「上比崔杜不足,下方羅趙有餘。」

河間張超亦有名,然雖與崔氏同州,不如伯英之得其法也。

崔瑗作《草書勢》曰:「書契之興,始自頡皇。

寫彼鳥跡,以定文章,爰暨末葉,典籍彌繁。

時之多僻,政之多權。

官事荒蕪,剿其墨翰。

惟作佐隸,舊字是刪。

草書之法,蓋又簡略。

應時諭指,用於卒迫。

兼功並用,一愛一日省力。

純儉之變,豈必古式。

觀其法象,俯仰有儀。

方不中矩,員不副規;抑左揚右,望之若崎。

竦企鳥歭,志大飛移。

狡獸暴駭,將奔未馳。

或<黑知><黑主>點<黑南>,狀似連珠,絕而不離;畜怒怫郁,放逸生奇。

或凌邃惴栗,若據槁臨危;旁點邪附,似蜩螗挶枝。

絕筆收勢,余綖糾結,若杜伯揵毒緣戲,螣蛇赴一穴一,頭沒尾垂。

是故遠而望之,崔焉若沮岑崩崖;就而察之,一畫不可移。

機微要妙,臨時從宜。

略舉大較,彷彿若斯。」

及瓘為楚王瑋所構,恆聞變,以何劭,嫂之父也,從牆孔中詣之,以問消息。

劭知而不告。

恆還經廚下,收人正食,因而遇害。

後贈長水校尉,謚蘭陵貞世子。

二子:璪、玠。

璪字仲寶,襲瓘爵。

後東海王越以蘭陵益其國,改封江夏郡公,邑八千五百戶。

懷帝即位,為散騎侍郎。

永嘉五年,沒於劉聰。

元帝以瓘玄孫崇嗣。

玠字叔寶,年五歲,風神秀異。

祖父瓘曰:「此兒有異於眾,顧吾年老,不見其成長耳!」總角乘羊車入市,見者皆以為玉人,觀之者傾都。

驃騎將軍王濟,玠之舅也,俊爽有風姿,每見玠,輒歎曰:「珠玉在側,覺我形穢。」

又嘗語人曰:「與玠同游,冏若明珠之在側,朗然照人。」

及長,好言玄理。

其後多病體羸,母恆禁其語。

遇有勝日,親友時請一言,無不咨嗟,以為入微。

琅邪王澄有高名,少所推服,每聞玠言,輒歎息絕倒。

故時人為之語曰:「衛玠談道,平子絕倒。」

澄及王玄、王濟並有盛名,皆出玠下,世云「王家三子,不如衛家一兒。」

玠妻父樂廣,有海內重名,議者以為「婦公冰清,女婿玉潤。」

辟命屢至,皆不就。

久之,為太傅西閣祭酒,拜太子洗馬。

璪為散騎侍郎,內侍懷帝。

玠以天下大亂,欲移家南行。

母曰:「我不能捨仲寶去也。」

玠啟諭深至,為門戶大計,母涕泣從之。

臨別,玠謂兄曰:「在三之義,人之所重。

今可謂致身之日,兄其勉之。」

乃扶輿母轉至江夏。

玠妻先亡。

征南將軍山簡見之,甚相欽重。

簡曰:「昔戴叔鸞嫁女,唯賢是與,不問貴賤,況衛氏權貴門戶令望之人乎!」於是以女妻焉。

遂進豫章,是時大將軍王敦鎮豫章,長史謝鯤先雅重玠,相見欣然,言論彌日。

敦謂鯤曰:「昔王輔嗣吐金聲於中朝,此子復玉振於江表,微言之緒,絕而復續。

不意永嘉之末,復聞正始之音,何平叔若在,當復絕倒。」

玠嘗以人有不及,可以情恕;非意相干,可以理遣,故終身不見喜慍之容。

以王敦豪爽不群,而好居物上,恐非國之忠臣,求向建鄴。

京師人士聞其姿容,觀者如堵。

玠勞疾遂甚,永嘉六年卒,時年二十七,時人謂玠被看殺。

葬於南昌。

謝鯤哭之慟,人問曰:「子有何恤而致斯哀?」

答曰:「棟樑折矣,不覺哀耳。」

鹹和中,改塋於江寧。

丞相王導教曰:「衛洗馬明當改葬。

此君風一流名士,海內所瞻,可修薄祭,以敦舊好。」

後劉惔、謝尚共論中朝人士,或問:「杜乂可方衛洗馬不?」

尚曰:「安得相比,其間可容數人。」

惔又云:「杜乂膚清,叔寶神清。」

其為有識者所重若此。

於時中興名士,唯王承及玠為當時第一雲。

恆族弟展字道舒,歷尚書郎、南一陽一太守。

永嘉中,為江州刺史,累遷晉王大理。

詔有考子證父,或鞭父母問子所在,展以為恐傷正教,並奏除之。

中興建,為廷尉,上疏宜復肉刑,語在《刑法志》。

卒,贈光祿大夫。

張華,字茂先,范一陽一方城人也。

父平,魏漁一陽一郡守。

華少孤貧,自牧羊,同郡盧欽見而器之。

鄉人劉放亦奇其才,以女妻焉。

華學業優博,辭藻溫麗,朗贍多通,圖緯方伎之書莫不詳覽。

少自修謹,造次必以禮度。

勇於赴義,篤於周急。

器識弘曠,時人罕能測之。

初未知名,著《鷦鷯賦》以自寄。

其詞曰:

何造化之多端,播群形於萬類。

惟鷦鷯之微禽,亦攝生而受氣,育翩翾之陋體,無玄黃以自貴;一毛一無施於器用,肉不登乎俎味。

鷹鸇過猶戢翼,尚何懼於{罒童}罻!翳薈蒙籠,是焉游集。

飛不飄揚,翔不翕集。

其居易容,其求易給;巢林不過一枝,每食不過數粒。

棲無所滯。

游無所盤;匪陋荊棘,匪榮茞蘭。

動翼而逸,投足而安。

委命順理,與物無患。

伊茲禽之無知,而處身之似智。

不懷寶以賈害,不飾表以招累。

靜守一性一而不矜,動因循而簡易。

任自然以為資,無誘慕於世偽。

雕鶡介其觜距,鵠鷺軼於雲際,鶤雞竄於幽險,孔翠生乎遐裔,彼晨鳧與歸雁,又矯翼而增逝,鹹美羽而豐肌,故無罪而皆斃;徒銜蘆以避繳,終為戮於此世。

蒼鷹鷙而受紲,鸚鵡慧而入籠,屈猛志以服養,塊幽縶於九重;變音聲以順旨,思摧翮而為庸。

戀鍾岱之林野,慕隴坻之高松。

雖蒙幸于于日,未若疇昔之從容。

海鳥爰居,避風而至;條支巨爵,逾嶺自致;提挈萬里,飄颻一逼一畏。

夫惟體大妨物,而形瑰足偉也。

一陰陽一陶烝,萬品一區。

鉅細舛錯,種繁類殊。

鷦冥巢於蚊睫,大鵬彌乎天隅,將以上方不足而下比有餘。

普天壤而遐觀,吾又安知大小之所如。

陳留阮籍見之,歎曰:「王佐之才也!」由是聲名始著。

郡守鮮於嗣薦華為太常博士。

盧欽言之於文帝,轉河南尹丞,未拜,除佐著作郎。

頃之,遷長史,兼中書郎。

朝議表奏,多見施用,遂即真。

晉受禪,拜黃門侍郎,封關內侯。

華強記默識,四海之內,若指諸掌。

武帝嘗問漢宮室制度及建章千門萬戶,華應對如流,聽者忘倦,畫地成圖,左右屬目。

帝甚異之,時人比之子產。

數歲,拜中書令,後加散騎常侍。

遭母憂,哀毀過禮,中詔勉勵,一逼一令攝事。

初,帝潛與羊祜謀伐吳,而群臣多以為不可,唯華贊成其計。

其後,祜疾篤,帝遣華詣祜,問以伐吳之計,語在《祜傳》。

及將大舉,以華為度支尚書,乃量計運漕,決定廟算。

眾軍既進,而未有克獲,賈充等奏誅華以謝天下。

帝曰:「此是吾意,華但與吾同耳。」

時大臣皆以為未可輕進,華獨堅執,以為必克。

及吳滅,詔曰:「尚書、關內侯張華,前與故太傅羊祜共創大計,遂典掌軍事,部分諸方,算定權略,運籌決勝,有謀謨之勳。

其進封為廣武縣侯,增邑萬戶,封子一人為亭侯,千五百戶,賜絹萬匹。」

華名重一世,眾所推服,晉史及儀禮憲章並屬於華,多所損益。

當時詔誥皆所草定,聲譽益盛,有台輔之望焉。

而荀勖自以大族,恃帝恩深,憎疾之,每伺間隙,欲出華外鎮。

會帝問華:「誰可托寄後事者?」

對曰:「明德至親,莫如齊王攸。」

既非上意所在,微為忤旨,間言遂行。

乃出華為持節、都督幽州諸軍事、領護烏桓校尉、安北將軍。

撫納新舊,戎夏懷之。

東夷馬韓、新彌諸國依山帶海,去州四千餘里,歷世未附者二十餘國,並遣使朝獻。

於是遠夷賓服,四境無虞,頻歲豐稔,士馬強盛。

朝議欲征華入相,又欲進號儀同。

初,華毀征士馮恢於帝,紞即恢之弟也,深有一寵一於帝。

紞嘗侍帝,從容論魏晉事,因曰;「臣竊謂鍾會之釁,頗由太祖。」

帝變色曰:「卿何言邪!」紞免冠謝曰;「臣愚冗瞽言,罪應萬死。

然臣微意,猶有可申。」

帝曰:「何以言之」紞曰:「臣以為善御者必識六轡盈縮之勢,善政者必審官方控帶之宜,故仲由以兼人被抑,冉求以退弱被進,漢高八王以一寵一過夷滅,光武諸將由抑損克終。

非上有仁暴之殊,下有愚智之異,蓋抑揚與奪使之然耳。

鍾會才見有限,而太祖誇獎太過,嘉其謀猷,盛其名一器,居以重勢,委以大兵,故使會自謂算無遺策,功在不賞,輈張跋扈,遂構凶逆耳。

向令太祖錄其小能,節以大禮,抑之以權勢,納之以軌則,則亂心無由而生,亂事無由而成矣。」

帝曰:「然。」

紞稽首曰:「陛下既已然微臣之言,宜思堅冰之漸,無使如會之徒復致覆喪。」

帝曰:「當今豈有如會者乎?」

紞曰:「東方朔有言'談何容易',《易》曰:'臣不密則失一身'。」

帝乃屏左右曰:「卿極言之。」

紞曰:「陛下謀謨之臣,著大功於天下,海內莫不聞知,據方鎮總戎馬之任者,皆在陛下聖慮矣。」

帝默然。

頃之,征華為太常。

以太廟屋棟折,免官。

遂終帝之世,以列侯朝見。

惠帝即位,以華為太子少傅,與王戎、裴楷、和嶠俱以德望為楊駿所忌,皆不與朝政。

及駿誅後,將廢皇太后,會群臣於朝堂,議者皆承望風旨,以為《春秋》絕文姜,今太后自絕於宗廟,亦宜廢黜。」

惟華議以為「夫婦之道,父不能得之於子,子不能得之於父,皇太后非得罪於先帝者也。

今一黨一其所親,為不母於聖世,宜依漢廢趙太后為孝成後故事,貶太后之號,還稱武皇后,居異宮,以全貴終之恩」。

不從,遂廢太后為庶人。

楚王瑋受密詔殺太宰汝南王亮、太保衛瓘等,內外兵擾,朝廷大恐,計無所出。

華白帝以「瑋矯詔擅害二公,將士倉卒,謂是國家意,故從之耳。

今可遣騶虞幡使外軍解嚴,理必風一靡一。」

上從之,瑋兵果敗。

及瑋誅,華以首謀有功,拜右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侍中、中書監,金章紫綬。

固辭開府。

賈謐與後共謀,以華庶族,儒雅有籌略,進無一逼一上之嫌,退為眾望所依,欲倚以朝綱,訪以政事。

疑而未決,以問裴頠,頠素重華,深贊其事。

華遂盡忠匡輔,彌縫補闕,雖當暗主虐後之朝,而海內晏然,華之功也。

華懼後族之盛,作《女史箴》以為諷。

賈後雖凶妒,而知敬重華。

久之,論前後忠勳,進封壯武郡公。

華十餘讓,中詔敦譬,乃受。

數年,代下邳王晃為司空,領著作。

及賈後謀廢太子,左衛率劉卞甚為太子所信遇,每會宴,卞必預焉。

屢見賈謐驕傲,太子恨之,形於言色,謐亦不能平。

卞以賈後謀問華,華曰:「不聞。」

卞曰:「卞以寒悴,自須昌小吏受公成拔,以至今日。

士感知己,是以盡言,而公更有疑於卞邪!」華曰:「假令有此,君欲如何?」

卞曰:「東宮俊乂如林,四率一精一兵萬人。

公居阿衡之任,若得公命,皇太子因朝入錄尚書事,廢賈後於金墉城,兩黃門力耳。」

華曰:「今天子當一陽一,太子,人子也,吾又不受阿衡之命,忽相與行此,是無其君父,而以不孝示天下也。

雖能有成,猶不免罪,況權戚滿朝,威一柄一不一,而可以安乎!」及帝會群臣於式乾殿,出太子手書,遍示群臣,莫敢有言者。

惟華諫曰;「此國之大禍。

自漢武以來,每廢黜正嫡,恆至喪亂。

且國家有天下日淺,願陛下詳之。」

尚書左僕射裴頠以為宜先檢校傳書者,又請比校太子手書,不然,恐有詐妄。

賈後乃內出太子素啟事十餘紙,眾人比視,亦無敢言非者,議至日西不決,後知華等意堅,因表乞免為庶人,帝乃可其奏。

初,趙王倫為鎮西將軍,撓亂關中,氐羌反叛,乃以梁王肜代之。

或說華曰:「趙王貪昧,信用孫秀,所在為亂,而秀變詐,一奸一人之雄。

今可遣梁王斬秀,刈趙之半,以謝關右,不亦可乎!」華從之,肜許諾。

秀友人辛冉從西來,言於肜曰:「氐羌自反,非秀之為。」

故得免死。

倫既還,諂事賈後,因求錄尚書事,後又求尚書令。

華與裴頠皆固執不可,由是致怨,倫、秀疾華如仇。

武庫火,華懼因此變作,列兵固守,然後救之,故累代之寶及漢高斬蛇劍、王莽頭、孔子屐等盡焚焉。

時華見劍穿屋而飛,莫知所向。

初,華所封壯武郡有桑化為柏,識者以為不詳。

又華第捨及監省數有妖怪。

少子韙以中台星坼,勸華遜位。

華不從,曰;「天道玄遠,惟修德以應之耳。

不如靜以待之,以俟天命。」

及倫、秀將廢賈後,秀使司馬雅夜告華曰:「今社稷將危,趙王欲與公共匡朝廷,為霸者之事。」

華知秀等必成篡奪,乃距之。

雅怒曰:「刃將加頸,而吐言如此!」不顧而出。

華方晝臥,忽夢見屋壞,覺而惡之。

是夜難作,詐稱詔召華,遂與裴頠俱被收。

華將死,謂張林曰:「卿欲害忠臣耶?」

林稱詔詰曰:「卿為宰相,任天下事,太子之廢,不能死節,何也」華曰:「式乾之議,臣諫事具存,非不諫也。」

林曰:「諫若不從,何不去位?」

華不能答。

須臾,使者至曰:「詔斬公。」

華曰:「臣先帝老臣,中心如丹。

臣不一愛一死,懼王室之難,禍不可測也。」

遂害之於前殿馬道南,夷三族,朝野莫不悲痛之。

時年六十九。

華一性一好人物,誘進不倦,至於窮賤候門之士有一介之善者,便咨嗟稱詠,為之延譽。

雅一愛一書籍,身死之日,家無餘財,惟有文史溢於機篋。

嘗徙居,載書三十乘。

秘書監摯虞撰定官書,皆資華之本以取正焉。

天下奇秘,世所希有者,悉在華所。

由是博物洽聞,世無與比。

惠帝中,人有得鳥一毛一三丈,以示華。

華見,慘然曰:「此謂海鳧一毛一也,出則天下亂矣。」

陸機嘗餉華鮓,於時賓客滿座,華發器,便曰:「此龍肉也。」

眾未之信,華曰:「試以苦酒濯之,必有異。」

既而五色光起。

機還問鮓主,果云:「園中茅積下得一白魚,質狀殊常,以作鮓,過美,故以相獻。」

武庫封閉甚密,其中忽有雉雊。

華曰:「此必蛇化為雉也。」

開視,雉側果有蛇蛻焉。

吳郡臨平岸崩,出一石鼓,槌之無聲。

帝以問華,華曰:「可取蜀中桐材,刻為魚形,扣之則鳴矣。」

於是如其言,果聲聞數里。

初,吳之未滅也,鬥牛之間常有紫氣,道術者皆以吳方強盛,未可圖也,惟華以為不然。

及吳平之後,紫氣愈明。

華聞豫章人雷煥妙達緯象,乃要煥宿,屏人曰:「可共尋天文,知將來吉凶。」

因登樓仰觀,煥曰:「僕察之久矣,惟鬥牛之間頗有異氣。」

華曰:「是何祥也?」

煥曰:「寶劍之一精一,上徹於天耳。」

華曰:「君言得之。

吾少時有相者言,吾年出六十,位登三事,當得寶劍佩之。

斯言豈效與!」因問曰:「在何郡?」

煥曰:「在豫章豐城。」

華曰:「欲屈君為宰,密共尋之,可乎?」

煥許之。

華大喜,即補煥為豐城令。

煥到縣,掘獄屋基,入地四丈餘,得一石函,光氣非常,中有雙劍,並刻題,一曰龍泉,一曰太阿。

其夕,鬥牛間氣不復見焉。

煥以南昌西山北巖下土以拭劍,光芒艷發。

大盆盛水,置劍其上,視之者一精一芒炫目。

遣使送一劍並土與華,留一自佩。

或謂煥曰:「得兩送一,張公豈可欺乎?」

煥曰:「本朝將亂,張公當受其禍。

此劍當系徐君墓樹耳。

靈異之物,終當化去,不永為人服也。」

華得劍,寶一愛一之,常置坐側。

華以南昌土不如華一陰一赤土,報煥書曰:「詳觀劍文,乃干將也,莫邪何復不至?雖然,天生神物,終當合耳。」

因以華一陰一土一斤致煥。

煥更以拭劍,倍益一精一明。

華誅,失劍所在。

煥卒,子華為州從事,持劍行經延平津,劍忽於腰間躍出墮水,使人沒水取之,不見劍,但見兩龍各長數丈,蟠縈有文章,沒者懼而反。

須臾光彩照水,波一浪一驚沸,於是失劍。

華歎曰:「先君化去之言,張公終合之論,此其驗乎!」華之博物多此類,不可詳載焉。

後倫、秀伏誅,齊王冏輔政,摯虞致箋於冏曰:「間於張華沒後入中書省,得華先帝時答詔本草。

先帝問華可以輔政持重付以後事者,華答:「明德至親,莫如先王,宜留以為社稷之鎮。」

其忠良之謀,款誠之言,信於幽冥,沒而後彰,與苟且隨時者不可同世而論也。

議者有責華以愍懷太子之事不抗節廷爭。

當此之時,諫者必得違命之死。

先聖之教,死而無益者,不以責人。

故晏嬰,齊之正卿,不死崔杼之難;季札,吳之宗臣,不爭逆順之理。

理盡而無所施者,固聖教之所不責也。」

冏於是奏曰:「臣聞興微繼絕,聖王之高政;貶惡嘉善,《春秋》之美義。

是以武王封比干之墓,表商容之閭,誠幽明之故有以相通也。

孫秀逆亂,滅佐命之國,誅骨鯁之臣,以斫喪王室;肆其虐戾,功臣之後,多見泯滅。

張華、裴頠各以見憚取誅於時,解系、解結同以羔羊並被其害,歐一陽一建等無罪而死,百姓憐之。

今陛下更日月之光,布維新之命,然此等諸族未蒙恩理。

昔欒郤降在皁隸,而《春秋》傳其違;幽王絕功臣之後,棄賢者子孫,而詩人以為刺。

臣備忝在職,思納愚誠。

若合聖意,可令群官通議。」

議者各有所執,而多稱其冤。

壯武國臣竺道又詣長沙王,求復華爵位,依違者久之。

太安二年,詔曰:「夫一愛一惡相攻,佞邪丑正,自古而有。

故司空、壯武公華竭其忠貞,思翼朝政,謀謨之勳,每事賴之。

前以華弼濟之功,宜同封建,而華固讓至於八九,深陳大制不可得爾,終有顛敗危辱之慮,辭義懇誠,足勸遠近。

華之至心,誓於神明。

華以伐吳之勳,受爵於先帝。

後封既非國體,又不宜以小寶逾前大賞,華之見害,俱以一奸一逆圖亂,濫被枉賊。

其復華侍中、中書監、司空、公、廣武侯及所沒財物與印綬符策,遣使弔祭之。」

初,陸機兄弟志氣高爽,自以吳之名家,初入洛,不推中國人士,見華一面如舊,欽華德范,如師資之禮焉。

華誅後,作誄,又為《詠德賦》以悼之。

華著《博物誌》十篇,及文章並行於世。

二子:禕、韙。

禕字彥仲,好學,謙敬有父風,歷位散騎常侍。

韙儒博,曉天文,散騎侍郎。

同時遇害。

禕子輿,字公安,襲華爵。

避難過江,辟丞相掾、太子舍人。

劉卞,字叔龍,東平須昌人也。

本兵家子,質直少言。

少為縣小吏,功曹夜醉如廁,使卞執燭,不從,功曹銜之,以他事補亭子。

有祖秀才者,於亭中與刺史箋,久不成,卞教之數言,卓犖有大致。

秀才謂縣令曰:「卞,公府掾之一精一者,卿雲何以為亭子?」

令即召為門下史,百事疏簡,不能周密。

令問卞:「能學不?」

答曰:「願之。」

即使就學。

無幾,卞兄為太子長兵,即死,兵例須代,功曹請以卞代兄役。

令曰:「祖秀才有言。」

遂不聽。

卞後從令至洛,得入太學,試《經》為台四品吏。

訪問令寫黃紙一鹿車,卞曰:「劉卞非為人寫黃紙者也。」

訪問知怒,言於中正,退為尚書令吏。

或謂卞曰:「君才簡略,堪大不堪小,不如作守舍人。」

卞從其言。

後為吏部令史,遷齊王攸司空主簿,轉太常丞、司徒左西曹掾、尚書郎,所歷皆稱職。

累遷散騎侍郎,除并州刺史,入為左衛率,知賈後廢太子之謀,甚憂之。

以計干張華而不見用,益以不平。

賈後親一黨一微服聽察外間,頗聞卞言,乃遷卞為輕車將軍、雍州刺史,卞知言洩,恐為賈後所誅,乃飲藥卒。

初,卞之并州,昔同時為須昌小吏者十餘人祖餞之,其一人輕卞,卞遣扶出之,人以此少之。

史臣曰:夫忠為令德,學乃國華,譬眾星之有禮義,人倫之有冠冕也。

衛瓘撫武帝之一床一,張華距趙倫之命,進諫則伯玉居多,臨危則茂先為美。

遵乎險轍,理有可言:昏亂方凝,則事睽其趣;松筠無改,則死勝於生,固以赴蹈為期,而不辭乎傾覆者也。

俱陷一婬一網,同嗟承劍,邦家殄瘁,不亦傷哉!

贊曰:賢人委質,道映陵寒。

一屍一祿觀敗,吾生未安。

衛以賈滅,張由趙殘。

忠於亂世,自古為難。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晉書
卷一卷二卷三卷四卷五卷六卷七卷八卷九卷一十卷一十一卷一十二卷一十三卷一十四卷一十五卷一十六卷一十七卷一十八卷一十九卷二十卷二十一卷二十二卷二十三卷二十四卷二十五卷二十六卷二十七卷二十八卷二十九卷三十卷三十一卷三十二卷三十三卷三十四卷三十五卷三十六卷三十七卷三十八卷三十九卷四十卷四十一卷四十二卷四十三卷四十四卷四十五卷四十六卷四十七卷四十八卷四十九卷五十卷五十一卷五十二卷五十三卷五十四卷五十五卷五十六卷五十七卷五十八卷五十九卷六十卷六十一卷六十二卷六十三卷六十四卷六十五卷六十六卷六十七卷六十八卷六十九卷七十卷七十一卷七十二卷七十三卷七十四卷七十五卷七十六卷七十七卷七十八卷七十九卷八十卷八十一卷八十二卷八十三卷八十四卷八十五卷八十六卷八十七卷八十八卷八十九卷九十卷九十一卷九十二卷九十三卷九十四卷九十五卷九十六卷九十七卷九十八卷九十九卷一百卷一百一卷一百二卷一百三卷一百四卷一百五卷一百六卷一百七卷一百八卷一百九卷一百一十卷一百一十一卷一百一十二卷一百一十三卷一百一十四卷一百一十五卷一百一十六卷一百一十七卷一百一十八卷一百一十九卷一百二十卷一百二十一卷一百二十二卷一百二十三卷一百二十四卷一百二十五卷一百二十六卷一百二十七卷一百二十八卷一百二十九卷一百三十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